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民族主義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4 06:23: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網絡民族主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探究網絡民族主義分析
[摘要]近年來互聯網上興起了民族主義。網絡的直接表達功能和虛擬空間為表達民族主義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持。國際的強權與中國的崛起是民族主義興起的現實背景。網絡民族主義也是政策傾向與教育傳統的折射。
[關鍵詞]互聯網;民族主義;網民
近年來互聯網興起了民族主義。在2008年春少數藏獨分子企圖破壞奧運的騷亂中,西方媒體的歪曲和虛假報道遭到了中國網民大規模和猛烈的回擊,乃至出現了中國“新民族主義”(也稱“新愛國主義”)的驚呼。其實,自從互聯網在中國發展以來,網上的民族主義情緒一直比較濃烈。在一系列涉及中國的重大事件中,網絡上都毫無例外地掀起了民族主義的大潮。網絡上為什么會出現民族主義?這需要從技術、社會和政策等多方面進行解析。
一、網絡民族主義的技術基礎
網絡民族主義難以界定。在英語中,與網絡民族主義相對應的有webnationalism、e-nationalism、onlinenationalism、nationalismonthenet等[1]。但在中文里,網絡民族主義最直白的解釋無疑是“網絡+民族主義”的有機結合。毫無疑問,沒有網絡,也就無所謂網絡民族主義。因此,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是產生網絡民族主義的技術基礎。
網絡為民族主義的表達提供了新的途徑。過去,民族主義的言論只能通過報刊、電視等媒介表達。然而,這些媒介的容量是有限的,相應的話語權主要掌握在官方、社會上層和知識精英手中。普通民眾很少有公開表達的機會,甚至也缺乏相應表達的技能。因此,過去普通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很難用“言論”表達,只能偶爾用“行動”表達,諸如游行示威等,而且這些激烈的行動只能出現在很少的、特殊的時期。互聯網的發展擴展了民眾的話語權,為他們提供了直接、廉價和方便的表達途徑,從而使蘊藏在普通民眾之中的民族主義情緒得以通過網絡自主地表達出來。
網絡民族主義探究論文
[摘要]近年來互聯網上興起了民族主義。網絡的直接表達功能和虛擬空間為表達民族主義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持。國際的強權與中國的崛起是民族主義興起的現實背景。網絡民族主義也是政策傾向與教育傳統的折射。
[關鍵詞]互聯網;民族主義;網民
近年來互聯網興起了民族主義。在2008年春少數藏獨分子企圖破壞奧運的騷亂中,西方媒體的歪曲和虛假報道遭到了中國網民大規模和猛烈的回擊,乃至出現了中國“新民族主義”(也稱“新愛國主義”)的驚呼。其實,自從互聯網在中國發展以來,網上的民族主義情緒一直比較濃烈。在一系列涉及中國的重大事件中,網絡上都毫無例外地掀起了民族主義的大潮。網絡上為什么會出現民族主義?這需要從技術、社會和政策等多方面進行解析。
一、網絡民族主義的技術基礎
網絡民族主義難以界定。在英語中,與網絡民族主義相對應的有webnationalism、e-nationalism、onlinenationalism、nationalismonthenet等[1]。但在中文里,網絡民族主義最直白的解釋無疑是“網絡+民族主義”的有機結合。毫無疑問,沒有網絡,也就無所謂網絡民族主義。因此,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是產生網絡民族主義的技術基礎。
網絡為民族主義的表達提供了新的途徑。過去,民族主義的言論只能通過報刊、電視等媒介表達。然而,這些媒介的容量是有限的,相應的話語權主要掌握在官方、社會上層和知識精英手中。普通民眾很少有公開表達的機會,甚至也缺乏相應表達的技能。因此,過去普通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很難用“言論”表達,只能偶爾用“行動”表達,諸如游行示威等,而且這些激烈的行動只能出現在很少的、特殊的時期。互聯網的發展擴展了民眾的話語權,為他們提供了直接、廉價和方便的表達途徑,從而使蘊藏在普通民眾之中的民族主義情緒得以通過網絡自主地表達出來。
