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訓范文10篇
時間:2024-03-30 18:33: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校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校訓文化育人功能探討
摘要:校訓不僅是學校辦學理念和辦學目標的綜合體現,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肩負著重要的育人功能。本文以山西某高校在校生和部分畢業生為調查對象,通過對問卷和電話采訪結果的統計與分析,旨在研究校訓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就如何開展行之有效的校訓教育,更好地增強育人功能展開探討并提出具體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大學校訓;大學生;德育教育
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校訓不僅是學校辦學理念和治校精神的高度概括,還是學校育人理念和文化傳統的結晶,更是全校師生所須遵循和踐行的價值觀。它內在地規定著高校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因此,大學校訓在“立德樹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須加以重視。研究大學校訓的德育功能,不僅為新時期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論依據,而且能對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德育的培養提供可以借鑒的方法和形式。
一、校訓文化育人功能
(一)引導功能
“大學校訓作為學校精神力量最深刻的體現,具有很強的指導性,一經確定,便會發揮出其獨特的作用”。[1]它集中體現的是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主導文化和價值追求,并以此引導學校的育人方向和學生的實踐活動,最終促使他們言行一致。
高校校訓建設思考
【摘要】聚焦“雙一流”建設高校的歷史校訓與現行校訓,運用文本分析方法,回溯其20世紀初—20世紀40年代、20世紀50年代—20世紀90年代、21世紀以來三個階段的歷史演變過程,并從校訓的句式、高頻詞、訂立主體三個方面對其演變趨勢進行總結與展望。最后,基于新制度主義理論視角,著重分析了校訓演變中同質化問題及其三種形成機制:強迫性機制、模仿機制、社會規范機制。
【關鍵詞】“雙一流”建設高校;大學校訓;歷史演變;制度環境
一、校訓演變及其相關研究
中國古代有校訓之實而無校訓之名。直至近代,自西洋移植而來的中國教會大學出現“mot-to”實體及日本“校訓”名稱的傳入,中國化和本土化的校訓概念才得以正式形成?!爸袊率綄W校設定校訓的做法深受西方學校文化的影響?!保?]大學校訓作為“學校精神文化的歷史沉淀”[2],是其辦學理念的集中表達,是凝聚和彰顯大學精神的文化標識與載體[3]。大學校訓承載著“引導師生修德踐行,博審向學”[4]等教育使命,既是大學教育的目標也是大學教育的手段之一。因而,大學校訓不僅是作為傳統意義上的文化內容而存在,更是作為制度的組成部分而存在。正因為大學校訓的制度屬性,一所大學的校訓才會具有相當的歷史穩定性,沒有特殊的情況通常是不會發生變化的。但也正因如此,大學校訓的演變才更加值得探究。從理論而言,大學校訓應當遵循大學自身的發展規律而免受時代場域的紛擾;但是從實踐而言,大學校訓所依托的組織載體———大學總是處于特定的時代場域,而使得大學校訓不可避免地卷入時代場域之中,成為一種話語實踐和歷史事件,進而使校訓演變成為一種必然。檢索和分析“校訓”相關文獻發現,國內學界對于校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訓本身的內涵、特征、功能、現狀研究,以及中外校訓的比較研究方面,而鮮少關注校訓的演變問題。截至2018年8月,在“中國知網”文獻庫上,檢索主題詞“校訓演變”/“校訓變遷”,剔除個別院校的介紹外,相關文獻僅16條,其中以“‘校訓’+‘演變’”或“‘校訓’+‘變遷’”為篇名詞的直接文獻僅5篇。李翚以其收集到的中國最早大學及民國時期大學的校訓、解放后時期的229條大學校訓、21世紀以來新明確的48條校訓為基礎,分析了不同時期大學教育理念與大學文化的價值追求[5]。王彩霞對20世紀中國學校校訓的演變、形式、內容和本質進行了專門探討,并列出了三類特色校訓:“形神一貫”的校訓、“形變神聚”的校訓和“無形有神”的校訓[6]。其后又在《從校訓的變遷看中國教育的變遷》一文中,以其收集到的1949年前156條校訓和1949年后389條校訓為樣本,從校訓形式和內容的演變分析了中國傳統教育轉型為現代教育的歷程[7]。這兩篇文章有意將中小學校訓與大學校訓一同納入研究視域。趙娟則通過官方文本、文學作品與民間口述的資料收集,對中國大學校訓的起源、構成、所涉權力場域與功能變化等內容進行了專門探討[8]。已有研究成果涉及校訓演變包括大學校訓演變的多方面內容,但主要集中在演變歷程的梳理與現狀的統計,對部分存在的問題缺少更為深入的分析。此外,在校訓樣本的收集上主要以作者收集到的校訓文本為主,缺少明確的統計范圍。本文再次聚焦中國大學校訓演變問題,以“雙一流”建設工程所涉的137所高校為研究對象,收集其校訓文本及其官方闡釋等相關內容,進行統計分析,并嘗試運用組織社會學中的制度主義理論,對其形成歷史過程進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校訓建設的優化思路,以期能夠為大學的內涵式發展注入精神力量。選擇“雙一流”建設高校為研究對象,一是有助于明確數據收集與統計分析的樣本范圍,二是這些高校中既包括百年老校,又涵蓋多個高校類型,具有一定代表性,三是這些高校在中國高等教育戰略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校訓制定行為更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對其他高校校訓的演變產生重要影響。
二、“雙一流”建設高校校訓演變歷程回溯
