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4 10:25: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眩暈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倍他司汀治療眩暈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分析倍他司汀作用機理及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方法:在對其作用機制全面分析的基礎上,對國外臨床研究進行綜述。結果與結論:從近20年的研究成果來看,倍他司汀作為一個組胺H1受體的弱激動劑,H3受體的強拮抗劑,對各種程度及發作頻率的眩暈、頭暈、不平衡的癥狀均能有效控制,并能顯著改善局部腦血流量。其毒副作用也較其他抗眩暈藥低,并有長期用藥作用不減退的特點。倍他司汀是梅尼埃病和其他前庭性眩暈維持治療有效的藥物,并可用于治療頭暈、大腦局部供血不足。

STUDYADVANCESOFBETAHISTINEINTREATMENTOFVERTIGO

ABSTRACTOBJECTIVE:Themechanism,clinicaluseandstudyadvancesofbetahistinewereanalyzed.METHODS:Theadvancesinforeignclinicalstudieswerereviewed.RESULTSANDcONCLUSION:BetahistineisaweakhistamineH1receptoragonistandastronghistamineH3receptorantagonist.Fromtheachievementofthelatetwentyyears’studies,itcanbeconcludedthattheagentiseffectiveintreatmentofvertigo,dizzinessandunbalanceofvariousdurationandseverity,andcerebralbloodflowcanbealsosignificantlyimprovedbyit.ItsADRsislowerthanotherantinicdrugsandnodrugresistancewasobservedduringlongtermstreatment.

KEYWORDSBetahistine;Vertigo;Dizziness;Histamine

眩暈是由外周迷路或中樞前庭通路失常引起的臨床表現〔1〕。其病因主要有梅尼埃病、良性位置性眩暈、運動病、突發性前庭衰竭等。近20年來,人們認識到組胺及組胺受體是哺乳動物前庭系統的重要中介物質,使用組胺受體激動劑及拮抗劑治療眩暈有了很大進展〔2〕,其中倍他司汀(betahistine)由于其高效、低毒而倍受矚目。

1作用機制

查看全文

眩暈患者護理對策及實施效果

[摘要]目的對于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的護理對策及效果實施評價。方法以本院2019年~2021年治療的58例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采取方便抽樣法分成參照組(29例,落實常規護理)、研究組(29例,落實綜合護理),對比各組護理情況。結果與參照組數據相對比,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顯著較高,各項生活質量評分顯著較高,組間具備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予以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綜合護理具有顯著效果,可促進患者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提升,應用價值理想。

[關鍵詞]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護理對策;效果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又稱為是“右耳性眩暈”,為周圍性前庭半規管疾病,好發人群是女性群體與中老年人群,主要癥狀為短暫性、突發性眩暈,極易造成運動平衡、感覺平衡失調,發生跌倒的可能性較高。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對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較大,臨床主要通過體位復位法實施治療,具有較為理想的效果[1]。研究發現,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可反復發作,誘發該疾病的因素較多,故臨床在治療期間還應加強護理措施。本次研究對于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的護理對策實施全面分析,同時遴選醫院治療的58例患者進行評價,研究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納選于我院接受治療的58例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研究時段為2019年~2021年,研究分組方式為方便抽樣法,組名稱為參照組、研究組,各組納入29例,疾病診斷標準參考《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診斷和治療指南》[2]。研究組中男女患者占比是15/14;年齡區間為47-80歲,均齡(63.52±3.82)歲。參照組中男女患者占比是16/13;年齡區間為49-78歲,均齡(63.57±3.61)歲。以SPSS23.0軟件比較組間資料,確定差異無意義,P>0.05。

查看全文

多模式康復對頸性眩暈的治療效果

摘要:目的探討多模式康復策略對頸性眩暈患者保守治療的效果。方法選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就診的頸性眩暈患者4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入選患者分成多模式康復治療組20例和常規治療組20例,分別給予多模式康復策略和穴位按摩,在治療前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眩暈障礙量表(dizzinesshandicapinventory,DHI)和肌肉彈性評估,比較治療前后上述指標的變化。結果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DHI評分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多模式康復治療組治療后DHI評分低于常規治療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兩組治療前后左、右胸鎖乳突肌彈性(縱斷面、橫斷面)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結論多模式康復治療頸性眩暈能明顯緩解頸痛、眩暈癥狀,改善胸鎖乳突肌彈性,療效優于穴位按摩。