剖析網絡民族主義視野下的公民表達權
摘要:網絡民族主義是網絡和民族主義的有機結合,以網絡為平臺,以民族主義為話題,公民的表達權在表達的主體、內容、方式以及對表達權的控制上與傳統表達權相比,有著自己的特點。為保障和規范網絡中公民充分行使表達權,應當從完善網絡立法和公民表達權立法兩個角度著手。
關鍵詞:網絡民族主義;網絡;公民表達權;立法
一、中國網絡民族主義的概述
(一)概念
“網絡民族主義”,是伴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而出現的一個新詞匯。這一概念首先在2003年《國際先驅導報》所刊載的《京滬高速鐵路撞上民族主義浪潮》的相關報道中提出。有學者認為,由于互聯網成了宣泄民族主義情緒的場所,有論者將這種社會現象稱為“網絡民族主義”。有學者這樣描述“網絡民族主義”:以網絡為平臺,發表愛國主義言論,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以網絡為“根據地”,集結志同道合者并采取反對日本右翼的具體行動。
綜合上述學者的觀點以及網絡民族主義的發展,筆者認為,“網絡民族主義”是“網絡”與“民族主義”二者的有機結合的產物。換言之,“網絡民族主義”是民族主義思潮在網絡時代借助網絡這一平臺,充分實現自我精神價值、訴求和目標的現象。
文化民族主義管理論文
“今中國人所自以為中國者,豈徒謂禹域之山川、羲、軒之遺胄哉,豈非以中國有數千年之文明教化,有無量數之圣哲精英,孕之育之,可歌可泣,可樂可觀,此乃中國之魂,而令人纏綿愛慕于中國者哉。有此纏綿愛慕之心,而后與中國結不解之緣,而后與中國死生存亡焉。”
——康有為,《孔教會序》,一九一二年。
一、引論
思索的緣起
我是與中國的改革事業一道成長起來的一代人。“關心國家大事”是我們個人生活中的頭等大事。我對政治和文化的關注始于“八九”事件。這一事件深刻影響了所有的中國人,特別是知識分子。在此之前,我是一個頭腦簡單的經濟決定論者,相信“經濟基礎決定一切”這一歷史唯物論的基本原理。那一事件使我意識到,至少在短期內,文化和政治是一種獨立于經濟的、對社會進程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力量。自此,韋伯和葛蘭西的思想開始引起我的注意。我相信政治和文化對于中國的發展具有深刻而持久的影響。
伴隨著90年代初期的“傳統文化熱”,我開始比較系統地閱讀儒家經典。1994年《戰略與管理》雜志社發起了民族主義討論。與此同時,國內的民族主義思潮和國際上的中國威脅論并起。這一切促使我思考文化、民族與國家的關系。1993年亨廷頓發表了《文明的沖突》,并引發了一場全球性爭論。這場討論使我把關注的視野擴展到國際領域,開始關注現代化與西方化的關系,以及民族文化與全球化的關系。90年代末期進行的兩項立足于本土的實證研究,強化了我對民族文化的信念。對的研究使我認識到傳統因素的頑強生命力。[1]對亞信公司的研究使我看到了中華文化對現代經濟發展的積極貢獻,從而加深了對“儒家資本主義理論”的理解。[2]
極端民族主義思潮探究論文
作為一個有著長期半殖民地經歷的小農國家,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嚴重滯后,長期處于國際社會的邊緣地位。外國勢力的長期壓迫、現代化進程的挫折情緒、抗拒全球化的封閉心態和某些勢力的鼓惑與煽動,培育了極端民族主義思潮的肥沃土壤。全球化時代下極端民族主義思潮在當代中國的長期存在和惡劣影響,最終可能嚴重威脅到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一、從被壓迫民族的排外情緒到極端民族主義
中國長期以來自認為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上國人夜郎自大,自以為“華夏”乃世界之中心,漢民族甚至將周邊的其他民族蔑稱為“蠻”和“夷”。沿襲這一觀念,當西方國家的商人和傳教士到中國來時,國人也自然而然地以“夷”稱之。中國的歷代王朝都不遺余力地強調“中華中心論”,常常按照不平等的等級觀念居高臨下地對待其他國家,朝貢制度即為一例。從此種意義上說,當代的極端民族主義思潮文化上部分地源于古代儒家等級文化。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優越論”嚴重束縛了國人的眼光和思維,正如費正清所指出的:“根本缺點是思想和體制方面的,也就是說對外國的現實一貫無知,并且存心不去考慮現實。[1]”夜郎自大和盲目排拒其他文化不可能導致國家強盛,何況人類歷史上也沒有哪個國家是永遠的強國。
