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3 20:02: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外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鼓勵外商投資意見
外經貿部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外匯局國家出入境檢驗局為擴大吸收外資,鼓勵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提高利用外資工作水平,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現就當前進一步鼓勵外商投資提出如下意見:
一、鼓勵外商投資企業技術開發和創新,擴大國內采購
(一)對已設立的鼓勵類和限制乙類外商投資企業、外商投資研究開發中心、先進技術型和產品出口型外商投資企業技術改造,在原批準的生產經營范圍內進口國內不能生產或性能不能滿足需要的自用設備及其配套的技術、配件、備件,可按《國務院關于調整進口設備稅收政策的通知》(國發〔**〕37號)的規定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稅。
(二)對外商投資企業在投資總額內采購國產設備,如該類進口設備屬免稅目錄范圍,可全額退還國產設備增值稅并按有關規定抵免企業所得稅。
(三)外商投資設立的研究開發中心,在投資總額內進口國內不能生產或性能不能滿足需要的自用設備及其配套的技術、配件、備件,可按《國務院關于調整進口設備稅收政策的通知》(國發〔**〕37號)的規定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稅。對其轉讓技術比照國內科研機構免征營業稅。
(四)外國企業向我境內轉讓技術,凡屬技術先進或者條件優惠的,經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批準,可以免征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取得的技術轉讓收入免征營業稅。
論外商直接投資貿易影響
摘要:本文利用協整檢驗(Co-integration)、誤差糾正模型、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對山東省1985年至2004年間的經濟數據進行分析后表明,無論是長期還是短期,山東省外商直接投資與出口之間存在穩定的均衡關系,外商直接投資與出口之間存在單方向的因果關系,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口之間不存在明顯的協整關系。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進出口貿易;協整檢驗;誤差糾正模型;因果檢驗
一、引言
隨著山東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經濟環境的不斷改善,山東省在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據山東省統計年鑒資料顯示,截至2004年底,累計已有113家世界500強在山東省興辦企業262家。2004年,新批合同外商直接投資214.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3.7%,實際外商直接投資87.0億美元,增長22.7%;新簽外商直接投資項目5891個,增長11.1%。與此同時,山東省的進出口貿易也得到了迅猛發展,年出口額由1985年的23.4652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358.7286億美元;年進口額由1985年的17.9796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249.0850億美元。
對于國際直接投資東道國而言,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口或出口的關系表現為二者的互補性、替代性或是相互關系的不確定性。本文通過實證分析來探討山東省FDI與進、出口貿易的關系。
二、實證分析
外商投資優惠政策
一、涉外稅收穩步增長
*年,全省國稅系統征收涉外企業稅收167738萬元,較*年151481萬元增長11%,海關代征增值稅、消費稅33412萬元,同時辦理出口退稅63940萬元。
今年以來,我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依然保持較高水平,取得了較好工作成績。今年前三季度,我省涉外企業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共計入庫141045萬元(不含海關代征),比*年同期增長15.1%。其中,涉外企業所得稅增長迅猛,增勢強勁,入庫50382萬元,同比增長36.85%,比全省國稅同比增長31.45%,要高出五個多百分點,增收13566萬元。
二、*年度涉外稅收優惠減免退稅達51010萬元,有力地支持了*外向型經濟發展
現行涉外稅收優惠政策主要集中在企業所得稅上。*年共有414戶次企業享受了優惠政策,減免企業所得稅51010.19萬元。其中,享受生產型企業免二減三優惠政策112戶,減免企業所得稅11065.77萬元;享受先進技術企業延長三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企業12戶,減征企業所得稅1393.54萬元;享受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內高新企業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的企業29戶,減征企業所得稅4535.33萬元;享受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雙密企業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的企業1戶,減征企業所得稅9395.06萬元;享受能源交通企業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的企業2戶,減征企業所得稅8178.16萬元;享受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的企業17戶(今年新增9戶