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蘊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6 03:02: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化意蘊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化意蘊

產品文化意蘊設計論文

摘要: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文化與企業、文化與經濟的互動關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對于制造行業來說,這種文化色彩首先體現在企業的產品上。就是說,企業生產的產品決不僅僅具有某種使用價值,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某種物質生活需要,而且越來越多地考慮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計地為人們提供實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來越重視產品文化附加值的開發,努力把使用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融為一體,突出產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理的和心理的需求。

對次,我們需要發掘自身文化、研究自身文化、發展自身文化的價值,并創造性地將它融入企業的產品設計當中,豐富產品的文化意蘊,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這需要我們自身加倍努力與探索。

因為,未來的企業競爭將是文化的競爭。

關鍵詞:企業文化產品文化產品形象

一、產品、產品文化、企業文化

什么叫產品?狹義的理解,只是工廠生產出的實物,如食品、服裝等。廣義的產品概念,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凡是提供給市場的、消費者認為可以用價值來衡量的,或使用后能滿足消費者某種需求、某種欲望的一切,都可稱之為產品,例如服務、咨詢也是產品。

查看全文

淺談馬克思主義文化意蘊

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我們講了一輩子馬克思主義,其實馬克思主義并不玄奧。馬克思主義是很樸實的東西,很樸實的道理。[1]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來說,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外來的文化。二者的產生具有不同的社會背景。馬克思主義誕生于資本主義大工業社會,伴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深刻認識、反思、批判,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也在這個實踐過程中得到發展、創新。而中國的傳統文化伴隨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始終,與中國的歷史傳統和社會現狀相契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必須深刻地認識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不同的歷史淵源。511.馬克思主義的特點。客觀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特性。首先,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具有特定的社會和時代背景,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是客觀實在在人們意識中的反應。它并不是懸浮于空的思想體系,而是在實踐中,經過實踐的檢驗形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于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理論,它解釋了自然界及人類社會發展、運動的客觀規律,這種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能被創造和消滅,只能發現規律,從而探索并利用規律。馬克思主義哲學論述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告訴人們要在把握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地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理性地認識自然界、人及人類社會。這種理性認識世界的方式,不僅是一種思想文化,更是一種實踐力量,能夠在實踐中釋放巨大價值。科學性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特征,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得以在中國傳播、發展、創新,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力量之源。“科學只有從感性的意識和感性的需要這兩種形式的感性出發,因而,只有從自然界出發,它才是真正的科學。全部歷史都是為了使“人”成為感性意識的對象和使“作為人的人”的需要成為需要所做的準備。”[2]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主要在于它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也是馬克思主義區別于其他理論學說的重要特征。“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3]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靈魂。離開了實踐,馬克思主義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很難得以延續和傳承。“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4]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緊緊把握時代脈搏,立足于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立足于客觀實踐,在實踐中探索中國道路,探索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2.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巨大的包容性,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民族特色。它是中國歷史長期以來形成的意識形態、思想觀念、心理傾向和情感態度。這些思想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進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內涵十分豐富,既包括儒、道、墨、法各家學說,也包括許多民間的文化,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重理論、輕實踐,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鮮明特征。儒、墨、道、法四個思想流派都是注重理論的探索和思考,但很少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中來。專制的政治體制使得人的創造性被束縛、被壓抑,很難釋放個人潛能,也很難實現理論到實踐的轉化和超越。這也是中國近代社會落后于世界潮流的重要原因。比如儒家否定個人的的利益和權利,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5]要求人人君子,要求克己復禮,克制自己的欲望。朱熹進一步提出:“圣人千言萬語,只是教人存天理、滅人欲”。[6]注重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關心和幫助他人,熱愛家庭、憂國憂民,做一個仁者,在儒家看來,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這些思想家都在探索人性修養和個人情懷,并沒有將其上升到實踐的層面。縱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可見中國傳統文化歷史底蘊深厚,思想內涵豐富,尤其在個人修身養性和治國之道方面強調的比較多,這對中國人的性格塑造和形成以及政治的創新改革具有一定的作用和影響。但是,面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需要冷靜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我國的傳統文化既有促進社會發展,培養人們高尚品德和氣節的精華部分,也有專制腐朽、壓抑人性的糟粕部分。中華傳統文化是與馬克思主義完全不同的理論學說,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然要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當下關于這二者的關系問題學術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主流觀點強調:“馬克思主義是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是我們的指導思想和興國之魂,所以必須強化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然而也有學者指出:“中國當下的進步和發展是源于中國思想文化的本土化,這種本土化是中國整個思想文化的主流,引領著中國社會的進步”。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這種挑戰體現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人思想的塑造根深蒂固,影響深遠,而馬克思主義作為外來文化,對它的了解、學習和運用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如何將二者辯證統一起來,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這是我們無法回避的重要課題。

