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9 00:49: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湘西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民間藝術湘西鑿花的活態傳承探究
摘要: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苗文化中的衣物、飾品、儺面具等所使用的圖樣都出自平凡的踏虎鑿花工匠之手,幾代傳承展示了民間藝術的非凡之美,過去歷史中的日常用具物品,蘊含著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卻漸漸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活態傳承”是推動這項手工藝蓬勃發展以及能夠突破程式化傳承法則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踏虎鑿花;生活美學;活態傳承
一、振興傳統工藝中的生活美學
當今生活中人們接納的美越來越寬泛,對西方的藝術文化擁簇的人不占少數,高效多元的文化的意識形態下,手工藝中的“慢”在人們生活中象征著對民族手工藝品質的肯定,也是對藝術之美的追求;民眾精神層面的需求逐漸提升,是促使民間工藝美術復興的重要驅動力之一。“活態傳承”是民間藝術復興發展的必然結果,民間藝術只有回歸到民眾的生活當中,不再是美術館的陳列品,才能長久不衰地傳承民族的藝術。鑿花的藝術發源于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物品,這些物品是被反復使用的物品、人們離不開的日用品,涵蓋了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并非珍稀貴重的物品,這些物件的制作慢慢傳承,被一代代的人們買賣流通與使用,這些都是現在所稱的民間藝術品。那些撫慰人心的藝術之美,沒有大小之分,主流又或是旁支的藝術形式,都是反映民眾生活的日常和時代的審美。“當美與民眾交融之時,并且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時,才是最適合這個時代的人類生活。”這其實也充分說明手工藝傳承需要在“活”的文化語境下繼續代代傳承,當下國家扶持的非遺項目的經驗給了“活態”的啟示,我們通過踏虎鑿花的媒介來訴說已經被人遺忘的手工藝之美,傳統民間鑿花在服裝、飾品、面具、裝飾人民居所環境的藝術品等等功用中的藝術價值沒有被全部認知,工藝與與藝術緊密相連,它們訴說的都是在美的范疇內,以不同的形態出現,滋養著民眾的日常生活與精神家園。亞洲國家中,以日本為例,推廣民間藝術的運動的時間較早,社會和民眾尊重工藝匠人,接納并形成了具有東方特色的“以用之美”為核心的美學思想,形成了為人稱贊的工匠文化。民間藝術的實用創意以湘西地區為例,隨著現代化進程加速導致市場需求的銳減,民間藝術品在形式使用上,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是逐漸發生轉變,但整體狀態停滯不前,還不能完全實現活態傳承。
二、個人工藝與民眾工藝
地處武陵山區的湘西,自古以來被視為一塊神秘的蠻荒之地。從文化的角度觀之,湘西的民族工藝美術具有少數民族特有的邊緣性,它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其蘊涵了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和對世界的認知方式,伴隨漫長的發展歷程他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踏虎鑿花是其中的組成部分;民間藝術的振興與工藝匠人的整體環境改變有著緊密的聯系,以新的民間藝術創作服務于人民的社會生活,踏虎鑿花的傳承手藝人與民眾的關系產生了微妙的變化,不再局限于買賣供求的關系。踏虎鑿花進行傳承實踐,應從本土群眾和教育入手,結合本土傳統文化、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民間藝術家等方面綜合梳理,首先為拓寬鑿花藝術的公用空間。美術課堂中可把民間傳承藝人請進課堂,手把著手教學生們鑿花。老師更要把手工藝讓學生帶回家去,帶領全家一起學習和發掘民間美術,有條件的城市孩子則與家人共同上網收集和整理踏虎鑿花的資料;實用性方面在每年特定的民俗節日活動中,可組織群眾參加傳統藝人的民俗作坊活動,擴大受眾面,針對沒有美術基礎的群眾,設置簡單易操作的環節,鼓勵全家老小都動手嘗試,享受傳統手工藝的樂趣,激勵民眾,包括孩童、青少年對民間美術的熱愛之情,同時還在街頭展覽民眾的鑿花作品,讓全社會都來關心和保護民間美術,讓鑿花工藝走進民眾的生活,變成生活中可欣賞的美,讓手工藝真正實現活在人們的生活里的目標,無疑這種貼近自己生活的美術學習過程讓民眾倍感親切。