),減征企業所得稅4214.52萬元;享受中西部延長3年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的企業13戶,減征企業所得稅2095.13萬元;享受省會城市生產型企業減按24%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的企業57戶,減征企業所得稅1183.04萬元;享受經濟技術開發區內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的企業10戶,減免企業所得稅2026.58萬元;享受地方所得稅減免政策的企業134戶,減免地方所得稅5319.56萬元;享受在投資退稅政策的企業1戶,退還企業所得稅20.83萬元;享受購買國產設備投資抵免企業所得稅的企業10戶(今年新增7戶,審批投資可抵免企業所得稅2601萬元,累計審批投資可抵免企業所得稅6173萬元),抵免企業所得稅1484.67萬元;享受預提所得稅減免政策的企業1戶,減征企業所得稅98萬元。另外,還對6戶企業實行技術開發費加計扣除2476.9萬元,同期,還對9戶企業財產損失實行稅前扣除906.86萬元。通過認真執行國家稅收政策,有力的支持了*外向性經濟的發展,極大的改善了*的投資環境,這些必將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第二部分涉外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外商投資制度(市)
(一)稅收優惠
從19*年*月*日起,中國實施了新的稅收制度。新新稅收制度實施后外商投資企業、外國企業和外籍個人稅收優惠政策如下:
1、出口貨物的免稅
除國家另有規定這外,外商投資企業生產的貨物直接出口的,免征增值稅和消費稅。外商投資企業為履行產品出口合同所需進口的原材料、燃料、散件、零部件、配套件、輔料和包裝物料,進口時予以保稅,加工產品出口后海關予以核銷結案。
2、投資進口的資本貨物免稅
自19*年*月*日起,對國家鼓勵發展的外商投資項目進口設備,在規定的范圍內,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外商投資產業趨向
一、今后5~10年,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將繼續增長,并有望保持年均5~10%的增長速度
根據宏觀經濟模型的測算結果,1983~1999年期間,中國經濟總量(GDP)對外商直接投資總量的綜合彈性比為0.121。由于這一時期外商直接投資的年均增長速度達到22%,照此推算,同時期中國經濟年均9.7%的增長速度中,大約有2.7個百分點來自外商直接投資的直接、間接貢獻(參見趙晉平編著《利用外資與中國經濟增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外商直接投資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綜合貢獻率為27.8%。中國政府提出的“十五”時期年均經濟增長目標是7%,如果在今后幾年,外商直接投資能夠繼續保持與過去20年相近的貢獻率,則其年均增長速度至少應當達到16%左右的水平。
自從1995年以來,中國實際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已經結束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長階段,進入平穩增長時期,一些年度甚至出現較大幅度的負增長,“九五”時期的年均增長速度僅僅達到1.6%的水平(參見表1)。2001年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實現了14.9%的恢復性增長,預計“十五”時期正增長趨勢仍然有可能持續,達到年均5~10%的穩定增長水平。
做出這一判斷的依據是什么呢?從有利因素來看:一是世界范圍的資本活動由于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影響將會進一步趨于活躍,國際金融體系的逐步完善也為這些資本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手段;二是中國的經濟增長及其結構調整對投資、尤其是外國投資的需求將會繼續擴大;三是中國加入WTO,市場經濟秩序和投資環境將得到根本改善,為跨國公司來華投資及其企業長期戰略決策創造了良好預期,而且隨著服務貿易領域的逐步開放,外商投資的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四是大量農村過剩勞動力和城市國有企業改革、結構調整導致的失業、下崗,將使中國繼續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低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也將長期存在,從而吸引跨國公司的生產和加工基地繼續加快向中國轉移的進程;五是隨著新技術、新工藝的不斷產生,長期積累形成的“三資”企業生產設備和技術也將面臨不斷更新、改造、擴充的需要,現有企業的增資將繼續構成外商投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未來時期也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和不利因素:一是由于世界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不能排除出現局部區域、甚至世界范圍經濟衰退的可能性,至少目前以美國經濟為首的西方經濟尚未表現出強勁的復蘇勢頭,這將嚴重影響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和速度;二是許多地區的經濟一體化趨勢大大加快,區域內投資的增長將遠遠超過面向區域外的投資,而中國所處的東亞地區已經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形成多邊經濟共同體的區域,因而面向這一地區的投資和本區域內部投資自由化的進程有所放慢;三是世界各國吸引外國投資的競爭將明顯加劇,不僅發達國家會利用資本市場和金融手段完善和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等優勢,加快吸收購并方式直接投資的速度,而且發展中國家也會采取更加優惠的政策,通過包括資本市場在內的市場開放換取外國的技術和資本。這將為中國吸收外資帶來巨大競爭壓力;四是隨著國內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外資優惠政策的逐步清理、取消,外商投資的收益預期將明顯回落;五是目前年度中國經濟總量和新增外商投資總量都已經達到相當高的規模,相應的增長速度將會表現出明顯的遞減趨勢。總之,吸收外資快速增長的歷史時期已經基本結束,今后將進入穩定增長的階段。
