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0 17:58: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疼痛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術后疼痛護理感悟
疼痛是一種復雜的生理、心理反應,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傷害性刺激作用于機體所引起的痛感,另一個是個體對傷害性刺激的痛反應,常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疼痛不僅表現出一系列的軀體運動反應和植物神經內臟反應,還伴隨著復雜的心理活動。影響疼痛的因素,近年來對疼痛的研究表明,對疼痛感受的程度和性質在不同人身上是不相同的。因為痛覺不是簡單的“刺激與反應”模式,它還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因此,疼痛不僅是一種客觀的體征。也是一種主觀現象。
1影響術后疼痛的因素
1.1痛覺閾即引起疼痛的最低強度的刺激,或者說是疼痛最低的可感知強度。Wof和Wolff曾報道,健康者都有相似的感知疼痛的能力。但炎癥可使痛覺閾降低,局麻、神經系統損傷或中樞性止痛劑可使痛覺閾提高,分散注意力與暗示可減輕疼痛。
1.2社會文化因素個人對疼痛的知覺反應中,社會文化知識起著很重要的作用。1948年人類學家Kraeber發現,某些社會階層的婦女在分娩時毫不痛苦,嬰兒出生后婦女很快就到田間勞動,而大多數婦女在經歷分娩時顯得相當疼痛。
1.3心理因素疼痛不僅有著性別差異、民族差異,而且受文化程度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受著心理因素的影響。通常情況下人們因為疼痛而引起心理反應,悲傷可致疼痛加重,控制悲傷可減輕疼痛,這是由于大腦皮層對疼痛的反應受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心理學家發現恐懼、焦慮、失望、不耐煩均可使痛閾降低,愉快、興奮、有信心可使痛閾提高。
1.4痛覺適應傳統觀念認為,對痛刺激的適應是不明顯的,強烈的疼痛刺激根本不產生適應。然而新的實驗證明痛覺本身也存在負適應現象,即在痛刺激連續或多次作用于感官的一段時間后出現感受性下降的現象。
疼痛護理干預在骨科術后疼痛的運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8年收取的60例骨科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女比例為32:28;年齡16-70歲,平均年齡(42.01±5.53)歲;骨折部位:12例股骨粗隆、23例肱骨干、18例股骨干、7例其他部位。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30例)與觀察組(30例),兩組一般資料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1.2護理方法。以常規疼痛護理方法護理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則接受疼痛護理干預。包括:1.2.1心理護理。讓患者知曉骨科術后難免會出現疼痛感,告訴患者不用過于擔憂,如果的確無法忍受疼痛,可對鎮痛劑予以合理使用。同時鼓勵患者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并借助多種方法,如深呼吸、看電視、看書,聽音樂等,使疼痛得到有效緩解[2]。1.2.2環境護理。為患者提供一個安靜的休息環境,防止受環境因素影響而讓疼痛加劇,使患者睡眠受到影響[3]。護理人員應盡可能集中操作。把室內溫度控制在適宜范圍內,做好患肢保暖,使患肢末端血液循環得到有效改善[4]。1.2.3體位護理。術后按照骨折類型與手術方式對最佳體位進行選擇。患肢腫脹患者,將患肢抬高,減輕水腫,能夠對靜脈回流起到積極作用,疼痛緩解。患肢制動,把關節保持在功能位[5]。定時幫助患者翻身、按摩,以使疼痛感減輕,防止壓瘡出現。1.2.4疼痛護理。針對術后疼痛劇烈患者,可采取局部冷敷與抬高患肢的方式,以讓水腫與疼痛減輕[6]。如果疼痛由肌痙攣所致,則可對局部熱敷和按摩方法予以采用,使疼痛得到緩解。如果有必要可對鎮痛劑和鎮痛泵予以使用。通常術后24h內會有劇烈疼痛,因而需第一時間對患者進行評估,根據患者的需求給予止痛處理[7]。對患者的呼吸、血壓情況進行觀察。觀察患肢的血運、皮溫,是否出現腫脹,有無不良反應出現。1.3觀察指標(1)NRS評分。結合臨床觀察和病例調查,對患者的NRS評分予以評定,NRS評分共分為4個評價區間,即無痛(0);輕微疼痛(3)、中度疼痛(4-6)以及重度(7-10)。(2)護理滿意度。按照患者護理后的滿意度調查評測表,記錄分析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共分3個區間,即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1.4統計學方法。