已有校訓演變研究主要是對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校訓進行統計和分析,本研究則聚焦于“雙一流”建設高校,重點對其前身高校校訓及其演變至今的歷史過程進行回顧與分析。研究發現“雙一流”建設高校其校訓演變的階段性與國內學者李翚基于總體校訓研究總體比較一致,由于本研究收集資料中并無1949年確立校訓的資料,故將其分為20世紀初—40年代、20世紀50年代—90年代、21世紀以來三個階段。(一)20世紀初—40年代:吉光片羽而熠熠生輝。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或高校,乃是由近代西方大學概念演化而來,而最早的一批大學或高校,創辦于清末及民國初期。在這一時期創辦的高校,至今通常已逾百年或有近百年歷史。清末時期的大學校訓開中國大學校訓之先河。清末,朝廷腐敗無能,外國殖民勢力入侵,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之際。愛國志士奮起圖強,探求“教育救國”之道。1900年,今蘇州大學與臺灣東吳大學的共同前身東吳大學創辦,并提出中英文校訓,“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UntoAFull-grownMan”。1905年,今南京師范大學前身三江師范學堂更名為“兩江師范學堂”并采用“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為校訓。1909年,今西安交通大學前身在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時期,提出校訓“勤儉敬信”。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辦學時代結束。民國時期的大學校訓異彩紛呈。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隨后一系列有關大學發展的法令相繼頒布,啟動了早期中國大學的現代化轉變進程,多所高校亦陸續制定各自的校訓。1914年,清華大學前身清華學堂,從梁啟超《論君子》演講中確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校訓。1915年,天津大學首任校長趙天麟確立“實事求是”為校訓,并承繼至今。1923年,北京交通大學的畢業生紀念冊上首次出現“知行”標識。1928年,今西南大學前身以時任校長甘績鏞先生所題“含弘光大,繼往開來”為校訓。此外,還有部分高校更改了早期校訓。1933年,原南洋公學在國立交通大學時校訓為“精勤,敦篤,果毅,忠恕”,1937年其編印的《交通大學一覽》上出現新校訓:“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1936年,今河南大學前身鐫刻“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校訓于其正門內側門楣。1937年,原國立音樂學院(今上海音樂學院)首次公布校訓“和毅莊誠”。1939年,今西北工業大學前身國立西北工學院確立“公誠勇毅”為校訓。1939年,今湖南師范大學前身國立師范學院在其《國師季刊》中記載校訓為“仁愛精勤”。這一時期,越來越多的高校相繼制定和頒布了自己的校訓,制定校訓一事已不再新奇,各校校訓形式多樣,內容異彩紛呈,鮮有重復和雷同,呈現出個性化取向。分析這一時期校訓的具體內容及其提出主體發現,由本國創辦的早期大學當時提出的校訓多由身為思想家、教育家的創辦者或首任校長所提出,多以認識論為基調,強調研究和傳播高深知識,增廣識文,追求真理為重。但也存在部分校訓以道德論理念為內在支撐,“強調個人道德修養的傾向”[9],如“勤樸忠實”(上海海洋大學,1914年);又或以政治論理念為旨歸,學擔當的社會使命,如“經濟匡時”(上海財經大學,1934年)??傮w而言,這一時期的校訓多遵循某單一邏輯,而較少同時涉及兩種邏輯及以上。(二)20世紀50年代—90年代:平白樸實成主流。20世紀50年代—90年代,出于促進社會建設發展的需要,北京航空學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一眾高校紛紛創辦,但這些新建高校除外交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外,較少在建校初期便確立自身校訓。后在1952年以前蘇聯“專才模式”為模板開展的全國院校大調整以及“十年”等諸多因素影響之下,高校一度成為地地道道的政治工具。“全國高校大多在顯著位置懸掛‘團結、緊張、嚴肅、活潑’作為指針,鮮有基于認識論的新校訓提出?!敝?0世紀90年代,眾多高校確立的校訓仍紛紛呈現出明顯的共性取向。除廈門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等極少數高校以外,“雙一流”建設高校前身多以“團結”“求實”“博學”“勤奮”等為核心詞匯的口號式校訓,缺少鮮明的個性色彩。1982年,今河海大學前身華東水利學院,確立校訓“艱苦樸素,實事求是,嚴格要求,勇于探索”。1985年,新疆大學在其1938年所立校訓“團結、緊張、質樸、活潑”的基礎上凝練新校訓為“團結、奮進、求實、創新”。1989年,原中央財政金融學院(今中央財經大學)以時任財政部部長王炳乾所題“忠誠、團結、求實、創新”作為新校訓。1992年,中國人民大學立“實事求是”校訓石。1993年,東北師范大學正式確定“勤奮創新,為人師表”為校訓。1994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確立校訓“博學、誠信、求索、篤行”,1996年底,制定校訓“至誠至堅,博學篤行”,于1988年題寫。1999年,中國礦業大學確立“開拓創新,嚴謹治學”為校訓。此外,今南京林業大學自1991年至2011年期間亦曾啟用校訓“團結、樸實、勤奮、進取”。分析“雙一流”建設高校在這一期間所訂立的新校訓可見,這些校訓總體上以政治論為基調,往往強調通過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增長,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的時展需要。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政治論色彩有所淡化,多元化趨勢加強,政治論多與道德論、認識論結合使用。但是,純粹基于認識論邏輯訂立的校訓仍較為少見。(三)21世紀至今:復古與創新并存,迎來校訓變更新契機。21世紀以來,“校訓的發展又邁入了更為輝煌的階段。不少學校公開征集和重新確立自己的新校訓”[10],現今的“雙一流”建設高校亦在此列。這一時期的校訓訂立呈現出兩種取向:一為復古取向,即尋根溯源,回歸某一時期的老校訓進行重新釋義或在老校訓的基礎上略作修改;二為創新取向,訂立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校訓。雙重取向的校訓重訂舉措,打破了先前校訓高度同質化的局面,大學的校訓文化迎來新發展。復古取向的校訓重訂多見于辦學歷史悠久、幾經更迭的老校當中。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貧w某一歷史時期的老校訓并重新釋義或在老校訓的基礎上進行修改,體現了大學的尋根意識與文化傳承的情結。前者如,2002年,東南大學百年校慶之際決定恢復其老東南大學時期的校訓“止于至善”;2004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其建校70周年暨合校5周年紀念之際,恢復國立西北農學院時期所立校訓“誠樸勇毅”;2005年,西安交通大學決定恢復啟用其于1937年公布的老校訓“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后者如,2001年,湖南大學在其1917年校訓“實事求是”基礎上修訂為“實事求是,敢為人先”;2004年,南京農業大學取前身中央大學校訓“誠樸雄偉”,另一前身金陵大學“誠真勤仁”中各兩字,以“誠樸勤仁”為新校訓;2012年,南京林業大學在其辦學110周年暨建校60周年之際在其中央大學時期校訓“誠樸雄偉”的基礎上增加“樹木樹人”,形成新校訓。