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2 23:06: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新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傳統新聞傳播
在媒體的新聞傳播中,媒介市場化競爭態勢不斷加劇,為了贏得市場競爭的優勢,媒體新聞傳播的內容和傳播形式也在不斷的改進,這其中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在形成激烈競爭的同時,各自對新聞傳播內容和傳播形式也都有所探索和改進。在當前媒體的傳播探索中,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關于社會熱點新聞事件的傳播,從內容到形式上的改進,在各自發展探索的過程中,也形成了相互之間的一些共同點,特別是當前的媒介融合形式,這對提升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對社會熱點新聞事件的傳播效果產生積極意義,也是媒體探索上取得的成果。
1網絡新聞傳播與傳統新聞傳播的相同點
媒介市場競爭的加劇,使得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不斷探索和創新新聞傳播的內容和方式,盡最大可能占據競爭的優勢地位,特別是在對社會熱點新聞事件的報道上,媒體的新聞傳播形成媒介觀察社會發展的重要職能,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信息傳播內容和形式上也具有了一定的相似之處。
1.1形成對新聞事件的深度解析
媒體作為社會發展的觀察者,在社會新聞事件傳播中,發揮媒體的輿論監督和引導作用是媒體必須具備的職能。然而,媒體的新聞傳播不能只停留在對新聞事實的報道上,還需要通過合理有效的新聞深度報道,形成新聞事件傳播對受眾的引導作用。以網絡媒體的深度報道為例,在形成對受眾的引導性上,網絡媒體的網絡意見領袖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網絡傳播平臺的多樣化和信息的自由性使得網絡意見領袖的信息傳播對受眾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一些社會熱點事件中的公知對網民的網絡行為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傳統媒體對新聞事件的深度解析同樣也對發揮媒體的輿論引導價值產生積極作用,例如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傳播,央視的《新聞1+1》以及一些地方臺的新聞評論節目等,還有報紙的新聞專欄評論等,都對傳統媒體發揮輿論監督和引導職能產生重要作用。
1.2新聞娛樂化現象普遍存在
深究新聞評論的新聞性與創新
近年來,隨著新聞事業的快速發展,受眾心理需求的不斷變化,各種不同的新聞文體在改革中不斷求異、創新,積極拓展生存和發展空間,新聞評論也是如此。
一、新聞評論的新聞性
新聞評論從其產生、形成和發展,一直作為新聞宣傳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新聞報道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對于新聞評論這一樣式的特征是什么,一直以來是業界和新聞評論研究界所爭論的問題。對于新聞評論的特性可以說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各持己見。不管對新聞評論的特性的認識持何種主張,我以為,新聞評論的新聞性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寫作新聞評論和研究新聞評論都離不開新聞評論的新聞性這一根本特性。新聞評論的新聞性具體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真實性。新聞評論依賴于新近發生或發現的事實,是建立在真實事實基礎之上,是對真實事實展開的評論,如果事實失去了真實性,有關評論就毫無價值可言。
