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案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7 06:00: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醫案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醫醫案分析論文

【摘要】歷代中醫醫案對中醫理論的不斷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而海量的醫案數據遠遠超出了人的理解能力。從信息科學角度來看,中醫醫案數據是混亂而又復雜的經驗數據。這導致了醫案研究的困難,亟需新技術和新方法的引進,知識發現技術方法可能就是一種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本文簡要介紹了中醫醫案中的知識發現技術方法,并提出具體研究思路,以期有助于實現醫案研究技術創新。

【關鍵詞】中醫;醫案;知識;技術;數據

中醫醫案是中醫臨床醫師實施辨證論治過程的文字記錄,是保存、查核、考評乃至研究具體診療活動的檔案資料[1]。在中醫藥學領域中,自古至今,從散在于各種史料中記錄的醫案雛形,到醫案專著,醫案一直伴隨著中醫藥學的發展。隨著醫案記錄的不斷涌現,醫案分析研究也層出不窮,在中醫理論的形成發展傳承過程中一直充滿活力,是中醫理論不斷發展的搖籃。隨著新技術、新方法不斷引入中醫藥研究領域,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對中醫醫案進行研究已經提上日程。

1中醫醫案的特征與新技術新方法的引進

中醫醫案是中醫理、法、方、藥綜合運用的具體反映形式,它不僅是醫療活動的真實記述,而且還反映了醫家的臨床經驗及思維活動。由于醫家所處時代不同,個人經歷、學識、愛好和修養等各異,因此歷代醫案的數量、形式、體裁、風格和內容等亦在不斷變化中。我國早在2000多年前,名醫淳于意就首先注意醫案(診籍)的記載。但秦漢以降,醫家崇尚方書,此后直至隋唐五代,醫案才逐漸散見于醫籍和文史書中,數量少且內容簡;宋金元時期醫案專著開始出現,醫籍附案逐漸增多,醫家立案蔚然成風,醫案風格異彩紛呈。醫案發展至明代,開始有名醫醫案的專著出版,如江灌的《名醫類案》。此期在醫案數量增加的同時,質量也有了明顯提高,主要表現為內容完整、客觀;格式多樣、規范;說理透徹、詳明;文筆秀美、流暢[2]。明末清初醫家喻嘉言在《寓意草》中撰“與門人定議病式”,在韓懋和吳昆等人的基礎上,對撰寫醫案的內容與格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態度應嚴肅認真,內容應詳盡,理法方藥應齊備。而張山雷在撰寫風格上,或繼承明清兩代的特點,或對傳統醫案加以變革,采用中西匯通的觀點敘述醫案。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醫案的數量也呈“爆炸式”增長。如隋唐五代前千百年的醫案,數量少且內容簡;而僅在清代,醫家撰寫的醫案專著就達200余種,而且門類齊全,風格多樣,既有個人醫案、醫案類書、醫案叢書,又有專科醫案、專題醫案、會診醫案、醫案評注及宮廷醫案等;近十年公開出版的名老中醫醫案有近百種之多,每種收錄醫案數百則到千余則不等。古今醫案內容也發生了很大變化[3],向應用中醫基本理論研究現代醫學疾病的方向發展,注重記載現代醫學已診斷明確的病名。常見的記載方式為中西醫診斷并列,以利互參。醫案記載實驗室等客觀檢查的內容逐日增多,針對檢查結果的辨治內容如“微觀辨證”等隨之出現。現代醫案中處方用藥的內容變化也較明顯,醫者不僅根據中醫藥理論選方用藥,而且根據現代醫學病理生理和中藥藥理進展來選方用藥,醫案中合用西藥的現象越來越多。即便現代醫案也存在著記載缺雜混亂、現代醫學成分過多、文詞晦澀、夸張不實等諸多問題[4]。從以上分析可知,從信息科學角度來看,中醫醫案數據將是混亂又復雜的經驗數據。這些導致了中醫醫案研究的困難。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醫學領域分工日益細化,跨專業的溝通變得更加困難,而某個專業領域的信息,可能對相關專業領域是有價值的,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隱含的有價值的關聯,而以常規方式通常檢索不到這種關聯性。中醫醫案不僅涉及到臨床內、外、婦、兒各科,還包含了中醫學中的哲學基礎、中醫對正常人體和疾病的認識,以及中醫食療、養生和診療疾病的原則等方方面面,如何對其中隱含的知識進行解析與發現,必將是今后研究的熱點與難點。而且中醫藥學科內仍然有大量的問題,甚至是一些基本性的問題得不到合理的、科學的解釋,研究的空白比比皆是,這些都可能通過中醫醫案研究得到解決或啟示。但以個人之力實難發現其中蘊含的有價值信息,而且以人工逐字研讀名老中醫醫案,容易產生遺漏,來回翻頁又很繁瑣。要完成普通人不能完成的任務,這就需要有新技術新方法的引進,知識發現技術方法可能就是這樣一種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2知識發現方法及其在中醫醫案研究中的應用

