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政策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3 18:58: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外貿政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外貿政策

外貿政策分析論文

一、我國外貿政策的現狀

1.中國對外貿易政策面臨的經濟環境

首先,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必然加快促進世界貿易的發展,為各國擴大進出口貿易創造條件,進而推動各國經濟的發展。其次,知識經濟的來臨,促使世界各國調整經濟結構,這為中國經濟與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再次,世界各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變化,對中國的對外貿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我國目前的外貿政策主要是進口替代政策和出口導向政策

(1)進口替代政策。進口替代政策是指國家采取各種措施,限制某些外國工業品進口,促進國內有關工業品的生產,逐漸在國內市場上以本國產品替代進口品,為本國工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實現工業化進口替論的宗旨是保護國內市場,為民族產業的成長創造條件。為使國內替代產業得以發展,就要使用提高關稅、實行數量限制、外匯管制等手段,限制外國工業品進口,以使國內工業在少競爭、無競爭的條件下發育成長。

(2)出口導向政策。出口導向政策的出發點是以出口為主導,它強調出口的擴大刺激并主導國內經濟的發展;主張國家要改變為了進口替代而采取的貿易保護政策,推行鼓勵工業制成品出口的關稅和匯率政策。

查看全文

現行外貿政策研究論文

一、我國現行外貿政策面臨嚴峻的挑戰

1.貿易摩擦加劇

我國現行外貿政策使我國的出口產品在世界市場的份額不斷地增加,導致了我國與主要工業國家的貿易不平衡狀況日益加劇,各個國家和地區特別是與我國貿易呈逆差的國家,為了扭轉貿易逆差,以各種理由對我國的出口產品進行限制,最終導致國家之間的貿易爭端急劇增加。這一傾向在我國加入WTO以后更加明顯。2002年對我國立案最多的國家是與我國貿易逆差最大的美國。美國對我國立案調查14起,其中反傾銷12起,特別保障措施2起。

2.貿易條件惡化

我國現行的外貿政策強調貿易順差,在評價地方政府的業績時,把對外貿易額的大小以及逆差和順差作為標準之一,地方政府因此千方百計地促進出口,更多地關注出口創匯。為了爭奪出口市場,很多企業甚至以低價競銷為手段,導致出口價格持續下降,貿易條件不斷惡化,造成我國外貿的“貧困化增長”。

3.人民幣升值壓力巨大

查看全文

我國外貿企業盈利能力研究論文

2002年,是我國加入WTO的第一年,挑戰和機遇將在這一年逐步顯現。其中,最先獲得機遇和迎接挑戰的是我國的外貿企業。我國外貿企業的創利能力和在國際市場上的營銷能力,對我國整體經濟發展,對我國經濟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所處的位置,都有著特別重要的影響。

一、逐步開放的國際國內市場,為我國外貿企業盈利增加了機會

國際貿易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為本國經濟帶來利益,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沖擊著國內民族產業的生存與發展。正因為如此,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許多國家都面臨著一個兩難的選擇:如果完全不實施貿易保護,欠發達的發展中國家,要在短時期內實現現代化是非常困難的。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許多國家的現代工業就是在貿易保護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然而,同樣明顯的事實是,總的來說,開放度更高的國家,獲得了更高的發展。一個國家的外貿政策主要就是針對這一矛盾而制定的。理性的外貿政策,應該是一種使對外貿易達到國民經濟所獲得的利益為最大,而需要付出的代價為最小的宏觀策略。根據世界銀行的分析,一個國家的外貿政策可以劃分為外向型和內向型兩種。所謂外向型的貿易政策,是指對內銷生產與外向型生產實施同等的國民待遇,對國內市場上本國商品銷售與外國商品銷售并無歧視性的政策。這種沒有歧視性的政策一般被看作促進進口的政策。與之相對比,內向型的外貿政策,更重視內銷的生產,輕視出口的生產,這種做法就是進口替代政策。