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歷史必然性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是歷史和人民的抉擇,有其歷史必然性。而且從各個角度來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在學理基礎和價值追求方面有諸多的契合點。我國著名的學者李澤厚就認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實踐性格非常符合中國人民救國救民的需要……重行動而富于歷史意識,無宗教信仰卻有治平理想,有清醒理知又充滿人際熱情……,這種傳統精神和文化心理結構,是否在氣質性格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上,使中國人比較容易接受馬克思主義呢?其中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主要作為一種歷史觀與中國文化心理尊重、歷史經驗、富有歷史觀念的歷史情感,更有相互接近的地方”,這說明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不僅適用于中國的基本國情,而且符合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馬克思的人本思想和實踐與我國傳統的“人本思想”以及“人格道德化”一脈相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歷史必然性表現為二者的相通性。哲學理論的相通性,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也滲透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老子的許多著作都揭示了客觀事物對立統一的規律,“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想和,前后相隨”,它不僅體現了對立面的統一,也強調了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雖然這種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有其局限性,但是它與馬克思主義的矛盾運動規律不謀而合,這種樸素的辯證法對人民的思想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它外化于人們的生產實踐之中。這種思維方式的相通性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奠定了理論基礎。治國理念的相通性,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注重將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相結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我國現代著名思想家顧準認為:“中國幾千來的政治一直是內法而外孔,以孔做羊肉,掛招牌,以荀或法做實際”。[7]面對中國的現實狀況,必須通過暴力革命推翻三座大山,以革命的力量推動中國社會的改革和進步。由于人們受法家思想的感染和熏陶,這種暴力革命的改革方式更容易被民眾認可和接受,從而奠定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社會革命中的指導地位。人民解放途徑的相似性,馬克思主義的實質是被壓迫階級通過革命實現自身解放的理論武器。同樣在中國社會歷史上也曾爆發過數次農民起義,這也反映了中國人民在倍受壓迫狀態下的強烈反抗心理。兩者都充分顯示了人民對個性解放、自由平等的強烈追求。這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得以在中國文化土壤上扎根、發展、壯大的重要基礎。

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途徑

理論離開具體的實踐必將失去真理性和價值性,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理論形態如果無法合理地解決現實社會中的問題,那么它必將被懷疑和否定。當下的中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提升、人民生活日益殷實。然而,這樣的發展卻帶了一系列社會問題,比如人們在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進程中出現的道德滑坡現象,有人說當下中國社會面臨的突出問題是“收拾人心”問題。“收拾人心”必將通過思想教育和思想引導,單靠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或者僅憑加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都無法很好地解決現實問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些問題的出現有其特定的原因,包括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社會的方方面面。在這樣復雜的環境下如何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如何充分發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優勢是我們必須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1.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中國的傳統文化伴隨著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它的許多理論符合中國古代社會的國情,但未必符合當今社會的發展實際。因此,我們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思維對其理性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使其在辯證的否定過程中得到揚棄,這既是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延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途徑。通過馬克思主義的思維方式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重新解讀,并適用于中國社會實踐,從而增添社會的活力。2.堅持指導思想的一元化和社會思想的多元化,處理好主流和支流的關系。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任何思想上的錯誤傾向必將波及政治和經濟領域。蘇聯解體就是慘痛的教訓,這種指導思想的多元化所導致的社會混亂值得我們深思。歷史和實踐都證明,只有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才能推進中國社會的繁榮和進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必須進一步強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重視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和思想建設,但這并不排斥我們社會思想的多元化,我們依然可以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并內化為自身的行為,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3.推進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最主要的理論品質,中國有著特殊的歷史、特殊的國情、特殊的環境。馬克思主義雖誕生于實踐中,但是有些理論并不一定適應當下中國的實際,那么這就需要進行理論發展和創新,使得馬克思主義在新時期被賦予新的內涵,同時用新的思維方式和理論基礎去解讀中國傳統文化,這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發展,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實現現代化的重要途徑。4.積極合理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傳統、民族文化相融合的過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理論成果,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這既是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也是實踐基礎上的文化創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將進一步推進,必將形成新的創新成果,這也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戰略機遇期。5.科學處理二者的矛盾。“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更新了中國傳統哲學的形式,就是把中國傳統的哲學內容融入現代哲學形態之中,使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精華能夠在現代哲學的基礎上更新、發展、成為對中國現代化有價值的思維方式,正是通過這種批判和改造工作,中國馬克思主義創造了富有實踐性、批判性和開放性的中國現代哲學,成為中國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8]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意識形態的指導思想,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而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歷史過程中創造的精神財富,凝聚著世世代代中國人民的心血,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人民對這種傳統思想懷有深深的敬意,在現實生活中會積極努力學習傳統文化的精髓,用傳統文化的道德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引領自己的人生追求。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在現實中的碰撞必定會產生眾多的矛盾。從現實生活和實踐活動的角度出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然要求要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分歧,立足于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同時,也要努力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豐富二者的內涵,使二者在和諧有序中促進中國社會的繁榮與進步。6.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這個民族全體人民智慧的結晶,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異彩紛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期努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積極促成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都是為了實現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推動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為此,必須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選擇。首先,必須充分發揮和加強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其次要充分發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使得二者在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相互補充的過程中共同促進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繁榮,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中國夢。

