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防治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7 07:08: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疫病防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重大動物疫病防治預案
為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確保我市在發生重大動物疫情時能迅速、有序地進行應急處理,保障我市畜牧業的健康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特制定本預案。
一、本預案所指重大動物疫病是指:造成或可能造成對人體健康和畜牧業發展有影響的一類動物疫病;二類、三類動物疫病呈爆發流行的;新發現的動物疫病或已經消滅又發生的動物疫病以及其他有嚴重影響和危害的重大動物疫病(如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結核病爆發時等)。
各區(縣)人民政府應按照本預案的規定,做好預防、控制、撲滅重大動物疫情所需物資、設備、技術等儲備,經費按年度納入各級地方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和財政預算。一旦出現重大動物疫情,各區(縣)人民政府要立即統一指揮,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遵循“早、快、嚴、小”的滅病原則,采取預防、隔離、控制、監控、限制易感動物及動物產品和有關物品出入、封鎖、撲殺、銷毀、消毒、緊急免疫接種等措施,迅速控制和撲滅疫情。
二、工作原則
堅持防疫先行、預防為主、依法治疫的原則;堅持政府總負責、部門各司其職的原則;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依靠科學,快速反應,措施果斷,嚴格控制,防止擴散,堅決撲滅。
三、組織領導
淺談生豬疫病防治工作
摘要:我國是農業大國,而生豬的養殖在農業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為了能夠推動生豬養殖業的發展,保障豬群的健康,必須做好生豬疫病防治工作。對如何做好生豬疫病的防治工作作出簡要的分析,希望為業內人士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豬;疫病;防治;養殖
近年來,隨著生豬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生豬養殖過程中疫病發生的概率也在不斷增加,這不僅會危害生豬產品的質量,導致生豬出現大量死亡的現象,同時也給人類帶來健康風險。生豬疫病防治工作已經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只有不斷地提高生豬疫病防治工作的效率,才能夠降低生豬發生疾病的概率,提高生豬養殖的經濟效益,確保人類的健康不會受到侵害。
1鑒別生豬染病的方法
1.1通過行為進行鑒別。一般在生豬健康無患病的情況下,尾巴會呈現搖擺的狀態,并且對周圍的環境也會警覺,如果一旦受到刺激,豬會出現高昂的叫聲。在進食方面,健康的成年生豬則會表現為好吃好睡,并且采食量大,如果有陌生人接近,豬會十分的敏感,并且用眼神進行注視。豬尾的擺動是豬健康狀態的象征。在生豬患病的時候,會表現為精神萎靡、行動遲緩、食欲廢絕,比較喜歡趴臥在一處不動,背脊呈現僵硬狀態,尾巴不在擺動,呈下垂狀。1.2通過膚色進行鑒別。健康豬的皮膚細膩,膚色光亮、有光澤,同時豬的身體十分強壯。在生豬發生疫病的時候,皮膚則會變得十分粗糙,膚色暗淡,有腫脹的現象出現,嚴重的時候會出現皮膚潰瘍,皮膚缺乏原本應有的彈性,在發生這種狀況的時候,應該對豬進行全面的檢查,從而確診豬是否患病。1.3通過面部以及其他癥狀進行鑒別。健康的生豬,鼻盤會呈現潮濕的狀態,并且眼睛炯炯有神,頭部和頸部十分靈活,呼吸也很正常,平均呼吸15次/min。而患病的豬,會有黏液從鼻孔流出,眼睛無神,甚至眼角出現紅色,頭部和頸部也會出現下垂的現象,同時,病豬也會出現呼吸困難或者呼吸急促的現象,在生豬出現上述癥狀的時候,基本可以斷定已經患病[1]。此外,健康豬的叫聲都比較高昂,睡覺的時候喜歡用側臥的姿勢,而患病豬的叫聲則會比較沉悶,并且伴隨呼吸困難或者呼吸較快的現象,這種現象說明生豬已經患病。