其次在湘西設定一些具有實驗性的教學試點,在進行民間美術實驗改良過程的同時,注重學校美術課堂的研究和交流學習過程中資料的收集,其中包括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反應及家長和當地民間藝人的反應等等,以此獲得更多的數據支撐手工藝傳承的活態多樣性,在民族地區師范院校建設專業的民間美術校本資源庫,將踏虎鑿花數字化保存,以便民間美術建立教與學的系統性課程。對踏虎鑿花藝術作品中技術難度大、制作工藝復雜、工具材料要求高的內容,讓這些保留在鑿花藝人的個人創作的范疇內,以個體存在的鑿花藝人在以盈利為基礎生存的同時,加入到民族工藝教育推廣中,以確保工藝的延續和發展;對普通民眾多以欣賞教學為主,融入他們的生活認知當中,初步了解其藝術特點及審美價值,提高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加強他們對本土文化基因的認知和啟蒙。鑿花之美只有從生活中產出,在這里才能找到工藝之美的強韌基礎。
深究湘西苗族音樂的保護
藝術來源于生活,民族音樂自然會打上深深的民族生活文化烙痕,湘西苗族音樂源于苗族先民幾千年以來的生活積累:高崖峻嶺、林木茂盛的自然生態環境,萬物有靈、巫術盛行的宗教信仰,民族戰爭等歷史背景。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碰撞,自然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發生巨變,歲月的流逝,自然規律的作用使得湘西苗族音樂的傳播主體逐漸減少。苗族音樂已經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失去幾千年間那種“口耳相傳”“聞歌而舞”的鮮活的生命力。為避免湘西苗族音樂文化的斷代、消融,對湘西苗族音樂的保護已被提上了日程。
一、湘西苗族音樂保護進程
湘西苗族音樂緊緊依附于苗族特殊的生產、生活方式,是苗族個性、苗族審美習慣幾千年積累的“活”的顯現。它通過人本身這一載體,以節奏、形體、服飾和唱腔等為表現手段,身口相傳,代代繼承。然而,“活”的文化如果脫離其固有的生存環境,其生命力就會逐漸枯竭。
湘西苗族文化遺產與苗族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對于湘西苗族文化遺產的研究和保護也經歷了從自覺到主動的階段。早在18、19世紀時,語言學者、民俗學家及人類學家曾試圖記載世界上的口頭文化傳統。1924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薩維那出版了《苗族史》,對湘西苗族音樂的形式、內容與特征進行了初步的描述和記載,也對湘西苗族音樂與其文化生態之間的關系略有探索。20世紀50年代,我國政府對湘西民間音樂藝術進行了搶救、挖掘、整理,組織人員分別采取筆記、畫圖、記譜、錄音、照相等方法認真記錄各種不同的曲目,以及有特點的唱腔、表演技術、服裝、道具等,并把老藝人獨特的表演技術、經驗及他們所了解的史料記錄、學習、整理或者拍攝下來。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史詩,苗族歷史上沒有文字,苗族古歌歷來由苗族人口傳身授,而在50年代,整理出版了苗族古歌的苗文文本,有節選本也有全本。到了70年代,由于的影響,湘西音樂文化研究保護被迫中斷。
20世紀下半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逐漸成為一個國際性問題。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確定文化特性、激發創造力和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溝通、協調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綜合幾個世紀以來各國學者對非物質文藝遺產的工作成果及經驗,有目的地開展了多項計劃,并通過了相關文件,并于1998年通過決議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評選。
進入21世紀,在中國政府主導,文化界人士不遺余力的推動下,各地方政府積極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一場聲勢浩大的湘西苗族文化遺產保護運動也在全國范圍內展開。
湘西土家織錦藝術的特點
一、湘西土家織錦藝術的特點
(一)湘西土家織錦藝術具有形式的多樣性