關鍵詞:多模式康復;頸性眩暈;穴位按摩

頸性眩暈是由于頸部各種病變所引起的、以眩暈、頸痛、頸部活動困難等為主要表現的一系列綜合征,頸椎病患者中約50%會發生頸性眩暈[1],而71.4%眩暈患者伴有頸椎病[2]。基于目前的頸性眩暈發病機制,保守治療有手法治療、運動訓練、牽引、按摩、藥物等研究結果不盡一致[3-4]。本研究擬從改善頸椎穩定性、生物力學調整及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等的理念出發,采用多模式康復策略,并從多維度評估治療效果,觀察多模式康復策略在頸性眩暈治療中的作用,以期為頸性眩暈的康復治療提供新的思路,獲取進一步的依據。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本院就診的頸性眩暈患者40例。納入標準:①有明確眩暈癥狀,且眩暈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與工作;②合并枕、頸項部疼痛或頸后伸肌群肌肉緊張,旋頸試驗陽性;③常規攝頸椎側位、過屈過伸位X線片及頸椎MRI,影像學表現為單純頸椎序列輕度變化,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椎體呈階梯樣改變,相鄰椎體后緣前后<3mm,或相鄰椎體成角<11°,輕度椎間隙狹窄,脊髓硬膜囊無明顯受壓及頸椎不穩表現等;④存在與頸部疼痛、運動、僵硬或特定姿勢相關的主觀眩暈;⑤能進行門診隨訪。排除標準:①耳鼻喉科門診行相關檢查,存在諸如良性位置性眩暈及梅尼埃病等相關疾病;②經神經內科診斷存在顱內病變或血管病變等能引起眩暈的相關疾病;③近3個月頸部區域進行過相關物理治療;④存在高血壓、糖尿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等慢性病;⑤頭部、面部、頸部或胸部存在創傷或近期手術史。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入選患者分成多模式康復治療組20例和常規治療組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查看全文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康復效果

[摘要]目的探討系統護理干預措施對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患者的影響。方法將60例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BPPV患者納入研究,并以等量電腦隨機法均分成A、B兩組。予以A組常規護理干預,B組系統護理干預,并對比干預效果。結果B組康復效果、生活質量評分及護理滿意度均高于A組,疾病復發率低于A組,對比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系統護理干預BPPV的效果較好,可進一步提升患者康復效果及生活質量,同時降低疾病復發概率,贏得患者的高度認可。

[關鍵詞]系統護理干預;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康復效果;生活質量;疾病復發

BPPV由耳石掉到一側半規管引發的變位性眩暈。其表現是平穩時沒有頭暈、眩暈發作,只在身體位置發生變化時出現眩暈,比如臥位時坐起來或者翻身等動作可以誘發[1]。并且BPPV具有陣發性、短暫性、反復誘發的特點。而及時接受治療并輔以優質護理干預,該疾病可痊愈[2]。而本次主要就系統護理干預在BPPV中的應用效果展開研究,以期提升臨床干預質量,并助患者糾正及斌干預后。現做如下報告: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經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將60例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BPPV患者納入研究,并以等量電腦隨機法均分成A、B兩組。A組男女比例13:17,年齡50-78歲,均值(67.71±3.66)歲;病程7d-8個月,均值(4.30±2.58)月。B組男女比例12:18,年齡51-80歲,均值(68.62±3.85)歲;病程5d-9個月,均值(4.59±2.60)月。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簽署知情文件;(2)溝通良好;(3)病史資料齊全;(4)符合WHO中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合并精神疾病;(2)合并認知功能障礙;(3)無法自主完成問卷調查。1.2護理方法予以A組病情監測、并發癥預防、用藥指導等常規護理干預。B組展開系統護理干預,具體包括:(1)健康教育,了解并評估患者知識接受水平,擬好健康教育計劃表,將疾病相關知識、護理重點、治療預期效果以視頻、疾病宣傳手冊、一對一口頭宣教的方式進行科普,以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同時告知患者積極配合護理人員的意義,以提升患者護理配合度;(2)心理護理,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評估,隨后展開針對性的心理疏導,通過幫助患者解答疑惑,誘導其宣泄情緒,減輕心理負擔,同時給予患者適當的鼓勵,以使其改善心理狀態,使其以積極的心態接受治療及臨床護理干預;并采用合理的語言給予患者心理上的慰藉與支持,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與困難的心理;(3)康復訓練,指導患者展開循序漸進的康復訓練,如滾木練習、Brandt-Daroff習服練習、Semont手法等,以促進患者前庭功能恢復;(4)延續護理,邀請患者關注我科室微信號,并定期推送康復練習及護理相關文章,以使護理干預更加完整;同時定期通過電話進行隨訪,以監督與了解患者康復情況,并給予針對性指導與建議。1.3指標觀察將兩組以下指標進行觀察對比[3]:(1)隨訪6個月記錄疾病復發例數;(2)生活質量以GQOL-74量表評估,包含角色、軀體、情緒及社會功能四個子量表,共計100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3)康復效果,癥狀全部消失為顯效,癥狀緩解為有效,未觸及以上標準為無效,(顯效+有效)÷30×100=總有效率;(4)護理滿意度以NSNS量表評估,滿意〉80分、基本滿意60-80分、不滿意〈60分;(滿意+基本滿意)÷30×100=總滿意度。1.4統計學分析SPSS20.0處理數據,(x±s)與(%)表示計量與計數資料,分別用t值與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活血化瘀法治療眩暈分析論文

摘要:為了探索用活血化瘀治療眩暈。通過臨床對眩暈治療,觀察活血化瘀治療眩暈的療效。結果顯示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療血瘀所致的眩暈療效顯著。血瘀致眩致暈者居多,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療血瘀所致的眩暈療效肯定,以供同仁商榷。

