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模式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1 15:00:5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行政管理模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企業行政管理模式分析
企業行政管理篇1
摘要:鑒于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研究現狀,以及企業行政管理課程的教學現狀,筆者認為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專業知識共同學習的深入融合研究相對較少。本文以行業需求為引領,有效融合企業行政管理課程與信息技術學習內容,一方面加強了企業行政管理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水平,促進專業課程建設;另一方面使得信息技術課程更加具有職業化特征,符合中職學科教學要求,有較好的研究意義和效果。
關鍵詞:信息技術;企業行政管理;教學融合;教學設計
一、教學融合案例背景
(一)信息技術跨學科研究現狀
隨著信息技術對各學科教學的影響逐漸加深,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已經成為當下流行的發展趨勢。但是圍繞如何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研究較多,而真正實現學科融合教學,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掌握對應輔助的信息技術手段的研究卻有限。
機場行政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雙流機場的行政管理工作與機場的經濟效益有著密切的關系,良好的行政管理工作能夠有效實現對機場各項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在機場的行政管理工作當中,應當根據機場發展的現狀和特點,靈活采用相應的行政管理方式,以實現對機場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機場運營的成本,實現機場經濟效益的提高。
關鍵詞:雙流機場;行政管理;經濟效益
2015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萬人次,全球排名躋身前三十。雙流機場也是中國的第四大航空港,屬于中國內陸地區的航空樞紐和最重要的客貨集散地,因而成為我國中西部地區最繁忙的國際機場。在國際民航權威認證機構Skytrax的“2015年世界前百位主要機場排名”中,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全球排名為第50位。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擁有豐富的航空業務資源,從人流與物流兩方面為商業運營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的發展條件。但由于我國國內運營的機場商業化水平很低,一直落后于西方先進機場,在機場的管理方面,主要是保障生產運營。近年來,國內大型機場開始關注對非航空性收入,并開始采取措施提高該項收入。以期實現機場商業資源的最大市場價值、提高商業收入在總機場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一、機場行政管理模式分析
機場的行政管理關系著機場的發展,行政管理與機場的資源、技術、資本、土地制度和勞動等具有密切的關系,行政管理會對以上各種因素產生一定的影響。在機場經濟效益的提升方面,良好的行政管理模式的積極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為了實現機場經濟效益的提高,有必要對雙流機場的行政管理模式進行分析。通過有效的行政管理模式,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
1.機場的行政管理主要是協調機場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調和機場不同主體的行為。機場行政管理模式是具體工作中所用到的理念、制度、程序以及方法的總稱。在雙流機場的具體運作過程中,行政管理需要對工作中涉及到的利益主體進行協調,例如,對中央或地方政府、經營者、管理者、入場單位等進行協調。因而,強化雙流機場行政管理的前提就是要對管理中涉及到的利益主體進行明確,分析其中所涉及到的權利、利益和貢獻的問題,從而實現雙流機場的最大運行經濟效益,獲得積極的社會效益。
地方行政管理模式變革措施論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地方行政管理模式變革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剖析了我國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對如何適應“經濟全球化”,提出了我國地方行政管理模式變革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地方行政管理模式變革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地方行政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地方行政管理的模式是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這種行政管理的模式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中,就顯現出不適應的狀況。為適應經濟全球化進程的發展,我們不僅要對經濟全球化有清醒的認識,有正確的對策,必須對中國地方行政管理的模式進行變革。以認真的態度和充分的準備,積極應對,迎接挑戰。
一、什么是經濟全球化
從生產力運動和發展的角度分析,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規范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經濟全球化就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心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不僅沖破了國界,而且縮小了各國和各地的距離,使世界經濟越來越融為整體。
高校行政管理模式改革論文
我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
