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養殖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6 07:03:5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麒麟養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分析麒麟養殖對水質影響
陵水縣新村港是典型的天然溺湖型港灣,位于海南省陵水縣新村鎮,是海南省重要的養殖基地之一。新村港總面積約2220hm,其中適合養殖的水域面積約993hm。,腹地面積約20km。,口門狹窄,最窄處不足100m,港內水深較深,最深處達12m。由于地處亞熱帶,新村港全年水溫和鹽度都較高,非常適宜于養殖麒麟菜。根據調查研究,新村港麒麟菜養殖期間,養殖區內水體中的無機氮和無機磷含量均有減少,說明麒麟菜養殖對新村港海域水體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對改善海水水質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1新村港養殖布局合理性分析
新村港地處亞熱帶,全年各月平均水溫為25.8℃~30.0~C,鹽度平均值為30.635~34.438,港灣內為沙質底質類型,非常適宜于養殖麒麟菜、珍珠貝及經濟魚類等。新村港內目前有養殖魚排6500個,麒麟菜養殖167hm2,珍珠貝養殖面積較小,經濟魚類養殖品種有石斑、白鯧、龍蝦、美國紅友和軍曹等15個名貴魚種。新村港口門朝西,口門最窄處不足100m,灣底距口門約8.5km,上游沒有河流流人。據估算,整個港灣的水體全部交換一次約需1個月時間。口門狹窄、口門外有長約1km,寬約100m的沙帶存在及整個港灣水域面積較大成為水體交換緩慢的原因。目前,由于養殖魚排較多,降低了海水流速,水體交換將更加緩慢。由于新村港港灣水域面積大,灣口處與灣底水體交換速度不一,污染物在水體中交換速度差異及交換時間長短不一,造成了一定的積聚,所以整個新村港海水水質呈現出由灣口向灣底逐漸下降的趨勢。由口門向里約3km的范圍內海水水質能保持在二類海水水質(適宜于海水養殖區),3km向灣底的范圍內海水水質經常為四類海水水質[1]。在1996年之前,由于利益驅使,自行圈地養殖大量出現,整個新村港內由口門至灣底均有養殖魚排。由于養殖魚排排放的養殖廢水及過剩的養殖餌料在水體中分解,給整個港灣帶入了大量的營養鹽,而在港灣后半部由于水體交換緩慢,造成了營養鹽在水體中的不斷積累,在兩三年間發生3次大的赤潮災害,損失達幾千萬元。1996年,在發生了幾次赤潮災害之后,陵水縣海洋與漁業局請有關專家進行實地考察,尋找發生赤潮的根源。港灣水體交換不暢,養殖規模超過整個海域的自凈能力及養殖布局不科學是根本原因。在總結了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陵水縣海洋與漁業局對新村港的養殖布局進行了科學的安排,同時在養殖規模上加以控制。新的養殖布局為:自口門向里3km范圍內安排經濟魚類養殖魚排,港灣后半部安排麒麟菜養殖,由于珍珠貝類養殖規模小,就安排在兩個養殖區中間區域(圖1)。幾年的實踐證明,此布局較合理。因為在港灣口門出水體交換良好,養殖魚排的養殖污水及部分過剩餌料分解產生的污染物可及時地隨著海水擴散交換出去,而在港灣的后半部,水體交換不暢,造成營養鹽累積,該區域的營養鹽類含量會較高,易出現水體富營養化現象,而麒麟菜的生長需要豐富的營養鹽,麒麟菜的吸收將使水體中的營養物質含量降低,從而使水體達到凈化的目的。
2麒麟菜養殖對海水水質的影響分析
2.1監測內容與分析方法
根據調查研究的需要,我們在新村港水域布設5個站位,在口門外海域布設1個參考站位,自2005年3—11月每月進行一次水質監測,具體站位見圖2。監測項目有:水溫、透明度、鹽度、溶解氧、化學耗氧量、pH值、亞硝酸鹽、硝酸鹽、氨氮、活性磷酸鹽、硅酸鹽和葉綠素等12項。監測按照《海洋監測規范》執行。
畜牧養殖動物疫病病因防控措施
畜牧養殖業現代化發展進程進一步加快,畜牧養殖業的規模和質量都在不斷的提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畜牧養殖的各種動物產品需求量不斷提高,基于此,云南曲靖地區加大對畜牧養殖業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強畜牧養殖業,以促進農業、農民增收。當前畜牧養殖的總收入不斷提升,養殖戶的經濟收入增加,畜牧養殖業市場發展前景良好。但與此同時,養殖過程中動物疫病的出現對畜牧養殖業的發展造成較大影響,疫病時有發生,部分疫病其傳染性非常強,對區域養殖業發展造成較大經濟損失。所以還需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明確疫病高發的病因,并采取積極有效的防控措施,有效防控疫病。