查看全文

小議中醫醫案的規范化研究

【關鍵詞】中醫醫案;規范化

近20年來,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國家均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與時間,對中醫學規范化、標準化、科學化進行了專門研究,其中規范化是實現中醫學現代化和國際化的關鍵。中醫學的產生和發展主要來源于大量的臨床實踐及對其經驗的總結[1],而中醫醫案則為中醫理論提供了第一手寶貴的臨床資料,它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科研思維的指導下去研究、建立規范化的中醫醫案對中醫學的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1中醫醫案的價值及現代中醫醫案存在的問題

中醫醫案是醫生對患者診斷、治療、療效、預后等中醫臨證資料的如實記錄,它體現了中醫理、法、方、藥的綜合應用,記載了醫家辨證論治、遣方用藥和治療疾病的經驗,同時也反映了醫家的學術思想和他的創新超越之處。歷代醫案所記錄的真實確切的臨床療效也正是中醫學具有無限生命力的關鍵之所在,它不僅是中醫理論的有力驗證,也是中醫理論不斷發展的搖籃。

中醫醫案是中醫理論和實踐的載體,不僅對中醫學術的發展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為中醫的現代研究提供了極其寶貴的信息資料,是中醫臨床工作者進行經驗交流、學術探討的重要途徑。對于挖掘中醫寶庫、研究醫家學術思想、提高臨床療效、升華新的理論具有重要意義。章太炎先生曾給予中醫醫案很高的評價:“中醫之成績,醫案最著”。在現代醫學飛速發展、并大力倡導中西醫結合研究的今天,現代中醫學正處于轉型時期,其名詞術語、藥物計量單位、治療范疇乃至臨床規范、思維方式都與古代有所差異,中醫醫案亦隨之發生了顯著變化。如醫案的書寫由古代的實錄式、追憶式演變為病歷式醫案,運用了現代醫學病名、吸收理化檢查資料以及療效客觀化等,使醫案全面清晰、貼近現實、更為實用。但中醫醫案強調個案的個性之異,每一個案乃是一個證,即所謂的“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特色和生命,這一觀點給予臨床中醫師極大的臨床發揮空間,然而過大的發揮空間是不能規范的空間,也是沒有確切依據的空間。因此,現代醫案存在以下問題:①中醫的病名、證名、證候名稱比較混亂,缺乏嚴格統一的標準。由于其外延、內涵等概念比較模糊,故與西醫病名做對照時,存在著實際操作上的困難;②中醫收集病史資料的基本方法——“望、聞、問、切”四診,主觀因素占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中醫診法中兩大特色的舌診和脈診,從而影響了辨證的準確性;③選方用藥等也有一定的出入。中醫方劑的組成根據藥物作用分成君、臣、佐、使,對藥物用量比例也有嚴格的規定。盡管組成的藥物相同,但用量比例不同,其主治功效也就大相徑庭,名稱也不同。在現代醫案中,對方劑的命名、藥品名稱、用藥劑量、比例以及藥物計量單位的應用多不規范、不統一,變化多端。

查看全文

中藥生物多樣性管理論文

【摘要】歷代中醫醫案對中醫理論的不斷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而海量的醫案數據遠遠超出了人的理解能力。從信息科學角度來看,中醫醫案數據是混亂而又復雜的經驗數據。這導致了醫案研究的困難,亟需新技術和新方法的引進,知識發現技術方法可能就是一種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本文簡要介紹了中醫醫案中的知識發現技術方法,并提出具體研究思路,以期有助于實現醫案研究技術創新。

【關鍵詞】中醫;醫案;知識;技術;數據

中醫醫案是中醫臨床醫師實施辨證論治過程的文字記錄,是保存、查核、考評乃至研究具體診療活動的檔案資料[1]。在中醫藥學領域中,自古至今,從散在于各種史料中記錄的醫案雛形,到醫案專著,醫案一直伴隨著中醫藥學的發展。隨著醫案記錄的不斷涌現,醫案分析研究也層出不窮,在中醫理論的形成發展傳承過程中一直充滿活力,是中醫理論不斷發展的搖籃。隨著新技術、新方法不斷引入中醫藥研究領域,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對中醫醫案進行研究已經提上日程。

