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草范文10篇
時間:2024-03-30 23:54: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席草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席草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鎮席草產業歷史悠久,盛名遠播,是我鎮廣大群眾發展經濟的傳統主導產業,從種植荊三棱席草加工燈蕊、草席到現在種植龍須草加工草席、坐墊、工藝品等席草產品已有一百余年歷史,因獨特的氣候、土壤條件和加工工藝,草席自然清香、吸汗爽身、色澤清純、席草長而韌、編織緊密而享譽全國。為做大做強席草產業,提升“草席”知名度,促進鎮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縱深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將席草產業發展情況匯報如下:
一、席草產業發展優勢
1、氣候條件適宜。鎮地處亞熱帶,年平均氣溫14—16℃,1-2月極端低溫-12℃以內,無霜期達210天以上,土壤土層深厚、肥沃,富含鐵、錳、硅、鈣、鉀等微量元素,非常適宜席草的生長,因而席草長而不倒伏,顏色青翠而經久不褪色。
2、歷史悠久,品牌效應明顯。一百多年以來,傳統的種植技術和編織草席的精湛工藝,草席暢銷全國各地。從60年代的“村村種席草,戶戶聞織聲”到80年代的100多家半機械化家庭作坊式草席生產,發展到現在的公司+農戶草席生產,席草產業蓬勃發展,草席遠銷日本、韓國、歐美等地,深受消費者喜歡。
3、席草產業經濟價值顯著。席草種植畝產750-1000公斤,畝平產值2500-3500元,畝平純收入增加1500-2500元。通過加工草席、加工工藝品附加值尤其明顯。目前,全鎮1000余畝席草銷售供不應求,均價達3.4元/公斤,遠銷寧都、寧波等地,業已成為外地草席產業優質席草源地。
4、鎮區位優勢明顯。鎮地處319國道,傍依興國紅門工業園區。全鎮共有人口29500人,耕地15725畝,宜種植席草耕地11800畝,懂草席編織技術工人達4100余人,大力發展席草種植,加工和銷售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論席草豐產栽培平衡施肥技術特征
摘要:分析了**席草生產施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該縣席草生產仍具較大增產潛力的現實,提出了**席草高產栽培平衡施肥和配套技術模式,并提出大面積生產施肥建議,以科學指導席草大田生產。
關鍵詞:席草;平衡施肥;配套技術;安徽**
**地處江淮之間沿淮淠一帶,全年平均無霜期213d,年平均氣溫14.8~14.9℃,降水量906.7mm,日照時數2296.4h,太陽總輻射量124.7kW/cm2。該縣氣候溫和,雨熱同季,光熱水資源較充足,土壤類型較多,以水稻土為主,土壤肥力水平中等,質地偏黏,氣候和自然條件適宜席草的生長發育。**席草種植主要分布在該縣中西部地區,其中以板橋鎮、迎河鎮、安豐塘鎮等為主,年種植面積4000hm2左右,席草作為該縣經濟作物中的優勢作物,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目前,**席草品種的更新換代跟不上,優質高產的藺草品種推廣速度慢,僅占種植面積的5%左右;仍采用老樁育苗分株移栽法,應大力推廣旱、水兩段育苗移栽技術,提高育苗水平和移栽質量;部分低產田塊種植整地質量較差,除草不盡,開溝排水不暢,造成草害、漬害嚴重。雜草與席草爭水、爭肥、爭光現象嚴重,達不到28萬叢/hm2或超過33萬叢/hm2的田塊占有一定的比例,不符合中高產田栽培指標。現就**席草施肥問題作一探討,以期為種植者提供參考。
一、**席草施肥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有機肥投入總量不足。在席草大田生產中,很少施用有機肥,數量和質量不能完全保證,席草前茬秸稈還田率低,有機肥施用發展不起來。二是生產中很少施用有機肥,數量和質量不能完全保證,席草前茬秸桿還田率低,有機肥施用發展不起來。三是化肥施用結構不合理。在實際生產中,氮、磷、鉀投入不平衡,氮肥用量基本能滿足中等以上產量水平的要求,磷、鉀肥用量不足,甚至根本不施鉀肥。四是化肥施用技術不科學。基肥不足,苗肥不夠,促蘗、伸長肥時間上把握不住,后期施肥技術需進一步提高完善。
二、席草高產配方施肥及配套技術
剖析席草生產施肥現狀及措施論文
摘要:分析了壽縣席草生產施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該縣席草生產仍具較大增產潛力的現實,提出了壽縣席草高產栽培平衡施肥和配套技術模式,并提出大面積生產施肥建議,以科學指導席草大田生產。
