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2 06:31: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心肌炎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研究論文

【關鍵詞】心肌炎,病毒性;治療

心肌炎是指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彌漫性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炎性病變,常為各種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近年來由于對心肌炎的病原學的進一步了解和診斷方法的改進,心肌炎的診斷增加,已被作為常見的心臟病之一,而病毒性心肌炎在其中發病率最高,是當前我國最常見的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所引起的心肌急或慢性炎癥。一般是在病毒感染(如感冒、咽痛、腹瀉等)后的1~3周內發生。導致心肌炎的病毒有多種,主要經呼吸道或腸道感染,少數肝炎患者可發生心肌炎。病毒可直接損傷心肌,也可通過免疫機制導致心肌炎癥。

對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療,目前尚無特效藥,有些所謂抗病毒藥物,還處于臨床試用摸索階段。人體被病毒感染后,心肌受到損害,其炎癥呈局灶性或彌漫性,也可累及心包膜,竇房結以及傳導系統,病變程度各不相同,可發生病竇、心力衰竭、心肌心包炎以及不同程度的房室傳導阻滯和心律失常,甚至幾種病變同時存在,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因此,病毒性心肌炎不是單用一種藥物、一個方劑所能治愈的,目前多采取綜合治療及對癥處理的方法進行治療。

1一般治療

1.1休息休息相當重要。活動和疲勞可使病情加重。急性期需臥床休息到熱退后3~4周,心影恢復正常,始能下床輕微活動。恢復期應繼續限制活動,待病情穩定,再逐步增加活動量。病情較重,心臟增大者,臥床6個月左右,如心臟未明顯縮小,應適當延長臥床時間。有心功能不全者,應絕對臥床休息,以減輕心臟負擔,使心衰獲得控制,心臟情況好轉后,始能輕度活動。一般重癥患兒需臥床休息6個月以上;輕癥患兒如僅有早搏等心律失常,則可適當縮短臥床休息時間。

1.2飲食多進食含維生素C類水果(如橘子、番茄等)及富含氨基酸的食物(如瘦肉、雞蛋、魚、大豆等)。

查看全文

病毒性心肌炎護理分析論文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收集我院2004年3月-2008年12月間收治的20名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資料。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齡22~45歲,本組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臨床診斷標準。16例發病前2~3周有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史,11例有不同程度的肢體乏力、胸悶、心前區不適、心悸及心臟雜音等非特異性癥狀,9例表現為阿-斯綜合征、心源性昏厥和心跳驟停,5例表現為急性左心衰竭。

1.2治療患者均休息1~3周,進食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且易消化的食物。給予心電、血壓、呼吸等綜合監護,營養及改善心肌細胞代謝(維生素C、輔酶Q10、黃芪等)治療。在治療初期應用青霉素400萬~800萬單位/天,靜滴1周。(2)抗病毒治療,α-干擾素200萬U,肌肉注射,1次/天。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黃芪注射液30ml,靜脈滴注,1次/天;保護心肌,改善心肌代謝,大劑量維生素C5g/次,1次/天,輔酶Q10,10mg口服,3次/天;中間穿插免疫調節治療,并逐漸減量停藥。心力衰竭者,按常規心力衰竭治療,但洋地黃用量偏小,貝那普利5~10mg,口服,1次/天,倍他樂克25mg~50mg,口服2次/天。心力衰竭者給予利尿、擴血管為主的糾正心力衰竭治療,快速心律失常者給予腎上腺素能β-受體阻滯劑減慢心率。

1.3護理嚴格按照本院對入院患者制定的醫護條例執行。

1.4結果經過我院科學積極的治療和護理,15例患者臨床治愈;3例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隨訪發現心臟進行性增大或左心室收縮/舒張功能減弱;2例死亡。對我院臨床資料進行總結分析后發現,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護理上,許多問題應引起心內科醫護人員的關注,其治療和護理應當具有規范性,科學性,下面就這個問題作一簡要介紹。