通過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本次研究所有調查數據值,以(±s)、%表示臨床觀察指標,檢驗采用t、c2,P<0.05代表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兩組患者。NRS評分比較觀察組NRS評分明顯比對照組低(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對照組中非常滿意10例、滿意12例、不滿意8例;觀察組中非常滿意17例、滿意11例、不滿意2例,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3.3%)明顯比對照組(73.3%)高(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快速發展的機械工業和不斷進步的交通事業,讓骨折患者的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而手術常會給患者留下較大的機械損傷,使之術后產生劇烈疼痛,不但對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還會使患者術后進行功能鍛煉的主動性降低,對術后功能的恢復極為不利[8]。骨折患者術后疼痛屬于常見現象也是患者一定要要經歷的,其引發因素包括個體、組織損傷與主觀意識等,為患者最主要的臨床表現,導致其治療過程中有諸多不良情緒(焦慮、抑郁等)出現,并有一系列生理與心理的變化,讓患者病情的發展、轉歸以及術后機體的恢復受到嚴重影響,其中在患者疼痛反應中發揮最大作用的就是主觀因素[9]。近年來,快速發展的醫學技術和不斷提高的護理要求,讓臨床越來越重視疼痛護理。臨床研究表明,給予患者正確的心理指導與疼痛護理,能夠使患者的負面情緒得到有效減輕,讓疼痛因素和患者自身對疼痛的反應減少[10]。
獨家原創:疼痛領域的疼痛機制研究綜述
摘要:醫學走到現在,止痛藥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特別的引入了外國的醫學技術,止痛藥更是編的更廣,如果動手術,那樣疼痛自然是免不了,一些比較大的手術都要先麻醉病人從而減輕她的痛苦,就是拔一顆牙齒也要止痛藥。所以要加強對藥物止痛機制的研究。
關鍵詞:止痛,藥物
引言:止痛藥在醫學上的地位越來越高了,特別的對于一些大的醫院。為了減輕病人的痛苦,醫院引入了止痛藥機制。本文從止痛藥的作用出發,先讓大家了解止痛藥,接著闡述止痛藥在醫學領域上的作用,再而進行分析為什么要引進止痛藥,進而闡述止痛藥有什么危害,還有就是分析如何降低止痛藥的危害,最好發表自己的一些看法。
自三國時期中國出現了一個偉大的任務---華佗,它是一個醫生,那是由于戰亂時常都有一些士兵受傷,當時的醫療條件非常簡陋,沒有今天的什么高科技的神經麻醉,可受傷了終究要治療。據歷史記載,當時的關云長和呂布都讓華佗醫療過,那是華佗就用上了麻醉劑,是病人暫時失去知覺,從而對病人進行醫療……
那是止痛藥就派上了用場,今天止痛藥還是占比較重要的地位,看現在的止痛針,當病人實在不能忍受病情的折磨時,可以通過先緩解病人的痛苦,再而對它進行醫療。
現在隨著醫學界的高速發展,疼痛領域方面的發展始終圍繞著止痛藥,據調查,止痛藥一直市場是占有一定的比重,因為人越來越重視生命了,但現在如果到醫院,看到那長長的賬單,心理未免不想去了,對于一些小病,往往就是自己到藥店買止痛藥,看現在的市場上什么止痛藥都有,治肚子痛的,治頭痛的等等,止痛藥隨著人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廣,甚至有些人把止痛藥看成了家庭用藥,就是說每家每戶都必備的藥,除了這里,醫院對止痛藥的需求也是比較大的,因為現在外傷的事故多了,動手術的人多了,所以所需求止痛藥也變得越來越多。但究竟我們對止痛藥了解多少?筆者在這里略談了一下。
小議慢性疼痛的治療問題
摘要:疼痛是醫學界的一個重要課題,許多疾病和創傷都伴隨有疼痛存在。特別是晚期癌痛和慢性頑固性疼痛,醫藥論文不僅給患者帶來軀體和精神上的痛苦,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有效的止痛治療,尤其是對于晚期癌癥和慢性頑固性疼痛病人的治療,已經成為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對于晚期癌痛患者,靜脈或口服阿片類藥物是唯一能夠部分緩解疼痛的方法,但是這樣又帶來了諸多的副作用,如起過度鎮靜、呼吸抑制、便秘以及成癮等。
關鍵詞:慢性疼痛基因治療定義
病人自控鎮痛(PCA)技術的出現,給癌痛患者帶來了福音,但是它同樣存在著難以長期維持、增加感染機會、費用較高等問題。尋找更方便、有效、作用持久且經濟、安全的鎮痛方法,成為人們關注的課題。克隆細胞移植川和異種組織細胞移植的出現,為慢性疼痛的治療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近年來,又提出了用基因治療的方法來處理慢性疼痛問題的新思路工,并且已有許多科學家開始對這方面進行了深人細致的研究。
