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結果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4 22:22: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血糖結果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血糖結果檢測的兩種結果比較探究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快速血糖儀測末梢血與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靜脈血血糖結果的差異性。方法對50例急危病人及有糖尿病病人年齡50~80歲用自身配對法同時取靜脈血和同側肢體末梢血分別用全自動生化儀和快速血糖儀進行血糖測定。結果血糖儀測末梢血與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靜脈血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
結論用血糖儀測末梢血的血糖值偏低于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靜脈血血糖值。
【關鍵詞】血糖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末梢血靜脈血血糖值結果差異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病人數成逐年上升。血糖的監測越來越受到重視。血糖儀以其簡單、快速、易操作的優勢受到廣泛應用。特別是急危病人或是有糖尿病病史患者的緊急快速血糖的檢測。迅速獲得的血糖參考值對醫師的臨床診斷和應用提供了幫助。但在有些情況下血糖儀測末梢血的血糖值與化驗室全自動生化儀測靜脈血的血糖值有誤差。
故對我院2010年1月至4月50例急危病人及有糖尿病史的病人年齡在50~80歲同時取靜脈血和同側肢體末梢血分別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和快速血糖儀進行血糖測定。其中昏迷病人24例,腦卒中病人10例,呼吸困難病人12例,冠心病心肌梗死病人4例。
一、方法
不同方法測試血糖結果對比及剖析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病人數成逐年上升。血糖的監測越來越受到重視。血糖儀以其簡單、快速、易操作的優勢受到廣泛應用。特別是急危病人或是有糖尿病病史患者的緊急快速血糖的檢測。迅速獲得的血糖參考值對醫師的臨床診斷和應用提供了幫助。但在有些情況下血糖儀測末梢血的血糖值與化驗室全自動生化儀測靜脈血的血糖值有誤差。
故對我院2010年1月至4月50例急危病人及有糖尿病史的病人年齡在50~80歲同時取靜脈血和同側肢體末梢血分別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和快速血糖儀進行血糖測定。其中昏迷病人24例,腦卒中病人10例,呼吸困難病人12例,冠心病心肌梗死病人4例。
1方法
對入院的病情危急的有糖尿病史的病人在入院時未進行輸液前,用75%酒精消毒患者左手無名指指尖,待酒精干后,用一次性采血針緊貼病人皮膚刺破皮膚使血自動流出黃豆大小時用快速血糖儀進行測試并記錄血糖數值。壓迫穿刺點數秒鐘后取同側肢體靜脈血標本3ML送化驗室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糖。
2結果
50例急危重病人用血糖儀測的末梢血血糖值平均值7.82±2.72,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靜脈血血糖平均值8.11±3.11通過t檢驗發現血糖儀測的末梢血與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的末梢血結果有統計學意義P<0.001。血糖儀測的末梢血比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的靜脈血偏低。
糖尿病護理管理論文2篇
第一篇
1一般方法
1.1門診咨詢
向患者講解糖尿病防治操作,包含飲食控制方法、日常運動方法、自我血糖監測方法、生活習慣調節方法、日常用藥方法等,為患者建立檔案。根據其身心情況予以針對性護理,并加強隨訪(電話形式)。
1.2會診護理管理
成立護理管理小組,根據患者臨床資料以及疾病程度,通過評估、詢問等方式制定針對性治療及護理方案,同時觀察患者是否存在并發癥,應及時予以護理避免惡化。組內護理人員應加強糖尿病相關疾病知識的學習,尤其在疾病并發癥的預防、血糖監測方法、日常血糖控制模式等方面需加強學習,以便于更好地為患者展開健康宣教。
多學科護理合作在低血糖風險控制中的應用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2013-03/2015-04月,在作者醫院住院并接受使用SureStepFlexx床邊血糖管理系統進行血糖監測的糖尿病及糖耐量異常的患者。納入標準:按照1999年WHO糖尿病及糖耐量異常診斷標準[4],接受床邊血糖監測>3d,血糖監測次數不少于21次的患者;排除標準:同一時間段重復低值,取第一次低值為有效值。低血糖納入標準:低血糖診斷標準按照2010年《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5]中血糖≤3.9mmol/L,其中血糖<2.8mmol/L為嚴重低血糖,2.8mmol/L≤血糖≤3.9mmol/L為一般低血糖。夜間低血糖:22∶00次日6∶00發生的低血糖。
1.2管理與干預方法