2.時效性。新聞評論的時效性同樣包括時新性和時宜性。新聞評論新聞媒體、個人就新近發生的新聞事實,或問題展現觀點、表明立場、發表意見的文體。
二、新聞評論的新形式
民生新聞與公共新聞傳播要素
由于電視民生新聞的各種局限性,眾多電視臺將公共新聞的理念引入其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電視民生新聞的視角,電視民生新聞和電視公共新聞都是新聞節目,只是在定義上有少許的不同,但是筆者認為電視公共新聞與電視民生新聞相比更具有權威性,公共新聞的誕生更具有公信力,所以說電視民生新聞與公共新聞有著本質的區別,以下就通過幾個重要的傳播要素來對電視公共新聞與民生新聞做比較。
1電視民生新聞與公共新聞的共同點
電視民生新聞與公共新聞的共同點就是兩者的傳播媒介相同,所謂傳播媒介就是指傳播渠道,兩者的傳播渠道都是通過電視來進行傳播,因為電視民生新聞和公共新聞都是電視類新聞節目。
2電視民生新聞與電視公共新聞在傳者上的不同
電視民生新聞主要是將話語權交給老百姓,將鏡頭對準百姓生活,讓老百姓可以在鏡頭前講述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電視民生新聞的主要特點是貼近生活,讓老百姓成為新聞的主體,反映了平民的具體生活狀況,所以電視民生新聞已經成為了老百姓的代言節目。電視公共新聞不僅僅局限與百姓對身邊發生事情的講述過程,電視公共新聞更重視的是發生事件的本身所詮釋出來的道理和解決辦法,這樣的傳者更具有公信力,公共新聞是在民生新聞的基礎之上將事情進行深度的剖析,注重的是解決辦法,公共新聞關注的不是新聞的內容,而是對事件的深層解讀,幫助老百姓解決問題,成為公共事務的解決者。
3電視民生新聞與電視公共新聞的訊息比較
說新聞與新聞播報模式轉變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隨著媒體技術、新聞理念的不斷發展和受眾審美水平的提升,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樣態正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新聞播音風格也形成了多樣化建構。近年來,“說新聞”的形式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一時占據了電臺、電視臺各檔新聞節目的重要位置。本文簡述“說新聞”的產生及其特點,分析比較“播”和“說”兩種新聞播報樣態的異同,并就時下“說新聞節目存在的問題加以初步的探討。
一、“說新聞”的出現
我國境內第一個用平實的語言來說新聞的,首先是陳魯豫和她的《鳳凰早班車》。在《鳳凰早班車》中,陳魯豫通過前期認真的準備,形成爛熟于胸的腹稿,結合早間新聞節目服務性、實用性的特點,以自信干練、輕松時尚的狀態,采用播說結合的方式,胸有成竹地即興表達,評說時事。在《鳳凰早班車》中,新聞的播報不再是以往照本宣科地“播”,而是清新灑脫地“說”,從而實現了兩個突出的轉變:把新聞“播音員”變為新聞“主持人”;把新聞播報樣態從“播”變為“說”。陳魯豫及其《鳳凰早班車》的“說新聞”樣態具有幾個鮮明的特色和效益:一是口語化的播報,主持人使用街頭巷尾普通老百姓日常習慣所用的口頭語點評新聞事件,在語言的表述上更具講述感,也更有“人情味”,是真誠地在與觀眾進行溝通交流,這很容易吸引受眾的注意,引起他們的共鳴;二是語言表達到位,主持人有較強的思維反應能力和即興評述能力,表達即時、到位,并且一氣呵成,還能給觀眾們隨意、自然的感覺,語氣的感情色彩恰到好處,分量也拿捏得很準確,貼近觀眾,貼近生活,而且語勢連貫富于變化,語言流暢;三是評論張弛有度,主持人能夠就某一個新聞事件,從不同的角度,做恰當的評論,在陳述各家意見的同時也要表達自己的觀點,既能感性地說出老百姓的心里話,也能帶給觀眾理性的思考。陳魯豫及其《鳳凰早班車》取得了較大的成功,受其影響,加之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內廣播電視新聞的播講方式也發生了變化。新聞表達的內容更加豐富、更加鮮活,從國家大事到市井百態,從明星事件到茶米油鹽,多角度、多層次地反映百姓生活,說百姓關心的事成為新聞宣傳的重要任務。