創新取向的校訓。2003年,國防科技大學建校50周年前夕,以同志所題“厚德博學,強軍興國”為校訓,突出軍事類院校特色。同年,中國科學院大學確立“博學篤志,格物明德”為校訓。2005年,哈爾濱工程大學確立校訓“大工至善,大學至真”,內含“工學”二字。同年,江南大學亦確立校訓“篤學尚行,止于至善”;翌年,東北林業大學確立時任國務委員陳至立考察該校時所題“學參天地,德合自然”為校訓;2009年,蘭州大學在建校百年之際確立“自強不息,獨樹一幟”為校訓;2010年,北京理工大學確立“德以明理,學以精工”為校訓;2012年,廣西大學確立“勤懇樸誠,厚學致新”為校訓等。這一時期,工會與教代會、在校師生和畢業校友等校內外組織和群體更多地參與校訓的訂立活動當中。新訂立的校訓多基于認識論與道德論相結合的邏輯,少數兼有政治論邏輯“德以明理,學以精工”“求真至善”“博學篤行,明德親民”“篤學尚行,止于至善”“勤懇樸誠,厚學致新”“學參天地,德合自然”等新訂立的校訓,重“學”亦重“德”;而像“厚德博學,強軍興國”“實事求是,經世致用”等校訓,則不僅看重“德”“學”,亦十分注重其現實的功用。
大學校訓倫理思想分析詮釋
摘要:大學校訓隨近現代意義上大學的創建而產生,集中體現了大學作為一個社會組織特有的文化個性、精神理念和倫理內涵。在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應該使大學校訓在繼承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同時,為中國傳統倫理思想斌予新的內灑,不斷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揚棄”與“超越”,促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
大學校訓隨近現代意義上的大學的創建而產生,反映了大學深厚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底蘊,集中體現了大學特有的文化個性和精神理念,引領大學的價值取向,反映了獨具特色的倫理內涵。其中,受中國儒家傳統倫理思想影響的中國大學校訓,尤其體現出“厚德載物”、“樂群貴和”和“止于至善”的價值取向。
關鍵詞:中國大學;校訓;價值取向;倫理思想
一、“厚德載物”的價值取向
中國大學校訓很大一部分來自傳統儒家經典著作,蘊含了很多儒家倫理思想,如清華大學的校訓“厚德載物,自強不息”,華中科技大學的校訓“明德厚學,求是創新”,中國政法大學的校訓“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等。這些校訓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以儒家為主的德性文化,反映了重視道德教育的價值取向,用“道德”將個體與國家和社會聯系起來,將“德”作為教育的核心,強調人的道德義務和人倫關系以及內心修養和精神生活的充實。蔡元培先生指出:“德育為完全人格之本,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惡,無益也。”因此,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德”始終是最重要的人性因素和追求目標,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
“德”字在殷商卜辭中已經出現,作“值”,底下無心符,郭沫若原釋“值”為征伐,后在《文史論集》中認定說:值殆古德字。發表于《中國哲學》第八輯上的《殷周奴隸主階級“德”的觀念》一文認為“值”與“伐”相通,是就征伐的結果而言的,“值”又與“得”相通,是指得到或占有奴隸、財富之義。周人認為文王、武王在滅商這一過程中獲得了“厥邦厥民”的偉大顯赫業績“德”(巫顯德),把這種獲得天下的方法、才能、品德等主觀因素稱為“德”,反過來,認為有了這種“德”,就會獲得“中國民越疆土”(《尚書·梓材》),提出了“修德配命”、“敬德保民”的思想,使“德”獲得了道德的意義。到了春秋時代,“德”這一概念又有了發展,孔子將“德性”總結為“五德”即“恭寬信敏惠”,“無?!奔础叭柿x禮智信”(《論語·陽貨》)孟子言道“孝弟忠信”(《孟子·梁惠王上》)?!暗隆币呀洺蔀閲遗囵B人才的必備要求,也成為儒家追求的教育目標,儒家正是圍繞“成德之教”來構建教育體系。正如張岱年先生指出,中國文化對全世界的貢獻即在于“正德”,……“正德”,就是端正品德、提高品德。一個人生活在天地之間,要自強不息,修身養德,才可以承載萬物,這就是儒家倫理思想中的“厚德”之教?!昂竦螺d物”語出《易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說君子生于天地之間,是天地的精華,應當“與天地合其德”,天的德性是生生不已,運行不息,地的德性是博大寬厚,負載和養育萬物,地是順著天的,君子要效法地的德性,用深厚的德澤容納萬物,具有寬厚仁愛的德性。梁啟超先生對“厚德載物”解釋為:“君子接物,度量寬厚,猶大地之博,無所不載。責己甚厚,責人甚輕。名高雍容,望之儼然,即之溫然。”厚德載物,就是要有深厚的德性,目的是為了托載萬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體現了中國倫理思想對人格健全的一種特有診釋?!昂竦隆逼毡槌霈F在中國大學校訓中并非偶然,從古代太學、國學、書院、學堂,乃至近現代大學,無不以“厚德”作為理論和實踐的基礎,如何做到“厚德”也成為千百年來教書育人的重要內容。
黨員校訓思想匯報
自從黨校培訓課開辦以來,已經過去了兩周。這次的黨課內容是學習科學發展觀,早日成為合格的中國黨員。在這次課中,寇老師從黨的建立開始講解,對怎樣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做一名合格的員,做了詳細的闡述。根據課堂的授課內容,我對黨員有了新的認識。下面向黨組織匯報一下我的學習心得。中國黨員是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是具有覺悟的先進分子,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作為一名黨員,要樹立當好人民公仆的觀念,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正確的政績觀,只有這樣,我們的黨才具有戰斗力,凝聚力和吸引力。