1.2.1監測數據收集采用強生公司提供的與SureStepFlexx床邊血糖管理系統配套的血糖儀和血糖試紙對全院糖尿病及糖耐量異常的患者在規范監測方法的基礎上進行血糖監測及數據管理。3名糖尿病專科護士對全院26個科室血糖監測進行質控,質控內容包括血糖儀校準、試紙型號、有效期檢查、護士血糖監測方法等,質控頻次1次/周。1.2.2低血糖案例收集在臨床護理專家指導下,制定院內低血糖案例記錄表及上報流程,由專門糖尿病教育管理護士負責收集整理。1.2.3培訓指導干預多學科糖尿病護理團隊即以糖尿病管理為核心,專科引導,多個學科參與管理,對院內非糖尿病專科護士進行血糖監測管理、低血糖識別、規范化處理培訓考核及臨床實踐指導。低血糖標準化處理流程參照2010版《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5]中的雙15法則。
1.3評價指標
急性心肌梗死時血糖變化分析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急性心肌梗死時血糖變化的臨床意義。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6例,根據入院時的空腹血糖分為血糖正常組,血糖升高合并糖尿病組和血糖升高無糖尿病組,比較發病時的癥狀,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發生率和病死率。結果入院時高血糖且合并糖尿病組無痛性心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發生率和病死率高于其余兩組。結論早期血糖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并發癥多,病死率高。有糖尿病病史者發生無痛性心梗的可能性較大。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血糖;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并發癥
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常見暫時血糖應激性升高。為了研究血糖升高在病程的發展及預后的臨床意義,本文通過對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空腹血糖結合臨床表現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病例隨機選自我院2005-2008年住院的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診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根據病史及入院時空腹血糖分為三組:血糖正常的38例,血糖升高合并糖尿病32例,血糖升高但無糖尿病的36例。比較三組病人發病時的癥狀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的發生率及病死率。
2結果
糖尿病患者合并低血糖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糖尿病;低血糖癥
【論文摘要】目的糖尿病患者合并低血糖的臨床研究。方法集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臨床所遇到的糖尿病患者并發低血糖癥25例,采取分析病歷記錄、實驗室血糖測得值、臨床用藥情況的方法等,數據分析采用描述性方法。結果25例中在3d內血糖恢復穩定者23例(占92.0%),其中6h內血糖恢復穩定14例;6~24h血糖恢復穩定6例;24~72h血糖恢復穩定3例;1例搶救治療5d未清醒,且反復抽搐(2次腦CT未見異常)自動出院;1例合并陳舊性多發性腦梗死、腦出血及癡呆,住院15d,自動出院。結論老年糖尿病患者,特別是有伴存病的患者應盡量選用半衰期短,血藥濃度積蓄較小的降糖藥,并宜從小劑量開始,注意個體化,及時隨訪血糖,治療上應防止再次低血糖癥狀發生,減少病死率。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療中最常見的問題,也是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需盡量予以避免,其臨床表現多樣化,如不及時診治,神經細胞可能發生不可逆的損傷和死亡,遺留癡呆等癥狀,甚至死亡。尤其是老年人缺乏自覺癥狀,以致產生重癥低血糖甚至昏迷。本院從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治療老年人糖尿病低血糖反應25例。現總結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集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臨床所遇到的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癥25例,均為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64~86歲,平均73.4歲。合并腎病5例,高血壓病17例,冠心病8例,血脂異常15例,陳舊性腦卒中5例,感染2例,膽結石6例。胰島素治療9例,應用口服降糖藥治療16例(口服優降糖2例,消渴丸4例,美吡達2例,達美康3例,優降糖與二甲雙胍并用3例,消渴丸與二甲雙胍并用2例)。
1.2診斷標準糖尿病診斷參照1997美國糖尿病協會ADA/WHO糖尿病診斷標準。低血糖癥參照測得的血糖結果:①有低血糖的檢驗結果:血漿葡萄糖濃度<3.9mmol/L;②臨床上以自主神經癥狀和神經低糖癥狀為主要表現[1]。
