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4 17:05: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胃腸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胃腸道手術切口感染手術室護理分析
胃腸道手術是治療胃腸道疾病的一種微創手段,雖然有一定效果,但多數胃腸道疾病患者普遍伴有各種基礎疾病,并且對手術應激不耐受,配合度不高[1],加上機體營養狀況欠佳,在術后容易出現切口感染,為保障手術的順利完成,減少切口感染的發生,重視做好手術室相關護理工作非常重要。本文中,本院在部分胃腸道疾病手術患者中實施手術室全面護理干預,現將護理情況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行胃腸道手術的80例胃腸道疾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入選患者均由臨床系統檢查確診為胃腸道疾病,有手術指征。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齡在20~79歲范圍,平均年齡(55.11±3.55)歲;以隨機抽簽的模式進行研究分組,常規護理組與全面護理組各40例,采取統計軟件處理常規護理組、全面護理組間基線資料,P均>0.05,適合進行統計研究。1.2方法。常規護理組按手術室常規標準進行護理,包括定期清潔與消毒,術前指導胃腸道疾病病人做好各項輔助檢查,術中積極配合等。全面護理組在常規護理組基礎上接受手術室全面護理干預,包括:①術前護理:術前1d,安排護理人員到病房訪視胃腸道疾病病人,綜合評估胃腸道疾病病人的病情與身心特點,為胃腸道疾病病人及家屬普及胃腸道疾病、腹腔鏡結胃腸道疾病切除術的相關知識,包括疾病病理知識、手術安全性、麻醉注意事項等,使胃腸道疾病病人全面了解自身病情,積極配合治療;同時向胃腸道疾病病人列舉成功病例,使胃腸道疾病病人增進治愈信心,調整身心狀態。另外,需要重點強調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和危害性,促使患者更好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術前遵醫囑給予患者預防性抗生素使用,對于營養狀況差的患者需要加強營養支持。②術中護理:術中嚴密監測胃腸道疾病病人的心率、脈搏等基礎體征,監測血流動力學改變情況,嚴格遵循無菌原則操作等。另外,為降低切口感染風險,盡可能提高操作的熟練度,以縮短手術的時間。術中各項操作嚴格按照無菌原則實施。③術后護理:術畢繼續密切觀察胃腸道疾病病人的生命體征,在胃腸道疾病病人生命體征平穩且恢復清醒后,將胃腸道疾病病人送返病房。術后遵醫囑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并加強換藥護理,保持敷料清潔干燥。盡早恢復飲食,給予豐富蛋白質食物,增強抵抗力。1.3評估項目。調查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結果以百分制記錄,同時觀察兩組下述指標:術后使用抗生素時間、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和感染率。1.4統計學方法此次課題研究選擇SPSS15.0軟件對計數資料、計量資料作處理,具體經卡方檢驗與t檢驗,P值<0.05,說明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護理滿意度評分顯示,全面護理組顯著高于常規護理組,數據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使用抗生素時間、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等記錄顯示,全面護理組顯著短于常規護理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全面護理組的切口感染發生率低于常規護理組,(P<0.05)。見表1。
3討論
CT在胃腸道疾病診斷的運用透析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CT在胃腸道疾病診斷中的應用。方法回顧分析經手術和病理證實的胃腸疾病的CT表現。結果患者經CT診斷,手術治療后發現CT診斷對于早發現疾病的病變有很好的發現作用。結論CT診斷在胃腸道疾病的應用能是患者及早發現疾病,并能很好的預防胃腸疾病的癌變。
關鍵詞:CT診斷胃腸疾病
胃腸道鋇劑造影和胃腸內鏡相互配合,可使大多數胃腸道疾病得到正確診斷,但尚不能認為全面診斷。
因為它們獲得的僅是呈現于粘膜面的病理改變,以及通過腔內造影所反映的間接變化。CT檢查原理則完全不同,它能直接顯示器官及其病變本身,也能發現病變對鄰近或遠處臟器的侵犯,有其特殊的診斷價值。
一、胃腸道CT檢查方法
1.平掃
血小板源性在胃腸道間質瘤思考
作者:陳林鶯,林華,陳余鵬,張聲