1978年以前,我國經濟實施的是典型的內向型外貿政策。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2年以后,我國的外貿政策逐漸向外向型轉變,將沿海地區行之有效的對外開放政策逐漸擴展到內陸腹地,全面主動地降低關稅。進口關稅總水平由改革開放之初的35.9%,降到目前的10%左右,并且承諾將繼續下降。同時,進出口配額許可證的范圍大大縮小;90%以上的出口商品都已經放開經營;鼓勵從初級產品出口為主轉向以加工制成品出口為主;鼓勵發展規模經濟;提倡并嚴格要求外貿企業的發展應以追求經濟效益為根本目標[1]。近年來,一方面是我國整體經濟改革開放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積極地為加入世貿組織做準備,通過不斷實施外向型的外貿政策,從進一步建立我國外貿企業自負盈虧的機制入手,不斷地弱化對進出口貿易的行政干預,進一步增強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對進出口管理的透明度,逐步引導我國外貿企業走上了一條統一政策、平等競爭的軌道,為外貿企業創利創造了更好的環境和條件。

二、進一步研究國際市場是我國外貿企業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國際市場價格變化,是影響國內外貿企業創利的重要因素。絕大多數商品的國際市場,都是競爭性市場。在國際市場上,人們購買一種商品的數量,主要取決于其價格。商品的市場價格越高,人們愿意購買的數量就越少;商品的市場價格越低,人們愿意購買商品的數量就越多。國際市場的價格,總是商品市場供求關系的結果。

查看全文

論我國外貿企業盈利能力

2002年,是我國加入WTO的第一年,挑戰和機遇將在這一年逐步顯現。其中,最先獲得機遇和迎接挑戰的是我國的外貿企業。我國外貿企業的創利能力和在國際市場上的營銷能力,對我國整體經濟發展,對我國經濟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所處的位置,都有著特別重要的影響。

一、逐步開放的國際國內市場,為我國外貿企業盈利增加了機會

國際貿易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為本國經濟帶來利益,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沖擊著國內民族產業的生存與發展。正因為如此,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許多國家都面臨著一個兩難的選擇:如果完全不實施貿易保護,欠發達的發展中國家,要在短時期內實現現代化是非常困難的。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許多國家的現代工業就是在貿易保護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然而,同樣明顯的事實是,總的來說,開放度更高的國家,獲得了更高的發展。一個國家的外貿政策主要就是針對這一矛盾而制定的。理性的外貿政策,應該是一種使對外貿易達到國民經濟所獲得的利益為最大,而需要付出的代價為最小的宏觀策略。根據世界銀行的分析,一個國家的外貿政策可以劃分為外向型和內向型兩種。所謂外向型的貿易政策,是指對內銷生產與外向型生產實施同等的國民待遇,對國內市場上本國商品銷售與外國商品銷售并無歧視性的政策。這種沒有歧視性的政策一般被看作促進進口的政策。與之相對比,內向型的外貿政策,更重視內銷的生產,輕視出口的生產,這種做法就是進口替代政策。

1978年以前,我國經濟實施的是典型的內向型外貿政策。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2年以后,我國的外貿政策逐漸向外向型轉變,將沿海地區行之有效的對外開放政策逐漸擴展到內陸腹地,全面主動地降低關稅。進口關稅總水平由改革開放之初的35.9%,降到目前的10%左右,并且承諾將繼續下降。同時,進出口配額許可證的范圍大大縮小;90%以上的出口商品都已經放開經營;鼓勵從初級產品出口為主轉向以加工制成品出口為主;鼓勵發展規模經濟;提倡并嚴格要求外貿企業的發展應以追求經濟效益為根本目標[1]。近年來,一方面是我國整體經濟改革開放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積極地為加入世貿組織做準備,通過不斷實施外向型的外貿政策,從進一步建立我國外貿企業自負盈虧的機制入手,不斷地弱化對進出口貿易的行政干預,進一步增強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對進出口管理的透明度,逐步引導我國外貿企業走上了一條統一政策、平等競爭的軌道,為外貿企業創利創造了更好的環境和條件。

二、進一步研究國際市場是我國外貿企業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國際市場價格變化,是影響國內外貿企業創利的重要因素。絕大多數商品的國際市場,都是競爭性市場。在國際市場上,人們購買一種商品的數量,主要取決于其價格。商品的市場價格越高,人們愿意購買的數量就越少;商品的市場價格越低,人們愿意購買商品的數量就越多。國際市場的價格,總是商品市場供求關系的結果。

查看全文

我國外貿企業研究論文

2002年,是我國加入WTO的第一年,挑戰和機遇將在這一年逐步顯現。其中,最先獲得機遇和迎接挑戰的是我國的外貿企業。我國外貿企業的創利能力和在國際市場上的營銷能力,對我國整體經濟發展,對我國經濟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所處的位置,都有著特別重要的影響。sO100