近代中國從虎門銷煙起,歷經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抗日戰爭等戰爭和旅順、南京等大屠殺,早已失去了往昔的東亞之尊。近代中國的歷史乃是一部民族的屈辱史和抗爭史。現代化進程的挫折感,長達百年的民族失落感,是奉行基督教救贖理想主義的西方人所不能感同身受的;而“滿耳是大眾的嗟傷,一年年國土的淪喪”,這種“四萬萬同胞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的怨恨之情,深深地內化為當代中國的政治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半殖民地廢墟上的,這個廢墟的制造者之一就是日本軍國主義。清代中葉以前,國人眼中的日本不過是個學著中國走路的東夷小國。到了近代,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制造了當代中國的分裂割據局面。中共領導的革命很自然地把反帝反封建當作政治旗幟。但是,為了得到蘇聯的扶助,這場革命對繼承了沙皇俄國對外策略的蘇聯卻另眼相看。其實,沙皇俄國是侵占中國土地最多的國家,蘇聯對現代中國內戰的干預也從未間斷。在蘇聯的策劃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建立就卷入了朝鮮戰爭,其結局是不勝不敗。朝鮮戰爭沒有使中國變得獨立,相反卻加重了中國對蘇聯的依賴。30年以后再度打開國門,才發現中國的落后程度有多大。這是20世紀后半葉國人經歷的又一種挫折。
隨著“”和“事件”之后“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理論”的破產,“”結束了,國人重新認識到過去30年中他們信奉的政治經濟制度其實近乎于破產。從20世紀70年代末起,自由主義思潮在改革開放后填補了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留下的一些真空,自由主義成了相當一部分人的政治信仰。但自由主義思潮在20世紀80、90年代之交因政治原因走向了低谷。
極端民族主義思潮分析論文
作為一個有著長期半殖民地經歷的小農國家,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嚴重滯后,長期處于國際社會的邊緣地位。外國勢力的長期壓迫、現代化進程的挫折情緒、抗拒全球化的封閉心態和某些勢力的鼓惑與煽動,培育了極端民族主義思潮的肥沃土壤。全球化時代下極端民族主義思潮在當代中國的長期存在和惡劣影響,最終可能嚴重威脅到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一、從被壓迫民族的排外情緒到極端民族主義
中國長期以來自認為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上國人夜郎自大,自以為“華夏”乃世界之中心,漢民族甚至將周邊的其他民族蔑稱為“蠻”和“夷”。沿襲這一觀念,當西方國家的商人和傳教士到中國來時,國人也自然而然地以“夷”稱之。中國的歷代王朝都不遺余力地強調“中華中心論”,常常按照不平等的等級觀念居高臨下地對待其他國家,朝貢制度即為一例。從此種意義上說,當代的極端民族主義思潮文化上部分地源于古代儒家等級文化。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優越論”嚴重束縛了國人的眼光和思維,正如費正清所指出的:“根本缺點是思想和體制方面的,也就是說對外國的現實一貫無知,并且存心不去考慮現實。[1]”夜郎自大和盲目排拒其他文化不可能導致國家強盛,何況人類歷史上也沒有哪個國家是永遠的強國。
