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競爭力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3 17:54: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外貿競爭力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外貿競爭力

對外貿易競爭力

1技術性的貿易壁壘

技術性貿易壁壘指一國或一個區域組織以維護國家或區域基本安全、保障人類健康和安全、保護動植物健康和安全、保護環境、防止欺詐行為而采取的一些強制性或自愿性的技術性措施。技術性貿易壁壘對出口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市場準入上的影響,即達不到設定的技術標準,就不能順利的出口;另一個是對產品競爭力的影響。企業技術、環保及為改善工人勞動條件的投入都直接增加了產品成本,企業要獲取相關認證的費用也相應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從而喪失了產品價格優勢,削弱了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2知識產權貿易壁壘

貿易中關于知識產權的糾紛很多時候是包括在技術性貿易壁壘之中的,但是在這里我們單獨把它拿出來討論是因為與其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相比較,它有其特殊性,而且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會對中國的外貿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知識產權壁壘是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名義下,對含有知識產權的商品,如專利產品,貼有合法商標的商品,以及享有著作權的書籍、唱片、計算機軟件等實行進口限制;或者憑借擁有的知識產權優勢,實行“不公平貿易”。中國屢遭國外知識產權的調查,嚴重的影響了中國產品的出口。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國同發達國家技術差距的不斷縮小而造成的出口對其國內產業的威脅的不斷擴大,另一方面是我們同發達國家真實技術差距的存在。

產品附加值通俗的講就是指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從原材料到成品的過程中所凝結的技術、創新、人力勞動、品牌和附加服務等價值的增值。它與產品的價值增值鏈的長度,技術含量,創新程度,附加服務的質量和產品品牌價值等有很大的相關關系。日本經濟學家關志雄先生的“附加值”理論告訴我們:在一個產品的業務鏈上,組裝的附加值最低,研發的附加值最高;中間值的生產雖有技術含量,也會慢慢遞減,而到了銷售和售后服務,附加值會隨之高漲起來,因為它有品牌和健全的售后服務體系。由此可見,在組裝的上游,是技術、信息與知識;在組裝的下游是包裝、銷售及服務。而在產品的中游組裝階段,是廉價勞動力在創造財富.中國的出口產品基本上集中在初加工的產品、棉紡織品和機電產品上,這些產品的技術含童低,加之中國的國際名牌少,尤其是機電產品甚至包括高新技術產品都是處于產品的中游組裝階段,這是中國利用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的結果,但是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低,出現所謂的“豐產不豐收”現象。這主要是由我國技術能力低所導致的。

3貿易條件惡化

查看全文

對外貿易競爭力論文

一、品牌的概念

品牌一詞的英文“brand”,原意為“燒灼、烙印”,最初人們用這種打烙印的方式,用于區別私有財產。到了中世紀,歐洲的手工藝人在自己的手工藝品上烙下印記,以便區別于其他產品和生產者,這就產生了最初的商標。美國現代著名市場營銷學權威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指出,所謂品牌,就是指一種關于某種商品的名稱、術語、標記、象征或設計,又或者是以上這些的混合運用,以區分于其他競爭者或賣者。品牌是由品牌名稱和品牌標志組成的,包括文字形式以及圖形標志。

二、品牌競爭力的特征

1.競爭的比較性。品牌競爭力是在品牌競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比較能力,這種比較可以是產品質量、成本價格上的比較,也可以是占有或控制市場能力的比較,還可以是人力資本、管理和經營,以及再生產等環節上的能力比較。在比較中,同一行業品牌表現出競爭的優勢或劣勢。

2.目的利益性。品牌競爭最直接的目的是獲得更多的顧客,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以實現再生產的高效循環。最根本的目的是利潤的獲取。

3.動態性。品牌競爭力的動態性表現為品牌競爭力隨著市場結構和競爭行為的變化而變化,即品牌競爭的優勢或劣勢不是絕對持久的,優勢品牌可能變為劣勢品牌甚至消亡,劣勢品牌可能變為優勢品牌。

