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鏡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3 20:55: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胸腔鏡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胸腔鏡醫治胸部疾病
我院自2004年10月至2010年2月共開展電視胸腔鏡手術(VATS)治療胸部疾病217例,現總結其治療經驗。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共217例,其中男192例,女25例;平均年齡45.5(16~75)歲。其中自發性氣胸37例,自發性血氣胸28例,肺部包塊18例,縱隔包塊8例,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大泡破裂和單側氣胸13例,心包積血4例,胸膜腔感染、反復胸腔積液行粘連分解和胸腔灌洗4例,外傷性血氣胸、失血性貧血105例。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病史、體征、胸部X線、胸透或CT檢查、血常規生化、病理病原學檢測等診斷。217例患者中,行肺大泡切除65例,其中行肺粘連帶撕斷端止血28例;肺破損修補8例;肺部包塊楔形切除術18例;縱隔包塊切除6例,其中心包積血行心包開窗引流,取活組織檢查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氣腫、肺大泡破裂行肺大泡切除13例,其中同期行肺減容術7例;胸腔感染、胸外傷致反復胸腔積液,行胸腔粘連分解、胸腔灌洗4例;外傷性血氣胸行肺修補和/或止血58例;外傷性血氣胸、肋間血管破裂行肋間血管結扎止血47例。
1.2手術方法所有患者均行VATS,除常規鏡孔和操作孔選定外,可根據胸部CT病灶顯示或術中胸腔鏡發現,在胸壁任意部位選擇鏡孔和操作孔,或在胸壁鑿孔間變換胸腔鏡孔和操作孔。使用電鉤、分離鉗分離肺部粘連,剝離胸壁包塊和縱隔包塊。對胸肺束狀粘連應用銀夾夾閉束狀組織后,再用電鉤灼斷。對肺損傷需延長操作孔切口,用小針細線嚴密縫合,對肺外帶包塊、肺大泡(特別是有多個相鄰肺大泡者)、肺氣腫樣變顯著需切除肺組織者使用縫合切割器切除。術后均常規行胸腔閉式引流。
2結果
217例患者手術時間平均1.39(0.5~2.1)h,手術失血量5~30ml,均不需輸血。其中有12例因腔鏡操作困難行輔助小切口,手術效果滿意。術后胸腔引流管置管時間2~3d,拔除胸腔引流管時間平均2.8d。行肺部包塊、縱隔包塊切除,外傷性血氣胸、自發性血氣胸行手術治療者均無并發癥,傷口愈合好,平均住院時間6.3(5~7)d。7例肺大泡切除同期行肺減容術患者,因肺功能較差,感染存在,術后平均住院時間9.7(7~11)d。2例縱隔包塊經活組織檢查為淋巴瘤患者轉上級醫院治療;肺部包塊切除18例中有7例病理檢查為腺癌,行肺癌根治術后痊愈出院。心包積血患者術后癥狀消失,胸腔引流量逐漸減少,病理檢查為心包惡性腫瘤,術后3d轉上級醫院治療。
胸腔鏡微創二尖瓣手術研討
電視胸腔鏡(vidso-assistedthoracoscopicsurgery,VATS)技術是胸外科發展史上的里程碑,隨著內鏡外科的發展,VATS在心血管外科的應用越來越廣泛。2011年10月-2012年4月,我科在電視胸腔鏡輔助下完成二尖瓣手術42例,均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齡21-66歲,平均(45.9±12.5)歲;體重42-72kg,平均(54.2±10.5)kg;心功能Ⅱ一Ⅲ級;心胸比例<0.7;其中微創二尖瓣置換術26例(其中再次手術1例,系17年前因二尖瓣狹窄,胸骨正中切口行二尖瓣交界直視下切開術),微創二尖瓣成形術4例,微創二尖瓣置換+三尖瓣成形12例,5例合并左房血栓,行血栓清除術。
1.2方法
手術均全麻雙腔氣管插管(術畢均改換單腔氣管插管),患者右側墊高200-300,稍左傾平臥于手術臺上,置入經食道超聲心動圖(Tranesophagealechocardiograph,TEE)探頭。右股動脈插管(17-22F),右股靜脈插管建立外周體外循環,經右心房手術患者,加插上腔靜脈插管;行右胸前外側切口,經第四肋間進胸,放置軟組織保護器,并在其下壓入二氧化碳吹氣管;于右腋前線第3肋間打孔,置入胸腔鏡鏡頭,右膈神經前方2cm縱縱行切開心包,懸吊心包,暴露心臟;升主動脈根部帶墊片褥式縫合后插冷灌針,于右腋中線第6肋間打孔置入左心引流管和/或上腔靜脈插管,術畢放置胸腔引流管;于右腋中線第4肋間打孔置Chitwood阻斷鉗阻斷升主動脈;冷血停跳液順灌后,游離房間溝下部,作左心房切口,經胸骨旁第四肋間避開乳內動脈安置微創心房拉鉤,將房間隔拉向胸骨方向,顯露二尖瓣;二尖瓣置換采用間斷縫合;二尖瓣成形方法有后瓣矩形或三角形切除,LOOP人工腱索植入,人工瓣環成形等;心臟未自動復跳患者用小兒除顫板電擊復跳,再次手術患者,經體外除顫電極片電擊復跳;合并三尖瓣關閉不全病例,阻斷上、下腔靜脈后經右心房、房間隔入路完成心內手術。
胸腔鏡治療胸腔積液護理研究論文
摘要:報告自1997年2月至1998年12月,18例惡性胸腔積液患者施行胸腔鏡下滑石粉胸膜固定術的護理特點:加強心理護理;完善術前準備;術后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加強呼吸道管理;采取胸腔負壓引流;降低手術并發癥等,為胸腔鏡胸膜固定術的護理提供經驗。
