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2 22:41: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新聞傳播學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新聞傳播學術研究論文
一、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四個層次的失范
當然,不能僅僅因為在國際上發表的成果少就貶低我國的新聞傳播研究。應該說,我國新聞傳播學雖然是一門新興的社會科學學科,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在量的方面有著很多累積,在質的方面也有一定的提高。但由于學術規范問題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新聞傳播學科的發展與我國龐大的學術資源(主要是人才資源)相比,只能說是差強人意。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失范的問題,或者說不規范的問題,是比較嚴重的,由淺層到深層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層次:
其一為具體操作的層面,表現為缺乏規范的注釋、引文等。一項研究表明,2000~2004年CSSCI期刊中新聞傳播研究論文篇平均引文數為2.01篇,大大低于人文社會科學論文的平均引文量(6.06);新聞傳播學論文中有引文的文章和無引文的文章之比為(50.5:49.5),這意味著只有一半論文含有引文,這個比例同樣大大低于人文社會科學論文的引文比例(66.4:33.6)[3]。學術規范中技術層次的規范,包括各種符號的使用、成果的署名、引文的注釋等,雖然是外在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的內容、道德水平,是基礎性、核心性的要求[4]。學術論文規范的注釋、引用,一方面體現對于他人成果的尊重,同時也促使研究者將自己的研究置于既有成果之上,延展研究脈絡,實現知識增量。在國外的許多論文中,有引文注釋四五十條是很常見的。
其二為內容問題,許多論題大而無當,實際上是在做重復研究;從小問題入手進行原創性研究的很少。因而知識增量很有限。
有不少論文都是整合性“研究”。整合研究也能創新,像拉斯韋爾整合出“五個W”的理論,像羅杰斯整合出創新擴散理論,那是大師級的整合,因為這些整合性研究發現了其他人多項研究的共同的本質性聯系、規律性特征。而我們這里有些人不同,是把別人的研究結果進行一般性的歸納(還不一定都標出是別人得出的結論),稍加一些個人看法,就成了一篇論文。其論點隨意、論證松散,完全不能體現學術研究的延續與繼承。最近一個時期,“時評式論文”更是見諸學術期刊,實際上是一些隨筆或政論型的作品,針對某一問題、事件表達個人的觀點,論文并沒有經過嚴密邏輯的論證過程,追求在很短篇幅內對于事物性質作出判斷,有些觀點初看令人新目,但細品之下難以信服。
其三為學術倫理上的失范,包括學術品質、學術責任等方面。前文講到我國新聞傳播學術論文引文、注釋少的狀況,實際上其中包含一種現象,就是作為論文重要論點出現的觀點,明知是別人的研究成果,卻不作引用、注明,只是用自己的話說出來,給人造成一種錯覺:該觀點就是這位作者的創新觀點。這種不尊重別人知識產權的做法,嚴格說起來有剽竊之嫌,卻成了司空見慣的現象。還有人,并無真知灼見,卻搬來一些國外的或外學科的連自己也沒搞清的詞匯裝點文章,結果是繞來繞去,不知所云。另有人在不成熟的論文中拉名家署名以利發表,也有人在不該署名的著述上署名,出了問題卻一推了之。如此等等,都擾亂了正常的學術秩序。
新聞傳播學術研究論文
關鍵詞:新聞傳播學學術規范研究方法學術倫理
[摘要]:
我國新聞傳播學在學術規范方面與國際不接軌,使得我們的學術成果難以走向世界。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有四個層次的失范,從淺層次的引文注釋少;到深層次的,論題大而無當,原創性研究少;學術倫理失范擾亂正常的學術秩序;最嚴重的失范是研究方法的失范。傳統的思維方式、治學方式與現代科學研究規范有距離。多方面的現實原因也使得學術規范難以改進。論文最后就研究方法該不該有本民族的特色,“應然”研究是否也應給予一定的地位,最能改進學術規范的學術群體是什么等幾個問題發表看法。
Abstract:ThefactthatChinese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researchfailstoadoptinternationalstandardspreventsourachievementsfromwellrecognizedbytheworld.Theacademicabnormalityofdomestic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researchcanbeclassifiedinfourlevels,whichgoesfromtheshallowandobviousonelikelackingofnotesandcitations,tothedeeperandhidingonelikefocusingonover-extensivetopicsandlackingoforiginality.Besidesthat,Chinesetraditionalthinkingmodelandresearchhabitdiffergreatlyfromtheinnerrequirementofmodernscientificresearchstandard.DiverserealisticstatusquoalsorestrictstheimprovementofChineseacademicnorms.ThisarticlefinallyproposesitsownanalysisonthequestionofwhetherChineseresearchmethodshouldbeone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andwhether“should-be-styledresearch”deservesitsexisting,aswellaswhowillbethemostpotentialacademicgroupinChinatoimprovethecurrentsituation.
