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60周年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3 20:02:1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新中國成立60周年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縣委辦新中國成立60周年宣傳方案
200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以下簡稱“新中國成立60周年”)。做好慶祝活動的宣傳工作,對于鼓舞全縣人民以極大的熱情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省委宣傳部和市委宣傳部的統一部署,制定如下宣傳工作方案。
一、總體要求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重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貫徹落實總書記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精神,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緊緊圍繞活動主題,宣傳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的豐功偉績和重大歷史意義,宣傳新中國成立60年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的光輝歷程,宣傳60年來、改革開放30年來特別是10年來我縣取得的偉大成就和成功經驗,以及人民群眾精神面貌發生的巨大變化。要廣泛開展“愛黨愛國”主題教育活動,唱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人民軍隊好、人民群眾好、偉大祖國好的時代主旋律,振奮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情,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深刻認識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深刻理解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進一步激勵全縣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建設四個強縣,奪取全面建設小康**而不懈奮斗。
二、認真做好新中國成立60周年媒體宣傳
國慶60周年媒體宣傳分四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從7月下旬起至8月底,在各項宣傳中注重體現新中國成立60周年宣傳內容。要結合“八一”建軍節,重要紀念日活動宣傳,通過豐富多彩的報道形式和表現手段,引導人民群眾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奮斗史、創業史和改革開放史,深刻認識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勝利,才能開創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科學發展、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
煙草局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征文
--天安門前看升旗
安逸、舒適的日子過久了,很多事難以讓我激動了。但激情很容易被點燃,當看到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前緩緩升起的時候,我心潮澎湃,一時難以平靜。
今年8月12日,是一個普通的日子,對于我而言,卻是一個難以忘記的日子。為了看升國旗,我頭天晚上再三核實升旗時間,當日起了個大早,不到5時,就趕到了天安門廣場。