KeywordsMalignantpleuraleffusionsVideo-assistedthoracoscopesurgery(VATS)PleurodesisNursing
惡性胸腔積液是惡性腫瘤侵及胸膜的常見晚期表現。傳統的診治方法是反復胸腔穿剌抽液、胸腔內注藥等,但療效差,不良反應大(胸痛、發熱),消除胸水的成功率低。我科自1997年2月至1998年12月,應用胸腔鏡術(VATS)對18例惡性胸水患者進行滑石粉胸膜固定術,取得滿意效果,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男6例,女12例。肺癌胸膜轉移8例,乳腺癌胸膜轉移6例,惡性間皮瘤2例,卵巢癌和胃癌胸膜轉移各1例。年齡45~74歲,平均62.8歲。大量胸腔積液(1000ml以上)15例;中等量積液(500~1000ml)2例;少量積液(500ml以下)1例。血性積液16例;滲出性積液2例。單側積液17例;雙側積液1例。本組有16例伴有不同程度呼吸困難。
2治療效果
單孔電視胸腔鏡手術監護認識
2010年8月~2011年6月我院施行單孔電視胸腔鏡手術23例,效果良好,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23例,均為男性,年齡16~63歲,平均25.6歲。肺大皰氣胸21例,右后縱隔神經鞘瘤1例,右肺中葉肺動脈瘤1例。其中雙側肺大皰氣胸同期手術12例,均為雙側肺尖部肺大皰,其中合并左側自發性氣胸5例,右側自發性氣胸7例。
1.2手術方法
肺大皰氣胸患者術前均行氣胸側胸腔閉式引流術,以保證麻醉誘導氣管插管安全進行。手術采用全身靜脈復合麻醉,雙腔管氣管內插管單肺通氣。先氣胸側施術,取患側前傾30°位,拔除原引流管,于腋前線與腋中線之間第4肋間4cm切口或將該部位原切口擴大至4cm入胸,該切口既為觀察口也為操作口。肺尖部均可見肺大皰。以Endo-GIA釘匣將肺尖病變連同部分正常肺組織切除。均行胸膜固定術和切口處肋間神經阻滯。改對側前傾30°位,同前法施術。右后縱隔神經鞘瘤單孔VATS患者左側臥位,切口位置在腋后線第7肋間做4cm切口入胸。另從切口同時置入自制的可彎曲內鏡吸引器和電鉤,鈍銳結合分離腫瘤,將腫瘤完整剝除,裝入標本袋中取出。右中葉肺動脈瘤左側臥位施術,在腋前線第4肋間做4cm切口,置入胸腔鏡探查病變,從切口同時置入內鏡抓鉗和Endo-GIA,楔形切除病變。
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患者外科護理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對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患者術后肺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選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94例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94例手術患者隨機分為護理組與參照組,每組47例患者,對參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護理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對兩組患者手術后肺功能恢復情況與生活質量進行觀察對比。結果與參照組患者相比,護理組患者的肺部功能指標有明顯改善,P<0.05;護理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優于參照組,P<0.05。結論對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患者實施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快速康復外科護理;肺功能;生活質量
肺癌是威脅人類健康與生命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肺癌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目前,對肺癌的發病原因還尚不明確,手術切除是肺癌首選與最主要的治療方式,也是唯一可以治愈肺癌的方式,但肺癌根治術的創傷性相對較大,患者的不良反應較大,這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臨床實驗證明,對患者實施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與肺功能指標[1]。本文對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對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患者術后肺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94例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94例手術患者隨機分為護理組與參照組,每組47例患者,護理組男性28例,女性19例,年齡35~72歲,平均(56.4±3.6)歲,病程3~12個月,平均(6.8±1.8)個月,參照組男性22例,女性25例,年齡33~71歲,平均(54.7±2.9)歲,病程4~15個月,平均(7.4±1.5)個月,對兩組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差異性對比,P>0.05。