一、逐步開放的國際國內市場,為我國外貿企業盈利增加了機會

國際貿易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為本國經濟帶來利益,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沖擊著國內民族產業的生存與發展。正因為如此,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許多國家都面臨著一個兩難的選擇:如果完全不實施貿易保護,欠發達的發展中國家,要在短時期內實現現代化是非常困難的。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許多國家的現代工業就是在貿易保護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然而,同樣明顯的事實是,總的來說,開放度更高的國家,獲得了更高的發展。一個國家的外貿政策主要就是針對這一矛盾而制定的。理性的外貿政策,應該是一種使對外貿易達到國民經濟所獲得的利益為最大,而需要付出的代價為最小的宏觀策略。根據世界銀行的分析,一個國家的外貿政策可以劃分為外向型和內向型兩種。所謂外向型的貿易政策,是指對內銷生產與外向型生產實施同等的國民待遇,對國內市場上本國商品銷售與外國商品銷售并無歧視性的政策。這種沒有歧視性的政策一般被看作促進進口的政策。與之相對比,內向型的外貿政策,更重視內銷的生產,輕視出口的生產,這種做法就是進口替代政策。

1978年以前,我國經濟實施的是典型的內向型外貿政策。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2年以后,我國的外貿政策逐漸向外向型轉變,將沿海地區行之有效的對外開放政策逐漸擴展到內陸腹地,全面主動地降低關稅。進口關稅總水平由改革開放之初的35.9%,降到目前的10%左右,并且承諾將繼續下降。同時,進出口配額許可證的范圍大大縮小;90%以上的出口商品都已經放開經營;鼓勵從初級產品出口為主轉向以加工制成品出口為主;鼓勵發展規模經濟;提倡并嚴格要求外貿企業的發展應以追求經濟效益為根本目標[1]。近年來,一方面是我國整體經濟改革開放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積極地為加入世貿組織做準備,通過不斷實施外向型的外貿政策,從進一步建立我國外貿企業自負盈虧的機制入手,不斷地弱化對進出口貿易的行政干預,進一步增強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對進出口管理的透明度,逐步引導我國外貿企業走上了一條統一政策、平等競爭的軌道,為外貿企業創利創造了更好的環境和條件。

二、進一步研究國際市場是我國外貿企業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國際市場價格變化,是影響國內外貿企業創利的重要因素。絕大多數商品的國際市場,都是競爭性市常在國際市場上,人們購買一種商品的數量,主要取決于其價格。商品的市場價格越高,人們愿意購買的數量就越少;商品的市場價格越低,人們愿意購買商品的數量就越多。國際市場的價格,總是商品市場供求關系的結果。

查看全文

對外貿易依存度

一、中國外貿依存度過高的原因分析

1.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過快,明顯高于GDP的增速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從2004年至今對外貿易規模穩居世界第3位。與此同時,國內GDP則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增速上。所以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越快,外貿依存度則越高,可見,中國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是導致外貿依存度持續走高的直接原因。

2.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以及國際經濟環境的不斷改善,為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中國外貿依存度的提高與世界經濟貿易的發展趨勢基本吻合。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普遍利好為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內、外部環境,極大地拓展了中國進出口,特別是出口的空間。

3.中國的貿易導向戰略

查看全文

外貿依存度的調整對策綜述

關鍵詞:對外貿易依存度;加工貿易;第三產業

提要:我國的外貿依存度也節節攀升。本文在分析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現狀與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基礎上,重點剖析外貿依存度提高的原因,并提出如何合理調控外貿依存度。改革開放后,我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尤其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后,我國外貿更是迎來了迅猛發展的階段。

對外貿易依存度,又稱為對外貿易系數(傳統的對外貿易系數),是指一國的進出口總額占該國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其中,進口總額占GNP或GDP的比重稱為進口依存度,出口總額占GNP或GDP的比重稱為出口依存度。對外貿易依存度反映了一國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是衡量一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積極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與此相對應,對外貿易依存度也在不斷提高。

一、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現狀

(一)對外貿易依存度迅速增長。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幾年對外貿易依存度迅速提高。2003年我國的進出口貿易依存度開始超過50%,2006年達到最高點67%,2009年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跌至45%。2001~2009年的9年中,有6年依存度超過50%。