一、基因治療的基本概念
美國FDA(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在1993年給人類基因治療下的定義為:“通過對活細胞遺傳物質的改變而進行的醫學治療。這種改變可在活體外進行,然后應用于人體,或者直接在人體內進行”。從該定義可知,存在兩種基因治療方式:即間接體內法(exvivo)和體內法(invivo)。前者是通過選擇適當的靶細胞,在體外進行基因轉移,篩選可表達外源基因的細胞,再將這些細胞轉移至體內。這是基因治療前期最常用的方法,其優點在于將細胞移植回體內前,可以對細胞進行檢查和優化。但該方法僅局限于可移植細胞,如淋巴細胞和骨髓細胞等,同時仍需對可能發生的免疫反應進行檢查。該方法的另一缺陷是細胞移植回體內后其基因表達關閉,必須開發和尋找合適的啟動子。另外該法還面臨著如何長期保持移植細胞功效的問題。體內法則是直接在體內改變與修復遺傳物質。目前對其研究日益增多,可能將成為基因治療最有前途的方法。基因治療中要將某一目的基因轉移到靶細胞,就必須通過一定的載體。
基因治療載體可分為病毒型和非病毒型兩類。病毒型載體包括:逆轉錄病毒、腺病毒、腺相關病毒和疤疹病毒。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經過改造的、具有穿膜特性的病毒作為載體,定向地將目的基因導入細胞。然而由于人體自身具有抗病毒的免疫系統,使用病毒載體作為媒介來傳遞DNA時就不得不面對宿主的免疫反應。非病毒型載體包括:脂質體、裸露DNA和DNA包裝顆粒,范圍從裸DNA顯微注射、電激法、基因槍技術等各類物理學方法到聚陽離子賴氨酸或陽離子脂質體。
醫院兒科護士疼痛管理研究
兒童是一個特殊群體,其疼痛易被忽視。疼痛對患兒造成很多不利影響,危害患兒的生理、心理健康,WHO和國際疼痛協會(IASP)于2007年就將患兒疼痛列為全球重要健康問題之一[1]。證據是改變實踐的關鍵因素,科學有效的證據能改善疼痛管理質量,雖然有關兒童疼痛管理的證據不斷增加,但目前兒科疼痛管理的臨床實踐現狀依然不理想[2]。護士作為疼痛的評估者、鎮痛措施的實施者、疼痛患者及其家屬的教育者和指導者,在疼痛管理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因此,護士是否開展疼痛管理循證實踐(Evidence-basedPainManagementPractices,EBPMP),進行基于循證實踐的知識轉化,關乎疼痛管理整體質量以及患者滿意度。本研究對基層醫院護士疼痛管理循證實踐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影響因素,旨在為兒科護士運用循證理念指導疼痛管理實踐提供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2018年3—7月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湖南省5所基層醫院的兒科護理人員135名進行調查。納入標準:(1)持有護士執業資格證;(2)在兒科工作時間≥1年;(3)自愿參加本研究。1.2方法。(1)一般資料調查表。由課題負責人自行設計,包括年齡、性別、工作年限、職稱、最高學歷、有無當護士長經歷、有無疼痛知識培訓經歷等。(2)中文版卡爾森循證疼痛管理先決條件量表(C-CPCIS)。該量表[4]共4個分量表(既往實踐、疼痛需求問題、創新、工作規范),30個條目,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評分。既往實踐和創新分量表中,1分代表“從不”,5分代表“總是”;疼痛需求問題和工作規范分量表中,1分代表“完全不同意”,5分代表“完全同意”。總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在工作中進行疼痛管理循證實踐的可能性越大。中文版卡爾森循證疼痛管理先決條件量表(C-CPCIS)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59,重測信度為0.844,4個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92、0.843、0.874和0.858[4]。1.3質量控制。本研究采用現場發放問卷與電子問卷相結合的方式收集數據。(1)對調查對象進行統一培訓;(2)統一發放問卷并指導填寫,當場收回;(3)對電子問卷設置權限,保證一人只能填寫一份,將每個條目均設為必答題,若有漏填則無法提交;(4)課題組成員篩查無效問卷。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和t檢驗。計數資料以人數、百分比描述;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
2結果
