塌陷區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0 16:47: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塌陷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議礦區鐵路塌陷區的加固

摘要:礦區鐵路為非開采保護建筑,部分地段受地下煤炭開采的影響,不可避免的出現下沉而影響上部鐵路建筑,干擾正常運輸,特別對鐵路行車的安全構成威脅。因此,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固塌陷區段路基下沉,以保持正常的運輸。

關鍵詞:礦區鐵路路基

礦區鐵路是煤礦企業地面運輸的大動脈,運輸工作的質量主要體現在運輸的效率和安全上,而運輸質量的好壞與線路的質量有直接的關系。線路的質量取決于路基的質量,路基是承受車輛、軌道道床等上部結構傳來的動、靜荷載,然后傳遞到大地上。路基狀態的堅固、穩定是列車安全運營的關鍵。

一、線路下沉前路基加固的準備工作

根據預計下沉量算出路基加寬邊界,加固由邊界線開始向原路基邊坡加固,通過重車輾壓和自然沉降使加寬后的路基有一個穩定基礎。在下沉活躍期前,可在預加寬的路基兩側由外向內用矸石預加高路基,并在線路兩側由內向外散布道碴,以備起道時用。路基采用矸石填充加固,預計加寬的尺寸根據預計下沉量和路基頂面寬度及邊坡穩定性來確定。路肩寬度根據作業器具堆放、下道避車、汽車自卸等因素確定,路基邊坡坡度由填充材料穩定性確定,通常土為1:1.5、片石為1:1.3、矸石填充邊坡坡度為1:1.25,用裝載機、自卸車裝卸。路基底面寬度根據以上因素,用公式表示如下:B=2×[1.5(H+h)]+6。式中:B為路基底面寬度。H為預計下沉量。(單位:M。)h為原路肩高度。(單位:M)。

二、路基加固的方法

查看全文

煤炭塌陷區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

1引言

我國是一個煤炭資源大國,煤炭資源的儲量十分豐富,占世界總儲量的第二位。多年來,我國對煤炭資源的開采和利用給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極大地支持,但同時也造成了一些消極問題,比如因煤炭開采而引發的塌陷就給礦業城市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而這就對區域內的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阻礙,甚至對居民的身體健康也構成了威脅,必須引起充分的重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必要對煤炭塌陷區進行綜合治理,利用相關技術來對生態環境進行治理和修復,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塌陷區而造成的環境破壞。本文正是立足于這一出發點,對煤炭塌陷區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修復問題進行了一些有意義的探討。

2采煤塌陷對環境的影響和破壞

(1)塌陷對地面建筑的影響與破壞。煤炭塌陷區的主要表現形式為地表出現各種形式的變形(如圖1所示),而這些變形必然會對建筑地基的穩定性造成嚴重影響,進而導致地面建筑物也出現變形和破壞。現實中,一些煤炭城市塌陷災害不僅會使地面建筑物發生倒塌,甚至還會對礦業城市的通訊、交通、供水等造成破壞,進而給礦業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諸多不利因素。關于煤炭塌陷區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探討高麗(神木匯森涼水井礦業有限責任公司,陜西神木719319)摘要:煤炭資源的開采和利用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采煤塌陷也給區域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和破壞,而這與我國近年來所大力倡導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相悖。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煤炭塌陷區進行綜合治理,利用相關技術來對生態環境進行治理和修復,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煤炭開采對環境資源的影響。關鍵詞:煤炭塌陷區;生態環境治理;生態環境修復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02.070圖1因采煤而造成的地表沉降變形(2)塌陷對地表水體的影響與破壞。采煤塌陷會使地表發生變形,進而就會對地下管線造成破壞,嚴重地甚至會使城市積水不能有效排出,或者使飲用水、城市污水與塌陷造成的地表水混積在一切,不僅會影響到居民的正常用水,而且還可能引發城市倒灌問題,嚴重破壞和污染水體環境。同時,采煤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其一旦與地表水進行混積,那么必然會給水體造成嚴重污染。(3)塌陷對地面氣體的影響和破壞。上文已經提到,采煤塌陷會破壞地表環境并造成水體污染,而在這樣長期淤積的情況下,就會產生大量的臭氣污染空氣。大量矸石的堆積也會導致自燃,而這也會向大氣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硫化氫等氣體,進而嚴重污染大氣環境。塌陷區的建筑倒塌以及道路破壞也會產生大量的灰塵,進而引發揚塵問題。總之,采煤塌陷造成的空氣污染加上礦業城市本身的空氣污染會使得區域內的大氣環境受到嚴重破壞,進而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不利影響。