2護理干預

查看全文

小兒病毒性心肌炎心肌分析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IVIG)保護小兒病毒性心肌炎(VMC)心肌細胞的臨床療效。方法:將72例病毒性心肌炎隨機分為兩組,常規治療組A,IVIG治療組B。A組36例采用心肌炎常規治療,B組36例在對照組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IVIG,0.4g/(kg·d),連用7天。治療21天后復查心肌肌鈣蛋白Ⅰ(CTnⅠ)、心肌酶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羥丁酸脫氫酶(α-HBDH)和左、右心室Tei指數、ICT、IRT、ET指標的變化。結果:B組CTnⅠ、CK—MB、α—HBDH和左心室Tei指數、ICT、IRT、ET明顯低于A組,有明顯差異性(P<0.05);右心室Tei指數、ICT、IRT、ET兩組治療前后比較p<0.05,A、B兩組治療療效比較p>0.05。結論:IVIG對降低VMC患兒的CTnⅠ、CK—MB、α-HBDH和左心室Tei指數、ICT、IRT、ET有顯著療效,對心肌細胞起保護作用。

關鍵詞:病毒性心肌炎丙種球蛋白心肌保護小兒

病毒性心肌炎(viralmvocaMitis,VMC)是兒童時期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如未經有效治療可引起心功能衰竭,甚至發展為擴張型心肌病,預后不良。其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病毒是VMC的最重要病因,以柯薩奇病毒B(CVB)為最常見,除病毒感染外,機體免疫功能異常尤其是細胞免疫功能異常對VMC發病起極其重要的作用[1]。本病尚無特效治療,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作為免疫調節劑已經用于治療病毒度心肌炎,且獲得滿意療效的報道[2],為探討IVIG對VMC患兒心肌的保護作用,我們對36例VMC患兒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IVIG進行治療,治療21天后復查CTnⅠ、CK—MB、α-HBDH和左、右心室Tei指數、ICT、IRT、ET,觀察指標的變化。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72例VMC患兒為2005年6月~2007年5月我院住院部患者,均符合1999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心血管專業組修訂的診斷標準[3]。隨機分為兩組,常規治療組A,IVIG治療組B。A組36,男21例,女15例;平均(7.27土1.66)歲;病程(8.35土2.73);B組36例,男20例,女16例;平均(7.34±1.59)歲;病程(8.41土2.77)。兩組患兒治療前的CTnⅠ、CK—MB和α-HBDH見表1,左心室Tei指數、ICT、IRT、ET見表2,右心室Tei指數、ICT、IRT、ET見表3,A、B兩組治療前均未用任何影響免疫功能的藥物。兩組性別、年齡、病程、觀察指標上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療方法A組:給予休息、更昔洛韋、1,6二磷酸果糖、大劑量維生素C、輔酶QlO,維生素E、復合維生素B和參麥注射液等綜合治療。B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IVIG,0.4g/(kg·d),連用7天。

查看全文

小兒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分析論文

【Abstract】Objective52patientswithseriousacutevirusmyocarditiswereanalyzed,includingclinicalmanifestation,echocardiography,serumenzymelevelandserumvirustest.Methods52patientswithacutevirusmyocarditis(AVM)during1996~2001wereincluded,malein30,femalein22,agedfrom1to12yearsold.Theclinicalcourseandcharacteristicsinallpatientswereanalyzed.ResultsTheclinicalconditionwasveryseriousineachpatientswithAVM,somewerecomplicatedwithotherorgansinjury,ventricularenlargemnetoccurredanddilatedcardiomyopathyfollowedlaterinafewpatientswithAVM.Serumenzymeincreasedforalongtimewithoutenzymepeak,whichpresentedasacharacterofAVM.AlthoughvirustestcouldofferareliableevidencefordiagnosisofAVM,positiveratewasverylow.Clinicaldiagnosisdependsmainlyonpatient’sclinicalmanifestationandobjectiveevidenceofmyocardialinjury.ConclusionItcouldbeanimportantproblemthatweshouldpayatfentiontotheclinicaldateandimprovethecapabilityofdiagnosisonobjectiveevidence,becausethemanifestationofseriousacutevirusmyocarditisisvariable.