我趕到時,天安門廣場已是人山人海了,歷史博物館、人民大會堂前面的人行道上也站滿了翹首等待升旗的人----有相扶相攙的老人,親密牽手的戀人,身經百戰的老軍人,金發碧眼的外國人……
等待,有時是一種無奈的選擇,而此時卻成了一種神圣的企盼。5時10分,人群中不知誰喊了一聲“來了!”剎那間,所有人的目光齊刷刷地投向了對面的城樓下。只見32名武警戰士組成的護旗方隊走出城樓,踏上金水橋,跨過長安街,昂首闊步地向廣場走來。旗桿下,旗手、護旗手的一系列動作一氣呵成。5時22分,一聲“敬禮”,伴著國歌,迎著朝陽,五星紅旗緩緩升起……
國旗在眼前飄揚,國歌在胸中激蕩。那一刻,鮮艷的五星紅旗恍若南昌城頭的烈焰、長征路上的篝火。忽而,又幻化成抗日疆場上血染的杜鵑,延安窯洞里啟明的燈光……在這些滾動的畫面里,一種精神在跳躍,一種尊嚴在挺立,一個民族在騰飛。
卷煙廠新中國成立60周年征文
四代人的通訊變化
“映麗,你好。父親很想念你。”看到這條短信,我的心中五味雜陳,有高興,有感動,也有傷懷。高興的是一直拒絕讓我給他買手機的父親居然會發短信了,這樣我們的交流更加方便,也能省不少話費了。感動的是父親竟然給我發了這樣一條短信,不善言辭的他是在怎樣的心境下,給遠在他鄉的小女兒按下那一個個小按鈕的呢?傷懷的是父親老了,歲月的流逝使他更加渴望親情。我忍住幾欲奪眶而出的淚水,給父親回復:“爸爸,我也好想你和媽媽。”而后又回復一條:“我在這里一切都好,你和媽媽要注意身體。”發完后不久,收到了只有四個字的回復“我的閨女”。看著這四個字,我只想大哭一場。后來,在和母親的談話中,我得知,文中開頭的文字是父親學會發短信后發出的第一條短信。我的淚再也忍不住,順著眼角流下來。
我最初離開家鄉時,打電話得先打到村里的小賣部,然后由小賣部的張嫂去喊家人。一來一回浪費不少時間,父親每每不舍,總是斥責我亂花錢。后來,鄰居們漸漸地安上了固定電話,由于我們家的鄰里關系很好,父親覺得去別人家接就行了,走不了兩步路,用不著裝電話。直到我參加了工作,掙錢了,手機漸漸成了人人都有的東西,他還是一再推阻,不讓我給他買手機,怕我花錢。我硬是給他買了一部。因為我知道,父母越來越需要聽到我的聲音,而我也真的很想經常聽到他們的聲音。
父親拿到手機后,掩飾不住喜悅,翻來覆去地研究,嘴里喃喃地說:“這個小玩意兒真神奇,再遠的地方都能通話。比我年輕的時候好多了。”年輕時候的父親,曾經一度為寫信苦惱。我7歲那年,母親要去照顧遠在大連生了重病的大舅,父母兩個人聯系只能靠寫信。這可把文化水平不高的父母難壞了,很多心里話不知道從何說起,也不好意思讓人。信還是寫了好幾封的,但是不知道是他們自己銷毀了,還是藏得太嚴實,我一直沒有看到過。說起那時候寫信的情景,父親笑了,說:“這也比你爺爺那時候好得多。”
爺爺是新中國成立前出生的人,16歲時就遠離家鄉。思念故鄉時,他就會托回來的老鄉捎口信,但是回家的同鄉真是不多。不識字的爺爺就找人寫家書。結果前十幾次,次次都是“一切安好,勿念。”后來,居然次次都是“奶奶、大叔、二叔、大嬸、二嬸、大哥、二哥、大嫂、二嫂、大侄子、小侄女……都好吧?”開頭把家中所有人物都問個遍,甚至連牲口和雞狗都捎帶上了,最后以“我在這里一切都好,不要牽掛”作為結尾,而實質性話語卻沒有幾句。這讓收到信的老奶奶總是忍不住埋怨:“好歹也是花錢買了郵票的,咋就不多寫幾個字呢?”后來爺爺回了老家一趟,大伙兒才知道,這是爺爺不舍得花錢請師傅,轉而請識字不多的工友寫的。前后換了兩個人,故而就是兩種不同的格式了。
現在我和老公發短信、打電話都不在話下了,上網可以發e-mail,可以聊qq,方便得很,再也沒有了祖輩們的困窘。我才三歲半的小女兒都會用手機給她爸爸打電話了。她說:“爸爸,你想我不想?我可想你了。我給你表演個節目吧,今天才學的。嘎嘎嘎嘎白胖鴨,一搖一擺回到家。爸爸你看看我的動作,老師都說好呢!你看呀!”看著小女兒不惜話費和老公聯絡感情,我就是再心疼也不忍心打斷她。當她要求老爸看動作的時候,我忍不住笑了起來,這又不是可視電話,咋能看到動作呢!于是對她說:“乖,等你長大了,買一部可視電話,到時候就可以讓爸爸看到你的動作了。”轉念一想,我又說:“不,還是上網好,又能看又能說,還省錢。”
鎮新中國成立60周年征文
1978年的春天,當薔薇花開滿籬笆的時候,一只喜鵲落在我家門前的苦楝樹上,對著我家的兩間破屋嘰嘰喳喳叫起來。此時,娘正在廚房的柴灶上做飯,紅紅的柴火在她的臉上跳躍,眼里閃爍著熠熠的光亮。
今天有什么喜事?我疑惑地問娘。娘抬起頭,迷茫地看著我,好久,神思才從遐想里拉了回來,少女般羞澀地朝我一笑,這是我記事以來看到的娘最美麗動人的一笑。
果真,娘神秘地朝四周看了看,然后把嘴靠近我耳邊,努力壓抑著心中的喜悅和激動,悄悄地說,“媽要進紡織廠做工人了!”
