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觀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5 10:12: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唯物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淺議的唯物史觀
【正文】
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是馬克思對人類的最偉大貢獻,為人類提供了正確認識人類社會歷史的理論武器。在接受馬克思主義之初,就指出: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全面繼承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作指導,結合中國國情,分析中國社會的歷史,根據中國社會的歷史和現狀,制定出一系列指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的唯物史觀。
一、闡述了完整的新民主主義理論
基于對中國近代社會特點的認識和分析,運用馬克思關于革命發展階段論和不斷革命的理論,提出了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階段性和一套完整的新民主主義理論。
(1)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分為舊新兩階段運用唯物史觀,分析了中國近代社會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和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區別,是無產階級掌握了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去完成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所未完成的任務。
(2)提出了完整的新民主主義理論新民主主義理論是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在革命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在《新民主義論》、《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等論著中較系統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理論。
淺議唯物史觀
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是馬克思對人類的最偉大貢獻,為人類提供了正確認識人類社會歷史的理論武器。在接受馬克思主義之初,就指出: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全面繼承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作指導,結合中國國情,分析中國社會的歷史,根據中國社會的歷史和現狀,制定出一系列指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的唯物史觀。
一、闡述了完整的新民主主義理論
基于對中國近代社會特點的認識和分析,運用馬克思關于革命發展階段論和不斷革命的理論,提出了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階段性和一套完整的新民主主義理論。
(1)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分為舊新兩階段運用唯物史觀,分析了中國近代社會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和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區別,是無產階級掌握了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去完成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所未完成的任務。
(2)提出了完整的新民主主義理論新民主主義理論是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在革命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在《新民主義論》、《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等論著中較系統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理論。
(3)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根據中國近代社會的特點,指出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必須分兩步:第一步是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這是性質不同的兩個革命過程。只有完成了前一個革命過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個革命過程。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只有認清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同時又認清二者的聯系,才能正確地領導中國革命。要在民主革命勝利后,在適當的時機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這種轉變不是武裝的流血革命,而是和平的不流血的改造,使中國社會順利地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不僅不使生產力遭到破壞,而是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廣闊的前景。這是對馬克思唯物史觀的革命階段論和不斷革命論在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的運用及發展。
唯物史觀分析論文
唯物主義的創立是馬克思對人類的最偉大貢獻,為人類提供了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武器。在接受馬克思主義之初,就指出:唯物史觀是吾黨的根據,全面繼承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作指導,結合國情,中國社會的歷史,根據中國社會的歷史和現狀,制定出一系列指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的唯物史觀。
一、闡述了完整的新民主主義理論
基于對中國近代社會特點的認識和分析,運用馬克思關于革命階段論和不斷革命的理論,提出了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階段性和一套完整的新民主主義理論。
(1)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分為舊新兩階段運用唯物史觀,分析了中國近代社會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和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區別,是無產階級掌握了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去完成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所未完成的任務。
(2)提出了完整的新民主主義理論新民主主義理論是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在革命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在《新民主義論》、《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等論著中較系統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理論。