查看全文

民間布藝文化意蘊思索

一、河南農村民間布藝

(一)民間布藝

布藝,又稱布扎。是以布為原料,集民間剪紙、民間刺繡、民間繪畫、民間泥塑、民間面花等制作工藝為一體的綜合藝術,通過剪、縫、繡、貼、扎、拔、纏、納、疊、鑲等技法來制作的一種布飾手工藝品,被我們譽為“母親的藝術”。河南民間布藝作為農村大眾生產生活、衣食住行、人生禮儀以及信仰禁忌中不可缺失的組成部分,在整個民間美術體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河南農村民間布藝的表現內容

河南農村民間布藝的表現內容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人之初生,即闡明人從哪里來,祈福新的生命茁壯成長。河南農村民間布藝蛙兒枕、雙魚枕中間象征女陰子宮符號的菱形小洞,就是隱喻人從神抵動物和人格化神的母體出生。小孩子出生,過滿月、周歲,枕的虎頭枕,頭上戴的虎頭帽(俗稱拷佬),腳上穿的虎頭鞋(俗稱花托),手上戴的虎袖頭都能鎮驚辟邪,具有吉祥之氣。祝愿小兒生氣如虎、健康成長、出人頭地。第二,婚俗合晉,即男女相交,陰陽相合,人類繁衍,生生不息。魚、蛙、蟬,葡萄、蓮花、葫蘆等作為多子象征的神抵動物和神抵植物,以其隱喻子孫繁衍一直是河南農村民間布藝中常用的文化符號。魚蓮童子、帳內墜花(俗稱喜籃兒)、帳沿墜花(俗稱花籃)、葡萄針葫蘆、金魚墨線袋、合枕頂、香囊(俗稱香草袋、香包)、鞋墊等布藝中的神抵符號都是象征多子、繁衍生息之寓意。第三,喪俗喪祭,即死者靈魂不死,生命永生。河南農村民間布藝中的雞枕、元寶枕、壽鞋(俗稱送老鞋)、壽群等均有喻逝者靈魂升天、靈魂不死之意,祈祝靈魂平安,游魂回歸故里。

(三)河南民間布藝的藝術特點

查看全文

剖析產品設計中的文化意蘊表現特征

摘要: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文化與企業、文化與經濟的互動關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對于制造行業來說,這種文化色彩首先體現在企業的產品上。就是說,企業生產的產品決不僅僅具有某種使用價值,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某種物質生活需要,而且越來越多地考慮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計地為人們提供實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來越重視產品文化附加值的開發,努力把使用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融為一體,突出產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理的和心理的需求。

關鍵詞:產品;文化意蘊;知識經濟

我們需要發掘自身文化、研究自身文化、發展自身文化的價值,并創造性地將它融入企業的產品設計當中,豐富產品的文化意蘊,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這需要我們自身加倍努力與探索。因為,未來的企業競爭將是文化的競爭。

一、產品、產品文化、企業文化

什么叫產品?狹義的理解,只是工廠生產出的實物,如食品、服裝等。廣義的產品概念,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凡是提供給市場的、消費者認為可以用價值來衡量的,或使用后能滿足消費者某種需求、某種欲望的一切,都可稱之為產品,例如服務、咨詢也是產品。