Keywords:Journalism&Communication;AcademicNorm;ResearchMethodology;AcademicEthic
我國設有新聞傳播學院系或專業的大學數以百計,從事新聞傳播學教學和研究的教師數以千計,博士生、碩士生難以計數,但打入國際一流刊物的論文很少,在國外出版學術著作的也很少聽說。這種現象僅僅是因為意識形態不同的原因嗎?傳播學重在傳播效果的研究,意識形態的成分少得多,為什么也同樣如此呢?
淺談新聞傳播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意義
摘要:近年,新聞傳播學成為考研的熱門學科。本文通過對新聞傳播學碩士培養的內涵與特點等方面進行分析,探析新聞傳播學研究生培養的意義。
關鍵詞:新聞傳播學;研究生;高等教育
一、新聞傳播學研究生培養的內涵
新聞傳播學碩士是一個介于學士及博士之間的研究生專業學位,新聞傳播學要求本專業碩士具有新聞傳播學領域的基礎、獨立的思考能力。世界上最早開辦新聞傳播學碩士學位課程的是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其專業涉及新聞的各個領域,畢業生在美國乃至世界各主流媒體十分活躍。而我國新聞傳播學的研究本身起步較晚,無論是學科研究還是人才培養,都是在借鑒西方模式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新聞傳播學研究生學制一般為學分制,學時為三年,前兩年是基礎課和專業課學習時間,課程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通常可以修完絕大部分學分;第三年用來完成畢業論文、畢業實習以及求職。畢業后獲得文學學士學位證書以及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中國的新聞傳播學研究生培養開始于1978年,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首次招收一批新聞學碩士研究生,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批自己培養的高層次的新聞教育人才。經過幾代新聞人數十年的努力后,當前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生的培養已經初具規模,形成了自己的模式,逐漸規范化。
二、新聞傳播學研究生培養的特點
(一)人才培養的多元化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問題研究論文
[摘要]文章認為,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沖擊,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等,是當前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作者提出了如下改進意見: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第二,控制規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第五,確保博士生教育的經費投入,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
[關鍵詞]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目標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當代國際上公認的正規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和文化科學發展水平及其潛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關涉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科學創新能力的儲備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聲譽與民族形象。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后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在這15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后,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后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解放軍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說,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臺,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于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說,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并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布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系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對策研究論文
[摘要]文章認為,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沖擊,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等,是當前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作者提出了如下改進意見: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第二,控制規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第五,確保博士生教育的經費投入,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
[關鍵詞]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目標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當代國際上公認的正規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和文化科學發展水平及其潛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關涉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科學創新能力的儲備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聲譽與民族形象。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后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在這15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后,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后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解放軍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說,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臺,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于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說,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并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布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系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難題以及決策
