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7 15:17: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五臺山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影視媒介與旅游文化傳播研究
摘要:五臺山是我國的佛教圣地之一,以佛教文化為特色的旅游業是五臺山地區的支柱產業。新媒體時代,利用媒介提升五臺山佛教文化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研究影視媒介與新媒體對地方文化的影響,分析旅游文化與媒介傳播的契合點,為提升五臺山旅游文化的輻射力提供參照。
關鍵詞:新媒體;影視媒介;五臺山旅游文化
一、影視媒體對五臺山的文化傳播
旅游文化作為地方競爭與發展的重要資產,必然離不開大眾傳播媒介的塑造和傳播。五臺山在宣傳其文化時,就充分利用了影視媒體對地方形象進行塑造。筆者從電影電視劇等影視作品、紀錄片、文化宣傳片和新聞報道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一)影視劇對五臺山的文化傳播。1.電影對五臺山的嵌入式傳播有關五臺山的電影是以片段性的影像描述,號召受眾充分調動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其形成共識,要求受眾結合自身的宗教認知、地域認知、人物認知和文化認知,最終形成關于五臺山地方文化的視覺認知。《五臺山奇情》、《康熙大鬧五臺山》就是這方面的代表,其隱性的對外宣傳五臺山文化功不可沒。電影使用柔性的內隱式傳播措施,站在一個中立的角度將自然風光和人文精神,嵌入豐富的故事情節和美輪美奐的鏡頭畫面中,悄無聲息地影響著受眾對五臺山文化的感知。2.電視劇對五臺山的內隱式傳播最受觀眾青睞的電視節目形式,莫過于情節豐富的電視劇了。在電視劇中植入五臺山文化,以五臺山固有的人文自然景觀為背景,就地取材,使五臺山潛移默化地被受眾吸收,提高五臺山的知名度。電視劇《五臺山抗日傳奇之女尼排》取自于五臺山僧尼勇敢抗日的真實故事,另外一部電視劇《五臺山抗日傳奇之和尚連》也是以此為題材,表現了在國家民族危難之時五臺山僧侶保家衛國的英勇抉擇。這兩部劇塑造了五臺山佛教僧尼的正面形象,渲染了佛教圣地五臺山的人文精神,增強了受眾對五臺山佛教的情感認同。《康熙遺妃五臺山》取材于五臺山民間傳說,講述了康熙與梅妃的愛情故事,情節跌宕,使觀眾與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與劇中情景相融合,從而引發觀眾對五臺山地方文化的認同與期待。(二)紀錄片對五臺山的文化傳播。真實感人是紀錄片的核心,五臺山歷史悠久,有著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自然景觀規模宏大,是紀錄片最佳的拍攝對象。《三晉風韻》、《四大佛教圣地———金色世界五臺山》、《祈愿》、《五臺山之旅》、《登五臺智慧之旅》都是圍繞五臺山所拍攝的優秀紀錄片。這些紀錄片通過講述佛教在五臺山的創立、傳播和發展,凸顯五臺山在世界佛教中極其重要的地位,并成為持續1600余年的文殊佛教信奉中心。對五臺山寺廟建筑、自然風光、佛教傳承、人文風俗進行全方位解讀,用真實生動的視角,將五臺山佛教文化展現于銀幕,人們通過大眾傳媒接受并建構了一個美好的地方文化形象。(三)宣傳片對五臺山的文化傳播。文化宣傳片是一個地方的名片,是地方軟實力的展現,它以短小精致的形式聲畫并茂地彰顯地方獨特的文化魅力。宣傳片的主訴方式是印象式與片段式的結合。五臺山宣傳片以最為直接和行之有效的方式,概括性地展示了本地的地理地貌、佛教價值、人文精神、文化底蘊,有效地避開同質化,使受眾對五臺山文化產生良好印象,較短時期內就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又見五臺山》在概述地理地勢的情況下,側重于突出佛教特色文化,從精神文化層面進行宣傳,以避免在宣傳片同質化日益嚴重的今天,被受眾選擇性地忽視。在不同層次的電視臺投放,帶來了不同的傳播效果。首先選擇在權威的央視播放,由于受眾基礎廣泛達到良好的效果;其次省級和地市級電視臺的受眾具有地域性,該片播放后效果也相當突出。宣傳片在不同媒體播放,可以廣泛宣傳其文化特色,提高景區美譽度,提升民眾自豪感,鞏固佛教圣地的文化形象。(四)新聞報道對五臺山的文化傳播新聞報道對地方形象而言是一把雙刃劍,正面的報道以其權威性更能贏得人們對該地文化形象的肯定,負面報道則不利于其文化形象的構建。例如,兵團衛視《聊天齋下》欄目2013年5月18日報道了“五臺山法會慶祝文殊菩薩圣誕日”的新聞,既普及了文殊菩薩的誕辰,加強了對佛教文化的傳播,也使五臺山佛教活動的行為識別,在廣大受眾的頭腦中加深了印象。負面的新聞報道也會使五臺山佛教文化的形象傳播受阻。2015年4月2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報道的新聞“五臺山5A級景區被警告”,揭露了作為佛教圣地的旅游區,在利益面前所表現的不當行為。該新聞的播出,使得受眾對五臺山的文化形象大打折扣,不利于五臺山佛教文化的傳播發展。
二、新媒體對五臺山旅游文化的傳播