小時候的我,就已經對中國這個稱謂毫不陌生。因為爺爺就是一名老黨員,在那個年代,他們對待黨組織是有著無比純潔,崇高的情懷。我總是能聽爺爺講他們年輕時候的故事,那遙遠的革命氣息,白墻灰瓦下的紅色戰爭,成為了我童年的深刻記憶。青少年時期,我的思想行為更被我的父親所影響。他經歷過軍營的洗禮,總是常在我面前自豪的提起他一入部隊就被第一批選為員的事情。在他的心中,入黨是一生中最光榮的事。而我,是在和平年代出生,成長,雖然我沒有經歷過戰火紛飛,但也見證了在黨的領導之下我們的祖國巨大的變化。從小的耳濡目染,讓我在心底有了對黨執著的追求。當學生期間加入中國共青團之后,我對黨的認識也越發的全面,感情也在逐步加深。從最初的幼稚的感性認識,逐漸上升到了為事業奮斗終身的理性認識階段。
在新的歷史時期,為了適應時展的迫切需要,我們除了繼續學習黨的性質,宗旨和綱領等建設性的文件之外,還應該秉承與時俱進的精神,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了解黨的有關最新政策,始終“抓緊,抓實,抓好”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使自己的思想理論修養水平時時刻刻與黨靠攏,保持一致。科學發展觀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關于發展的價值觀,它明確提出了什么是最好的發展,它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尊重自然、經濟發展的規律,使我們的各項方案、措施更符合自然與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
怎樣做到真正的科學發展觀呢,我認為必須要做好各項實踐活動。在學習和工作中領會科學發展的精髓,在處理、協調各種矛盾和問題中堅持黨的綱領政策,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一切為了人民,一切為了群眾。特別是我們學生,更應該加強學習好本職工作的概念,把專業知識和國情建設相結合,為祖國和為人民服務。
在黨校培訓的這些天里,各位老師都從不同的層面來講解黨的綱領,政策,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員。不但從歷史事實出發,還引經據典,深切闡述,聯系社會的各熱點時事來進行解說,對我們的教育是非常巨大的。所以這次學習是對于我思想的一次極大提升,現在,我認識到入黨不僅是一種光榮,更重要的是應該有堅定的信仰和持之以恒的真誠努力。用更多的熱情和更好的態度來完成黨交給我們的歷史使命,支持黨的偉大事業。
同時,我還要經常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使自己的思想能力始終保持進步,加強自己在社會實踐各方面的鍛煉,嚴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爭取能早日加入我們的中國并且自豪的成為其中的一員。以上就是我在這幾次黨課中的學習心得,我一定會繼續不斷的學習黨的各項政策綱領,以黨員的要求來嚴格要求自己,以實際行動向黨組織進行匯報,望黨組織批評教育!
黨員黨校訓練工作總結
自從黨校培訓課開辦以來,已經過去了兩周。這次的黨課內容是學習科學發展觀,早日成為合格的中國黨員。在這次課中,寇老師從黨的建立開始講解,對怎樣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做一名合格的員,做了詳細的闡述。根據課堂的授課內容,我對黨員有了新的認識。下面向黨組織匯報一下我的學習心得。中國黨員是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是具有覺悟的先進分子,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作為一名黨員,要樹立當好人民公仆的觀念,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正確的政績觀,只有這樣,我們的黨才具有戰斗力,凝聚力和吸引力。
小時候的我,就已經對中國這個稱謂毫不陌生。因為爺爺就是一名老黨員,在那個年代,他們對待黨組織是有著無比純潔,崇高的情懷。我總是能聽爺爺講他們年輕時候的故事,那遙遠的革命氣息,白墻灰瓦下的紅色戰爭,成為了我童年的深刻記憶。青少年時期,我的思想行為更被我的父親所影響。他經歷過軍營的洗禮,總是常在我面前自豪的提起他一入部隊就被第一批選為員的事情。在他的心中,入黨是一生中最光榮的事。而我,是在和平年代出生,成長,雖然我沒有經歷過戰火紛飛,但也見證了在黨的領導之下我們的祖國巨大的變化。從小的耳濡目染,讓我在心底有了對黨執著的追求。當學生期間加入中國共青團之后,我對黨的認識也越發的全面,感情也在逐步加深。從最初的幼稚的感性認識,逐漸上升到了為事業奮斗終身的理性認識階段。
在新的歷史時期,為了適應時展的迫切需要,我們除了繼續學習黨的性質,宗旨和綱領等建設性的文件之外,還應該秉承與時俱進的精神,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了解黨的有關最新政策,始終“抓緊,抓實,抓好”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使自己的思想理論修養水平時時刻刻與黨靠攏,保持一致??茖W發展觀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關于發展的價值觀,它明確提出了什么是最好的發展,它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尊重自然、經濟發展的規律,使我們的各項方案、措施更符合自然與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
怎樣做到真正的科學發展觀呢,我認為必須要做好各項實踐活動。在學習和工作中領會科學發展的精髓,在處理、協調各種矛盾和問題中堅持黨的綱領政策,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一切為了人民,一切為了群眾。特別是我們學生,更應該加強學習好本職工作的概念,把專業知識和國情建設相結合,為祖國和為人民服務。
在黨校培訓的這些天里,各位老師都從不同的層面來講解黨的綱領,政策,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員。不但從歷史事實出發,還引經據典,深切闡述,聯系社會的各熱點時事來進行解說,對我們的教育是非常巨大的。所以這次學習是對于我思想的一次極大提升,現在,我認識到入黨不僅是一種光榮,更重要的是應該有堅定的信仰和持之以恒的真誠努力。用更多的熱情和更好的態度來完成黨交給我們的歷史使命,支持黨的偉大事業。
同時,我還要經常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使自己的思想能力始終保持進步,加強自己在社會實踐各方面的鍛煉,嚴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爭取能早日加入我們的中國并且自豪的成為其中的一員。以上就是我在這幾次黨課中的學習心得,我一定會繼續不斷的學習黨的各項政策綱領,以黨員的要求來嚴格要求自己,以實際行動向黨組織進行匯報,望黨組織批評教育!