3煤炭塌陷區生態恢復治理主要措施

(1)制定科學的塌陷區環境綜合治理規劃。以積極綜合治理生態環境、實現綜合效益為中心,根據將塌陷區建成良性生態系統的總體思路,本著因地制宜、規模治理、注重效益以及逐步推進的原則,編制塌陷區綜合治理規劃,為塌陷區生態環境的重建提供依據。(2)明確以政府為主導的環境治理責任。對于塌陷區環境的治理,要明確地方政府和采煤企業的主體責任,將生態環境的治理和重建納入政府工作計劃和年度考核范疇,確保綜合治理的各項工作都可以嚴格落實到位。(3)積極參考和借鑒塌陷區的成功治理案例。在對煤炭塌陷區的環境進行治理時,應該對一些已知的成功案例進行積極的參考和借鑒,積極推廣成功治理地區的典型經驗,總結探索出對塌陷區環境治理行之有效的方法路子,并付諸于實踐,進而提升治理實效。(4)制定政策,建立科學管理機制。生態環境治理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引入項目管理制度。

查看全文

塌陷區整治建設調查匯報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效勞農人、依托農人,完美鄉村社會治理體系體例機制,增強鄉村社區建立,堅持鄉村社會調和不變”的任務要求,為新型鄉村社區建立指清楚明了偏向。市作為一個煤炭大市,煤炭開采在帶來宏大經濟效益的還,也給礦區地質情況形成了嚴峻毀壞,特殊是一些煤礦在村莊下開采,形成地上塌陷、房子裂痕、設備受損,嚴峻制約了新鄉村建立歷程。若何將煤礦塌陷區管理與新型鄉村社區建立連系起來,經過整村搬家的形式,走出一條塌陷區管理與新型鄉村社區建立協同開展、互相促進的路子,是統籌城鄉開展、推進城鎮化歷程的一個主要課題。

近況:塌陷損掉驚心動魄管理成效初步展現

是全國15個重點產煤縣(市)之一,累計查明煤炭資本儲量約16億噸,保有煤炭資本儲量約10億噸。煤礦的繼續開采,已使全市13個鄉鎮的49個行政村分歧水平地呈現地上塌陷,塌陷區達86處,塌陷總面積30多平方公里。因煤礦塌陷,全市有1.5萬畝耕地、4萬多間房子、6.5公里公路受損,觸及群眾1萬多戶、生齒5萬多人,直接經濟損掉2億多元。以當前的開采才能測算,到2015年,全市煤礦塌陷區將新增18平方公里,村莊搬家管理義務異常深重。

2002年以來,市連系新鄉村建立,陸續對局部煤礦塌陷區村莊施行了搬家管理。截止當前,已搬家村莊15個,正在搬家的4個,觸及群眾6000多人。經過搬家管理,一方面改善了鄉村出產生涯前提,推進了地盤集約應用。另一方面也促進了礦區調和不變,加速了新鄉村建立歷程。

問題:規劃選址難資金籌措難群眾安頓難

煤礦塌陷區村莊搬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近年來,市固然在這方面做了一些任務,獲得了必然成效,但總體上仍處于起步和探究階段。若何依照新型鄉村社區的建立規范,把這項任務深化推進下去,還有很多難題亟待破解:

查看全文

地面塌陷防治工程設計研究

1塌陷區地質環境概況

1.1地形地貌。塌陷區為溶蝕丘陵地貌,地勢整體東、南兩側較高,東北側較低,工作區海拔在82.5~131.6m,最高點位于東北部山坡頂,標高131.6m,最低點位于西北部農田區,標高82.5m;區內地形坡度5~15°。塌陷坑所在位置微地貌為一丘包上,海拔在92.6~108.5m。場地區內及周邊區域以工礦廠區、農田、水塘、荒地和林地為主。1.2氣象水文。塌陷區位于寧鄉縣煤炭壩鎮境內,屬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6.1~17.8℃之間。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358.0mm。根據調查,區內地表徑流條件較好,周圍地表水系不發育,但人工溝渠、山塘等較多,山塘面積均較小,一般為600m2以內。塌陷區屬于群英河流域,群英河發源于煤炭壩鎮的金泉山一帶,該河河床塌陷、河水漏失問題嚴重,特別是塌陷區東北部3~4km(煤炭壩鎮的賀石橋村與富家村交界處)地段,河床中和兩岸地面塌陷極為發育,河水漏失嚴重,河水幾乎斷流,全部滲入地下。1.3地層巖性。根據搜集分析地質資料及鉆孔揭露,塌陷區及周邊出露的地層上部為第四系殘坡積含碎石粉質粘土,下伏基巖為二疊系上統長興組(P2ch)、二疊系上統龍潭組(P2lt)、二疊系下統茅口組(P1m)。其中茅口組厚層狀灰巖及泥質灰巖在塌陷區大量分布,并且也是煤炭壩地區巖溶發育最強的地層巖組,裂隙、溶洞較發育。1.4地質構造與地震。塌陷區位于煤炭壩復式向斜西北翼,該向斜為向南西突出,向北東敞開的弧形構造,形似馬蹄。較為復雜的地質構造條件一方面使得塌陷區基巖節理裂隙更加發育加速了下伏基巖巖溶發育,另一方面使得塌陷區的水文地質條件更加復雜,因此區內的地質構造為地面塌陷發育的基礎條件的形成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塌陷區為建筑抗震設防Ⅵ度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0.35s。區域地殼是基本穩定的。1.5人類工程活動。區內人類活動強烈,原有開采礦山主要有兩個,塌陷區北西側為寧鄉縣斑鳩凼采石場、塌陷區范圍及東南側為青山煤礦二工區,分別開采二疊系下統茅口組(P1m)灰巖和二疊系上統龍潭組煤層,均為地下開采,先已停產。1.6巖溶發育特征。本次驗證實施的5個鉆孔,鉆孔巖溶見洞率40%,在二疊系茅口組開孔的每個勘查鉆孔均遇溶洞。巖溶的發育形態主要為溶洞、溶槽及巖溶裂隙。鉆孔揭露的茅口組灰巖為厚層狀構造,主要成分以方解石為主,巖芯多呈短柱狀,柱長約為5~10cm,可見方解石脈,巖體巖溶裂隙發育,表面多見溶蝕孔洞,溶洞、溶溝、溶槽發育。參考以往工程類報告,本次塌陷區屬于斜極強烈巖溶發育區。質純且巖溶強烈發育茅口組(P1m)灰巖為塌陷區地面塌陷的形成提供了基礎物質條件。

2地面塌陷穩定性分析及治理的必要性

2.1地面塌陷基本特征塌陷區地表呈圓形,直徑平均約100m,面積約7850m2;剖面上呈漏斗形,最大塌陷深度約59.74m;塌陷平均深約51.45m,下塌方量約134627.5m3。塌陷坑的西側和南側,距離塌陷坑約12m和14m的水泥地面上出現多條弧形裂隙,裂隙內部土層已極不穩定,隨時都有垮落、崩塌的可能。塌陷坑地層由第四系(Q)殘、坡積粘土和二疊系上統龍潭組(P2l)黑色炭質頁巖,粉砂質頁巖、泥質黃鐵礦組成,結構松散,現場可見塌陷坑四周仍在繼續垮落、崩塌,塌陷坑有繼續擴大的潛在危險。2.2地面塌陷穩定性分析塌陷坑自發生到10月5日再次調查期間,陸續發生西側廠區公路、廠門開裂加劇,水位上升,最后連水泥廠入口處廠門、西側廠區公路及公路旁部分廠房都掉入塌陷坑。可知塌陷坑仍處于不穩定狀態。2.3地面塌陷治理的必要性地面塌陷的發生破壞了自然環境,目前仍處于緩慢變形階段,威脅周邊人居環境安全和周邊3個建材廠生產生活,為確保當地居民正常的生產生活,恢復與當地生態環境相協調,從安全角度和生態環境角度進行治理是必要的。