近代中國從虎門銷煙起,歷經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抗日戰爭等戰爭和旅順、南京等大屠殺,早已失去了往昔的東亞之尊。近代中國的歷史乃是一部民族的屈辱史和抗爭史。現代化進程的挫折感,長達百年的民族失落感,是奉行基督教救贖理想主義的西方人所不能感同身受的;而“滿耳是大眾的嗟傷,一年年國土的淪喪”,這種“四萬萬同胞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的怨恨之情,深深地內化為當代中國的政治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半殖民地廢墟上的,這個廢墟的制造者之一就是日本軍國主義。清代中葉以前,國人眼中的日本不過是個學著中國走路的東夷小國。到了近代,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制造了當代中國的分裂割據局面。中共領導的革命很自然地把反帝反封建當作政治旗幟。但是,為了得到蘇聯的扶助,這場革命對繼承了沙皇俄國對外策略的蘇聯卻另眼相看。其實,沙皇俄國是侵占中國土地最多的國家,蘇聯對現代中國內戰的干預也從未間斷。在蘇聯的策劃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建立就卷入了朝鮮戰爭,其結局是不勝不敗。朝鮮戰爭沒有使中國變得獨立,相反卻加重了中國對蘇聯的依賴。30年以后再度打開國門,才發現中國的落后程度有多大。這是20世紀后半葉國人經歷的又一種挫折。
隨著“”和“事件”之后“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理論”的破產,“”結束了,國人重新認識到過去30年中他們信奉的政治經濟制度其實近乎于破產。從20世紀70年代末起,自由主義思潮在改革開放后填補了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留下的一些真空,自由主義成了相當一部分人的政治信仰。但自由主義思潮在20世紀80、90年代之交因政治原因走向了低谷。
中國的極端民族主義思潮分析
作為一個有著長期半殖民地經歷的小農國家,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嚴重滯后,長期處于國際社會的邊緣地位。外國勢力的長期壓迫、現代化進程的挫折情緒、抗拒全球化的封閉心態和某些勢力的鼓惑與煽動,培育了極端民族主義思潮的肥沃土壤。全球化時代下極端民族主義思潮在當代中國的長期存在和惡劣影響,最終可能嚴重威脅到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一、從被壓迫民族的排外情緒到極端民族主義
中國長期以來自認為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上國人夜郎自大,自以為“華夏”乃世界之中心,漢民族甚至將周邊的其他民族蔑稱為“蠻”和“夷”。沿襲這一觀念,當西方國家的商人和傳教士到中國來時,國人也自然而然地以“夷”稱之。中國的歷代王朝都不遺余力地強調“中華中心論”,常常按照不平等的等級觀念居高臨下地對待其他國家,朝貢制度即為一例。從此種意義上說,當代的極端民族主義思潮文化上部分地源于古代儒家等級文化。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優越論”嚴重束縛了國人的眼光和思維,正如費正清所指出的:“根本缺點是思想和體制方面的,也就是說對外國的現實一貫無知,并且存心不去考慮現實。[1]”夜郎自大和盲目排拒其他文化不可能導致國家強盛,何況人類歷史上也沒有哪個國家是永遠的強國。
近代中國從虎門銷煙起,歷經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抗日戰爭等戰爭和旅順、南京等大屠殺,早已失去了往昔的東亞之尊。近代中國的歷史乃是一部民族的屈辱史和抗爭史。現代化進程的挫折感,長達百年的民族失落感,是奉行基督教救贖理想主義的西方人所不能感同身受的;而“滿耳是大眾的嗟傷,一年年國土的淪喪”,這種“四萬萬同胞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的怨恨之情,深深地內化為當代中國的政治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半殖民地廢墟上的,這個廢墟的制造者之一就是日本軍國主義。清代中葉以前,國人眼中的日本不過是個學著中國走路的東夷小國。到了近代,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制造了當代中國的分裂割據局面。中共領導的革命很自然地把反帝反封建當作政治旗幟。但是,為了得到蘇聯的扶助,這場革命對繼承了沙皇俄國對外策略的蘇聯卻另眼相看。其實,沙皇俄國是侵占中國土地最多的國家,蘇聯對現代中國內戰的干預也從未間斷。在蘇聯的策劃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建立就卷入了朝鮮戰爭,其結局是不勝不敗。朝鮮戰爭沒有使中國變得獨立,相反卻加重了中國對蘇聯的依賴。30年以后再度打開國門,才發現中國的落后程度有多大。這是20世紀后半葉國人經歷的又一種挫折。