關鍵詞:席草;平衡施肥;配套技術;安徽壽縣
壽縣地處江淮之間沿淮淠一帶,全年平均無霜期213d,年平均氣溫14.8~14.9℃,降水量906.7mm,日照時數2296.4h,太陽總輻射量124.7kW/cm2。該縣氣候溫和,雨熱同季,光熱水資源較充足,土壤類型較多,以水稻土為主,土壤肥力水平中等,質地偏黏,氣候和自然條件適宜席草的生長發育。壽縣席草種植主要分布在該縣中西部地區,其中以板橋鎮、迎河鎮、安豐塘鎮等為主,年種植面積4000hm2左右,席草作為該縣經濟作物中的優勢作物,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目前,壽縣席草品種的更新換代跟不上,優質高產的藺草品種推廣速度慢,僅占種植面積的5%左右;仍采用老樁育苗分株移栽法,應大力推廣旱、水兩段育苗移栽技術,提高育苗水平和移栽質量;部分低產田塊種植整地質量較差,除草不盡,開溝排水不暢,造成草害、漬害嚴重。雜草與席草爭水、爭肥、爭光現象嚴重,達不到28萬叢/hm2或超過33萬叢/hm2的田塊占有一定的比例,不符合中高產田栽培指標。現就壽縣席草施肥問題作一探討,以期為種植者提供參考。
1壽縣席草施肥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有機肥投入總量不足。在席草大田生產中,很少施用有機肥,數量和質量不能完全保證,席草前茬秸稈還田率低,有機肥施用發展不起來。二是生產中很少施用有機肥,數量和質量不能完全保證,席草前茬秸桿還田率低,有機肥施用發展不起來。三是化肥施用結構不合理。在實際生產中,氮、磷、鉀投入不平衡,氮肥用量基本能滿足中等以上產量水平的要求,磷、鉀肥用量不足,甚至根本不施鉀肥。四是化肥施用技術不科學。基肥不足,苗肥不夠,促蘗、伸長肥時間上把握不住,后期施肥技術需進一步提高完善。
2席草高產配方施肥及配套技術
議高產栽培平衡施肥及配套技術
摘要:分析了席草生產施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該縣席草生產仍具較大增產潛力的現實,提出了席草高產栽培平衡施肥和配套技術模式,并提出大面積生產施肥建議,以科學指導席草大田生產。
關鍵詞席草;平衡施肥;配套技術;安徽
地處江淮之間沿淮淠一帶,全年平均無霜期213d,年平均氣溫14.8~14.9℃,降水量906.7mm,日照時數2296.4h,太陽總輻射量124.7kW/cm2。該縣氣候溫和,雨熱同季,光熱水資源較充足,土壤類型較多,以水稻土為主,土壤肥力水平中等,質地偏黏,氣候和自然條件適宜席草的生長發育。席草種植主要分布在該縣中西部地區,其中以板橋鎮、迎河鎮、安豐塘鎮等為主,年種植面積4000hm2左右,席草作為該縣經濟作物中的優勢作物,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目前,席草品種的更新換代跟不上,優質高產的藺草品種推廣速度慢,僅占種植面積的5%左右;仍采用老樁育苗分株移栽法,應大力推廣旱、水兩段育苗移栽技術,提高育苗水平和移栽質量;部分低產田塊種植整地質量較差,除草不盡,開溝排水不暢,造成草害、漬害嚴重。雜草與席草爭水、爭肥、爭光現象嚴重,達不到28萬叢/hm2或超過33萬叢/hm2的田塊占有一定的比例,不符合中高產田栽培指標。現就席草施肥問題作一探討,以期為種植者提供參考。
1席草施肥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有機肥投入總量不足。在席草大田生產中,很少施用有機肥,數量和質量不能完全保證,席草前茬秸稈還田率低,有機肥施用發展不起來。二是生產中很少施用有機肥,數量和質量不能完全保證,席草前茬秸桿還田率低,有機肥施用發展不起來。三是化肥施用結構不合理。在實際生產中,氮、磷、鉀投入不平衡,氮肥用量基本能滿足中等以上產量水平的要求,磷、鉀肥用量不足,甚至根本不施鉀肥。四是化肥施用技術不科學。基肥不足,苗肥不夠,促蘗、伸長肥時間上把握不住,后期施肥技術需進一步提高完善。
2席草高產配方施肥及配套技術
訂單農業調研報告
一、概述