關鍵詞:眩暈;活血化瘀;療效觀察

眩暈是指頭暈頭昏,視物黑,運轉旋的一種病證。眩者,言其黑,運轉旋,其狀目閉眼暗,身轉耳聾,甚則如立舟船之上,起則欲倒;暈即頭暈,二者常同時并見,故統稱“眩暈”。歷代醫家對眩暈論述頗多,一般認為病變主要在肝,涉及腎和心脾,病理因素以“風、火、痰、虛”為主,方用“苓桂術甘湯”、“半夏白術天麻湯”者甚多。然臨床中因血瘀而致眩暈者并不少見,筆者用活血化瘀之法治療眩暈,療效較為滿意,現述如下。

1血瘀而致眩暈

筆者觀察,眩暈病因病機較為復雜,因瘀而致眩暈臨床較為常見,前賢對血瘀而致眩暈亦有記載,提出了血瘀致眩暈的觀點。明代楊仁齋著《直指方》中載有“瘀滯不行,皆能眩暈”,明代汪機《醫讀》中亦載有“瘀血停蓄,上沖作逆,亦作眩暈”。眩暈之病位在奇恒之腑——腦,腦為髓海,主清竅。臨床上致瘀因素諸多,尤其病久,如情志不遂,導致氣機不暢,氣不暢,血凝滯;痰涎阻滯氣機、經絡致瘀;風、火傷絡燥血,血脈失養干澀致瘀;勞損致氣血虧虛,脈絡失養,血行無力,郁滯成瘀。而瘀血阻絡,亦可致氣滯;瘀久傷絡,久瘀亦可致氣虛。瘀血形成,輕者筋脈運行不暢,精微物質雖至而不足,重者阻塞、閉阻,精微物質不足或不達,髓海失養,清竅不利,故作眩作暈。故臨床上因瘀而致眩暈者較為常見,且多虛實夾雜,從“風、痰、火、虛”而治,瘀血不祛,反復發作,遷延不愈。血瘀致眩暈者,其特征為頭暈頭昏,失眠健忘,肢體麻木或伴有頭痛,甚者面色晦暗或黧黑,或有肌膚甲錯,女性患者常伴有痛經、經量減少,色紫暗或夾有血塊。舌質暗淡或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澀或細澀。經脈瘀阻,心血不足,髓海失養,故失眠健忘;瘀血阻絡,不通則痛,故發頭痛;瘀阻脈絡,血行不暢,久瘀則營血不能濡潤滋養肢體肌膚,故見肢體麻木,肌膚甲錯,面色暗淡,甚或黧黑;瘀血內阻胞絡,沖任不調,則發痛經、經色紫暗或夾有血塊,舌質紫暗,有瘀點、瘀斑,脈澀均為血瘀之證候。血瘀所致眩暈,治則為活血化瘀,結合患者伴隨癥狀,隨癥加減,臨床療效較好。

2典型病例

查看全文

葛根素與納洛酮治療眩暈探究論文

[摘要]目的:比較葛根素與納洛酮治療眩暈的療效。方法:住院眩暈病人70例,隨機分為葛根素組38例,男性30例,女性8例,年齡49a±s7a,用葛根素注射液500mg;納洛酮組32例,男性26例,女性6例,年齡47a±8a,用納洛酮注射液1.2mg,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iv,drip,qd,7d為一個療程。結果:葛根素組總有效率95%,納洛酮組總有效率94%,2組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結論:葛根素治療眩暈療效與納洛酮相仿。

葛根素(puerarin)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nlobata(Willd.)Ohwi的干燥根中提取并分離出來的一種單體,屬異黃酮類化合物。葛根素具有廣泛的腎上腺素β受體阻滯作用,能改善高粘血癥和高凝血癥,改善微循環,擴張冠狀動脈和腦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抗血小板聚集,清除自由基和保護血管內皮細胞等多種藥理活性。臨床用于治療冠心病、腦梗死[1,2]。在治療眩暈的古方中,有用葛根素升清治清陽不升眩暈的記載[3]。我們應用葛根素治療眩暈38例,并與納洛酮(naloxone)比較。

臨床資料本組眩暈病人均為住院病人,眩暈呈持續性,發作性加重,生活不能自理,加重時伴心悸、頭脹、惡心等癥狀。診斷根據內科疾病診斷標準及《實用內科學》第9版中有關標準[4,5]。眩暈病人共70例,以抓鬮法隨機分為葛根素組3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8例,年齡49a±s7a,病程8mo±13mo(7d~5a),頸椎性眩暈18例,腦動脈硬化性眩暈20例;伴高血壓病30例,冠心病14例,腔隙性腦梗死6例。納洛酮組32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6例,年齡47a±8a,病程8mo±13mo(6d~5a),頸椎性眩暈15例,腦動脈硬化性眩暈17例,伴高血壓病25例,冠心病12例,腔隙性腦梗死5例。2組在性別、年齡、病情、病程及并發癥等方面均相近,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葛根素組給予葛根素注射液[益僑(湖南)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商品名倫爾欣,每支100mg·2mL-1]5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iv,drip,qd;納洛酮組給予納洛酮注射液[益僑(湖南)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商品名金爾倫,每支0.4mg·1mL-1]1.2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iv,drip,qd;2組均7d為一個療程。療程結束,統計療效,并觀察其副作用。