1畜牧養殖動物疾病常見的病因
1.1環境原因
環境質量關乎動物自身的生長發育質量,良好的環境能夠避免各種細菌或病毒的滋生傳染,降低患病概率。但是依然存在部分養殖場忽視環境問題,導致養殖場環境差,繼而導致細菌病毒大量滋生,引發一系列的疫病。
1.2動物自身原因
動物自身在胚胎時期,母體自身感染了疾病,容易造成動物幼仔患病概率升高,動物母體的健康飼養以及防疫工作顯得尤為突出,但是當前工作過程中對該環節有所忽視,疫病發生概率變得更高。
某某鄉新路新策建設新農村
某某鄉新路新策建設新農村
某某鄉位于某某城東南,鄉政府駐地距城區5公里,屬典型的農業鄉,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是麒麟區糧食主產鄉之一。全鄉轄10個村民委員會、65個村民小組、84個自然村,總面積64平方公里;總人口42886人,農業總人口41775人,占97.4%;有農戶10192戶,農村勞動力總數22559人。對照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二十個字標準要求,某某鄉緊密結合“云嶺先鋒”工程的實施和先進性教育活動的開展,堅持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用城市理念建設農村、用現念教育農民,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實現了黨建工作與新農村建設的互動雙贏。
一、以生產發展為關鍵,讓產業興起來。
一是特色產業蓬勃發展。以“一村一品”特色經濟為主要內容,以“調優種植業、調特水產業、調強畜牧業”為目標,重點做好四篇文章,培育壯大了優質稻、花卉、畜牧、休閑觀光四大特色支柱產業。目前已形成了以10個村委會為基礎的2萬畝優質稻種植基地,以大龍村委會為中心的500余畝鮮切花生產繁育基地,以新發、小壩圩、四圩、余家圩等為重點的奶牛、畜禽養殖基地,以莊家圩、牛街為重點的農村工業園區,以錦龍莊、朗目山莊為代表的休閑觀光經濟,以牛街、平江街、雞街為重點的城鎮經濟。大龍的花卉、新發的奶牛、余家圩的家禽、四圩的鴨子、小壩圩的仔豬、莊家圩的珍禽等產業化模式已見雛形。二是城鄉一體化建設穩步推進。率先在全區建成了高標準的牛街、雞街集鎮,使村內大量閑置的土地得到盤活,實現了保值增值。牛街小集鎮現已入住人口1784人,擁有各類企業近100個,有經營商鋪110個,成為集信息、資金、技術、人才、服務為一體的新型集鎮。依托牛街、鄉政府、雞街三大中心集鎮,著力挖掘本地人才、資金潛力,大力發展觀光、旅游、垂釣、休閑產業經濟。2005年,全鄉休閑度假經濟已發展到17家,投資總額達3000余萬元,全年接待客人70余萬人次,實現收入1200余萬元,解決了600余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三是集鎮配套功能逐步完善。全鄉累計投資3500余萬元,先后完成金江路一期、沾潦公路某某段、朗目山公路、曲雞路改擴建等重點工程建設。建成了牛街、平江街、牛街三個中心城鎮。投資500余萬元,完成了平江街的綠化美化以及部分站所的硬件設施建設,大力營造優良的發展環境和空間。四是工業園區建設欣欣向榮。結合金江大道的綜合開發和金江生態園的總體規劃,按照“合理布局,聚集發展”的原則,重點建設莊家圩、牛街兩大工業園區。目前莊家圩工業園區已成功引進工業企業6個,投資總額6500余萬元,預計年產值近5000余萬元,可解決本村剩余勞動力500余人,農民每年可從企業務工獲取收入愈300余萬元。五是農村工業化初具規模。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某某鄉先后引進培植了金江小鎮、錦苑麗泰生態村、鴨子牛奶公司、茂源鴨苗孵化養殖基地、方園珍禽養殖場、三牛乳業、麒麟生態旅游文化城等一大批農業龍頭企業和工業企業,投資總額達6500余萬元,年產值達5400余萬元,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1400余人,為推進某某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工業化進程注入了活力,增強了全鄉經濟發展后勁。
二、以生活寬裕為目標,讓農民富起來。