Keywordsseriousmyocarditisdiagostictechniques

急性重癥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種危及患兒生命的嚴重感染性疾病,現將1996年2月~2001年12月收治的52例急性重癥病毒性心肌炎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本文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收集3家醫院自1996年2月~2001年12月住院治療的急性重癥病毒性心肌炎52例,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齡1~12歲。

1.2確診依據(1)發病前近期有明顯的病毒感染史。52例中有明確感染史者48例(92.4%),其中36例(75.0%)為呼吸道感染,12例(25.0%)為腸道感染,其余4例僅表現為發熱而無呼吸道或腸道癥狀;(2)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癥狀;(3)有心肌損傷的表現,如嚴重心律失常、心臟擴大、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腦綜合征及呼吸窘迫等;(4)血清心肌酶增高或(和)血清肌鈣蛋白增高;(5)有組織學和病原學的證據。以上均符合1999年9月昆明會議制定的急性心肌炎診斷標準[1]。

查看全文

特發性心肌炎病理學觀察試析論文

【關鍵詞】心肌炎臨床病理學觀察

特發性心肌炎(Idiopathicmyocarditis)是一種少見的心臟疾病,至今原因未明,常突發心力衰竭而死亡[1]。現收集臺州市因醫療事件爭議解剖的2例特發性心肌炎病例,并結合文獻探討其臨床及病理學特征。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病例1:女;28歲。發熱、頭痛、咽痛,上腹部不適伴厭食3d,于2004年10月24日入院。患者否認有風濕病史。體檢:體溫38.8℃,脈搏110次/min。咽部扁桃體II°腫大;心臟叩診心界稍擴大,并可在心前區聽到低鈍的收縮期雜音;上腹輕壓痛,無反跳痛及肌緊張。實驗室檢查見白細胞9.1×109/L,中性粒細胞68%。心電圖:竇性心動過速,II°房室傳導阻滯。心臟超聲心動圖提示心腔擴大。臨床診斷上呼吸道感染。入院后第1天予抗生素及輸液治療,在輸液后5min突然心跳停止,經心肺復蘇搶救2h無效死亡。大體檢查:心外膜光滑,透過心外膜可見心肌布滿大小不等的灰白色斑片狀病灶。心臟重580g,沿血行徑路剪開,見左、右心腔擴大,心腔及大血管內見大量血凝塊,左、右心耳見3枚附壁血栓形成,大小為0.3~0.6cm。心室肌壁肥厚,左、右室壁分別為1.3cm及1.0cm。左心室切面見有大小不等的斑片狀灰黃色病灶。右心房壁厚0.2cm,左心房壁厚0.4cm,其間也散在灰黃色的結節狀病灶。各瓣膜周徑基本正常,未見贅生物。分別在左室前壁、后壁、側壁、乳頭肌、室中隔、右室6個部位取材,石蠟切片,HE染色。鏡檢:心肌細胞排列規則,結構清楚,未見明顯的變性和壞死。心肌間質水腫,纖維間隙擴大,纖維母細胞和小血管增生。病灶區(大體上灰黃色病灶)心肌間質內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間以少量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浸潤細胞尤以小血管和近心內膜處為甚。心外膜完整,未見上述細胞浸潤。冠狀動脈無粥樣硬化。

病例2:女;35歲。心窩部疼痛3d于2005年10月25日入院。體檢:心臟叩診心界稍擴大,心前區可聞及收縮期雜音。血檢查:白細胞8.9×109/L,尿潛血(+)。超聲心動圖檢查:心臟擴大。經胃鏡檢查后發現胃輕度炎癥,擬診為慢性胃炎,予口服胃藥及補液處理,第2天患者出現心窩部極度疼痛,送醫院后經對癥處理疼痛癥狀無明顯改善。2h后心臟停搏,心臟體外起搏無效死亡。尸檢結果:心臟明顯大于患者右拳,重600g,質軟。沿心臟血行徑路剪開見心腔擴大,左、右心室壁分別為1.3cm及1.0cm,左右心房壁分別為0.4cm及0.2cm。心肌切面失去正常光澤,呈灰褐色,病灶呈不規則斑點狀或巢束狀。取材規范同例1。鏡檢:心肌細胞稍肥大,橫紋清楚,未見明顯變性壞死,間質擴大、水腫,并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及少量的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浸潤。特別是在部分心肌間隙內可見局灶性的肉芽腫結節。肉芽腫中央為紅染的壞死物,周邊可見朗漢樣巨細胞及少量纖維組織、類上皮細胞。冠狀動脈無粥樣硬化。