娘說這話的時候,似乎有紡織廠的機器轟鳴聲裊裊飄進我耳朵,讓我的雙眼發亮。我似乎看到了娘戴著白色的兜兜帽,圍著白圍巾,巡視在織布機前。一匹匹白雪似的布匹從機器的大口里吐出來,娘的頭微微仰著,眼神專注地看著一根根琴弦樣的細紗,看到一根紗頭斷了,便會用靈巧的手拈起來,飛快地打了一個扁結,然后微微一笑,又轉到別的機器前巡視。
這是記憶中的一個難忘場景。1978年春天,鎮紡織因征用我們村的數十畝土地,給了我們村幾個招工名額。這就意味著村里將有幾個女人一步踏進天堂,和鵝洲鎮上那些細皮白肉的女人一樣成為一個紡織女工。
小鎮古稱鵝洲,傳說范蠡和西施為逃避越王勾踐的迫害,曾裝扮成漁民,駕一葉裝滿白鵝的小舟,棄官隱藏在這里。一千五百多年的文化積淀,江南暖風細雨的浸潤,使這個水鄉小鎮有著天堂般的美麗。
新中國成立60周年精彩演講稿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矯健的蒼鷹扇動著雙翅,無畏的目光點亮前行的道路。呼吸一口新鮮的空氣,讓久儲的夢想復活,閉上我們的雙眼,讓我們一起來飛翔!今天我將給大家帶來最真摯的演講。我演講的題目是《我愛你——中國》。
在我人生道路上走過的13個春秋里,我一直認為自己很幸福,我的生活時時充滿著歡樂,處處鋪滿著鮮花。談起這些,媽媽對我說:“你這么幸福,是你生活在我們偉大的祖國,生活在幸福的年代。”老師對我說:“只有祖國的富強,才會使我們幸福的生活之花永放光華”。翻開歷史我看到:沒有祖國,就沒有了家,沒有家就沒有我們,祖國不強盛,人民就遭殃。
是啊,當祖國積貧積弱的時候,她的人民就挨餓受凍、受辱被欺;當祖國繁榮富強的時候,她的人民就快樂幸福、昂首挺胸!
祖國和她的人民,正如母親和兒女,榮辱與共、血肉相連!我們的祖國,就是我們的母親,我們的祖國,就是我們最親最愛的祖國母親!
她有960萬平方公里廣袤無垠的疆土;她有上下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她有飲譽世界的四大發明;她有三山五岳的秀美江川……這一切都會使我——祖國的女兒,為有這樣母親而驕傲和自豪!當然,我們不會忘記那“烽火連三月”的日子,不會忘記那黃浦江上的外輪,不會忘記那頤和園中的八國聯軍,還有那一箱箱的鴉片……魯迅先生說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祖國的兒女在黑暗中摸索、在痛苦中企盼、在屈辱中抗爭。虎門銷煙、太平天國、義和團起義……無不表現了祖國兒女尋求解放與和平的堅強意志。的吶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從此,祖國母親踏上了新的征程!
不久,我們的祖國母親已經60歲了。
煙草公司新中國成立60周年征文
故鄉有片花生地
初秋,又到落花生的季節了。立秋剛過,小妹就從鄉下老家捎來一簍新花生,說是平才叔剛刨的鮮花生。我高興極了,捧起那胖嘟嘟的鮮花生,啊,一股帶著泥土氣息的淡淡清香,沁人心脾,令人沉醉……
說真的,我從小就喜歡吃這有泥土味的花生,煮著吃或生吃都香甜可口。此刻,我捧起這鮮嫩的新花生,不由得想起了故鄉那片花生地,想起平才叔講過的那名抗日戰士。
平才叔是我本家的叔叔,今年七十開外,早年一直擔任村里的生產隊長,人們都管他叫“老隊長”。我在家時,他就知道我愛吃花生。長大后,我在城里成了家,平才叔每到落花生時,就托人給我捎一些來,說是讓我嘗嘗鮮。平才叔對花生也是格外喜愛,雖說家鄉是丘陵地,土質干硬,不常種植花生,但他每年都要在東山坳種上一片花生,說那塊地沙性好、有靈氣,長出的花生粒多又飽滿。
有一年夏天,我休假回去,路過家鄉的東山坳,看見坡下一片郁郁蔥蔥的秧兒,非常茂盛。我走近一看,那正是平才叔種的花生。時值花生開花的時候,淡淡的橘黃色的小花,星星點點夾在橢圓形葉片之間,若隱若現。在一片蔥綠的花生秧之中,一塊豎著的片石引起了我的注意,細看才知是一座墓碑,只不過墓碑周圍的花生秧更茂密,使墓碑后不大的墳頭不太顯眼罷了。再看墓碑斑駁粗糙,上面無任何字跡,也看不出有加工的跡象,看樣子已是年代很久了。我被這偶然的發現吸引住了,在墓前佇立良久,思索著在這簡陋的墓里躺著的是誰。回到村里,去拜見平才叔。他正在門前扎煙把,見我回來了,忙放下手中的活兒,點燃一鍋旱煙,同我拉起了家常,我順便問起了花生地里那座無名墓碑的事。良久,平才叔緊吸了兩口旱煙,慢慢給我講起了花生地里發生的故事。
日軍投降的那年3月,一天夜里,西沖那邊響起了激烈的槍聲,村里人都被驚醒了,不知發生了什么事。過了一個多時辰,槍聲平息了,只有村里的狗還在狂叫。第二天一早就有人說,鬼子打到河口來了,昨夜新四軍小分隊在西沖和鬼子干了一仗,后來新四軍向東山坳那邊撤去了。平才叔那年不到11歲,一大早揣起一個白薯就趕著牛到東山坳放牧,走到東山坳時,猛然發現草溝里有一攤血跡,順著血跡一瞧,前面躺著一個人,那人著一身灰軍衣,臉色慘白,血把大腿上的褲子都浸透了,滴在身下草叢上。平才叔發現那人胸口還有些微微顫動,就拔腿跑回村子叫人,當村里人帶上水和玉米粥趕來時,那人的嘴只張了張就犧牲了……講述中,平才叔的煙鍋早已熄滅了,他老人家很是傷感,深深地嘆了口氣說:“唉,年輕得很呀,頂多二十來歲……傷太重,流血過多啊……一句話沒說,連眼皮都沒睜一下,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