隨著“”和“事件”之后“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理論”的破產,“”結束了,國人重新認識到過去30年中他們信奉的政治經濟制度其實近乎于破產。從20世紀70年代末起,自由主義思潮在改革開放后填補了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留下的一些真空,自由主義成了相當一部分人的政治信仰。但自由主義思潮在20世紀80、90年代之交因政治原因走向了低谷。
經濟民族主義論文
[內容提要]在全球化進程中,有一種引人矚目的現象是經濟民族主義的復興。它以關注國富民強為出發點,表達了對不均衡的全球化進程的反抗,反映了民族國家在多極格局中的現實主義價值取向。在紛繁復雜的當代民族主義浪潮中,經濟民族主義才是主流和常態。表面上看起來,全球化與經濟民族主義的同步推進是一種深刻的悖論,但事實上,正是全球化的缺陷激活了經濟民族主義,而經濟民族主義的一些舉措則在客觀上推動了全球化。
著名國際政治學者羅伯特·吉爾平正確地指出,“從古至今,經濟民族主義對國家權力和獨立性的奮斗目標始終是壓倒一切的。只要國家體系存在,經濟民族主義就會對國際關系施加重要影響。”[1]即使在全球化進程隨著信息和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而不斷加快的世紀之交,雖然國家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侵蝕和削弱,但經濟民族主義不僅沒有消失,反而以更加強烈的形式表達著民族國家對全球化的抗爭。
分析與把握全球化進程中的經濟民族主義,有助于我們認清所處的國際形勢,找準更合適的國家發展戰略的基點。
經濟民族主義的基本主張
經濟民族主義的中心思想就是經濟活動要為——而且應該為國家建設的大目標(或國家的整體利益)服務。由于迄今為止,從宏觀上看,現代民族國家仍是各種資源和財富分配的基本單位,在資源有限并且緊缺的世界體系中,全球競爭主要還是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競爭,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企業的收益主要來自于民族國家,國家實力和國家安全則取決于國民經濟和民族產業的競爭力,所以個人和團體(公司、利益集團)最大的現實福利單元,起碼在相當時期內是仍然是民族國家而不是全球。基于這樣的認識,經濟民族主義主張每個國家都應該把追求更多的超額利潤以滿足本民族國家的需求當做最重要的政治目標之一。一般而言,它對激進的全球化觀念持懷疑甚至否定的態度,認為不應該為抽象的世界福利而犧牲本國利益,相反,這一理念內涵了“此勝彼敗”的邏輯,它往往認同一個民族國家經濟地位的上升要以犧牲另一個民族國家經濟為代價這樣的殘酷現實。如果經濟民族主義偶爾也贊同或直接介入全球化,那是因為它把全球化視為實現本民族國家的手段。即在它看來,全球化不是目標,也不是價值取向,本民族國家福利的最大化才是目標和價值。為了這種價值,既可以保守,也可以進取。
為此,吉爾平把經濟民族主義區分為兩種:一種是較溫和的即防守型的經濟民族主義,它試圖保護本國經濟免遭外來經濟及政治力量的影響,它通常出現于不發達國家或經濟已走下坡路的發達國家,這些國家的政府執行保護主義政策,以保護其新建的或衰落的工業。較強硬的經濟民族主義則是經濟戰爭的產物,它崇尚實力擴張。[2]實際上,經濟民族主義是一種在發展階段上各個國家取得政治獨立后必然產生的結果,即一個民族在完成自己取得獨立的歷史任務后,必須進一步發展自己的經濟才能使自己真正地站起來。已有學者把包含了經濟優先、國家干預與市場經濟的巧妙結合、倡導儒家傳統文化等要義的東亞發展戰略稱為東亞經濟民族主義,并把它當做東亞經濟成功的奧秘所在。[3]對于那些尚未取得現代化或發達地位的國家,它“直接反映了這些國家經常抱怨的那種看法:它們雖然取得了政治主權與獨立,但在經濟上仍然是殖民地”[4]。而對于發達國家,擴張市場,為本民族國家爭取更大福利也是題中應有之義。近年來愈演愈烈的美日貿易沖突就是顯例,而美國對中國在市場準入方面的若干限制也反映了這種情緒。就是被認為一體化程度已經相當高的歐共體內部,經濟民族主義傾向仍然十分強烈,歐共體各國在關于英國瘋牛肉的進口問題上就一直糾纏不清。隨著1997年夏天以來金融危機在全球各地的蔓延,后發展國家開始沉痛反思在金融和資本領域過度開放帶來的惡果,關于建立風險防范機制,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經濟民族主義政策取向更加受到人們的重視。
