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礎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5 20:22: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化基礎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化基礎

校園文化的基礎性

摘要:校園文化的基礎性是校園文化所特有的激發高校生存發展生命活力的那種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價值。學校的基礎要件包括物質條件、師資條件、規章制度和校園文化等,唯有校園文化難以一蹴而就,需經長期不懈努力積淀而成。從學校發展的歷史中透視校園文化的基礎性,我們可在中外校園文化的多元差異、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的互動互溶、校長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等多個方面,認識其存在的客觀性。校園文化建設需要注意時空性、計劃性、包容性、親切性等多重要求。

關鍵詞:校園文化;基礎性;功能作用;歷史透視

校園文化是以師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1]在教育教學研究中,校園文化一直都是關注度很高的熱點話題,目前學界注重研究的問題多在如何建設的策略、方案等操作層面上,比如,有的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有的與民族特色相結合、有的與地域特色相結合,等等,相對缺乏的是其基本理論方面的研究推進。本文試圖對校園文化的價值主旨做個性化發掘,借助社會歷史的視角,論述其在高校發展中的基礎性意義,以豐富其理論研究。

1校園文化在高校發展中的基礎性

所謂校園文化的基礎性是指校園文化所特有的激發高校生存發展生命活力的那種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價值,這一價值如同一個高大建筑的基礎一樣,沒有這樣的基礎,高校發展就會垮掉。高校是以培養社會所需的高素質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的場所。高校的生存發展需要諸多條件:物質的如辦公教學大樓、桌椅教材等;精神的如辦學理念、管理制度、教學風氣等。物質條件容易達成,只要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就能如愿建成,為難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這不是靠投入多少資金就能取得的內容。正如清華老校長梅貽琦說過:“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大師對大學的存在意義,不僅是作為一個學富五車的教師而存在,而是作為一個教育目標的榜樣存在,發揮著營造積極向上、奮發進取氛圍的作用,有大師的引領和帶頭,學校才會迸發出勃勃生機,獲得充足的提升動力,凝結在大師身上的不同尋常的特質便是其高端的文化素養。新時期里,曾經任復旦大學校長的楊福家先生認為,大學之所以稱為大學,關鍵在于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而大學的文化則是一種探求真理的文化、嚴謹務實的文化、崇尚學術自由的文化,還是一種明德修身的道德文化。名家們的思想認識,共同揭示了大學生存發展的真諦:大學不在于物理空間有多大,物質條件有多高,最關鍵的還是其有沒有文化??梢?,文化是一個大學安身立命的基礎。進一步分析,校園文化就層次而言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為深層次的內容,這一部分內容特指大學的精神和風氣等等,它具有高度的凝結性,較為抽象,不身在其中往往無法感知,這一部分內容作為大學文化的內核,是一個大學長期培育積累所得,也是一個學校引為驕傲的內容。一個學校的校訓就屬于這樣的內容。世界上各個大學的校訓表述不盡相同,充分反映出各個學校在各自發展過程中的文化積淀,不同校訓背后折射出的是各具特色的生命活力。另一部分為表層次的內容,這一部分內容特指那些在不同時期里、在不同場合下、在不同空間里呈現給師生的學術報告、文藝表演、體育競賽、板報宣傳等等有形的、可見的內容。這些內容在高校校園內豐富了學生生活、提供了鍛煉機會、搭建了交流平臺、傳播了各類知識、營造了文化氛圍、調動了多種積極性,是大學凝聚師生之心,激發教學活力的主要途徑之一,這一部分內容所以必不可少,是因為它更適合年青學生的身心成長之需,它也是一種很好的教學途徑,它還更接近于生活本真。學校通過更多接近本真的活動展示,教學才能有效地進入求真的軌道。校園文化具有基礎性,可借用社會有機體的理論來闡述。該理論把社會看作是一個各種關系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的有機整體,這個整體能呈現出各構成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系統性、整體性、開放性等重要特性[2]。認識社會有機體理論,能給我們很好的方法論啟示。認識校園文化的基礎性價值時,我們可將其置于學校存在發展的諸要素中進行分析。學校發展的要素從大的方面來分類,可有四項,一是物質條件,包括學校的硬件設施和資金等;二是師生條件,包括學校的教職員工和學生等;三是學校的種種規章制度,四是學校文化,包括學校的辦學理念、教風學風和人文精神等。在這四類要素中,學校的物質條件可以隨時改善,師資隊伍可以通過市場交流得以改善,學校的制度受其校園文化影響,唯有校園文化是難以隨便獲得的,需經長期不懈的努力積淀而成。一個不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的單位是很難辦出特色,很難取得驕人成績的。