療效評定標準顯效:眩暈癥狀完全消失,隨訪1wk無復發者;有效:眩暈癥狀明顯減輕,偶有發作性加重,頭暈和(或)輕微飄浮感;無效:眩暈癥狀無明顯改善或雖有改善但未達到有效標準者。

結果葛根素組顯效30例(79%),有效6例(16%),無效2例(5%),臨床總有效率95%;納洛酮組顯效24例(75%),有效6例(19%),無效2例(6%),臨床總有效率94%。2組經Ridit分析,R葛=0.5,R納=0.5197,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在用藥之初,2組均有3例輕度頭脹感,不影響治療,繼續用藥,癥狀消失。

查看全文

眩暈患者健康教育論文

摘要:目的研究微信平臺的健康教育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VBI)性眩暈患者不良心理狀態及護理工作滿意度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VBI性眩暈患者86例,依據入院順序分為研究組(n=43)、對照組(n=43)。對照組采用常規健康教育,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微信平臺的健康教育。比較兩組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護理工作滿意度。結果干預3個月后研究組SDS、SAS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總滿意度97.67%高于對照組74.42%(P<0.05)。結論微信平臺的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VBI性眩暈患者不良心理,提高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微信平臺;健康教育;眩暈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VBI)性眩暈是由于椎基底動脈供血系統障礙,引起腦干、小腦等組織功能缺損,嚴重者可導致急性腦卒中,危及生命。研究表明,VBI性眩暈反復發作,易出現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態[1]。微信平臺的健康教育具有時間、地點不受限等優勢。本研究選取我院86例VBI性眩暈患者,旨在探討微信平臺的健康教育干預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VBI性眩暈患者86例,依據入院順序分組。研究組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齡37~80歲,平均年齡(57.24±9.43)歲;對照組43例,男22例,女21例,年齡36~79歲,平均年齡(56.83±9.52)歲。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且兩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均衡可比(P>0.05)。選取標準:經頭顱CT證實;無腦部病灶、血管器質病變;知情本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1.2方法。兩組均予以改善腦循環、控制血壓等常規治療。對照組在院期間實行每周2次正式宣講健康教育10~15min,出院1個月、3個月通過電話隨訪等進行用藥指導、心理指導等健康教育。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組織患者加入微信平臺,干預12個月。具體措施如下:①建立微信公眾號,以視頻、圖片+文字形式錄入VBI性眩暈疾病的知識介紹、健康指導等。公眾號定期推送防跌倒教育、情緒放松方式等相關文章、視頻,推送內容遵從從簡、重點突出的原則。②建立患者、專家、護士微信群,護士小組在線輪值服務,保證每天1名護士在線服務,提供語音真人交流,解答相關健康教育問題,專家每周1次在微信群里與患者互動,解決高難度問題。專家、護士與患者互動,能達到情感共鳴效果。③患者每周1次向微信群發送出院后出現的問題,并分享體驗,評選健康達人。3個月后,對兩組患者抑郁、焦慮、護理工作滿意度評估。1.3觀察指標。統計對比兩組干預前后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統計兩組患者護理工作滿意度,自制護理滿意度問卷,包括健康指導、出院指導等內容,非常滿意:≥9分,滿意:7~8分,不滿意:<7分,7分及以上計入滿意度。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2.0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n(%)表示,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梅尼埃病手術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評估頑固性梅尼埃病患者采用內淋巴囊減壓手術或Meniett治療的療效,并介紹處置體會和經驗。方法:17例頑固性梅尼埃病患者中9例采用內淋巴囊減壓手術,8例在中耳植管后采用Meniett治療。結果:內淋巴囊減壓手術治療組和Meniett脈沖治療組均各有5例患者療效為A級(完全控制),完全控制率為分別為55.5%和62.5%。結論:內淋巴囊減壓術與Meniett脈沖治療的療效無顯著性差異,Meniett脈沖治療可以作為頑固性梅尼埃病的首選治療方案。

【關鍵詞】梅尼埃病;內淋巴囊減壓;Meniett

〔Abstract〕ObjectiveTomeasurethecurativeeffectofendolymphaticsacdecompressionoperationandMeniettdevicetreatmentseparatelyinpatientswithintractableMeniere''''sDisease.Nursingexperiencewasalsointroduced.Methods9patientsin17intractableMeniere''''sDiseasepatientsreceivedendolymphaticsacdecompressionoperation.8patientsreceivedMeniettdevicetherapyafterplacementofatympanostomytube.ResultsTherewere5patientswhoacquiredclassAcurativeeffect(completecontrol)pletecontrolratewas55.5%and62.5%.ConclusionThereisno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endolymphaticsacdecompressionandMeniettdevicetreatmentsacincurativeeffect.MeniettdevicetreatmentcanbethefirstchoiceforthepatientswithintractableMeniere''''sdisease.