一是“聯幫帶”走出致富路。按照“支部抓產業、黨員創事業、農民富家業”的思路,結合“農民萬元增收計劃”的實施,積極構建黨員聯、幫、帶農民致富的機制和平臺。鄉機關站所的黨員干部分別掛鉤聯系到10個村委會,與村組干部一道聯系一戶專業戶、培植一戶文明戶、引導一戶示范戶、帶動一戶中間戶、幫助一戶困難戶、轉化一戶落后戶。通過聯、幫、帶,全鄉群眾走上了一條“農業增收、實業增收、務工增收”的致富新路。二是惠農政策還利于民。切實加大對農村公共衛生體系、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和醫療救助的投入,完成了6000余人的養老保險投保,投保金額303萬元,建立了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積極構建人民群眾期盼的“和諧社會”;全面完成農村稅費改革,免征農業稅87萬元;為10277戶種糧農戶兌付良種補貼29.3萬元,保護了種糧戶的積極性;實施退耕還林還草3060畝,兌現糧食“兩補”資金83.7萬元;投入230萬元實施農村電網改造,電費從2001年的0.8元/度降為到戶電價0.402元/度,為群眾減負90萬元,戶均減負85元;在全鄉范圍內對涉農收費項目進行公示和清理整頓,對轄區內的100余家企業進行了勞動保障執法年審,協助企業與688名企業勞動者簽訂了勞動合同;投入資金189.94萬元,救濟困難戶460余戶1700余人等。三是勞務輸出拓寬增收渠道。針對農村勞動力信息不靈、覆蓋面不廣的問題,我們采取鄉外建立穩定的信息平臺和鄉內建立勞務檔案兩條措施,健全了鄉、村、組三級勞務信息服務網絡,引導農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轉移輸出。通過二、三產業“帶”,龍頭企業“引”,勞力輸出“送”,三管齊下,拓寬勞動力輸移空間,暢通農戶增收致富渠道。今年上半年,全鄉轉移勞動力5400人,人均收入2800元,實現勞務收入1512萬元。四是傳統種養殖保值增收。目前,全鄉花卉面積已發展到515畝,露地蔬菜1071畝,慈菇、茭瓜、蓮藕等水生蔬菜3600畝,種植業人均增收40元。全鄉肉禽出欄48.8萬只,生豬出欄54605頭,仔豬出欄15萬頭,商品魚產量1860噸,其中名特優稀水產品總產量達450噸。今年1—7月,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18332萬元,同比增12.5%,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2187元,同比增11%。
畜牧獸醫工作計劃
20**年,在區委、區政府、區農委的非常正確領導下,在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站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全年工作目標,扎實推進畜禽規模養殖,有效落實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的各項關鍵措施,突出加強檢疫監督工作,大力整頓和規范活禽交易市場秩序,加大獸藥、飼料及添加劑等畜牧投入品監管力度,努力完善動物疫病可追溯體系,不斷提升畜牧業依法監管水平,全區畜牧業生產保持了穩定發展的態勢。生豬、肉禽和蛋禽的規模養殖比重提高了5個百分點,標準化、產業化程度得到了進一步提高。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新城疫等重大動物疫病免疫密度和抗體保護率全部達到省市規定的要求。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率達100%。全年未發生畜產品質量安全事故。
2009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大慶之年,是全面貫徹落實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積極應對金融危機沖擊的關鍵之年,我區畜牧獸醫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中央和省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切實落實擴大內需的各項政策措施,按照省委、省政府確定的“保供給、促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的總體要求,以“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堅定信心、促進發展”為主題,以“穩生豬保供給、抓防疫保安全、上規模增效益、調結構促發展”為重點,以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現代畜牧業為抓手,創新理念、創新思路、創新機制,千方百計保障畜產品質量安全,千方百計保持畜牧業持續穩定發展。