2校園文化基礎性意義的社會歷史透視

查看全文

企業文化基礎論文

我們不能說,缺少文化力量源泉的企業,一定不能夠取得成功,但我們可以斷言,沒有文化力量源泉的企業會缺少企業持久發展的動力。因而注定不會長期成功,注定不能夠成為做大,做強、做久的“百年老店”。

企業是一個社會經濟系統,企業的行為絕不僅僅是一種經濟行為,文化對企業經營活動同樣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如美國著名學者弗朗西斯。福山指出:“忽視文化因素影響更加突出,這不僅表現在”百年老店“本身就構成了一道歷史文化風景線,而且表現為”百年企業“的形成必然是以獨特的企業文化為基礎的。

雖然有關企業文化的基本定義有很多,但所謂企業文化,無非主要描述一個企業全體員工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為什么在企業這種經濟組織中,有關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為什么在企業這種經濟組織中,有關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之類的文化因素被人們賦予“化腐蝕為神奇”的巨大作用呢?拋開一些研究者將無法從經濟角度解釋清楚的問題都歸為文化原因以及故弄玄虛的因素以外,客觀地說,由于企業文化旨在培育員工的共同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因而企業文化在企業競爭與發展過程中具有調動員工積極性的激勵功能,具有引導和規范員工行為的約束功能,具有指明共同努力方向的目標導向功能,以及促進全體員工為了企業目標的實現而眾志成城、團結奮斗的凝聚力功能。

然而,實際上企業文化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和作用絕不是直接的。很多管理者和員工在企業管理實踐中并不能直接感受到企業文化的力量。有沒有意識建設企業文化、同樣在商場上縱橫馳騁取得重大成功的企業并不鮮見,現實中我國很多企業是在取得很大成功后才開始有意識地培育自己的企業文化的。這并不能說明企業文化對企業成長是可有可無的,只能說明企業文化對企業的績效不是短期直接有效的,而是長期發揮作用的。也就是說,企業文化的力量是長期逐漸顯現的,有意識地培育企業文化和沒有意識地建設企業文化的區別只有在企業長期經營過程中才能顯示出來。這就是說,對于那些追求迅速發家致富的企業家而言,辛辛苦苦培育企業文化對于其“暴富”的目標意義不大,而對于心存高遠、志在打造百年企業的企業家而言,有意識地培育企業文化則至關重要。

企業價值觀中最主要的、最核心的是企業的利潤觀。培育“百年企業”的企業文化,首先應該樹立正確的利潤觀,奠定精神文化基礎。

創辦和經營企業最終目標是什么?企業能否始終對企業利潤目標是什么?企業能否始終對企業利潤目標具有科學、合理、合法的追求方式?利潤最大化目標在企業長期經營過程中是否始終處于首要地位?當企業的利潤目標與社會目標發生沖突時,企業如何處理這種沖突?企業對這一系列問題回答的差異,反映了企業基本利潤觀的不同。而這種利潤觀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能否成為成功的百年企業。

查看全文

和諧社會文化基礎的公民文化透析

摘要:公民文化是一種混合現代化與傳統因素、目前正處于政治滲透過程中的政治文化,它正在或即將取代種族、傳統、血統等價值觀成為人類社會的認同價值,這種認同價值由于其“非排斤性”產生了具備和諧社會特點的理性、協商、妥協的平衡利益沖突方式。因此,公民文化與和諧社會的文化基礎是一脈相承的。

關鍵詞:和諧社會公民文化憲法愛國主義

“和諧社會”的概念提出以后,從長遠來看,其政治意義遠遠超出迄今為止人們所討論的范圍。它不僅僅是“科學發展觀”、各種社會關系之間的和諧或者社會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也不僅僅是執政黨執政模式的變化。從更深人一步說,和諧社會及相關各種目標的實現,會導向政府和人民之間社會契約關系的重建,而這種契約關系的建立和鞏固都有賴于一個社會的公民概念以及體現公民特征的文化傳統的傳承和加強,有賴于一個公民文化所體現的共識??梢哉f沒有公民文化,政府和人民之間的契約便無從談起,蘊涵在契約文化中的民主、自由等現代文明的價值觀就會被暴力、零和搏弈等前現代文明的價值觀所取代,和諧社會的構建最終也會失去其制度保障。因此,和諧社會意味著一種基于公民文化的契約型國家治理制度。缺乏公民意識,也是中國在政治文化上與先進國家最大的差距,因此,重塑公民文化是當前構建和諧社會最緊迫的任務。