(3)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根據中國近代社會的特點,指出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必須分兩步:第一步是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這是性質不同的兩個革命過程。只有完成了前一個革命過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個革命過程。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只有認清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同時又認清二者的聯系,才能正確地領導中國革命。要在民主革命勝利后,在適當的時機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這種轉變不是武裝的流血革命,而是和平的不流血的改造,使中國社會順利地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不僅不使生產力遭到破壞,而是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廣闊的前景。這是對馬克思唯物史觀的革命階段論和不斷革命論在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的運用及發展。
唯物史觀精選研究論文
一
惟我中華泱泱文明古國,五千多年來能夠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賴兆億炎黃子孫世世代代精勤創新,奮發圖強。其間涌現了眾多英雄豪杰,他們作出了特殊突出貢獻,值得后人作為學習楷模。總結出中華英杰的獨特作用與成功經驗,這是當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再鑄中華輝煌的需要。在張大可教授主持和指導下,由王慧敏主編的《影響中國歷史100名人》一書(民族出版社1999年7月初版),正是旨在師承先賢,激勵來者。中華英杰成千上萬,為何只精選百人呢?這是由于“百”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既是為數之極,又是為數之精。在古漢語中不是有“百靈百驗”、“百發百中”等眾多成語嗎?如果選入千人萬人,又不免數量過多。
要精選歷代中華英杰,又只限于百位名人,首先遇到的難題是以什么思想為指導、以什么標準來細挑。我拜讀之后感到本書貫徹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這是本書精選得當的靈魂。提起唯物史觀,也許有人認為它是見物不見人,只強調生產力的作用,而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或者進而認為它只講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決定作用,而抹煞了個人的重大作用。諸如此類的誤解不一而足。其實唯物史觀是非常全面、嚴整的科學世界觀。它既見物又見人,指明了任何社會生產力都是人類的生產勞動創造出來的。它既肯定了人民群眾的決定作用,又重視個人在歷史上正面的進步作用或負面的反動作用;既突出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對于上層建筑的主導作用,又注重生產關系對于生產力、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的反作用。馬克思的親密戰友恩格斯說過:“馬克思和我,可以說是把自覺的辯證法從德國唯心主義哲學中拯救出來并用于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唯一的人。”(《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文第2版第3卷第349頁)。又說:“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生影響并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這里表現出這一切因素間的相互作用”。“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因而是包括在這個合力里面的。”(同上書第4卷第695—696頁)。可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政治制度與意識形態、道德藝術與宗教、人民群眾與個人之間,雖然有主次、起承、正反、源流等不同的關系與作用,但是它們都匯成為歷史發展的合力。
按照唯物史觀的上述原理,《影響中國歷史100名人》一書從中華民族各個歷史時期的各個不同領域精選出百名有特大貢獻的人物。其中科技文化人物達57人,政治軍事人物43人。把春秋時期魯國的木工祖師公輸般即魯班、北魏時期的農業專家賈思勰、宋元時期的棉織工能手黃道婆等人選入百名中華英杰,就是著眼于發展生產力的首要性。把最早的經濟改革家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首創法制的改革家春秋時期鄭國的子產、創立兩稅法的唐朝財政改革家楊炎、通西域的漢朝外交家張騫、七下西洋的明朝航海家鄭和選入本書,體現了改革開放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動力。把造字的倉頡、造紙的蔡倫、書法家王羲之、詩圣杜甫、詩仙李白、東晉三絕(才絕、畫絕、癡絕)畫家顧愷之等文化名人選入是別具慧眼的。選入尊禮士人開自由學風的齊宣王,更是別具深意。把玄奘、慧能、宗喀巴選入是考慮到宗教在歷史上的特殊作用。
本書在寫作上也有特點。對每個入選人物的行文都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在各個人物的姓名、生卒年之上加有一句簡明的提示定語,以表明各個人物的特殊貢獻和身份,如建立多民族一統政權的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第二部分是人物小傳。第三部分夾敘夾議評說人物的最突出貢獻。第四部分余論,或補充內容,或對其歷史功過作了提示。這樣對人物層層遞進的評價就較為全面、深刻。
全書在附錄中又列出10個反面人物,即從荒淫暴虐的殷紂王受辛到背叛民國復辟帝制的袁世凱,作為10大昏暴奸佞,列舉出他們的歷史罪行。這樣給讀者以善惡對照,忠奸對比。正面英杰精選百人,反面敗類只列出10人。這也顯示正氣壓倒邪氣,好人遠超壞人,所以中華民族能夠經久不衰,持續興盛。
唯物史觀研討論文
編者按: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所在,列寧把它稱之為“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由此,過去在歷史觀和政治觀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種混亂性和隨意性,被極其完整嚴密的科學理論所代替。無疑,隨著時代的前進,唯物史觀也要豐富和發展。發展首先要在堅持它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進行,不能重新回到被馬克思所消除了的以往歷史理論的主要缺點上去。倒退不是“創新”。唯物史觀又只能在將其基本原則運用到社會歷史實踐中去、運用它們來分析和解決人類所面對的一系列重大現實問題的過程中才能豐富和發展,而不能對它采取教條主義的態度。當前,世界正在發生急劇的變化。正確地理解、闡釋和發展唯物史觀,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科學地分析現時代的本質和特征,揭示當今社會深刻的矛盾沖突及其根源,把握其發展規律和變化趨勢,認清我們的歷史地位和責任,已成為哲學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這里發表王銳生同志的文章,希望推動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蔣大椿先生的論文《當代中國史學思潮與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發展》(2001年,以下簡稱“蔣文”)從關心馬克思主義史學未來命運的角度出發,評論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現狀,提出超越唯物史觀,另創新的歷史觀的任務。這樣一篇文章不能不引起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的關注。
蔣文在概述新時期史學思潮的現狀時說:“就史學思潮而言,唯物史觀的影響在下降,多種思潮競爭,史學思潮的多元化正在逐步形成。這應當是我國史學發展并促成它繼續發展的征象。”新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遇到了新的情況,面對著新的問題,這是人們熟知的,不只是發生在史學領域。究其原因,除了客觀環境的改變,當代唯物史觀研究不能說一點缺陷也沒有。哲學也應當在自我批判中發展。但是,我懷疑,唯物史觀真的到了“應當超越,必須超越而且可以超越的”地步了嗎?拋棄唯物史觀,代之以蔣文的“唯物辯證的以實踐為基礎的系統史觀”就一定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出路嗎?