主要目標是:2009年全區畜牧業產值提高5%,規模養殖比重完成省、市下達指標,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創建基地2個,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應免率達100%,有效抗體保護率80%以上,畜禽養殖、免疫信息建檔率、牲畜掛標率均達100%,產地檢疫率、屠宰企業持證開辦率、屠宰檢疫率、病害動物無害化處理率均達100%。確保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病“力爭不發生、確保不流行”和不發生重大動物產品質量安全事故,努力實現全區畜牧業又好又快發展,重點做好以下六項工作:
1、扎實推進畜禽規模養殖,加快清潔健康養殖步伐。畜牧規模養殖是我區高效農業規模化的發展方向,以麒麟高效畜牧業園區為抓手,羅宏斌10萬頭豬場在**年的基礎上09年將繼續加以推進,向周邊地區輻射成為生豬養殖小區,繼續加強奶牛、長毛兔、蛋雞養殖小區建設。進一步轉變養殖觀念,創新養殖技術,大力發展健康生態養殖模式,積極引導現有養殖場戶進行改造升級,加強圈舍糞污處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改造。以清潔健康養殖示范點的創建為契機,培植建設一批符合標準化生產要求,具有較強影響力和示范作用的現代畜牧生產企業,力爭泰州衛崗奶牛場、罡楊佳旺合作社萬頭豬場健康生態示范基地通過創建驗收。
2、貫徹實施《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生鮮乳生產收購管理辦法》,加強對奶農、奶站及衛崗乳制品廠的監管和服務。加強奶牛養殖監督管理,建立健全規范的生鮮奶收購管理制度和生鮮乳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加大奶牛養殖管理技術培訓、良種推廣、疫病防治等服務。切實做好飼料和獸藥等生產投入品的監管使用,建立規范的養殖檔案。按照《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總體要求,指導和督促奶農完善防疫制度,做好牛口蹄疫的強制免疫、監測工作,強化奶牛布病、結核病的監測和凈化,確保生產符合要求的生鮮乳。
3、增強動物疫病防控能力,保障畜牧業健康發展。繼續堅持常年免疫和強制免疫制度,以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疫為重點,組織實施好春季突擊防疫、夏季生豬高熱病防治、秋冬防疫三大行動,組織開展科學防疫示范場建設活動,促進防疫技術的規范化建設。加強疫情監測,嚴格產地報檢制度,實行屠宰同步檢疫,對病死畜禽實行“四不準一處理”制度,切實消除疫源和肉品安全隱患。
4、加強監管能力建設,全面啟動動物疫病可追溯及畜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建設動物疫病可追溯及畜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實現數字化、信息化管理,在生產環節、流通環節和屠宰環節,都能通過耳標識讀器掌握相關信息,分析查找動物防疫漏洞和薄弱環節,預警動物疫情。加強畜牧業投入品質量監管,積極開展“保障飼料安全,推進健康養殖”為主題的飼料執法年活動,堅決打擊飼料中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質和無證生產行為,鞏固專項整治成果,完善提高區鄉獸藥gsp試點,規范獸藥經營行為。堅持扶優與打假并舉,全面推行畜牧投入品生產、經營企業依法守信承諾制度。加大獸藥、飼料、畜產品監管抽檢力度,畜產品中“瘦肉精”、萊克多巴胺抽檢合格率穩步提高,努力提高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按照農業部提出的“加強整合,合理調配力量,推進畜牧獸醫綜合執法”的要求,全面推進畜牧獸醫綜合執法,提高畜牧獸醫依法行政能力。
雙強黨員思考
為進一步改善農村黨員隊伍結構,提高農村黨員隊伍整體素質,麒麟區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發展“雙強”型(帶頭致富能力強、帶領群眾致富能力強)黨員的詳細規劃,指導各基層黨組織依托“兩校進校”,認真抓好“選、引、育、扶”四個環節,大力發展符合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需要的“雙強”型黨員。