2討論

查看全文

芪冬頤心口服液治療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中藥芪冬頤心口服液在小兒上呼吸道感染心肌損傷中的治療作用。方法對150例上呼吸道感染心肌損傷的患兒隨機分組,分別進行西藥聯合芪冬頤心口服液和西藥治療。結果中西藥組在心肌酶譜的恢復上優于西藥組。結論芪冬頤心口服液對小兒上呼吸道感染心肌損傷有顯著療效。

MuLifang,ZhaoHongli,XieDan.

DaQingOilFieldGeneralHospital,Heilongjiang163001.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curativeeffec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themyocardiacinjuryofchildrenwithupper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URI).Methods150caseswithmyocardiacinjuryamong250caseschildrenofURIwerefreelyassignedthreegroups.TheyweretreatedrespectivelybyWesternmedicineandChinese-Westernmedicine.ResultsChinese-Westernmedicinegroupexceede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Westermmedicinegroupsintherestoreofmhyocardiacenzymescore.Conclusi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asanotablecurativeeffectonthemyocardiacinjuryofchildrenwithURI.

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upper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myocardiacinjury

上呼吸道感染是兒科的常見病,其發病率占兒科疾病的首位,病毒感染所致者占90%以上。近年來臨床觀察和基礎研究結果提示上呼吸道感染可致心肌酶譜異常及引起心肌損傷,為了解感染后心肌損傷情況并尋求一個簡便、易行、經濟有效的治療方案,筆者開展了中藥芪冬頤心口服液治療小兒上呼吸道感染致心肌損傷的研究,現報告如下。

查看全文

兒童手足口病監護認識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為特征的傳染病,其中以柯薩奇A16和E71病毒最為流行。多發生于兒童,可通過不潔器具、空氣飛沫、污染的水源以及呼吸道等多種途徑傳播。該病防治后復發率極低。手足口病主要表現在皮膚和口腔,但病毒會侵犯心、腦、腎等重要器官,并發心肌炎、腦炎、腦水腫、腦膜炎等,重癥患兒會因病情進展迅速頁死亡,即便存活,患兒也很可能留下后遺癥。本院通過對手足口病患兒的精心治療與護理,效果良好,現總結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治療方法

該病情可表現為:患兒出現神經源性肺水腫,合并呼吸、心力衰竭、合并神經系統感染、出現微循環障礙引起病急、進展快、病情嚴重等。治療方法共有以下幾種:(1)對合并細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進行抗炎治療;(2)清開靈注射液、利巴韋林等靜脈點滴進行抗病毒治療;(3)對癥使用魯米那、安定和維生素C、B6、B12可以鎮靜止驚,營養神經。支持治療;(4)使用阿昔洛韋軟膏治療皮膚丘皰疹,高熱時口服布洛芬或物理降溫;(5)并發癥患兒病情嚴重,可結合病情對癥治療,縮短發熱病程,減少并發癥的發生[1]。

2護理方法

2.1消毒隔離

確診患兒應及時隔離,安放房間保持空氣新鮮,流通、潔凈、溫度適宜,嚴格限制人員出入,患兒物品使用含氯消毒劑浸泡,不便浸泡的可放在陽光下暴曬,徹底消毒。患兒房內最好使用靜電吸附消毒機消毒,密切接觸者也要進行7到10天的隔離[2]。醫護人員診療護理前雙手要徹底清洗消毒,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和血壓計袖在使用后用含氯消毒劑消毒,患兒出院后,醫護人員對其床位先用紫外線燈照射,再用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后才可另外收治患者。