博士生教育是當代國際上公認的正規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和文化科學發展水平及其潛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關涉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科學創新能力的儲備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聲譽與民族形象。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后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在這15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后,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后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解放軍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說,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臺,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于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說,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并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布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系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20來年歷史與其他學科相比時間并不長,因此,一直是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加之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環境的急劇變化以及教育目標及體系的不斷調整,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發展的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規高校教育的最高層次。這一層次的教育是將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與學科方法進行綜合性地傳授和深入地積淀,并培養學生站在學科前沿和尖端,通過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研究以產生具有學術性和實踐性的成果的過程。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導原則,應用于不同學科,就需要針對本學科發展的要求和現狀,對自身的目標定位作出準確而清晰的界定。眾所周知,相對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學科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類對新聞傳播業的需要和理解之中;它既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又與實踐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也正因為這一“獨特性”,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開創時,還曾一度被認為沒有必要,也被質疑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正說明了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面臨的定位問題。傳統上認為,博士學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學位,是為從事學術工作或一些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做準備的。然而多年來,有為數不少的新聞傳播學博士實際上主要從事一般的教學工作和新聞傳播實務工作,而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眾多業界人士紛紛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學位的傳統目的(為研究進行訓練)和實際用途日漸分離,已是不爭的事實。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專業化究竟如何體現?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社會美譽度怎樣?如何將博士生教育與新聞傳播界的整體發展相聯系?對這些問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理應作出系統的、建制化的回答。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培養模式
新時期傳播學理論的發展對高校輿情處理有至關重要的作 新聞傳播學作為一門應用性較強的新興學科,客觀上要求新聞教育必須滿足新聞傳媒的實踐需求,同時又必須符合新興學科對學科建構和理論研究的需要。因此,自我國開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以來,就面臨著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是順應媒介發展需求,著眼于培養應用性人才,還是堅持學術導向,培養新聞理論人才,推動新聞學學科發展的爭論。近年來最有影響的一次大討論是2005年。2005年12月7日新華網刊發《新聞教育的失敗:新聞學博士不會寫消息》,次日《新華每日電訊》又刊發《新聞學博士不會寫消息,算合格嗎?》,兩文集中關注新聞學博士教育出現的博士生新聞業務能力不足的問題。這個質疑在輿論界引起重大反響,也引發了學界的回應。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全球新聞傳播業發生了顛覆性巨變,新聞傳播教育亦受到劇烈沖擊,走到了理論與實踐、學科自足與交叉融合等多元復雜關系重構的十字路口。技術革命和媒介融合充滿不確定性、傳播生態急劇變化的當下,“向何處去”成為新聞學博士培養必須面臨的問題。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開啟與發展
