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2 11:34: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心理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心理學

略議藥學心理學

1藥學心理學的特點

1.1藥學心理學具有更加廣泛的專業知識

藥學心理學必須掌握相關專業藥學知識外,還包括神經病學,精神病學,心理障礙,藥物濫用,兒科及老年心理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藥學心理學專業的課程包括6個領域:神經藥理學,毒理學,社會行為藥學,包括研究和診斷中所應用的評估方法,藥代動力學,藥物化學和藥劑學。這些涉及到3大知識體系。心理學藥師必須對神經系統解剖學,病理生理學,生物化學等專業知識有所了解,必須掌握神經解剖學,神經生理學以及神經藥理學知識。

1.2物理學和化學知識

一些心理疾病的評估技術和物理療法需要物理學的先進知識和實踐,包括神經遞質及其代謝產地的測量,受體結合的鑒定,疾病狀態的體表標志,腦波記錄,大腦成像技術和電驚厥的技術等也是心理學藥師必須熟練掌握的知識。另外,還必須掌握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的知識。

1.3行為科學行為科學知識

查看全文

心理學文化困境

本文力圖以東西方文化交匯為背景,分析中國心理學所面臨的文化困境的表現和根源,希求中國心理學能夠把握實證科學的文化內涵,防止形形色色的非科學的心理學的干擾,保證中國心理學能夠健康發展,有益于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社會進步。

一、西方哲學的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兩大傳統共同成就了實驗心理科學

人們通常使用的“心理學”一詞其意義就是指1879年馮特所建立的實驗心理學。自然也就與西方哲學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在希臘人看來,哲學和科學是一個東西,在中世紀,兩者又和神學合為一體,文藝復興以后,采用實驗方法研究自然,哲學和科學才分道揚鑣”,“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成就為基礎的,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里得幾何學中),以及通過系統的實驗發現有可能找出因果關系(在文藝復興時期)”。實驗科學作為探求知識的活動方式,其邏輯證明體系是以畢達哥拉斯、柏拉圖、笛卡爾等為代表的理性主義的結晶;而它的實驗操作程序又是濃縮了以亞里士多德,培根等的經驗主義的智慧。實證科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漸漸凸現強大的生命力,在其自身發展的過程中,也促進了西方哲學的發展,牛頓力學、達爾文進化論,也引起了哲學的震蕩與變革,成為西方文化的主流。科學是西方哲學傳統長期發展的產物,是西方哲學的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共同成就。

應該說,在西方哲學中實證主義是與科學關系非常密切的。但是,實證主義源于經驗主義傳統,是經驗主義的一個理論形態,不足以表征整個西方哲學對實驗科學的影響。雖然,邏輯實證主義以科學哲學自居,在西方哲學中風光一時,然而很快遭到了以庫恩為代表的歷史主義的批判。庫恩以獨創的“范式”范疇解釋科學的發展進程,在20世紀70年代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到了80年代,“范式”理論又受到以勞丹、夏佩爾為代表的新歷史主義的質疑與批判。可見,自20世紀70年代以后,實證主義哲學在科學中的影響下已風光不在,也就更談不上如我國心理學中有人所說的,在西方諸多哲學理論中,實證主義最適合實證的心理學,所以心理學選擇了實證主義作為其哲學基礎的事情。誠然,我們要充分肯定實證主義在沖破自然哲學的禁錮,使實驗科學從哲學中獨立出來的歷史作用,但是,單單實證主義不能夠鑄造出科學主義文化。我們要正確品評西方各種哲學理論,不能簡單地夸大某一種理論的歷史作用。

二、科學心理學的實驗方法體現了西方文化的理性主義精神

什么是科學,德國的波塞爾先生認為,科學有三個特征,第一,科學是被證明為真的知識;第二,科學可以被理解為通過一定方法或程序產生的陳述系統;第三,這個系統必須具有說理性與論證性。他說:“在土地測量的實踐中,人們都很熟悉畢達哥拉斯的勾股定理,但古希臘的思想家卻別出心裁要‘證明’一下這一原理的正確性進而使其成為公理,這便是科學的開始。”波塞爾進一步明確指出:“不管在什么地方,人們以何種方式從事科學研究,其目的總是試圖建立一套得到證明的陳述系統。”科學活動的成果表現為理論化系統化的知識,科學知識之所以對于人類生活具有哲學、宗教、藝術等不可比擬的意義,關鍵在于科學活動具有一套可靠的證明系統,它為人類生活提供了最為可靠的知識。人類依賴于科學所提供的知識,不斷拓展生命空間,推動文明進步。“程序決定了陳述與陳述之間必須互相聯系,此聯系構成一個整體。”

查看全文

心理學探析論文

研究人和動物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的一門科學。心理學的英文Psychology一詞來源于希臘文,意思是關于靈魂的科學。靈魂在希臘文中也有氣體或呼吸的意思,因為古代原始人認為人的生命依賴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結了。隨著科學的發展,心理學的對象由靈魂改為心靈(mind),心理學是對心靈的研究,或稱心靈哲學(Philosophyofmind)。直到19世紀初葉,德國哲學家、教育學家J.F.赫爾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學是一門科學。