小議大學校訓文化的特點
本文作者:毛殊凡工作單位:教育部社科中心
大學校訓是大學校園文化和大學傳統的精髓。大學校訓文化特質,籠統地說主要體現在校訓內容上,或說校訓所提倡的思維方向和行為規范等方面。校訓內容體現了一所大學的辦學理念(如南開大學的“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或者體現學校特色(如中國政法大學的“厚德,明法,格物,致公”),或體現文化傳統(如西南大學的“含弘光大,繼往開來”),或體現培養目標(如中國科技大學的“紅專并進,理實交融”),或體現社會責任(如中國農業大學的“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等,或是以上多方面內容的綜合。在我國,作為多方面內容綜合的大學校訓比較多且文化底蘊比較深厚。如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北京師范大學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復旦大學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就是如此。然而,這種籠統的對校訓本質的認識仍很膚淺,只有把校訓與文化本質或內涵結合起來分析,才能使我們的認識進一步深入。大學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地方,更是培養有文化的人的地方。如果一所大學培養的人有知識而無文化,這所大學的辦學就不能說是成功的,也可以說它不再是所學校或失去學校的功能了。因此,作為大學校園文化組成部分的大學校訓,其本質內在地包含文化本質之中,必須從文化角度把校訓當做文化事項進行分析。具體地說,對大學校訓文化特質的分析,要更多地從狹義的文化概念方面來論述。廣義的文化指人類或人所創造的一切。這里,經濟(物質)、政治(制度)都可以歸于文化范疇,文化概念與社會概念基本一致。狹義的文化指哲學、宗教、科學、技術、文學、藝術、教育、風俗等觀念形態的東西。這里,文化同政治和經濟劃分了界限,三者一起構成社會基本結構。這種廣義狹義的文化觀點,顯然難以全面而真實地反映文化現象現實存在的紛繁復雜。不同的文化概念反映著人們對文化現象認識的不同。由于文化現象直接或間接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諸多學科從不同角度給予文化不同定義。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度,對文化概念的理解和界說也存在很大差異。僅從學科方面來看,哲學上的文化觀念更多地從廣義文化概念上去理解,具體學科的文化觀念更多地從狹義文化概念上去理解。如陳佳洱院士認為,文化系統包括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科學文化是在人類面向自然界的認識活動中形成的精神文化,是科學知識、科學思維方式和科學精神的總和;人文文化是人類在認識自我、發展自身價值、求得精神自由、尋求人類和諧的活動中形成的精神文化。[2]這大致是在上述狹義的范圍內理解文化概念。對大學校訓進行全面的文化分析,必定涉及文化與人(廣大師生)、文化與社會(與學校相對應相區別的社會和學生的家庭)、文化與政治(學校行政管理等)、文化與歷史(包括與文化密切相關的校史之外的歷史)等諸多關系。但是,文化就是文化,而不是與其關系密切的人、社會、政治、歷史,或其他什么。大學校訓研究既是文化研究,就應當同與文化關系密切的研究(如人學研究、社會學研究、德育研究等)區別開來。因此,對大學校訓文化本質內涵及具體事項的分析,應該傾向于(或更多地)從狹義的文化概念方面來論述?!拔幕币辉~,在漢語文獻中最早見于漢劉向《說苑•指武》“文化不改”句,在漢語詞源學上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易傳》“人文化成”語。不過,人文化成也好,文化不改也好,在詞源學上與現代漢語中的文化一詞并無直接關聯,因為文化這個詞本來就不是古代漢語詞源詞,而是外來詞Cultura在20世紀初從歐洲經由日本傳入中國的。最早以文化為專門研究對象的學科是文化人類學。由于現代文化學是從文化人類學分化發展而來(我國學科專業分類中文化學科就歸在文化人類學門下),現代文化概念一般就以文化人類學的定義為基準。被稱為文化人類學之父的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B.Tylor),在1871年給文化下了個比較經典的、影響廣泛的、至今仍最為文化人類學界比較普遍接受的定義: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廣義而言,是一個復合整體,它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3](P4)換句話說,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后來許多文化人類學家都對泰勒定義做過修正,或提出其他定義。如對我國文化人類學影響巨大的馬凌諾斯基(Malinowski)認為:“文化是指那一群傳統的器物、貨品、技術、思想、習慣及價值而言的,這概念實包容著及調節著一切社會科學。”[4](P4)泰勒定義可作為我們對大學校訓做文化考查的借鑒。應該說,限于文化研究的發展,泰勒文化定義依然不夠完善,但我們可以在這種不完善中求完善。泰勒文化定義實際上包括了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既包括人們的思想觀念,又包括人們的文化縱論行為類型或方式。把大學校訓作為文化事項來看,泰勒文化定義中關于思想觀念及行為類型或方式的內涵,也正是當下我國大多數大學校訓制定時所必不可少的內涵。但是,泰勒文化定義卻不包括器物或說物質文化方面的內容。這點很重要,因為這也正是大學校訓作為校園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與校園人文景觀、歷史或標志建筑、特色校園大門等同樣作為校園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這類器物或說物質文化的東西相互區別開來的本質不同:校訓本質上是通過文字表達的精神的東西而不是器物或物質的東西。盡管表達校訓精神的文字本身可以是物質載體,但其作為物質載體功用時僅僅是校訓表面的可變化的東西,而文字載體形式下所包含的精神內容才是校訓的精神實質即文化特質。因此,大學校訓文化特質在于校訓是作為“文化傳統、文化精神”而存在,而不是作為器物或其他物質形式的東西而存在的。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保?]
