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范文10篇
時間:2024-03-30 22:53: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西部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西部小說敘事思索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在實踐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現在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活活動的材料、對象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在E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也就等于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④馬克思在這個論述中,特別強調了自然之于人的先在性與規范性,自然條件如地理、氣候等都先于人類而存在,并制約著人類的一切活動,文學活動也概莫能外。
一、雙向運動的復調:自然的在場與人性的衍化
西部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西部人特有的生存樣態與人文情感,而置身于既定環境中的西部作家,當然不可能不在其創作中把這種特殊性加以反映,而這又深層規范著西部作家的文化心理及美學準則。正如研究者所言,“沒有哪塊地方像這里一樣,自然的參與、自然的色彩對歷史文化發展進程的影響和制約如此直截了當地突現在歷史生活的表象和深層”②。西部幾乎匯聚了中國內地所有惡:劣的地質地貌與氣候條件,大自然對西部人表現得格外吝嗇而殘忍,資源匱乏,天災不斷,似乎到處是草原的荒涼沙化、大漠的死寂無邊、冰川雪山的陰冷森寒、黃土高原的干枯貧瘠,從而給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涂上了一層濃重的魅性色彩。大自然的無時無處不“在場”,對西部人而言,更多的時候只是作為一種強制性的壓迫的力量而存在的,因此,雖然西部人更經常地意識到大自然的存在,卻難以感受到某種“天人合一”的和諧。正是在自然的偉大與人的渺小的巨大反差中,西部人對大自然形成了那種既敬畏又親和,既謙卑又力圖在自然面前證實人的本質力量的矛盾的情感結構。在人與自然的復雜的雙向運動中,“人的問題”被凸顯出來,人必須在與自然的對話中發現人,發現自己,并且只有在與自然的不斷對話中,西部人才能更好地完成其對自我的追問與確認,而關于這些活動的書寫便構成了西部敘事中考察人性變遷的主要參照系之一。有人指出,“本初形態的西部自然為現代人的朦朧靈魂的棲息和對于生命本相的追問保留了可貴的空間,同時也為文學提供了‘美’的生成的資源和環境”⑧。基于這種人與自然既沖突又和諧的復調,西部敘事便極有可能跨越歷史的、社會的和美學的羈絆,而躍居當代文學的某種高地。
在邵振國、馮苓植、柏原和王家達等西部鄉土作家那里,人與自然的緊張和沖突是生存的常態,對這種生存狀態的高度關注一度形成了他們的敘事母題。主人公的痛苦或快樂、期待或絕望都維系于大自然,這里的大自然卻不是冷冰冰的一種客觀存在物,而是作為人物主要的對立面而出現的,直接參與到人物的命運演變中。柏原的《天橋崾峴》,從表象上看,講述的是三代女人“被換”的婚姻悲劇,是男權文化對女性人性的壓制,但更深刻的原因卻是人與自然的沖突。因為貧窮,生命中所有的尊嚴都消失殆盡,人的全部努力只是為了活著,只是為了延續生命,所謂“換”與“被換”也不過是延續生命的常見方式。為什么會如此貧窮?不是鄉民們不勤勞,也不是他們不節儉,根本原因是黃土地的貧瘠與嚴酷,這里十年九旱,自然資源匱乏,大自然在以無聲的方式懲罰著黃土地上的每一個生靈,無始無終。馮苓植的筆觸有時馳騁于茫茫的內蒙古大草原,他筆下的駱駝、馬、牛、羊,沙柳、沙蒿、駱駝刺、芨芨草,野兔、狐貍、老鼠、蜥蜴,都在彰顯騰格里沙漠抑或是阿拉善草原的生命景觀,但作家不厭其煩地書寫這些自然的生命景觀卻是為了反襯人性之善或人性之惡。張弛的《甲光》、《童子魂》、《汗血馬》講述的是自然神秘而邪惡的力量,以及人的抗爭而無果的悲劇。《甲光》中的自然,以瘟疫遍地、猛獸出洞、赤霞千里、戰馬克勤克廝咬等異常現象暗示著種種戰爭命定的趨勢,但又漠然旁觀,無意去挽救悲劇的出場,而人性之惡便成了作家拷問的核心對象。《汗血馬》中的自然更是驚險奇特,置身于這種自然的人也處在無限循環的怪圈之中,為了生存,人必須向自然發起挑戰,但人難免又都敗在嚴寒、干旱、瘟疫等自然的懲罰面前,自然給人造成了一幕幕的悲劇,而又無動于衷地冷眼旁觀。
80年代的西部軍旅作家,如李本深、唐棟、李鏡、李斌奎等也致力于傳達人與自然相沖突的主題形態,同樣備受文壇關注。他們在這個階段推出了一批反映西部邊陲哨卡生活的作品,這些敘事著重從人與自然的對立、沖突中彰顯人性的探索。盡管它們起步于“十七年”主流文學的傳統,如不時顯現出英雄主義、理想主義的模式化的痕跡,但因為著眼點在于表述“英雄也是人”的命題,故它們往往將視野投放于西部自然給人造成的復雜感受,諸如因為大自然的迫壓而形成的某種苦難、孤獨或崇高的審美體驗。在主人公同大自然持續不斷的搏斗和對“苦難”勇敢的擔當中,我們不難體會到某種崇高的“精神存在”的況味,誠如黑格爾所言,“自然的聯系似乎是一種外在的東西。但是我們不得不把它看作是‘精神’所從而表演的場地,它也就是一種主要的、而且必要的基礎”。