明確目標“選才”。為實現每年培養“雙強”型黨員不少于2**名目標,各村(鎮轄社區)黨組織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摸底,準確掌握了致富能手和有一技之長的鄉土人才的底數。每個村黨總支在農村黨員中,挑選5名以上年紀輕、致富潛力大的黨員作為致富能手培養對象;每個村黨總支在農村種植、養殖、加工、營銷大戶中,挑選3名以上思想覺悟高、群眾基礎好、有培養前途的優秀致富能手作為黨員培養對象。全區共在優秀致富能人中建立了11**多名的入黨積極分子隊伍,共發展“雙強”型黨員299名,占新發展黨員的65%。
教育引導“明志”。通過個別談話、集中座談和上黨課等方式,教育引導培養對象準確認識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幫助培養對象認清形勢,增強加快發展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同時,積極開展“樹立理想信念、贏取群眾信任、堅定致富信心”的“三信”主題實踐活動,使黨員干部和培養對象的理想信念、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和拼搏精神不斷得到升華,激發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勇氣和信心。
科學培訓“修身”。通過多渠道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著力增強黨員干部的致富能力、發展能力。一是邀請專家授課,有計劃地對培養對象進行集中輪訓。今年初,區農業局邀請全國蠶桑學會的專家到茨營、東山等地進行現場知識講座,培訓種桑養蠶農戶,大大提高了培訓對象的專業技能。二是外地學習。安排培養對象到四川成都、蓬溪和江蘇華西村等地參觀考察、交流掛職等方式,幫助培養對象開闊視野、轉變觀念、啟發思路。三是學歷教育。積極鼓勵培養對象通過自考、函授等方式提升學歷層次,并在學費上給予一定補助;把農廣校中專班辦到村里,對培養對象進行“充電”。四是實踐鍛煉。推廣“學校+示范基地”和在村辦經濟組織掛職鍛煉的模式,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培養對象應用技術、適應市場經濟的能力和水平。
重點幫扶“創業”。區、鄉、村分級建立專門領導小組,負責本轄區內“雙強”型黨員的管理、培養工作,并明確每名培養對象的培養責任單位、責任人,實行專人培養、全程負責。各鄉鎮(街道)整合農科站、農經站、畜牧站、水產站、蔬菜站、企業辦等部門的力量,為培養對象創業致富提供技術指導、技能培訓、種子供應、產品收購、信息咨詢等服務。茨營鄉成立農產品協會,把培養對象吸收為會員,并引進香港樂頤果蔬有限公司、曲靖蔬菜集團公司和四川俞啤調味品廠在茨營設點、辦廠,在企業和農產品協會、培養對象之間架起橋梁,在推動當地農業產業化建設的同時,有力促進了培養對象的成長、成熟。
鄉鎮新農村半年工作總結
*鄉位于*城東南,鄉政府駐地距城區5公里,屬典型的農業鄉,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是麒麟區糧食主產鄉之一。全鄉轄10個村民委員會、65個村民小組、84個自然村,總面積64平方公里;總人口42886人,農業總人口41775人,占97.4%;有農戶10192戶,農村勞動力總數22559人。對照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二十個字標準要求,*鄉緊密結合“云嶺先鋒”工程的實施和先進性教育活動的開展,堅持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用城市理念建設農村、用現念教育農民,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實現了黨建工作與新農村建設的互動雙贏。
一、以生產發展為關鍵,讓產業興起來。
