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范文10篇
時間:2024-03-30 12:57: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小提琴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電聲小提琴演奏
音樂教學小提琴是最受大眾歡迎的西洋樂器,被稱為樂器中的“王后”。現代小提琴的出現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的音色甜美、鮮明而富有光澤,富于歌唱性,有著極強的表現力。其音域寬廣,既可獨奏又可合奏,在管弦樂隊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
小提琴的演奏技術發展已是比較成熟、完善。如今談起小提琴,大多數人的觀念還是停留在木提琴上,一般人學琴也都使用木提琴。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現代電子音樂與小提琴這一古老的弦樂器結合成為電聲小提琴,誕生僅僅幾十年就因其顛覆傳統的百變造型與帶電子味的獨特音色,被越來越多的時尚年青人所青睞,在公共演出場合中應用廣泛。下文從發聲原理、作品、演奏技術等方面來介紹電聲小提琴。
一、電聲小提琴的物理原理
在弦樂器中,有多種激發弦振動的方式,如用弓摩擦琴弦,用于提琴(大、中、小、低音提琴)、二胡等;敲擊琴弦,用于鋼琴、木琴;彈撥琴弦,用于吉他、三弦等。他們的共同特征是樂器結構是由拉弦和共鳴箱(或共鳴板)2部分組成。我們可以將小提琴分解成拉弦和共鳴箱的部份,來說明電子小提琴的發音原理。小提琴的拉弦系統相當于信號源。
電子小提琴由無共鳴箱的實木琴架、琴弦及提琴配件構成琴體,在琴弦下面裝配有電磁傳感器、電路裝置盒等裝置。當琴弦被牽動發生位移時(琴弦是鐵磁物質),電磁傳感器中即刻產生感生電動勢,電動勢經過前置放大、濾波整形,再經過二次放大,以電信號的形式發送出去。當載有弦振動的電聲信號經接收器接到后,會被送到功率放大器進行功率放大,然后經電聲換能器驅動共鳴箱發出聲音。顯然,通過以上描述,我們可以看到對電聲小提琴而言,其音質的來源是琴弦的振動,與傳統小提琴不同,它們沒有琴箱體的共振帶來的音色。電聲小提琴在不接入電源,不接入音響時的音量只有木提琴的八分之一,因而需要更多的后期電聲效果器設備的支持。
二、電聲小提琴與小提琴電子音樂作品
小提琴長串音演奏技巧
長期以來,小提琴演奏教學中長串音的掌握和處理一直是困擾教者與學者的一個技術難點。因為在小提琴作品的演繹中有著大量的長串音,而這些長串音是由不同作曲家、不同時代風格的作品創造的,也就需要不同的技術處理。筆者在長期的小提琴演奏、教學及研究的過程中,總結了一些有關長串音演奏方法的經驗,本文擬從長串音演奏的技術特點和類型風格兩方面對長串音的演奏進行探討。
小提琴演奏中長串音解決的技術特點所謂長串音,就是弓弦樂器(本文中特指小提琴)演奏時,一弓奏出六個以上的音符。這些不同音高,不同時值,不同速度的音符按照特定的要求,一弓奏出來,我們稱之為長串音。長串音按照旋律進行方向的不同,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上行型、下行型和曲線型。由于長串音音符密集,左右手呈反向配合的特點,給演奏帶來一定困難。
但筆者認為,只要掌握事物的內在規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任何困難都能克服,任何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當然長串音的演奏也不例外。下面我們就長串音演奏的技術關鍵:左手技術特點,右手技術特點和左右手反向配合三個問題分別討論。首先,我們來研究長串音演奏中左手的技術特點。由于長串音音符密集,所以與音組中音符較少的相比較,做到音準,力度,顆粒性等諸方面的高標準就更為困難。要解決好長串音演奏的左手技術問題,可使用如下方法;
1、保持正確的手型。正確的手型對于小提琴的演奏至關重要,對長串音的演奏當然也不例外。因為它是左手技術完美表現的前提和保障。要保持左手的正確手型需做到;每個手指的指根(即第三關節)必須保持一個穩定的圓弧行。當手指按弦后,第一、二關節不要隨意扭動。