因此,軍旅作家對西部的冰山、大漠、高原等自然景觀的書寫就顯得意義突出,它們不僅構成了人物活動的特殊背景,而且對于敘事的人性觀照與詩意化的審美把握也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意義。邊防獨特的地理環境與軍人的特殊使命,使主人公的一切活動似乎都處于大自然的包圍之中,無論在巍巍昆侖的群山之巔,還是在人跡罕至的戈壁荒灘,大自然總是使人感到生命的艱辛與苦難,以及人的渺小與孤獨。在人與自然的持續沖突中,冰山大漠成了主人公發現和塑造自我的最佳機緣,它們以其嚴酷性與強制性,持續強化著人的堅韌的意志和進取的品格。楊志軍80年代末推出的長篇力作《海昨天退去》,是展現西部人與酷烈的西部自然以及異化的現代社會之1司相沖突的一部有著強烈悲劇色彩的敘事。主人公華老岳是一位極富傳奇性的鐵漢人物,作為西部軍人,他敢于挑戰禁區,率領部下向青藏高原的生命絕地進發,他們的任務是穿越西部的五大山系,建成一條通往內地的輸油管線。但大自然不僅通過殘暴的力量在考驗著人們身體機能所能承受的極限,而且像高高在上的神,在冷酷地注視著這些經歷著悲劇的人們的心理負載能力,終于有十多個士兵,因為忍受不了無邊的悲劇的威脅,用刀片割斷了自己的喉嚨,悲哀地將生命留在了威嚴而無聲的唐古拉山。也是在大自然的極度暴虐中,人的意志力量的出場才顯得如此的動人。西部軍人表現出的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表現出的那些忠貞、韌性和無私,可謂驚天地泣鬼神,使大自然的所有淫威、暴虐和殘忍都相形見絀,人的本質力量像一輪不可阻擋的旭陽冉冉升騰。在當代文學史上,像《海昨天退去》這樣將人與自然的沖突和搏殺書寫得如此Ig心動魄的還不多見,其文學史意義尤其體現在將自然的“在場”以角色的身份進行了敘寫。回蕩在這個敘事文本中的,始終是海明威《老人與海》式的蒼涼而悲壯的旋律,是杰克•倫敦《荒野的呼喚》式的高亢而沉雄的音符,它的1司世,給80年代漸趨弱化的文壇送來了氣貫長虹的浩蕩長風。
二、“絕域產生大美”:心靈的震顫根于對大自然的深層解讀
西部開發思考
世紀之交,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五年來,**自治區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結構優化、效益提高、后勁增強,呈現出速度、質量、效益相統一的勢頭。總結**西部開發五年來的經驗,牢牢抓住歷史機遇,大力推進生態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建設一大批優勢項目和產業,并以此為載體,引進、聚集和培養了一大批能夠及時充分地吸收、利用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及先進的管理理念的優秀創業人才,是西部地區的后發優勢得以發揮、良好勢頭得以保持的關鍵所在。堅持“以人為本”,把促進發展作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把西部人才工作作為西部開發的重點任務重要保障,努力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徑、新舉措,進一步把西部大開發戰略向縱深推進,是**等西部地區從實踐和理論上都要回答好的重大課題。
一、西部開發為西部人才提供了創新工作的機遇
實踐造就人才,偉大的實踐造就偉大的人才。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培育了市場經濟的主體,它們的成長壯大,使市場主體的用人地位進一步突顯,為西部人才發揮作用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平臺。
(一)西部開發使西部發展的市場主體迅速成長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主體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也是人才資源開發的主體。沒有成熟的市場主體,就不會有成熟的人才市場,也不會有較高水平的人才資源開發。國家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使西部發展的市場主體逐步成長了起來,為西部人才的大量涌現和人才資源開發創造了條件。
西部大開發伊始,國家將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政府投入的重點。在政府投資的帶動下,**自治區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空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和深化,改善了特色產業投資環境,吸引了大量的社會投資,到2004年底,固定資產投資累計為4660億元,其中工業投資1840.6億元,初步形成六大優勢產業。即,以煤、電、天然氣為主的能源工業,以煤、天然氣、氯堿為主的化學工業,以鋼、鋁、硅和有色金屬為主的冶金工業,以工程機械、運輸機械為主的裝備制造業,以乳、肉、絨、糧等加工為主的農畜產品加工業,以稀土、生物制藥、信息制造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事實過程中,蒙牛、伊利、包鋼等一大批地方企業迅速成長,大唐、神華、新希望、石藥等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區外大型特大型企業進入,企業的生機與活力,已經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西部開發講話