新聞面向人民、面向社會,新聞傳播平民化也就成了現今新聞傳播的一大特點。“說新聞”以平實的語調,貼近生活的表達,使沉寂了多年的新聞播出方式有了新的聲音。“說新聞”作為自然的語言傳播樣式逐漸滲透到大眾傳播的領域。縱觀全國各地的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說新聞”這種樣態之下衍生的新的分支——“方言說新聞”。不少地方電視臺紛紛開辦以本地方言“說新聞”的欄目,一時間成燎原之勢,席卷全國。如浙江一地,杭州有《阿六頭說新聞》,紹興有《紹興師爺說新聞》等。此類方言新聞節目,由于具有獨特的受眾定位(當地的中老年觀眾尤其是文化層次相對較低的民眾),滿足當地受眾的心理需求,極富平民化色彩,以親切、詼諧、犀利的風格與觀眾作對等的交流,力圖使觀眾通過收看節目,得到一種情感上的歸屬和滿足。《阿六頭說新聞》、《紹興師爺說新聞》等開播至今已有多個年頭,經久不衰。
二、兩種不同的新聞播報樣態
新聞播報樣態指的是:新聞節目播音員、主持人針對不同類型的新聞稿件,采用不同的播講方式所表現出來不同的新聞播報語言樣態。播新聞和說新聞本質上都屬于新聞播音,但卻是新聞播音的兩個不同的播報樣態。“播”新聞是我國新聞類節目長期以來所沿用的一種播報方式,最具有代表性是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和報紙摘要》、各省市臺的《新聞聯播》等。這種宣讀式的新聞播報樣態,一直沿用了幾十年,是一種較為受眾認可的新聞語言傳播方式。“播”這種新聞播報樣態的主要特點是:創作所依據的是新聞稿件,一切建立在書面稿件的基礎上,表現為語音規范、語言書卷化、語體結構嚴謹,既不依賴語境,也不強化“播音”的個性。這種語言傳播樣式有著語言規范、準確清晰、莊重大氣、穩健有力等優點,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點。例如播音員播報新聞是在讀別人的稿子,見字出聲,缺乏情感,盡管眼睛看著觀眾,但大部分的注意力還是處在提示器的內容提示上,這就使得這種播報形式缺少了吸引力和親近感,使播音員與受眾的心理距離較遠,交流感不強。當代社會瞬息萬變,對廣播電視新聞傳播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聞播出次數增多,播出容量加大,播出形式多樣,從整點新聞到滾動新聞,從錄播新聞到現場直播等。廣播電視新聞的語言傳播方式在不斷地演變、革新,在這樣一種形勢下,講述式、談話式的“說”新聞應運而生。“說”與“播”的區別,主要在于一個有稿一個無稿,一個是照著稿子念,一個是用自己的理解說。“說”新聞可以沒有稿件依據,但有提綱,表現為語言口語化、語體結構松散、樣態不受限制,對語境的依賴性非常強。具有在人際交流中的傳播優勢:克服了單純的“播”在語言樣式上的呆板性,有利于發揮新聞主播的親和力、風格個性來吸引受眾,使新聞節目具有了較強的平民性、感染性和開放性。總之,新聞節目的內容形式是適應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新聞播音也應該隨之調整。無論是“播”還是“說”都只是一種形式,其目的都在于傳播信息、傳遞稿件的實質內容。“播”和“說”各有特點、各有所長、各有所用,完全可以互補。針對不同類型的消息、稿件,可以采用不同的播講方式,在不同的時段、不同受眾群體中收到最佳的傳播效果。例如,時政類、綜合類的消息可以采用播報的形式,以確保其權威性、嚴肅性;社會新聞則可以采用“說新聞”的方式,以拉近和受眾之間的心理距離。《新聞聯播》這樣莊重嚴肅的新聞內容可以采用播報的方式,而《晚間新聞》、《早間新聞》以及各類新聞專題則更適于采用說、播結合的“講述”語態,以求親切、自然、穩健、灑脫。“播”和“說”兩種樣態都要不斷總結經驗,取長補短,適時改進,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受眾需求。
三、“說新聞”應注意的問題
民生新聞與公共新聞傳播要素
由于電視民生新聞的各種局限性,眾多電視臺將公共新聞的理念引入其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電視民生新聞的視角,電視民生新聞和電視公共新聞都是新聞節目,只是在定義上有少許的不同,但是筆者認為電視公共新聞與電視民生新聞相比更具有權威性,公共新聞的誕生更具有公信力,所以說電視民生新聞與公共新聞有著本質的區別,以下就通過幾個重要的傳播要素來對電視公共新聞與民生新聞做比較。