妊娠期糖尿病孕期規范化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規范化管理對血糖和妊娠結局的影響。方法選取該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320例GDM孕婦,其中進行常規門診管理的160例GDM孕婦為對照組,實施規范化管理的160例GDM孕婦為管理組;所有孕婦均干預至分娩,比較兩組干預后的血糖水平、孕產婦妊娠結局及圍生兒結局等指標。結果干預后,管理組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5.71±0.92vs.6.83±1.04)mmol/L,(9.94±1.86vs.11.07±2.05)mmol/L,(6.75±0.90vs.7.35±1.08)%,均P<0.05];管理組的妊娠期高血壓疾病(HDCP)、羊水過多、剖宮產及產后出血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管理組的胎兒窘迫、早產、巨大兒及新生兒窒息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GDM孕婦通過規范化管理和干預后,可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妊娠期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母嬰妊娠結局。
關鍵詞:妊娠期糖尿病;規范化管理;血糖;妊娠結局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孕婦在妊娠期內首次發生糖耐量減低為臨床特征的糖代謝紊亂疾病。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二胎政策的放開,高齡產婦比例隨之加大,GDM的發病率呈現逐年升高趨勢[1]。GDM屬于高危妊娠,如果孕婦血糖長期未得到有效控制,容易產生妊娠并發癥和不良妊娠結局,威脅母嬰生命安全,給GDM孕婦、家庭及社會帶來較為沉重的負擔[2]。目前,GDM孕婦已有進行常規管理,但在具體實踐中執行力度不夠,未能規范化、精細化管理,使得孕婦的血糖控制不夠理想,預后效果不佳[3]。為此,本研究對160例GDM孕婦進行規范化管理干預,并以160例GDM孕婦進行常規管理干預,取得了較為理想的干預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路橋醫院內分泌科收治的320例GDM孕婦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孕婦均符合GDM的診斷標準[4];②均為單胎妊娠;③認知功能均正常;④均簽訂了知情同意書,并且能夠密切配合干預隨訪研究;⑤臨床資料和隨訪資料較為完整。排除標準:①有心腦血管疾病;②肝腎功能不全;③存在意識障礙、語言障礙;④失訪者等。將常規門診管理的160例GMD孕婦為對照組,年齡23~42歲,平均年齡(28.72±4.07)歲;孕周34~41周,平均孕周(37.29±1.64)周;初產婦94例,經產婦66例;初中和以下28例,高中49例,大專和以上83例。實施規范化管理的160例GDM孕婦作為管理組,年齡22~41歲,平均年齡(28.54±4.15)歲;孕周33~41周,平均孕周(37.79±1.70)周;初產婦92例,經產婦68例;初中和以下31例,高中52例,大專和以上77例。兩組孕婦的年齡、孕周、產次及文化程度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專科門診護理對中青年自我管理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糖尿病專科門診護理對青中年2型糖尿病(T2MD)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影響。方法選擇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青中年T2MD患者7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研究組實施糖尿病專科門診護理干預。比較兩組干預結束后血糖水平、自我管理行為及生活質量。結果干預后研究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研究組飲食、運動管理、血糖監測、藥物治療及足部護理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研究組心理精神、生理功能、社會關系及治療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糖尿病專科門診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青中年T2MD患者血糖水平,提高其自我管理行為及生活質量,有助于穩定病情,推薦使用。
關鍵詞:糖尿病專科門診護理;青中年T2MD;自我管理行為;生活質量
2型糖尿病的主要特征是β細胞損傷及胰島素抵抗,若不正確治療易引發多種長期并發癥。有效控制血糖為治療糖尿病的關鍵,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對其極為重要[1-2]。青中年糖尿病患者治療效果不佳,主要原因為患者忽視血糖監測及藥物調整等,故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對穩定糖尿病病情具有重要作用[3-4]。本文探討了糖尿病專科門診護理干預對青中年T2MD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青中年T2MD患者70例。