網絡新媒體傳播五臺山文化的類型主要有如下幾種。(一)貼吧及相關的論壇互聯網的交互性,使群眾可以廣泛地參與和深刻地體驗。網民不僅作為受眾,而且作為傳播者信息傳達意見。百度貼吧中的五臺山吧,月活躍用戶6219人,累計發貼9萬條;五臺山旅游吧月活躍用戶307人,累計發貼2546條。在這些貼吧論壇中有著不少關于佛教文化的碎片化信息,它們為當下忙碌的人群進行淺閱讀提供方便,人們還可以在閑暇時刻以交流的方式獲取信息。傳播者以普通人的身份進行小群體傳播,增加了受眾親切度,其傳播的信息也更容易被認同。(二)官方及門戶型網站很多省市都將當地的官方網站看作地方的重要宣傳載體,將權威準確的信息采用文字、圖片、視頻的方式生動豐富地展現出來。政府門戶網站主要功能有信息、資源整合和網上服務等。有效的資源整合是展示五臺山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徑,也有利于吸引旅游者和投資者。《五臺山網》是政府在信息化建設基礎之上所創建的,為大眾提供各種便捷服務。五臺山網頁面有著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以“佛教圣地五臺山”作為地方標語,簡潔清晰地闡明文化特色。以“人文五臺山”、“國際五臺山”、“休閑五臺山”、“風光五臺山”、“會展五臺山”為首欄,以“一日禪”、“景區動態”、“自然五臺山”、“文化五臺山”、“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頻”為二欄,在欄目的設置中融入了當地佛教文化特征。該網站不僅地方動態,還通過這些有特色的欄目進行文化推廣與宣傳。圖片、視頻等直觀的信息,容易對瀏覽者造成視覺沖擊,吸引游客來訪。五臺山作為旅游景區,不僅要在國內宣傳,也以“國際五臺山”積極與世界接軌。除了地方門戶網站外,還有五臺山佛教文化促進會、五臺山佛教在線、五臺山旅游網、山西佛教網等,也對提高五臺山佛教文化的知名度、美譽度,及影響力有重大推動作用。(三)微博與相應自媒體微博作為一個社交平臺,屬于公共領域。如五臺山黛螺頂官方微博“五臺山黛螺頂”、五臺山佛教協會官方微博“五臺山佛教協會”等。也有屬于私人空間的,如五臺山“如瑞法師”、“夢參老和尚法語”等人的互相交會。互動式的模式能夠加強交流,增加對五臺山特有文化的理解和認知,相互啟發彼此促進。“五臺山佛教協會”等官方微博的建設,是五臺山佛教品牌建設的重要部分,它在普及傳播五臺山佛教知識的同時,也為其地方文化進行良好的形象塑造。同時相關微博與受眾進行互動交流,不僅拉近了傳受雙方的距離,更有利于意見和建議的反饋。微博有利于個人意見的表達,但信息較為分散,其中的搜索欄目,正是對分散的信息進行整合的功能,方便無目的隨意瀏覽的受眾,他們可以有針對性地尋找五臺山相關信息。(四)手機媒體及相關APP受眾可按自身興趣下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載關于五臺山的軟件。如APP“五臺山”,該軟件有語音導游、景區特色、旅游攻略、美圖欣賞等功能,對五臺山佛教寺廟進行專業播音詳細解說,使受眾體驗身臨其境的愉悅感,提高五臺山佛教的對外吸引力。另一款軟件“行走五臺山”是旅行軟件,其“游記分享”、“攻略達人”、“美圖欣賞”等功能更注重受眾的溝通,通過旅行者的經歷分享進行人際傳播,更能增加游客的主動接受度,增加信任感,以此提高五臺山佛教文化知名度。相關APP還有“五臺山旅游”、“億旅匯———五臺”、“忻州五臺山———導游助手”、“佛教文化簡史”等。這些手機軟件,詳細地介紹了五臺山佛教文化的各個方面,有利于五臺山文化的深度傳播。
我市飲食文化及餐飲業發展調研報告
××地處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在孕育了歷史悠久華夏文明的同時,也創造了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從偏關博物館收藏的石磨盤、石磨棒,這些作為中國上古時代自然采集向農業耕作過渡最早見證實物,證明了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的人們是華夏古國最早進入農耕文明的人群。文物考古發現,忻定盆地出土的蓋、豆、壺,定襄中霍和原平峙峪出土的鼎,都帶有明顯的中原晉飲食文化特征,而一些豆形器、環首削、銅部等制品則屬于北方游牧民族戎狄青銅文化。以上說明,作為草原文明和農耕文明的交融帶,××早在青銅時代,已經呈現出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域文明特征。而飲食文化又是這多元文化中璀璨的一支。
眾所周知,××是一個特產豐富的地方,從東到西,花樣百出,河曲的“開河鯉魚”、保德天橋的“石花魚”聞名遐爾,唐代柳宗元在《晉問》中就曾這樣寫過“河魚之大,上迎清波”,指的就是黃河鯉魚。該鯉魚曾被指為貢品上貢朝廷。此外,久負盛名的土特產,如:繁峙的黃花菜,五寨的茴子白、土豆,樊家野的蘿卜,崖底富的胡蘿卜,岢嵐的蕨菜,五臺山的香蕈、天花,管涔山的銀盤蘑菇,建安的蓮藕,保德的油棗,樓板寨的核桃,孫家灣的香椿,神池的蠶豆,靜樂的莜麥,保德的蕎麥,岢嵐的紅蕓豆,代縣的黃米,忻、定、原的玉米、高粱、小米,岢嵐的柏子羊肉,偏關的山羊肉。另外調味植物性原料:代縣的辣椒,蘑頭的大蒜,崗上的大蔥,五臺的黃金椒,神池的胡麻油;還有臺參、黃芪、諸石、半夏、牛黃、蜂蜜等名貴藥材。凡此種種不勝枚舉,豐富的物產,為古老的××餐飲業發展創造了條件。