1中醫醫案的特征與新技術新方法的引進

中醫醫案是中醫理、法、方、藥綜合運用的具體反映形式,它不僅是醫療活動的真實記述,而且還反映了醫家的臨床經驗及思維活動。由于醫家所處時代不同,個人經歷、學識、愛好和修養等各異,因此歷代醫案的數量、形式、體裁、風格和內容等亦在不斷變化中。我國早在2000多年前,名醫淳于意就首先注意醫案(診籍)的記載。但秦漢以降,醫家崇尚方書,此后直至隋唐五代,醫案才逐漸散見于醫籍和文史書中,數量少且內容簡;宋金元時期醫案專著開始出現,醫籍附案逐漸增多,醫家立案蔚然成風,醫案風格異彩紛呈。醫案發展至明代,開始有名醫醫案的專著出版,如江灌的《名醫類案》。此期在醫案數量增加的同時,質量也有了明顯提高,主要表現為內容完整、客觀;格式多樣、規范;說理透徹、詳明;文筆秀美、流暢[2]。明末清初醫家喻嘉言在《寓意草》中撰“與門人定議病式”,在韓懋和吳昆等人的基礎上,對撰寫醫案的內容與格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態度應嚴肅認真,內容應詳盡,理法方藥應齊備。而張山雷在撰寫風格上,或繼承明清兩代的特點,或對傳統醫案加以變革,采用中西匯通的觀點敘述醫案。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醫案的數量也呈“爆炸式”增長。如隋唐五代前千百年的醫案,數量少且內容簡;而僅在清代,醫家撰寫的醫案專著就達200余種,而且門類齊全,風格多樣,既有個人醫案、醫案類書、醫案叢書,又有專科醫案、專題醫案、會診醫案、醫案評注及宮廷醫案等;近十年公開出版的名老中醫醫案有近百種之多,每種收錄醫案數百則到千余則不等。古今醫案內容也發生了很大變化[3],向應用中醫基本理論研究現代醫學疾病的方向發展,注重記載現代醫學已診斷明確的病名。常見的記載方式為中西醫診斷并列,以利互參。醫案記載實驗室等客觀檢查的內容逐日增多,針對檢查結果的辨治內容如“微觀辨證”等隨之出現。現代醫案中處方用藥的內容變化也較明顯,醫者不僅根據中醫藥理論選方用藥,而且根據現代醫學病理生理和中藥藥理進展來選方用藥,醫案中合用西藥的現象越來越多。即便現代醫案也存在著記載缺雜混亂、現代醫學成分過多、文詞晦澀、夸張不實等諸多問題[4]。從以上分析可知,從信息科學角度來看,中醫醫案數據將是混亂又復雜的經驗數據。這些導致了中醫醫案研究的困難。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醫學領域分工日益細化,跨專業的溝通變得更加困難,而某個專業領域的信息,可能對相關專業領域是有價值的,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隱含的有價值的關聯,而以常規方式通常檢索不到這種關聯性。中醫醫案不僅涉及到臨床內、外、婦、兒各科,還包含了中醫學中的哲學基礎、中醫對正常人體和疾病的認識,以及中醫食療、養生和診療疾病的原則等方方面面,如何對其中隱含的知識進行解析與發現,必將是今后研究的熱點與難點。而且中醫藥學科內仍然有大量的問題,甚至是一些基本性的問題得不到合理的、科學的解釋,研究的空白比比皆是,這些都可能通過中醫醫案研究得到解決或啟示。但以個人之力實難發現其中蘊含的有價值信息,而且以人工逐字研讀名老中醫醫案,容易產生遺漏,來回翻頁又很繁瑣。要完成普通人不能完成的任務,這就需要有新技術新方法的引進,知識發現技術方法可能就是這樣一種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2知識發現方法及其在中醫醫案研究中的應用

查看全文

中藥的使用會威脅生物多樣性嗎?