2生豬疫病防治措施
環境控制與肉雞疫病防治關系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于菜、肉、蛋、奶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在市場需求的刺激下,我國養殖業不斷發展壯大,以肉雞為例,養殖肉雞的技術、飼料、疫苗越來越科學、合理,但與此同時養殖場內肉雞數量越多,每天的廢物排泄量越大,養殖場周邊環境越來越惡劣,肉雞疫病爆發越來越頻繁,反過來影響了養殖戶的經濟收入和消費者的身體健康。筆者將在本文中重點對環境控制與肉雞疫病防治的關系進行闡述,探討通過凈化養殖場及其周邊環境防治肉雞疫病的有效性,為我國養殖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凈化提供思路。
1.環境對肉雞疫病防治的影響
1.1飼料污染。肉雞飼養過程中,養殖戶需要儲存一定量的飼料供應肉雞食用需求,若養殖場環境存在高溫、高濕、通風不暢等問題,極容易引起飼料的發霉變質,肉雞食用后容易導致黃曲霉中毒或營養不良,進而影響肉雞的身體健康和肉質,導致肉雞患病,提高養殖戶養殖成本,影響肉雞養殖戶的經濟收入。1.2病原體迅速繁殖、傳播。肉雞生長過程中常見的病害都是通過病毒、細菌、真菌等病原體進行繁殖和傳播,這些病原體大多喜歡溫度和濕度較高的環境,若養殖場中保持高溫、高濕度、通風不暢,病原體會大量滋生,對肉雞進行傳播,導致肉雞患病;且肉雞養殖場內的肉雞數量多以萬計數,每天排泄出的糞便重量上噸,若不能及時清理和消毒,糞便中存在的病菌也容易在溫濕度適宜的環境中大面積繁殖,對周圍肉雞進行傳染,或污染飼料,導致肉雞患病。1.3寄生蟲及其宿主迅速繁衍。肉雞養殖場內因為聚集大量的肉雞和飼料,非常容易引起老鼠、蒼蠅、蚊子的聚集,這些生物的存在不僅會污染肉雞飼料,影響肉雞飲用水清潔,還為寄生蟲提供了大量的中間宿主,在溫濕度適宜的肉雞養殖場中,蚊蠅滋生繼而傳播病蟲害的情況并不少見,例如,肉雞的住白細胞蟲病、姜蟲病等病害就是通過蒼蠅傳播的。
2.通過環境控制對肉雞疫病防治進行正向影響的措施
2.1定時進行雞舍及其周邊地區消毒。消毒是一種控制病菌、寄生蟲繁殖和傳播的有效手段,也是當前養殖戶保證養殖場內衛生環境的最有效、最簡潔手段。雞舍可以用生石灰來進行吸濕和殺菌,進出雞舍的工作人員需要用紫外燈將衣物和隨身物品進行消毒,方可進入雞舍,避免攜帶病菌、寄生蟲進入肉雞活動范圍,除此之外,肉雞養殖場應當控制外來人員的進出,如有必要也要進行徹底的消毒后方可。肉雞養殖場門口和雞舍門口應當設置消毒池,對往返運送肉雞或飼料的車輛進行徹底消毒,最大程度上避免病菌在肉雞養殖場范圍內的傳播。2.2及時處理雞糞。我國目前的肉雞養殖場規模多在萬只以上,小型個人養殖場不計其數,每天產出的雞糞數量可想而知,雞糞若不能夠及時清理出雞舍,不僅會污染肉雞的飼料和飲用水,還有可能傳播病菌、為寄生蟲卵提供生存空間,因此養殖戶要做到及時將雞糞清理出雞舍,避免肉雞患病;清理出的雞糞不可隨意外運丟棄,也不可長時間堆積在養殖場范圍內,避免雞糞腐化為蚊蠅、病菌、寄生蟲的繁殖提供場所,雞糞是農家肥的來源之一,養殖戶可與周邊種植業、林果業農戶進行合作,將雞糞銷售給農戶,一方面消化了雞糞帶來的后續不良結果,另一方面提高了養殖場的收入。2.3控制雞舍溫度有效通風。為了保證肉雞的身體健康,保證雞雛的健康成長,雞舍需要保證溫度的均衡,不可出現大幅度的溫度浮動,避免因溫度的變化導致雞群感冒,但養殖戶要注意冬季的雞舍通風問題。