回顧歷史,我們不能不為××飲食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可遺憾的是,千百年來××飲食文化像××其它無數珍寶一樣,沒有受到世人關注,更談不上登上大雅之堂。究其原因:首先是受封閉保守觀念影響,××縱然有數千年的烹飪歷史和飲食文化,從東到西,風味小吃數不勝數,風格迥異,卻很少有人去挖掘、整理,因此只能流傳于較小的區域和范圍,而不能被世人共享和應用。加之××人自古以來受封建社會那種“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傳統思想的制約,廚師歷來被認為是侍候人的下等行業,因此學廚的人多數是念不起書的農家子弟,于是縱有千般手藝,也只能言傳身教,不能匯集成書,這就使得××飲食文化很多精華藏于民間,而未能發揚光大。
筆者認為,為了適應××文化強市戰略,發展先進文化,努力建設和諧××、文明××,整合××文化資源,應把××飲食文化作為××多元文化中一支,因為這是關系到提高全市300萬人民生活質量的大問題。“民以食為天”嗎?下面我從四方面作一淺說:
一、應把餐飲業當做綠色產業牽引車來抓
我市農業資源十分豐富,隨著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各縣市都在積極建設生態農業和畜牧業。以優質小雜糧、畜產品優勢,綠色有機食品為特色,發展綠色產業。尤其在提倡環保、關注綠色的今天,定襄縣已將12種綠色產品進行了國家無公害綠色食品標志認證,有的還將自己加工的山野菜、食用菌、甜糯玉米小雜糧和羊肉系列產品銷往國內外,深受消費者青睞。我們要充分認識當今國內外對綠色食品的需求,認識××這方面的黃金寶地位置,為自己的綠色食品尋找出路。這就得弘揚××飲食文化,開發××雜糧美食;打造以五臺山齋菜為主的素食文化,用本地生長的綠色原料,加工具有××特色的菜點,供應××、全國乃至海外消費者,從而形成公司(店)+基地+農戶的產業鏈。也就是用一個國民經濟中比重很小的菜系力拔千斤,創新出一種新菜點,引導人們在全新的養生需求下去消費它,餐飲業要在指導原料生產和開發,農業初級生產產品為餐飲業再生產服務,形成了供應、運輸、銷售、物流,一個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綠色產業鏈在市場規律下運行,這必將興全市餐飲業、帶各縣市經濟、富一方百姓、促進××經濟快速發展。
名著讀后感:《水滸傳》
名著讀后感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總算被我啃完了,好辛苦!不過,我總算明白了很多道理。
不必說宋江和小旋風柴進的仗義疏財,也不必說武松漂亮的醉拳,吳用的足智多謀。單說天真爛漫的李逵,他頗有些野,一身魯莽莊稼漢和無業游名的習氣,動不動就發火,遇事不問青紅皂白,總是一說二罵三打。結果不是吃虧就是后悔,但是卻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種英雄氣概,有一種愿意為兄弟兩肋插刀的仗義,他這一點讓我尤其感動。
雖然說現在仍離內行很遠,不料卻也看出一點門道。
魯達何以成五臺山和尚?
俗話說不在高,有仙則名。五臺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五臺山的和尚當然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得的,何況象魯達這樣有命案在身兇犯?看過《水滸》的人都知道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大鬧五臺山的故事,至于他如何做了名山古剎的大和尚,不細心看還未必看得明白。
林區天然林經營模式探討
【摘要】五臺山林區擁有豐富的天然林資源,林相整齊,林木生長速度快,材質優良。介紹了華北落葉松、云杉、油松、白樺等天然純林或混交林的經營模式,以期為該林區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五臺山林區;天然林;經營模式
五臺山林區位于山西省東北部,地處五臺山脈和恒山支脈區域,氣候處于暖溫帶和溫帶的交界地帶,地貌屬于典型的土石山區。區內植被以寒溫帶針葉林和亞高山草甸為主,主要樹種包括華北落葉松、云杉、油松、側柏、山楊、白樺等,其中華北落葉松林、云杉林主要集中分布于五臺山北坡東段的繁峙縣南山一帶,林相整齊,林木生長狀況良好,材質優良。森林經營,是一項貫穿整個林木生長周期的保護和培育工作。科學合理的經營模式,有助于促進林木快速生長,提高森林生態效益,改善、優化林分結構。在此,筆者主要介紹五臺山林區華北落葉松、云杉、油松、山楊、白樺等天然林的經營模式,以期為今后該林區發揮持續穩定的森林生態功能,提供參考依據。
1華北落葉松、云杉天然次生林經營模式
華北落葉松、云杉天然次生林,是五臺山林區分布數量最多、面積最廣的天然林,主要經營模式為擇伐作業法,包括單株擇伐作業和塊狀擇伐作業。在經營過程中,要根據培育目標及林木的自然生長特性等選擇最佳的經營措施。華北落葉松、云杉目標樹培育,密度每公頃100株~120株,目標樹種在不同生長階段的撫育措施各不相同。華北落葉松、云杉平均高度小于2.50m時,為幼齡林形成階段,可實施封山育林等措施,避免幼樹遭受牲畜啃食及人為破壞;同時,要進行定株,定株后樹間距1.0m~1.50m,林下采取割除雜灌、雜草等撫育措施,促進目標樹種正常生長。不同目標樹種密度較低的地塊,要進行補植相應的目標樹種。目標樹種高度達到2.50m~6.0m時,是幼齡林高速生長期,主要撫育措施為割除影響目標樹種生長的非目標樹種、雜灌和雜草,保留天然更新的混交樹種。