查看全文

外貿競爭力研究論文

1.比較優勢含義的再認識

傳統的比較優勢概念源于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比較優勢系指各國在土地、勞動力及金融資本等有形資源稟賦上存在著差異,而使一個國家可以在某類產品的國際貿易中形成比較生產費用優勢,據此說明其參與國際分工的依據和條件。由于受時代的局限,該理論的缺陷在于:生產要素僅局限于土地,勞動力及資本等有形資源要素上,沒有考慮知識、技術、商譽等后天累積形成的無形資源要素會對一個國家在國際分工中形成比較生產費用優勢產生重要影響,也不可能考慮以產業政策為主要調控手段的政府有效干預是影響比較優勢變化的重要因素,是后起國提升比較優勢,重塑國際分工形象的必不可少的環節,日本、韓國的興起就是一例。

2.比較優勢和外貿競爭力

外貿競爭力是指一個國家和地區可貿易的本國產品、產業以及從事外貿的企業向本國開放的外國市場上所具有的開拓,占據其市場并以此獲得利潤的能力。從我國的出口產品結構變化可以看到比較優勢仍然在外貿競爭力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就中國而言,勞動力豐富而低廉,這正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所在。因此我國的出口產品主要由勞動密集型產品構成。但是在現實世界中,并不是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就一定是具有競爭力的,就一定能夠打入國際市場了。理論上可以想象,在一個兩各國家的世界中,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在其貿易伙伴的市場上是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在一個多國世界中,如果各個國家的要素稟賦或生產技術完全不同,各自都生產一種不同于其它國家的產品,這種產品同時也是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然而,各國的要素稟賦或者生產技術并不會完全不同,因此各國生產的產品常常是相似或相同的。當幾個具有相似比較優勢的國家向另一個國家出口相同產品時,哪一個國家的產品能在該市場上取勝就取決于競爭優勢而不是比較優勢了。

競爭力是受很多因素影響的。因此,在一個多國家、多要素、多商品的世界里,一個勞動力豐裕的國家并不必然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具有競爭力,以我國輸往美國、日本、西歐等發達國家的產品來看,總體上根據比較優勢我們主要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但是由于我們出口的這些產品大多數還是粗加工低檔次的產品,主要依靠低價競爭,因此我們的產品一方面面臨其它一些發展中國家相似產品的激烈競爭,另一方面又常常遭到發達國家的傾銷指控。總之,從整體上說我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具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意味著勞動工資成本相對較低。不可否認,我國的紡織業具有先天的資源比較優勢,然而以上優勢屬于低層次優勢很容易被取代和超趕,近年來我國工資水平有了較大的增長而勞動生產率提高緩慢,單位產品所耗的勞動力成本有上升趨勢,勞動力工資成本己經超過巴基斯坦、印尼、孟加拉國等國家。我國紡織業目前競爭優勢缺乏。長期以來紡織業單純依靠價格優勢,忽略了技術創新,缺乏技術優勢;我國的紡織品,很少有自己的品牌,更不要提國際知名品牌,缺乏品牌優勢;雖然從1999年以來,紡織機械的進口一直維持在20%以上,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技術裝備落后,自動化程度不高,缺乏硬件方面的優勢;管理水平不高、專業人才缺乏、研發創新能力不足、營銷網絡不健全,缺乏軟件方面的優勢;工廠規模小,缺乏內部規模效應、產業集群不夠,缺乏外部規模效應;信息不靈,市場敏感度不夠,缺乏對市場的快速反應機制,并不具有絕對的競爭優勢。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個國家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是沒有競爭力的,但是具有比較優勢產品并意味著它會自動具有競爭力。

3.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的飛躍

查看全文

對外貿易品牌競爭力

一、品牌的概念

品牌一詞的英文“brand”,原意為“燒灼、烙印”,最初人們用這種打烙印的方式,用于區別私有財產。到了中世紀,歐洲的手工藝人在自己的手工藝品上烙下印記,以便區別于其他產品和生產者,這就產生了最初的商標。美國現代著名市場營銷學權威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指出,所謂品牌,就是指一種關于某種商品的名稱、術語、標記、象征或設計,又或者是以上這些的混合運用,以區分于其他競爭者或賣者。品牌是由品牌名稱和品牌標志組成的,包括文字形式以及圖形標志。

二、品牌競爭力的特征

1.競爭的比較性。品牌競爭力是在品牌競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比較能力,這種比較可以是產品質量、成本價格上的比較,也可以是占有或控制市場能力的比較,還可以是人力資本、管理和經營,以及再生產等環節上的能力比較。在比較中,同一行業品牌表現出競爭的優勢或劣勢。