〔KeyWords〕Meniere''''sdisease;Endolymphaticsacdecompression;Meniett

梅尼埃病是一原因不明的、以膜迷路積水為主要病理特征的內耳病,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性眩暈、感應神經性聾、耳鳴、可有耳悶脹感。目前主要采用鎮靜劑、抗眩暈藥、脫水劑、血管擴張劑等藥物保守治療,然而保守治療的療效并不肯定,有約30%患者的眩暈發作對藥物保守治療無效。對于這些嚴重的的患者過去主要采用內淋巴囊減壓、迷路切除術、前庭神經切斷術等手術,近年來國外采用中耳置管后再通過Meniett等儀器給中耳間歇性加壓的方法治療梅尼埃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2],我科自2002年以來采用手術治療梅尼埃病9例,采用Meniett治療8例,現將結果及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查看全文

孕期常見癥狀護理探討論文

孕婦出現不適癥狀是孕婦普遍的經歷,但并非每個孕婦都要經歷所有的不適,而且在不同孕期所出現的癥狀不同,個體所感受的程度也有明顯差異。當癥狀不嚴重時,可令孕婦休息,使癥狀得到緩解,還可以采取各種預防措施避免癥狀的發生。1、惡心和嘔吐是妊娠頭2個月最常見的不適,約會50%的孕婦有不同程度惡心表現,1/3的孕婦有嘔2、尿頻、尿急妊娠早期,由于增大子宮壓迫膀胱所致。當妊娠12周子宮越出腹腔后,癥狀自然消失。妊娠晚期,由于胎先露的入盆,膀胱再次受到擠壓,尿頻現象又重復出現。某些孕婦咳嗽、擤鼻涕或打噴嚏時有尿外溢情況。護士需要向病人解釋出現癥狀的原因,只要排除尿道感染情況,尿頻、尿急屬于正常現象。不必要為此限制孕婦液體的攝入量,以免導致脫水,影響機體正常代謝過程。同時指導孕婦作縮肛運動,訓練盆底肌肉的張力有助于控制排尿。尿頻、尿急以及孕期溢尿情況,在妊娠終止后,癥狀自然消失。如果癥狀繼續存在,表示會陰肌肉過度松弛或盆底有損傷,應該進一步檢查、處理。3、胃區不適孕婦常有反映酸、暖氣、上腹壓迫感等癥狀,是由于子宮增大造成胃部受壓的結果。再加上孕期胃腸蠕動減弱,胃部肌肉張力低,尤其胃賁門部括約肌松弛,致胃內容物倒流到食道下段,食道粘膜受到刺激而產生胃區燒灼感,孕婦主訴“燒心”。護理實踐提示,飯后立即臥床、進食過多或攝取過多脂肪及油炸食品均會加劇“燒心”癥狀,故應避免。有人認為脂肪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因此飯前吃些奶油、奶酷加工食品,有預防“燒心”作用護理論文。“燒心”已經出現,再吃奶油制品食物就不起作用。可以服用氫氧化鋁、三硅酸鎂等制酸劑,但應避免選用含重碳酸鈉的食物(如蘇打餅干)或藥物,以免所含的鈉離子促使水潴留,造成電解質的紊亂。指導孕婦選擇少量多餐的原則,可以減少胃內容物體積,以緩解癥狀。4、脹氣懷孕期,由于胃腸道活動減弱,腸內氣體常易積聚引起令人不悅的腹脹,多不需特殊治療。措施是幫助孕婦識別起脹氣的食物,指導選擇容易消化的食品,避免過飽情況,以少量多餐方式滿足機體的需要。建議孕婦養成定期排便的習慣、適當鍛煉均能促進腸蠕動,有預防和減輕腹脹的作用。必要時可按醫囑使用緩瀉劑或軟化大便的藥物,保持大便通暢,也有助于減輕癥狀。5、便秘造成便秘的原因是增大的子宮推擠使小腸移位、液體攝入及室外活動量減少、孕期腸蠕動減緩、孕期補充鐵劑。措施是幫助孕婦回顧促成便秘的因素,了解孕婦飲食情況。與孕婦共同討論并使其理解液體的攝入量、新鮮水果、蔬菜以及纖維素食物的重要性,以及定期排便習慣與便秘的關系。鼓勵每天適量運動,以助維持良好的腸道功能。必要時按醫囑使用大便軟化劑或緩瀉劑,但不能養成依賴藥物的習慣。建議孕婦多吃香蕉,不僅獲得食物的滿足,還能預防便秘,稱之謂“非藥物性治療方法”。6、背痛隨著妊娠子宮的增大,孕婦身體重心前移,為保持身體的平衡,必須采取頭和肩向后仰,腹部向前突,脊柱內彎的姿勢。結果使腰部和后背肌肉、韌帶負擔加重,則引起不同程度的背痛。