目標樹種高度達到6.0m~10m時,撫育目標是促進優勢個體快速生長,對生長勢旺盛的目標樹和輔助樹進行標記;當林分開始分化時,每3年疏伐1次,剔除枯死木并剪除枯死枝,修枝高度為3.50m以下。通過2次~3次疏伐,使目標樹密度達到每公頃200株~250株,整體林分密度400株~800株,闊葉樹種株數不低于30%。目標樹種高度10m~18m時,撫育目標是采伐干擾樹,促進優勢個體生長和結實,混交林整體質量提升,期間每5年針對每株目標樹伐除1株~2株干擾樹,保留下木和下層木,保留密度每公頃320株~380株,疏伐后目標樹種樹干6.0m以下的部位進行修枝;每年沿等高線清理枯枝落葉層,促進林木天然更新,也可在林下補植云杉及刺槐、山楊等落葉樹種,密度每公頃1000株;對于天然更新的目標樹種要疏苗,選擇第二代目標樹。目標樹種高度達到18m~26m,撫育目標是促進優勢個體高度和胸徑的生長,提高林下目標樹和輔助樹幼樹的數量和質量。根據株行距≥20倍胸徑的標準,對目標樹進行疏伐,疏伐后目標樹密度每公120株~150株;進行生長伐,每10年針對目標樹伐除干擾樹,為下木生長提供充足的光照,主林層密度保持在每公頃200株左右。目標樹種高度大于26m時,撫育目標為培育第二代目標樹,并維持森林穩定的生態功能;目標樹種胸徑達到50cm以上時,進行單株擇伐,采伐后形成穩定的華北落葉松、云杉與闊葉樹種混交林。
2油松天然次生林經營模式
木建筑歷史文化論文
一、大唐佛教寺院建筑特點
唐代寺廟建筑的基本特點是:(1)寺廟的屋頂平緩,而屋檐延伸深遠,柱子比較粗壯,斗拱的比例大。寺廟使用板門、真欞窗的地方比較多。單體建筑呈現出來的是莊重樸實、美觀大方的風格。(2)木質建筑是唐代佛教寺院藝術加工和結構統一的結果。唐代寺院木建筑的特點是氣勢宏大,規整而統一。(3)唐代佛教寺院的柱子、斗拱結構、梁木等構件,其承載壓力的狀態與構建存在內在聯系,從而達到了力與美的高度融合。(4)寺廟的色調簡潔明快,屋頂四角舒展、平遠,門窗的設計效果樸實無華,整體呈現出來的是莊重大方的形象。
二、兩座僅存的唐朝寺院建筑文化分析
佛教歷經規模龐大的滅法運動,多達四次,此后,中國的佛教藝術和金碧輝煌的寺院建筑也因此走向沒落。在悠遠的歷史遺留下來的古建筑里,人們很難再看到唐朝以前的地面建筑了,也許是自然災害、滅法、戰亂和木建筑壽命短等原因,導致唐代異常輝煌的佛教建筑永遠消失。然而,就在1937年的一個夏日,清末建筑學家、思想家梁思成抵達五臺縣城,他沒有去臺懷鎮參觀五臺山寺廟集中的地方,而是北上,潛入那些偏僻的荒山野嶺,在達豆村鎮附近發現了佛光寺。這里就是梁思成曾經考察過的敦煌石窟第61窟圖中呈現出來的唐代五臺山“大佛光之寺”。過了若干年以后,梁思成在回憶起這次經歷時,講到自己在黃昏的時候來到豆村,在附近見到佛光寺時,他驚喜若狂,他說“:我們一向所抱著的國內殿宇還必有唐構的信念,在此得到一個證實了。”[3]1.五臺山遺跡佛光寺的建筑文化。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也即471年至499年間。位于五臺縣豆村鎮東北的佛光山中。在隋、唐時期,佛光寺的游客很多,香火興旺,長安、敦煌等地的人慕名而來。佛光寺在日本、東南亞等地區的影響力也頗大。唐武宗曾下令消滅佛法,佛光寺因此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此后,唐宣宗于大中十一年重新建造東大殿,現存的殿內壁畫、塑像、石刻,以及殿外的經幢、墓塔均為唐代遺留下來的建筑。此外,佛光寺內還有唐代壁畫、石幢、塑像、墓塔、漢白玉雕像等建筑物流傳后世。兩座石幢為平面八角形,一座位于東大殿前,是唐大中十一年前重造的;另一座石幢的位置在東大殿的前院中,卻是唐乾符四年(877)重新建造的。佛光寺在寺內坐東面西,東、南、北三面則是群山環繞,松柏蒼翠,景色秀麗。佛光寺最大的特點是因勢造寺,寺院的西面開闊,一走進寺院,展眼望去,能觀望到層層升高的屋檐,13米高的臺基上是東大殿。大殿有七間房那么大,里面的深度占據四間的距離,環境清幽。單檐,無廊頂。前檐的五間設有板門,兩間安置了直欞窗,另外的三間以厚壁圍起來,錯落有致,和諧而不單調。大殿內設置檐柱和內柱各一周,柱礎為寶裝蓮瓣的石雕,十分精美,且罕見。后檐柱和后槽金柱因地制宜,巧妙地設置在了所開鑿的山崖位置上。內外柱頭上和柱與柱中間設置了碩大的斗拱以支撐梁枋在柱頭上的壓力,且承載屋檐的重力。大殿的柱頭斗拱分擔著大梁上面的負荷,后尾壓在四袱椽兩端的下面,作用不小。大殿內供著“華嚴三圣”等37尊形象生動的彩塑,大殿內的拱眼壁上和佛座背面還有少量精美唐代壁畫,壁畫、板門和立頰背面的唐人題記,被后人稱作“唐代四絕”。佛光寺的東大殿占據七間大小,東大殿內部的結構布局顯得比較精巧,但從外看去,則是穩健壯觀。大殿內的塑像、壁畫有不少是唐代時期所作,這些塑像、壁畫與建筑設計結合,渾然一體了。唐代的佛塔不在寺院中心,而在院外,但佛塔仍是寺院建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佛光寺外形呈現出來的是樸實的特點,比如寺廟的柱子、門窗、斗拱、墻壁等,并沒有什么艷麗的色彩,而是涂成了土紅色,符合佛教自身不張揚的特征。佛光寺的大殿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卻被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佛光寺出色的設計,打破了日本學者“在中國大地上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筑”的斷言,給后世留下一道建筑的風景。