同志們:
這次全市營造“****”暨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是在****剛剛主持召開了六省區西部大開發工作座談會和省第十次黨代會即將召開的關鍵時刻,市委、市政府決定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
下面,我想就召開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和會議的開法,作一個簡要說明。
在全國上下深入貫徹六中全會精神,下決心精簡會議和文件,切實改進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的形勢下,我們把大家請來,召開這樣一個規模較大、規格較高的會議,是基于以下三個方面的考慮。
一個是,兩年多來我們圍繞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工作取得的經驗教訓,有必要做一個認真總結,從中汲取有益啟示,并研究下一步如何全面加快我們的大開發工作。實施西部大開發,是中央在世紀之交的關鍵時刻總攬全局,在全面分析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的基礎上,為進一步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按照“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年3月,****提出了要研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同年6月,他在西安主持召開的西北五省區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加快開發西部地區,是全國發展的一個大戰略、大思路,要把開發西部地區作為黨和國家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2****年1月,黨中央、國務院對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出了明確要求,國務院成立了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拉開了帷幕。同年6月20日,江總書記在蘭州主持召開了西北五省區黨建工作和西部開發座談會。今年4月1日,他又在西安主持召開了六省區西部大開發工作座談會。這個會議主要是對兩年多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情況進行了總結,并確定了下一步工作的方向。他在會上強調指出:“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全黨和全國要進一步提高對西部大開發重大意義的認識,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為指導,全面貫徹“三個代表”要求,統一思想、堅定信心,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抓住機遇、推進發展,打好基礎、提高水平,不斷開創西部大開發工作的新局面。”
兩年多來,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動下,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新氣象,出現了地區之間競相發展的格局。為了更好地適應西部大開發的新形勢,省委、省政府在春節過后,就先后召開了營造“****”大討論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兩個專題匯報會,專門研究部署了下一步的大開發工作。因此上說,在這樣一個關鍵的時刻,我們也完全有必要召開這樣一個規模、這樣一個規格的會議,對西部大開發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
從美國西部開發看我國西部發展
美國歷史上開發西部的基本背景
美國歷史上的“西部”最初是指從阿巴拉契亞山到密西西比河之間的地帶,習慣上稱為“舊西部”;后隨著美國領土向西的擴張,又把密西西比河到落基山脈之間的地帶稱之為“新西部”;把落基山脈到太平洋沿岸之間的地帶稱之為“遠西部”。美國開發西部的過程中,有兩個大規模集中開發的時期,一個是1860—1890年之間,這一時期開發西部的主要動力來源于皮貨貿易、土地投機以及奴隸主莊園的擴張,這30年間,美國人占據了4.3億英畝土地,耕種了其中的2.25億英畝,并且在西部土地上成立了10個新的州;第二個時期是1930—1970年之間,自羅斯福新政以來,美國政府陸續出臺相關法規,成立專門機構,加大對西部財政補貼和資金投入,實行各種優惠政策,進行流域綜合治理,大力發展軍工企業、高新技術產業,極大地改變了西部的經濟結構,使得美國經濟重心逐步西移,東西部經濟發展趨于平衡。
美國歷史上開發西部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1)實行聯邦“公共土地”政策鼓勵開墾