1電視民生新聞與公共新聞的共同點
電視民生新聞與公共新聞的共同點就是兩者的傳播媒介相同,所謂傳播媒介就是指傳播渠道,兩者的傳播渠道都是通過電視來進行傳播,因為電視民生新聞和公共新聞都是電視類新聞節目。
2電視民生新聞與電視公共新聞在傳者上的不同
電視民生新聞主要是將話語權交給老百姓,將鏡頭對準百姓生活,讓老百姓可以在鏡頭前講述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電視民生新聞的主要特點是貼近生活,讓老百姓成為新聞的主體,反映了平民的具體生活狀況,所以電視民生新聞已經成為了老百姓的代言節目。電視公共新聞不僅僅局限與百姓對身邊發生事情的講述過程,電視公共新聞更重視的是發生事件的本身所詮釋出來的道理和解決辦法,這樣的傳者更具有公信力,公共新聞是在民生新聞的基礎之上將事情進行深度的剖析,注重的是解決辦法,公共新聞關注的不是新聞的內容,而是對事件的深層解讀,幫助老百姓解決問題,成為公共事務的解決者。
3電視民生新聞與電視公共新聞的訊息比較
新聞訴訟中新聞真實分析論文
一、對新聞真實的界定
甘惜分在《新聞學大辭典》中這樣界定,新聞真實是“新聞報道反映客觀事實的準確度。真實性是新聞報道的基本原則。新聞報道是客觀事實在記者頭腦中的反映,主體與客觀必須一致,否則就是對客觀事物的歪曲”。①童兵指出,新聞傳播的真實,就是指新聞報道與所反映的客觀現實的相符合程度。②
可見,從本質上講,新聞就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認識,而新聞真實講的就是主觀與客觀的符合問題,符合便真實,不符合便不真實。符合度越高,便越真實,越低則越不真實。新聞真實不同于文學真實、歷史真實、科學真實等其他類型的真實,它是在新聞專業主義下的真實。這種真實及其程度受到社會環境、新聞事件本身的復雜程度、新聞從業者個人認知水平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具體說來,新聞界普遍認為,為確保新聞報道真實應達到以下三個要求:一是具體事實真實準確,即時間、地點、人物等新聞信息要素、所引用的材料、背景資料等都要力求真實;二是應做到概括真實,即應反映事物的整體面貌;三是應力求本質真實,即新聞報道應當盡可能地透過現象,將事物的本質呈現出來。
而所謂新聞訴訟,是指新聞媒體因已刊出的具體新聞報道而引發的新聞侵權官司。新聞訴訟中的“新聞真實”,特指具體新聞報道的真實,即已刊出的具體新聞報道與客觀事實之間的符合度。③
二、司法界對新聞真實的判定
目前我國與新聞訴訟密切相關的法律規定主要有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和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前者有關新聞真實的規定有四處,后者有兩處。其中關鍵詞是新聞報道內容的“基本真實(屬實)”、“基本內容失實”、“主要內容失實”、“嚴重失實”、有無“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等。從這些規定中不難發現,新聞報道是否真實是司法界在處理與新聞媒體有關的侵權糾紛時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綜合分析典型新聞訴訟案例,可以看出,司法界在處理新聞訴訟時有關新聞真實的考量標準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播新聞和說新聞的區別論文
摘要:“說”新聞在實踐中是可行的,但并不代表所有新聞節目都一律要去“說”,還應依據新聞的內容、播出的時段、收視(聽)對象的需求來定。本文從“播”新聞與“說”新聞各自的特點、不同之處進行探討。
關鍵詞:電視新聞;節目風格;“播”;“說”
近幾年來,隨著電視的迅猛發展,新聞類節目的播報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電視新聞播音員都在嘗試以“說新聞”的形式面對觀眾。那么,“播新聞”和“說新聞”的不同之處在哪呢?