2.1一般資料。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140份,回收135份,回收率為96.4%,所有回收的問卷均有效。本研究調查對象均為女性,年齡20~48歲,平均年齡(32.42±6.36)歲,工作年限平均為(11.07±7.43)年;學歷:大專96人,中專11人,本科24人,碩士4人。其中,初級職稱92人,中級職稱38人,高級職稱5人;曾擔任過護士長的6人。不足一半(47.4%)的研究對象表示曾在學校學習過疼痛管理知識,44.4%的人通過學術期刊獲取疼痛相關知識,29人(21.5%)工作后參加過疼痛知識培訓。2.2C-CPCIS得分情況。C-CPCIS平均得分為(3.17±0.21)分,其中既往實踐分量表得分最高,為(3.61±0.36)分;疼痛需求問題分量表得分最低,為(2.67±0.43)分,具體見表1。2.3C-CPCIS得分單因素分析通過單因素分析發現,對總量表得分有顯著影響的因素有6個,分別是年齡、工作年限、職稱、最高學歷、有無當護士長經歷、有無疼痛知識培訓經歷,具體見表2。.4影響兒科護理人員EBPMP水平的多因素分析(見表3)將上述6個因素賦值,并作為自變量X,C-CPCIS總分作為因變量Y,按照α入=0.05,α出=0.10的水準,進行逐步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見表3)。最終進入方程的因素分別是有無疼痛知識培訓經歷、最高學歷(F=45.876,P=0.000),決定系數(R2)為0.401,即這些因素可解釋疼痛管理循證實踐行為得分40.1%的變異。
3討論
舒適護理在骨折術后疼痛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究對骨折術后患者施行舒適護理的效果及對不良情緒及疼痛的影響。方法:隨機將2019年1月—2020年8月我院92例骨折術后患者分為對照組(46例,施行常規護理)、觀察組(46例,施行舒適護理)。對比兩組舒適度評分、不良情緒評分、疼痛評分、睡眠質量評分及自我感受負擔水平。結果:觀察組護理后不良情緒評分較對照組更低(P<0.05);觀察組術后12h、24h、48h疼痛評分均較對照組更低(P<0.05);觀察組護理后舒適度評分較對照組更高,且睡眠質量評分較對照組更低(P<0.05);觀察組自我感受負擔嚴重程度較對照組更低(P<0.05)。結論:對骨折術后患者施行舒適護理有助于改善不良情緒,減輕術后痛感,增加舒適度,并有助于減輕自我感受負擔程度。
關鍵詞:骨折;舒適護理;不良情緒;疼痛;自我感受負擔
骨折屬于臨床骨科常見疾病,尤其隨著近些年交通事故頻發,骨折患病人數顯著增多[1],其中股骨頸骨折屬于常見骨折類型。目前臨床治療骨折疾病以手術為首選,不僅有助于恢復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還可縮短臥床時間[2-3],但由于手術均具有創傷性,加上患者對手術療效的擔憂,在術后常伴有不同程度心理問題或疼痛等問題,給其身心造成了較大程度不適[4-5],故加強護理干預十分重要。舒適護理強調使患者達到心理、社會及精神上的舒適,為探究舒適護理的可行性,我院對骨折術后患者施行舒適護理,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施行研究,隨機將2019年1月—2020年8月我院92例骨折術后患者分為對照組(46例)、觀察組(46例)。所有患者均為股骨頸骨折。觀察組男21例、女25例,年齡17~97(58.68±8.33)歲。對照組男22例、女24例,年齡13~95(58.70±8.3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對比性。納入標準:(1)均自愿接受手術治療者;(2)13~100歲者;(3)簽署知情協議者。排除標準:(1)存在手術禁忌證者;(2)免疫系統異常或凝血功能異常者;(3)合并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及惡性腫瘤者;(4)精神異常、既往有精神病史者;(5)妊娠期或哺乳期者。1.2方法對照組46例患者施行常規護理,即合理調節病房溫度、濕度及光線,做好病房清潔,告知患者圍手術期注意事項,簡單向其講述骨折及手術知識,遵醫囑給予對癥治療,給予其飲食指導及術后康復建議,對于存在心理問題者,給予心理疏導干預,同時,定期調節患者體位,在變換體位時,切忌動作粗魯、直接拖拽,以免增加壓瘡概率,并囑咐家屬按摩患者受壓部位或涂抹潤膚露,對于疼痛難忍者,遵醫囑給予鎮痛藥物等。觀察組46例患者除施行常規護理措施外,還需施行舒適護理,操作如下:(1)睡眠護理:為增加患者睡眠質量,除調節光線,減小儀器音量外,還可引入薰衣草芳香療法,對患者使用花茶薰衣草香囊(排除香精影響),從術后第1天開始,于晚上9點至第2天早上7點將花茶薰衣草香囊(薰衣草用量8~10g)置于患者枕邊,第2天早上7點將香囊收好,以免香氣揮發,每5d更換1次薰衣草,直至患者出院。