所謂產品文化,是以企業生產的產品為載體,反映企業物質及精神追求的各種文化要素的總和,是產品價值、使用價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統一。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文化與企業、文化與經濟的互動關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這種文化色彩首先體現在企業的產品上。就是說,企業生產的產品決不僅僅具有某種使用價值,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某種物質生活需要,而且越來越多地考慮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計地為人們提供實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來越重視產品文化附加值的開發,努力把使用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融為一體,突出產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換言之,企業產品不僅是技術和工具的產物,而且是員工崇高理想和自覺奉獻精神的結晶;不僅凝結著一般的抽象的人類勞動,而且凝聚著職工無限的創造力,是企業員工群體特定的價值觀、思維模式和心理的、知識的、能力的綜合素質的體現。說到底,產品深深地打著企業文化的烙印,二者相融相合。

查看全文

茶具傳統文化符號意蘊與創新設計

摘要:琴棋書畫詩酒茶,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而茶文化幾千年傳承的主要物質載體便是茶具,茶具的形式美體現出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中國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種象征。文章通過淺析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內涵,傳承我國優秀茶文化,并以給予使用者人文關懷為目的,對茶具造型設計和裝飾設計的形式美進行深入細致的探究,從深層次挖掘能夠體現濃厚的歷史積淀的形式美法則,得出傳統文化符號在茶具設計中的借鑒意義和現代茶具設計發展的啟示。

關鍵詞:茶具造型;傳統符號;美學意蘊;創新設計

茶有茶道,器亦有道,《易經》有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茶具所承載的不僅是水和茶葉,更是道與用的體現。隨著時代的進步,茶具的種類、形態和內涵都有了新發展。中國人把獨特的審美精神和情趣滲透到飲茶中,使飲茶從生理上的享受上升到精神審美和人文關懷的境界,人們在飲茶中的精神需要促使茶具不斷提高制作技術,改善生產工藝,并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符號滲透到設計制作中,茶具的造型和裝飾設計不斷更新變化。以研究傳統文化符號在茶具中的應用為出發點,探究茶具設計中的傳統美學意蘊,體會我國茶文化的思想精華,得出當代茶具創新設計的啟示。