主要包括1862年通過的《宅地法》,該法規定每個年滿21歲的美國公民或宣布愿意成為美國公民的人,只須交納10美元手續費就可以免費獲得無人居住的政府所有土地160英畝。只要定居和開墾5年,土地就永遠歸其所有,并且可以出售;也可以在居住6個月之后,按照當時的最低價格每英畝1.25美元購買。1873年通過的《鼓勵西部草原植樹法》規定,只要在自己的地產上種植40英畝樹并保持10年以上,就可獲得160英畝聯邦土地,1878年又把造林面積降低到10英畝。1877年頒布的《沙漠土地法》規定,政府向那些愿意在干旱土地上修筑部分灌溉溝渠的人,以每英畝25美分的低價出售640英畝土地,而且可以在3年內付清。1878年實施的《木材石料法》規定,允許把不宜農耕、但有出產木材和石料價值的土地,以每英畝2.5美元的價格出售,每人限購160英畝。
(2)建立專門機構和配套法規保障政策實施
鄧小平“西部建設”思想與西部大開發
【關鍵詞】鄧小平/西部建設思想/西部大開發/民族團結/勤儉建國
【正文】
鄧小平同志于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曾在西南地區擔任過黨政軍領導工作,他對“西部建設”問題曾作過許多講話和指示,并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西部建設”思想。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今天,我們學習和研究鄧小平同志的這一思想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現就鄧小平“西部建設”思想泛論如下:
一、關于“西部建設”的重要意義
關于加強“西部建設”的意義,鄧小平同志更加強調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意義,這一思想對于我們今天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尤為引起足夠的重視。
我們知道,我國西部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大多地處祖國邊陲,因此搞好西部地區的建設不僅僅是個經濟問題,同時也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從經濟上看,現在不開步走也不行了,比如西康,這方面也出了一系列的問題。首先是糧食問題……再如市場問題,貿易問題,金融問題等,這些經濟問題也遇到了,如果不解決,就會動搖政治的基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不把經濟搞好,那個自治就是空的。少數民族是想在區域自治里面得到些好處,一系列的經濟問題不解決,就會出亂子。對西藏問題就確定了兩條,第一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第二是進軍西藏‘不吃地方’。這兩條搞好了,才能解決西藏問題,才能團結起來鞏固國防。這兩條對所有少數民族地區都是適用的。政治要以經濟做基礎,基礎不堅固還行嗎?”(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167頁。)鄧小平同志的這一思想包括三層意思:
鄧小平“西部建設”思想與西部大開發
鄧小平同志于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曾在西南地區擔任過黨政軍領導工作,他對“西部建設”問題曾作過許多講話和指示,并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西部建設”思想。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今天,我們學習和研究鄧小平同志的這一思想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現就鄧小平“西部建設”思想泛論如下:
一、關于“西部建設”的重要意義
關于加強“西部建設”的意義,鄧小平同志更加強調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意義,這一思想對于我們今天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尤為引起足夠的重視。
我們知道,我國西部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大多地處祖國邊陲,因此搞好西部地區的建設不僅僅是個經濟問題,同時也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從經濟上看,現在不開步走也不行了,比如西康,這方面也出了一系列的問題。首先是糧食問題……再如市場問題,貿易問題,金融問題等,這些經濟問題也遇到了,如果不解決,就會動搖政治的基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不把經濟搞好,那個自治就是空的。少數民族是想在區域自治里面得到些好處,一系列的經濟問題不解決,就會出亂子。對西藏問題就確定了兩條,第一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第二是進軍西藏‘不吃地方’。這兩條搞好了,才能解決西藏問題,才能團結起來鞏固國防。這兩條對所有少數民族地區都是適用的。政治要以經濟做基礎,基礎不堅固還行嗎?”(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167頁。)鄧小平同志的這一思想包括三層意思:
(一)搞好“西部建設”是民族團結的需要。