(2)耳穴壓丸法:由于骨折患者術后需臥床一段時間,為減少便秘造成的生理不適,可對其使用耳穴壓丸法,于患者雙側耳郭選取胃、脾、腎、大腸、直腸、小腸、三焦、內分泌對應的穴位,并標記,然后在對應穴位上貼王不留行籽,告知家屬或患者于術后6h按壓耳穴,以耳郭脹痛、發熱為宜,每隔6~8h按壓1次,每3~5d更換1次耳穴。(3)放松療法:為改善患者不良情緒,可在安靜環境中,通過清晰有力的語言誘導及放松的音樂使患者想象自己處于一個舒適、放松的環境,從而達到減輕其心理負擔的目的,2次/d,20min/次,在放松過程中需避免外來干擾,去除患者身上飾品,避免戴眼鏡。(4)早期功能鍛煉:為加速患者術后恢復進程,減少臥床時間,護理人員詳細向患者講述早期鍛煉的意義,以增加其配合度,護理人員結合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合理給予康復訓練建議,對于臥床患者,可告知家屬協助患者在床上進行被動訓練。(5)并發癥預防護理:由于長期臥床,較易增加便秘發生率,故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多按摩腹部,平常多注意喝水,多攝入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的食物,必要時,可給予患者使用開塞露。同時,為減少切口感染,護理人員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定期消毒病房內空氣、地面等。1.3評估指標對比兩組舒適度評分、不良情緒評分、疼痛評分、睡眠質量評分及自我感受負擔水平。(1)不良情緒評分[6]:使用醫院焦慮抑郁量表對患者焦慮及抑郁情緒進行評估,含有焦慮和抑郁2個子量表,計分制為0~3分,各有7個題目,各子量表評分標準為:0~7、8~10、11~21分分別提示無焦慮/抑郁、伴有可疑焦慮/抑郁、肯定患有焦慮/抑郁。(2)舒適度評分[7]:使用Kolcaba舒適狀況量表(計分制為1~4分,共28個題目)對生理、心理、精神、社會文化和環境進行評分,分數越高,則舒適度越高。(3)疼痛評分[8]:使用模擬數字評分法(0~10分,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劇痛,其中1~3、4~6、7~10分分別提示輕度、中度、重度疼痛)進行評估,分數越高,則痛感越強。(4)睡眠質量評分[9]:使用阿森斯失眠量表(8個題目,計分制為0~3分)進行評估,>6分提示失眠,評分越高,則睡眠質量越差。(5)自我感受負擔水平[10]:使用自我感受負擔量表(10個條目,計分制為1~5分,總分50分)進行調查,<20分、≥20分且<30分、≥30分且<40分、40~50分分別提示無、輕度、中度、重度自我感受負擔。1.4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21.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處理,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P<0.05,則統計學有差異。
2結果
骨科疼痛護理管理思考
摘要:目的:探究針對骨科開展疼痛護理分層級管理的效果。方法:選擇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醫院治療的300例骨科患者作為實驗的對象,均分為對照組150例和觀察組150例。給予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相同的常規骨科護理,觀察組則另外開展針對疼痛護理的分層級管理。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疼痛情況和護理滿意度,同時采用科學判定標準評價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術后36h的疼痛程度。結果:手術后36h觀察組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就各項護理滿意度情況也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護理人員作為患者進行術后疼痛護理的核心人員,應正確認知及評估患者的術后疼痛情況,護理人員對患者術后疼痛護理態度與疼痛管理效果息息相關。通過給醫護人員培訓,把新的知識理念應用于臨床患者,這種分層級的管理方式不僅能提高各級醫護人員的疼痛管理技能,而且能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另一方面還可同時促進醫患關系和諧發展。
關鍵詞:骨科;疼痛護理;分層級管理
