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癥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6 23:35: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腰椎間盤突出癥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傳統腰椎間盤突出癥護理

1、臥床休息

臨床實踐證明:大多數具有腰腿痛癥狀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臥硬板床休息可使疼痛明顯緩解甚至逐步消失。腰椎間盤壓力在坐位時最高,站立位居中,平臥位最低[1].在臥位可去除上部軀干加于腰椎的壓力,而且可以降低肌肉的張力和各韌帶的載荷,使損傷的纖維環得到修復,避免髓核的進一步突出,突出的髓核可以逐漸地自動回復;且有利于椎間盤周圍靜脈回流,使病變部位的充血水腫等明顯消退,因此臥床休息常作為非手術治療的基礎。王大傳[2]將患者分為嚴格臥床組(A)與不嚴格臥床組(B),每組各50例患者,A組經嚴格臥床2--3周后,再行手法、封閉、中藥治療,B組則未嚴格臥床,結果兩組遠期療效對比:A組優良率為88%o,B組優良率為64%,A組優良率明顯高于B組,表明嚴格臥床對早期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確有很好的效果。

2、牽引療法

牽引的方法很多,有手法牽引,骨盆牽引,自身牽引和機械牽引等。以牽引為主療法牽引主要對突出物回納,緩解神經根擠壓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因而被廣泛采用。牽引治療是非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該法對突出物回納,緩解神經根擠壓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而被廣泛應用。究其機理,與牽引能增大椎間隙、增加髓核內的負壓回吸力及后縱韌帶對突出髓核產生的回壓作用、糾正后關節位移、改變突出物與神經根的空間位置有關。牽引治療的機理[3]是:(1)減輕對椎間盤的壓力,促使髓核回納,任何形式的牽引均可使椎間盤的壓力明顯降低,使椎間隙擴大,后縱韌帶緊張,有利于突出的髓核回納。(2)促進炎癥消退,牽引治療使病人脊柱得以制動,有利于充血水腫的消退,炎癥因子和致痛因子得以減少。(3)解除肌肉痙攣,疼痛使腰部肌肉痙攣,腰椎活動受限,間歇性牽引可解除肌肉痙攣,緩解疼痛,肌肉放松,恢復腰椎的正常活動度。(4)解除腰椎椎間關節的病理性負荷,糾正椎間小關節功能紊亂,半脫位或滑膜嵌頓,恢復正常的對合關系。

目前國內常用方法有自身重力懸吊牽引、持續牽引、大力水平短暫牽引和瞬間暴力牽引等。大量臨床資料表明,牽引設備的先進性,加之斜扳等手法的針對性以及施術操作的科學性為近期發展的主流,而且療效也確實顯著。臨床中以多功能三維牽引治療的報道較多。張培軍[4]介紹采用三維牽引加定點斜扳治療128例,治愈79.7%,顯效12%,差者3.1%,總有效率96.9%,經6~12個月隨訪治愈病例,復發率占4.7%.余作取等[5]認為三維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適應范圍有:(1)初發病程短,屬彈力型;(2)病程雖長,屬退變失穩型,但癥狀較輕者;(3)無神經根損害或無馬尾神經損害的病例。目前多數學者認為牽引的重量以病人能耐受而不引起腰肌拉傷為宜。

3、理療法

查看全文

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復發論文

【摘要】腰椎間盤承受人體重力,日常勞損較重,加上椎間盤血供極少,營養來源多依靠軟骨終板的滲透作用,因此極易發生退變。在此基礎上可以發生形態上的改變,即膨出、突出、脫出、間盤游離,臨床上稱為腰椎間盤突出癥。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復發動物模型

腰椎間盤承受人體重力,日常勞損較重,加上椎間盤血供極少,營養來源多依靠軟骨終板的滲透作用,因此極易發生退變。在此基礎上可以發生形態上的改變,即膨出、突出、脫出、間盤游離,臨床上稱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自從mixter和barr[1]于1934年提出并首先報道手術治療該病以來,手術治療已成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常規手段,大部分患者可獲得滿意療效。但是,仍有部分患者術后療效不佳、癥狀加重甚至復發,需要再次手術治療,有報道顯示再手術率為5%-19%[2],腰椎間盤切除術后復發率為5%~11%,腰椎間盤切除術后效果不滿意率為5%~20%[4.5],可見復發性腰椎間盤突癥是術后療效欠佳的主要原因。

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復發原因

研究表明,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復發原因主要是間盤組織切除不徹底,同一間隙間盤組織再突出。復發原因可能與手術技巧、間盤切除量的大小等有關。初次手術若髓核未能完全切除,術后患者恢復立位和行走后,由于壓力的增加和退變,可導致殘留的間盤組織從纖維環破口再次突出。