本文一開始就講到,西部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區域,而且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后,“比如貴州的少數民族,大多住在山上,如果我們能夠給他們解決吃鹽的問題,那就一定能夠得到他們的擁護。又如西康現在還不通汽車,怎樣在經濟上同內地溝通,從內地進什么貨,他們的東西怎么運出來,價格如何,怎樣使他們有利可得,這些都要妥善處置。”(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167頁。)目前這些地區的經濟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與內地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我們不盡快地縮小西部地區與內地的差距,不能進一步改善和提高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他們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乃至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念就有可能發生動搖,就容易產生民族糾紛,甚至出亂子,從而影響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反之,如果我們把西部地區建設好了,就會使少數民族人民感受到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進而更加堅信共產黨的領導,更加熱愛社會主義制度,進一步增強民族大團結。所以鄧小平同志說:“解決西南最復雜的又是最重大的問題——民族團結問題,至少可以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171頁。)
關于西部和西部大開發的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香港高等院校教職員聯會、香港學者協會及香港科學會在這里隆重舉行“香港高等教育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周年國慶”聯歡,我作為此次大會的演講嘉賓倍感榮幸。在此,我謹代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余名師生員工對你們的盛情邀請表示衷心的感謝!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我心目中的西部和西部大開發。
女士們、先生們,我是一個生在西部、長在西部、服務在西部的學子。盡管我也曾在東南沿海深造,我也曾多年在海外留學,我也曾被分配到過首都國家機關工作,我也曾被國外大學反復高薪挽留,我也曾多次被沿海地區高校和研究單位高位重金聘請,但我舍不得生我養我的父老鄉親,舍不得西部的高山大川,舍不得那古老的文化和民族根基,我——熱愛西部,西部也選擇了我。
在我的心目中,西部不僅僅是地理學家所謂的西南和西北個省區(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西藏、廣西、云南、貴州、四川、重慶)遼闊的幅員和美麗的疆土,也不僅僅是經濟學家所謂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能源和資源的不竭寶藏,更不僅僅是政治學家所謂的縮小差距、保持穩定、原創:維護統一。我心目中的西部一直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人類進步的圣壇,是民族昌盛的根基,是老家,是家中的老母親。
這里孕育和創造了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從人文始祖的炎黃二帝到漢唐盛世,從周文王創造的位五經之首的《周易》到老子在樓觀臺凝煉的《道德經》,從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到司馬遷的千古絕唱《史記》,從軒轅發明的指南針到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從李冰父子創造的都江堰到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水利工程,從自古長安帝王都到如今風景如畫的云南和廣西,從古絲綢之路到中西亞交通大動脈,從秦兵馬俑到甘肅的莫高窟,從李自成農民起義到革命圣地延安……等等,都一一地說明,沒有中國的西部就沒有中華民族博大輝煌的文化。
西部電影研究論文
一、西部的創生:民族主體精神的重建
1.土地:身份轉向和文化尋根
早在1984年“中國西部電影”的口號提出之前,中國新一代的電影人就開始了西部審美空間的建構②。陳凱歌的《一個和八個》(1983)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當代電影重要的轉折性作品,就與西部審美空間的發現有著內在聯系。