此外,過度緊張、疲倦、彎腰或抬舉重物,妊娠子宮壓迫神經以及骨盆關節松弛(尤其妊娠晚期),也是腰背疼痛的原因。為了預防或減輕腰痛,護士要與孕婦共同討論預防以及緩解背痛的措施。要使孕婦理解妊娠早期背痛的促進因素,并掌握預防癥狀發生的應對措施,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勢,避免過度疲倦;坐位時,背部靠在枕頭上或靠背椅的扶手上;盤腿坐勢也有助于預防背部用力。同時指導孕婦通過調整工作臺的高度或孕婦的位置,以維持最佳的姿勢。建議孕婦有計劃地鍛煉以增強背部肌肉強度也是預防腰痛的有效措施,例如骨盆擺動運動體操,每日3次,可以減少脊柱的曲度,有利于緩解背痛。孕婦拾取物品時,應該彎曲膝蓋而不彎背部,以保持脊柱的平直。7、眩暈許多孕婦有眩暈現象,尤其在擁擠、空氣不流通,人群集聚的場所。促成癥狀的原因可以是:(1)孕婦長時間站立或突然改變體位,出現低血壓狀態而導致眩暈或疲勞。(2)由于過度興奮或焦慮影響呼吸功能導致換氣過度和眩暈。(3)妊娠期血液被稀釋引起“生理性貧血”或低血糖狀態。(4)較長時間的仰臥位,巨大子宮壓迫下腔靜脈,使回流血量及心搏出量減少、出現低血壓可致眩暈。護理措施是幫助護理對象識別造成眩暈的誘發因素,針對原因采取相應的措施。例如告誡孕婦應該避免:(a)過快地變換姿勢;(b)長時間地站立;(c)過度興奮和精神過度緊張;(d)過度疲勞等。指導孕婦采取側臥位方式尤其左側臥位,不僅可以改善胎兒血氧供應,還可以預防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引起的眩暈。如果出現的眩暈。如果出現的眩暈癥狀經上述措施處理后無效或頻繁出現時,均應與醫師聯系,以免延誤病情。8、下肢肌肉痙攣主要指小腿腓腸肌發生疼痛性攣縮,孕期任何時期均可出現,常見于孕期,夜間發作較多。系因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肢神經所致,疲倦、寒冷、不合理的體姿以及體內鈣、磷比例失調致神經系統應激功能過強,均可促使發作。措施是監測孕婦攝入的食物中是否有足量的維生素B,被確定缺鈣者,有計劃攝取牛奶,必要時按醫囑補鈣。禁止濫用含鈣磷的片劑,以免加重體內鈣磷的不平衡情況。還要與孕婦討論預防及減輕癥狀的方法,例如:(a)避免穿高跟鞋,以減少腿部肌肉的緊張度;(b)熱敷患處,抬高下肢,按摩腿部肌肉等都能生效。當小腿肌肉發生痙攣時,只要立即伸展肌肉即可緩解。具體做法是讓孕婦平臥,護士或家屬按住孕婦膝蓋(患側),協助伸直小腿,同時使足背屈,癥狀即可緩解。有人認為,睡前按摩小腿部,或將腳部墊高后入睡,有助于預防癥狀的發生。9、靜脈曲張可能發生于下肢,偶爾發生于外陰部。造成癥狀的原因是由于妊娠子宮壓迫盆腔靜脈,影響下肢靜脈回流所致。持久站立位工作,妊娠晚期腹內壓力的增加,都促使癥狀加重。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改善下肢靜脈回流狀況,則可預防或緩解癥狀。具體做法是指導已出現癥狀的孕婦增加臥床休息機會,坐立時注意抬高腿部,促進下肢血液回流,以示范方式指導孕婦采用直角位置,即平臥位,雙腿向上伸直與身體成直角,臀部和腳跟靠墻,每日做數次,每次2~5分鐘。晚期妊娠階段孕婦往往難以接受這種姿勢,可以使用彈性繃帶。更為重要的是預防癥狀的發生,最為簡單的方法就是提醒孕婦:(a)坐勢時盡可能抬高腿;(b)避免過久站立;(c)避免穿環形緊口襪帶。10、陰道分泌物增多妊娠期間,由于激素的作用,新陳代謝旺盛,陰道上皮細胞及宮頸腺體分泌旺盛,致陰道分泌物增多。通常為乳白色,屬于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過常給孕婦帶來不適。當發現陰道分泌物增多時,護士要善于識別異常情況,例如分泌物為黃綠色或帶血伴難聞的臭味,以及孕婦反映外陰有明顯刺激、搔癢等癥狀,需及時檢查明確炎癥的性質,予以治療。如果屬于生理現象,護士需與孕婦討論癥狀出現的原因并為其提供有效的措施,例如勤淋浴,常換內褲,保持外陰部的清潔,促進舒適。并告誡孕婦應該避免穿尼龍質料內褲,推薦使用吸水性好、質地柔軟的棉質內褲。