查看全文

子午流注對服藥時間護理的作用研究論文

【關鍵詞】子午流注擇時服藥護理

【摘要】子午流注法是中醫學的一大瑰寶。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的天人相應的觀點,認為“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的規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人的活動須順時應勢,以達到“陰平陽秘”的防病治病原則和“因天時而調氣血”的因時調攝方法。在長期實踐中,創立了時間病理學、時間治療學和“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及幫助人“固本扶元”的時間養生學,所有這些揭示了時間規律的變化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和利用自然規律提高醫療效果的方法。我們現將應用子午流注理論指導擇時服藥的護理介紹如下。

一、子午流注的定義

現代時間生物學證明,人體生命現象、生理活動都具有相對穩定的時間節律性,包括季節、晝夜等節律。有人稱此為“生物鐘”,反映出人與自然的密切聯系。在源遠流長的中醫治療臨床實踐活動中,子午流注的學術理論伴隨著它獨特的臨床療效而被肯定并流傳下來。

“子午”是十二地支中的第1數和第7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這里指時間。就1日而言,子為夜半,午為日中;就1年而言,子為冬至氣在月(農歷十一月),午為夏至血在月(農歷五月);就氣候而言,子時寒,午時熱。由此可見,子午還含有陽極生陰、陰極生陽的意義,說明子午是陰陽轉化的起點和界限。

“流注”是將人體氣血循環比做水流,表示脈氣注輸過程。

查看全文

小兒播散型水痘患兒護理論文

【摘要】通過對本院播散型水痘患兒34例的護理,本文指出護理人員及時發現病情變化,配合醫生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精心的皮膚護理等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搶救成功率。

【關鍵詞】水痘,播散型/治療;傳染病;護理;兒童

水痘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兒童常見的急性傳染病。人群普遍易感,6個月以下嬰兒較少見,孕婦患水痘時,胎兒可被感染。免疫功能缺陷者可出現播散型水痘,重癥水痘可發生水痘肺炎、水痘腦炎、水痘肝炎、間質性心肌炎及腎炎等[1]。本院共收治小兒水痘播散型患兒34例,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200612~200812本院共收治小兒水痘播散型患兒34例,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齡12d至3歲;平均住院14d;患兒周身可見密集分布紅色斑疹、丘疹、水痘疹、膿皰疹。21例伴肺炎,19例合并心肌炎,2例合并肝炎。34例患兒均給予對癥支持,抗病毒、抗感染治療及精心護理,患兒均痊愈出院。

1.2護理措施

查看全文

子午流注與擇時服藥護理論文

【關鍵詞】子午流注擇時服藥護理

子午流注法是中醫學的一大瑰寶。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的天人相應的觀點,認為“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的規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人的活動須順時應勢,以達到“陰平陽秘”的防病治病原則和“因天時而調氣血”的因時調攝方法。在長期實踐中,創立了時間病理學、時間治療學和“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及幫助人“固本扶元”的時間養生學,所有這些揭示了時間規律的變化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和利用自然規律提高醫療效果的方法。我們現將應用子午流注理論指導擇時服藥的護理介紹如下。

1子午流注的定義

現代時間生物學證明,人體生命現象、生理活動都具有相對穩定的時間節律性,包括季節、晝夜等節律。有人稱此為“生物鐘”,反映出人與自然的密切聯系。在源遠

流長的中醫治療臨床實踐活動中,子午流注的學術理論伴隨著它獨特的臨床療效而被肯定并流傳下來。

“子午”是十二地支中的第1數和第7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這里指時間。就1日而言,子為夜半,午為日中;就1年而言,子為冬至氣在月(農歷十一月),午為夏至血在月(農歷五月);就氣候而言,子時寒,午時熱。由此可見,子午還含有陽極生陰、陰極生陽的意義,說明子午是陰陽轉化的起點和界限[1]。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