分層次管理是由傅國華教授提出的,旨在通過識別管理對象的發展層次,設計相應的層次管理手段、方法,通過有效的管理從而優化結構[1]。高級、中級、初級護理人員的工作怎樣科學的劃分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工作效率成為了主要研究和探討的問題,提升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改善患者圍術期的舒適度[2]。故醫院特對骨科開展疼痛護理分層級管理的效果開展了專項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抽取300例醫院骨科診治患者,樣本選取時限為2012年3月~2013年3月,其中男178例,女122例,年齡16~63歲。根據隨機數字法,將本研究30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150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疼痛護理的分層管理。(1)完善及落實分層制度:將護理管理設定分層管理制度,分別由護士長、責護組長、責任護士、輔助護士實施相應的分層管理。其中,責護組長須大專以上學歷,主管護師或5年及以上護師,熟悉本科室護理相關知識及操作技能,掌握較強的溝通技巧,能夠與責任護士進行良好溝通,并做好護生的帶教工作,還要做好分層管理的監督及護理質量的把控工作,及時查看并記錄疑難危重癥患者情況,積極指導下級護理人員的工作和學習;責任護士須大專以上學歷,護師及以上并已獲得兩年,責任護士要對于本專科的護理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及要求操作能力較強,擁有良好的溝通和帶教水平,遵醫囑完成相應護理任務,盡量滿足患者需求,給予患者健康指導;輔助護士須為注冊護士,基本掌握醫學及護理學相關知識,能夠傾聽患者的訴求,并完成患者提出的要求。幫助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和完成基本的護理[3]。(2)完成資源配備的優化處理:經過資源配置的優化處理,骨科病床的床護比由原來的1∶0.21,變為1∶0.38,這為創建示范病房做出了明顯貢獻。(3)做好護理分層管理:針對本科室的實際情況,排班采取醫護同組法,并針對病區醫療組情況,適當調整醫護排班情況。責護組長被分配至醫療組,均以醫護同組方式參與病房床位的管理工作,分管期間與組長共同完成危重患者的護理工作,責護組長還要評估及反饋本組患者健康教育的落實情況。為了完善本組患者的基礎護理服務,要密切的關注患者的需求,接患者住院,送患者出院,都是必須保證落實在內的工作。采用雙班制、雙人值班,并做好特殊時段的服務和照顧,可以設立總值班護理人員,方便在夜間照顧患者,處理突發情況。高級護理人員的分配要合理,要與中級和低級護理人員均衡搭配,努力實現護理人力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做到職責明確,從而確保護理工作的高效性和安全性,采用績效分配方式,統一責權利[4]。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疼痛情況和護理滿意度,同時采用科學判定標準評價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術后36h的疼痛程度。1.3觀察指標。1.3.1患者疼痛指標。采用疼痛評分(VAS),對患者術后的36h進行疼痛指標的評分,0~10分,分數越高,疼痛越劇烈。1.3.2滿意度評價指標。對患者的滿意度情況進行調查研究,發放調查問卷,總分為100分。問卷包含3個大類,每一類有多個小題。90~100分為非常滿意,75~89分為滿意,60~74分為一般,60分以下為差。問卷發放收回率為100%,通過問卷得分計算兩組患者對各項護理服務的滿意率。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技術資料卡方檢驗,以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術后疼痛護理對策研究論文
【關鍵詞】術后疼痛;護理評估;控制對策
[摘要]疼痛護理是臨床醫學領域一項重要的新興課題,在部分發達國家,疼痛已經列入護理教育的課程,并將疼痛控制的滿意程度作為醫療護理質量管理的重要標準之一。國際疼痛研究會(IASP)對疼痛的定義:疼痛是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和實際的、潛在的組織損傷,所引起的情感經歷;或是對這一損傷所作的描述[1]。疼痛屬于一種不愉快的生理體驗,它廣泛出現于各種疾病的病程中。疼痛不僅給患者軀體帶來不適,而且對精神、心理、體質等方面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質量。因此,對術后疼痛的評估和控制至關重要。
[關鍵詞]術后疼痛;護理評估;控制對策
1術后疼痛中存在的障礙分析
1.1恐懼成癮[3]
麻醉藥是術后止痛的主要藥物,害怕對麻醉藥成癮是直接影響有效疼痛控制的主要障礙,醫生不愿開麻醉處方,護士不愿給患者用止痛藥,患者盡可能地不用或少用。
疼痛護理對急診創傷骨科患者的影響