【摘要】目的探討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受體(PDGFR-α)在胃腸道間質瘤中表達的意義。方法運用EnVision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檢測CD117和PDGFR-α蛋白在94例胃腸道間質瘤中的表達。結果PDGFR-α的表達與胃腸道間質瘤發生的部位和組織學類型明顯相關。26例呈中度以上的陽性染色,其中發生于胃24例,腸道1例,胃腸道外1例(P<0.01)。上皮細胞型和混合細胞型胃腸道間質瘤多呈中度以上彌漫性細胞膜或核旁點狀陽性,梭形細胞型表達較弱,多呈局灶性(P<0.01)。PDGFR-α的表達與CD117的表達有關,24例CD117陰性或弱陽性病例中,13例(54.2%)PDGFR-α呈中度以上陽性;70例CD117中度以上陽性病例中,57例(81.4%)PDGFR-α呈陰性或弱陽性(P<0.05)。結論PDGFR-α的表達與胃腸道間質瘤的發生部位、組織學類型和C-kit基因的表達有關,可能也是本病的重要發病機制之一。
【關鍵詞】受體,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α;原癌基因蛋白質c-kit;胃腸道間質腫瘤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significanceof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receptor-α(PDGFR-α)expressionin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MethodsTheexpressionofPDGFR-αandCD117wasdetectedbyimmunohistochemistryin94casesofGIST.ResultsTheexpressionofPDGFR-αwasrelationtothelocationandhistopathologyofGIST.Of26caseswiththemoderateandstrongpositive,24caseswerelocatedinthestomach,1caseinthesmallbowel,andtheotherintheextragastrointestinal(P<0.01).TheexpressionofPDGFR-αinepithelioidcelltypeorepithelioid-spindlemixedcelltypewasexhibitedmoderateandstrongpositivestainingwhichshowmembranceoraperinucleardot-likepattern.Whereastheexpressioninthespindlecelltypewasweakornegative(P<0.01).TheexpressionofPDGFR-αcorrelatedtotheexpressionofCD117.In24caseswiththeweakornegativeexpressionofCD117,13casesshowthestrongandmoderatestainingofPDGFR-α.Howeverin70caseswiththeexpressionstrongormoderateofCD117,57(81.4%)exhibitedthenegativeandweakexpressionofPDGFR-α(P<0.05).ConclusionWithregardtoGIST,theexpressionofPDGFR-αisassociatedwiththelocation,histopathologyandtheexpressionofCD117.PDGFR-αmayplayaroleinthepathogenesisofGIST.
KEYWORDS:receptor,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alpha;proto-neogeneproteinc-kit;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免疫表型常表達KIT蛋白(CD117)、遺傳學上存在頻發性C-KIT基因突變。最近研究發現,少部分胃腸道間質瘤存在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受體(PDGFR-α)基因突變,認為也是本病的重要發病機制之一,特別是該基因的突變可能導致酪胺酸激酶抑制劑治療上的抵抗[1-2]。本研究應用免疫組織化學檢測其在GIST中的表達,分析其與臨床病理學特征的關系。
手術室護理在胃腸道手術的運用
手術切口感染是胃腸道疾病手術后發生率最高的并發癥之一,其表現為患者術后體溫明顯升高且切口疼痛感加劇,2~4d內沒有任何好轉,甚至可能加重;傷口出現發熱、紅腫等.切口感染會對患者的器官功能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影響患者的預后,如果未得到及時處理治療,可能危及患者生命[1].切口感染的誘發因素有多種,手術室護理是一個重要因素;在胃腸道手術中,如果未做好消毒滅菌工作或者手術期護理工作,就會增加手術切口感染的風險,降低手術的有效率,影響患者預后[2].因此,積極采用有效的手術室護理干預,能夠在提高胃腸道手術的成功率的同時降低切口感染發生率,促進患者康復.