3防治工程設計

3.1設計范圍和位置。設計范圍為皂家組地面塌陷及影響范圍,屬寧鄉市煤炭壩鎮富家村管轄范圍,中心點地理坐標:東經112°23′44″、北緯28°15′57″。3.2設計總體思路本次設計的思路是圍繞消除設計區存在的安全隱患,對塌陷坑采取綜合回填的方式,最大限度保障塌陷區村民的人身安全,保護當地村民的財產安全,保護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3.3單項工程設計。3.3.1反濾層工程。1)設計與作用:首先在塌陷坑內填入廢棄廠房混凝土梁、板等建筑垃圾,先填直徑較大的,后填直徑較小的,再填塊石、碎石做成反濾層。目的是減輕水流潛蝕作用對回填“土體”的破壞。2)施工方法:采用破碎錘配合切割機、大型液壓刨機對塌陷坑東北側廢棄水泥廠進行拆除,將拆除的混凝土梁、板等建筑垃圾采用挖掘機裝車運至塌陷坑附近后采用裝載機填入塌陷坑內,先填直徑較大的,對塌陷坑口填埋形成骨架,后填直徑較小的混凝土碎塊,直至水面以上1m(+63.65),再鋪設塊石、碎石90cm做成反濾層。3)技術要求:(1)在塌陷區范圍外推20m用柵欄圍堵,并掛警示牌。(2)在地表塌陷坑垮塌邊界5m以外采用挖機往塌陷坑內回填拆除的混凝土板、梁等混凝土塊。(3)回填運輸路線按照平面總布置圖所示拆除物回填路線。3.3.2鋼筋混凝土現澆板工程。1)設計與作用:在反濾層上澆筑鋼筋混凝土預制板,鋼筋混凝土板基礎落在塌陷坑兩側穩定的基巖上。目的是對塌陷坑進行跨越,避免塌陷危害。2)施工方法:清除在塌陷坑四周虛土直至基巖面,對回填的碎石進行人工平整,澆筑C15墊層10cm;澆鋼筋混凝土板,采用C35砼現澆,板厚度為1.0m,板采用頂底面雙層鋼筋,軸線方向上層采用Φ25HRB400滿鋪,間距15cm,下層采用Φ28HRB400滿鋪,間距15cm,垂直軸線方向上下層均采用Φ22HRB400滿鋪,間距20cm,垂直軸線方向平均布置18個封閉箍筋,箍筋采用Φ10HRB400,沿軸線方向間距20cm;混凝土采用100cm厚C35砼。3)技術要求:(1)平整坑內場地、綁扎鋼筋、澆筑混凝土時,施工人員應沿著修建的臨時人行便道到達塌陷坑底部。(2)鋼筋綁扎后,澆筑所需混凝土宜采用商品混凝土,并采用泵車從地表泵送至塌陷坑底部,并人工振搗密實。3.3.3粘土回填工程。(1)設計與作用:待鋼筋混凝土板養護達到28天之后,用挖機將塌陷坑周邊開裂區域內的松土清除填入塌陷坑內。在混凝土表面填筑粘性土、建筑垃圾等,直到設計標高。以保證當地正常的生產生活得以恢復。(2)施工方法:回填用土來源根據煤炭壩政府要求從塌陷坑東側工業園區取土,距離約為2km,粘性土回填達到5m以上后可采用北側水泥廠廢棄鋼筋混凝土梁、板繼續回填直至設計標高,為利于塌陷坑處排水,回填時西北側回填后標高較東南側應略高,坡度不小于2%。(3)技術要求:參照反濾層工程。3.3.4附屬工程。(1)設計與作用:因塌陷坑壁過陡,且地面到坑口的高差太大,工人無法直接到達坑口處施工,故建議沿塌陷坑壁相對穩定區域設置人行施工便道。(2)施工方法:沿塌陷坑壁相對穩定區域修建人行施工便道,便道寬1.5m,長120m,采用人工開挖平整。

查看全文

農民安置情況調查匯報

一、基本情況

(一)宣傳法規政策,深入調查研究,精心制定方案。

縣煤炭資源豐富,全縣煤炭地質儲量32.5億噸,含煤面積525平方公里,可建設13對礦井,生產能力年產達2000萬噸。煤礦、劉店煤礦已建成投產,袁店二礦在建,信湖煤礦在籌備,煤炭開采業已成為我縣經濟發展的支柱,強縣富縣的希望。

2009年,煤礦首采區出現了地面塌陷,塌陷面積1000余畝,其中河道河壩和耕地面積各占一半。閘北鎮、、三自然村是首批出現地面沉降、耕地塌陷,需要搬遷的村莊,計971戶,3886人。2010年下半年,煤礦采煤塌陷區需搬遷還有閘北鎮大吳莊、楊池、李樓三個自然村(其中楊池、李樓二村計649戶,2714人)。