【摘要】歷代中醫醫案對中醫理論的不斷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而海量的醫案數據遠遠超出了人的理解能力。從信息科學角度來看,中醫醫案數據是混亂而又復雜的經驗數據。這導致了醫案研究的困難,亟需新技術和新方法的引進,知識發現技術方法可能就是一種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本文簡要介紹了中醫醫案中的知識發現技術方法,并提出具體研究思路,以期有助于實現醫案研究技術創新。

【關鍵詞】中醫;醫案;知識;技術;數據

中醫醫案是中醫臨床醫師實施辨證論治過程的文字記錄,是保存、查核、考評乃至研究具體診療活動的檔案資料[1]。在中醫藥學領域中,自古至今,從散在于各種史料中記錄的醫案雛形,到醫案專著,醫案一直伴隨著中醫藥學的發展。隨著醫案記錄的不斷涌現,醫案分析研究也層出不窮,在中醫理論的形成發展傳承過程中一直充滿活力,是中醫理論不斷發展的搖籃。隨著新技術、新方法不斷引入中醫藥研究領域,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對中醫醫案進行研究已經提上日程。

1中醫醫案的特征與新技術新方法的引進

中醫醫案是中醫理、法、方、藥綜合運用的具體反映形式,它不僅是醫療活動的真實記述,而且還反映了醫家的臨床經驗及思維活動。由于醫家所處時代不同,個人經歷、學識、愛好和修養等各異,因此歷代醫案的數量、形式、體裁、風格和內容等亦在不斷變化中。我國早在2000多年前,名醫淳于意就首先注意醫案(診籍)的記載。但秦漢以降,醫家崇尚方書,此后直至隋唐五代,醫案才逐漸散見于醫籍和文史書中,數量少且內容簡;宋金元時期醫案專著開始出現,醫籍附案逐漸增多,醫家立案蔚然成風,醫案風格異彩紛呈。醫案發展至明代,開始有名醫醫案的專著出版,如江灌的《名醫類案》。此期在醫案數量增加的同時,質量也有了明顯提高,主要表現為內容完整、客觀;格式多樣、規范;說理透徹、詳明;文筆秀美、流暢[2]。明末清初醫家喻嘉言在《寓意草》中撰“與門人定議病式”,在韓懋和吳昆等人的基礎上,對撰寫醫案的內容與格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態度應嚴肅認真,內容應詳盡,理法方藥應齊備。而張山雷在撰寫風格上,或繼承明清兩代的特點,或對傳統醫案加以變革,采用中西匯通的觀點敘述醫案。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醫案的數量也呈“爆炸式”增長。如隋唐五代前千百年的醫案,數量少且內容簡;而僅在清代,醫家撰寫的醫案專著就達200余種,而且門類齊全,風格多樣,既有個人醫案、醫案類書、醫案叢書,又有專科醫案、專題醫案、會診醫案、醫案評注及宮廷醫案等;近十年公開出版的名老中醫醫案有近百種之多,每種收錄醫案數百則到千余則不等。古今醫案內容也發生了很大變化[3],向應用中醫基本理論研究現代醫學疾病的方向發展,注重記載現代醫學已診斷明確的病名。常見的記載方式為中西醫診斷并列,以利互參。醫案記載實驗室等客觀檢查的內容逐日增多,針對檢查結果的辨治內容如“微觀辨證”等隨之出現。現代醫案中處方用藥的內容變化也較明顯,醫者不僅根據中醫藥理論選方用藥,而且根據現代醫學病理生理和中藥藥理進展來選方用藥,醫案中合用西藥的現象越來越多。即便現代醫案也存在著記載缺雜混亂、現代醫學成分過多、文詞晦澀、夸張不實等諸多問題[4]。從以上分析可知,從信息科學角度來看,中醫醫案數據將是混亂又復雜的經驗數據。這些導致了中醫醫案研究的困難。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醫學領域分工日益細化,跨專業的溝通變得更加困難,而某個專業領域的信息,可能對相關專業領域是有價值的,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隱含的有價值的關聯,而以常規方式通常檢索不到這種關聯性。中醫醫案不僅涉及到臨床內、外、婦、兒各科,還包含了中醫學中的哲學基礎、中醫對正常人體和疾病的認識,以及中醫食療、養生和診療疾病的原則等方方面面,如何對其中隱含的知識進行解析與發現,必將是今后研究的熱點與難點。而且中醫藥學科內仍然有大量的問題,甚至是一些基本性的問題得不到合理的、科學的解釋,研究的空白比比皆是,這些都可能通過中醫醫案研究得到解決或啟示。但以個人之力實難發現其中蘊含的有價值信息,而且以人工逐字研讀名老中醫醫案,容易產生遺漏,來回翻頁又很繁瑣。要完成普通人不能完成的任務,這就需要有新技術新方法的引進,知識發現技術方法可能就是這樣一種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2知識發現方法及其在中醫醫案研究中的應用