目前,我國高校行政管理依然沿襲著科層制管理模式,換句話說,就是實行校—院兩級管理或校—院—系三級管理的層級制管理。大學校長在校黨委的領導下負責全面行政管理工作,校長之下分設若干名副校長,每位副校長又分管若干個處室部門及院系,院系成為最終負責執行的基層單位。學校通過實施崗位責任制和制定管理規章制度來規范組織及其成員的行為,確保學校的政令暢通。然而,這種管理模式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以及高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日益暴露出種種弊端,不利于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良性發展。
(一)機構臃腫及人浮于事造成效率低下
我國高校行政管理機構和人員設置,基本上仿照政府機關的機構和人員編制建構起來,每所高校少則十幾個部門,多則二十余個管理機構,形成了小而全的局面,有時還會出現因人設崗、因人設事的情況,造成了機構臃腫、職責不清,多頭領導,議而不決,決而不斷,人浮于事,辦事效率低下。由于在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常常會出現一件事情由幾個部門分管或需要幾個部門共同協作方能解決,容易導致部門之間出現推諉、扯皮等情況,不僅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而且降低了行政效率。
(二)金字塔式的科層治理結構導致官本位思想滋生
為了保障高校管理工作的平穩運行,學校的每個組織機構和組織成員按照管理權限和崗位責任被固定在不同的層級上,由高到低層層節制,權利逐漸集中,呈金字塔狀分布,學校行政最高層以自上而下的行政權力為載體,通過上級的命令,依靠行政機構或行政人員行使行政管理職能來實現。學校的一切資源,包括學術資源都在各個組織機構和組織成員的掌控之下,學術權力成為行政權力的附庸,行政資源擠占學術資源成為一種常態,使得本應以學術為中心的高校仍是行政權力決定一切資源的分配,職級權威和行政權力所帶來的各種政治、經濟利益易滋生權力崇拜。
計算機高校行政管理模式探討
1前沿
信息時代背景下,計算機科學技術迅猛,相應的技術改革創興進程不斷加快。計算機科學技術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應用,對于提高高校行政管理質量和效率,改進高校行政管理模式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所以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未來發展過程中,應大力促進計算機科學技術在其中的應用,并不斷探索新的計算機科學技術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應用有效方式,將先進的計算機科學技術更好的應用到我國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之中,促進高校整體教育工作的未來發展。
2計算機科學技術服務于高校行政管理的模式探討
2.1計算機科學技術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應用。教學管理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強化計算機科學技術在高校教育管理之中的應用,對于提高管理質量和效率,促進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改進和創新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主要是指高校的教學管理工作,包括高校的班級管理、專業教學科目設置以及教學工作安排等。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應依托現代先進的計算機科學技術建立教務管理模塊,從而強化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系統化、制度化,優化管理質量和效率。例如:在高校對媒體教學管理方面,學校可以在學院設置多媒體教學管理部門,并建立多媒體教學管理系統。當需要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工作時,開放相應教室的多媒體教學系統,而在周末不上課時,就可以利用管理系統關閉多媒體設備。當需要借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工作時,可以向學校提出申請,管理人員在接到申請后在開通相應教學的多媒體系統。通過這樣的管理方式,可以促進學校多媒體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延長多媒體設備的使用時間。此外,學校還可以利用計算機科學技術建立相應的選課系統、排課系統等系統,方便教育管理工作。2.2計算機科學技術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應用。學生管理工作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工作方面,包括對學生的學籍管理、學習管理、基本信息管理以及畢業生信息管理等工作內容。在管理工作過程中,利用計算機科學技術進行相應的管理工作,能夠有效提高管理質量和效率。例如:在高校的學籍管理工作過程中,原有的高校學籍管理模式大都采用文件管理方式,將學生的學籍資料裝進資料袋進行保存管理,這種管理方式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還要占用大量的管理空間。高校可以利用現代計算機科學技術,完善相應的計算機學籍管理系統,將傳統的學籍資料保存方式變為電子學籍管理,將其儲存在計算機容量之中。管理人員只需要將相應的學籍資料輸出到系統之中即可,既能夠既節省學習管理空間,同時又能夠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這種管理方式還能夠避免發生學生學籍丟失的現象。2.3計算機科學技術在高校成績管理中的應用。成績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學考評工作重要內容,同時還會關系到高校學生的就業工作,所以高校必須要重視成績管理工作,不斷提高管理質量和效率。在管理工作過程中,可以利用計算機科學技術建立相應的成績管理系統。首先,設置好相應的系統管理密碼,防止非管理人員登入成績管理系統修改成績。其次,要限制管理人員的成績修改工作,在成績錄入工作過程中,常常會發生成績錄入錯誤的現象,所以應做好相應的成績修改管理工作,適當限制管理人員的成績修改操作,防止不良行為的發生。最后,在成績管理工作過程中還應做好相應的試卷分析、成績統計、成績分析工作,從而為高校以后教學工作的改進和創新提供依據,促進高校教學和工作的未來發展。2.4計算機科學技術在高校圖書館管理中的應用。