一、茶具中傳統文化符號美學意蘊淺析

(一)傳統文化符號的內涵。中國的傳統文化符號,是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經過時間的洗滌積淀下的精華,是中國優秀文化的縮影。人們從自然界中獲取靈感,將寓意吉祥美好的事物抽象化,并將之與裝飾藝術密切結合,通過美的圖案和造型來營造吉祥的氛圍,寄托追求美滿幸福生活的愿景。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書法、國畫、篆刻印章、龍鳳吉祥紋樣、太極八卦、如意、陶瓷、茶等,其中茶文化本身包含了豐富的文化符號,又與儒釋道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茶具作為飲茶器具,深受茶文化的影響,最為直觀的表現茶文化的內涵。(二)茶具的器物美。茶具在材質上多選用竹或陶瓷,竹質茶具經濟實用、美觀大方;紫砂陶茶具古樸清雅;白瓷茶具色白如玉、雅致悅目;青瓷茶具古樸挺健、釉色青翠;黑瓷茶具古樸雅致、風格獨特。歷經了唐朝的華麗、富足、奔放,到了宋代,儒學興盛,理學和禪宗思想深入人心,人們追求淡雅內斂的生活境界,在茶具的設計上開始洗盡鉛華呈素姿,重視用質樸的外觀,呈現簡潔、質樸、婉約、內斂之美。汝、官、哥、鈞、定,代表了宋代陶瓷的高雅格調和最高成就。宋瓷茶盞的外形,線條修長挺拔,重視內在的氣韻,給人有力、向上和簡潔的感覺,創造出了沉靜淡雅的美學風格。元代人喜白尚藍,景德鎮的青白瓷器正好符合蒙古民族的審美心理,青花、釉里紅在元代崛起的一個最重要原因是蒙古族原始宗教信仰的驅動。白,象征著山;藍,象征著天;紅,代表尊貴。青花瓷的色調,是蒙古族起源圖騰“蒼狼白鹿”的顏色。元代游牧民族,個性張揚奔放,賦予器物外在直白、氣勢渾厚的力量美。青花瓷器裝飾設計,構圖層次茂密,裝飾鋪陳繁冗有著濃重的異族風格。[1]明代的茶器,借鑒唐宋的格調韻味,茶器設計趨于小巧、精致,開始為使用者考慮,蘊含“百姓日用即是道”的人文主義思想。清雍正年盛行蓋碗,蓋碗茶具上面茶蓋、下方茶托,中間茶碗的設計暗含天地人和之意。中國傳統茶具造型典雅,樸素大方,茶具材質和造型上表現的質樸、淡雅、虛心等特性與茶文化中清心淡泊的屬性相吻合。品自然之茶,在飲茶中回歸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一理念正是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返璞歸真”的真實體現。[2](三)茶具的符號美。美學文化意蘊是產品的核心精神和價值所在,產品更多考慮人的精神需求,文章從傳統文化符號角度出發,探究茶具豐富的文化內涵。傳統文化符號在茶具中的應用一般有以下幾種方式:1.茶具造型上傳統符號的運用將壺嘴、壺把等設計成龍鳳、祥云、竹節等形狀,或者壺身整體造型取自于自然界花木鳥獸,如柿子、蓮花、竹子、牡丹等,以自然之物為靈感,設計栩栩如生,通過美好的寓意內涵傳達吉祥富貴的愿望。現代茶具的設計也有靈感源自太極八卦,比如太極壺的設計,壺身與提柄的造型,一虛一實,一陰一陽,巧妙的塑造了立體的太極符號,太極壺配有五行茶杯,即金、木、水、火、土,宇宙間萬物形成的基本元素,代表著萬物循環不已,生機勃勃,整體感覺莊重沉穩,有不可撼動之感(如圖1)。2.茶具裝飾上傳統符號的運用我國傳統茶具在裝飾上充分運用象征、寓意的手法,選用的題材都含有一定的文化內涵。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寄情于景,寄情于物,文人墨客在茶具上題寫雕刻詩文,繪制花鳥瑞獸等圖案,寓意吉祥,抒發情感,烘托茶具使用的人文氛圍,達到物質和精神的共同享受。用書法裝飾,形式巧妙多變,飄逸自如,有篆書、行書、草書、隸書等多種字體,題寫“福壽安康”、“天道酬勤”等吉祥勸勉的詞句,韻味無窮。圖案上,用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表現清凈脫俗,用牡丹祈求富貴榮華,用靈芝化作祥云寓意祥瑞,用蝙蝠、葫蘆表示福祿,用桃、松鶴祈愿長壽……[3]這些裝飾符號都反映了人們對幸福美滿生活的祈愿。書法通過直觀的表達,利用文字將設計者的思想意念呈現出來,中國畫則通過含蓄的表達,對不同事物再次構造呈現思想意念,留給欣賞者無限的遐想空間。[4]3.茶具意境上傳統符號的運用追求意境美是美學藝術的最高境界。中國的禪宗,繼承老莊思想,崇尚自然。禪宗美學的淡泊名利,寧靜致遠對茶具設計有深刻的影響,正如宜興的紫砂茶具,通過樸實無華的材質,排除矯揉造作的修飾,以其古樸的造型,滿足文人雅士追求自然閑雅的精神需要。茶藝術追求“靜”,“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萬物靜觀皆自達。宗白華說過,藝術心靈的誕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剎那,即美學上所謂的“靜照”,靜照的起點在于空諸一切,心無掛礙,和事務暫時絕緣。在“靜”中感悟空明,追求“清凈之靜”“雅致之寧”。[5]茶藝術追求“和”,“和”包含人們認識事物的態度和方法,儒家的中庸之道講求“禮之用,和為貴”,通過以“和”為本質的茶事活動,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二、茶具創新設計的原則

查看全文

藝術設計論文:論產品的文化意蘊設計

論產品的文化意蘊設計

本文關鍵詞:不悔產品文化意蘊設計

摘要: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文化與企業、文化與經濟的互動關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對于制造行業來說,這種文化色彩首先體現在企業的產品上。就是說,企業生產的產品決不僅僅具有某種使用價值,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某種物質生活需要,而且越來越多地考慮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計地為人們提供實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來越重視產品文化附加值的開發,努力把使用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融為一體,突出產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理的和心理的需求。

對次,我們需要發掘自身文化、研究自身文化、發展自身文化的價值,并創造性地將它融入企業的產品設計當中,豐富產品的文化意蘊,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這需要我們自身加倍努力與探索。

因為,未來的企業競爭將是文化的競爭。

關鍵詞:企業文化產品文化產品形象

查看全文

文化哲學意涵與時代意蘊

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那么,如何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就成為擺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為解決這一課題,首先必須回到文化本身,從哲學角度對文化加以探討,只有這樣才能弄清楚文化何以自覺、何以自信,以及如何推動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問題。