2.目的利益性。品牌競爭最直接的目的是獲得更多的顧客,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以實現再生產的高效循環。最根本的目的是利潤的獲取。

3.動態性。品牌競爭力的動態性表現為品牌競爭力隨著市場結構和競爭行為的變化而變化,即品牌競爭的優勢或劣勢不是絕對持久的,優勢品牌可能變為劣勢品牌甚至消亡,劣勢品牌可能變為優勢品牌。

查看全文

對外貿易品牌競爭力

一、品牌的概念

品牌一詞的英文“brand”,原意為“燒灼、烙印”,最初人們用這種打烙印的方式,用于區別私有財產。到了中世紀,歐洲的手工藝人在自己的手工藝品上烙下印記,以便區別于其他產品和生產者,這就產生了最初的商標。美國現代著名市場營銷學權威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指出,所謂品牌,就是指一種關于某種商品的名稱、術語、標記、象征或設計,又或者是以上這些的混合運用,以區分于其他競爭者或賣者。品牌是由品牌名稱和品牌標志組成的,包括文字形式以及圖形標志。

二、品牌競爭力的特征

1.競爭的比較性。品牌競爭力是在品牌競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比較能力,這種比較可以是產品質量、成本價格上的比較,也可以是占有或控制市場能力的比較,還可以是人力資本、管理和經營,以及再生產等環節上的能力比較。在比較中,同一行業品牌表現出競爭的優勢或劣勢。

2.目的利益性。品牌競爭最直接的目的是獲得更多的顧客,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以實現再生產的高效循環。最根本的目的是利潤的獲取。

3.動態性。品牌競爭力的動態性表現為品牌競爭力隨著市場結構和競爭行為的變化而變化,即品牌競爭的優勢或劣勢不是絕對持久的,優勢品牌可能變為劣勢品牌甚至消亡,劣勢品牌可能變為優勢品牌。

查看全文

詮釋技術創新對外貿易競爭力的關系

摘要:加入WTO之后,中國的對外貿易額以29.5%的年平均增長率高速增長,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貿易大國。但是,中國還不是貿易強國,中國對外貿易的競爭力有待于進一步加強。本文以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標(RCA)作為中國對外貿易競爭力的測算指標,深入分析中國對外貿易競爭力不強的主要表現,隨后分析技術引進和模仿不能從根本上提升中國對外貿易的競爭力。最后認為,只有技術創新,才能提升中國對外貿易競爭力,并給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對外貿易競爭力;技術創新;技術引進;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標

加入WTO后的四年,我國對外貿易額以29.5%的年平均增長率高速增長。2005年商品進出口總額已高達1.42萬億美元,成為僅次于美國、歐盟的世界第三大貿易體,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貿易大國。然而,我國的對外貿易還存在許多問題,如以價格為主要競爭手段的出口產品頻遭國外反傾銷調查和知識產權侵權調查,加工貿易比重過大,出口產品附加值不高等,這說明當前我國還不是貿易強國,對外貿易競爭力還需進一步提升,而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性原因就在于我國的技術水平不高。因此,技術創新是我國提升技術水平,從而提高對外貿易競爭力的基本條件。

一、以RCA指標衡量的中國對外貿易競爭力

通常以進出口數據為基礎的競爭力指標包括國際市場占有率、凈出口、貿易分工指數和RCA指標等。由于RCA指標剔除了國家總量波動和世界總量波動的影響,能較好地反映該產品的相對優勢,因此,本文采用RCA指標來衡量我國的對外貿易競爭力。RCA指標是Balassa在1965年提出的,他認為國家i在a產品貿易上的比較優勢,可以用一定時期內a產品在該國出口中所占的份額與世界貿易中該產品占總貿易額的份額之比顯示出來,即:RCAia=(Xia/Xit)/(XutXut

其中,Xia是國家i在產品a上的出口,Xwa是全世界a產品的總出口,Xit是國家i所有商品的總出口,Xut是全世界所有商品的總出口。

查看全文

產業外貿競爭力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闡述了產業內貿易的產生,并分析了產業內貿易對提高我國外貿競爭力的適應性,最后提出擴大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提高我國外貿競爭力的策略。