2.五臺山遺跡南禪寺的建筑文化。南禪寺位于五臺縣李家莊西側,名氣頗大,寺院卻不大,由東、西兩院組成。就位置而言,東院給僧人居住,安靜深曠;西院則是由菩薩殿、觀音殿、十王殿和大佛殿這四座院舍組成的四合院落。大佛殿重建于唐建中三年,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之一,又是歷經千年烽火而保存下來的一座罕見古寺。從結構上看,大佛殿的面較寬,深三間。大殿建在了一米來高的臺基上,殿前有近似方形的月臺,這種建法是我國古代建筑中較為罕見的形制。大佛殿為標準的唐代寺院建筑,有單檐歇山式屋頂,前檐明間設板門兩扇,兩次間安破子欞窗。大殿由12根檐柱撐起屋頂,墻其實不受力,只是起了阻隔防護的作用。西山墻有三根抹楞方柱,其余為九根輪廓秀麗的圓柱。大殿古老的方柱為創建時的原物,圓柱卻是后來重建時的替代物。檐柱上面的斗拱使殿堂的空間顯得開闊、疏朗。斗拱碩大、雄壯,這也是唐代寺廟建筑風格的一大特色。大殿內的17尊佛像,秀眉善目,體態豐滿,儀態端莊,很有親切自然的風范。尤其是色彩的搭配,和諧自然。頂梁架的轉角處,大角梁通內外,檐頭翼角微微挑起,不是很明顯,給人感覺平緩古雅,大氣和諧,這是古代遺留下的建筑方法。南禪寺大佛殿距今1200余年,歷史悠久,它是古代遺留下來的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之一,為我們研究唐代建筑的結構、形制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三、大唐佛教寺院建筑的研究價值
唐代是我國佛教發展極盛時期,佛教寺院文化也是我國建筑藝術的精華。佛光寺和南禪寺是我國目前保留下來的僅有的少數唐代寺廟建筑的其中兩座,為后世研究大唐寺院建筑文化提供了寶貴的依據。佛光寺內藏有不少珍稀的佛教文物,因此,成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亞洲佛光”之美譽。寺中的唐代建筑、雕塑、壁畫、唐代題記,被人們稱為“四絕”,這些罕見的建筑物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南禪寺和佛光寺的建筑風格,讓我們領略到了大唐寺院建筑設計所獨具的民族特點,也深刻理解了彼時寺廟建筑的環境和建筑設計的文化內涵。
糧豆產銷銜接會講話
同志們:
首先,我代表*省糧食局對*年中國五臺山雜糧豆產銷銜接會的隆重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關心糧食工作,組織本次會議的*市政府,有關單位和參加會議的各位領導、專家、同仁及及新聞界的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們應該感受到,人們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同30年前比有了很大不同。就膳食來講,人們的需求結構發生著深刻變化,從單一的飽腹功能向健康化、營養化、安全化轉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吃雜糧的好處,雜糧豆以其豐富的營養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這已成為一種健康觀念和營養時尚。雜糧不僅是*的優勢品種,也是*的優勢糧食品種。*人有種植小雜糧的悠久的歷史傳統,這主要是由于特有的地理氣候和傳統的農耕文化所形成的。*省小雜糧播種面積2000萬畝左右,產量在40億斤左右,占全國的十分之一,素有小雜糧王國之稱。雜糧生產主要分布在晉北、晉西北、晉東南的山區和丘陵地區。*的小雜糧品種多、質量好、營養高、無污染,商品量也比較大,約在35億斤左右。現在,不僅*省內保持了良好的雜糧消費習慣,而且在東南沿海,大中城市的賓館、飯店的餐桌上到處都有*的小雜糧,甚至遠銷到日本、東南亞等世界各地。
*市政府在國內糧食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飲食健康普遍引起人們關注,糧食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舉辦這樣一個規模宏大、規格很高的產銷銜接會議,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雖然不是*糧食產量最大的市,但卻是糧油品種最豐富的市。這次會議不僅發揮了*的比較優勢,也為*和全國雜糧界的朋友提供了一個信息交流、共謀發展的良好平臺,必將對地方經濟發展、雜糧產業發展和雜糧豆加快流通,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市場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對進一步提高我省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重要的作用。
我衷心希望參加這次產銷銜接會的有關企業、人員能抓住機遇,廣泛深入地進行交流接觸,在雜糧豆購銷貿易、精深加工、訂單農業、產銷加一體化、優良品種引進、雜糧知名品牌培養,特色農業發展、項目合作方面達成廣泛的、一致的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為做大做強小雜糧產業、打造*小雜糧品牌,實現新的突破。*省糧食局在這方面給予全力的支持和幫助。