對于是否需要將椎間盤髓核組織徹底切除,目前仍有兩種不同看法。一種認為應盡量減少術后腰椎生物力學改變,采用只切除突起的纖維環,刮除其下的部分變性突出的髓核組織的有限切除手術方法[3];另一種認為應盡量切除髓核組織,遺留組織越多,復發率越高[4.5]。但是,椎間盤是維持腰椎穩定的重要因素,髓核摘除使得間盤與上下椎體所形成的統一體被破壞,術后病變間隙高度下降,前、后縱韌帶松弛,小關節突內聚活動增加,影響腰椎穩定性,腰椎的抗旋轉及抗剪力明顯下降,腰椎的穩定性受到影響。多數學者主張后一種觀點[6],Suk等[7]將單純行突出或破裂部分間盤組織的切除與常規椎間盤切除相比,發現前者復發率高。目前,隨著人工假體的飛速發展,已經有人工椎間盤和人工髓核等替代品出現,但其臨床療效及遠期效果仍有待觀察。

查看全文

綜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護理

資料和方法

一般資料:本組收治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37例,其中男93例,女44例,年齡30~59歲,平均住院時間9~53天。所有病例均經CT或MRI確診。

方法:早期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要絕對臥硬板床制動休息,癥狀嚴重的,給予脫水消腫、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等藥物治療。局部外敷消瘀止痛液以及TDP照射,每天1~2次。中藥辨證施治,活血止痛,對疼痛明顯的患者可使用止痛藥,當疼痛癥狀減輕后,可配合采用牽引、針灸和理療等物理治療。

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結果

從臨床結果療效來看,患者平均住院天數25天。在收治的137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治愈97例(71%),好轉36例(26%),無效4例(3%)。

查看全文

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研究論文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discherniation簡稱LDH),又稱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癥,是在腰椎間盤發生退行性變之后,在外力的作用下,使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血管或脊髓等組織而引起腰痛,并伴有坐骨神經放射性疼痛等癥狀為特征的一種病變。腰椎間盤突出癥好發于20歲以上各年齡段人群,尤以20~45歲的青壯年多見,男性多于女性。發病率很高,但尚未見確切報道。如今臨床治療方法日益增多,但不外乎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兩大類[1]。本文就近5年來治療LDH的方法文獻簡單綜述如下。

1、手術治療

1.1傳統手術。腰椎間盤突出摘除術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經典手術方式,也是目前國內外最廣泛應用的術式。包括椎間開窗椎間盤摘除術、半椎板切除椎間盤摘除術、全椎板切除椎間盤摘除術3種。術后療效肯定。臨床實踐表明部分病人椎板切除后,在椎板缺損區形成大量纖維瘢痕組織或不規則新生骨,與硬脊膜或神經根粘連,造成繼發性椎管狹窄.壓迫硬膜囊或神經根,使癥狀復發。據統計因術后椎管內廣泛粘連而引起癥狀者占6%~8%[2]。

1.2微創手術

1.2.1經皮穿刺腰椎間盤減壓術。經皮化學溶核術是這類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技術的代表[3],還包括各種經皮椎間盤切除術(PLD)、激光椎間盤減壓術(PLDD)、椎間盤內電熱療法(IDET)和髓核成形術(NP)。典型的膠原酶髓核溶解術于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應用于臨床,1996年衛生部正式批準推廣應用,國內報道的優良率80.9%--90.58%,目前不同部位和途徑注射膠原酶治療椎間盤突出癥尚有爭議[4]。而且溶解后的髓核產生的化學物質刺激神經,引起較重的反應,表現為持續性疼痛,治療中應嚴格掌握禁忌癥。

1.2.2腰椎間盤顯微切除術。包括經椎板椎間盤鏡和后路顯微內鏡椎間盤切除術。腰椎間盤顯微手術切除術具有創傷小、手術操作精確、安全性高、對脊柱生理結構影響小等優點。椎間盤顯微手術可應用于各種類型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由于摘除椎間盤組織要在一定范圍內進行操作,因此對嚴重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中央型椎管狹窄、中央型椎間盤骨化及肥胖者慎用[5]。