新中國成立60周年優秀征文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六十年風雨歷程,六十年燦爛輝煌。六十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大地滄桑巨變,中國經濟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今年是我國建國六十周年,回顧六十年,我國發生了巨大變化,從一個弱勢國家發展成如今世界中不可忽略的大國。改革開放已近30年,總的說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社會在生活方面都發生都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一條條平坦如砥、暢通無阻的通衢大道,一道道縱橫交錯、蜿蜒延伸、四通八達、如玉帶般在青山綠水間飛舞纏繞的農村公路網絡,一輛輛在連接城鄉和千村萬莊的優良鄉村"村村通"公路上自由自在歡快行駛的車輛-----。六十年的滄桑歲月,你若問我感受最大變化的是什么?我會毫不猶豫的回答:是交通的發展變化。因為作為一個交通人,我直接目睹和親身感受了這種發展的巨變歷程。
出行,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個環節。買東西,走親戚,上學,上班等等,時常需要使用一種代步工具。從最早到的步行,到馬車,牛車,再到汽車,火車,無不體現一種時代的進步。改革開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中國也被稱為是自行車王國。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后,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到了80年代末,中國人口眾多,坐火車出現了“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并且,速度也非常慢。1996年9月1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隨著社會的進步,汽車越來越多,于是開始修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現在我們看到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火車中也加入了新伙伴:d字頭列車,磁懸浮列車也研制出來了,正在普及中;出租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不僅如此,車多了起來,道路也更平坦更寬闊了。出行的方便快捷,旅游業也迅速發展起來了
建國六十年來的今天,交通發展讓百姓永遠地告別了出門難、行路難的歷史困境,條條公路,座座橋梁,打開了閉塞,沖開了瓶頸,讓我們和貧窮落后永久地說了再見,讓文明和富裕與百姓結伴而行。當我驅車穿行在大地如織、暢達綿長的一條條公路上,當我沿著山水間縱橫延伸的農村公路行進在一個個田野村莊中時,當我看到鄉村繁榮的集貿市場、興隆的超市、日新月異的城鎮建設變化,當我看到父老鄉親臉上綻放著欣喜的笑容,在新修的村村通公路旁,蓋起了片片嶄新的蔬菜大棚,在植下的桃園、櫻桃園、蘋果園、梨子園、茶園等田間地頭,唱著歡快的歌兒把豐收的果實往大型貨車上裝載向外發運時,當我看到公路旁的一片經濟開發區、一個個商場、商貿公司、養殖場、加工廠等像雨后春筍般出現的時候,當我看到公路旁的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學校高樓大廈、蓋起的新農舍紅瓦房和小洋樓、一座座規劃整齊的新村莊展現時,當我看到公路上農民們駕駛著新買的各種農用車、三輪車、摩托車鳴著歡快的喇叭聲,行駛在條條新建成的平坦水泥路或柏油路上時,當我親耳聽到農民兄弟姐妹說,因為路通,今年的果子又買上了好價錢,有了好路,我們才過上了好日子時,當我看到因為交通暢達,泰山旅游業發展迅速,各地前來旅游觀光的游客絡繹不絕時,我的眼睛潮濕了。
我在想,造福為民、交通的確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血脈一樣流通的公路是架起老百姓通向富裕和文明美好生活的金橋。我也在不住的感嘆,六十年的交通改革發展,帶來的是我們這片熱土的滄桑巨變,而帶給老百姓更多的是實實在在的實惠和幾輩子幾代人都向往的幸福甜蜜生活啊!