2、掌握按弦的要領。按弦是小提琴演奏中保證音準、音的清晰和音的顆粒性的關鍵環節。要做到這幾點,按弦時就必須掌握如下要領:手指的起落都要從指根發力,傳達到指尖;手指各關節要立得穩;每個手指在按弦的空隙中要保持力量;這樣才能使各手指在按弦做到:既靈活獨立,又堅實準確。
3、肘關節的舵式動作是長串音演奏中左手換弦時的依托。長串音音符較多,通常時值也較短,要達到良好音準效果,換弦顯得尤為重要。依托準確的左肘舵式動作,隨時調整手指在弦上的位置,有利于保持左手手型,使音準良好。舵式動作的要領是,以肘為中心,四指成一線,用肘帶動手指在弦上的平行移動。
初學小提琴
一、揉弦的種類
我們常見的揉弦可分為三種,簡稱為臂法、腕法和臂腕指法。
1、臂法:以小臂的前后擺動為主,腕子不動,手指第一關節略動。
2、腕法:小臂不動,以腕為軸,手前后擺動為主,手指第一關節略動。
3、臂腕指法:以小臂的前后擺動帶動腕子的前后擺動,手指第一關節打開。
具體的要求是這樣的:左手食指指根處稍離琴頸,拇指輕靠琴頸的另一側,以小臂帶動腕子,手松弛地前后擺動。手指第一關節隨著手的前后擺動而打開,成凹凸狀,指尖肉墊在弦上滾動。手向前后的幅度和密度均勻一致擺動的速度,以模仿人聲顫音的速度為準。
小提琴左手演奏做法
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神州大地上數次掀起學習小提琴的熱潮,猶如大海的波濤,一浪高過一浪,面對這種令人十分欣喜的社會現象,不禁想到,從專業的角度出發,這樣廣泛的學習面再經過篩選,必定產生如薛偉,胡坤,呂思清這樣的演奏大師,再者普及青少年對藝術類的學習,小到對他們的素質教育,大到充實中華民族大文化結構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都將有著不可低估的現實意義和歷史影響。在本人從幼年到青年,由業余學習到大學4年專業學習的20幾年小提琴歷程中本人對小提琴左手基本的演奏方法頗有一些見解。下面首先從基本的要領和動作說起。
左手臂的基本姿勢
(一)定型
1、當我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了正確的持琴方法后,隨時都要認真檢查左手的是否擺好。具體要求是:①讓大拇指輕松自如的對好中指,輕貼于琴頸旁;②讓食指根關節的左側面輕輕靠在指板的邊上;③始終保持用手指肉最多的地方觸弦④左手的5指除大拇指外的四指無論是否觸弦,都要從持琴的左則面可以看到4個指頭。以上四點經過嚴格的訓練做到并做好,就可以讓你的左手隨時保持最佳狀態的“框架”手型。這對于左手的音準、指頭的彈性、換把、換指、揉弦等各個方面的學習和發展,都將會起到一種保障作用。這四點猶如五個連環扣,緊密相關。缺一不可。
2、保持“三條直線”。這“三條直線”的含義是:①食指在松弛的情況下,讓食指的第一和第二關節之間的骨節盡可能的于指板保持在一個相對的平行線上;②讓食指的指根和掌背保持在一條直線上;③讓左手的掌背的小臂保持一條直線。做到和做好這些,那么我們的左手從食指彎曲的第一關節起,連同食指根與掌背、掌背于小臂為一體,就恰好形成一個自如的“7”字手型。
3、除了讓拇指擺好位置強調松弛外,按以上的要求,4個指頭都要保持好自然的彎曲狀態,當各個指頭在琴弦上做起落時,應當是落下去、抬起來,既要強調落指的彈性,更要強調之頭抬起時的彈性,還要讓各個指頭保持自然彎曲狀態,任何時候都不要讓指頭因為按弦或抬指而伸直,特別是小拇指要嚴加注意。而指頭發力和彈性,都要從指根做起,所謂勁從心中生力由指根生,這對于左手各個指頭的獨立性和彈性的建立、技巧的發展,都是發揮關鍵性的作用。
小提琴表演動作放松
小提琴演奏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生理動作過程,從琴弦上流淌出來的一個個美妙的音符都是通過具體的演奏動作使琴弦振動發聲產生出來。而要發出優美而有穿透力的琴聲,就必須使用松弛而有彈性的演奏方法,需要演奏者放松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樂器,做到這些才能在琴上隨心所欲地表現出自己的音樂情感。持琴、持弓的姿勢都有一定的規范方法,如果單純強調自然、松弛,就會造成技術上的不到位、不規范,進而造成發聲的障礙,因此,所謂放松應該是一個從不自然、緊張到自然、松弛這樣一種經努力追求得到的協調與舒適的感覺。