查看全文

腰椎間盤突出癥護理分析論文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由于外傷、腰椎老化和腰肌勞損引起的常見病、多發病。多發生于青壯年,以男性為多。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引起的以坐骨神經痛為主的綜合征侯群。對腰椎間盤突出病人的治療方法:一是手術,二是保守療法。我們科絕大多數病人均采用保守療法。保守療法,病人痛苦少、療效顯著。我科僅2004年就收治腰椎間盤突出病人385例,均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將我們的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385例病例中,男性226例,女性159例,最小年齡16歲,最大年齡72歲,所有病例均有腰下部及單側或雙側下肢放射性麻木、脹痛,偶見腰痛伴雙下肢交替痛,偶有排便功能障礙者。并與咳嗽、站立和行走有明顯關系,CT、MRI示有椎間盤突出征象,即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收住院治療。住院后,293例采用微機三維腰椎牽引復位術,89例采用坐姿腰椎旋轉手法復位術,3例轉外科手術治療。所有保守治療的病例均輔以理療、牽引、針灸、推拿、封閉等治療[1],經治療及護理后腰腿疼癥狀明顯減輕,甚至消失,排便功能恢復正常,住院病人治療時間6d~3個月不等。

2護理體會

2.1基礎護理

查看全文

腰椎間盤突出癥研究論文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lumbardischerniation,LDH)癥是常見病多發病,其主要癥狀是腰腿痛。但是有腰腿痛的病人不一定是LDH。腰腿痛是一廣泛述語。能引起腰腿痛的原因很多,可找到明確病因者就是腰椎腫瘤、結核、化膿性脊柱炎、陳舊性骨折、LDH癥和腰椎管狹窄癥等。然而有很大一部分病人在他所說的腰腿痛范圍內,其X線平片絕大多數無陽性發現,放射科醫師報告稱“腰椎退行性改變”。有的學者稱其為腰椎小關節綜合征或者腰肌、韌帶勞損或腰筋膜炎。如疼痛位于臀部,則稱其為臀筋膜炎等。其實,很大一部分病人所訴腰痛、腰骶部痛、腰臀痛或腰臀大腿后部痛與脊神經后支受累有關。因此,有必要就此相關問題進行討論。

1腰神經后支的解剖概要

腰神經根出椎間孔后即發出一返支—椎竇神經經神經根管回到椎管內,分布于該段硬脊膜囊、后縱韌帶、纖維環背側、小關節囊腹面以及血管周圍(郭世紱編,骨科解剖學)。主干分成前、后兩支,前支組成股神經(L2~4)和腰骶干(L4、5),后支主干長約0.5~1.0cm向后行走,分為內側支和外側支。上腰段后支分支處約在椎間孔外1.5cm處,下腰段分支處約在椎間孔外約2.0cm處。內、外側支都是混合神經。外側支較粗,沿橫突上緣自骶棘肌深面向下外背側走行。在發出點有小分支到同位和下位小關節,然后進入骶棘肌,其肌支支配該肌中外份。下降約3個椎骨平面從骶棘肌外緣穿深筋膜到皮下形成皮支。在皮下繼續下行供應范圍較廣:L1至髂嵴以下,L2、3越過髂嵴經臀部至股后,L4、5越過髂嵴、臀部、骶髂關節后面到骶尾部。

內側支較細,越過橫突后繞小關節外緣進入由乳突與副突之間的骨纖維管,出管呈分支狀,其肌支支配同一平面骶棘肌內側份。皮支供應小關節、棘突和棘間韌帶。主干繼續下行約3個椎骨平面,在后正中線附近穿出深筋膜到皮下供應該區皮膚。

內、外側支分布規律:內側支分布于小關節連線與后正中線之間,起始段緊貼橫突根部,并向同位和下位小關節、棘突、椎旁肌發出小支。外側支分布于小關節連線以外,下腰段和臀、骶部區域。內、外側支之間,后支與內側支、外側支之間都有交通支。

查看全文

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論文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牽引復位;護理

【摘要】腰椎間盤突出是一種常見病,是腰腿痛常見的原因之一,目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原則,以保守治療為主,其中以牽引為首選,采用三維電腦牽引復位術配合護理,效果顯著,特別是對早期病人療效好,治愈率高,但牽引復位前后的護理非常重要。

ThewaistintervertebraldiscprominentsicknesswilltowthereplacementtonurseChiYongjuanQinShuguo

【Abstract】Thewaistintervertebraldiscprominentwillbeonekindofcommondisease,willbeoneoflegsandwaistpaincommonreasons,atpresentthewaistintervertebraldiscprominentsicknesstreatmentprinciple,taketheconservativetreatmentprimarily,towsasthefirstchoice,willusethethreedimensionalcomputertotowthereplacementtechniquecoordinationtonurse,effectremarkable,speciallytoearlypatientcurativeeffectgood,curingratewillbehigh,butwilltowaroundthereplacementtonursethecountformuch.