湘西土家織錦藝術的構成元素是歷史原發性的平面造型,其主要以土絲、土棉線織制而成,質地厚實,堅實耐用。湘西土家織錦的裝飾造型多種多樣,充分展現了土家族的民族風俗,題材取自自然界里各種各樣的花、鳥、魚、蟲、山、水、草、木,以植物花卉為題材的有:梅花、蓮花、蘭花、牡丹花等,提取花卉生動、自然的外形特征,造型豐富與生動。以動物形態為題材的有:陽雀、燕子、龍、蛇、蝴蝶、鳳凰紋等。人們將日常生活所見到的事物經過用心體會,在頭腦中進行抽象藝術處理,然后把題材使用編入織錦中。按照不同對象的主要特點,繪制、提煉、加工后,使圖案形成抽象的幾何圖形,使其運用在織錦中。最常用的圖案織制方式就是將動植物織制在一個主題里,用以表達特定節日、吉祥的寓意。湘西土家族人民在織制過程中通過使用點、線、面等構成元素與當代藝術設計構成元素不謀而合。都是運用點、線、面表現圖形大小、明暗、色彩。造型變幻多樣,表現手法豐富多彩,但是整體和諧統一,且具有美感,變化的動與和諧的靜兩者相統一,極具民族藝術風格。畫面整體給人以厚重感,不管是裝飾造型、表現手法、組成元素、題材風格、寓意等方面都各不相同,極具個性。這種民族構成元素形式的多樣性,使湘西土家織錦藝術在藝術設計百花園中大放異彩。
(二)湘西土家織錦藝術具有色彩的鮮艷性
湘西土家織錦藝術用色簡潔、大膽、對比強烈,呈現出獨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藝術特征。土家織錦常見顏色是藍色、黃色、橙色、紅色等。紅色、藍色為主題色,黑色為背景色。高純度、高明度的色彩跳躍、醒目,看久了容易使人產生視覺疲勞,而且畫面凌亂,搭配黑色的背景,使其平衡統一。各種色塊的運用,有動靜相結合的感覺,形成對立統一的結果,造成絢爛奪目,一眼就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是美的穩定與協調。人們織制的土家織錦追求光明的,跳躍的,民族傳統喜慶的色彩感覺,帶給人們心理和視覺舒適度。湘西土家織錦的顏色是運用天然礦物、植物的染料自己染織而成,天然染料使湘西土家織錦不易發生褪色,強調色相、明度、純度、冷暖對比,在長期使用過程中,既經久耐用,還可以保持顏色的鮮艷度,在鮮明的色彩對比下使連續的幾何圖案在畫面中尋求不斷地的變化。因此,湘西土家織錦藝術既體現了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統一,具有豐富的藝術感染力,又體現了土家族人民勤儉淳樸的美德,反映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祈盼、向往和追求。
(三)湘西土家織錦藝術具有圖案的表意性
沈從文文學創作湘西情懷
一、沈從文文學創作中對湘西的懷舊情懷
沈從文的湘西情懷大多基于他對湘西的那份厚重的懷舊感。湘西世界既是對他這種懷舊心理的真實反映,又體現了他對現實生活遭遇的不滿和反抗。在遠離故土的陌生世界里,懷念湘西的沈從文并未消極沉迷,而是寄望以文學的視角重新審視他腦海里對湘西世界的記憶。他選擇用獨特異質的苗家文化和風情來重新構建湘西世界中的人與物。就這樣,在沈從文婉轉優雅的筆下,一個記憶與現實、傳奇與真實的湘西世界躍然紙上,生動地再現了湘西龍舟、狩獵、對歌、行巫、放蠱等獨有生活場景。基于懷舊式的記憶再現,寫實并非沈從文的唯一目的,他更多的是喚起自己內心對湘西世界傳奇式理想生活的向往。這種理想生活,在沈從文看來,即是充滿了詩意與寧靜。[1]懷舊的客觀前提是存在距離,沒有距離就沒有懷舊,而且懷舊情懷中的過去經過人腦意象加工之后并非是過去的本真狀態。有很多文學評論家認為,沈從文加工湘西世界的記憶,讓理想中的美好處于尷尬境地,因為沈從文早期作品里的湘西世界無法與真實的外部世界形成某種交流,導致他所描繪的湘西世界只有原型而缺乏現實復制的可能。沈從文自己后來也發現了他的懷舊情懷對文學創作的不利一面。所以他后期的作品如《湘西》等放棄了對記憶的唯美式改寫,而是試圖將懷舊的湘西世界與現實的湘西世界重新連接,形成了他湘西情懷的新的文學創作構建。記憶與現實、過去與未來該如何連接,這是20世紀40年代困擾沈從文的一個重要問題,對解決這個問題的探索使他經常處于創作的苦痛心路階段。沈從文不再如前期創作《長河》等作品一樣干預現實、勾勒唯美,而是放棄創作中大量的抒情描寫,開始了以批判性內容為主的言志散文等文體創作,期間的抒情采取更加抽象的方式來進行。在湘西世界的基礎上,他開啟了對另一個世界的思索。他思索中華民族走出戰爭的出路,思索生命的本質與意義。用這樣的方式,他將對湘西的懷舊情懷升格為與現實理性的相互結合,從而喚起和重構現代中國的民族精神。例如《七色魘》,沈從文試圖將自己對湘西世界中“愛”“美”等意象的親身體會放到整個中國社會的大環境中去,以重塑民族品德;《燭虛》幫助人們透視生命個體的“愛”與“美”。在這些作品里,湘西世界作為沈從文的懷舊對象,它所體現的沈從文的湘西情懷已經成為他文學創作里的精神元素,用來探索“愛”與“美”,探索生命的意義與民族精神追求的方向,使他的文學作品更具現代性、開放性的現實意義。
二、沈從文文學創作中對湘西的自然信仰情懷