《一個和八個》改編自郭小川的同名長篇敘事詩,它講述了一個烈火煉真金的故事:共產黨員王金,被自己人誤解冤屈為叛徒,與八個真正的壞人關在一起,但他卻沒有絲毫的埋怨、消極,更沒有沉淪,而是將此視為黨對自己的考驗,最后他不僅以英勇的行為證明了自己對黨的無限忠誠,更以共產黨人巨大的精神魅力感化了另外八個人,使他們獲得了新生。這一主題無疑與“新時期”之初老一輩革命家重返歷史的社會現實相照應,與傷痕控訴、歷史反思的文學主流是一致的。但是《一個和八個》并不只是簡單地去講述一個革命者歷盡苦難重歸輝煌的故事,影片的結尾意味深長:戰斗結束后,堅定、忠誠的英雄王金,再次獲得了黨的信任,重新回到了革命隊伍中。剛剛與王金并肩作戰的“粗眉毛”向徐科長與王金跪下雙膝,將手中的槍交還他們,顯示了這個過去的土匪、草莽英雄對“公家”權威的臣服與認同,但他同時卻又表示自己無法做一個革命者,要求允許他離去。徐、王接過“粗眉毛”交還的槍后,“粗眉毛”起身向徐、王二人注目凝視片刻,然后轉身離去。身負重傷的徐、王相互扶持,目送“粗眉毛”遠去。這是一個非常具有象征意義的段落:它一方面認可了革命者的歸來,為其正名,并肯定其政治權威,但另一方面它又隱喻了重新定位“自我”走向新的未來的可能。這將是一個怎樣的未來,觀眾、導演并不清楚,我們所能看到的是,“粗眉毛”轉身走向一片闊大、荒涼、蒼茫的空間。這一空間取景自寧夏空曠貧瘠的石礫場,它不只是影片結尾的一景,而是故事展開的基本空間。更為重要的是,影片給予這一空間許多游離于故事之外的“過度表達”:大量的全景鏡頭、自主游移的攝影機、超常造型意象的運用,使影片逐漸偏離了革命、英雄故事的講述,重心逐漸向那片貧瘠、蒼茫、雄渾的西部大地——受難中國的象征——傾斜,而這一傾斜很快就延伸到《黃土地》。
《黃土地》的基本線索是八路軍顧干事到陜北黃土高原尋找民歌源頭。與經典的“革命—拯救”敘述不一樣,影片沒有讓顧干事去發動農民,帶領他們翻身鬧革命。顧干事不僅沒有承擔拯救者的使命,反而在影片中被放到了與平常人相似的位置。例如影片吃喜酒聽民歌的段落,他沒有去阻止那個“封建婚姻”的悲劇,也沒有做任何的政治宣講,他只是默默地坐在人群中吃著喜酒、記錄著民歌。再如觀看腰鼓的場景,影片用中景平視鏡頭橫向搖過熙熙攘攘的人群,而顧干事只是人群中平常的一個。影片并不去刻意突出單個人的力量或悲劇,影片中各色人物的懦弱、愚昧、掙扎和勇氣,他們身上沉重的負擔和一點點的向往,都更像是屬于整整一個群體/民族的。故事的講述也變得次要了,影片常常用巨大的空間造型,或把人物擠壓至邊角,或阻斷、切割故事的演進。沉寂、廣漠的黃土地時常占據著絕大部分的畫面空間,而人物只不過是其邊角上移動的小黑點。影片用空間擠壓敘事,使干旱、貧瘠而溫暖的黃土地成為影片中真正的敘述對象。“這里的土地就像是歷史本身”,它“是一片歷史和文化的沉積層”③,它是亙古綿延的民族歷史文化的“空間化”的象征。
從《一個和八個》到《黃土地》,從寧夏的石礫場到陜北的黃土高原,中國新一代電影人完成了對于“中國西部”審美—歷史空間的發現(創造),“西部”在電影中的表意功能和能指結構也得以基本成型。中國西北的陜北高原是中國革命的發源地之一,更是象征著中華民族始祖的軒轅黃帝的活動和安息之所,是民族起源神話的發源地。新電影的探索者們,借助“西部”審美空間的想象與創生,對經典故事的“破壞性重述”,把觀眾的目光從革命、政治的批判轉向對民族文化的省思,轉向對民族歷史文化的寓言性象征。許多學者早已注意到了這一轉折,并對其中的文化意義做了各種評說。今天看來,這一轉折的意義很大程度上在于對群體(中國人)身份的重新定位、確認:“革命”的年代,“我們”的身份起始并最終歸結于階級、政治的定性,而現在,階級身份雖然沒有消失,但正像《黃土地》中的顧干事成了人群中平常的一員、成了廣袤的黃土地上微小的一點一樣,階級斗爭、革命歷史不再被視為歷史的全部,而是民族歷史長河中的一部分、一小段。民族,而不是階級,成為重新塑造“我們”主體身份的重要參數。這也正是80年代宏大敘事的邏輯基點之一。
美術要素對西部民間美術的影響
一、民族信仰對西部民間美術藝術特征的影響
我國的民間美術的發展是在民族觀念以及造型藝術體系的影響下,繼而發展形成的藝術形式。民間美術反映出了特定區域下的歷史文化以及該階段人類的審美意識,因此民間藝術作品的創作者會將自己的審美情趣以及所思所感融入其中,這也就是民間美術作品會與創作者的生活環境以及文化背景存在較大的關聯性主要原因。在一定地理區域內有著與其他區域不同,但又與該區域相適應的文化活動以及文化事跡,而正是這些與該區域相適應的區域文化,給予了創作者更多的創作源泉,提供了更多的創作理念。尤其是在我國的西部區域,農耕文化以及游牧文化有著交融發展的趨勢,而正是由于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交融碰撞,進而讓我國西部地區出現了多元文化一體化的文化發展形式。在西部地區人們有著自己的生活方式、行為準則,有著自己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而在西部地區中有宗教信仰以及多神信仰的居民極多,因此由于民間信仰而延伸出來的民間美術也已經融入與人們的生產生活之中。人們在開展民族信仰風俗活動時,會充分借助民間美術來增加民俗活動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從古至今,人類在生活中都喜歡利用民間藝術展現民俗信仰,無論是生活中的生活器物還是開展的集體宗教活動中都展現了民間美術信仰。西部地區主要使用剪紙、木雕和磚石雕的圖案等對建筑進行裝飾,而且這些圖案都具有其使用的價值和含義,與民俗信仰有關,例如,回族人民的衣服刺繡圖案大部分是花卉圖形,主要是牡丹花、梅花、月季花以及芍藥花,這是伊斯蘭教獨特信仰的結果,美術作品中禁止出現人物圖案。正是在這樣一個信仰背景下,讓西部地區的民間美術具備特有的象征和形象,表現出獨具一格的民族特色和宗教信仰。各個不同的宗教信仰展示出不同的民間美術風格,讓民間圖案表現出差異化和多樣化。另外,將信仰民俗結合和碰撞,使得民間美術被各個民族進行相互借鑒和結合,表現不同地域所有具有的統一性和特殊性,比如,幾乎所有的寺廟建筑外觀和其中的圖案類型都具有漢藏文化的含義在其中。
二、信仰民俗的功利性與民間美術的實用性相關聯
