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社會道德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4 06:52: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網絡社會道德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網絡社會道德

網絡道德與社會道德互動關系透析

摘要:網絡道德與現實社會道德之間存在一種部分與整體的辮證關系。現實社會道德對網絡道德具有精神動力功能、評價功能、指向功能、規范功能、調節功能,網絡道德是現實社會道德在虛擬網絡上的延伸或再現。但是網絡技術形成了網絡道德行為的動態性;網絡道德也可以張揚和強化現實社會的美德,催生出新的社會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而墓于二者的這種辮證關系,加強現實社會道德教育,規范約束網絡行為,是促進網絡道德與現實社會道德良性互動的根本途徑。

關鍵詞:網絡道德現實社會道德互動關系

網絡道德是信息時代人們通過電子信息網絡而發生的社會行為進行規范和調節的倫理準則,是網絡建設的一個新課題。網絡道德相對于社會主流道德而言,屬于“亞道德”范疇,它源于社會生活中的道德體系,又有別于現實道德,它既可能對其進行補充、創新,也可能對其進行偏離、反叛。我們只有認識到網絡道德與現實社會道德之間存在一種部分與整體的辯證關系,才能采取適當的措施,實現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

一、現實杜會道德對網絡道德的主導作用

現實社會道德是現實社會既有的對人們日常行為的規范,影響到人們行為的方方面面,具有整體性和一般性,它對其他諸如工商業、教育等具體領域的道德行為都具有普遍的激勵和約束作用。當然,在信息時代,網絡道德與現實社會道德之間也存在這種部分與整體的辯證關系。所謂網絡道德問題是指人在網絡中的行為和信息的本體與人在現實社會中的倫理道德發生的沖突。但這并不意味著網絡道德問題的滋生僅牽扯網絡自身。網絡不是一個獨立的、封閉的系統,其形成和運轉離不開現實的社會大系統。作為系統的現實社會道德會對人們網絡行為和網絡倫理道德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激勵和約束功能:

1‘精神動力功能由于現實社會道德是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習慣、傳統和教育以及社會輿論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的精神力量,而網絡行為和網絡倫理是要通過主體人來進行的,因此,這種精神力量就可以作為一種動力,推動網絡行為和網絡倫理的形成和發展。

查看全文

分析網絡道德和現實社會道德的關聯性

摘要:網絡道德與現實社會道德之間存在一種部分與整體的辮證關系。現實社會道德對網絡道德具有精神動力功能、評價功能、指向功能、規范功能、調節功能,網絡道德是現實社會道德在虛擬網絡上的延伸或再現。但是網絡技術形成了網絡道德行為的動態性;網絡道德也可以張揚和強化現實社會的美德,催生出新的社會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而墓于二者的這種辮證關系,加強現實社會道德教育,規范約束網絡行為,是促進網絡道德與現實社會道德良性互動的根本途徑。

關鍵詞:網絡道德現實社會道德互動關系

網絡道德是信息時代人們通過電子信息網絡而發生的社會行為進行規范和調節的倫理準則,是網絡建設的一個新課題。網絡道德相對于社會主流道德而言,屬于“亞道德”范疇,它源于社會生活中的道德體系,又有別于現實道德,它既可能對其進行補充、創新,也可能對其進行偏離、反叛。我們只有認識到網絡道德與現實社會道德之間存在一種部分與整體的辯證關系,才能采取適當的措施,實現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

一、現實杜會道德對網絡道德的主導作用

現實社會道德是現實社會既有的對人們日常行為的規范,影響到人們行為的方方面面,具有整體性和一般性,它對其他諸如工商業、教育等具體領域的道德行為都具有普遍的激勵和約束作用。當然,在信息時代,網絡道德與現實社會道德之間也存在這種部分與整體的辯證關系。所謂網絡道德問題是指人在網絡中的行為和信息的本體與人在現實社會中的倫理道德發生的沖突。但這并不意味著網絡道德問題的滋生僅牽扯網絡自身。網絡不是一個獨立的、封閉的系統,其形成和運轉離不開現實的社會大系統。作為系統的現實社會道德會對人們網絡行為和網絡倫理道德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激勵和約束功能:

1‘精神動力功能由于現實社會道德是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習慣、傳統和教育以及社會輿論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的精神力量,而網絡行為和網絡倫理是要通過主體人來進行的,因此,這種精神力量就可以作為一種動力,推動網絡行為和網絡倫理的形成和發展。

查看全文

透析網絡社會道德特征及道德教育

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和發展,網絡成為人們生活、工作、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人加人到“網民”行列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網絡社會。

一、網絡社會及其道德特點

(一)對網絡社會的理解

隨著互聯網在社會生產與生活中的迅速滲透,“網絡社會”一詞越來越被人們所認可,一種理解認為:“網絡社會”就是指作為各種網絡共同構成的“互聯網”以及人們通過互聯網技術所實現的“網絡化”過程中“網民”之間的互動;另一種理解是以“網絡空間”來界定“網絡社會”;有人認為網絡的本質就是一種“在線”整合體,也有人從傳播學的角度將互聯網看作是“一個模擬傳統社會傳播形式的數字化平臺,或者說與現實社會并列的虛擬傳播環境,一個虛擬社會”。無論怎樣理解,“網絡社會”都是一個與人們現實的社會生活系統有著較大差異和區別的網絡空間系統。直觀地看,網絡空間展現的純粹是數字信息之間的關系,實質上,其背后存在的是被數字信息所遮蔽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網絡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呈現出與現實社會交往不同的特點,因而形成網絡社會不同的倫理道德特點。

(二)網絡社會的道德特點

第一,網絡社會道德標準的不確定性

查看全文

網絡社會道德特點及道德教育綜述

摘要:網絡社會是一個與現實社會生活系統有較大差異和區別的網絡空間系統,因而表現出其不同的網絡倫理道德特點。當今,具有較高知識層次的高職大學生已融入網絡生活,本文針對其網絡道德存在著的一些問題,提出了加強高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網絡社會網絡道德高職大學生

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和發展,網絡成為人們生活、工作、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人加人到“網民”行列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網絡社會。

一、網絡社會及其道德特點

(一)對網絡社會的理解

隨著互聯網在社會生產與生活中的迅速滲透,“網絡社會”一詞越來越被人們所認可,一種理解認為:“網絡社會”就是指作為各種網絡共同構成的“互聯網”以及人們通過互聯網技術所實現的“網絡化”過程中“網民”之間的互動;另一種理解是以“網絡空間”來界定“網絡社會”;有人認為網絡的本質就是一種“在線”整合體,也有人從傳播學的角度將互聯網看作是“一個模擬傳統社會傳播形式的數字化平臺,或者說與現實社會并列的虛擬傳播環境,一個虛擬社會”。無論怎樣理解,“網絡社會”都是一個與人們現實的社會生活系統有著較大差異和區別的網絡空間系統。直觀地看,網絡空間展現的純粹是數字信息之間的關系,實質上,其背后存在的是被數字信息所遮蔽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網絡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呈現出與現實社會交往不同的特點,因而形成網絡社會不同的倫理道德特點。

查看全文

剖析網絡社會面臨的問題及網絡道德

摘要:社會道德,是一定社會經濟基礎和社會生活的反映,是在一定的人類交往活動中形成并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而變化的。“網絡社會”也應該具有自己的道德。文章指出了網絡社會面臨的問題:誠信問題、文明問題、網絡資源問題、個人隱私問題、非商業性網絡問題等。論述了網絡社會的自主性、開放性、多元性等特點和發展趨勢。

關鍵詞:網絡社會;道德;問題;特點;趨勢

一、網絡社會的產生

從1946年第一臺計算機產生,到目前僅僅六十多年的時間,由單個計算機到局域網到Internet,計算機的發展速度真可謂驚人。如果把歷史上那種能夠引起生產方式的變化、并廣泛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導致社會整體變遷的技術進步稱之為“革命”的話,那么,當今世界引人注目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就可算是正在我們身邊發生的一場聲勢浩大的“革命”。