在沈從文的湘西懷舊情懷中,人與自然的契合始終貫穿于他的腦海。中國自古就唯天地是從,天地生而萬物生。千百年來這種尊天敬地的傳統逐漸幻化為文化中的自然信仰印記,深深烙印在中國歷代文人雅士心中。沈從文也不例外,他十分認同人類社會出于某種精神寄托而對自然萬物賦予神靈色彩的做法。在沈從文的許多著作里都表達了他對自然信仰的堅持。他認為,生活的完整、健康與循環都離不開對自然的信仰。在極富湘西情懷的《長河》中,第一章就以“人與地”為章節標題開宗明義地向讀者展現了人們生活在辰河流域的情景。辰河居民保持著一份原始的敬鬼神畏天命的自然信仰,并依靠這種信仰將各種歷史風俗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歷史與現實的完整、和諧圖景。《長河》的最后一章“社戲”,以人間戲曲的形式酬神還愿感恩,刻畫出沈從文所追求的人神和悅的自然信仰目標。[3]沈從文的自然信仰情懷與魯迅的普崇萬物思想是一致的。普崇萬物實際就是對自然的崇拜,這種可謂之某種宗教信仰的崇拜,積淀了千萬年來人類原始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并孕育著人類文明前行的所有自然密碼。嚴格地說,沈從文與魯迅是風格迥異的兩類文學創作大師,但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將屬于人類精神范疇的文學創作觸及自然界本源。魯迅作品的例子在這里不做贅述,沈從文作品中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他在一段描述湘西苗寨敬神儀式的文字中寫道:他所看到的不完全是一種儀式,而是一出詩歌與戲曲交相輝映的大戲,在這出大戲的聲光音韻中,神靈和自然與之同在。沈從文的自然信仰情懷寄寓的是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在沈從文所描畫的湘西世界里,萬物皆有靈性,湘西人的任何行為都是在與自然對話,人與自然相互都是對方的對象化存在。通過湘西世界的自然信仰情懷,沈從文揭示了他所認知的人與自然的本質,即人性本善,人與自然本應和諧共處。
三、沈從文文學創作中的“湘西人”情懷
人性是沈從文文學創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之一。20世紀20年代剛從湘西村野踏入城市的沈從文敏銳地察覺到,他之前所認知和向往的人性的堅韌強悍在城市難覓蹤跡。所以,沈從文通過文學的筆墨大幅勾畫出他記憶里湘西世界中現實與幻想交融、被加以粉飾的世外桃源般的美麗與恬靜。在這片世外桃源中,龍舟賽、對歌等娛樂活動不僅反映出與城市截然不同的鄉野生活,而且細致入微地刻畫出生活于此的鄉野村夫的淳樸秉性。沈從文的目的是要讓讀者明白: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老邁體衰、老態龍鐘,在西方民族面前頹廢無力、精神萎靡,要改變這種狀況,爭得有尊嚴的生存權力,就要把湘西村野中的積極向上、略帶粗獷的性格注入到中華民族的血液中去,使中華民族振奮精神、勇往直前。由此可以看出,沈從文文學創作中的湘西情懷也與中國人血性漸失、中國社會日益沉淪的特殊歷史背景不無關系。在沈從文的眼里,中國人的人性需要從膽怯懦弱、教化馴服、麻木不仁、猶如孤魂野鬼般的墮落中爬出來,然后釋放壓抑、弘揚進步,使人性可以比過去較為敏銳地感知到愛與恨、生與死。[4]沈從文以湘西人淳樸的人性喚醒中國人人性的復蘇,進而使國人承載民族復興的大義。他的文學創作理念在此得到了升華。同時,沈從文也清醒地看到,自然信仰與人性之于生命意義的復歸也存在明顯脆弱的一面。一方面,沈從文努力以文學創作來擴散和宣揚湘西世界中的生命意義與堅韌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在現代社會面前,湘西世界的一切又顯得那么不堪一擊。人與自然的契合雖然表現出原始的生命狀態,但在現代社會面前,它的原始自在的單調難免讓擁有復雜人性的人們不能長期堅持和忍受。因此,沈從文以湘西人為考察對象的人性探索給他帶來了一種認同上的焦慮,也把他的思想意識與文學創作的人文色彩濃度推向了一個更高的維度。在這個維度里,他試圖探尋人性深處愛恨生死的意識邊際,并探索對人的新的詮釋。從人性的角度來說,沈從文文學創作中的湘西情懷的確給了他一個關于立人問題的思維過程。這個思維過程的終點,是立人與救國的關系。在沈從文看來,國家是人存在的外部世界,只有外部世界的自由解放才能讓人個體的內部世界得到精神上的自由解放。如前所述,在沈從文許多的文學作品當中,人與自然的契合既是他湘西懷舊情緒中的記憶本源,又是他面對外部世界所憂慮的問題與追求的目標。在這里,人與自然的契合被賦予了立人與救國的關系內涵,他文學作品中的人性被推高到為國家自由和解放而斗爭的新高度。
王庭珪湘西詩作探究論文