*省不僅是煤炭大省,也是旅游大省,所以,也希望來*參加會議的同志們除了在*考察以外,也到*其它地市的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走一走、看一看,領略一下*的美好風光。*人杰地靈,民風純樸,歷史上出過許多名人,比如:*也出自*。*旅游資源極為豐富的,除五臺山外,平遙古城、喬家大院、常家莊園、榆次老城;晉南有黃河根祖文化,洪洞大槐樹、解州關帝廟,顴鵲樓、黃河壺口大瀑布等等,非常值得一看。希望把*的美好印象帶回去,介紹給你的同事、家人、朋友,希望再有機會相聚在*,我們也好再盡地主之誼。
淺談公共藝術與地域價值
摘要:大多數人一聽公共藝術與地域價值,可能會覺得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但實際上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我們生活的城市,街道,老房子,這些都是公共藝術與地域價值的一部分。在現代化生活的今天,雖然高樓林立,道路上車來車往,川流不息,但是城市中的公共藝術依然會讓我們感受到地域文化對當今生活的影響。
關鍵詞:區域性;地域性;公共藝術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國地域遼闊,每一個地方都有各自的公共藝術,不是能一概而論的。因此,在分析公共藝術與地域價值上,我們要結合各地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從公正客觀的角度去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在這一基礎上,去探討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藝術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
一、自然條件的影響
自然條件對公共藝術與地域價值有很深的影響。以山西為例,山西地區位于黃土高原,大部分是山地和丘陵,因此山西的名勝古跡中很多都是名山大川,有五臺山、綿山等,所以整個山西地區呈現出它特有的區域性。山西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又雨水多,冬季寒冷又干燥。因此,要想在山西看到像“小橋流水人家”那種風景幾乎是不可能的。由于氣候和地形的影響,山西的房子修建的時候大都坐北朝南,注重采光和保暖,因此山西的民居墻皮都很厚。再加上山西人大部分都是聚族而居,所以在民居建筑中就出現很多著名的大院,最具代表性的應屬喬家大院和平遙古城了,這兩處古建筑集中體現了山西民居建筑的特點。在自然條件的影響下,山西地區的公共藝術展示出濃濃的地域魅力,在很多游客來山西旅游的過程中,必帶的山西特產就是山西老陳醋了。因為山西的水土較硬,醋能幫助人們消化,所以山西人對醋情有獨鐘,因此出現了很多優秀了手工作坊。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山西的公共藝術帶有濃厚的地域特色。
二、社會條件的影響
精神疾病現狀及醫療保障制度分析
【摘要】目的為探索復退軍人精神疾病醫療保障制度,不斷完善醫療保障體系,確保各項保障措施有效落實。方法通過對全省113個縣(市區)復退軍人精神疾病情況及其分布狀況的研究分析。結果復退軍人精神疾病評定殘疾者共計2045例,其中,精神分裂癥1631例(79.76%)、情感性精神障礙219例(10.7%)、其他精神疾病195例(9.54%)農村患病數1661人(81.22%)、城市患病數384(18.78%)。結論建立全省復退軍人精神疾病一體化防治網絡,實行網格化管理,有效提高復退軍人精神疾病醫療服務的可及性,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社會和諧。
【關鍵詞】復退軍人;精神疾病;醫療保障
精神疾病即精神障礙[1],是大腦機能活動發生紊亂,導致認知、情感、行為和意志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障礙的總稱[2]。患者往往在幻覺妄想的支配下,出現沖動、傷人、毀物、自殺等異常行為,給家人、朋友和照料者帶來精神上的壓力和痛苦,造成家庭成員間、鄰里間的沖突或引起婚姻破裂,導致正常生活中斷,嚴重威脅身心健康,精神衛生日益成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3]。為復退軍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穩定、全面、全程和有效的醫療保障,是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社會和諧的有力支持。
1復退軍人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現狀