訂單農業也稱合同農業式契約農業,是指農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按照簽訂的合同安排生產,實行以銷定產的一種農業產銷模式。20世紀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訂單農業在美國和歐州出現并迅速發展,到世紀末,訂單農業已在發達國家全面展開,成為現代農業基本特征之一。我國在改革開放后,沿海地區首先引進訂單農業發展地方經濟,六安市在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出現訂單農業,率先的是霍邱縣慶發湖、華安達兩個柳編集團和壽縣板橋的席草生產及加工。進入新世紀,訂單農業發展很快,成為農村經濟新亮點、農業生產新形式、農民增收新方式、涉農企業發展新路子。20**年9月中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訂單農業課題組到各縣區調研,走訪20余戶企業,實地查看訂單農業合同、田地、產品,召開各種座談會8次,查閱大量資料數據,對我市的訂單農業發展作一個基本小結,對存在問題及解決辦法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二、基本情況
六安市地處**西部,大別山北麓,俗稱“皖西”,轄五縣兩區,以及省級六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葉集改革發展試驗區。20**年農業總產值149.36億元,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59.01%,六安市訂單農業雖處于起步階段,但發展較快,效果明顯,前景看好。
(一)、面積擴展,品種增加
20**年,全市共簽訂農業合同60778份,合同總額達93348萬元。訂單農業的品種也由少數經濟作物,雜交稻制種擴展到水稻、蔬菜、茶葉、竹制品、席草、杞柳等特產、畜產、水產等大宗農副產品,由種植業延伸到養殖業、加工業。
黨政辦副主任勞動模范先進事跡材料
XX,男,中共黨員,本科學歷,1988年8月21日生,現任XX鎮黨政辦副主任、黨務干事、團委副書記、“三送”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贛南蘇區振興發展辦公室副主任、教育實踐活動整改落實辦公室主任,駐XX村“三送”干部。該同志原為XX鎮XX村大學生村官,2013年轉編為XX鎮政府干部。
自2011年到村工作以來,該同志克服村委會條件簡陋,未接自來水等困難一直吃住在村委會,極投入到“三送”工作中,聯系了55多戶農戶,積極參與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村兩委換屆、新農保和新農合收繳、土坯房改造、黨建“三送”精品點建設等各項工作。還積極主動參與計劃生育工作、群眾矛盾糾紛調解,能夠結合“三送”工作,經常入戶,了解農戶,熟悉群眾,收集到了許多對做好村兩委工作的好建議,解決了群眾的許多訴求。2013年轉編后,該同志主要負責全鎮黨務業務工作、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全鎮“三送”工作業務,協助領導抓好黨建點、“三送”精品的建設與打造。近幾年來,主要取得以下幾方面的成績:
一、積極投身贛南蘇區振興發展,促農民致富增收。駐村期間與XX村“兩委”干部一起制定了XX村產業發展規劃,形成了“田間興席草,山上種油茶,水中興養殖”的產業發展思路。根據實際制定了席草和油茶產業發展扶持政策,極大地提高了村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目前該村種植席草600畝,油茶8000畝,轉變了產業結構,大大地促進了農民增收。
二、積極辦好事實事,促社會事業發展。一是積極村級教育事業的發展,與村“兩委”干部一道,為村級教育事業爭資爭項,多次為上楓小學、XX小學改造項目起草相關報告和請示。在上級的支持下,上楓小學獲得30萬項目資金,如今已交付使用。XX小學改造項目也正在實施中。二是關愛貧困學子,通過網絡論壇和興國愛心QQ群等平臺,在愛我興國網等論壇發帖為貧困學生尋求資助,已成功找到愛心人士,資助兩名困難學生,同時還做好了受資助學生的后續管理工作,加強與資助人、班主任老師、家長之間的聯系,鼓勵受助學生勵志成才。
三、積極開拓創新,促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打造“基礎設施完善、產業持續發展、幸福宜居XX”為思路,以“幫村兩委建設,幫村產業發展,幫村基礎設施建設,幫村文化傳承”為措施,打造了一個有影響力的黨建和“三送”示范點。該示范點建設以來,多次接受上級的檢查和兄弟村的參觀學習。在上級的關懷下,XX村一直為“三送”精品點,是全縣創新社會管理的試點村,榮獲2012年度全縣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2011年度黨建先進工作村,2013年度贛州市文明村榮譽稱號。
農業局上半年發展工作總結
今年以來,縣農業局按照縣委、縣政府決策部署,強化目標管理,突出工作重點,狠抓落實,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實現了穩步發展。
一、工作目標完成情況
(一)糧食生產穩步發展