查看全文

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探討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病機理,以微創術進行頭下斜肌松解,消除對椎動脈迂曲段的壓迫因素。方法本組90例頭下斜肌與寰椎橫突壓痛,旋頸征陽性。采用自制微創小刀具行盲式松解,切斷頭下斜肌起止點。結果82例經一次松解后癥狀完全消失,8例間隔1個月后再次松解癥狀亦完全消失。結論C1~2橫突間后方為頭下斜肌,頭頸旋轉時,椎動脈迂曲橫段可受壓迫。椎動脈扭曲試驗陽性,頭下斜肌壓痛為本病主要診斷依據。盲式微創松解術解除了椎動脈迂曲段受壓,使眩暈及頸項痛癥狀得以消除。【關鍵詞】椎動脈型;頭下斜肌;盲式松解椎動脈型頸椎病與其他類型頸椎病相比,所占比例較高,是中老年常見病。對其發病機理的認識各異,治療方法也多樣。有人認為因頸椎間盤退變而引起,也有人認為因鉤椎骨刺壓迫椎動脈而誘發眩暈。朱漢章[1]則認為頸椎動態平衡失調致慢性軟組織勞損,發生反應性水腫及無菌性炎癥,刺激或壓迫椎動脈而誘發頸痛眩暈。治療多采用綜合性保守治療,療效往往難于肯定且易復發。頭下斜肌起自樞椎棘突外側面和鄰近椎板上部,向外上止于寰椎橫突下外側,寰樞椎橫突間的椎動脈部表面為圓而厚的頭下斜肌覆蓋[2]。作者根據頭下小肌群三角形間隙,頭下斜肌運動及解剖特點分析,認為椎動脈橫段迂曲部是受該肌壓迫而誘發頸項痛眩暈的主要原因。筆者采用自行設計制作的微創小刀具進行盲式松解術治療90例,療效確切,報告如下。1臨床資料2004年2月至2007年6月在門診及住院患者中,診治9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男37例,女53例;年齡40~80歲,平均53歲。臨床癥狀見表1,體征及影像學檢查見表2。全部病例均有頭暈、頸項痛癥狀。頭暈持續時間5min~2h,最長達4周,頭暈時轉頭則加重癥狀。誘發因素:精神緊張、情緒波動、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失眠等;緩解因素:臥床休息、吸氧、服止痛藥等。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30年,癥狀反復發作。體檢中,寰椎橫突及頭下斜肌壓痛明顯,旋頸征陽性;頭轉向一側壓同側頭下斜肌,可誘發頭暈癥狀,又叫旋頸征加強試驗,本組的陽性率為78%。本組病例均在本院有關科室檢查,排除了心源性、高血壓源性、腦源性、中毒性等其他原因引起的頭暈,診斷為椎動脈型頸椎病。2盲式下微創松解術治療表1癥狀發生率表2體征及影像學檢查取俯臥棄枕或坐位,剃刀刮除枕后頭發,盡量屈頸,紫藥水作寰椎橫突與樞椎棘突壓痛點標記。術野常規消毒,鋪洞巾,術者左手拇指緊壓寰椎橫突壓痛點,右手持帶刃刀具在拇指邊緣與人體縱軸線平行刺入,刀與皮膚成90°角。當刀刃達寰椎橫突骨面病灶區時,可有明顯的酸脹酥感覺,此時在寰椎橫突部先切斷肌附著,再沿骨面橫向鏟剝,手感覺橫突部肌附著與骨面有明顯松動感時,表示頭下斜肌附著已切斷,即可快速撥除刀具。再選樞椎棘突標記點,以同法切斷頭下斜肌在樞椎棘突根部的附著,至此頭下斜肌起止點全部切斷松解,達到解除椎動脈迂曲段的壓迫。術畢在原刀口處分別注入曲安縮松注射液40~80mg,防術后黏連,針眼處指壓5min后,無菌敷料貼妥。再次被動手法彈壓后枕并被動屈頸1~2次,達到擴大松解頭下斜肌的目的。術后輔以頸部保健操,改睡凹型枕頭,內服抗生素2~3d。本組全部病例行盲式微創術治療,輔以頸部活動功能鍛煉,睡凹形枕頭。一般經過1~2次松解術后,頭暈癥狀消失,頸項痛消失,寰椎橫突及頭下斜肌壓痛陰性,旋頸征陰性,加強試驗陰性。78例患者在行第一次松解術后,訴“頭暈癥狀消失,眼前發亮,腦部清醒了”;12例在松解術過程中曾有一過性頭暈加重現象,治療結束后,囑患者每天堅持頸部保健操,改睡凹形枕,之后頭暈癥狀消失。3結果本組隨訪6~10個月,平均5個月。82例經一次松解后癥狀完全消失,8例間隔1個月后再次松解癥狀亦完全消失。術后堅持頸部保健操及睡凹形枕,療效鞏固,未再復發。4討論4.1旋頸征陽性的原因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要點之一就是頭頸的旋轉可以誘發或加重頭暈[3,4],即旋頸征陽性。李世和等強調寰椎橫突壓痛為本病的主要診斷方法,同時還提出擦肩試驗、伸頸牽頭指壓寰椎橫突轉頭試驗等誘發頭暈的陽性率達100%。本組病例寰椎橫突及頭下斜肌壓痛的陽性率達100%,采用不同體位行旋頸征試驗均為陽性。壓寰椎橫突轉頭誘發頭暈的陽性率達78%。多位中外學者均認為,椎動脈于C1~2段存在著旋轉性壓迫[3,5~7]。1927年Dekeleyn通過尸體椎動脈造影,發現頭頸旋轉可以引起椎動脈于C1~2之間狹窄或梗阻。1968年oucni首先在臨床上通過血管造影證實了這種改變。陳仲強等[7]通過椎動脈造影指出,C1~2水平旋轉性椎動脈閉塞是椎動脈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徐印坎[8]認為,頭顱旋轉主要在C1~2之間,椎動脈在此處受壓。