多年的培養教育,使播音員頭腦中的宣傳意識、喉舌意識很強,肩上的責任感很重,所以在節目中是忘我的,總想對聽眾灌輸什么,時刻提醒自己要達到宣傳目的,這樣使得我們的播音主觀性很強。這種語言傳播樣式使“播”者與受眾的心理距離相對較遠,交流感不強,不強化個性。說新聞是一種具有主觀交流式的傳播方式,既服從于新聞的特性;又服從于受眾聽覺認知規律;還服從于口語表達的規律。“說新聞”則表現出的是靈活多樣、語言親切自然,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所謂“說”新聞,表現為語言口語化、樣態不受限制、語體結構松散、對語境依賴性強。在大眾傳播領域與“播”者相比,“說”者個性鮮明,與受眾心理距離貼近、平等,交流感強,保持了其在人際交流領域中的傳播優勢。
“播”新聞的方式是新聞最基本、最重要、最普通的播報方式,也是播音創作主體運用在各類新聞節目傳播中最獨特、最鮮明、最規范的語言態勢。這種播報方式對創作主體提出的要求是“準確規范、清晰流暢、圓潤集中、樸實明朗、剛柔并濟、虛實結合、色彩豐富、變化自如”。也就是說,對創作主體的語音、用氣、吐字發聲、語句組織提煉、基調節奏把握等各項基本功提出了極高的業務要求。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文化精神物質的極大豐富,特別是改革開放給人們帶來的種種巨大變化,新聞表達的內容更加豐富、更加鮮活。說百姓事、說百姓關心的事成為現今社會的需要。說新聞這種形式以貼近生活的語言、平實的語調,極好的表現了電視“說”新聞的特性。新聞平民化也將主持人從高高的報告臺上送回了鮮活的生活,這就使得說者的對象感清晰準確,更容易把握態度的分寸,便于更加準確的傳播信息。也給說者提供了表現生活的語言創作的大舞臺,感情就會更加貼近受眾,能充分體現平等交流的親和力,賦予更多人情味的人文關懷。
“播”新聞的藝術創作過程,就是要把新聞文字稿件轉換為準確、鮮明、富有感染力、傳神、具有藝術性的有聲語言。它蘊含著播音員、主持人的思想品格、文化素養、業務技能、知識儲備、氣質魅力等綜合因素。特別是播音創作的依據是新聞稿件,它受到稿件文體的嚴格制約,創作主體只能在規矩中出變化、理性中出情感。這樣,要將一條幾十字的新聞導語或一篇洋洋萬言的新聞專題“播”成聲情并茂、真切感人、完美的藝術品,沒有一定的創作功力是很難想象的。央視《第一時間》節目里有“馬斌讀報”這樣一個小環節,取材廣泛,基本上所有內容都源于其他平面媒體,將這些社會、文化、體育、財經等等方面的新聞整合在一起,再分出個輕重緩急,先后主次,主持人自然要在新聞與新聞之間安排一些銜接的內容。而且在說的過程中,該詼諧的時候詼諧,該嚴肅的時候嚴肅,該沉思的時候沉思,沒有具體的條條框框的限制,語言的起伏跌宕完全是跟著內容在走。我們自然就會覺得新聞更容易接受了,同時也接受了這種“說”的形式。“說”新聞這種方式與“播”新聞的最大區別在于創作主體只能依據新聞事件本身而非成形的新聞稿件進行播報,“報”的內容要靠即興發揮,通過新聞播報方式的口語化處理,使受眾聽來輕松、親切、自然,從而優化消息的有效傳播。但這種即興發揮,由于其創作空間既大又廣,駕馭難度也就越大。所以要“說”好新聞,除了應具備“播”新聞的業務能力外,還應在其他能力方面有所拓展。“說”新聞的“說”對播音員、主持人的口語表達能力、信息組織編排能力、邏輯思辯能力、捕捉新聞熱點的能力、切中新聞要點的洞察力、現場即興評述能力等一系列素質提出了要求。另外在“說”的過程中還必須靈活有序地處置各類信息,既尊重新聞的客觀規律又不失傳播者應有的原則立場,同時還要注重自身感受與受眾心理上的溝通,鮮明而到位地體現創作主體在節目中的駕馭、主導作用。
為文.新聞.人大新聞
喊痛改藥——為文之道