人在生活實踐中與周圍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這樣或那樣的主觀活動和行為表現。這就是人的心理活動,或簡稱之為心理。具體地說,外界事物或體內的變化作用于人的機體或感官,經過神經系統和大腦的信息加工,就產生了對事物的感覺和知覺、記憶和表象,進而進行分析和思考。人在實踐中同客觀事物打交道時,總會對它們產生某種態度,形成各種情緒。人在生活實踐中還要通過行動去處理和變革周圍的事物,這就表現為意志活動。以上所說的感覺、知覺、思維、情緒、意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動。心理活動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由客觀事物引起、在頭腦中產生的主觀活動。任何心理活動都是一種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可稱為心理過程。人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中,各自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點,各人的心理過程都表現出或大或小的差異。這種差異既與各人的先天素質有關,也與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學習有關。這就是所說的人格或個性。心理過程和人格都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心理學還研究人的個體的和社會的、正常的和異常的行為表現。動物心理學研究動物的行為,這不僅是為了認識動物心理活動本身,也有助于對人類心理活動的了解。在高度發展的人類社會中,人的心理獲得了充分的發展,使他攀登上動物進化階梯的頂峰。心理學是人類為了認識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門基礎科學。

發展簡史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只有很短的歷史,但卻有一個漫長的過去。心理學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學思想,哲學和宗教很早就討論了身和心的關系以及人的認識是怎樣產生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王充等都有不少關于心靈的論述。

在西方,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中葉,人的心理特性一直是哲學家研究的對象,心理學成為哲學的一部分。這段時期,英國的F.培根、T.霍布斯、J.洛克等人,以及18世紀末法國的百科全書派思想家都試圖糾正中古時代被神學歪曲了的心理學思想,并給予符合科學的解釋。培根的歸納科學方法論對整個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霍布斯提出人的認識來源于外在世界,洛克最早提出聯想的概念,這都推動了心理學的發展。法國百科全書派J.O.拉梅特里在《人是機器》一書中干脆把人說成是一架機器。這些雖然不免有機械唯物論的觀點,但都有進步意義。19世紀中葉,由于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自然科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科學的威信在人們的頭腦中逐步生根。這時,作為心理學孿生科學的生理學也接近成熟,心理學開始擺脫哲學的一般討論而轉向于具體問題的研究。這種時代背景為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奠定了基礎。

現代心理學是在1879年建立的。這一年,W.馮特在萊比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心理學從此宣告脫離哲學而成為獨立的科學。馮特是一位哲學家兼生理學家,他的心理學實驗室主要研究感知覺心理過程,所用的主要是生理學的實驗技術,所以他稱自己的這種研究為“生理心理學”,也稱為“實驗心理學”。從此,現代心理學經歷了110多年的歷史。在這期間關于心理學研究對象的討論有過幾次大的反復。最初,馮特認為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直接經驗或意識的科學,復雜的心理活動是由簡單的單元構成的。心理學的任務就是把心理活動分解為一些心理元素。例如,對一本書的知覺是由長方的形狀、一定的大小、綠色的書皮等感覺成分相加而成的。這種看法無疑受到當時化學發展的影響。化學采取了分析的方法,化學元素才不斷被發現。正因為如此,后人才把馮特的心理學體系稱作元素心理學或構造心理學。馮特晚年還開展了民族心理學的研究,這是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先導。馮特在萊比錫招收了歐美各國大批進修生,他們學成歸國后,分別建立心理學系和心理學實驗室,使這門新興的科學得到迅速推廣。

查看全文

生態心理學CMF設計研究

摘要:隨著現代物質文明的發展,人們對產品設計的需求也在發展。人們的需求要求產品設計不僅要滿足人們對功能的需要,更要滿足人的心理需求。以生態心理學為基礎的設計,從人知覺的角度出發,把以知覺為基礎的設計更能夠滿足用戶心理、生理需求。作為產品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CMF設計(材質、成型及其表面處理)決定了產品外觀的色彩、機理、表面效果等絕大部分視覺及觸覺可感知的方面,對產品所體現的知覺信息有著重要意義。由于產品設計行業仍舊處于發展階段,因此關注的重點多是放在藝術表現力和基礎功能性方面。通過對生態心理學的研究,可以把產品所要呈現的信息物化,給使用者一種親切感,使產品不再是單純的為了實現某種目的而產生,而是關注使用者的情感的信息流。生態心理學的思維給CMF的設計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使設計師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消費者的需求,并且可以恰到好處的做出針對性的設計。

關鍵詞:產品設計;生態心理學;CMF設計;知覺

1CMF設計簡述

CMF是Color、Material&Finishing的簡寫,是對于產品設計的色彩材質和工藝基礎的認知。CMF設計是作用于設計對象的,它是對于使用者和設計對象之間深層次互動的設計。產品設計的細節呈現大部分依賴CMF設計,產品的CMF屬性包含了產品的視覺特性,以及產品的使用信息。在現代工業化生產的背景下,產品的CMF屬性和工業化加工屬性成為設計應用的核心之一。在多元需求的現代消費背景下,產品設計的色彩搭配、材料選擇以及表面處理工藝在滿足產品功能和結構需求之外,人們對產品所表達的情感、象征意義等方面需求所占比重越來越大。使用者所處的地域、文化、社會地位、性別、年齡等方面的條件差別逐漸成為了設計者需要關注的焦點,為了滿足不同背景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設計師應該對于色彩、材料及表面處理工藝所表達出的特征信息進行細致的研究,對產品進行細分化設計。在對CMF的研究方面,西方設計界率先提出色彩、材料及表面處理工藝三者相結合的“CMF”研究,并將其從傳統產品設計模式中剝離出來,進行比較深入的研究。CMF設計研究的進展產品設計與人們的生活更加緊密的結合,滿足人的生活需求,國內設計界越來越認識到CMF設計的重要性,生產企業對CMF設計在對產品附加價值、品牌形象、產品競爭力等方面提升的作用逐漸有了充分的認知。產品形態的信息表達與色彩、材料以及表面處理工藝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色彩主要影響對視覺信息的傳達;材料主要影響對觸覺信息的傳達;表面處理工藝則影響到整體的形態、色彩與材料是否能完美的表達設計信息。