夏季外圍環境溫度高,雞舍正常通風可以有效排除廢氣;冬季外圍溫度低,養殖戶為了雞舍保溫多采用封閉雞舍的方式,這種方式不利于雞舍通風,容易導致細菌、病毒無法及時被排出,進而導致肉雞患病,因此養殖戶在冬季也要進行有效通風,例如在一天溫度最高時進行通風,風扇排風等,都可以在維持溫度的同時更換雞舍內空氣。2.4及時處理病死雞尸體。肉雞養殖過程中,出現病害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即使采用了疫苗等防治手段,仍然不可避免有病弱的雞雛出生或成年雞患病,養殖戶要將病雞及時清理出雞群,避免病害大面積傳播導致更大的經濟損失。清理出的病雞不可食用、不可販賣也不可掩埋了事,養殖戶要及時將病雞和死雞做無害化處理,焚燒是最常見也最有效的方式,焚燒過程中需要保持在養殖場的下風處,盡量遠離養殖場和周邊居民生活區,確保所有尸體都焚燒完全后方可離開。除此之外,養殖戶還要對患病雞所在的雞舍進行及時的消毒和清理,避免病菌傳染其他肉雞。
綜上所述,我國肉雞養殖規模處于不斷擴大的階段,若不能夠有效控制養殖場的環境問題,我國養殖業發展將舉步維艱,肉雞飼養過程中的疫病爆發會不斷提高養殖戶的養殖成本,不斷提高肉雞病害通過肉、蛋影響消費者身體健康的可能性,因此控制環境必須成為肉雞疫病防治的重要組成部分。
野生動物疫源疫病防治細則
1總則
1.1編制目的
建立健全應對重大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的應急體系,在重大野生動物疫情發生時,能及時、迅速、高效、有序地進行處理,維護野生動物種群的穩定,確保人民生命安全。
1.2工作原則
堅持“早、快、嚴”的指導思想,遵循預防為主、常抓不懈的方針,以人為本、統籌兼顧,依*科學、依法防治,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各司其責、密切配合,分類指導、管理規范,整合資源、信息共享,群防群控、果斷處理的原則。
1.3編制依據
探析牛適度規模養殖的疫病防治
摘要:近幾年,在適度規模養殖方式的影響下,養牛業水平不斷提高,但在實際養殖的過程中,最難以解決的始終是牛的疫病防治問題。為了確保養牛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圍繞適度規模養殖展開深入研究,在介紹適度規模養殖期間常見病疫類型的同時,從環境、免疫措施兩方面提出適度規模養殖疫病防治途徑。
關鍵詞:牛;病疫防治;適度規模
養殖隨著畜牧科技的發展,多數養殖戶逐漸意識到適度養殖的重要性以及帶來的好處,不再如過去一般單純地追求養殖規模和數量。適度養殖使畜牧出現疾病的概率有所降低,然而在牛的成長過程中,依然難免會受到一些病疫的傳染,一旦出現危害巨大的嚴重性病疫,就會造成牛大量死亡,為養殖戶帶來巨額的經濟損失。因此,在適度養殖的同時,也不可以對疫病傳染問題掉以輕心。
1牛場常見的各類疫病
1.1傳染類疾病
當前,在對牛進行適度養殖期間,較易出現且出現最多的傳染疾病為口蹄疫、結核病、布氏桿菌病,相比其他類型疾病,傳染疾病可對牛造成極大的危害,一旦出現,極易造成牛的大量死亡現象。同時,這類疾病治愈的難度相當大。近年來,傳染類疾病的病發率逐漸增高,對我國養殖行業造成了嚴重的威脅,除了上述3種嚴重的傳染疾病,其他傳染疾病的病發率也有所增加。
黃牛養殖與疫病防治技術
摘要:黃牛養殖本身具備廣闊的市場前景,隨著國家對黃牛養殖事業的重視,黃牛養殖業逐漸從散養朝著規模化養殖過渡,大大提升了黃牛養殖規模。本文從黃牛養殖技術入手,接著闡述了黃牛養殖防治技術。
關鍵詞:黃牛;養殖技術;疾病防治
傳統黃牛養殖工作開展中,是以養殖為主,疾病防控為輔的養殖方式,難以適應當前黃牛養殖需求。在新時代背景下,要不斷積累黃牛養殖經驗,總結黃牛養殖疫病防治技術,不斷積累黃牛疾病防治手段,以此實現黃牛養殖經濟效益的提升。
1黃牛養殖技術
只有科學、合理的黃牛養殖技術,才能夠實現黃牛養殖水平,養殖經濟效益的提升。為促進黃牛養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順應時展,實現黃牛養殖技術的改善,以此實現黃牛養殖行業經濟效益的提升。
1.1優選黃牛品種