一是特色產業蓬勃發展。以“*”特色經濟為主要內容,以“調優種植業、調特水產業、調強畜牧業”為目標,重點做好四篇文章,培育壯大了優質稻、花卉、畜牧、休閑觀光四大特色支柱產業。目前已形成了以10個村委會為基礎的2萬畝優質稻種植基地,以大龍村委會為中心的500余畝鮮切花生產繁育基地,以新發、小壩圩、四圩、余家圩等為重點的奶牛、畜禽養殖基地,以莊家圩、牛街為重點的農村工業園區,以錦龍莊、朗目山莊為代表的休閑觀光經濟,以牛街、平江街、雞街為重點的城鎮經濟。大龍的花卉、新發的奶牛、余家圩的家禽、四圩的鴨子、小壩圩的仔豬、莊家圩的珍禽等產業化模式已見雛形。二是城鄉一體化建設穩步推進。率先在全區建成了高標準的牛街、雞街集鎮,使村內大量閑置的土地得到盤活,實現了保值增值。牛街小集鎮現已入住人口1784人,擁有各類企業近100個,有經營商鋪110個,成為集信息、資金、技術、人才、服務為一體的新型集鎮。依托牛街、鄉政府、雞街三大中心集鎮,著力挖掘本地人才、資金潛力,大力發展觀光、旅游、垂釣、休閑產業經濟。2005年,全鄉休閑度假經濟已發展到17家,投資總額達3000余萬元,全年接待客人70余萬人次,實現收入1200余萬元,解決了600余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三是集鎮配套功能逐步完善。全鄉累計投資3500余萬元,先后完成金江路一期、沾潦公路*段、朗目山公路、曲雞路改擴建等重點工程建設。建成了牛街、平江街、牛街三個中心城鎮。投資500余萬元,完成了平江街的綠化美化以及部分站所的硬件設施建設,大力營造優良的發展環境和空間。四是工業園區建設欣欣向榮。結合金江大道的綜合開發和金江生態園的總體規劃,按照“合理布局,聚集發展”的原則,重點建設莊家圩、牛街兩大工業園區。目前莊家圩工業園區已成功引進工業企業6個,投資總額6500余萬元,預計年產值近5000余萬元,可解決本村剩余勞動力500余人,農民每年可從企業務工獲取收入愈300余萬元。五是農村工業化初具規模。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鄉先后引進培植了金江小鎮、錦苑麗泰生態村、鴨子牛奶公司、茂源鴨苗孵化養殖基地、方園珍禽養殖場、三牛乳業、麒麟生態旅游文化城等一大批農業龍頭企業和工業企業,投資總額達6500余萬元,年產值達5400余萬元,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1400余人,為推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工業化進程注入了活力,增強了全鄉經濟發展后勁。
二、以生活寬裕為目標,讓農民富起來。
一是“聯幫帶”走出致富路。按照“支部抓產業、黨員創事業、農民富家業”的思路,結合“農民萬元增收計劃”的實施,積極構建黨員聯、幫、帶農民致富的機制和平臺。鄉機關站所的黨員干部分別掛鉤聯系到10個村委會,與村組干部一道聯系一戶專業戶、培植一戶文明戶、引導一戶示范戶、帶動一戶中間戶、幫助一戶困難戶、轉化一戶落后戶。通過聯、幫、帶,全鄉群眾走上了一條“農業增收、實業增收、務工增收”的致富新路。二是惠農政策還利于民。切實加大對農村公共衛生體系、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和醫療救助的投入,完成了6000余人的養老保險投保,投保金額303萬元,建立了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積極構建人民群眾期盼的“和諧社會”;全面完成農村稅費改革,免征農業稅87萬元;為10277戶種糧農戶兌付良種補貼29.3萬元,保護了種糧戶的積極性;實施退耕還林還草3060畝,兌現糧食“兩補”資金83.7萬元;投入230萬元實施農村電網改造,電費從2001年的0.8元/度降為到戶電價0.402元/度,為群眾減負90萬元,戶均減負85元;在全鄉范圍內對涉農收費項目進行公示和清理整頓,對轄區內的100余家企業進行了勞動保障執法年審,協助企業與688名企業勞動者簽訂了勞動合同;投入資金189.94萬元,救濟困難戶460余戶1700余人等。三是勞務輸出拓寬增收渠道。針對農村勞動力信息不靈、覆蓋面不廣的問題,我們采取鄉外建立穩定的信息平臺和鄉內建立勞務檔案兩條措施,健全了鄉、村、組三級勞務信息服務網絡,引導農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轉移輸出。通過二、三產業“帶”,龍頭企業“引”,勞力輸出“送”,三管齊下,拓寬勞動力輸移空間,暢通農戶增收致富渠道。今年上半年,全鄉轉移勞動力5400人,人均收入2800元,實現勞務收入1512萬元。四是傳統種養殖保值增收。目前,全鄉花卉面積已發展到515畝,露地蔬菜1071畝,慈菇、茭瓜、蓮藕等水生蔬菜3600畝,種植業人均增收40元。全鄉肉禽出欄48.8萬只,生豬出欄54605頭,仔豬出欄15萬頭,商品魚產量1860噸,其中名特優稀水產品總產量達450噸。今年1—7月,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18332萬元,同比增12.5%,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2187元,同比增11%。