先用八股文第一股破題。這里說的并非身體方面的“喊痛改藥”,是如何寫文章的問題,用“喊”、“痛”、“改”、“藥”四個方面來說些為文方面的事。
一說喊。選什么樣的人和事來寫文章,古今中外有許多說法。如“人人心中所有,個個筆下所無”,“繞梁三日”,“使女人發出一聲哎呀我的媽”,“無巧不成書”,等等。歸結到一點,應該出乎“尋常”,使人“喊”一聲好。所以我把它總結為一個“喊”字。古人所說“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如果用在這里,也是恰當的。選擇題材、確定主題要能使人拍案而起,與你一起“呼喊”。但不能說“反常”就是好文章,也不能說“人咬狗和人狗一起咬”就是好題材。人生活在社會中,“正常”、“規律”、“平凡”是最普遍的現象,但“尋常”之中有不“尋常”。“尋”在古代是個長度單位,它是八尺,而“常”是“倍尋”,即為一丈六尺。過去把“八尺到一丈六尺”這個在平地上的長度視為“平常”,稱之為“尋常”。然而,尋常中有著不尋常。“尋常”原本是平放著的長度,豎起來放就大不一樣了,一丈二尺就不得了了,所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是也。這就是說,換個角度,把平放的豎起來,能立地生輝。從“尋常”中發現“不尋常”,使人“呼喊”是“喊”的最重要含義。“文似看山不喜平”,寫稿的第一個要點是,拔地而起,奇峰入云,使人不由自主地“喊”出聲來。
二說痛。有米不一定就能做成好炊。好題材、好主題,如果選不好角度,也難成好文章。寫作要講究方法。“憤怒出詩人”,“血口”可以“噴人”。一針見血,直指痛處,是寫作方法的最基本要領。鈍刀子割肉不出血,隔靴騷癢不著痛處。使文章“著痛”就是一個選準突破口的問題。寫新聞要找“由頭”,便是這個意思。“此木為柴山山出,因火生煙夕夕多”被認為是一副好對聯;“棗棘為柴砍橫截豎成四束,閶門建屋移多補少正兩間”也被認為是一副好對聯。然而,這兩副對聯都不著“痛”處。尤其是“棗棘”“閶門”聯,風馬牛不相及,百思不得其“痛”。寫文章和打仗一樣,必須找準突破口。選準角度之后,還得講究結構,不能“信口開河”、“胡言亂語”。流水賬、糊涂賬,是孟子所說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豹頭、豬肚、鳳尾”,才能刺到“痛”處,才能如放“爆竹”般開頭,如“數家珍”而敘,如“撞鐘”一樣余音繚繞。
三說改。晉代劉琨寫過這樣的詩句:“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它告訴我們,千錘百煉,推敲潤色,文章才能爐火純青。“一氣呵成”、“出口成章”、“斗酒三百篇”,不是夸張的話,怕也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厚積而薄發”。杜甫寫過一首詩:“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跡。”王宰是杜甫定居成都期間認識的名畫家。這首詩稱贊了王宰的創作態度,說王宰十日五日才畫一水一石,醞釀成熟才肯留真跡于人間。名畫家畫畫的態度,完全適用于寫文章。俗話說得好,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文章不怕千遍改。魯迅曾在許多場合告訴年輕人,寫成文章后要把可有可無的字改掉。被稱為高產“才子”的郭沫若,也認為文章需要反復修改。杜甫的“語不驚人誓不休”和賈島的“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就是古代詩人對文章反復修改的寫照。文章寫好后,不但自己要改,也要請別人改,改到實在沒法改才可以出手。