動物疫病防治指揮長會議紀要
重大動物疫病防治指揮部指揮長會議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剛才州重大動物疫病防治指揮部副指揮長、州農業局局長xx代表州指揮部通報了前一段我州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深入分析了我州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中突出存在的問題,我完全同意。為進一步統一思想,認清形勢,明確目標,落實責任,我就全州做好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講幾點意見:
總體要求:繼續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堅持24字方針,按照有力、有序、有效的原則,以規模養禽場、養殖密集區、交通要道、交易市場等地區為重點,認真落實各項防控措施,切實做好家禽免疫,堅持不懈,嚴防死守,全力以赴,堅決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我州發生和流行,堅決阻斷高致性禽流感向人間傳播,確保我州畜禽生產安全,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確保社會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主要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強化免疫,建立穩固的免疫保護屏障。據州畜牧局統計,目前我州家禽存欄622.8萬只,其中規模養殖99.8萬只,交通沿線、壩區、集鎮周圍等重點防控地區存欄163.1萬只,農戶散養359.7萬只。對這些家禽必須再進行一次高密度的防疫注射。這次會議以后,要迅速掀起大規模、高密度的免疫注射高潮,在會議結束后10天內全面完成免疫注射工作。規模養禽場、交通沿線、壩區、集鎮周圍的防疫密度一定要達100,山區散養家禽要加大宣傳力度,千方百計提高免疫密度。要繼續落實“政府保免疫密度,業務部門保免疫質量”的免疫目標責任制,按照免疫工作“五不漏”(縣不漏鄉,鄉不漏村,村不漏戶,戶不漏畜、畜不漏針)的要求,徹底消除免疫死角。州畜牧部門要及時組織充足的疫苗供應,滿足免疫需要,同時要加強督促檢查,派出技術人員包片負責,從明天起實行免疫進展日報制度,對進展緩慢的由州指揮部辦公室進行督促和通報,確保免疫任務按時完成。要進一步加強疫苗經營、使用的監管,堅決執行獸用生物制品由畜牧部門主渠道經營的規定,嚴厲打擊制售假劣疫苗的行為,確保免疫疫苗達到質量要求,確保免疫效果,建立起穩固的免疫保護屏障。
二、嚴防死守,全力做好省外州外疫情的防堵措施。我州境內的永仁和廣通兩個動物防疫臨時監督檢查站要認真履行職責,要繼續嚴格實行對出入境車輛和人員的查驗與消毒工作,從嚴檢查過往禽類及其產品,堅決執行省指揮部《關于禁止從省外調入禽類及其產品的緊急通知》的規定,若發現來自疫區國家和省區的禽類堅決撲殺并進行無害化處理。對外省區已進入的禽苗要落實專人跟蹤監測,采取隔離、強制免疫、消毒等措施。從今天的會議以后,禁止州內任何養殖場(戶)到省外購進雞苗,不聽勸告,擅自購入省外雞苗的,不論是否是病雞,有無檢疫合格證,一律撲殺消毀,并對當事人進行處罰。對與外州市有主要通道相連的雙柏、南華、武定、祿豐四縣,要做好設卡防堵的準備,一旦外州市有異常情況,立即按州指揮部的要求設卡防堵。
三、加大監測,切實抓好疫情監測各項措施的落實。各縣(市)要認真抓好轄區內的規模養禽場、養殖密集區、活禽交易市場、活禽屠宰加工場所、交通沿線等重點地區、重點部位、重點環節的疫情監測,明確各個部位監控責任領導和責任人。林業部門要加強南華、雙柏兩個候鳥棲息地的疫情監測,做到每周監測兩次,衛生部門要加強對禽類養殖及加工人員的監測,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向人間傳播。州指揮部辦公室要密切關注省內外和州外疫情動態,及時準確掌握疫情信息,認真分析州內疫情防控形勢,提出疫情預警信息,完善防控的對策和措施。要嚴格按照省指揮部《關于進一步規范全省動物疫情報告制度的通知》要求報告疫情,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早控制,保證疫情信息的準確性。對瞞報、漏報和緩報的責任人要依法嚴肅處理。