產業內貿易指一個國家在出口的同時又進口某種同類產品。這里的同類產品是指按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至少前3位數相同的產品,即至少屬于同類同章同組的商品。衡量產業內貿易水平最具權威的是勞埃德—格魯貝爾指數(GL)指數,公式如下:Bi=1-(Xi-Mi)/(Xi+Mi)其中Bi表示一國i產業的產業內貿易指數,Xi為產業的出口值,Mi為產業的進口值。據1978年資料,工業化國家的平均GL指數為52.8%,新興工業化國家為43.04%非新興工業化國家為25.87%。由此可見,GL指數與經濟發展水平相聯系,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GL指數將逐步上升,產業內貿易正在取代產業間貿易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大趨勢。

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飛速,出口額世界排名由1980年的第26位上升為2002年的第5位,在出口額構成比重中,產業內貿易所占比重穩步上升,由1992年的38.49%上升到1999年的53.64%,這正符合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可見,作為發展中國家要真正有效地參與國際經濟循環,加快本國經濟發展,必然要加入到產業內貿易的大潮流中來。產業內貿易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發展中國家工業化水平和經濟增長的標志。產業內貿易水平就是衡量一國外貿競爭力的標志。筆者認為,分析產業內貿易對提高一國外貿競爭力的作用應從產業內貿易的產生出發,而不能籠統地認為所有類型的產業內貿易都能有效地提高一國的外貿競爭力。

產業內貿易的產生

產業內貿易產生的原因是產品差異和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

水平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

查看全文

我國外貿競爭力提升分析論文

我國外貿發展的基本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成為世界貿易大國,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向前發展,很好地起到了“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作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外貿總額為206億美元,居世界第32位;2007年,我國外貿總額遞增到21738億美元,已連續4年穩居世界第3位。30年來,我國外貿總額增長了105倍,年均增長速度達18.7%,占世界貿易額的比重已從改革開放初期的0.78%上升到現在的8.9%。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2007年進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4%,拉動GDP增長2.8個百分點。同時,我國對外貿易也為各國經濟增長創造了機會,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11%。目前我國是韓國最大的出口市場,是日本、澳大利亞第二大出口市場,是美國、歐盟、東盟第四大出口市場。

但我國還遠遠不是世界貿易強國。因為我國外貿的快速發展是建立在數量增長和價格優勢的基礎之上的,在成長為一個貿易大國的同時,簡單粗放的產業擴張模式已逐漸顯現出其固有的弊端。從宏觀經濟的指標來看,我國外貿依存度過高,風險較大;從國際交換中的利益分配來看,我國仍處低端,外貿發展的規模與效益并不對稱;在貿易額中,加工貿易和外商投資企業所占的比重均超過了一半,國民收益并不高;在多邊貿易體制中,我國的話語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在越來越頻繁的貿易摩擦中,我國所處的位置較為被動。因此,如何在持續擴大對外貿易規模的同時,盡快增強對外貿易競爭力、提高對外貿易效益、實現貿易強國夢,是我國必須認真思考的重大課題。

金融危機對我國外貿發展的影響

正當我國外貿高速發展之際,由美國房地產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迅速蔓延,導致世界經濟衰退,對我國外貿發展造成嚴重沖擊。

美國次貸危機強化了美元的弱勢地位,加速了美元貶值和人民幣升值的進程,從而使我國出口產品價格優勢降低,出口競爭力下降,我國商品出口呈現減速發展趨勢。據測算,美國經濟增長率每下降1%,中國對美國出口就會下降5%-6%。據我國海關總署統計,2008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5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7.8%,比2007年回落5.7個百分點,外貿增速是“入世”7年來首次低于20%,其中機電產品出口減速明顯。2008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8229.3億美元,增長17.3%,比上年回落10.3個百分點;玩具出口企業數量大幅減少,玩具出口增速大幅下滑,我國有玩具出口記錄的企業4388家,比2007年下降49%,全年共出口玩具86.3億美元,同比增長1.8%,增速回落18.5個百分點。商務部對35家行業協會、10個沿海省市和400家重點出口企業的初步調查顯示,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下行的壓力加大,出口增速可能較2008年大幅度回落,部分行業甚至出現負增長。從中美雙邊貿易來看,2008年中美雙邊貿易總額為3337.4億美元,同比增長10.5%,比2007年回落4.5個百分點,中美雙邊貿易總額增速回落至7年來最低點。隨著金融危機的進一步擴散,我國對歐洲國家甚至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出口也會受到影響,從而對我國產品出口增長造成嚴峻挑戰。