經濟民族主義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在全球化進程中,有一種引人矚目的現象是經濟民族主義的復興。它以關注國富民強為出發點,表達了對不均衡的全球化進程的反抗,反映了民族國家在多極格局中的現實主義價值取向。在紛繁復雜的當代民族主義浪潮中,經濟民族主義才是主流和常態。表面上看起來,全球化與經濟民族主義的同步推進是一種深刻的悖論,但事實上,正是全球化的缺陷激活了經濟民族主義,而經濟民族主義的一些舉措則在客觀上推動了全球化。
著名國際政治學者羅伯特·吉爾平正確地指出,“從古至今,經濟民族主義對國家權力和獨立性的奮斗目標始終是壓倒一切的。只要國家體系存在,經濟民族主義就會對國際關系施加重要影響。”[1]即使在全球化進程隨著信息和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而不斷加快的世紀之交,雖然國家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侵蝕和削弱,但經濟民族主義不僅沒有消失,反而以更加強烈的形式表達著民族國家對全球化的抗爭。
分析與把握全球化進程中的經濟民族主義,有助于我們認清所處的國際形勢,找準更合適的國家發展戰略的基點。
經濟民族主義的基本主張
經濟民族主義的中心思想就是經濟活動要為——而且應該為國家建設的大目標(或國家的整體利益)服務。由于迄今為止,從宏觀上看,現代民族國家仍是各種資源和財富分配的基本單位,在資源有限并且緊缺的世界體系中,全球競爭主要還是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競爭,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企業的收益主要來自于民族國家,國家實力和國家安全則取決于國民經濟和民族產業的競爭力,所以個人和團體(公司、利益集團)最大的現實福利單元,起碼在相當時期內是仍然是民族國家而不是全球。基于這樣的認識,經濟民族主義主張每個國家都應該把追求更多的超額利潤以滿足本民族國家的需求當做最重要的政治目標之一。一般而言,它對激進的全球化觀念持懷疑甚至否定的態度,認為不應該為抽象的世界福利而犧牲本國利益,相反,這一理念內涵了“此勝彼敗”的邏輯,它往往認同一個民族國家經濟地位的上升要以犧牲另一個民族國家經濟為代價這樣的殘酷現實。如果經濟民族主義偶爾也贊同或直接介入全球化,那是因為它把全球化視為實現本民族國家的手段。即在它看來,全球化不是目標,也不是價值取向,本民族國家福利的最大化才是目標和價值。為了這種價值,既可以保守,也可以進取。
為此,吉爾平把經濟民族主義區分為兩種:一種是較溫和的即防守型的經濟民族主義,它試圖保護本國經濟免遭外來經濟及政治力量的影響,它通常出現于不發達國家或經濟已走下坡路的發達國家,這些國家的政府執行保護主義政策,以保護其新建的或衰落的工業。較強硬的經濟民族主義則是經濟戰爭的產物,它崇尚實力擴張。[2]實際上,經濟民族主義是一種在發展階段上各個國家取得政治獨立后必然產生的結果,即一個民族在完成自己取得獨立的歷史任務后,必須進一步發展自己的經濟才能使自己真正地站起來。已有學者把包含了經濟優先、國家干預與市場經濟的巧妙結合、倡導儒家傳統文化等要義的東亞發展戰略稱為東亞經濟民族主義,并把它當做東亞經濟成功的奧秘所在。[3]對于那些尚未取得現代化或發達地位的國家,它“直接反映了這些國家經常抱怨的那種看法:它們雖然取得了政治主權與獨立,但在經濟上仍然是殖民地”[4]。而對于發達國家,擴張市場,為本民族國家爭取更大福利也是題中應有之義。近年來愈演愈烈的美日貿易沖突就是顯例,而美國對中國在市場準入方面的若干限制也反映了這種情緒。就是被認為一體化程度已經相當高的歐共體內部,經濟民族主義傾向仍然十分強烈,歐共體各國在關于英國瘋牛肉的進口問題上就一直糾纏不清。隨著1997年夏天以來金融危機在全球各地的蔓延,后發展國家開始沉痛反思在金融和資本領域過度開放帶來的惡果,關于建立風險防范機制,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經濟民族主義政策取向更加受到人們的重視。