本研究對我院2014年7月-2017年1月期間收治的擇期進行胃腸道手術患者的手術室護理干預措施進行總結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研究選取我院2014年7月-2017年1月收治的130例擇期進行胃腸道手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被確診為胃腸道疾病患者,均對本研究內容及目的知情同意;排除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重要臟器嚴重疾病及造血系統疾病患者,腫瘤患者及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n=65)和對照組(n=65).觀察組中男41例,女24例;年齡41-67歲,平均年齡(52.9±6.4)歲;基礎疾病包括28例闌尾炎,14例急性腹膜炎,2例腸梗阻,7例胃癌,5例結直腸癌,9例腹外疝.對照組包括男38例,女27例;年齡42-65歲,平均年齡(53.1±7.3)歲;基礎疾病包括29例闌尾炎,14例急性腹膜炎,1例腸梗阻,6例胃癌,5例結直腸癌,10例腹外疝.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可進行數據對比.1.2護理方法.1.2.1對照組方法.對照組患者均接受常規護理干預模式,具體如下:術前:護理人員按照規定對手術設備及手術用品進行消毒,對患者簡單講解手術步驟及安全性,緩解患者焦慮不安情緒;術中:與醫生密切配合,并做好術中護理;術后行常規護理.1.2.2觀察組方法.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手術室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2.2.1加強術前護理.護理人員應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及其基本資料,并在術前對患者進行探查,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及身體狀況.多與患者進行交流,幫助了解手術流程并掌握手術知識,給予患者鼓勵安慰,盡量減少患者的緊張、恐懼與不安情緒,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同時,護理人員需告知患者充足睡眠及手術前禁止食用食物和水對手術的重要性;指導患者保證足夠的睡眠及術前空腹.護理人員需配合醫師完善患者的各項檢查,并在術前做好常規處理工作,囑咐患者術前1天使用抗菌皂液進行沐浴,更換衣物;并作好術前呼吸道、胃腸道及手術區域皮膚等常規準備工作[3].1.2.2.2改進手術區域消毒.在進行手術前醫務人員需做好手衛生消毒工作,手術過程中著無菌手術衣及無菌手套.器械護士協助醫生對患者進行消毒,術區皮膚消毒面積應以消毒切口為中心,擴大至周圍15*20cm,進行徹底消毒;使用3M一次性切口保護膜進行皮膚保護.腹腔打開后,需使用潔凈袋和全層保護器對手術切口進行保護,防治細菌、消化液或糞便等對切口及其周圍組織造成潛在污染.在使用保護墊的情況下進行胃腸道切開并嚴格消毒再行胃腸道斷端吻合;在胃腸道切口周圍使用保護墊進行保護后再切開胃腸道,使用聚維酮碘進行嚴格仔細消毒后再進行胃腸道斷端吻合;腹腔關閉縫合后,使用強吸附性的敷料敷蓋切口[4].1.2.2.3聚維酮碘的應用.腹膜閉合后使用聚維酮碘液(50~150ml,2500mg/L)對切口皮膚、肌層及皮下組織進行沖洗,必要時對切口浸泡1~2min,完全吸盡后用生理鹽水進行切口沖洗,沖洗結束后用干紗布進行擦拭.將肌層縫合之后重復上述操作,依次進行逐層縫合[5].1.2.2.4強化護理管理.擇期手術的患者遵循先清潔、后污染的原則,對于連臺手術,兩臺手術間隔時間必須大于30分鐘;應在手術間隙對手術間進行消毒處理,以恢復無菌環境;護士應該按照手術時間等因素合理安排手術順序,減少感染;對于有特殊感染的患者,手術室的物體表面及地面需進行擦拭和消毒,并開啟層流自凈[6].1.2.2.5加強對無菌操作的規范和督促巡回護士監督醫護人員做好手術前的手消毒工作,經過手消毒且換好無菌服后的醫務人員不能在無菌區外活動或接觸未經過消毒物品;各類器械均不可重復使用,術中也應及時保持手套完整;術中手術器械及物品超出手術床邊緣,視為污染物,不可繼續使用[7,8].同時禁止頭面部有感染或患上呼吸道感染的醫護人員參與手術.1.3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的傷口愈合情況、切口感染率、住院時間進行比較.1.4傷口愈合情況評價指標.傷口愈合情況評價指標參照我國《醫院感染診斷標準》[9]進行,甲級是指切口愈合情況良好且無不良反應;乙級是指切口愈合且有血腫及積液,但未出現化膿;丙級是指切口出現化膿,需進行切口引流處理.1.5統計學分析應用SPPS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傷口愈合情況及切口感染發生率比較.觀察組患者傷口愈合情況及切口感染發生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均<0.05),詳見表1.2.2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10.28±2.18vs.14.16±3.08,T=8.2899,P<0.05).