摘要:宋代詩人王庭珪貶謫湘西七年,寄情山水,盡賞樸野民風異俗,創作不少詩詞佳作,對湘西美麗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加以吟贊。王庭珪湘西詩作構思巧妙,語言精煉,雄剛渾大,將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取得卓越的藝術成就。
關鍵詞:王庭珪;湘西詩作;藝術成就
王庭珪(1080—1172),宋代詩人,字民瞻,號盧溪居士、盧溪真逸、盧溪逸叟。吉州安福(今江西安福)人。政和八年(1118)進士,授官衡州茶陵丞,因不滿衙門懶散無為作風,毅然辭官歸隱鄉里盧溪之上,筑草堂讀書授徒,放志于煙霞之外,不問塵事。宋金媾和,國運危在旦夕,朝廷諫官御史皆不敢直言時政,而身為編修官的胡銓慨然上書皇帝,乞斬秦檜、罷和議,胡銓因此被流放嶺南新州(今廣東新會),王庭珪作詩為這位剛直同鄉送行,中有“癡兒不了公家事,男子要為天下奇”[1],忤怒當朝權貴,進而獲罪,以編管身份被貶謫辰州(今屬湖南湘西自治州、懷化地區)。宋代置辰州盧溪郡,治沅陵,轄沅陵、盧溪、溆浦、辰溪四縣。清順治六年(1649)改盧溪縣為瀘溪縣,沿用至今。盧溪縣令在武口洲(今瀘溪五里州)建東洲書院,延請王庭珪教授生徒[2]。《瀘溪縣志》云王庭珪被謫湘西“達十年之久”[3],其說欠準確。胡銓《盧溪文集序》:“竄辰州,時紹興己巳秋七月壬午也。”[4]詩人自敘:“辰州僻遠。乙亥十二月,聞秦太師病,忽蒙恩自便,始知其死,作詩悲之。”[5]王庭珪《跋程子山詩后》:“余與程子山侍講,俱為夜郎逐客,紹興丙子春同歸自酉陽。”[6]詩人《答張欽夫機宜書》:“曩者竄居夜郎七年。”[7]從以上序跋、書信可知,王庭珪流放湘西七年,于紹興十九年(1149)七月被謫辰陽,直到紹興二十五年(1155)十二月秦檜病死,皇上下詔盡放天下流人,許王庭珪自便。紹興二十六年(1156)春,王庭珪從辰陽乘扁舟,下桃源至武陵經長沙,東歸故里。
湘西流放七年,遠離故鄉親朋,王庭珪在窮愁絕境中潛心授徒講學,寄情山水,盡賞湘西奇風異俗,創作不少詩詞佳作。今據明代吳訥編《百家詞》、清代《四庫全書》、近人周泳先編《唐宋金元詞鉤沈》、今人編《全宋詩》及《全宋詞》,得王庭珪湘西詩詞作品數十首,述而論之。凡詩人流放辰州所詠湘西之詩或東歸后憶及湘西之作,均目為湘西詩作。王庭珪湘西詩作內容豐富,舉凡湘西山水人物、風情民俗、史實傳奇,詩人一一攬入詩中,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一
湘西歷來被認為是蠻荒之地、貶謫之所,詩人屈原、李白、王昌齡、岑參等都曾謫貶湘西,留下膾炙人口詩句,如“沅有茝兮澧有蘭”(屈原),“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莫道弦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王昌齡)。王庭珪在詩文中多次用不同字眼稱呼湘西,如“蠻域”、“荊蠻”、“夷落”、“九夷”。詩人未到湘西之前,對湘西充滿遙遠、陌生之感甚或偏見。
大湘西民俗旅游開發探究論文
摘要:從大湘西的旅游資源來看。民俗旅游資源是其特色資源和優勢資源,在開發中要樹立大湘西民俗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保護好民俗文化生態環境,實現民俗的保護、傳承和旅游發展雙贏。發展中要堅持民俗文化獨特性等原則.選擇原生態民族村寨等優化模式,并建立相應的保證機制。
關鍵詞:大湘西;可持續發展;文化生態;民俗旅游
一、引言
歷史上湘西包括的范圍甚寬,現在的張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稱湘西州)、懷化市、邵陽市和益陽市的安化等地都屬于其范疇。本文主要從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的角度來定義湘西,為和湘西州區別開來,稱之為大湘西,主要包括張家界市、湘西州和懷化市。大湘西地處武陵山脈,長期以來居住著土家、苗、侗、白、回等十多個少數民族,其中以土家族、苗族和侗族為主。在長時間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信仰、居住、服飾、飲食、節慶活動等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大湘西一直以來相對閉塞,民俗旅游資源保存豐富而獨特,土家族的吊腳樓、哭嫁,苗族的銀飾、攔門酒,侗族的風雨橋、侗族大歌等民俗風情享譽海內外。從大湘西的旅游資源來看,民俗旅游資源是其無可爭議的特色資源和優勢資源。在開發中實現大湘西民俗旅游可持續發展無疑應成為大湘西地區的正確選擇。