查看全文

小議對外貿易競爭力提高決策

通常,以進出口數據為基礎的對外貿易競爭力指標包括:國際市場占有率、凈出口、貿易競爭力指數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指數)等。由于RCA指數剔除了國家總量波動和世界總量波動的影響,能較好地反映一國出口產品的相對優勢,因此,本文主要選取該指標來衡量我國的對外貿易競爭力。

我國對外貿易競爭力分析

RCA(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指數,即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是由巴拉薩(Balassa)于1965年提出的,是指一國總出口中某類商品所占份額相對于世界貿易總額中所占比例的大小。這一指數反映了一個國家某一產業或產品的出口與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的相對優勢,它可以用來判定國家之內哪些產業內企業具有競爭優勢。其公式為:

其中,RCAij代表某類商品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Xij代表i國第j類商品的出口額,Xi代表i國所有商品的出口總額,Xwj代表j類商品的世界出口總額,Xw代表所有商品的世界出口總額。如果RCAij值小于1,表示該國企業在該類商品上處于劣勢;如果大于1,表示該國的企業在該類產品上的出口相對集中,在這類商品上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其值越大則比較優勢越大。

表1列出了中國從1980年到2005年10年中按SITC分類(SITC是聯合國經社理事會下設的統計委員會編制公布的《國際貿易分類標準》。該分類標準將國際貿易商品分為10類、63章、233組。按SITC分類:0類是食品及活動物;1類是飲料和煙類;2類是非食用原料;3類是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4類是動植物油、脂及臘;5類是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6類是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7類是機械及運輸設備;8類是雜項制品。一般認為,SITC5和SITC7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SITC6和SITC8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

從表1來看,首先,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顯示性比較優勢主要是資源密集型產品,其次是勞動密集型產品。1980年RCA指數大于1的產品有4類,其中兩類產品為資源密集型,另兩類為勞動密集型。20世紀90年代初,加工貿易在出口中的地位逐漸提高,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的比較優勢由資源密集型產品轉向勞動密集型產品;1990年,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各有兩類的RCA指數大于1,至1993年,初級產品中只有第0類的指數大于1,而兩類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指數仍大于1。

查看全文

外貿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提高外貿競爭力對該國的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對如何評價一國(地區)的外貿競爭力提供了科學的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對提高我國外貿競爭力具有現實意義。

20世紀90年代以來,關于外貿競爭力的研究,世界上的許多經濟學家和管理學家已經在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及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加強,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之后,我國經濟,包括對外貿易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何在新的形勢下,提高我國(地區)外貿競爭力,已成為我們面臨的極為緊迫的課題之一。然而,要研究中國外貿競爭力,就不能不對外貿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探討。

建立外貿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應遵循的原則

指標一般是指一個數量概念,用來反映社會管理活動的某一方面的狀況。指標體系,則是指由單項指標組成的有機整體,它所反映的是社會管理活動的綜合狀況。在指標體系中,評價指標一般是按等級來劃分的,上級指標規定和制約下級指標的內容與范圍,而下級指標的完成則對上級指標起到一種保證作用。具體來說,建立外貿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應遵循以下原則:

目的性原則

設計統計指標體系要考慮統計研究的目的,滿足統計研究的實際需要。為了科學地評價一國或地區的外貿競爭力,觀察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所處的位置,探索提高該國(地區)外貿競爭力的途徑,需要設計一套科學、完整、全面反映一國(地區)外貿競爭力的指標體系。外貿競爭力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可貿易的本國產品、產業以及從事貿易的企業在向本國開放的外國市場上所具有的開拓、占據其市場并以此獲得利潤的能力。它由產品的外貿競爭力、產業的外貿競爭力和企業的外貿競爭力來體現。產品外貿競爭力,即出口產品競爭力,是指一國的商品在設計、開發、生產、營銷、使用以及售后服務等方面在國際市場上與同類商品競爭中表現出來的滿足消費者需求、占領國際市場、獲取利潤的能力。產業外貿競爭力,是指一國的產業及組合在國際市場上所具有的競爭能力。企業外貿競爭力,是指企業在產品開發、生產、營銷及售后服務諸方面與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對手進行綜合比較,在國際市場上求得生存和發展的能力。這三個方面本身也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國(地區)的外貿競爭力。因此,本文認為應從產品外貿競爭力、產業外貿競爭力和企業外貿競爭力三個方面構筑外貿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