一、文化與人的生活不可分割

毫無疑問,文化是人的一種存在方式,并且是專屬于人的存在方式。動物不能以文化的方式存在,只能以本能的方式存在。那么,人為什么能以文化的方式存在呢?究其根源,必須回溯到人這一存在物本身的特性。人當然首先跟日月星辰、花草樹木、鳥魚蟲獸等一樣,是自然存在物,但是他又不是一般的自然存在物,而是在自然界中有其特殊地位的自然存在物,馬克思稱其為“人的自然存在物”[1](P326);他也不是一般的“在者”,而是能“生存”(existence)的在者,海德格爾稱其為“此在”(Dasein)。在高清海那里,則被稱為“超生命的生命”:“生命在進化和發展中生長出了人的生命,人利用自己的生命活動創造了‘超生命的生命’,這就意味著生命突破了生命自身的封閉循環,通過‘類生命’而把生命引向于更廣大的無生命世界。類生命的意義就在于,借助在它指導下的種種生命活動能夠溝通生命界與無生命界,使無生命界潛在的能量得以活化,從而發揮出它們自身難以實現的價值性。這就是人的類生命肩負的天職、‘超生命的生命’具有的巨大意義。按照這種理解,我們可以說人的‘類生命’也就是人格化的‘宇宙生命’化身。”[2](P37)每一種生物都在其活動環境中,以某種特定的、固有的生命形式生活著,延續著古老的繁衍和競爭法則。但就在生命的這種生活中,悄悄地滲進了另一種生活方式,即有著人的本質力量投射的、對象化的、實踐性的生活方式———文化的生活方式。“惟有人才能創造文化并擁有文化,因為只有人才是自生存之始就有完善自身要求的存在。”“文化概念與‘人的有目的的活動’概念在本質上具有相通的內涵。”[3](P77)從原始人類制造的第一個石斧、敲打出的第一顆火星開始,這種文化的生活方式就伴隨著人類的生存進程,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蓬蓬勃勃地甚至是略帶神秘色彩地展開了。著名哲學人類學家藍德曼指出:“文化創造比我們迄今為止所相信的有更加廣闊和深刻的內涵。人類生活的基礎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習慣。正如我們歷史地所探究的,沒有自然的人,甚至最早的人也是生存于文化之中。”[4](P260)同樣是生命,但是只有人的生命可以普遍地發現和利用其他的生命形態和非生命物質;同樣是生活,但是只有人的生活才能被稱作文化的生活,才能引向最為廣闊的存在之域。從某種意義上講,人與文化同時出現并且共生,它們相互為用,互為本質規定和發展根據。人的生活必定是也只能是文化的生活(至今我們還沒有發現人有非文化的生活形態),文化的生活必定是也只能是人的生活(至今我們還沒有發現文化的生活出現在非人的生活中)。文化的生活是人的生活的根本方式和本質特征,只有人能以文化的方式生活,也只有能以文化方式生活的才能被稱之為人。

二、人的文化的生活的發生方式

具體說來,人的文化的生活以如下的方式發生:在自然的、通常是無意識的生活過程中,某種新的因素闖了進來,這種新的因素可能來自個體腦中的靈光一閃,也可能來自他人的某種啟發,本來是連綿不斷進行的生活之鏈的某個鏈環出現了停頓,“思想的閃電”(馬克思語)閃入了這個鏈環,該鏈環受到了關注,成為能被加以注視和改造的對象(人總是能潛在地看到更多的東西。也就是說,人的任何審視和行動都已經帶有超越現狀的創新的性質),于是,該鏈環就成為了帶有文化因素的鏈環,即文化的鏈環。黑格爾一語中的:“文化的開端,即當人們剛開始爭取擺脫實質生活的直接性的時候。”[5](P3)必須提請注意的是,任何文化都不是憑空地發生的,任何人的生命都已經首先置于自然的生命運動之中了,任何文化的鏈環都只能出現在自然的鏈環之上。這種自然的鏈環具有“應手之物”(海德格爾語)的性質,即是說,它們并不外在于人的生活,而一開始就是人的生活的內在組成部分,我們對它們再熟悉不過。對我們來說,它們首先不是作為外在的對象,而是作為可用之物而存在。“木是木材之林,山是采石之場,河是水力,風是揚帆之風。”但是,經過人和文化因素的閃入,跟各種生命形式都具有“上下其手”關系的自然的鏈環被打斷了,出現了從“應手之物”(ready-to-hand)到“現成在手之物”(present-at-hand)的轉變,某些鏈環成為可在手加以審視和改造的對象,成為文化的對象。海德格爾曾形象地舉例說明了這一情形:一個人的屋子漏雨,他使用錘子修屋頂,此時的錘子是他的修理活動的一部分,是與他的生存環境不可分的“應手之物”,此時他所關注的是修理屋子,而不是錘子。但如果他突然發覺錘子不好用了,比如說,覺得“錘子太重了”,他就會把錘子當作手邊的一個對象加以注視和研究,找出改進或取代它的辦法。此時的錘子便成為“現成在手之物”,“錘子太重了”的感覺也隨之成為“錘子是重的”這樣一個判斷,這就是理性認識和文化活動的開始。柏格森則從動物和人的對比的角度說明了人獨具的這一能力:“雖然動物并不能從永恒生命形式的角度來思索自身,但它們自恃自信,只管眼前而無視將來,就把思索變成了感覺。但在人類,人類有深思熟慮,從而有進行觀察但不考慮直接用處的能力,有對暫時相互無關的事物進行比較的能力,簡言之,有推理、概括和總結的能力。”