【Keywords】Thewaistintervertebraldiscisprominentsickness;Towsthereplacement;Nurses

腰椎間盤突出是一種常見病,是腰腿痛常見的原因之一,發病多為20~40歲體力勞動或平時缺乏鍛煉者,男女之比為6~8.1,約1/3患者有腰部外傷史。目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原則,以保守治療為主,其中以牽引為首選,采用三維電腦牽引復位術配合護理,效果顯著,特別是對早期病人療效好,治愈率高,但牽引復位前后的護理非常重要。我科自2004年1月~2007年10月共收治腰椎間盤突出癥牽引復位患者1520例。其中男1070人,女450人,治愈率達86%。總結如下:

查看全文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腰椎間盤突出癥采用健康護理路徑的效果以及預后影響。方法選擇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60例一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用健康教育路徑護理和常規護理,觀察兩組效果。結果觀察組健康知識知曉情況和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健康教育護理路徑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具有較好效果,可以臨床中進一步推廣使用。

關鍵詞:健康教育路徑;腰椎間盤突出癥;護理效果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臨床中比較常見的骨科類疾病,患者在患病后經常出現腰部疼痛,下肢出現麻木疼痛等相關癥狀,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嚴重的影響。多項臨床研究顯示,采用健康護理路徑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時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1]。本研究對此進行探討,詳細研究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腰間盤突出癥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60例一組)。基本數據:觀察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別為36例和24例,年齡在35~68歲,平均年齡(42.25±1.21)歲。對照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別為37例和23例,年齡在32~67歲,平均年齡(43.52±1.04)歲。選取標準:①醫生配合影像學檢測認定兩組患者均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②在進行實驗過程中患者及其家屬全部知情,并且簽訂同意協議書。兩組患者的基本信息相似,差異不顯著(P>0.05),可以進行比較。1.2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式,主要包括監測患者的生命指標、指導患者飲食和對出院患者的醫囑。觀察組采用健康教育路徑護理。主要包括如下內容[2][3]:①入院時。首先,護理人員熱情的接待患者,介紹負責患者的責任醫生和護士,評估患者的心里狀態和病情,對檢查項目和治療流程進行講解。②治療前1天。指導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臥姿,手術后的翻身方式以及排尿方式,可以以一些圖片資料為依據向患者講解治療方法以及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感受,避免患者出現焦慮、抑郁、恐懼的情緒。③治療當日。護理人員準備好手術室用品,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密切檢測,與患者保持溝通,了解患者的實時情況,若出現不適,應當及時告知醫生采取措施進行處理;確保手術完成后將患者送入病房,并再次教育患者正確的術后事項。④治療后三天內。給予患者易消化的高維生素、高熱量食物,保證患者的肌體營養;指導患者正常的肢體運動訓練;可以采用手冊或者視頻播放方式向患者傳授健康教育知識,增強患者的恢復自信心和治療依從性。⑤患者在出院之前,必須經過再次健康教育。指導患者正確的日常生活作息習慣和飲食習慣,保證患者的機體營養,防止產生臨床并發癥。1.3觀察指標。觀察指標包括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情況以及患者的護理滿意度。1.4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處理數據,以(x±s)和百分比分別表示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若P<0.05則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優質護理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護理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優質護理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實施常規護理的50例患者設為對照組,實施優質護理的50例患者設為試驗組。比較兩組護理前后腰椎功能評分、疼痛評分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試驗組護理后腰椎功能評分、疼痛評分分別為(23.31±2.31)分、(2.94±0.34)分,對照組護理后分別為(18.02±2.27)分、(4.89±0.42)分,均顯著優于護理前,且試驗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護理滿意度為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00%(P<0.05)。結論: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優質護理的效果更加顯著,有助于患者腰椎功能恢復,緩解疼痛,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具有極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優質護理;腰椎功能;疼痛程度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臨床常見病與多發病,具有病程長、易反復、預后差等特點,主要表現為腰腿麻木、疼痛等癥狀,甚至出現行動功能障礙,一旦發病,會對患者日常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1]。因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程比較長,所以,必須加強護理工作,以此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有關文獻報道顯示,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應用優質護理的效果十分顯著,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緩解患者疼痛[2]。基于此,本文現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治療的10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探討優質護理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以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分組方法按照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對照組50例患者,年齡28~70歲,平均年齡(47.26±4.52)歲;病程6個月至12年,平均病程(5.84±1.35)年;男性27例,女性23例。試驗組50例患者,年齡29~70歲,平均年齡(47.49±4.47)歲;病程7個月至12年,平均病程(5.95±1.29)年;男性27例,女性23例。兩組年齡、病程、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護理,即展開健康教育、心理疏導、用藥指導、生活指導等護理工作。基于此,試驗組患者應用優質護理,內容如下。①心理護理:采用音樂療法、放松療法等方式舒緩患者情緒,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以樂觀、積極的心態面對治療。②環境護理:為患者創造一個輕松、安靜、舒適的治療環境,保持室內溫度、濕度適宜,并定期通風換氣,2~3次/d,30min/次,同時保持室內清潔、整齊。③體位護理: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家屬適當按摩患者受壓部位,并協助患者定時翻身,翻身同時翻轉胸腰椎與臀部,以免影響患者脊柱穩定性,提高患者舒適度。④疼痛護理:護理人員應積極和患者溝通,并鼓勵患者親友多和患者交流,從而緩解患者疼痛。同時,通過閱讀、聽廣播、看視頻等方式轉移患者注意力,以此減輕患者疼痛。此外,如果患者疼痛劇烈,可根據醫囑服用止痛藥物。⑤腰背肌功能鍛煉: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制訂合理的腰背肌功能鍛煉計劃,指導患者采用“三、五點支撐法”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以患者耐受度為準。后期可指導患者進行太極拳、五禽戲等鍛煉,以此加快患者康復。⑥靜電治療:采用脈沖靜電按摩儀對患者進行治療,頻率、強度以患者耐受度為準。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護理前后腰椎功能評分、疼痛評分及護理滿意度。采用自擬腰椎功能評價量表評估患者腰椎功能,滿分為30分,分值越高,腰椎功能越好;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評估患者疼痛程度,滿分為10分,分值越低,疼痛程度越輕;采用自制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測評,等級劃分為十分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2χ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傳統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探討發展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由于腰椎間盤髓核突出于纖維環壓迫神經根而引起腰痛、下肢疼痛等一系列癥狀的疾病,臨床治療可分為手術治療和保守(非手術)治療。現已公認多數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以保守治療可獲得滿意療效,僅10%~15%的病例需手術治療。現將近年來臨床中常見的保守治療綜述如下。