本文作者并非以史學為專業,所以對于蔣文中關于史學思潮的評述不擬置喙。但對蔣文有關唯物史觀評價部分有若干困惑,擬求教于蔣先生。
一、代替唯物史觀的歷史觀“新”在哪里?
蔣文宣稱,“馬克思的歷史視域及其歷史洞察力,在我們時代是無法超越的,但唯物史觀卻是應當超越,必須超越而且可以超越的。”對前一句話,我同意;對后一句話,我有異議。
唯物史觀的溯源論文
一、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內容
(一)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觀,亦稱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materialism)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包括:一,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二,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三,堅持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這三種形式的基礎都建立在唯物主義這個前提上,并且首先肯定了人作為歷史的決定力量的地位,同時堅持了唯物辯證法這樣他們之間的聯系由邏輯變成了因果。
(二)唯物史觀的主要內容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歷史發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
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
唯物史觀探究論文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傳入中國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了,它對中國史學的發展無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建國以后,唯物史觀在我國占據了主導地位,廣大史學工作者以之為指導,在各個史學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一度左傾思潮泛濫,問題也隨之而來,不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而是馬克思、恩格斯以至列寧、斯大林、的一些個別論述被割裂開來,被斷章取義,被當作教條、公式,變成束縛生動的歷史研究的繩索。改革開放的春風解開了人們思想的禁錮,人們在總結過去歷史的研究的成敗得失之余,難免會思考,唯物史觀在新時期是否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從而可以繼續作為我們研究的理論基礎?應當怎樣理解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怎樣豐富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本文擬就這些問題談一點個人的不成熟看法。
一
不少學者認為,堅持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是由我國社會主義的性質決定的,我們事業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這已被寫進了憲法,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難道還用得著懷疑嗎?這種說法固然不錯,但是,從認識論的角度出發,我覺得這種說法尚不夠完善,或者說,尚不足以說明唯物史觀所包含的真理性成份。堅持唯物史觀實有著更重要的理由,就是這種史觀是被實踐證明了的唯一正確的理論體系。就幾十年歷史研究的實踐來說,只有這種理論提供給了我們分析歷史問題,闡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為銳利的思想武器。
我這里說的首先是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即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所表述的用于指導他整個研究工作的出發點: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82—83頁。)
以上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關系及其矛盾運動的論述,可以說是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全面深刻而準確的概括,是對歷史發展規律的總結。以我們迄今接觸到的古今中外所有關于社會歷史發展的理論,確實還難以找到比這更全面深刻的理論概括。近一個世紀以來,廣大史學工作者正是以之為武器,在研究的各個領域對歷史做整體的或具體的探討,認識歷史進程,探討歷史規律,結出大批碩果,推動了中國史學的發展。
唯物史觀研究論文
一馬恩文本與后人的解讀
縱觀一個多世紀以來,正統馬克思主義傳承、演化與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流變,都有其內在“文本”的原因與外在“解讀”的動力。
所謂文本,系指馬恩原著與未發表的文稿。依其時間順序與相應的性質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841年至1842年,此時馬克思尚屬青年黑格爾派。其主要文本為其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差別》。這一時期,馬克思尚未從唯心主義的藩籬中解放出來,但其思想已初具批判性、革命性與實踐性。
第二階段為1843年至1847年,此時馬克思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及共產主義理想。其主要文本有《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哲學的貧困》等,以及與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等。這一時期,馬克思認為不是如黑格爾所說國家決定了市民社會,恰恰相反,是代表現實物質關系的市民社會決定了國家,并由此引申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思想。馬克思還認為,人的實踐活動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礎,而社會的階級對立導致人的勞動、人的實踐之異化;只有揚棄這種異化,才能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他還提出了共產主義社會的設想。一些學者也把這一時期稱為青年馬克思。
第三階段為1848年至1883年。其文本有馬克思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法蘭西內戰》、《哥達綱領批判》,與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及《資本論》三卷,其中第1卷在馬克思在世時于1867年出版,第2卷和第3卷在其去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和增補,分別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這一時期,馬克思創立了剩余價值理論,進而建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他還總結了巴黎公社的經驗教訓,指出無產階級革命就是要用暴力打碎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代之以無產階級專政的新政權。一些學者把這一時期還稱為老年馬克思。
第四階段為馬克思之后的恩格斯階段。其文本有恩格斯著的《反杜林論》、《自然辯證法》、《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在這一時期,恩格斯在宣傳、捍衛、闡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同時,深入研討了自然辯證法。
唯物史觀研究論文