堅定不移地將糧食生產擺在重要位置,常抓不懈,突出擴大種植面積,改進增長方式,增加科技含量,推進產業化建設等重點,狠抓“單改雙”耕作制度改革、扶持種糧大戶、大力開展高產創建活動,全縣糧食生產再創新高。一是雙季稻面積繼續增加。白果、江東、新橋、貫塘、長青等5個鄉鎮,雙季稻面積繼續鞏固,雙季稻占水稻播種面積的90%以上。東湖、馬跡、望峰、嶺坡、福田、沙泉、開云、長江、店門、永和、賀家、萱洲等12個鄉鎮,通過“單改雙”辦點示范,雙季稻面積進一步擴大,全縣今年早稻面積比去年增加2.1萬畝。二是高產創建示范作用明顯增強。今年在省農業廳的支持下,我縣繼續創辦部省糧食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3個,各鄉鎮由黨委書記和鄉鎮長親自負責辦點17個,全縣高產創建示范面積4.7萬畝。7月2號,全省糧食生產考核檢查中,考核組成員對我縣白果、貫塘高產創建示范片的禾苗長勢給予高度評價。三是打造品牌,創精品農業。今年在開發高檔優質稻方面有新的突破,立足強強聯手,與省水稻研究所和省金霞糧食產業有限公司簽訂了優質稻米產業化合作協議,共同在我縣福田鋪鄉白云村建立高檔優質稻和有機稻試驗示范基地,合作開發“沁香1號”系列高檔優質稻福壽香米。目前,首期200畝試驗基地已落實。四是早稻總產穩中略增。據測產,今年早稻單產442公斤(比上年減產4公斤/畝),預計總產9.478萬噸,比去年增加0.23萬噸,大約增長2.4%。在氣候異常情況下,早稻播種面積和總產均比上年增加,被市人民政府推薦參加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評選。
(二)特色經濟作物生產再創佳績
1、蔬菜生產情況。截至6月底,全縣蔬菜種植面積4.5萬畝,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53%。新增蔬菜種植大戶13戶,新增蔬菜合作組織3家,新增高標準大棚1.2萬平方米(白果常宏蔬菜加工有限公司)。實現總產6.05萬噸,產值11500萬元。
農業局秋種工作意見
**秋種積極性明顯提高。因此,各地、各部門要把握有利的政策和市場機遇,因勢利導,切實抓好今年秋種工作。根據省市有關要求,結合我縣實際,現就今年全縣秋種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目標任務
圍繞“穩糧擴菜”的發展思路,穩定午糧面積,擴大油菜和蔬菜生產面積,發展高效種養產業,優化區域布局、產品結構、生產模式,發展標準化生產,推動全縣秋種工作再上新臺階。今年全縣秋種生產目標任務為125萬畝,分別為油菜50萬畝,午糧25萬畝(小麥15萬畝,蠶豌豆10萬畝);蔬菜30萬畝(秋延蔬菜大棚5萬畝,春提蔬菜大棚5萬畝,馬鈴薯6萬畝,大蒜6萬畝,其它蔬菜8萬畝),席草8萬畝,牧草5萬畝,綠肥等其它農作物7萬畝。
二、重點工作
1、開展油菜高產創建活動。我縣地處全國長江中下游“雙低”油菜優勢區域規劃帶,**年被省農委列為全省油菜高產創建示范縣,各鄉鎮要圍繞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油料生產發展的意見》(國辦發〔**〕59號)和省農委《關于印發**省**年糧油高產創建活動方案的通知》(**農明電〔**〕52號)文件要求,大力開展優質油菜高產創建活動。一要推廣優新品種,重點推廣秦優7號、油研10號、**油22等一批“雙低”優質油菜品種,提高優質品種覆蓋率。二要推廣輕簡栽培技術。在棉油連作區,重點推廣免耕超稀植高產栽培技術,稻油連作區重點推廣機開溝免耕直播技術,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種植效益。三要開展“萬千百”高產示范活動。縣農委將重點在**秋種積極性明顯提高。因此,各地、各部門要把握有利的政策和市場機遇,因勢利導,切實抓好今年秋種工作。根據省市有關要求,結合我縣實際,現就今年全縣秋種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目標任務
精準扶貧工作總結
一、扶貧對象情況
2015年度鎮精準扶貧對象共涉13個村1442戶4960人(2014年6596人),其中五保戶103戶107人,純低保戶230戶620人,扶貧、低保戶246戶1035人,扶貧戶863戶3198人。
二、主要做法
1、反復審核,精準識別。按照縣精準扶貧工作“三嚴禁、十不許”要求,我鎮采取包片村干部初選,駐村鎮領導、村干部開會評議,后張榜公示的形式,認真對各村扶貧對象進行了精準識別。(期間共核減不符合條件對象253戶1015人。)
2、產業帶動,推動脫貧。一是結合現有席草、油茶、煙葉、蔬菜等產業基礎,鼓勵發展專業農村合作社,按照種養結合的方式,引導扶貧戶發展農業產業(現有席草1200畝,每畝產量1500斤干草,按市價2.5元/斤計算,效益可達3750元/畝,目前發動貧困戶種植約550畝)。二是結合縣城近郊區位優勢,引導臨近洪門工業園的農戶進廠,增加務工收入;同時鼓勵農戶發展特色農家樂和茶館,增加經營性收入。(目前共有各類農家樂、茶館近60家,逢圩每家茶館日均純收益近500元。)