四、嚴格檢疫,加強禽類及其產品流通、經營環節的監管。我省我州至今尚未發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目前仍要維護禽類及其產品的正常流通和經營。工商、衛生、質監、動物防疫監督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堅持既要管好市場保安全,又要維護正常流通保供應的原則,加強對禽類及其產品的流通和經營的監管。畜牧部門要加強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認真查證驗物,每一個市場都要落實專人定點負責檢疫監管,嚴格禁止病禽、死禽進入禽類屠宰點和上市交易。農貿市場的活禽屠宰加工點要進一步落實防疫消毒措施,嚴格實行消毒工作。對達不到防疫條件或未辦理《動物防疫合格證》的屠宰經營戶要限期整改,在短期內未按要求整改的,責令停業整頓。特別要注意定期對凍禽產品的檢查,對來自疫區國家和省區的凍禽產品,一律暫停銷售,對無合法檢疫手續的作銷毀處理,對手續齊備的就地封存,取樣送驗確屬無疫的方可銷售,確保禽類食品安全。
政府動物疫病防治預案
各村委會:
為及時、有效地預防、控制和撲滅牲畜口蹄疫、家禽禽流感疫情,確保全鎮禽畜業持續發展和人民群眾健康安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實施<動物防疫法>辦法》,制定本規定。
一、應急指揮系統
鎮防治重大動物疫病指揮部(以下簡稱指揮部),統一負責轄區內的牲畜口蹄疫、家禽禽流感應急防防控工作。指揮部由鎮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政委、指揮長,副鎮長任副指揮長,成員由政府有關部門同志組成。指揮部辦公室設在鎮為民服務中心,具體負責收集和分析預測疫情所需的資金和物資,按照指揮部的決策,組織、協調、監督各村組、各部門落實本預案,提出疫情應急防控措施建議等日常工作。
二、疫情報告
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牲畜口蹄疫、禽流感等疑似疫情,應及時向鎮政府或縣動物防疫監督所報告。鎮動物防疫指揮部在接到疫情報告后,六小時內應立即派員到現場進行調查和臨床診斷,對確認為疑似的,應立即向縣儲牧獸醫行政管理部門及縣人民政府報告,并在12個小時以內將情況報到上級動物防疫監督機構。
村鎮疫病防治通告
根據區年春季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會議精神,為了認真落實今年春季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各項措施,切實做好今年我鎮春季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等4種重大動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按照《年區動物疫病強制免疫計劃》的通知,今年我鎮春季重大動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安排如下:
一、明確責任:各村(社區)要迅速成立村級防疫領導小組,各村(社區)主任為主要負責人,并指派一名村干部專職負責,組織本村村級動物防疫員逐戶逐場,開展今年春季重大動物疫病的強制免疫工作,確保村不漏戶,戶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針;并對免疫的數據進行核查。