小提琴演奏的動作細微而繁雜,需要演奏者對樂器的控制松弛而敏感,身體某部位一點微小的緊張都有可能使演奏幾個簡單的音符變得困難重重。有些身體部位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演奏動作,但其放松的重要性也必須被提及,演奏者在練習時必須注意自己的演奏狀態,任何技術動作都要在放松的狀態下完成。越是有意識地放松,越可以切實體會到每個演奏動作的感覺,演奏時就會越有把握,越能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音樂表現上去。
演奏姿勢演奏姿勢是小提琴演奏的基礎,也是小提琴教學中一個最基本的環節,它直接影響演奏動作的合理和舒適與音色、音樂表現等各個方面。正確的演奏姿勢會使演奏動作更為輕松和省力。在初學階段,首先要掌握正確的演奏姿勢,一旦壞的習慣養成,將對以后的學習造成重大影響。不良姿勢會使身體處于不自然的緊張狀態中,影響演奏動作的順利完成,甚至會造成生理上的負面問題,如肌肉拉傷、神經組織受傷等。
(一)站姿、坐姿與身體重心
1.站姿與身體重心站立演奏時,演奏者兩腳自然分開,約和肩部同寬,同時體驗身體的重量沉到腳掌上的感覺,并能自由地使身體重心在左右腳上轉換。女性演奏者最好不要穿高跟鞋演奏,因為會使腳踝關節和膝關節承受過大的壓力,從而影響身體重心的平衡。正確的姿態應該是:演奏者身體正直,不要向左右扭曲,挺胸收腹,雙肩自然下沉,兩臂輕舉在身體兩側,要能自如地左右上下擺動,頭部不要向前伸。
有些演奏者在練習時為了“省力”,放松了對演奏姿勢的要求,如琴頭隨意低垂著,身體倚靠在鋼琴或墻上,這樣不僅使發音受到影響,還會導致在正式演出時無法適應正確的演奏姿勢而引起技術動作的變形。
小提琴演奏技能障礙及對策
毋庸置疑,小提琴是最具“歌唱性“的樂器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的輝煌歷史,其音樂藝術成就已成為器樂中的“領軍人物”。世界音樂史上有許多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和百花齊放的小提琴藝術風格和藝術流派,共同形成了今日小提琴藝術的音樂文化“盛宴”。筆者以《帕格尼尼的第二小提琴協奏曲》(作品7號)為例,談談如何正確地演奏作品及技術障礙的解決。
一、如何練習作品
一個人小提琴水準的高低,除了其自身條件(通常指手指條件,神經反射靈敏度)、從事專業時間的長短、授業導師的程度外,還與其天分(悟性和對音樂的敏感度)和練琴效率也有極大的聯系。客觀條件無法改變時,唯有從練琴效率上提高。任何以小提琴為專業的人士都會有自己的練琴習慣,演繹作品也一樣。必須全方位地分析作品,理解作品才能更好的把握作者的主旨。但如何練習作品以及練習的方法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完成作品的質量。
二、了解作者
通常拿到一部作品,一定要先了解作者及其風格、時代、創作環境,不能盲目上手。就《帕格尼尼第二協奏曲》而言,作者帕格尼尼(1782-1840)是眾所周知的小提琴史上浪漫主義時期偉大的小提琴家(準確地說應該介于古典和浪漫主義之間),其《二十四首隨想曲》把小提琴的演奏技巧發揮得淋漓盡致。當然,他的演奏技術也可謂是“集大家之成”,不僅影響了后來小提琴演奏藝術的進步和發展,他還將吉它的技巧用于小提琴的演奏,大大擴寬了小提琴的“演繹空間”。由于想要技巧保密,生前出版的作品極少,絕大部分是去世后出版。
作品有《二十四首隨想曲》、《威尼斯狂歡節》、《軍隊奏鳴曲》、《愛的場面》、《魔女》、《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等,作品有著鮮明的意大利民族風格,小提琴藝術具有明顯的開拓性,因此具有相當的技術難度。另外,由于當時意大利小提琴學派為取得優美而純凈的聲音放棄了色彩的變化,使小提琴演奏只局限于“平穩的連續演奏”,這些趨于公式化的音樂語言,無疑成了當時小提琴演奏發展的障礙,這也是18世紀末曾經統治歐洲的意大利小提琴學派衰落的原因。而帕格尼尼的出現,給當時的音樂界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他打破了以往的“陳規”,在音色、音區、力度變化、感情幅度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突破,為小提琴歌唱性的演奏開拓了一片更為廣闊的新天地。
小提琴演奏和表演藝術探討
摘要:小提琴與鋼琴、古典吉他被譽為世界三大樂器,只有經受過系統性的訓練,能夠熟練掌握各種高難度演奏技巧的演奏者,方可呈現出此種樂器的價值。本文對小提琴演奏中握弓、運弓、音準把控、揉弦、把位共五項技巧進行了介紹,圍繞小提琴舞臺演奏性質、影響小提琴舞臺表演效果的多重因素、解決影響小提琴舞臺演奏效果的有效方式等進行了綜合性的研討,希望為小提琴愛好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提琴;演奏;舞臺表演;舞臺演奏性質