1.1自2008年2月至7月,江蘇省揚州五臺山醫院按原民政廳黨委要求,組成傷殘評定小組,依據《軍人殘疾等級評定標準》的相關規定,為在部隊服役期間患精神疾病的全省復退軍人評定傷殘等級并由專家組審核。見表1。1.22009年1月至2020年6月底期間,傷殘評定小組主要針對2008年統一評殘過程中未能提供在部隊患精神疾病的檔案、后期找到材料的復退軍人,經原民政廳同意予以補評殘,以及每年在部隊服役期間患精神疾病的退役士兵、轉業士官等給予殘情鑒定和經系統治療后病情較前加重的復退軍人精神疾病患者予以重新評定,調整殘疾等級。見表2。復退軍人精神疾病評定殘疾者共計2045例,其中,精神分裂癥1631例(79.76%)、情感性精神障礙219例(10.7%)、其他精神疾病195例(9.54%);農村患病數1661人(81.22%),城市患病數384(18.78%)。由表1示:六級傷殘470例、五級傷殘759例、四級傷殘202例、三級傷殘21例、二級傷殘3例,年齡為50.14±16.82,范圍23-90歲。在評定殘疾的總人數中,南通地區占比最高,為24.47%,其次是鹽城地區,為13.06%。有992例復退軍人因材料不全,不符合評殘規定。表2示:十級傷殘4例、八級傷殘3例、六級傷殘381例、五級傷殘182例、四級傷殘133例、三級傷殘6例、二級傷殘1例、帶病回鄉51例,年齡為33.92土10.11,范圍20-87歲,其中,調整殘疾等級者171例。在新增評定殘疾的總人數中,鹽城地區占比最高,為18.31%,其次是徐州地區,為15.25%。
2復退軍人精神疾病患者的收治情況
社會主流意識視野下翻譯文學
20世紀7o年代以來,翻譯研究開啟了“文化轉向”運動,從前期立足于美學或語言學的翻譯批評論上升到文化的反思。歐洲“翻譯研究派”代表人物安德烈勒•菲弗爾和蘇珊•巴斯內特在合著的《文化構建—文學翻譯論集》中指出:“翻譯研究現在也意味著研究與翻譯有任何關系的任何東西。”[’〕翻譯是文化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與其他子系統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勒氏認為翻譯研究“遠遠不止于探究兩種文本在語言形式對不對等或怎么對等的問題,……即使是對具體翻譯技巧和策略問題、翻譯中的對等問題的研究,也需要從社會文化的范圍去考慮”川。勒氏的“改寫理論”便以此為基礎研究翻譯與社會意識形態、主流詩學、贊助人等方面的密切關系。基于此,本文擬從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方面來探討《紅樓夢》楊憲益譯本中所體現的社會意識形態對譯者的影響,同時以大衛•霍克斯的譯文本為參照,探討社會主流意識對翻譯過程的制約性,提倡在翻譯研究中應當結合譯者所處歷史環境的意識形態因素來看待翻譯文學。
一、意識形態之策略導向
翻譯文學的譯本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是對譯者采取的翻譯策略的分析,然而翻譯策略的選取有時并不以譯者的意志為轉移,而是受到社會主流意識和贊助人的制約。1964年,楊憲益在領導要求下開始為中國外文局翻譯《紅樓夢》,翻譯工作本身是在贊助人的要求下發起的。當時中國建國不過十幾年,國力尚弱,與歐美國家相比處于絕對文化弱勢。因此當時中國外文出版社致力于系統地向國外介紹中國文學作品,其目的在于傳遞中國文化理念,如實展現中國文化特色。對于代表黨和政府主流意識的贊助人的委托,譯者毫無選擇的余地。同時楊憲益夫婦翻譯《紅樓夢》期間經歷了席卷全國的運動,譯者遭受了牢獄之災、喪子之痛,特殊的社會歷史背景更促使了譯者對于社會主流意識的導向亦步亦趨,不敢有絲毫差池。這雙重因素—階級斗爭為主題的動蕩社會背景、重視源文本文化傳遞的贊助人—決定了楊憲益翻譯《紅樓夢》的目的是再現原著的政治、文化和藝術價值,弘揚中華文化傳統,促進文化交流。相應的,在確定翻譯策略時,楊憲益以源文本而非譯文讀者為首要考慮,悟守原文,選擇了以語義翻譯為主的翻譯手法。尤其是在文化詞的處理方式上,對涉及豐富中國文化處往往采用直譯加注或直譯加釋義的方法。如《紅樓夢》第二十二回中王熙鳳對賈母說:“……舉眼看看,誰不是兒女?難道將來只有寶兄弟頂了你老人家上五臺山不成?”楊譯:“…丈舊k,aren’tallOfyourehildren?15Bao一yutheonlyonewhowillean下youasanimmortalonhisheadtoMountWutai(l)!”[’〕(l)MountWutaiwasaholyBuddhistmountain.霍譯:“…Youfo卿t,whenyou即toheavenyoungBao-州won’tbetheonlyonewho’11walkaheadofthehearse,you即tothergrandehildrentoo,don’tfor.get!”[4〕漢語黑體部分指舊俗出殯時,“孝子”在靈前頭頂銘旗,持蟠領路,稱作頂靈。此處五臺山是佛教圣地,死后送至五臺山隱含著“死后成佛”的意思。楊譯洛守原文,保留“onhi。head,’(“頂靈”)及“MounlWutai”,所涉及的文化要素采用腳注的形式加以注解,采用語義翻譯手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讀者的困惑:為何要“can了onhead”?但避免了把原文的不透明式文體(叩aquestyle)轉換成透明式文體(transparentstvle);而霍譯采用了交際翻譯的手法,把中國傳統佛教中成佛的理想歸化為西方人死后靈魂升人天堂的基督教觀念。同樣這一翻譯策略是霍克斯所處的譯人語社會主流意識下產生的必然結果,霍克斯是英國人,在英國翻譯《紅樓夢》,所以他首先會受英語文化中的翻譯規范的制約。英語文化是當今最強勢的文化,除了以漢語為研究對象的學者外,以英語為母語的讀者或出于好奇想了解外國文化,淺嗜輒止;或根本不在乎外國文化。因此,通順、透明成為重要的翻譯規范,交際翻譯理所當然地成為翻譯策略的首選。在《紅樓夢》譯本分析中,諸多人推崇霍克斯所采取的歸化手法,認為交際翻譯更自然流暢地再現了原著,而楊譯中過多文化因素的介紹顯得累贅臃腫,且易令人困惑,甚至出現呆板的死譯現象,如文中多處將“娥眉”譯為“mo間ikeeyebn〕ws”,毫無美感。但翻譯策略的選擇是在社會主流意識的主導下完成的,在評論譯本優劣時,不能單純地從譯本出發分析其翻譯策略的恰當與否,而要考慮到其中社會主流意識的導向因素,因為譯本不僅是譯者的文學成果,同時也是社會的產物。這一點在下文楊譯《紅樓夢》回目的分析中更可見一斑。