圖書館是高校的資料庫,是教師教學資源以及學生社畢業論文的主要量資料來源,在高校教育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所以強化高校圖書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在當前的社會模式下,應大力促進先進計算機科學技術在高校圖書館管理工作中的運用用,不斷提高管理質量和效率。例如:高校在圖書館管理工作過程中,可以強化圖書館管理平臺建設,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加多樣化的圖書館教育管理工作。如可以為學生提供圖書查詢服務,利用計算機科學技術建設圖書館資料檢索系統,學生通過檢索,能夠了解相關資料是否已經被借出,方便學生的借書工作。此外。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圖書預約服務。學生可以在圖書館平臺上進行圖書預約,然后再到圖書館中憑借相關證件辦理借閱手續,完成借書工作。通過預約,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將可以將學生預約的書目進行保留,防止發生圖書借閱給他人的情況。高校還可以向學生提供圖書續借服務,在規定的借閱期間內,如果學生沒有完成對該書目的閱讀工作,則可以進行續借,待閱讀結束后再歸還相應的書目。
3結束語
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其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之中的應用,有利于提高管理質量和效率,能偶有效促進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改進,對于促進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務化建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未來發展過程中,應大力促進計算機科學技術在其中的應用,從而不斷提高管理質量和效率,促進高校的未來發展。
高校行政管理模式改革論文
我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
目前,我國高校行政管理依然沿襲著科層制管理模式,換句話說,就是實行校—院兩級管理或校—院—系三級管理的層級制管理。大學校長在校黨委的領導下負責全面行政管理工作,校長之下分設若干名副校長,每位副校長又分管若干個處室部門及院系,院系成為最終負責執行的基層單位。學校通過實施崗位責任制和制定管理規章制度來規范組織及其成員的行為,確保學校的政令暢通。然而,這種管理模式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以及高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日益暴露出種種弊端,不利于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良性發展。
(一)機構臃腫及人浮于事造成效率低下
我國高校行政管理機構和人員設置,基本上仿照政府機關的機構和人員編制建構起來,每所高校少則十幾個部門,多則二十余個管理機構,形成了小而全的局面,有時還會出現因人設崗、因人設事的情況,造成了機構臃腫、職責不清,多頭領導,議而不決,決而不斷,人浮于事,辦事效率低下。由于在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常常會出現一件事情由幾個部門分管或需要幾個部門共同協作方能解決,容易導致部門之間出現推諉、扯皮等情況,不僅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而且降低了行政效率。
(二)金字塔式的科層治理結構導致官本位思想滋生
為了保障高校管理工作的平穩運行,學校的每個組織機構和組織成員按照管理權限和崗位責任被固定在不同的層級上,由高到低層層節制,權利逐漸集中,呈金字塔狀分布,學校行政最高層以自上而下的行政權力為載體,通過上級的命令,依靠行政機構或行政人員行使行政管理職能來實現。學校的一切資源,包括學術資源都在各個組織機構和組織成員的掌控之下,學術權力成為行政權力的附庸,行政資源擠占學術資源成為一種常態,使得本應以學術為中心的高校仍是行政權力決定一切資源的分配,職級權威和行政權力所帶來的各種政治、經濟利益易滋生權力崇拜。
旅游景區行政管理模式論文
旅游景區資源特征分析
(一)景區資源壟斷性特征
旅游景區位置的獨特性、資源特點的唯一性、景區資產的不可分割性、游客觀光體驗的差異性,決定了景區的不可替代性和自然壟斷性。這種自然壟斷性意味著對景區經營者收費必須實施經濟管制,否則,景區經營者可能濫用其壟斷地位,為獲取壟斷利潤而制定較高價格,從而損害公眾利益的實現。
(二)景區資源公共物品特征
經濟學研究表明,公共物品在不具有排它性的同時,根據其有無競爭性又可分為純公共物品和準公共物品。準公共物品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具有“擁擠性”,即公有資源消費者的數目從零增加到某一個可能大的正數,即擁擠點時,公有資源消費就顯得十分擁擠。在沒有超過擁擠點的范圍內,可以增加額外的消費而不會產生競爭,即每增加一個消費者的邊際成本為零;當超過擁擠點之后,增加更多的消費者將減少所有消費者的效用,增加額外消費者的邊際成本趨于無窮大。按照以上理論,風景名勝資源無疑屬于準公共物品。
(三)景區資源外部性特征
新公共管理模式下的行政管理改革
1新公共管理模式的特點
“新公共管理”最早是由胡德于1991年提出的,將英國及其他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紛紛掀起的政府改革運動稱為“新公共管理”運動。其被看作是一種以強調明確的責任制、產出導向和績效評估,以準獨立的行政單位為主的分權結構,采用私人部門管理、技術、工具,引入市場機制以改善競爭為特征的公共部門管理新途徑。新公共管理是以管理、業績評估和效率為標準,在公共部門中廣泛采用私營部門的管路方法,病引入競爭機制,把公民當做顧客,以顧客為主要引導,同時加強調整政府職能,優化和有效利用管理人員的自利、機會和風險的意識,使他們擁有合理充分的權利,適應激烈變化的外部環境,創造良好的管理績效并強調對資源利用的節約性的理論。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表現:(1)政府轉變職能,強調政府職能調整和優化,更加關心服務效率、效果和質量的結果。注重提高服務質量,改善公共機構形象;(2)強調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主要包括:利用市場和社會力量,推行公共服務社會化;改革政府部門的行政管理體制,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3)注重公共行政傳統規范與科學的管理方法的融合;(4)基于新公共管理的行政管理改革是在完善的法律和規章的基礎上進行的,強調法制建設和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規章制度。新模式下的公共管理手段主要是通過對市場分析,采用市場經濟下私營管理模式,以及市場經濟下的私營單位企業成功管理方法和競爭機制。