隨著生活的進步,人們的出行更為方便,雖然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國家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但這一切,也是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過渡的必經之路。在不久的將來,地球在我們眼中會越來越小,周游列國再也不是夢。
卷煙廠新中國成立60周年征文
四代人的通訊變化
“映麗,你好。父親很想念你。”看到這條短信,我的心中五味雜陳,有高興,有感動,也有傷懷。高興的是一直拒絕讓我給他買手機的父親居然會發短信了,這樣我們的交流更加方便,也能省不少話費了。感動的是父親竟然給我發了這樣一條短信,不善言辭的他是在怎樣的心境下,給遠在他鄉的小女兒按下那一個個小按鈕的呢?傷懷的是父親老了,歲月的流逝使他更加渴望親情。我忍住幾欲奪眶而出的淚水,給父親回復:“爸爸,我也好想你和媽媽。”而后又回復一條:“我在這里一切都好,你和媽媽要注意身體。”發完后不久,收到了只有四個字的回復“我的閨女”。看著這四個字,我只想大哭一場。后來,在和母親的談話中,我得知,文中開頭的文字是父親學會發短信后發出的第一條短信。我的淚再也忍不住,順著眼角流下來。
我最初離開家鄉時,打電話得先打到村里的小賣部,然后由小賣部的張嫂去喊家人。一來一回浪費不少時間,父親每每不舍,總是斥責我亂花錢。后來,鄰居們漸漸地安上了固定電話,由于我們家的鄰里關系很好,父親覺得去別人家接就行了,走不了兩步路,用不著裝電話。直到我參加了工作,掙錢了,手機漸漸成了人人都有的東西,他還是一再推阻,不讓我給他買手機,怕我花錢。我硬是給他買了一部。因為我知道,父母越來越需要聽到我的聲音,而我也真的很想經常聽到他們的聲音。
父親拿到手機后,掩飾不住喜悅,翻來覆去地研究,嘴里喃喃地說:“這個小玩意兒真神奇,再遠的地方都能通話。比我年輕的時候好多了。”年輕時候的父親,曾經一度為寫信苦惱。我7歲那年,母親要去照顧遠在大連生了重病的大舅,父母兩個人聯系只能靠寫信。這可把文化水平不高的父母難壞了,很多心里話不知道從何說起,也不好意思讓人。信還是寫了好幾封的,但是不知道是他們自己銷毀了,還是藏得太嚴實,我一直沒有看到過。說起那時候寫信的情景,父親笑了,說:“這也比你爺爺那時候好得多。”
爺爺是新中國成立前出生的人,16歲時就遠離家鄉。思念故鄉時,他就會托回來的老鄉捎口信,但是回家的同鄉真是不多。不識字的爺爺就找人寫家書。結果前十幾次,次次都是“一切安好,勿念。”后來,居然次次都是“奶奶、大叔、二叔、大嬸、二嬸、大哥、二哥、大嫂、二嫂、大侄子、小侄女……都好吧?”開頭把家中所有人物都問個遍,甚至連牲口和雞狗都捎帶上了,最后以“我在這里一切都好,不要牽掛”作為結尾,而實質性話語卻沒有幾句。這讓收到信的老奶奶總是忍不住埋怨:“好歹也是花錢買了郵票的,咋就不多寫幾個字呢?”后來爺爺回了老家一趟,大伙兒才知道,這是爺爺不舍得花錢請師傅,轉而請識字不多的工友寫的。前后換了兩個人,故而就是兩種不同的格式了。