三、以鄉風文明為重點,讓新風樹起來。
水利工程戶包管理論文
曲靖市麒麟區茨營鄉幅員面積193.5平方公里,人口3.63萬人,有水田1.0285萬畝,旱地2.3萬畝。已建成小(一)型水庫2座、小(二)型水庫3座、塘壩7座、小型攔河閘7座、集鎮自來水廠1件、村組人飲管道供水工程16件,以及灌溉渠道98公里,水利工程年供水量達700萬立方米。其中鄉水務所直接管理的5件工程總庫容為520萬立方米,年供水量約650萬立方米,灌溉水田0.93萬畝,旱地水澆1萬余畝,年供鄉自來水廠(2.2萬人飲用水)原水50萬立方米,并保護著上萬人、上萬畝農田的防洪安全。
管理體制改革前,5件工程共有管理人員16人,大部分來源于調整離任的原小鄉干部和大隊干部,月工資200~300元。存在兩個主要問題,一是管理費用高,年水費收入8萬元,管理費支出10余萬元,其中支付管理人員工資5萬多元,工程日常維修養護費5萬多元,入不敷出。二是管理人員沒有積極性,責權利不清,干多干少、干與不干一個樣,管理粗放,水土資源閑置,捧著金飯碗要飯吃。
在1999年下半年開展的小型農村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工作中,茨營鄉水務所采用了水務所負責與農戶承包管理經營相結合的管理模式,通過清產核資、界定產權后,在明確工程安全技術管理、防洪蓄水、供水調度由水務所負責的前提下,把工程的日常看守管理職責與工程水土資源開發經營融為一體,招標選擇農戶承包管理水利工程。根據公開、公平、公正和低報價中標的原則,最終確定5戶分別獲得鄉管5件工程2000年的管理經營權,合同期1年,每件工程管理人交履約保證金5000元,年終考核合格兌現管理報酬,退還履約保證金,并續簽下一年的管理合同。年終考核不合格的,量化扣減管理報酬和履約保證金,并取消下一年的承包管理資格。對原有管理人員未繼續留用的,參照原小鄉干部辭退一次性補助標準進行清退,共辭退11人,支付一次性補助費4.7萬元。維續留用承包管理的,現在和今后都不享受一次性辭退補助待遇。
茨營鄉5件骨干水利工程實行戶包管理5年來,工程管理全面加強,管理費用逐年下降,承包人收入大幅度增長。管理費用由過去的每年10多萬元,下降為5萬元,降幅達50%。其中,水務所支付給管理人員的年報酬件均3000元,5件合計為1.5萬元,僅此一項減支3.5萬元;水務所承擔5件工程的變壓器空載和閘門啟閉電力電費2萬元,支付工程日常維修養護費1.5萬元。而且隨著戶包管理年限的增加,水務所支付給承包人的報酬呈遞減趨勢,2004年,水務所不但不再支付管理報酬1.5萬元,反而由管理人上交水務所0.26萬元,同時管理人收入大幅增長。實行戶包管理5年來,每件工程的承包人都連續承包管理了5年,他們利用水務所提供的30畝耕地、200畝養魚水面,以及工程管理范圍內的水土資源,種植糧食、蔬菜、水果、烤煙,開展了養魚、養羊、養雞、養豬和養蠶等養殖和加工,戶均收入高達1.5萬元以上,戶均投入僅2個人,有的戶收入達2.5萬元,其中陡山水庫承包人,今年僅烤煙收入一項就高達2萬元。另外管理人員一家人吃住在工程上,實實在在的以水庫(水閘)為家,工程常年有人看守管護,杜絕了人為偷盜破壞。而且承包人還自費購置了手機,經常保持與水務所聯系暢通,保證了工情、水情、雨情和調度指令的及時上報、下達和執行。
村官任職期間個人村務總結
一、履行職責,創新工作方法,做群眾最需要的事情。
1、深入實際,走進農村,了解傳遞村情民情。
走村入戶了解民情,村民委主任楊秀福和其他村組干部的指導和帶領下。解村里的經濟、民生情況,完善《民情日志》上報貼近老百姓生活的信息和新聞報道,撰寫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又進一步熟悉了村委會的各項工作,學習到更多的農村工作方法,提升了自己服務群眾的能力
東與普子鎮相靠、南與麒麟村為友鄰、西與石柱的萬寶鄉相鄰、北與石柱的馬武鎮接壤,所任職的花園村位于我鄉之北部。彭石公路橫穿我村,被分為東西兩邊。全村幅員面積24.4平方公里,轄10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8298畝,農戶850戶、3370人,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97%以上,森林覆蓋率80%以上。全村人均收入4370元,外出務工人數683人,農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紅薯等傳統種植業為主,鄉政府的發展下金銀花、魔芋基本形成了示范片,生豬、肉牛、山羊、蜜蜂是農戶實現收入的主要養殖項目。。
2、協助村主任開展日常工作