查看全文

新安王氏內科中風病案證候分析

摘要:目的基于數據挖掘探討新安王氏內科中風病的證治規律。方法依照“十二五”《中醫內科學》第3版中風病標準收集整理新安王氏醫學流派中有關中風的病案,總計錄入252例,建立王氏中風病醫案數據庫,并對其中的證候和藥物進行頻數分析、關聯規則挖掘,得到藥物頻次、證候頻次及兩者之間的關聯結果,以及各類證型與藥物的關聯結果。結果所用藥物頻次前5味為豨薟草、當歸、遠志、黃芪、牡蠣,證候頻次前5位為脈濡弦、舌強言蹇、麻木、頭暈、口舌歪斜,證型頻次前3位的中風證型為風陽上擾證、肝腎虧虛證、氣虛血瘀證。結論新安王氏內科對于中風的典型證候有與之相應的單味藥和藥對,并且中風各證型均有關聯藥物。證候與藥物之間的各種關聯體現了新安王氏流派以肝腎為本,培補肝腎、益氣活血通絡為核心的獨特用藥特色。

關鍵詞:新安王氏內科;中風病;證治規律;益氣活血通絡;Apriori算法

中風又名“卒中”,現代醫學歸之于“腦卒中”的范疇,由于其患病年輕化、病因病機復雜性,得到廣大臨床研究人員的關注。中風病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本研究則主要探討狹義中風的證治規律,即《金匱要略》提到的“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類似于“肌膚不仁”“口吐涎”“僻不遂”“不識人”“舌即難言”等典型癥候群已被整合為中風病相關癥候[1]。新安王氏內科在徽州地區流傳久遠,在治療中風病上,獨樹一幟,以培補肝腎為主,兼以活血化瘀,息風通絡,豁痰開竅。本研究搜集整理王氏名家第四代王仲奇,第五代王任之、王樂匋等中醫醫案處方共計252例,運用數據挖掘手段,對證候和藥物組成進行關聯規則分析,探求其治療中風病的證治規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搜集安徽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庫藏《新安醫籍叢刊·醫案醫話類·第一冊·王仲奇醫案》《王任之醫案》《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王樂匋》,新安王氏醫學流派傳承工作室所存王氏醫家臨證處方,將病名明確標為中風病者總計252例病案整理歸檔,刪除不同醫案中的相同處方。依照處方中證候及藥物特點按照肝腎虧虛證、風陽上擾證、氣虛血瘀證、風痰入絡證、陰虛風動證5種證型整理成證候和藥物數據庫,其中痰熱瘀閉證與痰蒙神竅證由于例數較少則不做討論。

查看全文

中藥學課程自主學習方法探討

1學生合作自主學習的必要性

《中藥學》是專門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中藥的來源、產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臨床應用規律等知識的一門學科,是中醫院校的骨干學科,是連接中醫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間的一門橋梁課,是中醫藥學寶庫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藥學》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為主,在對教學效果的評價上主要把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因此,學生的學習主要考背記教材,考后短時間就忘記,到畢業考試之際,許多知識還需重新復習。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量越來越大,更新速度也越來越快,傳統教學方法的弊端日益明顯,教會學生如何自主學習《中藥學》是當前亟待解決的課題。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很多,如聯系實際學習法、循序漸進學習法、目標學習法、自督學習法等,大多適合于個人的學習方法,而面對信息爆炸的時代,單靠一個人去默默苦讀書已不能適應學習的需求,所以合作自主學習法特別適用于高等院校在校大學生,尤其對于《中藥學》的學習采用合作自主學習,能共同分享學習成果,每個學生都是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被迫學習的奴隸。《中藥學》課程的特殊性主要在于中藥學的內容非常多,除了要學習理論課,還要學習中藥實驗以鍛煉實驗操作技能,同時還要學習中藥標本,包括藥用植物及中藥飲片的辨別。在學習時不僅有老師的講授、同學與同學之間合作自主學習,也需要同學與老師合作,相互間不僅是知識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滲透著情感的交流,通過合作交流獲得知識,并增進情感。《中藥學》理論課內容很多,除了教師講授部分重點、難點等需要掌握的知識點之外,一些熟悉、了解藥物的功效應用及藥物的研究進展、學術爭議等均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生合作自主學習,如不在教師的指導下合作自主學習,可能為了應付考試及格,很大一部分學生就不會去看,去想這些內容,教材上的這部分內容就形同虛設,沒有存在的意義,如何有效的引導學生合作自主查閱文獻,與同學分享學習成果是《中藥學》理論課需要解決的重要任務之一。