二、意識形態之文字閃現
楊憲益幼學詩書,后留學牛津,譯著等身,其對于漢英兩種語言的駕馭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語言大家、譯界泰斗在《紅樓夢》的回目譯文中卻留下一處疑點,令人費解:紅樓夢的回目中有十二回都提到了“死亡”的概念,譯文卻有九處都采用了“die’’一詞以蔽之:賈夫人仙逝揚州城(第二回)l月dyJiaDicSintheCityOfYangZhou秦可卿死封龍禁尉(第十三回)KeqingDicSandaCaptainOftheIm伴rialGuard15Ap四inted林如海捐館揚州城(第十四回)UnRuhaiDicSinYan羅hou死金丹獨艷理親喪(第六十三回)JiaJingDicsOfanElixirandMadamYuManagestheFuneralSingle一Handed覺大限吞生金自逝(第六十九回)AndSeeondSisterSwallowsC湯ldandDics俏丫哭抱屈夭風流(第七十七回)APrettyMaidWronglyAeeusedDicsanUntimelyDeath人亡物在公子填詞(第八十九回)AMementoOfaDeadMaidLeadsBaoyutoWtiteaPoem因訛成實元妃掩逝(第九十五回)ARumourComesTrueandtheImPerialConsortYuanehunDics鴛鴦女殉主登太虛(第一百十一回)YuanyangDic3forHerMistressandAseendstotheGreatVoid原文有丫握之死、夫人之逝、太君駕鶴、元妃亮逝,根據死亡人物的身份、導致死亡的事件等因素采取了多種表達方式,然而譯文卻“簡潔”得出人意料,既無人物尊卑之分,又無詞匯之推敲提煉,實有失原文之彩。而反觀霍譯,采用了“endsherd即s,’“卯sthumously”“eonveyedtohislastresting-place”“death”“funeral”“takeherlife”“kills”“takesalastleave”“depart”“passesaway,’“spiritre-turnstotheRealmOfSeparation”“rendersafinalsery-ice’’來一一對應原文,用詞多變,切情切景。誠然,英語是霍克斯的母語,在對英語的運用能力上勢必略勝一籌,然而以楊憲益對譯界的貢獻而言,他對中英雙語的駕控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更追論他身后還站著一位以英語為母語的夫人!因此,在楊譯本《紅樓夢》回目翻譯中出現的這一異常現象不得不引人深思。排除了楊憲益客觀上無力提供更好的譯文這一因素,筆者大膽推測這是他有意為之!楊憲益、戴乃迭夫婦19M年受外文局委托翻譯《紅樓夢》,19腸年“”席卷全國,l%8年楊憲益和戴乃迭被懷疑是英國間諜而被捕人獄。整整四年以后,兩人才相繼釋放,直到70年代后期,他們才又開始繼續翻譯《紅樓夢》。然而這段時間中生活的跌宕起伏在兩人的思想意識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當時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勢必會影響到他們的翻譯過程。楊先生外甥女曾回憶,他曾翻譯一本中國古代文學簡史,中文作者效法前蘇聯的《聯共黨史》,在每一章結尾都整篇整段地引用的話。楊憲益認為這種寫法不符合國外讀者需要,在征得編輯同意后把語錄刪了。雖然此處彰顯了楊憲益的譯者風骨,但是當時的社會背景及社會意識主流卻可以由此略見一斑。因此,在當時無產階級意識極度高昂,反封反資反修統領一切的年代里,楊憲益為了規避社會底層人物與封建統治階級的地位差異,顯現對賈府統治階級的藐視,而特地在譯文的選取上采用中性詞“die”“kill”,而避免了霍譯中出現的“Passesaway”“ren-dersafinalservice”等體現階級地位的用詞。如果這一解釋不能圓滿地說明他為何也規避了“endsherd即s”“歐e,。lastleave”“depart”等中性色彩詞,更大膽的推測是贊助人未經同意擅自改動了譯文,目的在于規避階級差異,卻在英文造詣上遠不能跟上翻譯大家的腳步。這些推測僅屬臆測,尚待考證,卻希望能以此拋磚引玉,使譯界更關注特定社會歷史環境下的主流意識對翻譯文學的影響。
三、結語
廣播操比賽主持人串詞
主持人串詞
××省××實驗中學首屆廣播操大賽主持人串詞
尊敬的各位領導、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男:盛開的鮮花點綴了靚麗的五月,
女:蒼翠的樹木裝扮了迷人的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