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培養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84-1998年間新聞傳播學博士研究生培養的初步發展、重點建設時期。1984年9月,中國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研究生,開啟了中國自主培養最高級別的新聞專業人才的新時期,中國新聞教育體系也趨于完備。這一時期,西方傳播學理論的引入,推動了中國新聞學人對新聞學學科的內省和反思。新聞學和傳播學的關系與范疇成為新聞學的入門知識點,博士研究生培養也以新聞學和傳播學為兩大培養方向。這一時期不僅僅是新聞傳播學博士生培養填補空白,初步發展,也是中國新聞學學科自證、學術路徑自創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博士生培養,一方面是新聞教育體系的完備,另外一方面開始了依靠學科自身發展來解決學科基本問題的探索之路,所以培養的焦點都是圍繞著新聞史、新聞理論開展的。第一個在我國本土獲得新聞學博士學位的童兵先生,其博士論文便是以《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奠基人———馬克思恩格斯新聞思想研究》為題,“對拓寬和深化馬克思理論研究,填補新聞學研究的空白,具有開拓和創新的意義”[1]。第二階段是1999-2010年間新聞傳播學博士研究生培養呈現躍進式發展,布局由點及面時期。2000年我國新聞傳播學還只有博士授權點8個,到2010年底則已發展成15個。在布局上,盡管還只是集中在少數高校,但是已開始從北京、上海等學術高地向中部地區擴展,也從以人文學科為主導的院校向綜合類高校推進。在開放辦學方面,同與國外新聞學院廣泛交流的碩士培養相比,博士研究生的國內外聯合培養模式還在探索中,僅有少數高校開展。也是在這一時期,新聞傳播學博士生不會寫消息的爭論開始出現,而爭論的根源在于博士生規模雖然擴大了但并未形成明確的培養模式和方向。此時的博士生教育還未與新聞學的學術探索直接掛鉤,仍然非??粗匦侣剬崉铡5谌A段是2010年以來新聞傳播學博士研究生培養逐步細化和擴展,呈現多點覆蓋的時期。在培養模式上,我國的新聞傳播學博士開始傾向多學科的知識積淀和學術訓練方法,不僅借助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等人文學科,還借助自然科學的學術范式和思維方式,尤其新媒體發展迫切需要的大數據處理和分析上的研究方法;在培養規模上,呈現層次性的穩定推進。2010年全國新聞傳播學(不含南京政治學院和交叉學科、掛靠學科)博士研究生共招錄215人,2015年增長為280人,至2017年則發展為303人(數據來源于2016-2018年《中國新聞教育年鑒》)。在學科設置和研究方向上開始細化,更加豐富和多元。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為例,2010年尚未有明確的專業研究方向,到2019年已經有新聞與傳播歷史及理論研究、全球傳播研究、廣播影視傳播研究、傳媒經濟與管理研究、新聞傳播與社會發展、新媒體研究、中國特色新聞學、媒介批評等八個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多元化,一方面是新聞學科對快速發展的媒介現實做出的調整和適應,另一方面,也用實際發展情況回應了2005年的那次爭論:那就是中國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培養,在不斷配合媒介實踐、適應媒介發展需求的同時,進一步堅定了博士生培養的學術導向。
二、學術化視閾下新聞傳播學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現狀和問題
(一)招生上以“申請—審核”制為主,傳統考試和碩博連讀為輔。當前,新聞傳播學博士招生模式上普遍采用碩博連讀和直接招收兩種方式。其中碩博連讀方式中,不論是于在讀碩士中選拔較優秀者攻讀博士學位,還是招考時即明確以碩博連讀方式攻讀博士學位,都側重對學科基礎知識的考察。在直接招收攻讀博士方面,注重學術能力和學術積累的“申請—審核”制漸成重心。“申請—審核”模式是國際上博士生招生的通用方式。不同于傳統的“筆試+復試”錄取模式,該模式由招生單位對遞交入學申請博士學位的學生進行篩選,合格者接受能力測試,擬通過這種方法,選拔出科研能力強而不是應試能力強的考生。至2019年,已有多家高校開始施行“申請—審核”制。清華大學早于2016年全面推行博士生招生“申請—審核”制,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于2019年全部以“申請—審核”制方式選拔新聞學博士研究生。不僅有上述老牌博士點,也有剛加入新聞學博士教育的安徽大學等高校。不同的是有些院校是全面實行,有的是部分實行。從目前的發展態勢預測,“申請—審核”制會逐步成為各大院校博士招生的主要方式。但如何協調“申請—審核”模式與傳統的筆試+復試模式之間的關系,如何規范“申請—審核”制中的人為主觀因素,保證選拔標準的客觀公正等,還需進一步研討。(二)培養上探索以碩士生培養“雙軌制”為基礎的博士生教育模式。新聞傳播學碩士教育的雙軌制,是指將碩士生培養分為學術導向和應用導向兩類,既堅持傳統的學術性主導,也滿足媒介實踐對有一定特殊技能的新聞人才的需求,體現了新聞學學科的注重實踐又注重理論的發展導向。專碩和學碩并行標志著中國新聞教育的兩個方向———媒介實踐和學術研究開始明確分化開來。新聞傳播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的“雙軌制”,直接影響了新聞傳播學的博士生教育,重點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為博士招生提供了豐富的生源。二是學術性碩士的產生,尤其是碩博連讀模式,延長了博士研究的學術周期,使得新聞博士培養更加學術化和專門化。三是助推學生在碩士期間就有明確的學術方向的概念,為整個新聞教育體制的分野,和整個學科的學術化,奠定了人才基礎。這種學術導向延伸到博士培養期間,學術要求更加嚴格,學術規范更嚴謹。不僅表現在發表一定質量的論文、開題等,還表現在對整個學習過程學術能力的考察和審核。但是這種分野只是理想化的,實際上目前而言兩者的培養模式并沒有太多實質性區別,導致培養結果的區別也不明顯。大部分學術型碩士畢業之后并沒有攻讀博士學位繼續開展學術研究,而是立即從事新聞實踐,而專業型碩士中也有少部分從事新聞教育和新聞學術活動。(三)學科設置上堅持對新興交叉學科領域的學術化關注。學術化導向并非忽視媒介實踐,而是關注媒介實踐的學術化,從學術角度審視、考察、分析媒介實踐。這體現在:一是新聞傳播學博士生培養不斷借助外學科的研究方法,拓展學術研究的空間和內涵。因此在培養中尤其重視交叉學科的學術背景的新聞學博士的培養。“新聞學和傳播學本來就是綜合性非常強的科學,因此通過跨學科的方式培養博士生,是拓展階段的必然趨勢”[2]。基于這個判斷,很多高校設置交叉學科的博士點,以培養多學科背景、多元分析方法的跨學科博士生。不僅有文史哲,也有管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甚至計算機、城市設計與規劃等以前看來相關性較弱的學科。強化交叉學科的學科背景有助于借力其他學科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豐富新聞學的研究,也有助于在借鑒中推動新聞學科的發展,而最直觀的呈現就是在交叉學科基礎上誕生了很多全新的專業和培養方向。二是新聞學博士生培養不斷豐富新聞傳播學科的研究理論、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展開對新聞實踐新興領域的研究。首先在專業分類上,大部分新聞學博士點都有與媒介新興領域相關的專業設置。如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開設跨文化傳播學數字媒介。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開設全球傳播、文化產業與媒介經濟、新聞傳播與社會發展。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開設全球化與傳播、品牌傳播、影視文化與產業、節慶文化與新聞傳播研究、媒體與社會變遷等等。其次在實際的培養中也可以看出他們的研究內容和關注焦點與新興領域的高密合度。以近幾年的博士學位論文為例,內容從傳統較多關注新聞理論、新聞史,發展為幾乎囊括與新聞學、傳播學相關的新型的傳媒業態、傳播景象和社會事件的大部分議題。如在跨文化傳播、虛擬社區、社會治理、漢傳佛教、數據新聞、景觀社會、網絡段子、口語表達等相關議題。然而,過于寬廣的交叉界面,以及所交叉學科自身發展的細分,學科體系學術性不足等,也導致培養中產生了研究方向不明、研究深度不夠,對新理論和新方法的掌握能力不足等問題,或者盡管同為新聞傳播學科范疇,卻出現了各自為陣、互不相通的研究方向。這些問題的產生,也很容易使新聞傳播學的博士生教育重新產生應用性與學術性之爭。(四)培養目標上堅持以教學科研類學術化就業為主。目前,我國高校對新聞傳播類博士生畢業要求仍然以學位論文和為衡量指標,未有以媒介實踐作為畢業必備條件的培養單位。從培養對象的目標就業來看,博士學位及博士就讀期間的學術成果和學術經歷是個分界線,它決定了目前新聞教育中,不同階段畢業生能否從事教學科研類學術性就業??傮w而言,新聞學博士生畢業多是以教學科研類為主。以2016年為例(見圖1),該年度273名新聞學方向博士畢業生中高校去向的占59%,科研單位去向的占2%,這兩項明確以科研和教學為指向的已超過六成。此外,4%的境外去向中也多是學?;蚩蒲袡C構。剩余35%中,政府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公司共占據的16%中,絕大多數都是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研究工作,如各級政府政策研究室、企業的研發中心等等。真正選擇媒體工作的只有20人,這其中尚有一些是媒體的研究室[3]??傮w來看,學術導向在就業中影響顯著。博士畢業之后繼續新聞學方面的相關研究絕對比值非常高,大多數畢業生去向都以新聞教育和學術科研為主。圖1 2016年新聞學博士畢業去向統計圖這種學術偏向的就業訴求,導致博士生在培養期間為了達到應聘單位的論文和項目的條件,大多從事的是非常純粹的傳統的新聞學知識的科研活動,對新知識接受能力不強,且缺乏對現實的關注度。尤其是以教學為主要就業目標的博士生,對新聞學基礎理論、新聞基本知識的框架非??粗?,導致對新興理論、新興研究方法關注度不夠。