盡管從存量的角度來看,由于“三資”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經大大提高,“三資”經濟的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繼續保持上升勢頭。但是從新增流量的角度來看,“十五”時期利用外資的增長將難以達到過去20年間的平均增長水平。由此可以得到兩個結論:一是“十五”時期新增外商直接投資總量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與前20年相比將有所下降;二是為了保持利用外資增長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果,必須通過優化產業分布結構來提高經濟整體的產出效率,彌補總量增長趨緩的不利影響。這實際上意味著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推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戰略,必須由注重總量增長效應向注重結構升級效應轉變。根據吸收外資的產業結構提升效應的實證分析結果,外商投資帶動了整體經濟勞動生產率和資本裝備程度的提高,但是這主要依賴于外商投資本身的資本裝備優勢來實現,外商投資的產業結構性因素的作用反而是下降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如何利用外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是一個應該引起注意的問題。
從經濟增長對不同產業的影響來看,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消費和投資需求將繼續保持比較高的增長勢頭,各種產業部門在社會總需求增長中所受的影響存在很大差異。在投入產出分析中主要通過計算感應度系數,反映不同產業部門的影響程度,系數值越高,說明該部門為了滿足總需求增長而應該增加產出數量,并將這樣的部門稱之為后關聯產業。促進后關聯產業發展一般是供給政策的重點,目的在于為經濟發展提供配套和基礎條件。根據中國1997年投入產出表的計算結果,商業部門的感應度系數最高,其次是種植業、電力生產和供應業、鋼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業、其他普通機械制造業、有機化學產品制造業、金屬制品業、煤炭采選業、其他化學產品制造業、石油開采、棉紡織、造紙、塑料、汽車工業、電氣、電子元件制造業、金融業等。因此,從這一角度來看,經濟增長對這些領域需求的增長速度將快于其他產業部門,相應的外商投資需求增長也將快于其他部門。感應強度比較高的產業主要是基礎原材料和配套產業,通過利用外資加快這些行業的發展,有利于為加工工業發展提供足夠的配套產品,延長產業鏈條。
外商投資對貿易要素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外商在華直接投資逐年增長,我國每年吸引的實際外商直接投資從1990年34.87億美元增加到2009年900.37億美元左右,FDI在中國經濟中日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現實是從凈貿易條件來看,我國的貿易條件卻在逐步惡化,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入并沒有帶來中國貿易條件的改善。因此有必要對其中的原因進行分析。
一、我國FDI的流向情況
從流向結構看,FDI要素密集度特征沒有根本改變。1995年以前,FDI主要投資于服裝、衣著附件、鞋類、玩具、家具等勞動力密集型出口行業,這一時期三資企業出口的大宗商品也主要集中在這些商品上。1995年的全國三資企業普查結果表明,三資企業中具有勞動力密集型特征的行業所占比重高于資本密集型行業(2001,王岳平)。根據王岳平(2001)的計算,1995年具有勞動密集特征的行業(即WPAV21①在1以上的行業)的銷售收入占三資企業的56.78%,具有一般資本密集特征的行業(即WPAV21在0.5到1的行業)的銷售收入占三資企業的23.29%,具有高度資本密集特征的行業(即WPAV21小于0.5的行業)的銷售收入只占三資企業的8.77%。520個三資企業參與的小類制造業中,三資企業在全部工業產出中具有專門化特征的行業206個,其中屬于高度勞動力密集型的部門51個,占24.76%,屬于一般勞動力密集型部門的93個,占45.15%,二者合計即具有勞動力密集性特征的部門共占69.91%。可見,中國FDI主要流向勞動力密集型行業。1995年以后,外資流向的行業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流入機電行業的外資不斷增加,但是行業結構的這種變化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外資流向勞動力密集型部門的結構特征。可以從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情況中找到原因。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的比重雖然在不斷下降,但是仍然占絕大比重。20多年來,雖然中國FDI流向行業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要素密集性質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主要還是流向勞動力密集型部門。
二、FDI流向對我國貿易條件的影響