作者認為,椎動脈于C1~2段生理性旋轉受壓的原因為寰樞椎橫突間無椎間關節,寰樞椎橫突間的椎動脈橫段為迂曲的顯露,其表面為圓而厚的頭下斜肌覆蓋,頭下斜肌起自樞椎棘突,止于寰椎橫突。當頭顱向右旋轉時,左側頭下斜肌隨左側寰椎橫突向左前方旋轉,圓而厚的肌腹進入第一橫突間隙,壓迫左側椎動脈。與此同時,隨寰椎橫突向右后方旋轉的右側椎動脈進入樞椎橫突后方,未受到壓迫,保證了椎基底動脈的血供,當頭顱回復到中立位,頭下斜肌復位,解除對左側椎動脈的壓迫。因此,頭下斜肌是椎動脈生理性受壓的解剖基礎。頸椎的屈伸運動主要發生在寰枕關節,前后約45°,而旋轉運動則主要發生在寰樞關節,每側約47°[9]。表明旋頸征試驗主要是檢查寰樞椎的,枕樞段是頸部最易勞損的部位。當兩側頭下斜肌水腫或其他頸后肌群壓迫頭下斜肌,頭旋轉時可致兩側椎動脈受壓而出現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癥狀。在病態下,當頭頸轉向右側時,左側椎動脈生理性受壓,右側椎動脈轉右側樞椎橫突的后上方,受到病態的頭下斜肌壓迫,導致兩側椎動脈供血不足,而誘發頭暈,這就是旋頸征的真正原因。因此,作者認為寰椎橫突及頭下斜肌壓痛,旋頸征陽性均是本病具有診斷意義的體征。4.2頭暈癥狀短暫性的原因一般認為本病的頭暈具有陣發性、可逆性和復發傾向[3,5]。本組病例頭暈發作持續的時間,最短為5min,最長達2h,即使不經治療,只臥床休息頭暈癥狀可緩解。頭暈的短暫性用鉤椎骨刺壓迫來解釋是不恰當的,本組病例X線示,未見橫向生長的鉤椎骨刺。頸椎不穩可以造成某一椎體的異常活動,但椎動脈第二段的長度長于C1~6橫突間距,足以代償某一節段椎體異常活動對椎動脈的影響。作者認為用頭下斜肌壓迫椎動脈來解釋頭暈的短暫性是比較合理的。如頭下斜肌水腫,轉頭向左,左側椎動脈為生理性受壓迫,右側為病理性受壓迫,出現頭暈,轉向中立位,壓迫減少,癥狀減輕或消失。4.3采用盲式松解術對本病有效的原因一般認為綜合性保守治療對本病有一定的療效[3,5],但難持久,易復發。本組病例全部采用盲式微創松解術治愈。作者認為頸性眩暈為頭下斜肌等肌肉的慢性勞損性病變所致。本法在定位準確的情況下,切斷了頭下斜肌的起止附著點,使直接壓迫在椎動脈迂曲橫段上的頭下斜肌松解,達到減壓的目的。同時本法治療有效亦證明椎動脈受壓迫,主要原因是肌肉而并非骨關節方面的因素。術中應特別注意:局部解剖定位要準確,掌握刀具盲式下切割的范圍及深淺度。所用刀具為作者自行設計制作,采用1.5mm三菱針鈍頭磨成刃性而成,具有制作簡單、經濟、方便、實用等特點。4.4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目前臨床診斷椎動脈型頸椎病仍沿用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所制定的標準[10],作者推薦診斷標準如下:a)眩暈癥狀,具有陣發性、可逆性和復發傾向,頭頸[1][2]的屈伸或旋轉可誘發眩暈;b)頸枕部疼痛;c)頸后肌勞損史;d)伴隨癥狀頭痛、眼耳部癥狀、肩和上肢麻痛、胸痛、心悸、消化道癥狀、失眠、記憶減退等;e)頸后肌廣泛性壓痛;f)頭下斜肌及寰椎橫突壓痛;g)旋頸征陽性;h)神經系統檢查大致正常;i)X線檢查有無鉤椎關節橫向骨質增生,無頸椎失穩和寰椎椎動脈溝寰形成;j)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示單或雙側椎動脈供血不足,其中眩暈及視力模糊為主要特征。【參考文獻】[1]朱漢章,柳面智.針刀臨床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4785.[2]楊琳,高英茂.格氏解剖學[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812813.[3]楊克勤.脊柱疾患的臨床與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50479.[4]劉植珊,楊瑞和,陳永裕,等.椎動脈減壓術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痛[J].中華外科雜志,1984,22(12):771.[5]趙定麟.頸椎傷病學[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147191.[6]李世和,李衛國,孫靜宜,等.寰椎椎動脈溝環所致頸性眩暈患者的手術治療[J].中華外科雜志,1995,33(3):137139.[7]陳仲強,張之虎,黨耕町,等.頸性眩暈病例的椎動脈造影觀察[J].中華外科雜志,1991,29(1):95.[8]徐印坎,賈連順.現代頸椎外科學.頸椎病[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83:161182.[9]郭世紱.臨床骨科解剖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78.[10]孫宇,陳其福.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1993,31(8):472.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