三、學術化訴求下新時代新聞傳播學博士生培養的圖景與路向
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論文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20來年歷史與其他學科相比時間并不長,因此,一直是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加之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環境的急劇變化以及教育目標及體系的不斷調整,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發展的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規高校教育的最高層次。這一層次的教育是將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與學科方法進行綜合性地傳授和深入地積淀,并培養學生站在學科前沿和尖端,通過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研究以產生具有學術性和實踐性的成果的過程。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導原則,應用于不同學科,就需要針對本學科發展的要求和現狀,對自身的目標定位作出準確而清晰的界定。眾所周知,相對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學科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類對新聞傳播業的需要和理解之中[1];它既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又與實踐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也正因為這一“獨特性”,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開創時,還曾一度被認為沒有必要,也被質疑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正說明了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面臨的定位問題。傳統上認為,博士學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學位,是為從事學術工作或一些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做準備的。然而多年來,有為數不少的新聞傳播學博士實際上主要從事一般的教學工作和新聞傳播實務工作,而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眾多業界人士紛紛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學位的傳統目的(為研究進行訓練)和實際用途日漸分離,已是不爭的事實。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專業化究竟如何體現?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社會美譽度怎樣?如何將博士生教育與新聞傳播界的整體發展相聯系?對這些問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理應作出系統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與博士生培養目標定位的不確定相應的是,新聞傳播學的博士生的培養模式還缺乏科學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聞傳播院校的博士生培養方案基本上沿襲其他學科的模式,缺少對新聞傳播學科特點,以及學科需要掌握的知識及方法的全面探討,因此難以制定出針對自己學科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學門檻應該如何設定,是重在考察其學識和科研能力,還是重在考察其一般專業知識和外語水準?博士生學習期間應該掌握什么樣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應該開設哪些必需的課程?博士生的課程學習與學位論文怎樣銜接?博士生教育應該采取歐洲式的教授與學生一對一式的傳授方式,還是采取像美國博士生培養中的集體培養方式,或者采取其他科學有效的方式?博士生要不要實行淘汰制,如何淘汰?在明晰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時,對這些問題必須作出科學的回應。但遺憾的是,由于經驗的不足,認識上的錯位,加之我國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隨意性和不規范的現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養和潛質的考生,僅僅因為“英語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選人門外。再如,有的院校對博士生教育規定課程的學習重視不夠,課程如何設置、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都無“一定之規”,結果課程學習往往未能達到幫助學生獲得從事研究工作、準備學位論文所必需的寬廣深厚的學科知識基礎的效果。還有,博士學位論文開題之前的資格考試或綜合性考試應該如何“把好關”,有的院校也無明確的要求和規則,結果造成在培養過程中對博士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缺乏“剛性”的制約和監督機制,博士生只要進了“門”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學位。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響。這一方面表現在近些年隨著招生規模急劇擴張,師生比例失調,師少生多,導師投入到每個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減少,學術互動和交流受到影響,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呈現出下滑之趨。另一方面表現在培養目標上,不是注重鼓勵博士生具有扎實深厚的理論功底、寬廣的學術視野和熟練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數量等硬指標為指針,使得學生在學習期間將湊足文章的發表數當作主要學習內容。