2引導學生合作自主學習醫案、現代研究進展等擴充性資料

《中藥學》課程一般安排在學生學習了《中醫基礎理論》與《中醫診斷學》之后,學生在學習中藥時便有了上臨床的渴望,希望能盡早體會為人治病的收獲和喜悅,這時醫案教學法在中藥學教學中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教師在講課時選擇典型醫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查閱醫案,積極主動的參與合作自主學習。教師講授醫案內容的多少、深淺的把握以及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等都對合作自主學習的成果產生重要影響。不同版本的《中藥學》教材的擴充性資料不同,主要資料有現代研究、本草記載、醫案選讀等,這些內容雖然考試點不多,但對于做好中醫臨床卻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因此如何引導學生合作自主學習擴充性資料,怎樣培養批判性學習思維能力是當今中藥學教師思考與討論的熱門話題。宋代教育家朱熹提出“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不進”,能夠質疑,善于質疑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要求學生能夠獨立思考,用于探索,善于發現問題[2]。因此,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的滲透質疑、批判的學習思維,激發學習靈感,提升思考空間,打破常規思維模式,多渠道嘗試、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本教學團隊在講授《中藥學》課程前即制定了自主合作學習的學習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三部分,其中知識目標包括醫案學習目標、現代研究進展學習目標,對于醫案的學習主要是對明清時期醫家醫案以及現代名老中醫或國醫大師醫案進行分組討論。如在講述川楝子時,舉出名老中醫謝存柱的一則醫案:左某,訴2天前突感右上腹劇烈絞痛,嘔吐出蛔蟲一條。陣發性絞痛。曾因劇烈疼痛昏厥過3次,面色蒼白,舌質淡赤、苔白膩,脈弦細。此屬蛔厥。治宜殺蟲,行氣止痛。方用川楝焦楂湯。焦川楝子10枚,焦山楂100g,水煎服1劑后一小時疼痛消失,次日解出蛔蟲5條,又續服原方二次而愈[3]。這是謝醫生的診治方法,效果很好,但在講述中藥烏梅時又講到烏梅丸可用于治療蛔厥證,兩種方法均可治療蛔厥證,但川楝子為有毒中藥,現代研究川楝子提取物對肝臟、腎臟及造血系統均產生毒性,且與劑量呈正相關[4]。而烏梅丸則相對安全,是否可先嘗試用烏梅丸治療,治療效果不好時再選用川楝子,以防對人體造成傷害。總之,在學習古今醫案時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將所學中醫藥知識運用到古今醫案的學習中,而不是一味篤信古今醫家醫案,要學會變通、靈活應用中藥。對于現代研究的學習通常是教師給學生指定學習題目,如“十八反與十九畏現代有哪些觀點,在現代臨床上有哪些新突破?威靈仙為祛風濕藥,現代臨床常用于治療各種癌癥,其理論根據是什么,清熱解毒藥能相當于抗炎藥或抗病毒藥使用嗎”等問題,讓同學們去查閱資料,將查閱結果制成ppt,講述給同學們和老師,老師對同學所講內容進行點評,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及與同學、老師交流學習的勇氣和膽量,同時也逐漸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學習思維,教會學生終生學習的學習方法。龔小雪,陳繼婷[5]認為學生自講,老師點評的的教學方法,實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體現了師生之間平等、融洽的新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也可促使學生在學習和工作中能互相幫助,互相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提高,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

3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合作自主學習,拓展知識面,提高學習效果

我校《中藥學》課程為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已建立網絡學習平臺,學生可以通過此平臺學習教研室每個老師對自己最擅長講授或研究較多的章節的講解,彌補單一教師對單一班級的不足,每一位同學都可以聽到多位教師的講授,學生對《中藥學》的知識面得以拓展,學習興趣也有很大提高。網絡平臺上還有學生平時學習的習題庫,學生在課余時間上網或用手機下載或拍攝下來,隨時隨地都可以考考自己或與室友合作自主學習,你考我,我考你,相互考試,相互提高學習效果。網絡平臺上還有參考文獻和名醫驗案,學生可以在網絡上查閱這些參考文獻,也可以自行查閱名醫驗案在學生討論區網上討論或與教師交流學習心得,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網絡平臺還有可供自我測試的試卷,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自行測試學習效果。