3討論
胃腸道手術患者手術室護理研究
胃腸道手術是臨床上較常見的一種手術,而切口感染是胃腸道手術后發生率較高的并發癥之一,切口感染嚴重時極易危害到患者各器官功能,可能導致患者死亡等,對患者預后身體恢復存在許多不利影響,因此需要采取科學高效的護理措施,降低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的概率[1]。該實驗在此基礎上,挑選78例行胃腸道手術患者,分析手術室護理干預在預防其術后切口感染中的應用效果,詳細研究內容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選自2016年2月—2018年2月在某醫院進行胃腸道手術的患者78例,由手術先后順序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9例,手術疾病:13例胃腸道穿孔、7例腸梗阻、14例胃癌、19例急性腹膜炎、25例闌尾炎;年齡35~68歲,平均年齡(51.34±3.58)歲;所有患者病情診斷均需接受胃腸道手術者,患者和家屬均自愿簽署手術同意書;排除存在其他臟器功能疾病者[2]。2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性別等臨床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干預,即完成好手術準備工作,在術中全力配合主治醫生,做好術中殺菌消毒、清潔等護理操作,而實驗組基于此行手術室護理干預,主要內容:⑴術前準備干預:在手術開始前,為患者講解手術流程、手術方法、手術注意事項和術后并發癥等,通過聊天、溝通等消除患者緊張、不安等心理情緒,術前1d需要指導患者進行全身清洗和衛生處理,術前30min為患者進行備皮工作,避免患者皮膚遭受損傷[3];另外,手術室手術時間間隔應超過30min,手術間隔期,需保證手術室全面通風、消毒、清潔[4],在手術30min前,護理人員應準備好器械、無影燈、手術床和治療臺燈,嚴格控制手術室溫濕度,避免其他人員隨意進入[5],手術參觀人員應在2名及以下;⑵手術室護理:待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全面消毒患者皮膚,消毒面積比切口邊緣長16~22cm,在切口位置貼上3M皮膚保護膜,在患者腹腔開啟后,需要采用全層保護器對手術切口起到保護作用[6],防止切口被糞便、消化液和細菌等感染,在胃腸道切開前,應將保護墊置入患者切口位置,待患者切口縫合完畢后,可以將吸附性好的敷料敷在患者切口處,降低患者切口滲液和死腔的發生率[7];⑶切口清洗護理:當患者腹膜縫合完成后,可通過聚維酮碘液清洗患者切口皮膚和肌層,在肌層縫合完成后,則需要再次清洗患者皮膚,同時縫合患者皮下組織;⑷無菌操作干預:嚴格遵守手術室6步洗手方法進行手部清洗,注意合理穿戴手術服飾,在手術過程中所有器械、設備和刀片不可二次使用,若手術醫護人員手套遭受損傷,則需要及時更換器械、手套[5]。1.3評價指標。觀察和記錄2組患者切口愈合和感染情況,切口愈合標準可分為丙級、乙級和甲級[8],丙級:患者切口尚未愈合,同時存在化膿和紅腫等癥狀,丙級愈合情況也可顯示為切口感染;乙級:患者切口愈合較緩慢,切口出現皮膚紅腫、壞死等癥狀,但并不存在膿液;甲級:患者切口愈合較好,切口皮膚不存在壞死、紅腫和化膿等癥狀,未出現不良反應和并發癥情況,切口感染率=丙級愈合率;同時,了解和計算2組患者住院成本和住院時間。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8.0軟件統計分析,定量資料行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2結果
2.12組患者切口感染和愈合情況對比。實驗組患者切口甲級愈合率74.3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8.72%,且實驗組患者切口感染率2.5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7.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2.22組患者住院指標對比。實驗組患者住院成本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明顯比對照組短(P<0.05,表2)。
3討論
手術室護理對胃腸道手術的影響
胃腸道手術臨床較為常見,患者術后容易出現切口感染情況,通常情況下手術結束后2~4d患者體溫逐漸恢復正常,切口痛感消失,如果患者切口痛感未緩解,且局部伴有發熱和紅腫情況,則提示患者切口出現感染,不利于切口愈合,進而可能延長恢復時間,甚至會誘發多種并發癥[1-2]。而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促進切口愈合,降低感染幾率,因此護理人員應針對胃腸手術患者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促進患者病情恢復。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討了手術室護理對胃腸道手術患者切口愈合及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現詳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選取本院收治的88例胃腸道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簡單隨機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44例。