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6 11:10: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研究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研究性

數學研究性教學初探

摘要:研究性教學是一種先進的教育指導思想,注重的是學生學會學習和研究,關注的是研究過程,其核心是創新意識的培養。研究性教學從學生實際出發,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習興趣,使教師的“教”、學生的“學”發生了根本變化。本文對數學研究性教學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研究性教學問題情境探索合作

2l世紀人類已進入一個嶄新的知識經濟時代,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方式已很難適應社會的變化,研究性教學應運而生。在數學教學中實施研究性教學,是時展的需要,是數學教學改革、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科學精神,特別是對新問題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需要。

所謂研究性教學是以教師指導學生主動探索、實踐和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教學活動。研究性教學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指導,以建構主義理論、合作學習理論等為理論依據,堅持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數學的魅力。筆者以為,在具體實施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現實的成分,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的學習背景中,讓他們感到學習是解決新問題的需要,從而誘發“研究”的意識,激活“研究”的思維。

查看全文

論基于研究性學習理念的“研究性教學”

摘要:研究性學習課程是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的重要內容,但研究性學習課程沒有賴以存在的具體學科領域,它的實施必須以學科教學為基礎。只有將研究性學習理念滲透于學科教學中,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實施“研究性的教”,研究性學習才能實現其功能目標。本文闡述了基于研究性學習理念的“研究性教學”的構建意義,提出了實施研究性教學的基本要素。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研究性教學;小課題研究

作為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研究性學習是以一門“獨立的課程”而存在的。很多學校獨立開設了這門課程。然而,研究性學習課程并沒有存在的具體學科領域,我們很難設想:課堂教學仍停留于以知識為中心、傳授為主導,而在研究性學習課程中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有充分發揮。從某種意義而言,研究性學習是學科教學發展的需要。所以,如果沒有課堂教學的同步改革,作為實施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是不可能實現的!只有二者和諧互補,交相輝映,研究性學習的功能才能得到真正的發揮,這也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如何將研究性學習滲透于學科教學中,使課堂教學改革與研究性學習相互促進?這當是迫切需要探討的問題。本文就此結合歷史學科談些粗淺看法。

一、實施以研究性學習理念為指導的“研究性教學”

研究性學習是創設一種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主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培養積極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進而增進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相對于傳統的有意義的接受學習,研究性學習本質上是一種學習方式的革命,更多的強調探究,而不是接受。但是,正如美國《科學課程標準》所闡述:“科學探究是一種讓學生理解科學知識的重要學習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學中要求運用各種教學方式與策略,讓學生把從探究中獲得的知識與從其他方式獲得的知識聯系起來,奠定可廣泛遷移的科學知識基礎。”研究性學習在目前作為一門課程而獨立存在時,如果偏離課堂教學過程,包含的僅僅是課題研究類、項目設計類,一味地講究活動的形式,那么,無論選擇了多少課題,調查報告寫了多少,出了多少科技制作,都將偏離了研究性學習的宗旨,多多少少走回了杜威倡導的實用性教育的彎路。再者,學生的探究能力并不是與生俱有的,而是培養訓練出來的。沒有科學探究方法指導的課題研究,往往容易成為“瞎子摸象”,甚至是無效的。而科學觀念方法的建立和掌握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在平時課堂教學中反復體會。所以筆者認為:只有將研究性學習理念滲透于學科教學中,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實施“研究性的教”,“研究性的學”才能實現其功能目標。所謂“研究性教學”就是以小課題研究或項目的設計為教學的切入點,創設一種類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徑,把方法的獲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將學生下意識運用到的科學方法和良好的思維脈絡展露出來,教師的引導以及合理的歸納與總結,將支離瑣碎的知識和隱含的學科方法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的課題研究和項目的設計中有更多的創造機會,讓學生在創造中感受成功的體驗,在成功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研究性教學立足于教材,具有明確的研究目標,是為達到某種結果而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它不是對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都研究,向外擴展與發散也不是無限制的,更不是隨機性地確定研究對象,也不是將所有的課堂活動都搞成“研究”。它以教材中蘊含的科學方法和學科思想為核心,注重學生在知識獲取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從而激發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為主動探究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奠定基礎。

二、“研究性教學”以問題情景為先導

查看全文

探究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研究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的一種學習行為,若從這個角度進行研究,應屬于學習論的范疇.但教學過程包含“教”與“學”兩個方面,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無論是在課內還是在課外,都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因此,為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改革,從教學角度進行研究更顯重要.本文想從教學的角度對“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含義、教學特性以及“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等方面談點粗淺的看法.