摘要目的:觀察在佛山市中醫院急診創傷骨科患者護理中使用強化疼痛護理方法對患者疼痛程度和滿意度的影響。方法:選取于2020年1-12月在佛山市中醫院急診科中接受治療的80例創傷骨科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0例。常規護理法用于對照組,強化疼痛護理法用于觀察組。比較兩組疼痛評分、護理滿意度及心率和收縮壓水平。結果:護理前,兩組疼痛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兩組心率及收縮壓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心率及收縮壓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急診創傷骨科患者護理中使用強化疼痛護理方法,有助于減輕患者的疼痛感,促進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提升,穩定患者的心率及血壓指標,疾病護理效果顯著。
關鍵詞:急診創傷骨科;強化疼痛護理;疼痛評分;滿意度;心率;收縮壓
醫院中收治的創傷骨科患者大多為急診患者,患者病情較為危急,發病原因復雜,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1]。急診創傷骨科患者的身體會出現明顯的疼痛感,從而導致心率加快,血壓水平明顯升高,一些病情嚴重者還會死亡[2]。為了能夠減輕患者的疼痛感,提升疾病預后治療效果,應結合患者病情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護理,以提升患者疾病預后[3]。現階段,倡導在急診創傷骨科患者護理中使用強化疼痛護理方法[4]。本文將于2020年1-12月在醫院中接受治療的80例急診創傷骨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強化疼痛護理方法所取得的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選擇佛山市中醫院急診創傷骨科80例,治療時間為2020年1-12月,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24~83歲,平均(56.8±2.8)歲。觀察組男18例,女22例;年齡23~84歲,平均(57.2±2.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對照組行常規護理法,護理人員定期進入病房,以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當發現患者出現異常情況時,應立即對患者進行干預,以改善患者疾病預后治療效果。觀察組行強化疼痛護理法,包括幾下幾方面:①開展疼痛教育:護理人員應詳細為患者介紹急診創傷骨科患者疾病知識及鎮痛知識,增強患者對鎮痛工作的重視度,告知患者疼痛緩解方法,疼痛工具如何正常使用,并指導患者一些緩解疼痛感的小技巧。護理人員在執行護理操作期間,應嚴格做好消毒殺菌處理,并堅持無菌操作原則,以避免患者的創面部位處出現嚴重的感染。傷口及創面護理需有序及輕柔,避免操作不當而引發患者出現較大的疼痛感,應確保動作的輕柔性,并對力度及力點進行控制。根據創傷骨折部位采用不同體位或肢體擺放,使用丁字拖,夾板,三角巾或繃帶包扎固定,用傷科黃水紗濕敷骨折部位,以緩解患者的疼痛感,確保患者的骨折部位處能夠快速愈合。②環境干預:若環境舒適度不好,會導致患者的疼痛感加重。為了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感,促進患者身體舒適度的提升,加強對患者進行環境護理尤為重要。護理人員需要將清創室內的溫濕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以保證病房內環境的干凈、安靜、溫馨、清潔及舒適,使患者的身體疼痛感得以明顯減輕。③心理護理:若患者存在焦慮和抑郁心理情緒,將不利于患者疼痛感的緩解。因此,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當患者進入到醫院之后,應給予患者安慰、鼓勵和疏導,以促進患者疾病治療自信心的提升。另外,應確保患者能夠充分認識到疼痛是創傷骨折患者中的一種常見癥狀,在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處理之后,有助于緩解患者的疼痛感。另外,還可采用為患者播放電視節目、與患者聊天的方式來轉移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的疼痛感得以減輕。④輕柔操作:在對患者行體位變換及創面包扎等護理操作期間,護理人員應保持輕柔的動作,以防止刺激到患者的創面,而導致疼痛感加重。⑤用藥護理:當患者出現疼痛感時,若使用非藥物干預方法將無法緩解患者的疼痛感,應給予患者鎮痛類藥物。在此期間,要求患者應嚴格按照醫囑要求進行服藥,以促進患者疾病治療依從性的提升,確保患者能夠充分認識到合理使用鎮痛藥物的必要性,以防止患者藥物成癮。觀察指標:①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5]評估患者疼痛感,得分越低代表患者的疼痛感越輕,重度疼痛度評分為≥7分,中度疼痛評分為4~6分,輕度疼痛評分為1~3分。