查看全文

關于中國傳統醫學的一個傳統觀念棗醫者意也

在中國古代醫學著作中,時常可以見到“醫者意也”的說法。好像醫學理論的神秘性、治療方法的靈活性、醫家的悟性,都只能以一個“意”字來體現。換言之,中國傳統醫學的神韻,就蘊涵于其自身所具有的那么一種“可以意會,難于言傳”的味道當中。然而,醫學畢竟是一門自然科學與實用技術,醫家究竟如何以“意”來構建這門學問,似乎并無人深究。

近代碩學梁啟超曾說:“中國凡百學問都帶有一種‘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的神秘性,最足為智識擴大之障礙。”而其所舉之例,即是“醫學”。的確,中國傳統醫學較之于任何一種其他古代精密科學(如天文、算學)或實用技藝,都更具有傳統文化的特征。或毋寧說,只有傳統醫學才能夠體現傳統文化“可以意會,難于言傳”的韻味。

時至今日,當人們從不同角度對傳統科技文化進行評價與研究時,一方面驚訝地發現:在近代西方科技繁榮昌盛、普及全球之后,唯有中國傳統醫學仍然具有不衰的生命力;但與此同時,人們又在不斷地以西方科學的目光與標準來審視、衡量、評價、要求、改造這唯一具有生命力的傳統科學。在這種情況下,“醫者意也”所代表的傳統醫學之神韻棗這種與近代科學格格不入、“最足為智識擴大之障礙”的基本性格,自然就會受到更多的非難。

作為醫史研究,特別是醫學思想史研究,理應對這句古來醫家常掛嘴邊,當代中醫也還在以不同方式強調其重要性的話加以注意。本文即從剖析“醫者意也”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多種含意與表現形式入手,以求理解中國傳統醫學的“神韻”所在;沿著醫學的軌跡,而不是文人的雅興來探索傳統醫學的一些本質性問題。

出典與含義

“醫者意也”初見于《后漢書·郭玉傳》。其記述如下:

查看全文

透析中國傳統醫學的一個傳統觀念棗醫者意也

在中國古代醫學著作中,時常可以見到“醫者意也”的說法。好像醫學理論的神秘性、治療方法的靈活性、醫家的悟性,都只能以一個“意”字來體現。換言之,中國傳統醫學的神韻,就蘊涵于其自身所具有的那么一種“可以意會,難于言傳”的味道當中。然而,醫學畢竟是一門自然科學與實用技術,醫家究竟如何以“意”來構建這門學問,似乎并無人深究。

近代碩學梁啟超曾說:“中國凡百學問都帶有一種‘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的神秘性,最足為智識擴大之障礙。”而其所舉之例,即是“醫學”。的確,中國傳統醫學較之于任何一種其他古代精密科學(如天文、算學)或實用技藝,都更具有傳統文化的特征。或毋寧說,只有傳統醫學才能夠體現傳統文化“可以意會,難于言傳”的韻味。

時至今日,當人們從不同角度對傳統科技文化進行評價與研究時,一方面驚訝地發現:在近代西方科技繁榮昌盛、普及全球之后,唯有中國傳統醫學仍然具有不衰的生命力;但與此同時,人們又在不斷地以西方科學的目光與標準來審視、衡量、評價、要求、改造這唯一具有生命力的傳統科學。在這種情況下,“醫者意也”所代表的傳統醫學之神韻棗這種與近代科學格格不入、“最足為智識擴大之障礙”的基本性格,自然就會受到更多的非難。

作為醫史研究,特別是醫學思想史研究,理應對這句古來醫家常掛嘴邊,當代中醫也還在以不同方式強調其重要性的話加以注意。本文即從剖析“醫者意也”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多種含意與表現形式入手,以求理解中國傳統醫學的“神韻”所在;沿著醫學的軌跡,而不是文人的雅興來探索傳統醫學的一些本質性問題。

出典與含義“醫者意也”初見于《后漢書·郭玉傳》。其記述如下:

郭玉,和帝(89~105在位)時為太醫丞,多有效應。而醫療貴人,時或不愈。帝乃令貴人羸服變處,一針即差。召玉詰問其狀。對曰:“醫之為言意也。腠理至微,隨氣用巧,針石之間,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際,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夫貴者處尊高以臨臣,臣懷怖攝以承之。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將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強,不能使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針有分寸,時有破漏,重以恐怖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猶不盡,何有于病哉!此其所為不愈也。”