(二)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外貿依存度處于較高水平。有人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庫中的世界各國國內生產總值數據和世界貿易組織的世界各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數據測算,2000年即我國“入世”前一年,我國外貿依存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8個百分點,但在“入世”后的2005~2007年間,我國外貿進出口依存度大幅提升,大約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

查看全文

縣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對策

四季度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對**外貿的影響逐漸顯現,10—11月,**口岸僅實現進出口總值5.1億元,比去年同期14.8億元減少9.7億元,下降了65.5%。對此**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積極采取應對措施,盡可能地減少金融危機給企業帶來的損失。

一是加強市場調研,增強指導能力。采取“領導掛鉤負責、部門對口聯系”的方式,深入企業開展調研工作,加強對各外(邊)貿企業的了解,及時幫助企業協調解決開展對外貿易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同時組織好企業參加外貿業務知識和外貿政策學習培訓,提高企業對國際形勢和外貿政策的敏感度,促使企業在困境中搶抓機遇占領市場份額,樹立完成任務的信心。

二是完善管理措施,提高服務水平。繼續做好延長通關時間和《商務簡報》采編工作,更好地滿足企業外貿需求,確保口岸通關快捷、高效和貿易投資便利化。

三是抓好重點企業和重點商品的服務跟蹤,為重點企業和重點商品構筑最佳貿易平臺,確保抓重點見成效。1—11月鐵礦石進口達41.8萬噸,同比增長188.3%;電力出口6.3億元,同比增長28.6%。

四是充分利用展會平臺,擴大**企業知名度。6月份組織8戶企業的18種商品參加第十六屆中國昆明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組織了2戶外(邊)貿企業的2個境外投資項目到會簽約,合同金額2450萬美元;在2009年中越(**)邊境經濟貿易交易會上,組織11戶企業與越方12戶企業進行12個項目的簽約,簽約金額達10902萬美元,比2009年的8286.5萬美元增長29.1%,創下歷史新高。

五是努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優化貿易發展環境。5月20日,**公路大橋聯檢樓工程正式開工,目前已完成基礎工程部分的95%,大樓主體A區即將封頂,完成投資270萬元;進出口驗貨場可研通過評審,將于12月27日正式開工;新—河高速公路實現通車,蒙—河高速公路將于2009年1月通車,中越紅河公路大橋完成合龍,這些硬件設施的完善,將為**口岸人員、貨物、車輛的快捷通關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

查看全文

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增長原因探析論文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的逐步對外開放,中國經濟增長迅速,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對外貿易依存度逐年增大。分析了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走高的原因,并對我國今后的外貿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對外貿易依存度國內生產總值外貿政策匯率

對外貿易依存度又稱作對外貿易系數,是衡量一國國民經濟對對外貿易的依賴程度的重要指標,它以本國對外貿易總額在本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為了準確地表示一國經濟增長對外貿依賴程度,我們又將對外貿易依存度分為進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進口依存度反映一國市場對外的開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則反映一國經濟對外貿的依賴程度。一般來說,對外貿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該國經濟發展對外貿的依賴程度越大,同時也表明對外貿易在該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隨經濟的全球化,對外貿易在各國經濟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間,世界貨物貿易的年均增長速度達到6.1%,而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為5.4%。據WTO和IMF的數據測算,1960年全球外貿依存度為25.4%,1970年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國作為轉型中的發展中大國,對外貿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1近年來我國外貿依存度逐年增高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伴隨著外貿的增長,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也不斷提高。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

查看全文

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增長探析論文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的逐步對外開放,中國經濟增長迅速,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對外貿易依存度逐年增大。分析了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走高的原因,并對我國今后的外貿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對外貿易依存度國內生產總值外貿政策匯率

對外貿易依存度又稱作對外貿易系數,是衡量一國國民經濟對對外貿易的依賴程度的重要指標,它以本國對外貿易總額在本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為了準確地表示一國經濟增長對外貿依賴程度,我們又將對外貿易依存度分為進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進口依存度反映一國市場對外的開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則反映一國經濟對外貿的依賴程度。一般來說,對外貿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該國經濟發展對外貿的依賴程度越大,同時也表明對外貿易在該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隨經濟的全球化,對外貿易在各國經濟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間,世界貨物貿易的年均增長速度達到6.1%,而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為5.4%。據WTO和IMF的數據測算,1960年全球外貿依存度為25.4%,1970年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國作為轉型中的發展中大國,對外貿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1近年來我國外貿依存度逐年增高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伴隨著外貿的增長,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也不斷提高。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