大湘西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起步,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形成了張家界的秀華山館、吉首的德夯苗寨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開發形式基本涵蓋了當前民俗旅游開發的主要模式,即以秀華山館為代表的民俗博物館;以德夯苗寨為代表的民族村寨和以張家界土家風情園為代表的主題風情園。但該地區民俗旅游發展很不平衡。張家界民俗旅游依托世界自然遺產武陵源的品牌優勢和市場優勢開發較早,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湘西州和懷化市發展民俗旅游起步較晚,但發展潛力巨大。
二、大湘西民俗旅游開發中凸顯出的問題
湘西地區電力市場占有率分析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貴高原東側的武陵山區,與湖北省、貴州省、重慶市接壤,地理坐標在東經109°10′~110°22.5′,北緯27°44.5′~29°38′。是湖南的西北門戶,素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境內有土家、苗、漢、回、瑤、侗、白等30個民族,人口283萬,世居主體民族土家族占41.5%、苗族占33.1%。總面積15461平方千米,首府吉首為湘鄂渝黔邊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湘西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是湖南省進入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唯一地區。但在當地電力企業競爭也相當激烈,主要有國家電網向湘西供電,供電質量相對穩定可靠,是湘西自治州主要供電電源;地方小水電絕大部分是徑流式電站,無調節能力,季節性供電負荷變化大;重慶市烏江電力公司供電花垣縣;南方電網通過貴州省的銅仁地區向花垣縣、保靖縣、鳳凰縣供電;湖南省懷化市電力公司向瀘溪縣。其中:國家電網的供電量約占全社會用電量的42.32%,州內水電19.03%,懷化電力公司7.49%,烏江電力14.75%,貴州省16.41%(數據來源于湘西電業局生產統計分析系統2011年1-12月的有關統計)。
一、市場占有率
2011年湘西電業局市場占有率為49.72%,2010年市場占率為56.74%,同比下降7.02個百分點,市場占有率的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湘西電業局自2010年5月份取消優惠電價的消息后,各錳鋅企業迅速做出反映,紛紛停產表示反對,而非湘西電業局供電區域的錳鋅企業仍保持著正常生產的局面。5、6月份市場占有率有了明顯下降,6月份我局當月市場占有率僅為49.39%,以后一直在低位徘徊。市場分析見“湘西市場變化情況”。2010年目錄電度電價執行情況如下,貴州10KV、35KV、110KV電爐鐵合金電價較省網分別低出0.1713元/千瓦時、0.1623元/千瓦時、0.1493元/千瓦時,廣西10KV、35KV、110KV電爐鐵合金大工業電價較湘西電業局分別低出0.109元/千瓦時、0.105元/千瓦時、0.102元/千瓦時,重慶電爐鐵合金電價較湘西局分別低出0.113元/千瓦時、0.109元/千瓦時、0.096元/千瓦時。湘西市場變化情況瀘溪地區:明天電力公司與湖南省懷化市電力公司于2010年7月中旬簽訂購電合同,電價0.47元/千瓦時(220KV)的購電協議。明天公司對所屬用戶執行銷售電價:10KV用戶電價為0.56元/千瓦時,35KV用戶電價為0.55元/千瓦時,明天公司對所屬用戶執行電價按一部制電價執行,未收取基本電費,銷售電價為公司自行議定,無任何政府批文。花垣地區:現花垣縣供電公司對錳鋅企業仍執行優惠電價,其主要價格標準為州價價[2008]100號文,10KV電價為0.519元/千瓦時,35KV為0.495元/千瓦時,110KV為0.472元/千瓦時。2011年花垣地區從貴州、重慶購進電量182677萬千瓦時,同比增加56317萬千瓦時,增長幅度為44.57%。這主要是湘西電業局轉過去的用戶基本又投入生產及重組后量產的恢復。保靖地區:雙溶灘電站位于湘西自治州保靖縣復興鎮境內,產權屬保靖縣水電局,電站利用水能發電,機組2臺,單機4000千瓦,總裝機容量8000千瓦,年發電量3000萬千瓦時左右,供保靖大妥鄉及保靖、花垣邊界一些選礦企業用電,電站與花垣縣湘黔公司并網,電站上網電價0.35元/千瓦時,下網電價0.45元/千瓦時。其采取低價營銷,逐個接觸客戶的策略,提出“只要轉入接電,電價不是問題”,即使面臨全國性優惠電價檢查的高壓態勢,承諾也可采用其它方式補償用戶,確保電價不高于0.55元/千瓦時(低于省網現行電價0.15元/千瓦時,自行制定電價,無任何政策依據)。2011年聯合花垣湘黔電力公司從貴州引進電量24596萬千瓦時,同比增加20086萬千瓦時,增長445.37%。原因同花垣地區的分析。