現在我和老公發短信、打電話都不在話下了,上網可以發e-mail,可以聊qq,方便得很,再也沒有了祖輩們的困窘。我才三歲半的小女兒都會用手機給她爸爸打電話了。她說:“爸爸,你想我不想?我可想你了。我給你表演個節目吧,今天才學的。嘎嘎嘎嘎白胖鴨,一搖一擺回到家。爸爸你看看我的動作,老師都說好呢!你看呀!”看著小女兒不惜話費和老公聯絡感情,我就是再心疼也不忍心打斷她。當她要求老爸看動作的時候,我忍不住笑了起來,這又不是可視電話,咋能看到動作呢!于是對她說:“乖,等你長大了,買一部可視電話,到時候就可以讓爸爸看到你的動作了。”轉念一想,我又說:“不,還是上網好,又能看又能說,還省錢。”
煙草公司新中國成立60周年征文
故鄉有片花生地
初秋,又到落花生的季節了。立秋剛過,小妹就從鄉下老家捎來一簍新花生,說是平才叔剛刨的鮮花生。我高興極了,捧起那胖嘟嘟的鮮花生,啊,一股帶著泥土氣息的淡淡清香,沁人心脾,令人沉醉……
說真的,我從小就喜歡吃這有泥土味的花生,煮著吃或生吃都香甜可口。此刻,我捧起這鮮嫩的新花生,不由得想起了故鄉那片花生地,想起平才叔講過的那名抗日戰士。
平才叔是我本家的叔叔,今年七十開外,早年一直擔任村里的生產隊長,人們都管他叫“老隊長”。我在家時,他就知道我愛吃花生。長大后,我在城里成了家,平才叔每到落花生時,就托人給我捎一些來,說是讓我嘗嘗鮮。平才叔對花生也是格外喜愛,雖說家鄉是丘陵地,土質干硬,不常種植花生,但他每年都要在東山坳種上一片花生,說那塊地沙性好、有靈氣,長出的花生粒多又飽滿。
有一年夏天,我休假回去,路過家鄉的東山坳,看見坡下一片郁郁蔥蔥的秧兒,非常茂盛。我走近一看,那正是平才叔種的花生。時值花生開花的時候,淡淡的橘黃色的小花,星星點點夾在橢圓形葉片之間,若隱若現。在一片蔥綠的花生秧之中,一塊豎著的片石引起了我的注意,細看才知是一座墓碑,只不過墓碑周圍的花生秧更茂密,使墓碑后不大的墳頭不太顯眼罷了。再看墓碑斑駁粗糙,上面無任何字跡,也看不出有加工的跡象,看樣子已是年代很久了。我被這偶然的發現吸引住了,在墓前佇立良久,思索著在這簡陋的墓里躺著的是誰。回到村里,去拜見平才叔。他正在門前扎煙把,見我回來了,忙放下手中的活兒,點燃一鍋旱煙,同我拉起了家常,我順便問起了花生地里那座無名墓碑的事。良久,平才叔緊吸了兩口旱煙,慢慢給我講起了花生地里發生的故事。
日軍投降的那年3月,一天夜里,西沖那邊響起了激烈的槍聲,村里人都被驚醒了,不知發生了什么事。過了一個多時辰,槍聲平息了,只有村里的狗還在狂叫。第二天一早就有人說,鬼子打到河口來了,昨夜新四軍小分隊在西沖和鬼子干了一仗,后來新四軍向東山坳那邊撤去了。平才叔那年不到11歲,一大早揣起一個白薯就趕著牛到東山坳放牧,走到東山坳時,猛然發現草溝里有一攤血跡,順著血跡一瞧,前面躺著一個人,那人著一身灰軍衣,臉色慘白,血把大腿上的褲子都浸透了,滴在身下草叢上。平才叔發現那人胸口還有些微微顫動,就拔腿跑回村子叫人,當村里人帶上水和玉米粥趕來時,那人的嘴只張了張就犧牲了……講述中,平才叔的煙鍋早已熄滅了,他老人家很是傷感,深深地嘆了口氣說:“唉,年輕得很呀,頂多二十來歲……傷太重,流血過多啊……一句話沒說,連眼皮都沒睜一下,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
保險公司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征文
從1980年讀銀行專業、1982年參加人保工作算起,我與人保的緣分已有三十個年頭;同時我一直在業務一線工作,按27年工齡、每年200天、每天10公里計算,我在展業的路上已經走過了超過十萬里。因此,有許多的親歷和往事與大家分享。