一、公民文化的身份認同觀

1.公民的涵義

公民一詞起源于古希臘羅馬時代。在古希臘、古羅馬,公民指的是在法律上可以享有政治權利的自由民,而非公民的奴隸和外國人在法律和社會兩個層面都是受到歧視的對象。公民是一種身份,一種作為國家認可的構成成員的身份的符號。17世紀洛克、盧梭等人的天賦人權論使公民一詞走向普遍化。

查看全文

和諧社會文化基礎公民文化之議

論文關鍵詞:和諧社會公民文化憲法愛國主義

論文摘要:公民文化是一種混合現代化與傳統因素、目前正處于政治滲透過程中的政治文化,它正在或即將取代種族、傳統、血統等價值觀成為人類社會的認同價值,這種認同價值由于其“非排斤性”產生了具備和諧社會特點的理性、協商、妥協的平衡利益沖突方式。因此,公民文化與和諧社會的文化基礎是一脈相承的。

“和諧社會”的概念提出以后,從長遠來看,其政治意義遠遠超出迄今為止人們所討論的范圍。它不僅僅是“科學發展觀”、各種社會關系之間的和諧或者社會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也不僅僅是執政黨執政模式的變化。從更深人一步說,和諧社會及相關各種目標的實現,會導向政府和人民之間社會契約關系的重建,而這種契約關系的建立和鞏固都有賴于一個社會的公民概念以及體現公民特征的文化傳統的傳承和加強,有賴于一個公民文化所體現的共識??梢哉f沒有公民文化,政府和人民之間的契約便無從談起,蘊涵在契約文化中的民主、自由等現代文明的價值觀就會被暴力、零和搏弈等前現代文明的價值觀所取代,和諧社會的構建最終也會失去其制度保障。因此,和諧社會意味著一種基于公民文化的契約型國家治理制度。缺乏公民意識,也是中國在政治文化上與先進國家最大的差距,因此,重塑公民文化是當前構建和諧社會最緊迫的任務。

一、公民文化的身份認同觀

1.公民的涵義

公民一詞起源于古希臘羅馬時代。在古希臘、古羅馬,公民指的是在法律上可以享有政治權利的自由民,而非公民的奴隸和外國人在法律和社會兩個層面都是受到歧視的對象。公民是一種身份,一種作為國家認可的構成成員的身份的符號。17世紀洛克、盧梭等人的天賦人權論使公民一詞走向普遍化。

查看全文

美術基礎教育民間美術地域文化研究

美術基礎教育對于培養美術專業人才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大學美術基礎教育仍然是以西方解剖和透視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契斯恰科夫教育體系為主導,不可否認,這種教學模式豐富了學生在美術基礎教育階段的造型經驗與方法,但是該體系背后的民族屬性,使國內很多院校的美術生在掌握解剖與透視等規律的技法后,對于其他體系的特色或者優勢難以吸收內化,很難在美術創作中再有其他的發展或變化,特別是面對傳統繪畫的基礎問題時,實物寫生的模式便不可避免地與其產生沖突。而在教育教學中,筆者認為不管是將哪一種教學體系列為該專業教學的基礎課程,都需要認真分析該體系或者模式是否與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審美理念相適應,我國大學美術基礎教育教學的課程也必須立足于我國優秀的傳統地域文化及其審美情趣。

民間美術作為我國極具深厚文化意蘊的藝術傳統,是地域文化藝術中的杰出代表,其獨特的造型、個性的色彩以及形神兼具的審美意趣和寓情于作品中的美學理念,都具極高的文化價值。筆者在開展2018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曾國藩的‘禮學’思想在溪硯造型設計中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CX2018B241)過程中系統閱讀了《中國民間美術的發展與創作研究》,認為該書內容對大學美術基礎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啟示。

首先,《中國民間美術的發展與創作研究》一書中對民間美術的諸多分類進行了詳盡闡述,種類豐富的民間美術能夠為大學美術基礎教育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以及美術訓練方法,而在基礎美術教育不斷深化改革的前提下,深入挖掘社會中多種不同的藝術教育資源,也符合當代美術基礎教育的教學理念,特別是發掘通過民間美術顯現出來的地域文化理念與價值,能夠提升美術教育的文化藝術內涵與格調,拓寬學生對美術知識的認知。因此,在大學美術基礎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將民間美術列為基礎教育體系中的一部分,以豐富美術課程教學的內容與形式,而民間美術中各種豐富的造型方法,也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利于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達到美術基礎教育的教學目標。教師還可以引領學生到民間去感受多樣的民俗活動,參與民間技藝制作,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到民間美術的魅力,體會其中的文化藝術內涵。