四說藥。民間有一種說法,“過路郎中不治病”,因為他說真方賣假藥。寫文章也是這般,如果盡是些“吃飽了不餓”、“一個人和兩個人不一樣”、“錯誤的都是不對的”一樣的超級廢話,那就是“假藥”,不能治病,反而讓人如得了瘟病一樣莫名其妙。“過路郎中”可以不負責任,下次不在這里“過路”了。這文章卻不同,“白紙黑字”往哪逃遁?語言學家趙元任為說明有些文章不能讀,編過一則《施氏食獅史》,我擇其要處編成如下順口溜:詩士施氏誓食獅,適時石市獅逝世,十時適時視獅尸,始識獅尸是石獅。這是何種藥物,能治什么“病”?充其量,也只能給相聲演員當繞口令。“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文章不在長短,有社會功能才好,才是治病的真藥。
新聞采訪在新聞傳播活動的作用
摘要:作為人們獲取信息不可或缺的一種途徑,新聞的時效性很重要,新聞傳播需要有時效性,要想及時傳播新聞,就必須做好新聞的采訪工作,在新聞采訪中能夠獲取主要的信息,然后及時向公眾。所以新聞采訪的能力是媒體工作者的重要指標之一,可以展示其工作能力和工作質量。本文將闡述新聞采訪對新聞傳播的意義與作用。
關鍵詞:新聞傳播;新聞采訪;意義作用
新聞采訪作為新聞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是每個新聞工作者必須掌握的基本功,是新聞記者為了采寫新聞報道,從相關客觀事實中進行采集進而分析出對受眾具有知悉意義信息的一種調查研究活動。新聞采訪使處于原始狀態的信息得到了搜集、整理、分析、綜合。新聞采訪是新聞活動的起點,是牽動一切新聞工作的龍頭,新聞采訪是新聞傳播活動中最基礎、最關鍵的一環,采訪是新聞寫作的先決條件。新聞采訪是為了傳播的目的而進行的調查研究,其具有新聞性、公開性、時效性、廣泛性等,是為了獲取事實真相進行的社會交往和社會活動。
1新聞采訪在新聞傳播中的重要性
新聞采訪是新聞制作的第一步,新聞采訪的內容直接影響整個新聞的質量,因此需要新聞工作者提升自身的采訪能力,因為新聞記者的采訪決定了新聞的可信度與質量。所以新聞采訪在新聞傳播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1.1在新聞傳播中,新聞采訪是核心
新聞主播必備素養
現代廣播電視傳媒的發展對新聞主播有了更高的要求:采、編、播合一。從采到編到播出,新聞主播都要融入其中,深入一線采訪,能接觸到第一手新聞素材,自己動手寫稿,寫的都是自己挖掘到的新聞,說的是自己真實的感受,播音時就會更加有真情實感,而不是刻板地念稿背稿,可以收到言由心生的效果。親自對稿件內容經過采編篩選,對稿件內容了然于心,而且在編輯篩選的過程中又會融入一些自己對新聞事件的認知和態度,這就使新聞主播對整檔節目的把控更加有力,會大大增強新聞的的真實性以及主播播報新聞時的準確度,增強受眾對新聞的認可度。
1“新聞主播”名稱的誕生背景
克朗凱特的“過分要求”被滿足了。美國新聞史上第一個集主持人和編輯主任于一身的新聞主播誕生了。新聞主播不同于現在的主持人,主持人只是單純的做主持工作,將一段段的節目串聯起來。而新聞主播要做的工作更多,策劃、編輯、采訪、制作、導播、主持等一系列工作大都是由新聞主播負責,不是全部但也會參與其中。目前,就國內現況來講,讀報類節目主持人更趨近于新聞主播的定義。例如《朝聞天下》、《新聞聯播》以及各地方臺的重要新聞版塊等,都是依靠編輯組好的新聞稿或者提字器的提示,運用播音員自身深厚的播音技巧,給受眾一種“說新聞”的感覺,和新聞主播的定義還有一定的差距。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一批編輯記者型新聞主播脫穎而出。現央視新聞主播勞春燕就是其中的一員。勞春燕不愿自己只是一位照本宣書的“讀字機”,她定位于自己——真正職業化的新聞人。