1“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含義

隨著《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的實施,以及新的高中教材在全國逐步推廣使用,“研究性學習”正成為高中教學研究的熱點.教育部門的各級領導、教研員、任課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理解還處在探索階段,認識還不統一.尤其是對“什么是‘研究性學習’?”“什么樣的課是‘研究性學習’的課?”“研究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有什么區別?”等問題在認識上還存在分歧.我們認為有必要搞清楚“研究性學習”的含義,適當擴大“研究性學習”這一概念的外延,這樣我們把“研究性學習”劃分了三個層次.

1.1含有課程意義的必修課

“研究性學習”最初是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中提出的,它是該課程計劃中規定的高中課程項目之一.把“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統一劃歸為“綜合實踐活動”,屬于必修課程,規定了課時安排和具體要求.這種意義的“研究性學習”屬于課程范疇,但它沒有統一的教材,屬于校本課程的范圍.它所涉及的教學內容不同于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等學科,而具有明顯的綜合性.它一般在課下和校外進行,具有鮮明的實踐性.

1.2寫進課本的“研究性學習”課題

查看全文

“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研究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的一種學習行為,若從這個角度進行研究,應屬于學習論的范疇.但教學過程包含“教”與“學”兩個方面,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無論是在課內還是在課外,都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因此,為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改革,從教學角度進行研究更顯重要.本文想從教學的角度對“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含義、教學特性以及“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等方面談點粗淺的看法.

1“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含義

隨著《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的實施,以及新的高中教材在全國逐步推廣使用,“研究性學習”正成為高中教學研究的熱點.教育部門的各級領導、教研員、任課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理解還處在探索階段,認識還不統一.尤其是對“什么是‘研究性學習’?”“什么樣的課是‘研究性學習’的課?”“研究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有什么區別?”等問題在認識上還存在分歧.我們認為有必要搞清楚“研究性學習”的含義,適當擴大“研究性學習”這一概念的外延,這樣我們把“研究性學習”劃分了三個層次.

1.1含有課程意義的必修課

“研究性學習”最初是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中提出的,它是該課程計劃中規定的高中課程項目之一.把“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統一劃歸為“綜合實踐活動”,屬于必修課程,規定了課時安排和具體要求.這種意義的“研究性學習”屬于課程范疇,但它沒有統一的教材,屬于校本課程的范圍.它所涉及的教學內容不同于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等學科,而具有明顯的綜合性.它一般在課下和校外進行,具有鮮明的實踐性.

1.2寫進課本的“研究性學習”課題

查看全文

研究性學習教學研究論文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的一種學習行為,若從這個角度進行研究,應屬于學習論的范疇.但教學過程包含“教”與“學”兩個方面,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無論是在課內還是在課外,都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因此,為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改革,從教學角度進行研究更顯重要.本文想從教學的角度對“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含義、教學特性以及“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等方面談點粗淺的看法.

1“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含義

隨著《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的實施,以及新的高中教材在全國逐步推廣使用,“研究性學習”正成為高中教學研究的熱點.教育部門的各級領導、教研員、任課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理解還處在探索階段,認識還不統一.尤其是對“什么是‘研究性學習’?”“什么樣的課是‘研究性學習’的課?”“研究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有什么區別?”等問題在認識上還存在分歧.我們認為有必要搞清楚“研究性學習”的含義,適當擴大“研究性學習”這一概念的外延,這樣我們把“研究性學習”劃分了三個層次.

1.1含有課程意義的必修課

“研究性學習”最初是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中提出的,它是該課程計劃中規定的高中課程項目之一.把“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統一劃歸為“綜合實踐活動”,屬于必修課程,規定了課時安排和具體要求.這種意義的“研究性學習”屬于課程范疇,但它沒有統一的教材,屬于校本課程的范圍.它所涉及的教學內容不同于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等學科,而具有明顯的綜合性.它一般在課下和校外進行,具有鮮明的實踐性.

1.2寫進課本的“研究性學習”課題

查看全文

數學研究性學習研究論文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的一種學習行為,若從這個角度進行研究,應屬于學習論的范疇.但教學過程包含“教”與“學”兩個方面,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無論是在課內還是在課外,都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因此,為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改革,從教學角度進行研究更顯重要.本文想從教學的角度對“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含義、教學特性以及“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等方面談點粗淺的看法.