其次,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是大學美術基礎教育的一項重要教學任務,而民間美術對于創新思維的培養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勞動人民雖然生產力水平低下,生活環境和條件較差,但是他們的精神世界極為豐富,有著極為強烈的創新意識,正如《中國民間美術的發展與創作研究》一書中所說的:民間美術是以最樸素的方式從生活中誕生,在實踐中完善,形成獨特的美術形式,能夠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融入藝術創作中。很多的藝術創作者也正因為意識到這一點,才更加積極地從民間傳統藝術當中尋找創作靈感。因此,民間美術中所蘊含的文化藝術魅力與創作理念,能夠為大學美術基礎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很多啟示與參考,特別是將民間美術與美術教育課堂相結合,能夠促使學生在美術學習與創作中大膽創新,敢于運用多種夸張手法進行更多形式的美術創作,更顯示出學生進行藝術創作的主體性,實現學生在學習與創作中的自由表達,有利于推動美術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

最后,大學美術基礎教育知識體系的完善,除了基礎的美術知識與技能,還需要具備一定的人文教育理念,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注重拓展美術教育人文資源。民間美術中就蘊藏了極為豐富的人文主義思想內涵,當代大學美術教育應該在基于中國畫、油畫等重要課程的基礎上增加民間美術課程,以拓展和豐富大學美術教育的人文理念,促進學生知識結構的完善。大學美術基礎教育對于民間美術的深入挖掘,一方面能夠使得學生切身體會到其中蘊藏的理想信念、道德觀念以及積極對待生活的態度;另一方面也將促進民間美術與地域文化的融合發展,激發我們古老民族創造和審美本原的精神。值得特別強調的是,大學美術基礎教育融合民間美術等傳統地域文化藝術,其根本目的是讓地域文化走進院校教育,既是為了更好地對傳統地域文化藝術進行傳承弘揚,更是為了讓學生深刻了解自身的民族藝術背景文化,使學生在日后不斷追求藝術創新的道路上,面對多元文化思潮發展的環境,能夠堅定自己的發展方向。

作者:彭子義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查看全文

基礎音樂教育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研究

摘要:本土音樂文化傳承是基礎音樂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但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基礎音樂教育受到“歐洲中心論”的主導,本土音樂文化傳承在基礎音樂教育之中處于被“邊緣化“的狀態。如何在基礎音樂教育中引入本土音樂文化成為音樂教育領域中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旨在對基礎音樂教育中本土音樂文化傳承進行細致探究,闡述基礎教育中本土音樂文化傳承中的意義價值,并提出相關策略。

關鍵詞:基礎音樂教育;音樂文化傳承;本土

本土音樂(nativemusic)指的是某一地區的典型代表、能夠反映出該地方特色的音樂形態。本土音樂文化是某個地區的群體在歷史文明和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人們伴隨勞動過程的自發的、瞬時的創作出來、表現生產生活的音樂產品。本土音樂文化是聚集了本民族的哲學內涵、文化精髓、民族氣質,能夠體現出民族最深刻的哲學思辨、審美情趣。隨著經濟全球化推動發展,西方音樂文化的傳入,本土音樂文化傳承面臨巨大的困難,很多戲種、民歌走向衰落。本土音樂文化是將某一區域的經濟、社會、文化、地理、宗教、民俗風俗以及生活方式形成的一種特殊文化,聚集了區域民眾的思想情感和智慧。學校是本土音樂的傳承發展作為重要傳承途徑,因此在基礎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本土音樂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接觸掌握本土音樂。本土音樂和文化背景有共生關系,隨著音樂人類學、民族音樂學等交叉學科興起,應該將本土音樂文化作為文化形態的角度來進行開發和考察,注重音樂產生的文化背景,從而更好地把握本土音樂文化。