民俗信仰的出現受人們的利益驅使,可以個人利益,也可以是群體利益,比如預測吉兇禍福、祭祀祈福、避災遠禍等行為都與人們的一些利益有關,這些利益可以是健康、經濟等方面。以前人們進行巫術活動和宗教活動,都是借助原始美術將原始的宗教信仰觀念表現出來,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民間美術的價值沒有改變,還是為信仰和宗教活動提供服務,逐漸使得信仰民俗的功利性與民間美術的實用性相關聯。地區的信仰民俗中所使用的美術要素是人們用來表現對佛、神、鬼以及先祖的祭拜和崇敬,這其中也包括對一些神像、佛像在制作中的泥塑、磚石雕、壁畫、唐卡等,還有一些舉辦祭祀活動使用的供奉品和器具,比如神龕、金器、銀器、法器等。充分體現出西部地區信仰民俗的情況和特點,一般都是祈求錢財、祈求平安、消除災難、生命延續等,以及求得心理上的安慰,如,因個人原因發生錯誤等,表現出很強的功利性。而民間美術則是其中的一種輔助方式,主要是為了體現出功利性的作用,然后再呈現出審美的特點以及藝術表現的實質。民間信仰要在眼前物質上的功效和利益基礎上,展現出民間美術神靈的影響力,可以使人們的心理得到不同程度的歸屬感以及滿足感,得到神靈的庇護,他們的信仰可以通過民間美術得到比較明確、真實的回饋,因而將宗教信仰轉化成一種清晰的、明朗的藝術表現形態,可以通過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展現出看不到、摸不著的神靈,包括,雕像、繪畫等方式,從而由比較抽象的民族信仰呈現出一種比較形象、直觀的形象,進而使民眾所信仰的事物可以有一種具體的托付形式,從而使信仰得到最大程度的繼承和發揚,特別是寺廟為了自身的發展,擴大受眾,不斷在強化佛經佛法,以一種人們可以接受的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授給受眾,獲得更多人的信奉。宗教信仰一般都呈現出現代化的一種藝術表現方式,在心里可以領悟到其存在的公正性、科學性、權威性,從而在信仰表現上用美術作品來體現出來,如,雕塑、故事畫等,使抽象的佛教經典,通過創造以及思維想象,以高技術的繪畫手段生動形象的呈現在人們面前,從而無形之中感染著、教育著信眾。
三、信仰民俗的類型決定了民間美術的造型藝術
從信仰民俗中美術的根本來說,可以具體的體現出抽象的信仰對象,這是社會群眾在長時間信仰中對信仰對象逐漸形成的一種認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信仰對象通過通俗易懂的手段展現出來。在民間信仰中,美術實際上群眾對一些鬼神等信仰的一種表現形式,同時包含建筑、雕刻、繪畫等;比如雕塑、唐卡、圖案、壁畫等。社會群眾的生活經驗和觀念會對美術作品產生直接影響,根據信仰對象具有的特征可以賦予指定的形象、美術色彩以及造型,比如在繪畫佛像時就需要擁有嚴密的造型度量系統,其中包含造型規律和理念,在繪畫時一定要參照佛經上的規定進行,不可以隨便改動,更不能根據個人的意愿進行繪制,在西部地區的任何區域,無論經過誰繪制都會繪畫出相同的造型,擁有程式化的一方面,具有固定的藝術形象。假如信仰民俗中還未將某一個事物作為信仰對象時,就不會出現這個事物的造型。信仰民俗是西部民族地區民間美術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民間信仰經常出現在西部民族地區民間美術藝術創作之中。信仰民俗正在不斷創新和變化,西部地區的民間美術創作也在隨之改變,在民間許多藝術家都會以自己對信仰民俗的理解應用線條、用色等創造出屬于自己的作品。大多數的西部民族地區中的民間藝術都是根據民俗信仰中人們對佛、神、鬼等的崇拜而造就的美術畫作,其中也包括宗教和民間人們信仰神的泥塑、雕刻、筆畫等以及宗教祭祀時的工具,如金銀器皿、法杖等,所有的民間藝術作品都是以我國西部地區民族信仰為基礎而創作出的,因此西部民族地區的信仰民俗的歷史軌跡對民間美術來講都具有一定的影響,而在此發展過程中信仰民俗影響民間美術的產生和發展,對民間美術的色彩搭配、題材提供了基礎,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講,信仰民俗決定了民間美術的歷史發展走向。大多數的民間美術作品中都離不開信仰民俗的支持,在西部地區民間美術作品中大多數作品或多或少的都包含信仰民俗,西部地區民間美術作品中宗教藝術占絕大數,并影響著西部地區當地居民的審美能力。
奮力打造西部文化新高地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內容和精神動力。建設與中國重要中心城市定位相協調的先進文化,提升與直轄市地位相匹配的文化軟實力,要按照黨的十七大和市第三次黨代會提出的要求,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開辟文化建設新境界,實施文化發展新戰略,奮力把重慶打造成西部文化新高地。
一、打造西部文化新高地是全面落實“314”總體部署的時代要求
2007年3月8日,總書記對重慶發展導航定向,提出了“314”總體部署——“要把重慶加快建成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以及四大具體工作任務。2007年9月20日,國務院批準了《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2007-2020)》(簡稱《總規》),明確重慶是“我國重要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西部地區綜合交通樞紐”。“314”總體部署和《總規》,在實質上對重慶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全面貫徹落實“314”總體部署,完成中央賦予的重任,體現全市人民愿望,必須把重慶打造成西部文化新高地。