三、人的文化的生活的三種樣態

查看全文

產品文化意蘊設計管理論文

摘要: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文化與企業、文化與經濟的互動關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對于制造行業來說,這種文化色彩首先體現在企業的產品上。就是說,企業生產的產品決不僅僅具有某種使用價值,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某種物質生活需要,而且越來越多地考慮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計地為人們提供實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來越重視產品文化附加值的開發,努力把使用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融為一體,突出產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理的和心理的需求。

對次,我們需要發掘自身文化、研究自身文化、發展自身文化的價值,并創造性地將它融入企業的產品設計當中,豐富產品的文化意蘊,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這需要我們自身加倍努力與探索。

因為,未來的企業競爭將是文化的競爭。

關鍵詞:企業文化產品文化產品形象

一、產品、產品文化、企業文化

什么叫產品?狹義的理解,只是工廠生產出的實物,如食品、服裝等。廣義的產品概念,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凡是提供給市場的、消費者認為可以用價值來衡量的,或使用后能滿足消費者某種需求、某種欲望的一切,都可稱之為產品,例如服務、咨詢也是產品。

查看全文

產品文化意蘊設計管理論文

摘要: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文化與企業、文化與經濟的互動關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對于制造行業來說,這種文化色彩首先體現在企業的產品上。就是說,企業生產的產品決不僅僅具有某種使用價值,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某種物質生活需要,而且越來越多地考慮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計地為人們提供實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來越重視產品文化附加值的開發,努力把使用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融為一體,突出產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理的和心理的需求。

對次,我們需要發掘自身文化、研究自身文化、發展自身文化的價值,并創造性地將它融入企業的產品設計當中,豐富產品的文化意蘊,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這需要我們自身加倍努力與探索。

因為,未來的企業競爭將是文化的競爭。

關鍵詞:企業文化產品文化產品形象

一、產品、產品文化、企業文化

什么叫產品?狹義的理解,只是工廠生產出的實物,如食品、服裝等。廣義的產品概念,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凡是提供給市場的、消費者認為可以用價值來衡量的,或使用后能滿足消費者某種需求、某種欲望的一切,都可稱之為產品,例如服務、咨詢也是產品。

查看全文

傳統民居民間藝術文化意蘊研究

中國民間藝術是廣大鄉民為了不斷完善自我來實現內心平衡,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構建勞動者的精神世界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形式。其中不僅包含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也充分表達了人們趨利避害,祈福去災,希望吉祥和諧、健康長壽的美好愿景。本文以徽州傳統民居為例,對其間的民間藝術文化意蘊進行分析,以利于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1徽州傳統民居中的民間藝術文化表征