1“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含義

隨著《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的實施,以及新的高中教材在全國逐步推廣使用,“研究性學習”正成為高中教學研究的熱點.教育部門的各級領導、教研員、任課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理解還處在探索階段,認識還不統一.尤其是對“什么是‘研究性學習’?”“什么樣的課是‘研究性學習’的課?”“研究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有什么區別?”等問題在認識上還存在分歧.我們認為有必要搞清楚“研究性學習”的含義,適當擴大“研究性學習”這一概念的外延,這樣我們把“研究性學習”劃分了三個層次.

1.1含有課程意義的必修課

“研究性學習”最初是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中提出的,它是該課程計劃中規定的高中課程項目之一.把“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統一劃歸為“綜合實踐活動”,屬于必修課程,規定了課時安排和具體要求.這種意義的“研究性學習”屬于課程范疇,但它沒有統一的教材,屬于校本課程的范圍.它所涉及的教學內容不同于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等學科,而具有明顯的綜合性.它一般在課下和校外進行,具有鮮明的實踐性.

1.2寫進課本的“研究性學習”課題

查看全文

研究性學習研究的主要觀點

研究性學習的研究是最近三四年才受到普遍關注的,特別是1999年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之后,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頒布以來,研究性學習已然成為教育學術界和實踐工作者共同關心和探討的熱點課題之一。各種報刊上已經發表的論文、文章幾近千篇,出版的著作有十多部。為了更好地引導研究性學習的研究,使研究性學習的實踐發揮更大的功能,對研究性學習的研究情況做一回顧和梳理顯然是必要的。

研究性學習研究涉及的問題很多,像它的目標、特性、類型、組織形式、實施步驟等。關于這些問題,在第一階段有一些不同看法,教育部頒發《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以來,意見基本統一到《指南》上來?!吨改稀分薪o出了研究性學習的兩大類型:課題研究類和項目(活動)設計類;三種主要組織形式: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四個主要步驟:指導確定選題、制訂研究計劃、實施研究、撰寫研究成果;五個主要特性:整體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六個主要目標: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學會分享與合作、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關于研究性學習研究的主要觀點,尤其是2000年研究的主要成果的觀點,大家可以參看瞿葆奎教授主編的《中國教育研究新進展·2000》(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版)一書的第十六部分。這里主要將近兩年來研究成果的主要觀點做一概要介紹。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把握:一是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的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觀點,一是作為一種課程類型的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研究觀點。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的研究性學習,研究主要的觀點有:

1.研究性學習更重要的是一種學習方式

研究性學習首先是一種學習方式,而不僅僅是一門課程。目前,對研究性學習的認識有一個誤區———把研究性學習僅僅看做是一門獨立的課程,而沒有意識到研究性學習首先是一種學習方式。這樣就把大多數學科教學排斥在研究性學習之外,嚴重制約了研究性學習廣泛深入的開展。研究性學習首先是一種學習方式,作為一門課程的“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習方式的轉變為標志的。如果舍棄了學習方式的轉變,研究性學習也就不存在了。就課程形態而言,任何學科都應該由靜態的知識傳授向動態的探究學習轉變。作為一門課程,“研究性學習”的特征是學習方式的轉變;但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卻不應該為“研究性學習”課程所獨有,它涵蓋所有學科課程。

2.研究性學習給學習方式帶來了十大變化

查看全文

研究性學習習慣研究論文

1尊重差異,創設情景,鼓勵質疑,培養自主探究的獨創性

1.1尊重學生差異,豐富個性化。教育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贊賞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適時地把他們的新想法、新創意、新探索引向主動學習、主動發展之中,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通過不同的途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這樣不僅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開闊了思路,同時也促進學生養成善于求異的習慣,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決定性的作用。貝費里奇教授說:“獨創性常常在于發現兩個或兩個以上探究對象或設想之間的相似點,而原來以為這些對象或設想彼此沒有關系。”

1.2把握時機地創設思維情境。研究性學習要求教育教學中千方百計地為學生提供創新素材和空間,用“教”的創新火種點燃“學”的創新火花,有成效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獨創性。引導學生批判地接受前人的各種成果,形成不唯師、不唯書、只唯實的思想觀念,不斷超越自我,逐步形成自我發展的能力。