1.2方法。對參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干預,護理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快速康復外科護理,護理方式如下:①健康護理:術前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將肺癌治愈成功的案例告知患者,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對患者的疑問,護理人員需要耐心為他們解答,并將快速康復外科護理需要注意的事項告知患者,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2];②術前護理:指導患者進行有效咳嗽,引導患者進行呼吸功能鍛煉,手術前六小時禁食,術前兩小時禁水;③術中護理:為患者使用半衰期短的麻醉藥品,手術過程中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測;④術后護理:術后如果患者的疼痛感較強,可以為患者實施止痛泵護理,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鍛煉,引導患者進行有效咳嗽,如果患者呼吸道中有痰,可以為患者實施霧化。1.3觀察指標。肺功能:手術前后用肺功能檢測儀對兩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進行檢測,檢測內容有第一秒呼吸氣體的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呼吸氣體的容積與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3]。生活質量:用本院自制問卷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測評,得分越高,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就越好。1.4統計學方法。以SPSS25.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完成檢測,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腹腔鏡胸膜疾病治療中的作用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腹腔鏡替代內科胸腔鏡在胸膜疾病診治中的應用價值。方法我院2003年8月~2008年12月利用腹腔鏡替代內科胸腔鏡診治胸膜疾病52例。均于局麻下腋中線6、7肋間作一切口,置入胸腔鏡,在胸腔鏡協助下作另外1個切口,再經套管插入操作器械,進行胸腔內病變探查和活檢及胸膜固定術。結果21例不明原因胸腔積液行胸膜活檢和胸膜固定術;19例術前確診惡性胸腔積液行胸膜固定術;8例頑固性氣胸行胸腔鏡下肺大皰穿刺及漏口粘閉;4例膿胸清除。結論胸腔鏡和腹腔鏡、纖支鏡等器械可以通用,利用腹腔鏡及附屬器械開展胸膜活檢和胸膜固定術,可以取得胸腔鏡同樣的效果,并可降低費用。通活檢陽性率為95.2%,治療總有效率94.2%。
關鍵詞:腹腔鏡替代內科胸腔鏡;纖支鏡;胸膜疾病
胸腔鏡分為外、內科胸腔鏡,外科胸腔鏡的應用和推廣使得更多肺科醫師了解并使用內科胸腔鏡。但在基層醫院由于經費問題,尚未廣泛配置,使之成為基層醫院開展內科胸腔鏡的障礙,我國近幾年已有醫院采用腹腔鏡或支氣管鏡代胸腔鏡進行肺胸膜疾病診治的報道。我院于2003年8月~2008年12月利用腹腔鏡替代內科胸腔鏡診治胸膜疾病52例,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將應用體會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52例患者,男28例,女24例;年齡最小41歲,最大92歲,平均64.7歲。不明原因胸腔積液21例;確診肺癌并胸腔積液19例;頑固性或不愈合氣胸8例;膿胸4例。
1.2手術方法
胸腔鏡外科教學認識
微創外科憑其“創傷小、疼痛少、術后恢復快”等優勢,成為現代外科發展的主流,受到廣大患者的關注,而胸外科微創手術的典型代表就是胸腔鏡外科技術。如何激發實習生或進修醫師對胸腔鏡技術的學習興趣,成為臨床教學的難題。現就我們科胸腔鏡臨床教學的體會做一總結,報告如下。
1建立胸腔鏡手術理念,改變臨床行醫觀念