搬遷是安置工作的前提,為使搬遷工作有序進行,縣政府對將搬遷村莊和村民進行有關政策宣傳。發放了《致煤礦動遷村莊群眾的公開信》、《安全告示》,制定了《縣集體土地動遷補償暫行辦法》和《煤礦沉陷動遷安置實施方案》等。采取了電視、廣播、網絡等形式宣傳,為搬遷工作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

(二)重視補償安置,統一規劃,促進搬遷工作落實。

查看全文

科技局對我縣采煤塌陷地治理情況的調查報告

我縣是全省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多年來,煤炭工業的高速發展,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小康建設以及農民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但與此同時,因煤炭采掘帶來的采空區塌陷造成的種種危害也日益凸顯出來,嚴重影響到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因此,加強采煤塌陷地治理已成為全縣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成為全縣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熱點難點問題。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一、煤礦采空塌陷造成的危害與影響

我縣煤炭資源豐富,采煤歷史悠久。境內含煤面積420平方公里,占全縣國土總面積的20.9%。經過多年開采,全縣累計采掘原煤2億多噸,由此而造成的采空區面積達到200平方公里,約占全縣國土總面積的十分之一成為“懸空區”,致使大面積土地塌陷,農作物被毀、房屋裂縫、公益設施受損,危害范圍涉及到11個鄉鎮、89個行政村、7453戶居民,給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一是土地裂陷,給農業生產帶來危害。我縣是個農業大縣,全縣耕地面積達72萬畝,農村人口47萬,占全縣總人口的89%。受煤炭開采的影響,目前全縣共有20231畝耕地出現裂縫和塌陷,直接導致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減產或絕產。如巴公鎮44個行政村,有14個處在王臺、風凰山、古書院三個國有煤礦的采空區范圍內。全鎮耕地塌陷和裂縫面積達到6090畝,占耕地總面積的9.4%。所轄南山村711畝耕地有500畝出現不同程度的塌陷、裂縫和起伏現象,最深的達到3米,最寬裂縫達0.7米,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多達40萬元。

二是房屋受損,給農民生活帶來危害。如下村鎮是我縣煤炭資源最有后勁的鄉鎮,全鎮共有各類煤礦15座。由于該鎮居住人口相對稠密,因而造成的房屋損害最為嚴重。農村房屋出現裂縫、倒塌的多達6050間,涉及16個村、1308戶。其中有三個村出現大面積房屋受損,需要整體搬遷。據統計,全縣因采煤塌陷造成房屋受損的面積達21778間,涉及9個鄉鎮、86個行政村,直接威脅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

三是設施被毀,給生存環境帶來危害。煤礦采空塌陷不僅使當地村民耕地破壞,房屋受損,而且造成許多基礎設施和公益設施毀壞,道路變形,水庫漏水,管道扭曲,通信受阻,有的還誘發山體滑坡、泥石流、地震等一系列地質災害。特別是水資源的破壞、造成人畜吃水困難。中科院10名院士對山西的考察表明,每挖一噸煤,將有2.48噸水資源受損。全省每年有近12億立方水資源受到破壞,相當于整個引黃工程的總引水量。如果我縣每年生產原煤1800萬噸,水資源的破壞總量在44.6萬立方左右,約有10萬人出現吃水困難。

四是激化矛盾,給構建和諧社會帶來危害。近年來,因采煤塌陷造成的危害引發人民群眾到礦區鬧事,到政府上訪的事件頻頻發生。去年以來,全縣共有6個鄉鎮的32個行政村的群眾到縣里上訪,反映房屋和土地受損問題,全縣因采煤塌陷引起的上訪共有26人次,占上訪總數的28%。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了農村穩定,制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將直接影響我們建設全面小康沖刺全國百強的進程,直接影響到新農村的建設。

查看全文

某地面塌陷地質災害勘查的建議

摘要:該文查明了閩西巖溶區某地面塌陷的地質環境背景條件和地面塌陷的現狀、類型、成因機制、影響因素及危害性等,在此基礎上對勘察區進行了巖溶塌陷成因、危險性和穩定性評價,同時提出了治理意見。