2生態心理學簡述

生態心理學是以詹姆斯•吉布森為中心所創設的一個心理學新方向。生態心理學將動物的行為和知覺與其生存的環境互補地把握理解,認為動物可以借由介質中的某種信息,直接知覺行為來源的“affordance”。是指動物的生存生活環境中的事物對于動物本身的價值和意義是真實存在的,是可以被動物直接感受到的。而不是由信息的接受者主觀理解并引導而產生的。

查看全文

審計失敗心理學思考

摘要:本篇文章首先對審計失敗主要因素進行闡述,從初始信息分析、決策主體分析、審計關系分析三個方面,對連續業務關系中審計失敗心理學進行分析,并以此為依據,提出預防審計失敗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連續業務關系;審計失敗;心理學

會計事務所作為民間審計機構,在上市企業財務報表審計中發揮著特有的優勢,在證券市場中扮演監督管理的角色。但是因為當前我國證券市場發展不全面,此類企業財務舞弊現象頻頻出現,會計事務所在審計過程中將會受到各種審計風險影響,導致審計失敗。一旦出現審計失敗,在某種程度上將會給投資人員對上市企業財務情況判斷帶來誤區,影響審計監管作用發揮。為了促進我國審計行業快速發展,需要結合審計失敗因素,從連續業務關系角度入手,加強對審計失敗心理學思考,尋找改善審計方式的途徑,提升審計效率和質量,實現我國審計工作穩定發展。

一、審計失敗主要因素

(一)主體因素。從主體角度來說,主要劃分成組織機構和組織成員兩方面內容。其中組織機構也就是指會計師事務所,組織成員則是指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如果存在組織文化、運營體系問題,如審計質量不高、實施異常審計收費等,機構獨立性將會受到利益等因素影響,引發審計問題。而注冊會計師自身素養水平問題,如個體誠信道德不高、獨立性不強等,都會導致審計失敗現象發生。(二)客體因素。客體因素也就是企業業務活動比較繁瑣,成本戰略使用不合理等,企業創新性水平不強,舞弊手段遠遠超出審計技術標準,管理層級出現私欲膨脹等現象,導致審計失敗。此外,造成審計失敗的因素也包含了公司股東兼任管理層的組織安排,審計工作受到領導層級干預,嚴重影響審計獨立性和權威性,從而造成審計失敗。(三)環境因素。受到宏觀環境負面因素影響,導致審計失敗。其中包含了職業環境不良競爭、法律環境不完善,監管水平不強等。部分地方政府部門基于稅收等給審計結果造成干預,從而引發審計問題。在執行審計工作時,人為因素對審計結果恰當與否將直接影響其應用效果。即便上述已經對審計失敗因素進行初步探究,但是在注冊會計師個體素養上,沒有深入分析。如果是注冊會計師個人因素,也是給審計質量提升帶來一定影響。

二、連續業務關系中審計失敗心理學分析

查看全文

心理學“擴充”分析

1基本原理

“擴充”(Amplification)遵從分析心理學象征性的分析原理,包括意象與象征理論。意象思維是中國人傳統思維[2],認知心理學與神經科學認為,意象既是對客觀表象、知性概象的完形重整形式,也是對思維主體的情、知、意等心境動機與價值理念的全息融合結果[3]:通過實證聚焦意象的意識內容。深度心理學則通過象征理論發現了意象的無意識意義。榮格認為“當一個字或一個意象所隱含的東西超過明顯的和直接的意義時,就具有了象征性”。一種代表已知事物的形式只是符號,而象征是“借助于與某種東西的相似,力圖闡明和揭示某種完全屬于未知領域的東西,或者某種尚在形成過程中的東西”。這種未知領域即無意識范疇,以象征性的意象涌現:具有象征意義的“形象”[4]。同時,象征所具有的廣泛的‘無意識’方面,從沒有被準確地加以規定或充分地闡釋過,也沒有誰能做到這一點”[5],意象的象征闡釋指向了豐富性。為此,擴充歷史性地尋找意象的文化層面的早期形式,使意象變得更加豐滿與豐富、以便深入理解意象的方法。