對照組男24例,女20例,年齡25~60歲,平均(37.73±2.65)歲,其中闌尾炎14例,直腸癌8例,急性腹膜炎13例,胃癌9例;觀察組男23例,女21例,年齡24~59歲,平均(36.44±2.48)歲,其中闌尾炎15例,直腸癌8例,急性腹膜炎14例,胃癌7例。本次研究經由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全部患者知情并自愿參與,上述資料兩組患者比較,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說明可進行比較研究。納入標準:無手術禁忌證;可持續參與研究,未出現中斷情況。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患者;伴有肝腎等重要臟器障礙患者;意識障礙或精神異常患者;哺乳期女性。1.2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護理人員遵醫囑給予患者抗生素藥物,進而起到抗感染作用,護理過程中密切監測患者各項體征和傷口愈合情況;觀察組實施手術室護理,具體措施如下:1.2.1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在接到手術通知后,護理人員詳細了解患者情況,并協助醫生進行各項檢查,同時保證術前準備工作的系統性,要求患者術前8h禁水、禁食,同時開展皮膚、呼吸道常規準準備工作,并密切監測患者情緒狀況,若出現焦慮、抑郁或緊張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進行有效疏導,向患者介紹手術基本情況,消除患者顧慮,同時鼓勵患者主動傾訴,發泄自身不良情緒,從而保證患者處于良好狀態。1.2.2執行無菌操作。首先,護理人員術前清潔并消毒手術室內物品,保證手術室環境整潔,合理控制手術室溫度和濕度,前者以22℃~24℃為宜,后者以50%~60%為宜;其次,參與手術人員需參照六步洗手法清洗雙手,并由責任護士檢查人員手衛生情況,隨后穿好手術衣,手術醫師需在無菌區域內活動;最后,全程佩戴手套,當手套被銳器刺破或者撕破后,必須立即更換,同時保證割裂器械不得被復使用。1.2.3強化手術室管理工作。合理調控非急診手術,若存在連臺手術情況,則合理控制兩臺手術時間間隔,至少需要間隔30分鐘,進而對手術室進行徹底消毒。同時護理人員應盡量保證手術室處于正壓通氣狀態,在門窗關閉的狀態下,保證室內空氣流通,同時術中為患者做好保暖工作,避免溫度波動對患者造成不良刺激。1.2.4切口護理干預。在手術實施前,護理人員對切口處皮膚進行徹底消毒,同時在預設切口位置放置3L醫用手術薄膜,待腹腔打開后,應用全層保護器對切口進行保護處理,有效防止糞便、細菌或消化液感染切口。待縫合切口后,在切口位置放置敷料,務必選擇吸附性較高的敷料,以此有效防止出現滲液情況。同時縫合腹膜后,對切口皮膚及皮下組織進行沖洗,使用聚維酮碘液,用量為100mL,隨后使用0.9%的氯化鈉溶液沖洗,沖洗后擦拭干凈逐層縫合。1.3觀察指標。1)切口愈合情況比較,甲級愈合:術后2d切口整潔干燥,愈合良好,未出現感染情況;乙級愈合:術后愈合不佳,切口處出現輕微積液或紅腫情況,且存在壞死皮膚;丙級愈合:術后切口化膿,需要敞開切口,給予消炎引流處理,愈合良好率=甲級愈合率+乙級愈合率[3];2)并發癥發生率比較。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本次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率)表示,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對比有統計學意義參照P<0.05。
2結果
2.1兩組患者切口愈合良好率比較。就愈合良好率而言,觀察組患者為95.4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2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2.2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就并發癥發生率而言,觀察組為4.5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4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討論
胃腸道手術患者護理論文