1980年代,是保險的拓荒時期,人保是唯一的拓荒者,人保干部艱苦卻很快樂。1982年9月,我被分配到人民銀行××縣支行,在剛剛組建的保險股做業務員。當時的保險股對外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縣支公司”。人員只有四個:二老二少,老的快60歲,少的不到20,辦公室不足10平米。當年開辦的業務只有企財、汽車、船舶三個險種。當時,不僅社會上大多數人不知道保險為何物,就是我們也一知半解。所以,老股長每天組織我們至少學習半小時條款,一邊學習一邊討論。然后我們分頭下企業。每到一個地方,首先是自我介紹,然后宣傳保險又是干什么的,從名詞解釋到保險條款、保險歷史、保險的作用意義等等,像背誦課文一樣宣傳一遍。下一次到另一個單位,又重復昨天的故事。1982年及以后的幾年,基本上就是每天出門宣傳保險。當年我們公司保費收入13萬元,現在看來不值一提,但在當時還真是一筆可觀的數字。
1983年4月,我和同事小高一起到雙龍村開展耕牛保險試點工作,歷時兩個月。雖然宣傳、生活都很艱苦,但我們苦中有樂,因為兩個多月下來,承保耕牛9000多頭,保費收入2萬多元。我和小高每天騎著半舊的長征牌自行車,一路高歌當時流行的《北國之春》,并高聲朗誦“長征、長征,我們的新長征”(自行車廣告詞)。這次試點,不僅成為全國先例,對我的宣傳水平和勇氣也是一個很好的鍛煉提高。第一次在農民群眾會議上講解保險條款時,我急出了一身汗、渾身發抖。我們有時搭乘農民的拖拉機,有時騎自行車,風塵仆仆地到各個生產隊宣傳,一天往返50多公里。我們行走在鄉村的小路上,有時淋雨,有時道路泥濘,經常風吹日曬。一不留神自行車就會摔倒,雖然摔破了手腳,但心里快活,不時從自行車上飛出歡樂的歌。
1990年代,是人民保險大發展的時期,物質豐富、精神飽滿。1995年2月,我出任人保××市支公司經理,年僅32歲。當時的人保事業蒸蒸日上,我和我的公司也是意氣風發。同年3月,我就在公司開展了“三項活動”,即增收、節約、教育活動。其中教育活動的主要內容為:一是全體員工“每星期三晚上集中學習”活動,由經理室成員輪流組織。學習政治、學習業務、開展娛樂活動。包括經理在內,任何人不得無故缺席,否則,重處。二是“每日工作評價”活動。我從介紹新加坡一個公司的管理上得到啟發,要求每個員工每天對自己的主要工作進行量化打分,每天必須達到20分,一周100分,一周結束由上一級領導考核檢查。三是“每周練字”活動。為了把保險單和有關憑證填寫清楚,我要求每個員工每周練習正楷字1000個,必須字跡工整。
在抓教育活動中,我在做好表率的同時,與敷衍應付人員進行了長期、堅決的斗爭。我要求每個員工要像記住自己的名字一樣,記住“星期三晚上學習”。全員的幾項教育學習活動整整堅持了五年半的時間,在我調離××支公司之前,始終沒有停止。
1997年,我根據對公司業務人員和內勤的綜合評價,在公司年終表彰會議上,對各類先進分別命名為:“三面紅旗”、“五朵金花”和“十八勇士”。不一定準確,但我是想借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經典事件和名詞,來突出先進和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