二、售電量
2011年湘西電業局完成售電量252831萬千瓦時,同比減少50871萬千瓦時,下降16.75%,完成年度目標計劃33.2億千瓦時的76.15%,未能完成年度計劃。分月情況如圖1所示(單位:萬千瓦時,%)。從圖1中看出2011年湘西電業局售電量變化不大,最大最小相差28.92%。而2010年變化大,極差是57.84%。2011年售電量完成情況見表1。大工業用電完成126957萬千瓦時,同比下降72712萬千瓦時,下降38.85%。導致售電量降低了23.74%,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湘西電業局自2010年5月份傳出取消優惠電價的消息后,各錳鋅企業迅速做出反映,紛紛停產表示反對,而非湘西電業局供電區的錳鋅企業用電價格維持不變,仍保持著正常生產的局面。致使湘西電業局6月售電量較4月份下降1.514億千瓦時,其中錳鋅企業用電下降1.078億千瓦時,以后基本在低水平徘徊。是湘西電業局市場占有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躉售用電完成47498萬千瓦時,同比增加12600萬千瓦時,增長36.11%,促使售電量增長4.12%。躉售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是今年的干旱造成地方小水電發電量大幅下降。根據生產統計分析系統情況可以看出發電量只105270萬千瓦時,同比下降41.18%。照明用電為52333萬千瓦時,同比增長了8087萬千瓦時,增長18.28%。照明用電主要增長是它下面的三個內容都有較大增長,居民生活用電為29902萬千瓦時,同比增長19.54%,商業用電為13627萬千瓦時,同比增長16.93%,非居民照明用電為8804萬千瓦時,增長16.18%。
三、問題與措施
2007五一活動:自駕之旅--探尋大湘西最秘境
五一活動
序幕:
由于歷史和交通的原因,一些地方的少數民族同胞數百年來的古老習俗得以完好的保存到了今天
。對我們這些沾滿都市鉛華的背包客而言,這里絕對是一個美好理想的家園。由于這是一條骨灰級高級背
包客線路,要求隊員需自備的全套裝備,并做好面對一切艱苦條件的心理準備。
湘西古屬荊楚,地有五溪。“五溪林澤之間,多生草寇”。草寇者,土匪也。
湘西公共管理的公眾參與方針研究
20世紀中后期,公眾參與被廣泛應用于公共行政領域。公眾參與指的是在政府決策的整個過程中,包括政策的制定、執行、監督等各個環節,通過不同的形式,不同程度地體現公民的聲音、公民的意志,是指社會成員自覺自愿地參加社會各種活動或事務管理的行動,特別是公民參與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公共事務的管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公眾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過程中來。文章以湘西民族地區為例,分析了民族地區公眾參與決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公眾參與決策有利于民族地區社會的和諧穩定,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決策理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質,有利于促進政府工作方式的轉變,在分析湘西民族地區公眾參與決策現狀的基礎上,對提高湘西民族地區公眾參與決策程度,進行了相關的對策探討。
一、民族地區公眾參與決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黨和政府歷來重視和關心少數民族及民族地區的發展,為實現他們的跨越式發展,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對民族地區的公共事務和社會事務實施了卓有成效的管理,極大地促進了少數民族及民族地區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而少數民族群體參與的意識和能力也日漸增強,在公共管理事物中顯示出其獨特的作用。
(一)有利于民族地區社會的和諧穩定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利益分配和調整的過程。[1]