納入標準: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5]中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年齡18~45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并發癥患者;臟器功能不全患者;精神疾病且意識障礙患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惡性腫瘤患者;傳染性疾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5例。對照組男21例,女性14例;年齡為18~42歲,平均(32.18±5.24)歲;病程為1~11年,平均(6.58±1.12)年。研究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為20~45歲,平均(33.29±5.62)歲;病程為1~12年,平均(6.61±1.28)年。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住院給予健康指導教育、跟進疾病護理等。研究組實施糖尿病專科門診護理干預,方法:選擇高水平護理人員并經考核,最終選拔作為長期護理人員,建立護理小組進行系統標準化專項培訓,使各成員正確了解糖尿病病因、癥狀、預防及健康知識,結合患者病情、基礎資料建立個人檔案。具體內容:(1)每月進行1次健康講座,護理人員不僅要定期接受糖尿病教育培訓,同時科室邀請糖尿病專家及營養師開展講座及培訓,通過圖片、視頻、多媒體等方式進行講座,建立教育小組使不同接受程度的患者有效掌握疾病相關知識。(2)控制飲食,每天遵醫囑并根據患者飲食習慣為其合理制定食譜,確保健康飲食,控制患者血糖水平。(3)開展自我監測血糖護理,指導患者及家屬正確使用胰島素筆和血糖儀,做好血糖記錄以跟進病情;囑咐患者按時用藥,不可擅自停藥和調整劑量;詳細講解用藥目的、藥物作用、效果及不良反應等情況。(4)結合患者病情為其制定適當運動計劃,告知運動對控制血糖的重要性。(5)開展病友交流會議提高患者治療信心,每月邀請自我素質好且健康知識掌握多患者成立小組,相互討論病情、評估血糖監測、治療情況以確保提高患者治療信心。(6)糖尿病并發癥為威脅患者病情的一大因素,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采取并發癥預防護理。(7)對出院患者進行隨訪,每兩周電話隨訪1次,每月家訪1次,家訪時免費測量患者血糖濃度;定期訪問患者糖尿病知識與技能,尤其是觀察其自我管理行為和血糖變化,對掌握度低的患者進行針對性干預[6]。1.3觀察指標采用血糖儀(美國強生公司,型號:B-26313D)分別于干預前后檢測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每天檢測3次,取其平均值作為最終結果。干預前后分別采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SDSCA)評估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包括飲食、運動、血糖監測、用藥、足部護理,采用7級評分法,分數越高代表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越好。采用糖尿病患者特異性生存質量特異性量表(DSQL)于干預前后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估,量表包括心理精神、生理功能、社會關系及治療,采用5級反向評分法,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遠程醫療管理在妊娠期糖尿病的運用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tesmellitus,GDM)是指妊娠期首次發生的不同程度的糖耐量異常[1]。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生育年齡后移、二胎政策的開放以及GDM篩查診斷受到廣泛重視,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不斷增多。對孕婦來說,超出常規的額外產檢要求可能導致失約和欠佳的妊娠糖尿病管理。本研究通過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門診隨診基礎上應用新型的遠程管理體系,將營養醫生為糖尿病日常常務管理者,運用先進的網絡管理平臺實現對患者的實時干預管理,探討這種新型的糖尿病管理模式在改善患者糖代謝,使血糖安全達標,以及在母兒結局方面的作用。
一、臨床資料
本次189例研究對象均為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9月期間在我院就診同意參加研究項目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入選標準:⑴年齡:21~45歲;⑵家庭具備上網條件,可熟練上網;⑶妊娠期糖尿病診斷標準:美國糖尿病學會(ADA)的2015年糖尿病醫學會推薦的糖尿病診斷與分型標準;⑷患者可自行在家中監測指血血糖、血壓。排除標準:合并糖尿病合并妊娠;合并嚴重的全身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合并精神疾病者。二、方法根據是否同意加入遠程醫療管理系統,將87例加入遠程醫療管理系統的患者設為實驗組,102例自行定期監測血糖及門診隨訪的患者設為對照組。所有患者配備血糖儀、血壓計等家用檢測設備。設備均具備國家檢測合格證書;對患者進行使用培訓,在應用過程中出現問題由項目成員負責解決。在每周一次的糖尿病自我管理、培訓課上提供儀器檢測及校正服務。通過行為干預、患者健康日記、患者培訓、患者自我管理;及血糖監測、實時信息交流、糖尿病知識教育等。通過全程的血糖管理,實時觀察血糖,有效調整飲食及血糖。