2我國行政管理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來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研體制等各個領域的全方位改革主要是公共行政的傳統準則,缺少當前西方各國流行的新公共管理的準則。世界各國在公共行政改革中面臨的許多問題都是共同的,這一點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是如此,因此,了解和吸取西方國家公共行政改革實踐中取得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國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實踐是有積極意義的。在我國的行政改革中存在許多的問題,首當其沖的是行政機構膨脹和效率低下的問題嚴重,各級財政中出現財政赤字,精兵簡政是必須執行的。其次,法律保障意識低下,政府機構改革不夠法制化和規范化。行政管理改革受到官僚主義的嚴重影響,導致行政管理改革無法正常運作,并且不能真正認識到中國行政權利問題。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進行著社會主義建設,然而基于我國的背景和國情以及我國行政管理中出現的弊端,要正視新公共管路理論,結合目前實際情況,吸收和借鑒西方國家的新公共管路,進行政府職能轉變、政府機構規范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府,逐步建立一種新的政府管理模式。
3新公共管理模式下行政管理的改革思路
我國要立足自身國情的基礎上,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創新豐富的原則,進行反思性的借鑒。思考現階段我國行政管理改革的特殊維度,主要應關注以下幾方面:
行政管理人員健康管理模式運用
血脂異常(Dyslipidemia)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基礎,是冠心病、糖尿病、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發病危險因素[1],血脂異常的早期綜合防治是國內外研究的重點。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飲食習慣與運動方式的不合理,血脂異常人群呈逐年增長趨勢,隨之而來的是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不斷升高。我國居民對血脂異常的重視度還遠遠不夠,多數確診患者的血脂控制并不理想[2]。隨著健康管理在我國的開展,對血脂異常等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干預研究成為關注熱點。本研究以2009年在我院進行體檢的5706例行政管理人員為對象進行橫斷面調查,通過對該人群血脂異常流行病學狀況及其伴發疾病的調查,分析探討血脂異常的中西醫結合健康管理模式的可行性與實踐應用,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預防、干預提供實踐基礎。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本研究采用模斷面研究方法,隨機抽取2009-2010年在我院體檢中心參加體檢的行政管理人員數據完整者共5706人,其中男性4062人,女性1644人,年齡最大89歲,最小20歲,平均年齡44.8±13.1歲,其中男性平均年齡為44.49±13.04歲,女性平均年齡為45.48±13.22歲。
1.2研究方法檢查項目包括性別、年齡、身高、體重、收縮壓(SBP)、舒張壓(DBP),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空腹血糖(FPG)、總膽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
1.3診斷標準
1.3.1血脂異常判定標準依據2007年《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3],分類包括高膽固醇血癥、高TG血癥、低HDL血癥和混合型高脂血癥(血清TC與TG水平均增高)。1.3.2高血壓診斷標準SBP≥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DBP≥90mmHg,或近2周內未服用降壓藥物[4]。
特色行政管理模式構建迎接挑戰論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地方行政管理模式變革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剖析了我國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對如何適應“經濟全球化”,提出了我國地方行政管理模式變革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地方行政管理模式變革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地方行政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地方行政管理的模式是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這種行政管理的模式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中,就顯現出不適應的狀況。為適應經濟全球化進程的發展,我們不僅要對經濟全球化有清醒的認識,有正確的對策,必須對中國地方行政管理的模式進行變革。以認真的態度和充分的準備,積極應對,迎接挑戰。
1什么是經濟全球化
從生產力運動和發展的角度分析,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規范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經濟全球化就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心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不僅沖破了國界,而且縮小了各國和各地的距離,使世界經濟越來越融為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