關鍵詞:巖溶;塌陷;地質災害;勘查

1概況

閩西巖溶區某地面塌陷地質災害項目位于龍巖市連城縣某鎮,勘查區的建筑物為磚混結構,地面1~3層,建筑高度約3.20m~10.00m,面積約5200m2。地質災害表現為地面塌陷,與塌陷點相鄰的房屋水泥地面因此懸空開裂,塌陷點附近部分建筑出現微小裂縫。自2018年11月17日凌晨,一祠堂出現塌陷點2個,分別為L1和L2。L1塌陷在平面形態呈近圓形,直徑為9.0m,深度為21.2m,剖面上呈近壇狀,面積約60.0m2。塌陷發生后,當地政府組織回填土方量約300m3;L2塌陷在平面形態呈近圓形,直徑5.0m,深度3.5m,剖面上呈近淺碟狀,面積約19.0m2。兩處塌陷影響其周邊4戶20余人,危及約200萬元財產安全。

2勘查區地形地貌及工程地質條件

2.1地形地貌

查看全文

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為繼續做好我市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保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連續性,根據新頒布的《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令394號),在上年度防災預案的基礎上,結合我市實際,制訂了本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一、我市地質災害分布與防治區劃分情況

菏澤市地處黃河沖積平原的前緣,地勢較平。歷史上黃河多次泛濫,在區內遺存有數條古河道帶。區內西部聊考斷裂活動強烈,因此在地質構造上屬不穩定和次不穩定地區。受自然及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的影響,區內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極大威脅。區內主要地質災害類型有: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地下水超采漏斗、砂土液化等。根據其發生幾率及危害程度,我市建立了菏澤城區深層地下水超采漏斗(地面沉降)、南部黃河故道帶地面塌陷與地裂縫、鄄城紅船地面塌陷等3個重點監測與防治區。

二、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防治對策

(一)菏澤城區深層地下水超采漏斗(地面沉降)區

1.災害現狀菏澤市城區深層地下水降落漏斗已存在多年,自80年代中期就初具規模。90年代漏斗面積近1000KM2。隨著開采量的增加,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且下降速度驚人。據80年代初期監測資料,當時水位埋深僅6m余(406孔1980年9月11日監測值);至1995年,水位埋深已達45.603m。15年間水位下降了近40m,下降速率為2.6m/a。406孔位于漏斗的上緣,位于漏斗中心地帶的城東地區,該層水水位埋深已達100m。由于地下水水位的持續下降,城區地面沉降也隨之發生。2002—2003年城區地面最新沉降數據為26mm。牡丹區在2003年汛期出現兩起地面塌陷,其中牡丹辦事處葦子園村塌陷已威脅到人員安全。

查看全文

綜合物探方法在地質災害勘查的應用

摘要:巖溶塌陷引發的地質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影響巨大。目前,探測塌陷區的物探方法種類繁多,通過綜合運用物探方法,取其優點。通過對杉樹坡中心地面塌陷為研究對象,運用高密度電法、瞬間電磁法和地質雷達相結合的物探方法探測重點塌陷區域,查明塌陷區及覆蓋層厚度、地質構造和地層巖性變化,為后期地面塌陷災害治理提供了科學依據。通過三種物探方法相結合的應用,物探勘查效果顯著。證明這三種方法相結合是碳酸鹽巖地區巖溶塌陷地質災害勘查中非常有效的綜合物探方法。

關鍵詞:高密度電法;巖溶塌陷;綜合物探;碳酸鹽巖;地質災害

1.前言

巖溶塌陷(KARSTCOLLAPSE)是巖溶洞穴、上覆沉積物及地下水,構成固體、液體及氣體三相力學平衡體系,地下水位變動達到一定幅度,平衡破壞,上覆松散沉積物突然塌落,形成上大下小的圓錐形塌陷坑。巖溶塌陷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土層塌陷”;另一種是“基巖塌陷”,在碳酸鹽巖分布區上有松散土層覆蓋,塌陷主要發生在土層中,稱為“土層塌陷”,發育數量多、分布廣;若洞隙頂板的各類巖石較破碎時,導致頂板陷落的塌陷稱為“基巖塌陷”。針對地面塌陷勘查的地球物理探測技術方法較多,目前,地表塌陷區勘查主要以物探為主,結合鉆探驗證的方法。充分利用物探方法的優點,選擇合適的物探勘查方法,本文通過選用高密度電法、瞬變電磁法、地質雷達法三種物探方法結合進行。