何謂微創胸外科手術呢?即是指以視覺為主,聯系手腳協調,以器械操控被切除或重建的組織和器官為主要技巧,必要時以手輔助的小切口胸外科手術。胸腔鏡手術是微創胸外科手術主要胸部入路術式之一[1]。胸腔鏡手術是在依靠現代科技手段在不像傳統開胸的情況下完成胸腔內病灶的處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入路胸壁軟組織的損傷,進而使患者機體及其體內呼吸、循環等系統的功能所承受的創傷和損害達到最少,從而縮短患者術后恢復時間,提高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通過病例討論及參與手術,使受訓對象認識到胸外科胸腔鏡手術觀念和無菌觀念一樣,是對胸外科醫師的基本要求也是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要求在臨床工作過程中做到無論做何種手術、無論外科發展到何時,都要始終貫徹微創理念和使用微創操作技術[2]。胸腔鏡手術理念的提出,無疑對胸外科醫師尤其是低年資醫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其掌握傳統的手術基本操作,還要求其熟悉胸腔鏡下的手術操作及了解國內外胸腔鏡最新發展動態。熟悉上述概念后,學生才能認識到現代外科學正從技術理念向服務理念轉變,從而幫助他們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人文理念,終生為病人提供最小的創傷,最大的利益和最好的服務[3]。盡量提高醫療質量,提升醫療服務也是減輕患者痛苦,構建和諧醫療關系的必要[4]。
2構建多元化教學模式,提高胸腔鏡教學質量
2.1基礎理論與手術視頻相結合
基礎理論知識的培訓需常規開胸手術所必須的知識以外,應結合手術視頻及實物,使學生明白以下幾點:1)胸腔鏡手術的適應證和禁忌癥以及中轉開胸指征。如什么情況下的肺癌可以采取胸腔鏡手術治療,術中出現哪些情況需中轉開胸;如果過多的轉為常規手術會影響醫生行微創手術的信心[5]。2)胸腔鏡手術所需要的器械包括成像系統和手術操作器械。成像系統有胸腔鏡、攝像機、照明系統及監視器等四部分組成。手術操作器械除包括常規手術必要器械外,還應有用于安置胸腔鏡的胸壁穿刺套管、用于血管結扎和肺大皰夾閉的施夾器、用于處理血管、器官及肺組織的內鏡下使用的縫合器和切割縫合器、用于分離和切割軟組織的電刀和超聲刀。
手術室護理在非小細胞肺癌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手術室護理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行胸腔鏡下肺腫瘤根治術中的應用。方法選取我院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80例非小細胞肺癌行胸腔鏡下肺腫瘤根治術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使用常規護理,觀察組使用手術室護理。兩組患者均護理至出院。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肺功能及護理期間不良反應。結果與護理前相比,護理后兩組患者獨立性、心理功能、生理功能評分及FVC、FEV1、FEV1/FVC水平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0%,低于對照組15.00%(均P<0.05)。結論手術室護理可改善非小細胞肺癌胸腔鏡手術治療患者的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及手術治療效果,減少不良反應。
【關鍵詞】非小細胞肺癌;護理;胸腔鏡;不良反應
非小細胞肺癌屬于肺惡性腫瘤性疾病,其主要起源于支氣管黏膜、支氣管腺體和肺泡上皮,臨床通常表現為隱痛、悶痛、食欲下降、呼吸困難、咳嗽等[1]。目前,通常使用胸腔鏡手術的方法對其進行治療,其優點在于并發癥少、恢復快及創傷小,可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若在術中采取及時有效的護理措施,則更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復[2]。常規護理通常以飲食和功能鍛煉為主,雖有一定療效,但較為單一且有局限,總體效果不佳。手術室護理對患者術前、術中、術后多方面均進行關注,制定詳細的康復方案,給予科學有效的護理,應用價值較高[3]。本文旨在研究手術室護理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行胸腔鏡下肺腫瘤根治術中的應用,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80例非小細胞肺癌行胸腔鏡下肺腫瘤根治術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35-80歲,平均(54.52±9.15)歲;病理分型:鱗癌18例,腺癌22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37-79歲,平均(53.46±8.95)歲;病理分型:鱗癌19例,腺癌21例。兩組患者病理、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后,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診斷標準:參照《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4]中有關標準。納入標準:符合非小細胞肺癌診斷標準者;年齡34-81歲者;未接受過放療和化療者;患者及家屬同意參與此研究并簽字等。排除標準:肝腎功能異常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精神異常者等。