“至于新文化,則是在觀念形態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經濟的東西,是替新政治新經濟服務的。”[5](P695)在這里,把文化“當作觀念形態”,“是在觀念形態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經濟的東西”。可見,我們對大學校訓作為“文化傳統、文化精神”而存在這一文化特質的分析和認識,是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從文化本質上對大學校訓文化特質內涵進行分析,對于進一步深入研究大學校訓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就大學校訓文化研究來說,在對大學校訓文化特質內涵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就可以進一步明確把校訓研究作為文化研究應該把握的主要維度。文化作為研究對象,在現實具體研究主題與方法的表現上是豐富多彩的。英國文化學者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Williams)認為,當代人們對文化一詞一般在三個相對獨立的意義上使用:藝術及藝術活動(意義之一);習得的、首先是一種特殊生活方式的符號的特質(意義之二);作為發展過程的文化(意義之三)。[6](P4)這里其實給出了人們經常從事文化研究的三個不同的主要維度。由此,意義之一的文化,通常是人文學者的探討事項;意義之二的文化一般是運用田野作業和社會調查方法的人類學家與社會學家所考察的對象;意義之三的文化主要是運用歷史文獻和歷史方法的歷史學家的研究領域。哲學家則在更高的理論思維層面上從上述三個方面對文化進行研究。作為從事大學校訓文化研究的人們也是來自多學科的,大家可以從各自學科出發以不同文化角度用不同文化研究方法對我國大學校訓進行研究。但是,這樣的研究一定要建立在對校訓文化本質及其與之密切相關的文化本質的相對正確認識之上(比如上述的3個主要維度)。否則,校訓研究有可能多走彎路甚至南轅北轍。
我們強調大學校訓的文化特質,目的是使我國大學校訓建設要有文化特色,通過凸顯文化本質促進校訓文化建設,從而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當前來看,大學校訓建設要真正做到凸顯文化本質,至少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挖掘歷史文化底蘊。一所大學校訓的形成與提煉,若經過了一個相對漫長的歷史過程并經得起歷史檢驗,那么這樣的校訓往往是富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如清華大學校訓取自于梁啟超1914年演講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7]復旦大學在1915年選定的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8]中山大學由孫中山于1924年11月11日在廣東大學(中山大學前身)舉行成立典禮時親筆提寫的校訓詞“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9]東南大學在2002年百年校慶時恢復的由第一任校長郭秉文(1921年)提出的校訓“止于至善”,[10](P322)已伴隨各校歷經近百年變遷發展,其文化內涵主旨依然,不僅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仍然煥發旺盛生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更增強了歷史文化底蘊。當然,引經據典經常是很多大學使校訓歷史文化底蘊更為厚實的最直接最簡單的手段之一。上述幾所大學的校訓都取自中國古代典籍,分別為《周易》(清華大學)、《論語》(復旦大學)、《中庸》(中山大學)、《大學》(東南大學),它們都不同程度地汲取了中國古籍中的經世格言,以此教育學生做人、做學問的道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校訓的歷史文化底蘊也表現為:盡管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校訓會發生相應的表述變化甚至內容調整,但在歷經長期歷史變遷和社會發展巨變后,校訓的根本精神內涵作為歷史文化的積淀依然保持著自身的獨立和穩定,甚至連字面的表述形式也絲毫不變。比如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從建校之初不久的1914年提出至今近百年時間里,盡管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遷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釋和闡述,但其基本內涵一直沒有改變。所以同志說:在一個世紀的發展歷程中,清華大學恪守“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一代又一代清華人在革命、建設、改革中頑強拼搏、真誠奉獻,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建立了突出功績”。[11]二是鑄就時代文化烙印。20世紀上半葉,面對復雜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為了引導中國革命走向成功,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系統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理論,其中就包括文化建設理論。在《新民主主義論》中精辟地論述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個“新文化”問題。認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保?](P708~709)可見,文化建設一定要與時代精神緊密結合起來,要打上時代烙印。清華大學所沿用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強調的是做人和做學問的基本道理。過去五千年,中華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歷經挫折而不屈,靠的就是這種發憤圖強、矢志不渝、刻苦勤奮、自立自強、兼容并包、與時俱進的精神。清華大學正是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在積弱積貧的中華大地上自強不息,延名師,添設備,尚民主,創名牌,經歷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無論政局如何動蕩,始終穩步有序不斷發展,開清華一代生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蔣南翔校長特別提出授學生以“獵槍”而不是“干糧”,創新學風依舊,優良傳統不失。改革開放后,清華大學1985年就提出要“建設成世界一流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學”,并在世紀之交提出“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辦學模式,其中“綜合性”是基礎,即要繼承和發揚學校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發展學科綜合實力。[12](P98)處于偉大民主革命時代的孫中山,為了革命需要十分重視教育,造就一代振興中華、再造文明的人才。1923年到1924年,他倡議在廣東設立兩所學校,一是黃埔軍校,一是廣東大學,以一文一武的學校模式造就“為國家、為人民、為社會、為世界服務”的人才。被立為校訓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中山大學十字訓詞,是孫中山繼承傳統的教育形式而賦予時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針和內容,在我國高等教育近代思想創新中占有重要地位。三是體現文化傳承創新。中國文化歷來十分重視創新,大約集成于西周初期的《詩經•大雅》就有“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句。同志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p>