2.物探方法的選擇

巖溶塌陷地質災害的發生是由于可溶巖的存在,特別是在西南山區碳酸鹽巖的大面積分布,巖溶塌陷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極大損失。詳見表1。初步查明塌陷點的成因以及附近區域淺部可能存在的巖溶、裂隙、巖石破碎分布情況。隱伏土洞發生和發展是導致巖溶地區地表塌陷的直接原因,危害極大。在碳酸巖鹽巖地區巖溶塌陷地質災害勘查中最重要的物探方法為瞬變電磁法、地質雷達等方法,對勘查隱伏土洞效果顯著且測線受地形地物限制較小。

查看全文

采礦活動積水區域修復思考

摘要:中國高寒地區是指海拔高或緯度高,長期處于低溫環境下,常年有凍土不溶化或季節性有凍土不溶化的地區。本文主要研究中國高寒地區采礦活動形成的積水區修復成為濕地的問題,以黑龍江七臺河市為典型研究區域,研究采煤活動造成廢棄地積水區、塌陷積水區,形成的新一類型湖泊濕地成因及現狀,分析其形成的過程及治理模式,研究人類采礦工程活動所形成各類坑、泡、湖積水區進行人工的修復成濕地,對于礦業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的恢復治理的影響和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作用。為進一步研究礦城山水林田湖草人類生命共同體,增加了新的、更大的內容。這是濕地新的一族,使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更加發揮作用。

關鍵詞:高寒;采礦;湖泊;濕地;修復

一、中國高寒地區的特征

高寒是地理學意義上的一種氣候特點,是指由于海拔高或者因為緯度高而形成的特別寒冷的氣候區。海拔高而氣候寒冷是因為人類主要生活在地球表層的對流層大氣圈內,在本圈內,氣溫的高低變化與海拔高低呈一定關系,即海拔平均每升高100米,氣溫要下降約0.6攝氏度。按照這個道理,海拔越高的地方,氣候就越寒冷。另外,由于地球是一個不發光的傾斜的不規則球體,太陽光線從遙遠的地方射來,會導致在整個地球表面所得光熱不均勻,赤道地區太陽高度角大,太陽輻射強烈,所得光熱多,而越往南北兩極地區,太陽高度角越來越小,所得光熱也很少,就導致到了高緯度地區,氣候變得相當寒冷。無論是海拔高,還是緯度高,寒冷的氣候造就了這些地區有常年不化或季節性不化的凍土等特殊的地理環境,這對于人類的生存活動是產生重要的影響,有一定的特殊性。我國屬于高寒地區的有黑龍江省、青藏高原、甘肅、內蒙古部分地區。這些地區儲藏百余種礦產資源,礦產豐富,品種齊全。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氣、鋁土等儲量大、規模較大礦產資源。因此,研究采礦造成的坑、泡、湖和水濕地,更有其重要意義,這一問題是個世界性的。具有研究價值和引起關注的新課題。

二、濕地的概述及主要功能

“濕地”,泛指暫時或長期覆蓋水深不超過2米的低洼地、土壤充水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時水深不過6米的沿海地區,包括各種咸水淡水沼澤地、濕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灘涂、河邊洼地或漫灘、濕地草原等。按《國際濕地公約》定義,濕地系指不論其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潮濕或淺積水地帶發育成水生生物群和水成土壤的地理綜合體。是陸地、流水、靜水、河口和海洋系統中各種沼生、濕生區域的總稱。濕地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是“地球之腎”,它具有多種獨特功能的生態系統,與人類的生存、繁衍、發展息息相關,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它不僅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等多種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改善和凈化水質、涵養水源保護、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調節氣候、補充地下水、減低噪聲、控制土壤污染侵蝕、調節生態環境、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旅游休閑娛樂、教育和科研等方面有其它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世界自然保護大綱中,濕地與森林、海洋一起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濕地是人類最重要的環境資源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樣性和較高生產力的生態系統。它不但具有豐富的資源,還有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益。各類濕地在提供水資源、調節氣候、涵養水源、調蓄洪水、促淤造陸、降解污染物,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資源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人類采礦工程活動形成的積水區,通過科學的規劃和治理成的濕地,同樣也具有這樣的功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