2產生與發展

臨床中,積極想象是直接獲取無意識的技術[6],而擴充則是處理無意識所涌現的意象的技術,緣于對心理結構層次的認識的不斷深入和細分,以及“綜合建構”法的形成而產生、發展起來,并隨后現代心理研究與治療的興起而成熟。2.1榮格創建期:萌芽、確立與應用與弗洛伊德對心理結構的深度止于個體無意識的認識不同,榮格通過對考古、宗教、神話等早期文化材料的類比與分析得出一個結論,居于心理結構中個體無意識之下存在更深層的、通過遺傳傳遞的集體無意識,主要由人類最根本、普世的心理模式——原型組成。原型是空洞的形式,必須由原型意象呈現——即原型投射的內容。榮格在1914年《紅書》附錄中論述如何理解病人心理材料的方法時,嘗試建立與原型理論聯系的臨床技術,第一次使用了“擴充”,這是擴充技術的萌芽。他在第4卷著作《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的《精神分析理論》中,把弗洛伊德試圖揭示原始、本能、幼稚基礎或心理動機根源的方法的中心特征稱作“還原”。榮格批評這種對無意識材料進行個體背景的分解與個體傳記式的追蹤過于局限,因為它無法揭示無意識產品的全部含義[7]。在1917年第7卷《心理分析兩論》中,榮格又談到,“如果心理產品僅被簡單地分解,幾乎什么都不會發生……集體無意識的意象或象征只有在接受一種綜合治療模式時才會產生其獨特的價值”[8]。他用“綜合建構”法區分于弗洛伊德的還原法,并把擴充確定為綜合建構的根本與基礎。他在1917~1919年用“擴充”分析神話、考古、人類學、宗教等方面的材料論述他對集體無意識與原型理論的發現——開創了一種基于把文化材料當做心理現象進行詮釋的心理研究方法。而到了1920年以后,他將擴充作為一種治療技術廣泛踐行于臨床工作中,實現對“個體的與集體的”(心理內容)的綜合。“個體的”包括了個體意識與無意識,“集體的”包括了集體意識與集體無意識,由“個體的”擴充到“集體的”,再將二者綜合,來建構無意識意識化過程。他在《飛碟:一個現代神話》[9]指出,所有清晰呈現的神話人物形象非個體水平獲得,而是來自心靈及其結構的與生俱來的語言,并強調擴充中使用比較象征學的跨文化向度。2.2后榮格學者發展期:文化無意識與多元理論的融合一是心理結構中文化無意識理論提出使擴充的內容再度細分。后榮格學者指出,榮格所使用原型更多時候是屬于文化范疇的:JosephL.Henderson認為,“Jung所說的‘個人的’實際上是有文化條件的”[10];VannoyAdams認為,榮格所說的‘集體’實際上是“文化”[11]。本質上,文化無意識是一個動態領域,是一個活的歷史,同時又連接到集體和個人[12]。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具備更廣泛的跨文化的人類心靈的共性。而由Henderson首先提出的文化無意識,則更適宜于特定族群,它位于心理結構個體無意識與集體無意識之間,能夠共享特定文化的民族集體共有的“歷史文化記憶”,主要由文化原型構成,以文化原型意象呈現。于是,對于心理材料的擴充細分出文化原型與原型的不同層次。前者在單一文化的歷史時間線與領域空間線上進行分析,后者則在跨文化的類比中實現擴充。隨著對文化無意識、文化原型與文化情結的研究的深入,原型象征研究檔案庫(TheArchiveforResearchinArchetypalSymbolism,A.R.A.S)的建設開始按族群文化分類,以便分析師學習與查詢,使“擴充”更加豐富的文化與跨文化視角,“發展為對象征及其變異形式的歷史文化矩陣的闡述”[13]。二是分析師們針對臨床中使用擴充技術諸多問題的反思,強調擴充中的內省及多元理論的融合。JohnBeebe在擴充的個體水平上補充了咨訪雙方的個體心理類型維度。在繼承榮格綜合建構法的基本要義的基礎上,當代分析師們亦對精神分析后繼理論有所吸收,新的交互模型將自我分析探索擴展到了監測反移情反應的范圍,后現代的主體間性理論也促進了分析文化的發展。特別是,許多領先的臨床醫生對這一范式內的移情/反移情相互作用進行了詳細的重新檢查[14],擴大了分析人員的內部世界當代的觀點,包括承認“分析師無法免除的主觀性”[15]和定義為“具有實現意圖的經驗或行為”[16]的移情/反移情的不可避免的相互作用。JudithHubback建議在督導設置下考察擴充使用背后的無意識的動力操作[17]。NorahMoore指出擴充技術的使用首先要注重分析師反移情的內部體驗過程[18]。ThomasOgden提出以原型意象綜合分析師與來訪者各自的想象與感覺形成“分析性第三方”的經驗[19],JosephCambray聚焦于分析師在分析期間產生的擴充技術的主體性而強調其程序性構面。