大學校訓建設體現文化傳承創新的途徑和方式多種多樣,前面論述的挖掘歷史文化底蘊和鑄就時代文化烙印的問題,其實說的也是大學校訓建設要體現文化傳承創新的問題。盡管我們可以說,挖掘歷史文化底蘊偏重于文化傳承,鑄就時代文化烙印則偏重于文化創新,但挖掘本身也是創新,鑄就本身也是傳承。因此,大學校訓建設的傳承和創新是相互統一的。除了挖掘歷史文化底蘊和鑄就時代文化烙印,大學校訓建設體現文化傳承創新另一個重要的途徑是要真正做到凸顯大學校訓自身文化特色。清華、復旦、中山3所大學的校訓都各具濃郁特色。其他許多大學也擁有各具特色的校訓。如彰顯專長特色的北京師范大學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道明了師范教育的目標和教師的職業特點;海南大學的“海納百川,大道致遠”,在彰顯學校自己宏大氣度遠景抱負的同時,巧妙地在句首暗嵌了“海大”二字。校訓建設要有自身鮮明特色,必須科學與人文并進,繼承與創新結合。但是,當代我國部分大學在校訓建設時缺乏對本校歷史及校訓本身的深入研究和對本?,F實發展的敏銳判斷,在特色提煉和創新追求上做得不夠。這些大學的校訓或雷同平庸或空洞陳舊,個性不顯、似曾相識,過于追求形式美而忽視形式與內容及校情的內在有機融合??偫碚f:“一所好的大學,在于有自己獨特的靈魂,這就是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學。”[13]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這就是溫總理眼中大學獨特的靈魂,也同樣是大學校訓文化建設中體現文化傳承創新所必須追求的。四是豐富文化育人內涵?!兑讉鳌贰叭宋幕伞币徽Z就表明文化具有育人功能。挖掘和深化大學校訓的文化育人內涵,有利于增強校訓文化的吸引力、滲透力,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有利于形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適應的價值觀,有利于發揮高等教育文化傳承創新功能。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積極發揮文化育人作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11]大學校訓文化建設與大學育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這種契合性源于校訓文化融理想信念、行為規范、價值取向等為一體,具有價值導向、教育熏陶、規范激勵等育人功能。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在強調個人的品行道德修養上就包含著深刻的內涵,具有鮮明的價值導向。對于廣大師生而言,大學校訓文化具有明確的價值導向作用,內含著廣大師生高度認同的共同價值觀念。因此,校訓以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塑造人作為始終不渝的追求,以引導、培育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為目標。大學育人作為一種社會實踐,就是要用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教育人、啟發人,解決人的立場、觀點和思想問題,提高人的認識和實踐能力;就是要以科學理論武裝人,以正確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優秀作品鼓舞人,不斷提高廣大師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努力培養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因此,要在著力深化大學校訓在文化傳承中的深刻內涵中積極發揮校訓育人作用,并與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大學校訓文化建設,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凝聚廣大師生的思想共識,從而形成一個既有核心、有主導,又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
透析中國大學校訓倫理思想
關鍵詞:中國大學;校訓;價值取向;倫理思想
摘要:大學校訓隨近現代意義上大學的創建而產生,集中體現了大學作為一個社會組織特有的文化個性、精神理念和倫理內涵。在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應該使大學校訓在繼承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同時,為中國傳統倫理思想斌予新的內灑,不斷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揚棄”與“超越”,促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
大學校訓隨近現代意義上的大學的創建而產生,反映了大學深厚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底蘊,集中體現了大學特有的文化個性和精神理念,引領大學的價值取向,反映了獨具特色的倫理內涵。其中,受中國儒家傳統倫理思想影響的中國大學校訓,尤其體現出“厚德載物”、“樂群貴和”和“止于至善”的價值取向。
一、“厚德載物”的價值取向
中國大學校訓很大一部分來自傳統儒家經典著作,蘊含了很多儒家倫理思想,如清華大學的校訓“厚德載物,自強不息”,華中科技大學的校訓“明德厚學,求是創新”,中國政法大學的校訓“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等。這些校訓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以儒家為主的德性文化,反映了重視道德教育的價值取向,用“道德”將個體與國家和社會聯系起來,將“德”作為教育的核心,強調人的道德義務和人倫關系以及內心修養和精神生活的充實。蔡元培先生指出:“德育為完全人格之本,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惡,無益也。”因此,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德”始終是最重要的人性因素和追求目標,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
“德”字在殷商卜辭中已經出現,作“值”,底下無心符,郭沫若原釋“值”為征伐,后在《文史論集》中認定說:值殆古德字。發表于《中國哲學》第八輯上的《殷周奴隸主階級“德”的觀念》一文認為“值”與“伐”相通,是就征伐的結果而言的,“值”又與“得”相通,是指得到或占有奴隸、財富之義。周人認為文王、武王在滅商這一過程中獲得了“厥邦厥民”的偉大顯赫業績“德”(巫顯德),把這種獲得天下的方法、才能、品德等主觀因素稱為“德”,反過來,認為有了這種“德”,就會獲得“中國民越疆土”(《尚書·梓材》),提出了“修德配命”、“敬德保民”的思想,使“德”獲得了道德的意義。到了春秋時代,“德”這一概念又有了發展,孔子將“德性”總結為“五德”即“恭寬信敏惠”,“無?!奔础叭柿x禮智信”(《論語·陽貨》)孟子言道“孝弟忠信”(《孟子·梁惠王上》)?!暗隆币呀洺蔀閲遗囵B人才的必備要求,也成為儒家追求的教育目標,儒家正是圍繞“成德之教”來構建教育體系。正如張岱年先生指出,中國文化對全世界的貢獻即在于“正德”,……“正德”,就是端正品德、提高品德。一個人生活在天地之間,要自強不息,修身養德,才可以承載萬物,這就是儒家倫理思想中的“厚德”之教?!昂竦螺d物”語出《易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說君子生于天地之間,是天地的精華,應當“與天地合其德”,天的德性是生生不已,運行不息,地的德性是博大寬厚,負載和養育萬物,地是順著天的,君子要效法地的德性,用深厚的德澤容納萬物,具有寬厚仁愛的德性。梁啟超先生對“厚德載物”解釋為:“君子接物,度量寬厚,猶大地之博,無所不載。責己甚厚,責人甚輕。名高雍容,望之儼然,即之溫然。”厚德載物,就是要有深厚的德性,目的是為了托載萬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體現了中國倫理思想對人格健全的一種特有診釋?!昂竦隆逼毡槌霈F在中國大學校訓中并非偶然,從古代太學、國學、書院、學堂,乃至近現代大學,無不以“厚德”作為理論和實踐的基礎,如何做到“厚德”也成為千百年來教書育人的重要內容。
校訓精神在大學體育的作用
1校訓在大學中的現狀