[關鍵詞]腰椎椎間盤移位綜述

1、臥床休息

臨床實踐證明:大多數具有腰腿痛癥狀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臥硬板床休息可使疼痛明顯緩解甚至逐步消失。腰椎間盤壓力在坐位時最高,站立位居中,平臥位最低[1]。在臥位可去除上部軀干加于腰椎的壓力,而且可以降低肌肉的張力和各韌帶的載荷,使損傷的纖維環得到修復,避免髓核的進一步突出,突出的髓核可以逐漸地自動回復;且有利于椎間盤周圍靜脈回流,使病變部位的充血水腫等明顯消退,因此臥床休息常作為非手術治療的基礎。王大傳[2]將患者分為嚴格臥床組(A)與不嚴格臥床組(B),每組各50例患者,A組經嚴格臥床2--3周后,再行手法、封閉、中藥治療,B組則未嚴格臥床,結果兩組遠期療效對比:A組優良率為88%o,B組優良率為64%,A組優良率明顯高于B組,表明嚴格臥床對早期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確有很好的效果。

2、牽引療法

牽引的方法很多,有手法牽引,骨盆牽引,自身牽引和機械牽引等。以牽引為主療法牽引主要對突出物回納,緩解神經根擠壓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因而被廣泛采用。牽引治療是非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該法對突出物回納,緩解神經根擠壓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而被廣泛應用。究其機理,與牽引能增大椎間隙、增加髓核內的負壓回吸力及后縱韌帶對突出髓核產生的回壓作用、糾正后關節位移、改變突出物與神經根的空間位置有關。牽引治療的機理[3]是:(1)減輕對椎間盤的壓力,促使髓核回納,任何形式的牽引均可使椎間盤的壓力明顯降低,使椎間隙擴大,后縱韌帶緊張,有利于突出的髓核回納。(2)促進炎癥消退,牽引治療使病人脊柱得以制動,有利于充血水腫的消退,炎癥因子和致痛因子得以減少。(3)解除肌肉痙攣,疼痛使腰部肌肉痙攣,腰椎活動受限,間歇性牽引可解除肌肉痙攣,緩解疼痛,肌肉放松,恢復腰椎的正常活動度。(4)解除腰椎椎間關節的病理性負荷,糾正椎間小關節功能紊亂,半脫位或滑膜嵌頓,恢復正常的對合關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