3實施與操作

3.1廣義擴充:心理研究與臨床實踐廣義的“擴充”包含了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的兩種情景。在第一種情境中,擴充是一種理論研究范式,榮格把神話與宗教文獻、出土文物、人類學材料等文化產品當做心理產品來分析,繼承馮特著《民族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并進行歷史性的、以及跨文化的象征類比,引入了原型意義的分析,形成具有外部時空廣度與內部心靈結構深度的“擴充分析”。臨床實踐中,他將個體意象/聯想與文化、歷史、原型聯系、綜合建構個體新體驗,形成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擴充技術”。理論研究的“擴充分析”對于分析師來說,既是自我教育、用以擴大自身認知的知識型探索,也是對提高咨詢與治療中的原型反應及敏感性的準備與訓練,從而有效運用臨床實踐中“擴充技術”。3.2擴充技術操作步驟:主體——客體——綜合《榮格分析心理學關鍵字典》總結了榮格最初用對夢的擴充步驟:通過聯想,建立一個夢像的個人背景(第一步);通過擴充使之與普遍形象(imagery)連接。使用神話,以歷史文化與澄清并做了充分的夢的象征性的隱喻內容,擴充使夢者放棄對夢意象的純粹的個人和個人主義的態度。它強調一個隱喻,而不是直譯的夢內容,并讓做夢者進行選擇(第二步);……第三步,允許進一步的理解作為反思的結果”。此處談到的擴充技術先由個人水平到歷史文化、原型水平漸進,最后理解與反思。第一步即主體(subjective)擴充,第二步為客體(objective)擴充,而第三步即以理解為核心的對二者的綜合、反思。榮格早在擴充技術創建期就提及了主體與客體的兩種擴充。他在1914年倫敦心理醫學會上的演講中(后以《關于心理理解》題名發表),“首先直接主張在個人領域之外使用類比,尋找“典型形態”,這將“拓寬分析結構賴以生存的基礎”。他接著指出,這將有助于“客體的交流的目的”,連接分析話語的主體方面,以便外部觀察者能夠理解”[20]。他還指出“這為‘主體和客體’擴充奠定了基礎,……‘在進入客體擴充前首先應充分探索(來訪者)主體的整合程度’”。可見,榮格在強調客體擴充之時,同時建議在此之前“主體擴充”的必要性。主體擴充即分析師附著、圍繞來訪者提供的較模糊的心理材料,請來訪者在其主體的個人歷史、背景框架下進行聯想,建立心理材料與個體水平的歷史、文化間的聯系。Hubback提出,分析師在此階段“必須對(來訪者)嬰兒期以及移情進行徹底的分析”。然后,在主體擴充中找到象征性的隱喻內容,當發現其中神話、宗教的主題與形象時,根據“個人的文化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中重要線索”進入客體擴充,跳出個體歷史背景,“建立原型語境的意義”[21],將之與客觀的文化或與“普遍的象征”類比,榮格說,即使是最獨立的系統也不是絕對獨一無二的,但它提供了與其他系統驚人而明確的類比。接下來是第三步,是將客體擴充所呈現的豐富且較有洞見的內容為主體提供反思與選擇,在更廣大的背景之下,促使個人視角與非個人視角的多視角對話,“有意識地體驗其內在作為原型能量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作為他們的客體”,以期咨訪雙方在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綜合出個體心理的更多可能性(潛能),建構新的經驗組織原則,促進心理發展與癥狀轉化。榮格雖然一再強調心理材料的主體性與客體性是同時存在的,“意義既主觀又客觀”,心靈的豐富性決定了其多義并存,即便是相互矛盾的。Cambray指出分析師在進行客體擴充的過程中包含了自己的“主體性”,這使擴充變得復雜而很難客觀。雖然榮格一再強調分析師的客觀,但必然存在著移情/反移情的可能性,對此,Hubback指出,“一些分析人士試圖采取一種盡可能沒有影響力的立場,盡管他們可能認識到,一定會發生大量內省,但他們的目標是永遠不要提供自己的聯想或類比”。MichaelFordham指出擴充技術可用于對分析師在對來訪者治療過程中自身轉化的分析,“而且只有建立在分析師移情經驗的基礎上才會有效”[22]。TheodoreJacobs指出分析師需要把自身內在經驗,當做一種分析工具[23]。Moore把擴充技術中的內部體驗與內在經驗視作在文化、集體水平的“擴充式內省”。3.3擴充技術的維度:闡釋與理解DarlySharp談到,擴充作為一種基于神話、宗教和童話比較研究的聯想方法,用于對夢和繪畫中的意象進行闡釋[24]。顯然,他把擴充作為一種闡釋方法。榮格認為,這種“沿著它想要闡釋的意象的路線進行的科學負責的闡釋不能被稱為同義反復,相反,它擴大了意象的意義”[25]。趙冬梅、申荷永認為,在“以‘放大’、‘增加’‘生產’意義,實際上就是根據廣義的文本,對無意識的意義給予闡釋和澄清,是關于無意識的闡釋學”[26]。這是一種比較的、互文性的方法。這種方法將把夢的形式和內容與其他文本的形式和內容——例如神話——進行比較,試圖找出相似之處[27]。然而,擴充技術卻不只是闡釋方法,其共情與理解的立場是關鍵。榮格在《飛碟:一個現代神話中》指出,“擴充”的方法最初看上去就像一種對原型的翻譯,接著他強調闡釋是為了“理解”原型所含有的“一種在實踐中非常有效的感受/情感價值(feeling-value)”。他以擴充為手段來理解原型材料,可以使我們對病人的心理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28]。攜帶著巨大能量的原型意象,在涌現時往往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感受,倘若分析師僅用“闡釋”,甚或是知識教育的方式使用擴充技術,那是對來訪者的拋棄,“原型意象”在建構過程中的咨訪雙方的感覺至關重要。“無意識原型所帶來的情緒情感層面的激活在臨床工作中非常重要,是無意識自主涌現的部分,在心靈結構中,我們會人為地壓抑這樣的情緒與情感,并不代表他們不存在,而是會以神經癥的方式表現出來,分析師必須要關注無意識所帶來的強烈的情感反應,以及對情感反應的應對方式,而擴充技術在此時可以產生橋梁作用”。因此,擴充使用時,認知價值的闡釋為輔,感受/情感價值的理解為主,闡釋為了理解而服務,當其不能為理解服務時,則需延遲甚至避免。