這場“革命”影響的范圍是無處不及:在經濟領域,它突出了知識、信息的價值,有利于廣泛、迅速地傳遞商貿信息,溝通顧客和生產廠家,及時生產出滿足顧客需要的產品;在政治領域.它用來在政府與民眾之間進行信息溝通,充分發揚公民的民主權利,提高政府機構的辦公效率,提高其科學管理及決策的水平;在軍事領域,它可以使軍事指揮系統全面迅速地掌握敵情,加強全局的協調、控制和快速反應能力;在科教文衛領域,它方便人們查詢、利用各種信息資源,進行科研合作、遠程教學、醫療會診;在生活領域,它可以實現電子購物、虛擬旅游、交互式娛樂、電子廣告、電子商場、電子銀行、電子報刊、電子教室、電子圖書館、電子論壇、電子會議、電子購物、電子游戲,以及遠程醫療、遠程點播等。網絡應用已遺及全球,目前全世界已有186個國家和地區的1億人使用因特網。

“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不是對立的,“網絡社會”生活是從現實社會生活中分化出來的,它是社會人通過因特網(作為網絡人)相互交往的過程,它必然以現實社會生活為背景。如果用物理空間和電子空間(cyberspace)比喻現實社會和“網絡社會”的生存空間的話,那么,電子空間并不能取代物理空間,因為人畢竟還是一個物理的存在物。雖然電子空間會極大地改變傳統社會的結構,但人的物質、能量的需求畢竟還要在物理空間里得到滿足,即使是人的感知和情感需求,也需要在物理空間里才能獲得直接的滿足,比如基于家庭的各種情感,就需要家庭成員在一個物理的地點才能很好的培育和升華。真實的情形是,電子空間與物理空間各有所長、互相補充,它們共同構成了人們的生存、生活環境。

查看全文

社會網絡倫理道德失范研究論文

摘要:網絡技術的發展給社會帶來巨大利益,但也帶來一系列問題,其中倫理道德問題就是其中之一,而大學生的網絡倫理道德問題更是突出和重要,應該加以重視,并切實解決。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倫理道德;問題

互聯網技術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其信息傳遞快捷、獲取方便、信息內容豐富、交往全球性、隱蔽性和思想互動性的特點被廣泛運用,改變著社會各階層群體的活動空間和生存、生活方式,及建立在生活和生存方式基礎上的倫理道德觀念[1]。而這種改變的影響重大而深遠,特別是對還未步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倫理道德觀念將影響他們對國家、對生活、對人生的看法和行為。因此有必要對大學生網絡倫理道德問題進行關注和深入研究討論。

一、對網絡倫理道德的認識

道德是以善惡評價的方式來調節人們行為規范的手段和人類自我完善的一種社會價值形態,它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是隨著一定社會經濟基礎和社會生活的變化而變化的,網絡道德亦不例外。所謂網絡倫理道德,是指網民利用網絡進行活動和交往時所應遵循的原則與規范,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新型倫理道德關系。與現實社會道德相比網絡道德是一種新的道德形態,它與現實道德既有緊密聯系又有明顯區別。現實社會道德規范是網絡道德的基礎。網絡道德是社會道德的延伸與拓展。是針對網上行為的特殊性而相應作出的對現實社會道德的細化和充實。網絡道德除具有一般道德所具有的特性外,同時具有多元性、開放性、自主性等鮮明的特點[1]。

二、當前大學生中存在的網絡倫理道德問題表現

查看全文

剖析網絡時代的社會道德危機

摘要:當前的網絡社會面,瞄道德危機,這嚴重影響了網絡社會的正常秩序和健康發展。探求網絡社會道德危機的成因,是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現試從網絡社會本身的特點,網絡社會運行的現實背景以及網絡主體的人性心理三方面,對網絡社會道德危機的成因進行較為全面、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網絡社會;道德危機;成因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已經滲透到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一方面,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突破了傳統的時空限制,為人們開辟了一個極大開放和自由馳騁的空間—網絡社會,為人類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但另一方面,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帶來了嚴重的倫理道德問題。在當前的網絡社會中,網絡欺詐、網絡色情、網絡病毒、網上侵犯知識產權、網上侵犯個人隱私等不道德現象大量出現,嚴重影響網絡社會的正常秩序和健康發展,而且帶來了人際情感冷漠、人性異化等問題,可以說,網絡社會正面臨道德危機。如何實現網絡技術和網絡道德的協調發展,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統一,消除網絡社會的道德危機,營造一個健康、文明的網絡社會,已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現實問題。探求網絡社會道德危機的成因,是解決網絡社會道德危機的基本前提。本文試從網絡社會本身的特點、網絡社會運行的現實背景、網絡主體的人性心理三方面進行分析;