及時上報受災情況,623洪災中我村受災最為嚴重。協助村民抗災自救,災后積極協助村民委做好受災評估統計工作,指導群眾開展生產自救。
勞務產業經濟發展現狀及建議
1發展現狀
“十二五”以來,麒麟區人民政府積極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始終堅持工商業、服務業、農業發展的觀念,謀化促進勞務產業經濟的發展,始終按照“發展完善中介組織,強化培訓技術技能和建設完善信息服務平臺,有效完成外輸內轉勞動力結構,培育壯大勞務產業經濟發展”的戰略發展新思路,大力打造發展勞務產業經濟。全區勞務產業經濟穩步發展,2015年全區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8302人,有序轉移輸出6233人,累計輸出農村勞動力17.62萬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1500人,實現勞務產業經濟總收入47億元,占當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5.77億元的49.08%,勞務經濟已成為全區農村經濟收入增收的重要途徑,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
1.1偏、貧、遠村莊勞務產業經濟狀況
麒麟區比較偏、貧、遠的村莊如珠街街道聯合社區的莊科、白石巖小組,茨營鎮大麥。聯合社區是珠街街道偏遠貧困社區,轄區山高坡陡,水少,海拔2160m,以農業生產為主,轄區7個村小組4400多人口,有450人在外打工,以白石巖村小組為例,193戶900多人口,有200余人在江蘇、浙江打工,主要從事公路、建筑類工種,占全小組1/2勞動力;莊科村小組90多戶,370人,有60多人在福建、廣州打工,通過與打工戶的座談了解,每年每人除去食宿車旅費外,能帶回家中的純收入平均在4.5萬~5萬元。以此類推,社區每年僅勞務產業經濟就可以帶回2000萬~2200萬元的經濟收入。茨營鎮大麥村委會總人口836人,225戶,4個小組,人均耕地0.3hm2,少數民族占2/3,主要從事烤煙、玉米、馬鈴薯種植,外出務工的只有45人,主要是在杭州架高壓線,有部分在老撾修公路或在廣州做玩具,務工收入相對較高,每人每年除去食宿車旅費,帶回純收入6萬~8萬元,勞務產業經濟給大麥社區每年帶回務工收入270萬~360萬元。目前全區還有2.7萬貧困人口,勞務產業經濟對于全區脫貧致富具有重要作用。
1.2勞務產業經濟的發展規模
全區勞務轉移和輸出的發展勢頭強勁,在“十二五”期間以每年新增務工人員11.6%的速度遞增,直到2015年由于全國經濟運行增幅減慢,只增長5.6%左右。目前全區已有19萬人次的打工勞務大軍,其中有7萬多臨時工和季節工,實現有效轉移農村勞動力19.2萬人次,初步推算實現全區勞務產業經濟收入在52億~54億元。
現代林業重點縣建設情況匯報
在省、市林業部門的重視關心、支持幫助下,縣嚴格按照現代林業重點縣建設的要求,創新機制,積極進取,有序推進現代林業重點縣建設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2014年,全縣實現林業總產值9.09億元,農民人均從林業上獲得的收入達1235元,林業產值和林農增收同比增長20%以上。今年1-6月,實現林業總產值5.4億元,農民人均從林業上獲得的收入達734元。現將我縣現代林業重點縣建設情況向各位領導作簡要匯報:
一、主要成效
(一)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截至目前,全縣新造方竹5.96萬畝、低改方竹2萬畝,新造楠竹1.8萬畝、低改楠竹0.8萬畝,新建林區公路69.73公里、改造17.83公里,新建蓄水池共6647m3,新建防火宣傳碑21座,新建林下養殖基地7500畝、林下種植基地3000畝。2013-2015年度現代林業重點縣建設目標任務已全面完成,其中新造方竹、新建和改造林區公路、新建蓄水池等目標超額完成任務。
(二)示范基地效果顯現
2013年在僰王山鎮發展以楠竹為主的“萬畝林億元錢”高效示范區,實現總產值1.05億元,項目區農民人均獲得收入達1.6萬元。2014年在仙峰苗族鄉仙峰村、滿山紅村建設以方竹為主的“萬畝林億元錢”高效示范基地,僅2000畝核心示范區方竹鮮筍總產量就達1000噸,加工干筍產量達83.3噸,產值達2000萬元,榮獲了“市十佳現代林業產業基地”稱號。2015年在大壩苗族鄉建設核桃“萬畝林億元錢”示范基地2000畝,輻射帶動石海鎮、仙峰苗族鄉、周家鎮等鄉鎮核桃基地發展,林下種植杭白菊、砂仁、花生等,帶動農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