肺部疾病治療臨床研究
目前電視胸腔鏡手術(VATS)已成為胸外科主要手術方法之一,其微創和臨床優勢已成為共識[1]。傳統VATS為3~4個切口,也作為臨床應用的“金標準”,但其在胸部某些疾病的應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因而國外有作者曾對氣胸等行單操作孔VATS,并取得了良好效果[2],且已將其手術方式應用于肺癌肺葉切除術[3-4]。結合我院特點,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采用單操作孔VATS治療肺部疾病158例,對其臨床應用價值進行分析,探討單操作孔VATS治療肺部疾病的手術操作方法及臨床應用效果。
1對象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組共158例,男117例,女41例;平均年齡40.67(15~83)歲。CT顯示肺部病灶為肺部塊影、結節、空洞、肺大泡(均>1cm)、囊腫等;病灶位于右側胸腔104例,左側胸腔48例,雙側胸腔6例(肺大泡4例、結節2例)。術前明確診斷為良性67例,肺癌3例,其余患者為術中冰凍及術后病理檢查確診。全部病種包括:氣胸及肺大泡67例、肺炎性假瘤23例、肺錯構瘤13例、肺硬化性血管瘤3例、肺結核球44例、肺癌8例,15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見表1。
1.2手術方式
手術方式采用雙腔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健側臥位,胸腔鏡鏡孔位于腋中線第7或第8肋間。根據病變部位(在第3、4、5肋間,腋中線與腋前線之間)另作1個約2~3cm切口作為操作孔,純屏幕操作,采用腔鏡切割縫合器完成楔形切除。雙側同期手術時先行右側,重新擺放體位再行左側。術中胸膜腔閉鎖、粘連嚴重及出血者均在第9肋間增加一個切口,應用單向式肺葉切除術的手術切口[5]。本組共行病變局部切除151例,單肺葉切除7例,雙側胸腔同期肺手術6例。局部切除部位:右肺110例,左肺54例。肺葉切除部位:右肺上葉1例,右肺中葉1例,右肺下葉2例;左肺下葉3例。術后引流均一次性使用聚氯氟乙烯(PVC)28號引流管,引流管均置于胸頂(圖1)。患者術后均在復蘇室恢復或在胸外ICU不超過12h,若無禁忌證均回到胸外科病房。
小議結核性毀損肺的外科治療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結核性毀損肺的外科治療方法及圍術期處理。方法對76例結核性毀損肺外科治療病例作總結分析。結果全組無手術死亡。手術出血300~6500ml,平均1600ml,平均輸血1400ml。全組隨訪2~10個月,術后并發癥:胸腔感染3例、支氣管殘端瘺2例、健側氣胸1例、肺動脈栓塞1例,占總數9.21%。結論結核性毀損肺的肺功能已基本喪失,反復咯血,反復感染,藥物難以奏效。肺切除術是外科治療結核性毀損肺的主要方法,其中粘連的處理是關鍵。圍術期處理較其他普胸手術復雜而重要。
【關鍵詞】結核,肺;肺外科手術
結核性毀損肺是指肺葉或一側全肺有廣泛的干酪病變、空洞、纖維化和支氣管狹窄或擴張,肺功能已基本喪失,反復咯血,藥物治療又難以奏效,且成為感染源,反復發生化膿菌或霉菌感染[1]。結核性毀損肺是肺結核嚴重的后果之一,也是胸外科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其手術治療難度大,術后死亡率高,并發癥發生率高、致殘率高。內科治療收效甚微,而且作為頑固的結核病傳染源也嚴重影響結核病的控制,造成了眾多的家庭問題和社會問題。現就我科2000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76例外科治療病例作總結分析探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男43例,女33例,年齡最大71歲,最小22歲,平均43.5歲。主要癥狀為反復咯血、咳膿痰、發熱。術前痰查結核菌有25例陽性,肺功能中度通氣功能障礙13例、重度通氣功能障礙2例,心電圖異常14例。術前影像學檢查發現:左全肺毀損8例,左上葉毀損38例,右全肺毀損2例,右肺上葉毀損24例,右肺上中葉4例。27例對側肺有陳舊結核病灶。全部患者均經過長時間的規律、足量抗結核治療,時間6個月以上。術前常規檢查無手術禁忌證,并經術后病理檢查確診。
1.2手術方法胸膜內(外)全肺切除、上葉切除、上葉加中葉切除、上葉加下葉背段切除,4例附加局部胸改術。雙腔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下,經第4肋間或第5肋間或第5肋床進胸,首先鈍、銳交替分離肺與周圍組織的粘連,及時有效止血。再分別處理病肺組織的肺動脈、肺靜脈,血管近心端結扎、縫扎再結扎。最后游離支氣管,支氣管殘端用潛行支氣管周圍組織的縫線結扎加縫扎[2]或用一次性支氣管縫閉器閉合。用縱隔胸膜或心包片包埋支氣管殘端并滴加OB膠水鞏固包埋效果[3]。檢查手術創面,用電凝、結扎、縫扎及明膠海綿填塞等方法徹底控制出血、滲血。必要時于下肺靜脈與膈肌之間雙重結扎胸導管。放置1根或上、下2根胸腔引流管后關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