查看全文

心理學論綱

在古代的印度和中國,各大宗教的思想家通過對經典的微言大義加以詮釋和組織建立了一系列體大思精的形上學體系。在近代中國,這一古老的思想傳統因為熊十力的《新唯識論》獲得了新生。以唯識學的觀念詮釋儒家原典《周易》,熊氏成功地將作為東方思想之兩大支柱的儒學和佛學結合在一個渾然天成的理論系統之中。概而言之,新唯識論以為作為本心的純白之意在沾染感性經驗的客塵后即迷以逐物,由此將思緒湍飛的內宇宙混同于森然萬象之外宇宙;本心一旦與經驗記憶相合即生“辟”與“翕”這兩種相反相成的勢用:辟勢表達為發動意識行為的隱微的意向性,翕勢則顯示為賦予純白之意以形質的理性閥限;只有即流行而識主宰,于跡象而證真常,方可領略本體寂而能化。靜而譎變的復雜面相。馮特以來的現代心理學之主流注重觀察者與觀察物的分離,而傳統的東方心性論只以觀察者的主觀內省為依歸——前者主要研究普通的心理現象,后者則大量涉及特殊的宗教經驗。作為東方心性論之大成,新唯識論的整個理論系統象是結合著精神分析學的人格結構學說進行現象學的心理描述——由靈明悟性所體驗的本體渾然至善,不同于情欲沸騰之"伊德",故而可為個人靈魂解脫的依據;而解釋意識行為的翕辟成變論又兼攝意向之張與理性之斂,較之純任辟勢的意向性學說更為嚴謹周密。我將嘗試以西方心理學的的形式改造新唯識論,進而以之為核心將這一獨特的思想體系擴展至文科的其他分支領域。

在弗羅伊德之前,崇尚理性的西方思想界一直傾向將憶想思維的醒位視為自我的本然狀態;與之不同,東方人在《易傳》和《奧義書》的時代即已意識到醒位只是更為原始的熟眠位在結合經驗記憶之后的異變形態。在無夢的熟睡中,“我”回到了聞見未染。思維斷滅的原初狀態;此時,作為本心的純白之意因蛻去感性經驗的外殼而呈現本來面目,只以無知之知證會無相之相。寂然不動的主體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醒覺之后,“我”即依止外在聞見和先前意識以歷時順序熏染而成的經驗結構展開思活動--清醒狀態下的意動深受經驗理性所含藏的翕勢之牢籠。思之時猶如心靈之眼的內自我實為感性經驗隱含的五識之見分在意識宇宙所投射的幻影--它認同外在的五識身,從而憑藉經驗記憶計度分別種種名相及其實指。形象的感性經驗屬于時空之中的個體生命,而抽象的名言符號則屬于包含無數跨越時空之個體的文化生命——在憶想思維的過程中,后者必以前者為依托。“我”所以能在思考時熟練地使用"房屋"這一名言是因為個人的經驗記憶含有不計其數的樓房屋舍的具體印象。外在的五識身須以意志克服肉體的惰性才能站立起來,而作為五識見分之幻影的內自我亦須以相同的意志克服精神的惰性才能展開憶想思維。就寢之后,隨著支撐五識身之意志的消失,伸張的辟勢終于掙脫翕勢的約束--當此之際,“我”猶如松弛的彈簧,開始在自動力用的牽引下進入光怪陸離的夢境。意識清醒時,主體每以情節完整的事件為記憶的單元;職此之故,在全整的經驗結構解紐的夢幻中,意動的慣性總是自然而然地接著偶爾呈現的念頭編織可為“我”接受的故事情節。這是當事人向自己講述的故事,所以“我”時常作為主人公出現于形形色色的夢中——主角為第一人稱的小說似乎源于相同的心理機制。夢境呈現時,辟勢極度膨脹,但仍受制于先前的夢幻內容。經驗記憶的抽象理路以及與當下意念密切相關的記憶片段。夢中之“我”誤以先前的夢幻內容和與之相銜的脫序的記憶片段為全整的經驗結構,故而總是執幻為真,將心意識變顯得虛無飄渺的境相認作客觀實際。一旦蘇醒過來,君臨全整的經驗結構的主體即刻證知夢之為夢。

本心猶如蘊含豐厚的種子,由經驗記憶之滋養發育成長,形成因人而異的人格氣質。多血質的人翕辟二勢均甚強旺——辟勢始終居于主導,在與翕勢和諧互動的過程持續產生敏銳而靈活的應變心智。膽計質的人則辟勢強而翕勢弱,意向之張與理性之斂難以協調和合。樹體時常因外部刺激而失控,爆發短促而激烈的情緒反應。作為心理活動之理性閥限的翕勢在外傾性氣質中處于被動的客位,而在內傾性氣質中則進據能動的主位。黏液質的人翕勢強而辟勢弱,理性的過度抑制造成保守閉鎖的心態。表現為性格內向,對外部刺激反應遲鈍。抑郁質的人一如多血質的人翕辟二勢均甚強旺——只是翕勢居于主導,不斷引誘辟勢逆向發用。反映在心理活動上則是沉郁而深刻的情緒反應。就個人心智發育而言,幼年時代辟盛于翕:此時,內心渾沛的意蘊使“我”耽于幻想,不務實際;而言談舉止則天真浪漫,無所繩檢。理性的抑制力隨著經驗的累積日益成長,到了成年時代一變而為翕盛于辟:當此之際,“我”遇事每能深思熟,斟酌利害;而言談舉止則老成持重,不逾規矩。幼童所以長于記憶是因為純白之意黏附感性經驗與意識內容的能力較之外敷經驗結構之意為強,成人所以長于理解則由于以名言為載體的抽象思維須以經驗記憶所含具體印象為依托。形象的“花卉草木”乃個體生命之記憶,而抽象的“花卉草木”則為文化生命之記憶。蕓蕓眾生皆由語言文字之視聽濡染外在的文化意蘊,而唯有人類中的天才方能經深刻的內心體驗與文化生命融為一體,進而使之生發全新的意蘊。成人憑其經驗理性懂得只有以意志節制童稚的沖動才能獲取長遠的利益。這追逐個體利益的“理性心態”在有著千百年歷史的文化生命看來可能仍然無異童稚的沖動。文化生命先是以內化于心的道德觀念告誡它的成員勿妨群體福祉,如若無效則只能以代表其意志的禮法令加以節制。