②觀察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80~100分)、一般滿意(60~79分)、不滿意(<60分),滿意度與得分呈正比例關系[6]。③觀察兩組護理前后心率及收縮壓水平。統計學處理:本研究數據應用SPSS26.0軟件處理,VAS評分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護理滿意度用[n(%)]表示,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腫瘤科病房疼痛護理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究疼痛護理應用在腫瘤科病房的成效。方法:隨機選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來我院診治的300例腫瘤科患者分為兩組,試驗組150例采用疼痛護理措施,對照組150例采用常規護理措施。結果:試驗組患者滿意度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針對腫瘤科伴隨疼痛的患者,和常規護理對比而言,合理疼痛護理能夠進一步提升患者的滿意度,降低其疼痛感,有著較好效果,值得推廣。
【關鍵詞】腫瘤科;疼痛;護理
腫瘤科患者大多要選擇手術治療,大多患者還要接受化療治療,由此也難以避免的伴隨疼痛,因而給予他們進行相應的疼痛護理管理是尤為必要的。近年來,在腫瘤科患者護理過程中,我院嘗試了相應的疼痛管理,成效明顯,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來我院診治的300例腫瘤科患者分為兩組,試驗組150例采用疼痛護理措施,對照組150例采用常規護理措施。試驗組中,76例男,74例女,年齡平均為44.2±1.6歲。其中,食管癌腫瘤科患者有31例,大腸癌腫瘤科患者有34例,鼻咽癌腫瘤科患者有27例,乳腺癌腫瘤科患者有22例,子宮癌腫瘤科患者有20例,肝癌腫瘤科患者有16例;對照組中,75男,75例女,年齡平均為44.1±1.8歲。其中,食管癌腫瘤科患者有33例,大腸癌腫瘤科患者有33例,鼻咽癌腫瘤科患者有28例,乳腺癌腫瘤科患者有21例,子宮癌腫瘤科患者有19例,肝癌腫瘤科患者有17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腫瘤類型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1.2方法。施與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策略,試驗組基于常規護理,給予了相應的疼痛護理:1.2.1合理評估患者的疼痛情況。在患者入院的四十八小時內,就疼痛護理工作者而言,要采用評估尺評估其實際的疼痛情況,結合評價表告訴患者采用評估尺應該如何使用,護理者應該隨身攜帶評估尺,并做好患者疼痛情況的相關記錄,記錄中需要囊括患者什么位置伴隨疼痛,疼痛一般都是在什么時間發作,疼痛的持續時間是多久,為什么疼痛,有未針對疼痛采取相應的藥物進行控制,服藥之后是不是伴隨了不良反應,在患者進行手術之后的60分鐘、240分鐘、360分鐘,480分鐘都要進行相應的評估,若患者評估得分高于5分,要在第一時間和醫生取得聯系從而進行相應處理,待處理完畢要每240分鐘再做相應的評估。1.2.2干預措施。針對腫瘤科患者疼痛的干預可以采用藥物療法,比如靜脈鎮痛泵或者直接采用口服抑或注射的方法服藥,也可以基于鎮痛泵再進行服藥。還可采用非藥物的療法,比如給予患者提供較好的病房環境,要安靜、潔凈,因為噪雜或者混亂的環境會讓患者十分煩躁,進而疼痛感也會加強,同時要提供適宜的病房溫度,采用柔和的光線。也可以給予患者一定的體位護理,結合患者手術實情讓其擺用合理的體位,從而幫助其緩解病痛。另外還可以給予患者播放輕柔的音樂,幫助其轉移注意力,進而緩解其病痛,提升其舒適感。還可以指導患者通過呼吸的舒緩來控制自身的疼痛感。1.2.3做好合理的教育和宣傳措施。不少患者以及其家屬存在著疼痛控制的誤區,事實上,當人體受到手術創傷,肯定會同時伴隨諸多疼痛,但很多患者又不想選擇麻醉藥物,他們認為使用麻醉藥對自身傷口愈合有著一定影響,針對這個認識誤區,護士要做出合理引導,幫助其將這個不科學觀念進行合理改變,告訴他們,疼痛會傷害到他們的身體,因而需要將自身心態擺正,做好疾病的積極治療。病人入院之后,不論是手術之前還是之后,護理者都要告訴患者疼痛健康的相關健康教育,要在病房較為顯眼的地方進行疼痛面部表情表的張貼,定期舉辦相應的疼痛教育知識培訓,對患者做出鼓勵,讓他們積極表述自身疼痛感覺,從而科學的對癥護理。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分析,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組間比較采取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