她曾經就職于東方衛視,主播《東方夜新聞》,她每天都會準時參加該欄目召開的會議,和同事們一起確定當日報道內容,尋找新聞精髓然后深入挖掘,來滿足受眾的好奇心。她有過多年的采訪經歷,并且擔任過制片人,這就使她比一般意義上的播音員有了更多的駕馭節目的自主權,她可以親自參與到節目中定選題,和節目嘉賓一起點評時政,將自己的態度觀點貫穿節目始終,真正體現了新聞主播的內涵所在。那么新聞主播和一般意義上的新聞播音員的共同點以及區別是什么呢?共同點就是要有較好的語言基礎,對語言的駕馭能力強,這是對新聞播報人員最根本的要求。那么最大的區別是什么呢?新聞播音員一般是利用自己嫻熟的語言技巧把編輯編排好的新聞稿件播報出來,其中缺少自己對新聞事件的參與及感知,所以有時候就會流于形式,而感受不到新聞事件的精髓,這樣的現象尤其在沒有多少生活經歷的年輕新聞播音員身上更加彰顯,所以專業的歷練和經驗的積累是一個有深度的新聞主播必經的途徑,在西方,重量級的新聞主播,他們都是在新聞記者、編輯、主持人的崗位摸爬滾打平均20年以上,幾乎都是人到中年才走上這一崗位的。新聞主播要具備較高的綜合專業素養——也就是我們提及的采編播綜合能力。新聞主播要親自加入到新聞編排的過程中,應該具備非常強的新聞意識和快速甄別能力,要對時政有很強的敏感度和敏銳性,更要有準確把握輿論導向的能力,要有把控話題、駕馭節目的能力。新聞主播是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傳遞者,更是節目思想的表達者,是一檔節目的靈魂人物。
2新聞主播必備的專業素養
首先,要深入一線采訪,要接觸到第一手新聞素材,自己動手寫稿,寫自己挖掘到的新聞,說自己真實的感受。新聞報道要有新聞事實,即所謂的“5W+H”(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新聞主播參與節目采制,了解新聞發展的進程,是把握輿論導向的關鍵途徑。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及新聞頻道在今年春節前夕派出中央電臺及電視臺數百名編輯、記者、新聞主播奔赴基層展開采訪,在《新聞和報紙摘要》《新聞聯播》等開設《中國之聲觀察員新春走基層》《新春走基層•春運》《新春走基層•問暖》等專欄,報道將鏡頭對準老百姓,記錄生活的酸甜苦辣。新聞主播深入基層,走近百姓,聽新聞主播親自擔負或參與新聞稿的撰寫,是參加節目制作最有效地途徑。寫稿要以新聞事實為出發點,如何寫出真實感人的新聞稿就非常考驗新聞主播對文字的駕馭能力,這就要求我們要對新聞事件有準確的認知,在文字上要仔細推敲,既要客觀準確報道事實,又不能流于平淡,所以日常生活中加強積累,多看多讀多寫多感受是我們提高自身文化內涵的不二之法。其次,新聞主播要積極介入到編輯工作中,要有篩選編排節目內容的能力,通過自身的參與對節目內容可以了然于心,對新聞精髓可以準確挖掘;通過對新聞稿的編輯,可以將一些生僻拗口的書面文字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口語,使文字語言更接近自己的語言風格,才能播好新聞,收到“言由心生”的效果。播音是新聞主播之根本,要不斷加強基本功的訓練,要有駕馭語言的能力——播講,播說,播頌,評述,對不同的節目形式以及內容,要有不同的語言風格應對,要談、訪、評、播、說樣樣在行。談要能談出觀點,談出見地,引發受眾感情上的共鳴;訪要訪出事實精髓;評要評述到位,直擊要害,切忌不疼不癢;播要播得平易近人,避免拿腔作調;說要說得合情合理,這非常考量新聞主播的語言功力。
3提高新聞主播采編播合一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