徽州歷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據統計現存明、清古民居總計有7000棟,古村落100多處,形式多樣,包括古城、古村鎮、祠廟、書院、牌坊、園圃、戲臺、橋梁、塔、亭、堤壩、井泉等,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徽派民居建筑風格。徽州人大部分以從商為主,而經商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聚財,中國人認為“財”的根源就是“水”,因此在徽州傳統民居建筑中以天井為水之歸屬。徽州人建造天井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天降洪福,確保財源滾滾,而且民居的理水、采光、通風等都是在天井的基礎上完成的。將天井的廳堂作為中心,以軸線為主,按照中軸對稱的形式營建民居,四周通過建筑高墻來確保安全、私密。民居建筑如果是三間屋,那么天井就設置在廳前,如果是四合屋,那么天井就設置在廳中,這種設計方式會確保室內光線的充足,保證空氣流通。在晴天時,陽光會通過天井滲入到堂前,被稱為“灑金”;雨天時會有雨水落入,被稱為“流銀”。民居建筑中四周的屋頂都是向天井方向傾斜的,下雨時雨水會從四面八方流入到天井的堂屋前面,稱之為“四水歸堂”。明清時期,徽州商業鼎盛繁茂,“肥水不流外人田”、“財不外漏”等吉祥理念深入人心。此外,徽州傳統民居大部分仍然采用銅錢形的地磚、門洞以及商子門,這不僅顯示出了鄉民的身份財力,也表達了逢兇化吉、招財進寶的美好愿望。廳堂和廂房之間設計成為明暗對比的方式,明亮廳堂主要作為接待客人、供奉的場所,而廂房則作為暗室聚財,這些都是利用民間美術元素來祈求吉祥的體現[1]。作為東方文化中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風水觀念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注重人與人、人與自然及自然本身的和諧,在中國建筑文化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這種觀念與民間藝術文化表征大致相同。儒商結合,官商結合的徽州鄉民,特別重視風水。從漢代起,就有流傳商家門不宜向南的說法,再加上五行學說影響,認為西屬金,南屬火,火克金,可見南向是不吉利的。所以,徽州傳統民居建筑大部分都是依山傍水,順著自然地形建設,房門基本沒有南朝向,都是坐東南、朝西北,或者是在祠堂、街道的長短、水口的方位以及流水方向等進行民居建筑的構建,使其看上去更具整體感,充分彰顯出天人合一的理念。徽州傳統民居以黑白二色,極少彩畫,充分借鑒民間藝術中八卦魚的形象,也稱為陰陽魚,即一條白魚、一條黑魚(也可以其他動物圖案)首尾相連,形成一個圓形。鄉民的觀念中,只有陰陽雙魚相交在一起,才能實現多子多孫,繁衍后代,而旋轉則代表著生生不息,無窮無盡。

2徽州傳統民居中的民間藝術文化認同

對于民間藝術而言,其根本核心在于文化特色的認同,一旦失去特色,藝術也就失去了價值。徽州傳統民居之所以能夠在國內外享有盛名,主要取決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是其保存的完整性,形式的多樣性,風格的統一性;另一方面在于徽州傳統民居建筑的設計具有較強的民間藝術文化內涵。明清時期,徽商名聲大振,致富之后,尊儒興學,修建祠堂、民居、園林,鋪路架橋,不僅造福桑梓,也是從商為官之士退休之后精神的寄托之地。因此,在進行民居建筑的設計時,一定要加入主人對住宅布局、內部裝飾、廳堂布置以及結構的審美追求,使其不僅具有較強的功能性,還要蘊涵豐富的文化內涵,進而形成一個獨具風格的建筑體系。比如,“五岳朝天”的馬頭墻是徽州民居建筑文化的根本特征之一,體現出了徽州建筑設計的民間美術理念。山墻要高出屋頂、超出屋脊,以馬頭翹角階梯形疊落在地面上,正對著高墻,通常以對稱均衡的形式而存在,中間天井處較低,左右兩側高,因為尺度看上去非常合適,外型好似五座山峰,因此被稱為“五岳朝天”。與家族建筑群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群體,凌駕于住宅之上,從遠處望去,有如青靄繚繞,近看則好比駿馬仰首長嘶,有一種萬馬奔騰的動態感,暗喻商人騎著高頭大馬衣錦還鄉,表示徽州地區興旺發達、生機勃勃。對于多進房屋來說,基本上采用逐漸抬高地坪的方法,使后進房屋高于前進房屋,一堂一升,比喻“步步高升”、“節節高聲”,這樣不僅充分符合民居建筑對通風、采光的要求,也充分體現了徽州人在民間美術元素的影響下,希望能夠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另外,在徽州民居建筑中,冰裂紋是窗格、隔門中最常見的裝飾圖案,這種裝置圖案具體為將一個等邊六角形作為中心,周圍用兩根木條拼接成一個又一個的“人”字三角形,中間的等邊六角形在其中被稱為“玄機”,按照當地人的說法,這個圖案不僅展示了“六面和通,以人為本”的核心文化理念,其中也蘊涵著只有經歷磨難才能取得成功的深意,鼓勵后人要不斷努力,從而出人頭地[2]。

3徽州傳統民居中的民間藝術文化混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