查看全文

研究生中醫臨床思維模式分析

摘要:自2014年之后,中醫臨床規培教育制度推行以來,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質量逐年下滑。現行制度下,學術型研究生面臨著較大的科研壓力,普遍存在中醫專業基礎不堅、中醫臨床思維缺失等問題。由于學科的特殊性,中醫學術型研究生也得具備一定的臨床思維能力,這就需要導師、學校都意識到培養學術型研究生中醫臨床思維的重要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

關鍵詞:學術型研究生;中醫經典;臨床思維

隨著國務院《中醫藥發展戰略綱要(2016—2030)》的頒布,我們又迎來了一個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大好時期[1]。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關鍵在于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必須以高素質人才構建新的競爭優勢,以創新激發新的發展動力……建成一批中國特色、國際一流的研究生培養基地”。中醫藥高等教育已經是中國特色,要達到國際一流,必須提升中醫藥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和層次[2]。然而,自2014年之后中醫臨床規培教育制度推行以來,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質量逐年下滑。由于學科的特殊性,中醫學術型研究生也得具備一定的臨床思維能力,這就需要導師、學校都意識到培養學術型研究生中醫臨床思維的重要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學術型研究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1中醫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現狀

現代醫學研究生教育分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2個類型培養,自2014年以來,我國全面推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與中醫專業型研究生教育相結合的中醫臨床規培教育制度,這一舉措促進了中醫專業型研究生臨床能力的提高,卻造成了中醫院校的學術型研究生數量的遞減和培養質量的下降。出于各種原因,優秀的中醫學本科生更傾向于攻讀專業型學位,這直接影響了學術型研究生的學術創新與學科的學術發展[3]。此外,中醫學術型研究生還承擔著較重的科研任務,如果想達到畢業要求,他們至少需要在科研上投入1年以上乃至2年的時間,這就大大擠壓了學術型研究生去臨床實踐的時間,學術型研究生的專業基礎、臨床思維、臨床技能都得不到鍛煉。雖然中醫學術型研究生大多選擇高校和科研機構為自己的就業去向,但在中醫藥事業被高度重視的大背景下,要繼承好、發揚好中醫學精髓,中醫藥人才降了需要具備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中醫相關的其他科學知識研究中醫中醫藥的科研創新能力,對中醫經典功底、中醫臨床能力的要求更高。

2提高研究生經典水平的措施

查看全文

民國中醫藥期刊內容及學術特點

民國時期是中醫學由傳統向現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中醫學發展的艱難時期。西方醫學的傳入及以教會醫院為主體的西醫院在中國的穩步發展,對傳統中醫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而余云岫“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1]282的提出,更是讓中醫學面臨生存危機。面對內憂外患,中醫界有識之士奮起抗爭,他們創辦中醫藥期刊,以此為陣地,積極捍衛中醫藥學術,為中醫藥發聲。在民國時期廣東地區創辦的中醫藥期刊中,《杏林醫學月報》是出版時間最長、出版期數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刊物,在廣東中醫藥刊物中具有代表性,也是研究中國近現代中醫發展史的重要史料文獻。

1《杏林醫學月報》概述

《杏林醫學月報》在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時任校長陳任枚先生支持下創辦,由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杏林醫學社負責,社址在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內。1929年1月創刊,出版至1937年7月,每月1期,除了1929年2月、12月因故停刊外,共出版了101期。初期創辦人有馬蔭遐、陸益三、江堃、張階平、徐祥云、李鳴始,均為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首屆畢業生。1930年1月始,刊物主編由張階平、江堃擔任。《杏林醫學月報》創辦于中醫藥危難之際,秉承杏林醫學社“改良國藥,改進國醫,融貫古今,溝通中外”的宗旨,辦刊志在“研究我國醫藥之實用,宣傳我國醫藥之文化,介紹醫藥學說,交換醫藥知識”[2]。正如發刊詞中所言,“本報之設,實為我新中醫界之喉舌……普及教育,提倡社會之衛生,改制藥劑,挽回利權之外溢,尤當與中西醫學先進之士,共同研究也”[3]9-10。《杏林醫學月報》出版時間長、期數多,“神交千里,聞名遐邇,立論穩重,內容豐富”[1]372,成為20世紀30年代中醫界重要的學術和輿論陣地。

2主要內容

《杏林醫學月報》內容豐富,從第12期開始設置欄目,基本固定為社論、評論、論壇、辯論、言論、研究、學說、釋古、辨古、考據、討論、驗方、方劑、藥物、專著、醫案、衛生、常識等。期刊欄目能夠展示期刊的總體結構,幫助讀者快速了解其辦刊思路,體現其學術價值。根據報道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類。

2.1時事評論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