三、下一步打算
鎮上半年信訪的工作總結
二○○九年上半年,路居鎮信訪工作在縣委、政府的領導下,在縣信訪局及相關部門的指導幫助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在全鎮各村委會、鎮屬各單位的理解支持配合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期信訪工作的意見》,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樹立“穩定是第一投資環境”的意識,在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同時,正確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按照“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要求,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發揚民主,暢通信訪渠道,認真辦理群眾來信,認真接待群眾來訪,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按照“熱情、依法、負責、奉獻”的要求認真解決信訪熱點問題,扎實為民排憂解難,轉變工作作風,創新信訪工作理念,提高信訪工作整體水平,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鎮信訪工作不斷取得新的發展,路居鎮社會整體穩定。現對路居鎮信訪工作二○○九年上半年信訪工作總結如下:
一、加強信訪工作領導
路居鎮黨委、政府把信訪工作列入二○○九年的重要議事日程,召開信訪工作的專題會議,制定了2009年信訪工作意見,由鎮黨委副書記兼任信訪辦主任,設立一名信訪專干,各村委會根據鎮黨委、政府的要求,簽訂了一名信訪員,2009年3月27日,鎮黨委副書記劉鴻與各村委會主任簽訂《2009年信訪工作目標管理責任書》。利用召開大小不同的會議之機,不時時機,注重加強宣傳,反復強調社會穩定和信訪工作重要性。召開專題會議,專門研究社會穩定和信訪工作,解決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開展接訪工作以來,鎮黨委、政府每天安排一位領導在鎮信訪辦接待群眾來訪,書記、鎮長每月安排兩天接待群眾。堅持每月15日的“書記、鎮長接待日”制度,積極解決群眾所反映的問題;在開展信訪工作中,路居鎮黨委、政府投入經費,積極解決信訪辦公室的辦公條件。出現突發事件時,鎮黨委、政府領導親自到現場做群眾工作,主動化解矛盾,如:在石巖哨村委會發生“4.25”事件時,鎮黨委書記、鎮長到村委會協助村委會化解矛盾。
設立信訪辦公室,積極改善信訪辦公室的辦公條件,做到“九有”(有領導分管,有牌子明示,有辦公場所,有辦公設施,有宣傳版面,有工作制度,有辦事人員,有工作記錄)。在接待處理信訪問題時,嚴格按《信訪條例》等規定辦理,做到熱情接待、作好接待登記。向群眾做出了“三聲”(做到來有應聲,問有答聲,去有送聲)、“四心”(接待服務誠心、熱心、耐心,處理問題細心)、“四個一”(對待群眾像熟人、朋友、親戚一樣,對待群眾反映的事情當像對待自己的事情一樣)的服務承諾。信訪工作中,切實維護好群眾的利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反映社情民意,牢記為民的宗旨,促進社會和諧,發揚務實作風,堅持按政策辦事,突出工作重點,健全工作制度。對轉辦、交辦的案件及時辦理,及時上報辦理情況或結果。推行信訪目標管理責任制,對處理信訪總量不及時或處理不到位,引發不穩定因素的黨總支、村委會、鎮屬各單位,嚴格追究責任。在村委會設立信訪員,在小組設立信訪聯絡員,把信訪工作延伸到村、組,構筑信訪工作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線,把矛盾和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增進了群眾對鎮黨委、政府的信任。定期召開業務學習分析會,使工作人員政策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得以提高,協調處事能力得以加強。按照人要回去,事要解決的要求辦理好群眾來信來訪。
二、信訪業務
路居鎮二○○九年上半年受理群眾來信來訪11件,辦理11件(其中:受理群眾來信5件,來訪6件),辦結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