定期評價效果,對所有入選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記錄并比較2組孕婦血糖、血壓控制情況、母兒結局及產后42d糖耐量。三、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P<0.001表示存在顯著性差異。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存在顯著性差異。結果一、血糖指標對比空腹微量血糖:實驗組為(4.24±1.21)mmol/L,對照組為(5.35±1.45)mmol/L;餐后2h微量血糖:實驗組(6.01±1.03)mmol/L,對照組(6.59±1.25)mmol/L;糖化血紅蛋白實驗組(4.51±1.12)%,對照組(5.41±1.06)%,2組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平均值皆為正常,但實驗組指標更為理想,2組間有顯著差異(P<0.001),詳見表1。
二、患者結局比較
實驗組患者妊娠高血壓疾病、剖宮產、產后糖耐量異常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三、圍產兒結局比較
糖尿病預防分析論文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由遺傳基因決定的、常見的內分泌代謝障礙性疾病。由于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和作用無效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紊亂;可導致不同臟器的(長期)損傷、功能障礙和衰竭。糖尿病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極廣,目前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已逾1.3億,已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之后第三位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占免疫病的比率,在發達國家高達2-5%,中國糖尿病發病率約5%,居世界第二,并且每年還以1‰的速度增長。
DM是一種終生性疾病,其并發癥是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控制不好會引發人體循環系統、神經系統等病變,引發高血壓、心臟病、腎病、腦中風、失明、雙足潰爛等并發癥。所以加強DM的預防和診斷具有非常現實而重要的意義。
據中國醫學基金會糖尿病基金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市朝陽糖尿病醫院院長王執禮教授介紹,英國要求45歲以上、不論任何職業人士,每年都要進行一次糖尿病的專業檢查。這項措施對及早發現糖尿病和控制糖尿病并發癥起到了重要作用。針對我國糖尿病上升趨勢,王教授提醒1,肥胖;2,常喜歡空腹吃甜食;3,常出現多汗,尤其是面、頸、手、足等局部出汗多,常有饑餓、頭昏、心慌以及低血糖現象;4.無原因的全身皮膚瘙癢,有時表現為肩部,手足麻木,身體有灼熱感;5.皮膚易生癤(如何治療癤)、癰,傷口和皮膚感染愈合慢;6.無原因的視力減退,視覺模糊,或出現白內障、青光眼,且發展很快;7.常有排尿困難癥狀,除男性因前列腺肥大引起以外,應警惕患糖尿病的可能;8.無原因的倦怠、乏力,即使處于休息狀態,身體也感到十分疲倦;9,血壓高和高血脂,及有巨大胎兒分娩史的婦女等糖尿病高危人群。如果具有兩條以上,即要注意排除隱性糖尿病的可能,應該及早去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同時,對于那些缺少運動、工作壓力大、長期處于緊張狀態的人群,定期做專業的糖尿病體檢也是非常必要的。對普通人群,以往45歲開始體檢增加糖尿病檢測仍然有效,但對有糖尿病家族遺傳史、高血壓等“三高”病史、心血管近期異常的三類高危人群,易提早到30歲開始就要做檢測。這有利于及早發現糖尿病,采取早治療措施。
糖尿病血糖紊亂的病因主要是1型:胰島β細胞破壞導致胰島素絕對缺乏、易酮酸中毒、可由自身免疫過程引起;2型:由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相對不足,主要由胰島素拮抗作用引起。此外妊娠糖尿病是特殊類型的糖尿病。
1.根據血糖監測時間的不同,可分為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隨機血糖等,不同時間檢測到的血糖,具有不同的臨床意義。
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空腹8小時以上,早餐前采血測定的血糖值。午餐前、晚餐前測定的血糖不能叫空腹血糖。餐前血糖是指早餐前、午餐前、晚餐前測定的血糖值。餐后2小時血糖:是指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2小時測定的血糖值。隨機血糖是指一天中其他任意時間測定的血糖值,如睡前血糖、午夜血糖等。以往對DM的診斷及治療效果主要通過對病人的空腹血糖(FBG)的監測來完成,特別是老年DM患者將血糖測定作為DM的唯一監控指標更為普遍。但由于Glu的波動性和瞬間性[1]的特點,易受飲食、藥物、情緒等諸多因素影響,不能確實反映DM的控制狀況,致使一些DM患者的病情不能有效地進行控制,而發展為嚴重的DM并發癥,直接威脅著DM患者的健康。在DM診斷方面,Glu是不可替代的絕對指標[2],但它只能提供在某個時間DM控制的一個特定點的情況,即只代表即時Glu水平,屬于短期Glu控制監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