大到國家的政治決策,小到工廠的分配政策,都涉及到利益關系的協調。如果一項政策或一種制度導致了利益分配不公,那么利益相關者之間就會發生矛盾和沖突,利益受損的群體對公共政策就會產生抵觸,從而損害公共權威的合法性,威脅社會的公共秩序。如果公眾能夠參與相關的決策過程,通過公眾參與有效協調各種利益關系,這樣的政策就容易為公眾所接受,民眾對公共政策就會有更多的共識,公眾之間以及公眾與政府之間就容易和睦相處。因此,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保證公眾的充分參與,才能推進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學、合理和有效,才能使公共政策更加符合民意和公共利益,促進社會公平的實現。在國家民主政治建設的推動下,少數民族群體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尤其是涉及自己利益)的管理成了必然趨勢,讓公眾參與決策,有利于民族地區的和諧穩定,第一,可以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通過信息交流、民主協商、共同決策等參與類型,使民族地區的人民充分行使自己當家作主的權利。第二,可以增加公眾對政府政策的理解,使公共政策更加符合民意和公共利益,確保公共政策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減少少數民族群體性事件的發生,促進社會公平的實現
。
沈從文小說中湘西特色論文
[內容摘要]沈從文作為最后一個浪漫派的代表,他的鄉土小說表現理想世界中農村生活的淳樸寧靜,表現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都市文明入侵農村所帶來的中國傳統美德的消失、田園生活自然和諧的被破壞。但他總是站在美好人性的角度上,反觀湘西社會的“常”與“變”,將生命、人性、自然三者統一,構成了“一種愛與美的新宗教”[1]。他的文藝思想棄絕傳統的“載道”觀念,棄絕文學成為政治的附庸,并以此堅守自己的自由、獨立的文化立場,為人們描繪出了一個從未有過的、多姿多彩而又多災多難的湘西世界。
[關鍵詞]沈從文湘西世界生命人性自然多姿多彩
在沈從文傾心構造的這個獨特、多姿多彩的湘西世界里,寄托了他的審美理想,他在古老的生活節奏和情調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帶社會階級烙印的自然的人,謳歌人生的自然性、自由性、自在性以及自得其樂的人生境界,力圖表現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形式[2]。”然而,只要是忠實于生活的,即使是以歌頌理想為宗旨的浪漫主義作家,也不能對現實無動于衷,他的作品也不能不折射出他所生活的時代,當資本主義勢力侵入中國農村,都市文明也開始進入閉塞的湘西時,他敏感的心靈不能不受到強烈的震動,不能不發出對于都市文明侵襲下傳統美德淪落的感嘆。下面我們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進一步分析了解他筆下豐富多采、獨特美麗而又苦難深重的湘西世界。
一、自由人性與健康純樸之湘西世界
沈從文努力從歌頌理想中自然純樸的農村生活出發,去建造一個他理想中“供奉”人性的“希臘小廟”,來表現下層勞動人民崇高的人性美。在他的作品中,天真嬌美的少女和飽經風霜的老人是他經常表現的人物形象。前者如《三三》中的三三、《邊城》中的翠翠、《長河》中的夭夭、《阿黑小史》中的阿黑;后者如《邊城》中的爺爺、《長河》中的老水手等。在湘西青山綠水里,受著自然的養育,遠離塵囂,生活著的小兒女爛漫如花、清純如水,他們的心靈沒有沾染半點俗世的纖塵,那么誠實無邪、聰明伶俐,是人類天性的真正代表;老爺爺世故如松、剛強如石,人生滄桑、生活磨難并不曾損蝕他們的淳樸,那么忠厚善良、慈愛可親,是我們古老民族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這些少女和老人的形象成了作家理想的象征,在他們身上沒有都市文明的污染,是自然化育了他們的靈魂,塑造了他們的性格。他筆下的人物無論辰河上的妓女、水手,還是農人、里長、商人、士兵,也不論男女老少,全都重義輕利、守信自約、豪爽正直、相親相愛,是作家理想化了的自然人性。
青年男女的愛情作為優美人性的集中表現,在沈從文筆下如詩如畫。英俊、瀟灑的美少年,漂亮、聰明的俏姑娘,山間對歌的熱烈,星夜幽會的靜謐,仿佛《詩經》中那種男女歡悅的歌聲、《九歌》中動人的人神戀愛故事。像浪漫主義文學經常表現異域邊地生活一樣,沈從文經常描寫湘西苗族青年的愛情生活。《龍朱》中少年龍朱有天生的美貌和高尚的美德,因超眾的俊美得不到愛情而苦惱,但終于用動人的歌聲得到了大膽而美麗的姑娘。《神巫之愛》中與龍朱同樣美貌如神、光彩照人的少年神巫,驕傲地拒絕了一切多情的女子,卻被一位美麗動人的啞姑娘打開了心扉。《媚金.豹子.與那羊》雖然是青年男女殉情的凄美悲劇,但媚金和豹子對于愛情的忠貞和執著,沒有都市文明中的物欲橫流,一切都是真正的返樸歸真,有的只是愛情的純真,誠實不欺,一切都聽命于人的天性,人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