要深刻認識文化在推動落實“314”總體部署、促進重慶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文化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強文化建設的主動性緊迫性,提高文化建設的自覺性堅定性。一要深刻認識和充分發揮文化的支撐作用。文化,是人類歷史進程中長期積淀的相對穩定的價值體系和行為模式,是滲透到經濟、政治、社會、環境中的精神基因和價值基因。經濟社會要更快更好地發展,需要在指導思想、發展模式、工作措施等方面實現根本性轉變。而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一座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城市,一座有強大軟實力的城市,其發展就穩健持續;即使在某一階段發展較慢,也可以憑借強大的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通過整合資源的方式謀求再發展、新發展。而一座表面堂皇、文化欠缺的城市,其發展就會像暴發戶一樣,大起大落,飄搖不定,甚至一蹶不振。二要深刻認識和充分發揮文化的引領作用。文化既是經濟、政治、社會的反映,又能為之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夠引領人們確立新的文化發展觀和文化價值觀,有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改進消費模式;能夠引領人們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有助于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能夠引領人們倡導和諧理念,培養文明風尚,有助于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規范和價值取向。三要深刻認識和充分發揮文化的競爭作用。進入新世紀,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實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從國際來看,許多發達國家都把文化產業作為支柱來扶持和打造,作為軟實力來培育和提升,文化輸出已經成為其輸出價值觀、意識形態和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從國內來看,一個地方與一個地方的競爭,表面上是硬實力的較量,歸根到底是軟實力的博弈。沒有強大軟實力作后盾,硬實力的優勢就會逐漸喪失。
二、打造西部文化新高地的有利條件
構筑西部文化新高地,不是一般性的工作目標,而是要求極高的戰略任務。在這個問題上,盲目樂觀、自鳴得意和信心不足、無所作為的思想都是不正確的。當前,重點是要克服那種認為重慶文化內涵缺失、底氣不足的消極情緒,牢固樹立打造西部文化新高地的雄心壯志,再鑄重慶文化新輝煌,再譜文化發展新篇章。認真分析,深入思考,重慶完全具備建設西部文化新高地的“天時地利人和”。第一,有較好的物質基礎。重慶直轄以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財政實力顯著提高,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市規模急劇擴大,硬實力不斷增強,為加快文化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第二,有清晰的歷史文脈。重慶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巴國古都、大夏皇都、抗戰陪都、中央直轄市是她響亮的名字,閃亮的光環。巴渝文化源遠流長,貫通古今,是中華文化的重要一脈。獨特的抗戰文化、三峽文化、民族文化、紅巖文化、移民文化所蘊涵的“自強不息、開拓開放”的人文精神,推動著重慶的文明和進步。第三,有優越的政治資源。1994年,同志提出“把重慶建設成為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1997年,重慶再度成為中央直轄市。2007年,總書記對重慶發展導航定向,作出了“314”總體部署。緊接著被批準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慶《總規》也得批復。市委主要領導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任,等等。中央的厚愛、歷史的選擇、機遇的垂青,既為重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又為重慶加快文化建設、構筑西部文化高地提供了政治資源。第四,有空前高漲的公眾期待。面對重慶經濟高速發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的喜人局面,面對與直轄市地位不完全匹配的文化憂慮,面對重慶文化軟實力擴張性不強、并且有向內萎縮的趨勢,全市人民以及在重慶創業、生活的外來人,對加快重慶文化建設、深厚直轄市文化內涵的愿望日趨強烈,對增強城市文化品味、改善城市形象的要求日趨強烈,對提升市民素質、倡導文明風尚的呼聲日趨強烈,對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的需求日趨強烈。
三、打造西部文化新高地的幾點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