小提琴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弦樂器,共由四根琴弦組成。在演奏時,一般由演奏者一手持弓,一手固定琴身并適當撥動琴弦,使弓與弦在摩擦的過程中發出動聽的旋律。小提琴在世界各國均具有較高的知名度,且已成為現代管弦樂隊弦樂組中不可或缺的樂器,被譽為現代交響樂隊的支柱。通常情況下,演奏人員需以一側下巴支撐琴身,故舞臺演奏小提琴是對演奏者技法和耐力的雙重考驗。
一、小提琴演奏技巧簡析
在演奏過程中,需要在下列數個方面注重對技巧的掌控。
(一)握弓和運弓的技巧綜述
小提琴藝術教育要領探究
一、啟發式教學法
啟發式教學法,是古今中外最好的教學方法。我國首位大教育家孔子,就是中華啟發式教學的鼻祖。他用這一方法,成功地培養出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中國古代林林總總的私塾和書院,之所以培養出大量人才,采用啟發式教學法是重要原因之一。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頓超直入,明心見性。除了“坐禪”,用“參話頭”、“棒喝”,教人參禪悟道,有如醍醐灌頂,是典型的“啟發式”方法,很值得教育界借鑒。啟發式教學法,是與填鴨式教學法截然相反的一種科學的、實用的、靈驗的教學方法。前者是“引而不發,躍如也”,而后者是越廚代庖。啟發式教學成功的奧秘,在于遵循普遍的心理規律,開啟和調動學生內在的感知力、想象力、判斷力、創造力,以及好奇心和求知欲,這同時就是遵循了普遍的辯證規律——內因(學生心理)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教師教學)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啟發式教學法,遵循普遍的心理規律和辯證規律,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融會貫通,升堂入室,把枯燥的“要我學”變成了愉悅的“我要學”,進而收到“四兩撥千斤”的教學效果,堪稱無為而治,事半功倍。
二、實踐出真知
實踐出真知,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也是小提琴藝術教育的成敗與否的關鍵所在。只有反復實踐,才能真正學懂理論;只有反復實踐,才能真正具有才華;只有反復實踐,才能真正擁有本領。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琴而后識曲。”“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戲曲演員講究“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熟能生巧。”以上這些警語,都強調實踐出真知。搞藝術必須有才華。但才華不僅來自天賦,更主要的是來自勤奮的實踐。俄國大作家契訶夫認為,才能就是勞動,他一生都在“不住手地勞動”。如他大學畢業后,一邊辛苦行醫,一邊勤奮寫作,先后寫了一千多篇小說,最終磨練出杰出的小說創作才能。在藝術史上,凡是大作家,總是筆耕不輟,凡是大書法家,大多留下“墨池筆塚”,凡是大歌唱家,總是曲不離口,凡是大演奏家,總是器不離手。創作產生于創作過程中,真才華、真本事來自長期的持之以恒的刻苦實踐。要學好小提琴,要成為小提琴藝術家,沒有捷徑可走,唯有勤奮實踐方能成就。總之,小提琴藝術教育,教師要用啟發式教學法少說一點,通過各種形式的實踐課讓學生多做一些,并注意把啟發與實踐恰到好處地結合在一起,使啟發有明確的實踐目的,讓實踐成為啟發的必然結果。
三、強化藝術修養
藝術作品是富有美感的審美對象,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審美結晶。藝術家要將“造化”與“心源”熔鑄為完整的優秀的藝術作品,必須以高深的藝術修養為根基,這是藝術家不同于工匠的精神特質。藝術修養之高低,決定藝術作品之優劣。藝術修養是怎樣的,藝術作品便是怎樣的,這是藝術的鐵律。因此,小提琴藝術教育不能就事論事,就琴弄琴。而要在小提琴專業教育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啟發學生拓寬生活視野,歷史視野,文化視野,美學視野,藝術視野,尤其要增強人格精神修養,從而豐富人生閱歷,豐富歷史感,人生感,生命感,宇宙感。