胃腸道疾病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引發因素大多為飲食結構不合理和飲食不規律,常見的癥狀有消化不良、食欲下降、噯氣、出血等。胃腸道手術是針對胃腸道較為嚴重的疾病常用的方法,手術后患者癥狀緩解,但存在一定的并發癥發生風險,切口感染就是其中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因此在手術后應給予良好的護理,通過對其實施心理、飲食、切口等方面的指導,讓患者對手術后的情況有正確的認識,促使其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提高治療效果,預防并發癥[1]。本研究旨在分析手術室護理干預在胃腸道手術患者圍手術期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中南大學湘雅醫院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106例擬行胃腸道手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入組標準:積極配合本研究;家屬及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無嚴重精神和認知障礙,無嚴重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疾病。1.2護理方法。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包括術前備皮、術中觀察生命體征和術后康復護理。護理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手術室護理干預。①術前準備: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前將手術室層流系統開啟,調整手術室溫度。術前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手術治療的作用和可以達到的預期目標,講解具體的手術治療方法和術中相關注意事項。在術前要求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嚴格禁食水、進行胃腸減壓等,并且及時開導患者,讓其能夠正確面對疾病,消除緊張、恐懼等心理[1]。②增強術區消毒:根據疾病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和手術部位,對于確定的手術部位應加強皮膚消毒,消毒面積不低于16~22cm2,在切開區域粘貼3M皮膚保護膜;術中,注意保護好周圍臟器和皮膚,防止細菌、消化液和腸道內的糞便污染腹腔或者切口[2]。③沖洗腹腔:將腹膜縫合后對切口和皮膚進行沖洗,50~150ml[3]。④強化無菌操作:在手術室的操作中,醫護人員在進入前嚴格按要求穿戴無菌手術衣和手術帽,并按照七步洗手法進行清洗和消毒[4]。對于切皮時用過的器械、刀片等,不可再次使用,同時應回收擺放整齊,便于術后清點,術中手套破裂后應立即更換,相應的器械也應更換[5]。⑤強化手術室管理:對于連臺手術者,在手術完成后及時進行手術室的清潔和消毒,包括各種器械等;調整手術室內的溫度,加強對患者的保暖措施,防止因為低體溫而引起不良反應,可在輸液時將液體加溫,及時進行體溫檢測[6]。同時,控制手術室人員的進出,防止交叉感染。1.3觀察指標。對患者SAS、SDS評分、胃腸蠕動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切口愈合情況進行分析。甲級愈合:切口愈合良好;乙級愈合:切口愈合較慢,存在積液、血腫、紅腫或者硬結等;丙級愈合:切口未愈合出現化膿情況,需要切開引流[7]。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定量資料以(珋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SAS評分及SDS評分護理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2.2胃腸蠕動恢復及肛門排氣時間。護理組的胃腸蠕動恢復、肛門排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2.3切口愈合情況。護理組切口愈合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胃腸道手術切口感染手術室護理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手術室護理干預對預防胃腸道手術切口感染的應用效果。方法:從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來我院開展胃腸道手術的患者中選出92例,將其分為兩個小組。對其中一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法,作為對比組;對另外一組則強化手術室護理干預,作為研究組。分別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情況和愈合效果。結果:研究組患者中切口Ⅰ級愈合率為63.05%(29/46)、Ⅱ級愈合率為34.78%(16/46)、Ⅲ級愈合率為2.17%(1/46);對比組患者切口Ⅰ級愈合率為36.96%(17/46)、Ⅱ級愈合率為36.96%(17/46)、Ⅲ級愈合率為26.08%(12/46)。由此可知研究組患者切口愈合率明顯優于對比組。同時研究組切口感染率為6.52%(3/46),明顯低于對比組28.26%(13/46)。兩組數據存在較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胃腸道手術過程中加強手術室護理能夠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率,并提高切口愈合效果,降低患者病痛。
關鍵詞:胃腸道手術;手術室護理干預;切口感染;臨床效果