一、音樂教育中傳承本土音樂文化的必要性

(一)音樂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在21世紀的音樂新課程改革中指出:“除國家課程外,地方和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應占一定比例。地方和學校應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區、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痹擁椧蟮奶岢鰹楫斍暗幕A音樂教育中本土音樂課程資源開發提供了政策上的有力支持。對于音樂教師來說,要結合所在區域的本土音樂文化特殊性,充分發揮地方音樂課程有效資源,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更多樣化的音樂資源。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具有豐富的本土音樂文化資源,每個民族音樂都具有它的存在價值和特殊性,因此這些音樂文化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傳承發展。音樂教育具有文化傳承功能,教育者有責任義務將本土音樂文化滲透于音樂課堂之中,探索地方特色音樂文化資源豐富學校音樂教育。(二)本土音樂有利于文化生態發展平衡。我國本土音樂文化有著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世界音樂文化之林也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如果我們長期忽略自身的音樂文化傳統,就等于在全球化發展進程中抹滅自己的未來發展,這種表現也將會影響全球音樂文化生態系統的失調。隨著網絡科技的快速發展,新媒體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受到大家的期盼和熱烈關注,而不同的社會種群對于新媒體環境的適應程度不同的。從人類誕生“文明”那一刻,至今沒有任何一種文化形式可以統一引領各國文化標準。如今人類文明已跨入數字化時代,信息的傳遞速度可想之快,知識碎片化、快餐化。每天接踵而至各路文化形態,在大量文化堆積中,要想從中獲得平衡,自然要把握好自己本民族文化,重視本土文化傳承。為了更好地實現文化傳承,必然要在音樂教育中滲透本土音樂文化,把握好基礎音樂教育這個平臺。(三)全球化視野中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訴求。當今世界發展逐步走向全球化進程,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本土文化、地方文化極易被同化,這是全球化進程發展中各個民族需要留意、警惕的地方。因為文化同質化帶來的后果是文化多元化、多樣性的沒落,至此導致本土文化的泯滅,而文化多樣性是保持本土文化本質的根本要求。設想若世界只單一存在一種文化,是多么單調可怕的事情。多元文化觀認同每個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價值,這種價值是凝聚了區域群體的經濟生活、宗教信仰、文化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是本民族賴以生存的基本需求。同樣當今音樂教育應該體現出多元文化觀點,音樂并不能只傳授單一的音樂本體。傳承本土音樂文化是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重要部分,因為只有對其本土音樂文化進行傳承發展,進而才能對本土音樂文化具有認同感和歸屬感,并且能夠豐富基礎音樂教育的內涵和認同音樂教育的文化功能。基礎教育應該探索開發地方文化,從本土音樂本身蘊含的特殊性角度來看待音樂教育,充分討論和挖掘本土音樂特色來引導學生感受多元音樂文化,了解本土音樂文化,有著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從而推動本土音樂教育的實施。

二、音樂教育中傳承本土音樂文化的方法策略

查看全文

高校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探索

摘要: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是一項必修課程,其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學生利用計算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傳遞信息的基本實踐能力,使學生的計算機文化能力和應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對高校計算機教學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鑒于此,本文就針對高校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模式進行深入分析,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一些創新策略,希望能為高校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模式的發展提供有效參考依據。

關鍵詞: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模式;創新

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模式的創新是迎合我國信息時展的必然要求,對高校計算機教學的發展起著較大的影響作用。就實際情況來看,我國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存在諸多問題,想要實現對高校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的創新,就必須要對其教學現狀進行深入了解,從而根據實際情況對高校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進行優化和創新,為我國高校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1高校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的現狀情況

1.1教學內容缺乏時效性。在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背景下,計算機技術涉及到的知識更加廣泛,但是在進行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教材過于陳舊,無法緊跟時代的發展需求,許多內容與高中階段的課程內容存在一定的相同性,這就極大削弱了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的專業性,很難保證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的整體效果[1]。比如在講解計算機軟件的操作使用過程中,無法緊密結合計算機專業特點,難以體現高校的辦學特點,極其不利于高校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的持續發展。1.2教學體制過于固定化?!爸v練結合”的教學方式是我國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主要開展形式,許多教師在講解理論知識,或是在進行演示操作的時候,常常存在信息量較多和演示過快等不利現象,難以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進度。同時,在固有的教學體制條件下,學生在進行操作練習的時候,需要頻繁向教師進行求助,或是直接按照書本上的步驟一一執行,沒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這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也阻礙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最終培養出的學生缺乏創新意識,不利于高校計算機教學的科學發展。1.3學生基礎能力的差異問題。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前都具備一定的計算機基礎能力,但是各個學生的計算機基礎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甚至有些學生沒有任何的計算機操作經驗,以致在進行高校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的時候,這些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接收程度也不盡相同[2]。許多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停留在固定的操作步驟方面,一旦對某些知識進行組合運用就受到極大阻礙,不僅影響了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也極大影響了學生的持續發展。