小提琴演奏發音技巧
在眾多的樂器中,小提琴以其優雅的造型、極具魅力的音色、豐富多彩的表現手段以及演奏難度極大,被冠以“樂器皇后”的美稱。很多初學者認為小提琴難就難在拉不準,拉不快,或者是快而不清楚,無法掌握高難度演奏技巧,而多忽略了小提琴的另一個演奏難點,即如何發出優美的,具有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的音色。那么,如何才能發出這種聲音呢?這就是本文所要論述的重點。
一、建立正確的音色概念
要想獲得正確的發音,首先就要建立正確的音色概念。音色可以分為差的、好的(正確的)、有藝術表現力的。而我們的最終理想就是要發出有藝術表現力的音色。這三個層次的音色既是不同的概念,又密切相關,后者是前者的更高層次。差的音色是指:初學者由于各方面都還不夠協調,而發出粗燥或虛浮的聲音。正確的音色指:讓琴弦充分振動,發出穿透力強的聲音,這種聲音泛音多,明亮而有寬度,純凈而不粗燥,是一種圓潤的、美的聲音。
關于音色,首先要培養正確音色的辨別能力。著名的匈牙利小提琴教育家卡爾·弗萊什說過:音色的調配永遠應該是樂曲解釋在音“詩”的不同內容啟發下,內心自然產生的一種強烈的需要的結果。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反復練習,能拉出好的音色。但這種聲音的藝術表現力還不夠,還無法根據不同的作品風格、不同的曲情樂意和演奏者的個人感受及獨特的個人風格而變化。
二、怎樣演奏出正確的音色
在音色訓練的最初階段,首先應使學生認識演奏中最常用的基本音色,并掌握控制這種聲音的能力。接下來應該對兩極音色有所認識和掌握,即極端緊張和極端松弛的音色。極端音色運用的范圍不是很廣泛,但其運弓難度都非常大,對它們的專項訓練可以非常奏效地提高音色控制能力。總的來說,好的音色取決于技術方面和情感方面。下面就這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小提琴演奏的現狀及策略
小提琴演奏藝術是一門獨特的表演藝術,它的音色輕盈悅耳、沁人心脾,它宛如優美的歌聲在你耳邊盈繞。在我國,小提琴的演奏藝術深受人們喜愛。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日益提高,學習小提琴的人數越來越多,作為小提琴的愛好者在學習和演奏時往往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音準問題,下面就如何解決此問題,根據自己的教學體會與大家探討。
一、音準在小提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音準是小提琴的“靈魂”和“生命”,是伴隨小提琴學習全過程的永恒話題,同時也是最難突破的問題。
在小提琴演奏過程中,演奏者(尤其是初學者)往往發現自己所演奏的旋律不那么悅耳,問題就出在音準上。小提琴的音準與其本身的構造有關,它們擁有一種“無形”的鍵盤,眼睛只能看到黑黑的指板,卻看不到具體的音高位置,這樣就給演奏者帶來一定的困難。掌握這類音準需要有很好的耳朵,即對音高非常敏感。小提琴的音準問題就是學琴者必須首先解決的基本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其他技巧的練習意義就不大了。
二、學習小提琴存在的音準問題及對策
小提琴的音準問題歷來是小提琴教學和演奏中的一道難題。這道難題不僅困擾著學生,也困擾著教師。學生每天練琴時都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糾正音準上。小提琴拉不準音有主客觀兩個原因,從客觀上講,小提琴本身是一件音準很難掌握的樂器,它除了四根空弦是固定的音高外(GDAE),其他所有的音都要靠演奏者在演奏中自己在指板上尋找。指板上面沒有看得見或摸得著的有關音的位置的標記,這無疑就給演奏者在音準上的把握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另外從主觀上來說那就是演奏者沒有掌握拉準音的方法,掌握了科學的演奏方法后,要拉準每一個音就完全可以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