全球化進程中的經濟民族主義
[內容提要]在全球化進程中,有一種引人矚目的現象是經濟民族主義的復興。它以關注國富民強為出發點,表達了對不均衡的全球化進程的反抗,反映了民族國家在多極格局中的現實主義價值取向。在紛繁復雜的當代民族主義浪潮中,經濟民族主義才是主流和常態。表面上看起來,全球化與經濟民族主義的同步推進是一種深刻的悖論,但事實上,正是全球化的缺陷激活了經濟民族主義,而經濟民族主義的一些舉措則在客觀上推動了全球化。
著名國際政治學者羅伯特·吉爾平正確地指出,“從古至今,經濟民族主義對國家權力和獨立性的奮斗目標始終是壓倒一切的。只要國家體系存在,經濟民族主義就會對國際關系施加重要影響。”[1]即使在全球化進程隨著信息和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而不斷加快的世紀之交,雖然國家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侵蝕和削弱,但經濟民族主義不僅沒有消失,反而以更加強烈的形式表達著民族國家對全球化的抗爭。
分析與把握全球化進程中的經濟民族主義,有助于我們認清所處的國際形勢,找準更合適的國家發展戰略的基點。
經濟民族主義的基本主張
經濟民族主義的中心思想就是經濟活動要為——而且應該為國家建設的大目標(或國家的整體利益)服務。由于迄今為止,從宏觀上看,現代民族國家仍是各種資源和財富分配的基本單位,在資源有限并且緊缺的世界體系中,全球競爭主要還是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競爭,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企業的收益主要來自于民族國家,國家實力和國家安全則取決于國民經濟和民族產業的競爭力,所以個人和團體(公司、利益集團)最大的現實福利單元,起碼在相當時期內是仍然是民族國家而不是全球。基于這樣的認識,經濟民族主義主張每個國家都應該把追求更多的超額利潤以滿足本民族國家的需求當做最重要的政治目標之一。一般而言,它對激進的全球化觀念持懷疑甚至否定的態度,認為不應該為抽象的世界福利而犧牲本國利益,相反,這一理念內涵了“此勝彼敗”的邏輯,它往往認同一個民族國家經濟地位的上升要以犧牲另一個民族國家經濟為代價這樣的殘酷現實。如果經濟民族主義偶爾也贊同或直接介入全球化,那是因為它把全球化視為實現本民族國家的手段。即在它看來,全球化不是目標,也不是價值取向,本民族國家福利的最大化才是目標和價值。為了這種價值,既可以保守,也可以進取。
為此,吉爾平把經濟民族主義區分為兩種:一種是較溫和的即防守型的經濟民族主義,它試圖保護本國經濟免遭外來經濟及政治力量的影響,它通常出現于不發達國家或經濟已走下坡路的發達國家,這些國家的政府執行保護主義政策,以保護其新建的或衰落的工業。較強硬的經濟民族主義則是經濟戰爭的產物,它崇尚實力擴張。[2]實際上,經濟民族主義是一種在發展階段上各個國家取得政治獨立后必然產生的結果,即一個民族在完成自己取得獨立的歷史任務后,必須進一步發展自己的經濟才能使自己真正地站起來。已有學者把包含了經濟優先、國家干預與市場經濟的巧妙結合、倡導儒家傳統文化等要義的東亞發展戰略稱為東亞經濟民族主義,并把它當做東亞經濟成功的奧秘所在。[3]對于那些尚未取得現代化或發達地位的國家,它“直接反映了這些國家經常抱怨的那種看法:它們雖然取得了政治主權與獨立,但在經濟上仍然是殖民地”[4]。而對于發達國家,擴張市場,為本民族國家爭取更大福利也是題中應有之義。近年來愈演愈烈的美日貿易沖突就是顯例,而美國對中國在市場準入方面的若干限制也反映了這種情緒。就是被認為一體化程度已經相當高的歐共體內部,經濟民族主義傾向仍然十分強烈,歐共體各國在關于英國瘋牛肉的進口問題上就一直糾纏不清。隨著1997年夏天以來金融危機在全球各地的蔓延,后發展國家開始沉痛反思在金融和資本領域過度開放帶來的惡果,關于建立風險防范機制,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經濟民族主義政策取向更加受到人們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