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是馬克思對人類的最偉大貢獻,為人類提供了正確認識人類社會歷史的理論武器。在接受馬克思主義之初,就指出: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全面繼承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作指導,結合中國國情,分析中國社會的歷史,根據中國社會的歷史和現狀,制定出一系列指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的唯物史觀。
一、闡述了完整的新民主主義理論
基于對中國近代社會特點的認識和分析,運用馬克思關于革命發展階段論和不斷革命的理論,提出了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階段性和一套完整的新民主主義理論。
(1)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分為舊新兩階段運用唯物史觀,分析了中國近代社會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和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區別,是無產階級掌握了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去完成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所未完成的任務。
(2)提出了完整的新民主主義理論新民主主義理論是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在革命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在《新民主義論》、《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等論著中較系統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理論。
(3)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根據中國近代社會的特點,指出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必須分兩步:第一步是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這是性質不同的兩個革命過程。只有完成了前一個革命過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個革命過程。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只有認清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同時又認清二者的聯系,才能正確地領導中國革命。要在民主革命勝利后,在適當的時機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這種轉變不是武裝的流血革命,而是和平的不流血的改造,使中國社會順利地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不僅不使生產力遭到破壞,而是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廣闊的前景。這是對馬克思唯物史觀的革命階段論和不斷革命論在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的運用及發展。
唯物史觀與戲劇的實踐
【摘要】郭沫若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偉大的詩人、戲劇家,也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開創者,他很早就接受了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并使用唯物史觀研究中國古代歷史與社會,同時,他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從事歷史劇創作,取得了豐碩的文學成果。《屈原》是郭沫若歷史劇的代表作,體現了唯物史觀的人民本位的思想,但由于作者當時對唯物史觀的理解還不充分,使人物形象設置出現了矛盾之處。研究郭沫若的創作經歷,能幫助廣大劇作者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科學從事文藝創作。
【關鍵詞】郭沫若;唯物史觀;歷史劇;《屈原》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郭沫若是“足以代表一個時代的詩人和劇作家”[1],他的歷史劇思想深刻、藝術魅力豐富,對中國話劇藝術現代化、民族化的進程產生了巨大的推進作用。《屈原》是郭沫若歷史劇的代表作,他自覺將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融入創作,重新詮釋了屈原其人其事,豐富了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精神內涵,體現出深厚的思想價值,并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普及了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但作為早期研究者,郭沫若對唯物史觀的理解還不充分,因此,《屈原》對唯物史觀的呈現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以文本細讀為基礎,分析唯物史觀思想在《屈原》一劇中的體現與局限,以期更深入地理解郭沫若的文學及史學思想。
一、郭沫若對唯物史觀的接受
1912年,郭沫若遠赴日本學醫,旅日期間,郭沫若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1924年5月,郭沫若翻譯了日本學者河上肇的《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該書從經濟角度分析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不可克服性,論證了資本主義社會必將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客觀規律。此書雖略顯粗糙,但已體現了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此前,郭沫若已經零散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部分觀點和術語,但正是在翻譯該書的過程中,他才系統地學習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并因此從革命民主主義者轉為了共產主義者。在同年致成仿吾的信件中郭沫若寫道:“我從前只是茫然地對于個人資本主義懷著憎恨,對于社會革命懷著信心,如今更得著理性的背光,而不是一味的情感作用了”[2],1959年,在給青年文學愛好者的回信中,他表示:“(通過翻譯)使我前期的糊涂思想澄清了,從此我初步轉向馬克思主義方面來。”[2]1927年,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以失敗告終,次年,郭沫若被迫流亡日本,艱難歲月里,他的史學研究卻取得了輝煌成果。1930年,他出版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該書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以生產力的發展來解釋中國古代社會歷史發展的全過程,并且從社會經濟形態出發論證了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發展的共通性,對中國古代歷史的分期提出了別具一格的新看法。《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是首次運用唯物史觀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及歷史的著作,為中國歷史理論研究開辟了新天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二、唯物史觀在《屈原》中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