在外科手術當中不論開放式手術還是微創手術,其均會在人體相應部位做切口,而術后切口感染也就成為了主要并發癥狀,導致患者局部組織疼痛、紅腫等,如不有效處理或預防則可能引發其它臟器損傷[1]。本文即是探討手術室護理干預在胃腸道手術切口感染預防中的效果,具體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是從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選出的92例胃腸道手術患者,將其分為兩個小組。對比組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患者的年齡從23歲至67歲不等,平均年齡為(47.21±12.03)歲。研究組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患者的年齡從25歲至64歲不等,平均年齡為(48.71±12.1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沒有較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胃腸道手術患者手術室護理干預分析
胃腸道疾病發病率高且常見,誘發此疾病的因素主要為飲食不規律、飲食結構不合理,表現為出血、噯氣、食欲降低、消化不良等[1]。現納入70例胃腸道手術患者分組討論。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按護理方式分組70例胃腸道手術患者。入選標準:(1)患者與其家屬均簽字同意此次治療和護理方案;(2)未合并其他慢性、急性疾病;(3)研究方案經醫院倫理會批準后實施。排除標準:(1)存在護理、手術禁忌癥者;(2)姑息性手術或手術失敗者;(3)中途轉其他方式治療者;(4)精神、智力異常者。對照組:腹外疝9例,直腸癌8例,胃癌5例,急性腹膜炎7例,闌尾炎6例,年齡25.6~58.6歲,平均為(36.8±1.2)歲,女性14例,男性21例;研究組:腹外疝8例,直腸癌7例,胃癌6例,急性腹膜炎8例,闌尾炎6例,年齡25.8~58.2歲,平均為(36.9±1.1)歲,女性15例,男性2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P>0.05),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做好術前各項準備工作,如備皮等,術中密切觀察其體征指標,并配合醫生進行手術,術后做好各項康復護理和鍛煉指導等。研究組接受手術室護理干預:(1)術前準備:與手術醫生取得交流,掌握手術時間,患者進入手術室前,護士需開啟手術室層流系統,設置濕度溫度適宜。并在術前向患者講解手術預期目標和治療目的、注意事項等。提前告知患者保持睡眠充足,做好胃腸減壓,禁食物和水,及時做好心理疏導,避免患者產生恐懼、緊張心理,正確面對此次疾病。(2)加強術前消毒:按照疾病狀況確定手術方案和手術操作位置,加強手術部位皮膚消毒,確保消毒面積<16~22cm2,把3M皮膚保護膜粘貼在切口附近。術中需保護好切口附近皮膚和周圍臟器,避免腸道中糞便、消化液、細菌等污染切口或腹腔。(3)沖洗腹腔:縫合腹腔后,沖洗腹腔、切口、皮膚等。(4)重視無菌操作:術中,醫護人員需嚴格按照規定穿戴無菌手術帽和衣服,認真落實無菌原則,七步法清洗手部和消毒。針對切皮使用過的刀片、器械,需消毒滅菌處理后再使用,若術中醫護人員手套破裂,則及時更換。控制室內濕度溫度適宜,加強做好保暖,避免因體溫過低而引發不良反應,輸液前,可將液體做加溫處理,并及時檢測患者體溫。1.3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進行數據分析,肝門排氣時間、胃腸蠕動恢復時間等計量資料采用(珋x±s)表示,用t檢驗,切口愈合狀況、并發癥等計數資料采用%表示,用χ2檢驗,若P<0.05,則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切口愈合狀況。比較兩組切口愈合狀況,研究組甲級愈合率85.71%高于對照組62.86%(P<0.05),乙級愈合率8.57%、丙級愈合率5.71%比對照組22.86%、14.2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并發癥。研究組并發癥率5.71%低于對照組31.43%(P<0.05),見表2。2.3肛門排氣時間、胃腸蠕動恢復時間研究組肛門排氣時間、胃腸蠕動恢復時間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胃腸道間質瘤研究論文
【關鍵詞】胃腸道間質瘤
胃腸道間質瘤(GIST)是一類發生在消化道的少見腫瘤,約占胃腸道腫瘤的0.1%~3%。它是一種胃腸道肌層的非上皮性腫瘤,起源于胃腸道Cajal間質細胞。以往常診斷為平滑肌源性和神經源性腫瘤,近年來隨著電鏡、免疫組化技術的發展,對GIST的診斷與治療取得很大進展。現將本院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治療的39例GIST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39例,其中男26例,女13例,年齡35~76歲(平均55歲)。腫瘤位于食管1例,胃底7例,胃體8例,胃竇4例,十二指腸球部1例,空腸2例,回盲部1例,結腸2例,腸系膜5例,小腸漿膜層3例,直腸3例,肛旁2例。其中胃多發間質瘤2例。腫瘤直徑1~23cm。
1.2臨床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