1.3鼓勵質疑意識。研究性學習能不斷地喚醒人的天性中蘊藏著的探索的沖動,養成敢于質疑的個性。教師經常注重啟發和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不僅能有效地學得知識,還能潛移默化地形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和批判性思維,培養自身良好的問題意識,學生的敢于獨抒己見,不囿于定論的精神,在學習中大膽地進行質疑的行為要鼓勵。

2勤于引導,真情融匯,深入淺出,“用”明探究方向

研究性學習不是隨心所欲、漫無目的的,教師要勤于引導,真正和學生融合在一個方向,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內容,用創設的適宜的學習氛圍,深入淺出的給學生指明探究方向,讓他們有的放矢地選取角度,圍繞目標去查閱資料,提出問題,深人思考,解決問題。

查看全文

閱讀個性研究性管理論文

小語新大綱明確指出:“要注意學生個體的差異,滿足不同程度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需求,開發他們的潛能,發展個性。”而研究性閱讀正是一種極具個性化的閱讀課堂教學新模式。它借鑒了“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來自主地閱讀、獲取和運用,要求學生用研究的方法會閱讀課文,去收集、分析和處理與課文閱讀專題有關的課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在發展自己個性的同時,提高閱讀能力和語文水平。研讀是一種探索,其本身就是一個過程,它把充裕的時間和空間讓給了不同個性、不同潛能的學生,這就使每個發展水平有差異的學生都可以通過研讀來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和閱讀能力,使自己的個性獲得最優發展。

那么,如何在研究性閱讀中發展學生的個性呢?

1.充分發揮研讀的自主性

研讀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自主地閱讀獲取和運用”,它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真正成為了閱讀教學課堂的主人。每一個學生都蘊藏著想學習的可能性,每一個學生都擁有學習和發展的權利。當學生們進行研究性閱讀時,學習活動愈是自主,那么研讀的過程就愈是反映學生的個性,就愈能發展學生的個性。因此,我們教師就必須真正把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歡樂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條件去自主探索,去讀書研究,真正實現自我發現和發展。而教師的指導則主要在于營造一種有利于學生進行研究性閱讀的環境和氛圍,使課堂上產生融洽的師生情感,積極的情緒體驗,讓學生在知識的探索、能力的發揮上達到最佳狀態。盡量讓學生獨立觀察,盡量讓學生獨立思考,盡量讓學生多讀多說,盡量讓學生總結歸納,盡量讓學生多練多做。變課堂為一個充滿創造與發現的樂園,從而充分發揮研讀的自主性,使學生個性發展獲得最佳效果。

2.著力提倡感悟的獨立性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他們的臉一樣各不相同。正是他們無時不刻地表現自己的個性,才使得今天這個世界如此多彩?!闭Z文課正是師生個性自由馳騁的領域,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個性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去獨立自主地感悟。

查看全文

德育研究性學習模式研究論文

一、研究性學習——回歸德育以人為本的出發點

要增強德育的有效性,首先要認識到德育的本質是以育人為核心,努力提高人的素質,讓德育工作回歸自身的出發點。德育的最終的目標是把社會實際與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亦即培養、造就符合一定社會要求的道德行為主體,它一方面反映了一定社會時代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從人的實際出發,而時代的要求則要通過個體表現出來,顯然德育的出發點是以人為本,而現實中的德育往往偏離這一出發點,忽視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只管教“書”而不“育”人,缺乏針對性,不能因人、因時、因事而宜。

為了實現德育目標,提高和保證德育的有效性,德育應回歸以人為本出發點,充分利用和激發學生的主體需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從他律到自律的轉變。

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習的內容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確定的。它強調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為基礎。將這種具有自主性特征的研究性學習方式注入德育過程中,學生真正被置于學習的主體地位,自主學習、積極探究就有了積極的內在動力,有利于學生的自我教育與發展,有利于落實德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同時有利于德育效果的提高。因此在德育過程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是使德育回歸出發點和增強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二、研究性學習——構建德育的生態環境

在德育過程中,課堂教學自然是學校德育的基本組織形式,它是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系統學習人類豐富知識體系的一種比較經濟、有效的途徑。但是,并不是任何一種課堂環境都有利于德育任務的落實和保證德育的有效性。實踐證明,傳統的德育課堂環境以教材為本,以教師為中心,將學生視為客體,注重德育知識的傳播和規范的灌輸。這種知識型、接受型的德育課堂環境,容易忽略人性,忽略人的情感需要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嚴重地影響大學德育的有效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