我們對翕辟成變的機制已有粗略的認識,若欲深入探究內宇宙的奧秘就唯有具體分析意識層面變化密移的心所或心數。心所依其性質可分為意指對象明確型與意指對象缺如型兩類——前者包括妒、諂、訛、喬(做作)、驚、懼、憂、疑、悔、喜、怒、愛、惡等十三數,后者則包括苦、煩、癡、羞、慚、哀、樂、貪、慳、謙、傲、懈怠、精進等十三數。

妒數:認同外在五識身的內自我自覺有與某公爭鋒的某種資格,而實際表現卻不如對方,遂將自傷之感轉化為怨憎意指對象的情緒。妒數翕辟二勢均甚強旺。

諂數:內自我出于自利的目的思忖應如何討好意指對象——“諂”指心態而非行為。此數呈現時主體浮上下意識表層的經驗結構,是故翕勢熾盛,完全牢籠了辟勢。

查看全文

積極心理學與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關系

一、積極心理學的起源和定義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本質基本可以概括為是對普通人的心理活力與思想美德進行研究的心理科學。

二、積極心理學與人本主義心理學之間的關系

(一)積極心理學對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的繼承

1.繼承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積極正面的人性觀。人本主義心理學改變了傳統消極心理學中貶低人性或非人性化的思想研究傾向,打破了原有精神分析理論范式的局限,正式提出了一種積極地具有人文關懷性質的研究模式;認為社會上的人本性具有善良、自主、能夠對事物進行自我選擇的特征,并且認同人類自身所具備的自我實現成長發展傾向。2.對心理學中心理治療觀念的繼承。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心理治療方式是當代心理學治療理論中三個主要流派之一,其作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相關理論的實踐基礎,主要著眼于人的進一步成長和在成長過程中的自我實現,堅持認為人必然具備一定的內在建設思想傾向和在遇到問題時的自我指導能力,重視人在社會中的個體性以及與其他社會成員構建的人際關系,強調通過心理學指導人員對接受指導人員身臨其境的理解和人性關懷,用絕對的耐心消除接受指導者的心理障礙,進而逐步恢復心理健康,使人的精神和人格都得到進一步完善。積極心理學繼承了這一思想,認為心理學治療不應該只是單純的對已經產生的精神傷害加以治療和研究,也應該關注人優秀精神品質的培養,挖掘人的自身潛能,應該將研究重點放置在為普通人創建健康美好的精神生存空間,推進整個人類社會健康幸福的發展上。二者均重視在心理學治療中強調當事人自身的自助治療,以及當事人在心理治療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治療觀念大致思想相同,具有一定的傳承性。

(二)積極心理學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新和超越

查看全文

積極心理學與分析心理學的淵源

摘要:積極心理學明確表示在其緣起中可以追述至榮格部分關于生活意義的探討,國內積極心理學學者們也發現在很多思想上榮格分析心理與積極心理有很多共同點,但從無意識角度而言卻又有所不同,本文從積極心理的心理復原力、內驅力和積極幻想和分析心理學的自性、內驅力和積極想象技術三個方面做比較和總結,用來探討兩個心理體系。

關鍵詞:積極心理;分析心理;淵源

積極心理學的緣起可以追溯至20世紀30年代路易斯•特曼(LewisTerman)關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榮格(C.G.JUNG)部分關于生活意義的探索。積極心理學學者賽里格曼就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期間提出“積極心理學”這一概念和思想,此后更多學者開始研究積極心理學。斯奈德(SnyderCR)和洛佩茲(LopezSJ)2012年出版的《積極心理學手冊》,標志著積極心理學理論體系形成。筆者通過從以下三個方面對積極心理與榮格的分析心理異同進行對比和總結,有利于幫助學者們進一步理解積極心理學及其應用。

一、積極心理學概念“心理復原力”與分析心理學“自性”

心理復原力(resilience)又稱作心理韌性,心理彈力,與個體的動機、情緒和行為的能力,以及潛能或者特質有關,代表了個體從消極經歷中恢復過來并且能夠靈活適應外界多變環境的能力。是積極心理的核心概念和心理資本之一。積極心理學是要對最理想的人類機能進行科學的研究,其目標是發現使得個體、團體和社會良好發展的因素,并運用這些因素來增進人類的健康、幸福。2001年開始我國就已經有學者關注到積極心理學,直至2006年學術期刊中關于積極心理學相關內容的呈現明顯上升趨勢,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到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尤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統的關注,究其原因與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中,心理工作者的困惑與成長有關,作為高校心理工作,心理工作者們反思不應該淪為“救急”工作和心理應激的處理,而需要把心理工作前移到預防和普及,以及如何幫助學生更好的成長,這一需求和反思使得積極心理學迅速的在教育系統得到關注和一定程度的發展自性(self)是榮格分析心理學的核心詞匯,榮格在榮格文集中說自性是我們生命的目標,它是那種我們稱之為個性(individuality)的命中注定的組合的最完整的表現。榮格心理相信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顆種子,種子沒有長成參天大樹前我們永遠不知道他的樣子,但總有一天這顆種子會破土而出,象征性描寫人類自性化過程,在其中我們隱約的可以看到積極心理學復原力的影子。由于屬于不同的理論體系,所以榮格分析心理更加注重作為人格整體的自性描述和整合實現;而作為積極心理更多的從人格的內因和家庭、學校、社區等外因描述,也就是在哲學和對于人類社會整體來說,也正經歷著類似過程,東西方正如一個人在兩條道路上的探索,東方注重對內在的精神性的探求,西方注重對外在的物質世界的探求,從不同渠道和方向達到同一個方向,人類的心靈的完整。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由于其先天的與東方哲學的親近,使得其在東方的現代傳播與研究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其與中國文化心理結合越來越呈現生機勃勃之景象。