再一方面還表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把關上不嚴,由于每年畢業生數量增加,在開題、答辯等環節,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學風不正,道德失范,致使弄虛作假,剽竊等現象在博士學位論文中也時有發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博士生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產生具有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檢驗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標準,應該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水平上。學位論文是博士生教育計劃的核心要素,必須是進行創造性的研究,以對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有獨特的貢獻。然而,實事求是地說,目前有些高校對此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其具體表現是:一些博士論文的選題或過于陳舊,或過于空泛,或流于瑣碎,或流于炒作,而不能把握當前學術前沿,參與學術對話;一些博士論文的前期資料積累不夠扎實,因此不能針對最具價值的切入點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探討,論述流于粗放;一些博士生對所需了解的相關領域的知識涉獵不廣,基礎不牢,因此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常常捉襟見肘,理論和方法運用不能做到嫻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的訓練不夠,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對相關問題的挖掘和解決不力。這些都造成了一些論文成為資料的簡單梳理,即使有的選題具有新意,但由于研究功力不足,無法創造出具有創新性和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對策研究論文
[摘要]文章認為,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沖擊,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等,是當前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作者提出了如下改進意見: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第二,控制規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第五,確保博士生教育的經費投入,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
[關鍵詞]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目標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當代國際上公認的正規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和文化科學發展水平及其潛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關涉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科學創新能力的儲備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聲譽與民族形象。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后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在這15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后,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后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解放軍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說,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臺,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于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說,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并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布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系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探究論文
[摘要]文章認為,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沖擊,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等,是當前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作者提出了如下改進意見: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第二,控制規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第五,確保博士生教育的經費投入,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
[關鍵詞]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目標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當代國際上公認的正規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和文化科學發展水平及其潛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關涉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科學創新能力的儲備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聲譽與民族形象。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后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在這15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后,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后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解放軍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說,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臺,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于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說,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并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布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系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