在許多的文章中發現,有的高校重視校訓的宣傳,教師和學生都知道本校的校訓,對于校訓都有著基本的了解,而有些高校的教師和學生不知道本校的校訓,更談不上理解。一般的學校都會注意本校校訓的宣傳,門口、網站和標志建筑物上都有校訓的內容,可是在實踐中,如何能讓學生深深的記住本校的校訓,高校更多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才給與學生教授。在其他課堂內容中,校訓契合的機會就少。教師授課的時候更多的來自于自身畢業學校對于自己的教學影響,復制當年自己的教師對于自己的教育教學。整個學校的教學都處于一種不太統一的風氣之內。
2大學體育課的作用
體育課的目的是通過體育教學過程,增強學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學生的體質,培養健康的觀念,促使他們養成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和重視自己的健康,還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同時,體育課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吃苦耐勞,勇于競爭、團結協作等意志品質和社會意識。
3校訓精神在大學體育課程中的實踐意義
3.1體育課作為公共課,有著教育全校學生的特點在高校中,體育課作為大學的公共課,有著巨大的優勢,可以作為全校教育的改革試驗課程。相比較外語、思政這樣室內課程,體育課的室外效果會更好一些,學生能夠在身心放松自然的情況下獲得技術學習,在體育教學中學生對于技術能力的提升獲得很大的滿足感。3.2體育課技術學習過程可以契合校訓精神在大學體育課的過程中,大學生不可避免的要學習一項體育項目。在每一項體育項目技術學習的時候,都有課堂教學過程,在這個時候正好是體現校訓精神的時候??梢园驯拘5男S柶鹾系郊夹g的學習當中,讓學生感受校訓的意義。在這方面,既可以實現體育課本身應具備的功能,學生提高體育能力,養成鍛煉習慣,也能夠接受學校校訓的影響。同時,本校的體育教學也有了自己的特色,區別于全國其他高校,而不是全部千篇一律。以籃球的單手肩上投籃為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授單手肩上投籃的基本技術動作,還要在技術教學中體現本校的校訓精神,許多學校的校訓中有“博學”的內容,就應該把博學的精神包含在教學和技術中,教學時,不僅要講單手肩上投籃的多種細分動作,高出手、低出手,也要講出急停、后仰、上籃投籃的應用,要體現博學的內容。在技術練習時也要博學內容,練習各種投籃,而不只是局限于排隊原地投籃??傊?,要體現博學的校訓內容。在大學四個學期的體育課程中,學生通過不斷地,反復地學習,就會對校訓產生深深的吸引力,在自身就會體現校訓的精神。3.3在體育課獲得校訓精神后可以輻射到本專業知識的學習上在體育課獲得校訓精神契合之后,可以把這種能力輻射到自身本專業學習方面,對于本專業的學習對于學生來是最主要的,大部分學生畢業后都要從事以本身的專業相關的工作。各個系部專業的區別,教師的區別,使得各個系部的學生接受教學風格不一致,學校的校訓、校風不能統一。而在體育課的獲得校訓精神之后,可以把這種風格帶到本專業知識的學習當中,在全校范圍內推廣之后,校訓精神就可以輻射到本校的所有專業之上。3.4可以發揮本校的校訓特色,使學生特點具備本校特點在校訓精神獲得推廣后,本校的學生也具備了本質不同的特點,形成獨有的氣質。四年之后,本校的所有學生就會具備這種獨有的特點,每一屆新生也能獲得這種校訓精神的傳承和積淀,獲得更好的精神品質,時間長了之后,學校校風的影響力就會不斷地加大。另一方面,也能區別于其他學校的學生,即使在多年工作后,也能讓其他的人感覺到這種獨有的氣質。3.5可以提高體育課在大學課程中的重要性大學體育必修課在許多國家已經取消了,基礎體育開展的好之后,大學已經沒有必要繼續開展,有體育選修課可以開展,有體育社團的活動參與,學生體育參與度很高。而在中國,大學還是把體育作為大學的必修課,這就使得體育教師要不斷發掘體育課的新的功能,發揮和加強大學體育課的重要作用,成為高校課程中不可或缺的課程。而這種重要性不能被動的等待國家的安排,而應該積極主動的爭取,要發揮自己的新的能量。3.6改變體育教師的形象,改變體育從業者的形象在網上有許多舊有的觀念,關于體育教師的觀念,“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你的語文、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吧”、“體育專業還有博士”。這種觀念的廣泛性對于很多學生有著重要的影響,使得許多人對體育教師有著許多的偏見。可是,在體育學習技能時,獲得體能、技術、戰術、智能和心理能力獲得的成就感可以帶給學生,自身的經歷在教學中可以獲得體現,正好也可以契合校訓精神,給予本校學生更多的正向激勵,獲得他們對于體育教師的尊重感和認同感,使他們覺得體育教師是自己大學生涯不可缺少的精神導師。獲得這種地位后,也能改變全國人民心目中體育教師舊有的形象。3.7提高體育教師的能力,促進體育教師教學水平的發展把校訓精神融入體育課程中,需要教師的能力。體育教師要對大學的體育教學做好整體的規劃和設計,然后對每學期、每門課和每節課做好相應的安排,在教案設計和教學過程中要體現校訓精神。這對教師的的能力也提出了要求。體育教師要不斷地學習、提高和改進自身的教學能力。對于校訓精神的融入也是體育教師發展個人教學能力合提高教學水平的過程。
黨校訓練工作報告
黨校是一個學習的好地方。不僅充實的是我們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拓展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昨天,老師講的中美關系的紛繁復雜的有趣事情背后,讓我對熱點和時事有了新的看法。
有很多人關注時事熱點,可也有很多人總是看到現象并跟隨熱點起哄并不力圖理解熱點背后的真相,這在當前很容易犯迷糊,這當然也不是一個共產黨員應有的覺悟。對于時事熱點,以后我會盡力遵循這樣的五條原則:
①發展的看。任何一個時事熱點的產生,并不是一個孤立的事物,它的產生有誘因也必然有結果。就像當前中美關系一樣,一切合作并不可能很徹底,一切的斗爭也必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原因都在于中美斗爭不符合雙方的利益。
②全面的看。全面的看問題是一個很重要的看問題的方式。片面的看問題容易導致我們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正確認識中美關系要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科技等方面綜合考慮,譬如我國對國際形勢的研判就是“總體和平,局部戰爭”,這樣的一種全面的看待問題的方式讓我們不容易變成孤立的伙伴,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不容易激化矛盾,從而讓自己處在有利的位置。
③理性的看。人總是不理性的,可在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關系的時候,你不得不理性。理想的看待矛盾就能找到共同的一面,不容易沖動。
④具體的看。中國有句俗語這樣說的“一人生病,全家吃藥”,很顯然沒這個必要,一人生病就醫治生病的人就好了,何必草木皆兵,惶惶不可終日。這在當前的國際斗爭中尤其重要,即使在中國軍事交流完全停頓的環境下,中美貿易也還在快速發展,民間交流的力度也還是很強。即便在美國軍界,我們還是應看到美國鴿派相對友好的一面,完全沒有必要提升到全面的問題。
教育理論學校德育論文
一、學校德育在教育理論中的發展途徑
(一)確立學校德育目標
1.將高遠的志向作為德育培養的目標。
志向主要指的是一個人內心對某一事物或者目標的向往,并為這一向往而付諸努力的過程,能夠突出展現學生對未來美好生活不斷追求的一種積極昂揚的精神。高遠的志向,不僅能夠體現現代社會的內在層次性,同時還能夠體現時代具有的前瞻性特征。因此在德育教育理論發展中,要將自強不息、不懈努力、奉獻祖國等作為培養學生高遠志向的主要內容,使得學生能夠懷有遠大抱負。
2.將高雅的情趣作為德育培養的目標。
情趣是一個人擁有的情調趣味,或者是這個人內在的情意、志趣,高雅的情趣和低俗的情趣對于一個人道德影響巨大。高雅的情趣是積極的、文明的、健康的,與現代社會發展的科學性和文明性相得益彰,同時也與法律規范和道德要求相符合[2]。因此,在德育教育理論發展中,要明確地將培養學生高雅情趣作為辦學目標之一,積極開辦學校禮儀教育、文化藝術節、讀書節、志愿服務活動等人文娛樂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健康審美觀,增強學生對美的理解和欣賞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創造美的能力,使他們能夠養成高雅的情趣,擁有一顆美麗的心靈的同時,也能將未來的世界創造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