一、從網絡社會本身的特點來看

(一)網絡社會的虛擬性導致道德約束力的弱化

在現實社會中,人們之間的交往是現實的,交往面相對狹窄,人與人的關系主要以家庭、家族、鄰里、親友以及充分放大了的家庭—國家的方式存在和維系著,在一定意義上說,人們是在一個“熟人社會”進行交往,交往的對象都是熟識的人。懾于道德他律手段的強大力量,以及長期形成的道德氛圍,人們自覺不自覺地遵守著既有的道德規范。而在網絡社會這一虛擬空間中,網絡行為具有了“數字化”或“虛擬化”的特點,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再依賴現實的各種條件,也不再需要真實的身份,通過計算機終端,每個人都成為了一個個符號。人們上網進人網絡社會就如同去參加一場假面舞會,“在這個舞會上,我所面對的‘你’和‘你’所面對的‘我’都消失了,我們都成了似曾相識的‘他人’”。在網絡社會中,一個“在線交談”中自稱是妙齡少女的網絡行動者可能是白發蒼蒼的老者,而與之交談的“英俊少年”可能早已是不惑之人。

查看全文

虛擬社會化的網絡道德教育探索

摘要:從整合傳統的道德文化、關注青少年的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規以及網絡媒介素質教育進課堂四個方面探討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的措施。

關鍵詞:青少年虛擬社會化網絡道德網絡道德教育

伴隨世紀更替而悄然來臨的信息化、網絡化不僅是信息社會在技術上的一種特征,更是人類一種嶄新的生存方式。從發展趨勢上看,網絡已成為青少年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青少年社會化的廣闊空間,一種社會化的新范式—虛擬社會化應運而生。在充分享受網絡帶來的種種福扯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意識到虛擬社會化進程中所凸現的網絡道德問題。因此,必須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確保青少年虛擬社會化的順利進展。

1虛擬社會化:青少年社會化的新范式

所謂青少年的社會化,是指青少年從生物人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社會文化得以積累和延續,社會結構得以維持和發展,青少年的個性得以形成和完善。社會化有兩個基本的要素:施化者和受化者。按照社會化中施化者的性質進行分類,可分為真實社會化和虛擬社會化。真實社會化即傳統社會化,是在家庭、同學群體、學校和大眾傳媒中進行的社會化,以施化者的真實性和確定性,受化者的被動性明顯為主要特征。虛擬社會化是指在大眾傳媒,尤其是在電視、計算機網絡中進行的社會化,以施化者虛擬性和不確定性增強和受化者的主動性增強為主要特征。

網絡所構筑的“第二現實世界”使青少年的社會化從傳統意義上的“與客觀世界的互動”變為“虛擬社會情景的對話”,從而青少年的社會化范式出現了新的變遷,即在傳統社會化的基礎上的虛擬社會化。具體來講,虛擬社會化這一新范式的“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查看全文

小議網絡社會道德的三種現象

摘要:網絡社會道德存在著無責任現象、絕對自由現象和價值觀扭曲現象,真正解決上述這些怪現象的途徑主要是加大現實社會道德建設的力度,先道德后法律才是長久之計。

關鍵詞:網絡道德網絡社會倫理

上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的精英電子學家出于為軍事服務的考慮將幾所大學的計算機用電纜連在了一起,起名為ARPANET,這就是我們今天稱為INTERNET的鼻祖,網絡的迅速發展超出了當初它的發明者的預見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領了我們的社會,從70年代的試點,到80年代的發展,再到90年代的普及,網絡這個以計算機為基礎的龐大物理實體以其不可取代的實力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這種漸進式的改變讓許多科學家有些措手不及,由這種改變也出現了通過網絡這一共同物質條件而互相聯系起來的網絡人群,構成網絡社會,網絡社會的出現不僅僅帶來了科技上的新起點,也為社會學家們提出了全新的社會問題,人類社會進人了一個雙重社會時代。不同于以往研究的人類社會,網絡社會并不是一個具體的實在,也沒有相對固定的社會人群,人員的流動性很大,最大的區別在于每個個體的人在網絡社會中都被轉化為一個符號,一串代碼,以機器的方式進行交流,除了ID地址之外沒有什么可以驗明正身,在網絡這塊面紗的掩飾之下,網絡社會的活動準則與現實社會的道德規范之間出現了偏差。