二、積極心理學和榮格心理的“內驅力”

查看全文

心理學論文:小議設計心理學在工業的重要性

本文作者:李珂張偉社工作單位:長安工程機械學院

中國工業設計現狀

雖然我國工業制造開始越來越重視工業設計,但我國工業設計并沒有像預想中的那樣迅速發展起來。認識不足、觀念陳舊、沒有很好解決“人—產品—環境—社會”這一主要矛盾,也導致了我國工業設計發展的滯后。1.許多企業“急功近利”,為追求效益,忽略了開發創新機制的引進。例如在汽車設計方面創新不夠,對國情缺乏分析,對國人性格、氣質與車輛設計的結合也沒有充分考慮,只是簡單地模仿、抄襲或是將幾個車型的不同部分簡單地堆砌,造出的車不但毫無本國特色,而且許多顯得不倫不類。在車輛人機界面設計和內部顏色搭配以及人性化設計的細節上,沒有過多地琢磨,影響了駕駛者的駕駛樂趣,車輛操控的便利性和舒適性都大打折扣。2.設計人員在設計的過程中,忽視了需求者對產品的社會心理、易理解性等的需求,片面夸大了需求者對產品的功能需求。很多設計人員會認為自己對產品的需求即用戶對產品的需求,忽視了真正的用戶的需求。在設計的過程中,懶于做市場調研,或者在做市場調研中,忽視了調研的準確性或有效性,僅僅是程序化而已。3.設計人員人為地在設計中留下個人印記。設計者總想在自己的作品上留下個人印記。這種力求使自己的產品與眾不同的欲望固然能激發出最佳設計方案和新穎的想法,但如果已經有比較成熟的完美的產品,其他設計者可能會將原本完美產品加以改變,結果反而設計出不讓人滿意的產品。4.從設計產品到產品投入市場,反饋信息的周期過長。往往是在舊產品還未投放市場之前,設計人員就已經開始研制新產品,況且也缺乏用于收集并反饋產品使用狀況的機制。產品設計出來,小范圍地投入市場后,很多產品的設計人員并沒有及時地對產品的使用者進行反饋信息的調查,以了解設計出的產品是否具有易操作性,是否很少出現誤操作,使用過程是否能滿足使用者的社會心理期望。5.盲目的功能主義。設計人員或用戶總想增加產品的功能,結果常常導致功能過于繁雜,使人無法明白,也不知道如何操作。復雜的功能組合和按鈕常常會令用戶無從下手,這樣的設計就與設計的初衷相去甚遠,不符合設計的自然演變過程。

在教學中應如何改進并應用工業設計心理學

1.設計觀念從“以機器為本”向“以人為本”轉變。由于“以機器為本”的設計思想是指機械論世界觀。這種思想影響下設計了許多機器工具,給人造成了巨大體力和精神負擔。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將人的需求著重講述并討論,只有讓學生深刻地了解到自己作為用戶,對產品的需求不光是功能上的需求,更多的還存在心理需求,而大多數人們的心理需求就是其價值觀等引起的。因此,要在設計中確定“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讓學生學會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即設計應以用戶的需求和利益為基礎,以產品的易用性和可理解性為側重點。2.以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為依據,建立合適的設計調查方法。要弄清楚用戶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必須要對用戶的需求進行調查,然后進行設計。那么就需要設計師學會觀察了解用戶的使用心理和使用過程。由于影響調查的準確性因素很多,很難得到真實信息。用戶調查和實驗往往涉及到人的內心深處,因此在做調查的時候,很多人往往不加以配合,或者掩蓋了真實的想法,只給調查者客套、表面的回答。而在產品設計中,不同的價值觀就決定了用戶群體對同樣產品而產生的不同需求,這在設計中是很重要的。因此,在設計調查方法的時候,要注意并避免得到不實的答案。3.在調查過程中,盡可能得到真實的信息,建立用戶模型,減小對系統表象理解的鴻溝。在產品設計之前,要先對用戶需求做設計調查,建立正確的、真實的用戶模型。如果用戶擁有正確的概念模型,就能比較容易地學會使用產品,當出現問題的時候,也能比較容易地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在建立用戶模型的過程中,有許多因素都可以導致用戶模型建立的不正確。因此在調查過程中,要注意盡可能得到真實的用戶資料,以便設計師建立用戶模型。而且,設計人員對自己的產品太過熟悉,以致自己察覺不到,也無法了解到產品的哪些方面會造成使用上的困難。在這里,要正確理解心理模型這三個方面的關系。設計人員要保證盡可能地得到真實的、正確的信息,保證設計人員建立的用戶模型與用戶本身建立的用戶模型盡可能一致,這樣就能夠減少對用戶心理模型方面的理解誤差,才能建立恰當的用戶模型,設計合理的產品。隨著現代設計人性化需求的增加,在工業產品設計中設計師更應該注意到社會文化、價值觀等因素而引起的用戶需求的多樣性。在現代工業產品設計的進程中,設計心理學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設計中要正確地運用設計心理學的知識,建立正確的產品用戶模型,摸索用戶心理需求及操作習慣,才能設計出真正適合用戶需求的產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