1.形成超額供給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有關數據,1995~2005年我國主要工業品出口價格水平呈下降趨勢,這一方面說明價格競爭依然是我國工業品在國際市場上主要的競爭手段,我國制造業特別是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仍然集中在價格優勢上;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國出口工業品總體質量不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在外國直接投資比較集中的行業中,紡織、洗滌用品、輪胎、機床等產品的出口價格指數有升有降。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外商投資企業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工業品出口的競爭手段,而且,外資企業出口對加工貿易方式的倚重本身就說明外商投資企業更傾向于利用我國低成本勞動力獲得出口的價格優勢。此外,我國長期以來在勞動力密集型部門實行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戰略,也造成了中國出口部門的偏向增長,在國際需求結構不變或者在國際市場的需求增長慢于出口增長時,必然形成超額供給,反映在提供曲線上,就是中國的提供曲線向外移動,貿易條件惡化了。
外商獨資化傾向及對策
引進和利用外資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項重要內容。20多年來,外資的引進是推動整個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一大因素。目前,我國每年利用外資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1/10左右;外資企業的出口與進口均占全國總量的50%以上;外資企業交納稅收占全國稅收的20%以上;外資企業吸納的就業人數達2200萬左右。至2004年底,我國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資5600億美元。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和根據我國加入WTO的承諾,外資政策逐漸放開,外資由剛開始的依靠國家信用為保證甚或包含有政治因素,演變成了跨國資本在尋找出路和追逐利潤最大化,逐步回歸資本的原始沖動。由此,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外商對華直接投資開始獨資化傾向的浪潮。
1外商獨資化傾向日益明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方式主要有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三種形式。從跨國資本的進入方式及演變的時間歷程來劃分,可把外商在華投資結構演變劃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改革開放之初到1991年,這是外國資本進入中國的初級階段,主要采取合資合作的形式,外商獨資企業所占份額很少且不穩定。
第二階段為1992~1997年,這是外資大規模投資中國階段,外商獨資企業所占比重開始大幅度上升,從27.0%上升到34.6%;而中外合資企業所占比重開始下滑。
第三階段是1997年之后,外商獨資化趨勢明顯增強,主要表現為外商越來越多地采用獨資方式設立企業,或者通過收購中方股東的股份對原有的合資企業實現獨資,通過對國有企業的收購實現獨資。
外商投資產業前景
一、今后5~10年,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將繼續增長,并有望保持年均5~10%的增長速度
根據宏觀經濟模型的測算結果,1983~1999年期間,中國經濟總量(GDP)對外商直接投資總量的綜合彈性比為0.121。由于這一時期外商直接投資的年均增長速度達到22%,照此推算,同時期中國經濟年均9.7%的增長速度中,大約有2.7個百分點來自外商直接投資的直接、間接貢獻(參見趙晉平編著《利用外資與中國經濟增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外商直接投資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綜合貢獻率為27.8%。中國政府提出的“十五”時期年均經濟增長目標是7%,如果在今后幾年,外商直接投資能夠繼續保持與過去20年相近的貢獻率,則其年均增長速度至少應當達到16%左右的水平。
自從1995年以來,中國實際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已經結束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長階段,進入平穩增長時期,一些年度甚至出現較大幅度的負增長,“九五”時期的年均增長速度僅僅達到1.6%的水平(參見表1)。2001年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實現了14.9%的恢復性增長,預計“十五”時期正增長趨勢仍然有可能持續,達到年均5~10%的穩定增長水平。
做出這一判斷的依據是什么呢?從有利因素來看:一是世界范圍的資本活動由于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影響將會進一步趨于活躍,國際金融體系的逐步完善也為這些資本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手段;二是中國的經濟增長及其結構調整對投資、尤其是外國投資的需求將會繼續擴大;三是中國加入WTO,市場經濟秩序和投資環境將得到根本改善,為跨國公司來華投資及其企業長期戰略決策創造了良好預期,而且隨著服務貿易領域的逐步開放,外商投資的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四是大量農村過剩勞動力和城市國有企業改革、結構調整導致的失業、下崗,將使中國繼續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低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也將長期存在,從而吸引跨國公司的生產和加工基地繼續加快向中國轉移的進程;五是隨著新技術、新工藝的不斷產生,長期積累形成的“三資”企業生產設備和技術也將面臨不斷更新、改造、擴充的需要,現有企業的增資將繼續構成外商投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未來時期也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和不利因素:一是由于世界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不能排除出現局部區域、甚至世界范圍經濟衰退的可能性,至少目前以美國經濟為首的西方經濟尚未表現出強勁的復蘇勢頭,這將嚴重影響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和速度;二是許多地區的經濟一體化趨勢大大加快,區域內投資的增長將遠遠超過面向區域外的投資,而中國所處的東亞地區已經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形成多邊經濟共同體的區域,因而面向這一地區的投資和本區域內部投資自由化的進程有所放慢;三是世界各國吸引外國投資的競爭將明顯加劇,不僅發達國家會利用資本市場和金融手段完善和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等優勢,加快吸收購并方式直接投資的速度,而且發展中國家也會采取更加優惠的政策,通過包括資本市場在內的市場開放換取外國的技術和資本。