2高校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的創新策略

查看全文

文化營銷理論基礎分析

一、文化與營銷在內涵上的契合點

在對營銷的定義過程中,科特勒教授提到了欲望這個術語,這里的欲望是指人類需要經由文化和個性塑造后所采取的形式,這說明市場營銷本身就蘊涵著文化的意義。文化營銷以消費者為中心,但是它強調物質需要背后的文化內涵,把文化觀念融匯到營銷活動的全過程,是文化與營銷的一種互動與交融。

二、文化營銷的概念和內涵

文化營銷從本質上理解為將企業的文化管理手段運用于企業的營銷活動中,用文化的方式來經營企業,從而滿足消費者需求。當下,對文化營銷的定義最具代表性的觀點是:“文化營銷是有意識地通過發現、甄別、培養或創造某種核心價值觀念來達成企業經營目標(經濟的、社會的、環境的)的一種營銷方式?!蔽幕癄I銷的內涵在于從分析消費者心目中對于文化需求更高的層次著眼,在消費者生活質量得到提高、社會物質生活豐富的現在,消費者的價值和滿足更多的偏向于對高層次文化的追求。這對于營銷者則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營銷者必須將某種企業文化在產品傳遞過程中表達出來,只有當企業通過產品和服務所傳遞出來的文化與消費者的文化需求契合時,消費者滿意才能真正實現。

三、文化營銷的理論基礎

1.文化營銷的經濟學基礎。

查看全文

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論文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及產生的原因,提出了分級教學、改革考試方式與成績評定方法等具體措施,并在實踐應用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考試方式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是高等學校非計算機專業學生接受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入門課程,也是公共基礎必修課程。開設該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的信息素養,使學生掌握計算機應用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能夠把計算機作為一種有效的工具,應用到各自的專業中。如何開展好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考試方式是我們應該重新思考的問題。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對于剛入校的新生來說,由于地域和家庭環境等方面的差異,他們在計算機方面的知識水平差別很大。這就明顯地加大了教學難度,基礎好的學生對課堂內容已掌握,對上課毫無興趣,覺得在浪費時間;相反,對于基礎差的學生,課堂內容不僅是新知識,而且要掌握還存在一定的困難,教師必須要有一定的耐心。這使教師無法準確把握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

教學形式多樣,方法呆板目前,在許多高?!队嬎銠C文化基礎》課大都采用形式多樣的授課手段,既有黑板、投影儀,又可以板書與多媒體演示相結合,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使講解的內容更加直觀形象。但是教學方法仍顯呆板。首先,教學方法沒有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忽視了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師生缺少交流,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其次,有些多媒體課件只是把黑板的內容搬到了大屏幕上,使多媒體教學成為顯示在屏幕上的教科書,多媒體教學的特點沒有真正體現出來。

查看全文

動漫文化傳播的心理基礎透視論文

論文摘要:由于動漫形象符號的作用,動漫文化成為一種特殊的視覺文化。它在傳播方面具有跨越國籍、種族和雅、俗文化的廣泛性,以及貼近心理真實的深入性。因此動漫文化的傳播具有堅實的文化和心理基礎。

論文關鍵詞:動漫文化傳播文化心理基礎

在動漫形象符號的作用下。動漫文化成為一種特殊的視覺文化.它在傳播方面具有跨越國籍、種族和雅俗文化的廣泛性。以及貼近心理真實的深入性。

一、動漫文化是一種特殊的視覺文化

動漫文化是視覺消費時代以創意為核心、以動漫形象為基礎、以傳媒為動力支撐的大眾文化。它是一種特殊的視覺文化,它不僅充分展示出視覺文化的圖像優勢,還以輕松、夸張的文本內容對其感性、具象、娛樂要索進行了強化。與一般的視覺文化不同,動漫文化所依賴的圖像符號不是現實景觀的直接投影.而是對現實景觀的創造性、藝術性改造。它根據內容情節及動漫角色性格塑造的需要充分發揮主觀想象,對立足于現實景觀的網像符號進行簡化、夸張、變形或重組。這樣。一方面動漫形象符號在線條、色彩、質感等方面追求“形似”,與現實景觀有一定的對應關系,便于識別;另一方面,動漫形象符號在把握動漫文本精神內核的基礎上力求“神似”,強調主觀想象力的釋放。依賴其獨具特色的動漫形象符號.動漫文化在傳播方面具有突出的廣泛性和深入性

二、動漫文化能有效降低“文化折扣”,實現跨文化傳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