綜觀現實社會,個人要想融人其中,接受、承認并且遵守社會道德是一個必備條件。舉例來說,在一個健全的市場中信守承諾之類的現代商業道德法則,得到了絕大多數市場主體的廣泛奉行,因為這是他們長期立足市場并自主活動的一種必要條件。馬克思·韋伯在談到“資本主義精神”時也曾指出只要個體涉足于市場關系之中,資本主義經濟就會迫使其服從資本主義的活動準則。任何一個社會,不講信用,惡意欺詐等不道德現象,主體活動空間必將受到壓縮。然而在網絡社會中的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從個體作為社會成員參與之時起,就已經開始了欺騙,作為現實存在的人在網絡社會中變成了一個代碼,一個符號,從姓名、性別到情感、心理等諸多方面的隨心所欲,都成為遵守網絡行為規則的一種表現。現實社會的不道德在這里反而成為大家都認同并且都付諸實踐的一種道德行為,主體的活動空間也并不因為這種現實生活中認定的不道德行為而受到壓縮,相反,其活動空間擴大到整個世界。這種與現實社會道德相左的道德現象大致分為三類:

一、網絡社會中的無責任現象

在網絡社會中,人是一種非現實的存在,人以數字化的方式出現,因而他在現實社會中的角色及其關系在網絡社會中也會發生變化,形成與現實社會中不同的主體存在方式,“人在網絡中就是非現實的虛擬方式,其活動也是非現實的虛擬活動,由于這種虛擬特性造成網絡社會中的個體都具有“懷疑一切”,“批判一切”的傾向,自身的不真實性導致對所聯系的對象的真實性的批判,成為懷疑論者”。而這種懷疑性也就使虛擬個體認為根本不用考慮從而放棄了對其相聯系的另一個虛擬個體的責任感,同時在網絡社會中又沒有健全的社會關系、道德關系及客觀的社會道德加以要求,這種不負責任的現象成為必然。只有這種行為上升到損害現實社會中具體的某一個體或某一群體的切身利益時,行為主體才會受到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規范乃至法律規范的制約和審判。同時,在網絡面紗之下的非現實的虛擬個體代替現實社會中的具體存在的個體思維來批判現實社會,這種批判則作用于現實社會,對現實社會造成積極或消極的影響,而這種批判則是以無責任為前提的有感而發,只要是無損現實社會的根本利益,行為主體都不用也不會考慮到現實社會的道德譴責。

查看全文

網絡社會的道德教育的思考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網絡社會當前正以特有的魅力影響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特別是以自主、開放、多元等為特點的網絡道德,似乎更加合乎人性,更能促進人和社會自由、全面的發展。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接受新觀念、嘗試新事物的欲望較強,但由于閱歷的局限和本身自控能力、分辨能力較差,如果不注意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引導不當,很可能誤人歧途。如何正確地看待并加強網絡社會道德,成為當前教育界巫待破解的一道難題。

關鍵詞:網絡;網絡社會道德教育價值選擇

網絡是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化生存方式”,網絡社會是建立在高速的信息電子網基礎上的“虛擬社會”,網絡、網絡社會當前正以特有的魅力影響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網絡社會與傳統的以地理區域或意識形態為特征而劃分的社會形態有明顯的差異,特別是以自主、開放、多元等為特點的網絡道德,似乎更加合乎人性,更能促進人和社會自由、全面的發展。所以,一定程度上,網絡似乎更有利于社會道德的進步。

當然,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信息技術在促進道德進步的同時,也造成了某些負面的、消極的影響:如道德冷摸現象的產生和人際情感的疏遠;道德相對主義的盛行和無政府主義的泛濫;特別是網絡犯罪、傳播色情信息、網絡文化侵略、破壞國家安全等網絡道德失范現象,對傳統道德規范帶來了極大的沖擊。

面對網絡社會對道德發展的多面性,如何引導人網學生對大量的網絡信息進行篩選,揚棄網絡內容,加強網絡道德教育,是擺在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緊迫而嚴峨的課題。

一、網絡社會道德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