這將為中國吸收外資帶來巨大競爭壓力;四是隨著國內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外資優惠政策的逐步清理、取消,外商投資的收益預期將明顯回落;五是目前年度中國經濟總量和新增外商投資總量都已經達到相當高的規模,相應的增長速度將會表現出明顯的遞減趨勢。總之,吸收外資快速增長的歷史時期已經基本結束,今后將進入穩定增長的階段。
盡管從存量的角度來看,由于“三資”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經大大提高,“三資”經濟的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繼續保持上升勢頭。但是從新增流量的角度來看,“十五”時期利用外資的增長將難以達到過去20年間的平均增長水平。由此可以得到兩個結論:一是“十五”時期新增外商直接投資總量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與前20年相比將有所下降;二是為了保持利用外資增長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果,必須通過優化產業分布結構來提高經濟整體的產出效率,彌補總量增長趨緩的不利影響。這實際上意味著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推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戰略,必須由注重總量增長效應向注重結構升級效應轉變。根據吸收外資的產業結構提升效應的實證分析結果,外商投資帶動了整體經濟勞動生產率和資本裝備程度的提高,但是這主要依賴于外商投資本身的資本裝備優勢來實現,外商投資的產業結構性因素的作用反而是下降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如何利用外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是一個應該引起注意的問題。
從經濟增長對不同產業的影響來看,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消費和投資需求將繼續保持比較高的增長勢頭,各種產業部門在社會總需求增長中所受的影響存在很大差異。在投入產出分析中主要通過計算感應度系數,反映不同產業部門的影響程度,系數值越高,說明該部門為了滿足總需求增長而應該增加產出數量,并將這樣的部門稱之為后關聯產業。促進后關聯產業發展一般是供給政策的重點,目的在于為經濟發展提供配套和基礎條件。根據中國1997年投入產出表的計算結果,商業部門的感應度系數最高,其次是種植業、電力生產和供應業、鋼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業、其他普通機械制造業、有機化學產品制造業、金屬制品業、煤炭采選業、其他化學產品制造業、石油開采、棉紡織、造紙、塑料、汽車工業、電氣、電子元件制造業、金融業等。因此,從這一角度來看,經濟增長對這些領域需求的增長速度將快于其他產業部門,相應的外商投資需求增長也將快于其他部門。感應強度比較高的產業主要是基礎原材料和配套產業,通過利用外資加快這些行業的發展,有利于為加工工業發展提供足夠的配套產品,延長產業鏈條。
涉外商務禮儀
參加同外商或外國朋友、華僑、港澳臺同胞的談判人員應注意下列問題:
首先,應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嚴格遵守組織紀律,執行請示報告制度,保守國家機密,維護國家利益。
其次,每次談判前都應確定與對方主談人職位大致相等的主談人。其他談判人員在談判中非經我方主談人同意,不得隨便發言或向對方提意見。有意見可書面提交主談人。若幾個單位參加同一談判,應事先統一意見。在談判中的不同意見可會后研討,必要時可體會,不得當場爭論;談判中要維持主談人的意見。
再次,談判前應充分準備所談的問題,可制定不同方案,避免因倉促上陣造成失誤.如果外商是熟人,不必介紹,僅上前握手問候,如果外商是初次晤面且又互不相識,接待人員應主動上前詢問并做自我介紹;如果迎接的是大批客人,則需事前準備標牌或小旗,讓客人在遠處就能看到并主動前來接洽。
迎接外商須注意的具體事項:
1、如果是身份較高的客人,應事前在機場(車站、碼頭)安排好休息室、備好飲料。
深究外商投資影響要素計量
本文試圖揭示外商直接投資與一系列宏觀經濟因素的聯系,用宏觀經濟運行指標作為自變量,解釋我國1985年至2007年的外商直接投資情況。本文用實際運用外資數代替外商直接投資總額,解釋變量包括職工平均工資(X1,元),匯率(X2,¥/$),人均GDP(X3,元),公路里程(X4,萬公里),GDP增長率(X5),開放度(X6)。其中匯率指人民幣與美元的年平均匯率,開放度=年進出口總額×100/GDP總額,考慮到數據的異偏態和異方差,各個變量均用自然對數表示以提高數據的平穩性。模型如下:LnY=β0+β1LnX1+β2LnX2+β3LnX3+β4LnX4+β5LnX5+β6LnX+。
一、變量的解釋與模型預測
(一)職工平均工資(X1)
由于我國的職工工資很大程度上都沒有包括社會保障費用,因此職工的工姿水平(X1)作為勞動力要素成本,我們認為它會對外商直接投資產生反向作用。
(二)匯率(X2)
一般來說,匯率通過兩種方式影響FDI。一是成本效應,東道國貨幣貶值使得FDI的成本減小,從而FDI增加;二是替代效應,東道國貨幣貶值使得FDI能比出口獲得更多的利益,因此FDI增加。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外商直接投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