二、明確時間安排:按照區重大動植物疫情防治指揮部的統一安排:第一階段從年月日至月31日進行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的集中強制免疫,各村(社區)必須在月31日前,把免疫登記簿和免疫匯總情況上報鎮獸醫站。從年月日至月日做好春防工作階段性檢查并進行補缺補漏,做到應免盡免;第二階段從年月日至月日完成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的強制免疫以及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的補免及二免工作,月日前必須把免疫登記簿和免疫匯總情況上報鎮獸醫站。免疫密度要求:規模養殖場和散養戶畜禽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免疫密度達到100%,做到應免盡免,不留空擋。免疫質量要求:各村(社區)必須配合上級有關部門的疫情監測,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群體有效免疫抗體合格率全部要求達到70%以上;出現免疫抗體達不到的要求的村(社區)或養殖場(戶),必須按規定進行補免,直至監測的免疫效果合格為止。規模場的免疫按照各養殖場的免疫程序進行,上述四種強制免疫的疫苗必須接種二免及以上,疫苗由村級動物防疫員確認后到鎮獸醫站領取。在做好上述四種強制性免疫的基礎上,同時要兼顧做好雞新城疫、狂犬病等其他流行性疾病。
三、全面做好免疫檔案工作。在入戶進行免疫注射的同時,豬、牛、羊免疫耳標佩戴率要求達到100%,《動物免疫證》必須全面入戶,做到每戶一本,而且要求其中每個欄目都必須填寫清楚完整、規范、不得漏填、錯填;同時規定各村(社區)的動物防疫聯絡員要定期準確上報有關統計的數據。
四、今年春防期間要求各村(社區)開展一次全面消毒滅源工作。各村(社區)要加強養殖環境消毒,指導動物飼養場戶建立健全消毒制度,指導科學的消毒程序,選擇高效的消毒藥品,嚴格執行消毒技術規范,督促落實消毒措施:強化畜禽糞便、墊料密封發酵和污水、污物無害化處理。做好定期消毒和重點區域消毒,切斷病原傳播途徑。
總體要求:今年春防總的目標是四個確保。1、確保規模養殖場免疫密度達到100%,2、確保散養戶的畜禽免疫密度達到100%,3、確保四種疫病的免疫抗體合格率達到70%以上,4、確保全鎮不發生重大動物疫情,全力促進全鎮畜牧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水生動物疫病防治站運作匯報
縣水生動物防疫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和省、市主管部門的直接指導下,認真按照省、市水生動物防疫工作要求,扎實開展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現就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是縣,位于東南部、東北部,全縣總面積1581.53平方公里,總人口32萬人,其中漁業人口(含專業、兼業)5.13萬人,全縣水面9.89萬畝,水產養殖面積7.3萬畝。2012年漁業總產量10415噸,其中特種水產品產量4889噸,特種水產主要以養殖鰻魚、泥鰍、黃鱔、鯰魚、黃桑魚、鱘魚、烏鱧、蝦、蟹、棘胸蛙等為主。全縣農林牧漁總產值153030萬元,其中漁業總產值41209萬元。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26.9%,漁民人均年收入802元。
二、機構編制人員情況
縣設立水產技術推廣站,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編制數4名、實有人數5名,其中:中級職稱1人,初級職稱3人、非專業人員1人。縣級推廣站從事病害防疫測報工作人員3人,其中:專職2人、兼職1人。
鄉(鎮)設有農技推廣綜合站10個:總編制數126名、實有水產崗位人數10名,初級職稱10人,鄉(鎮)水產崗位從事病害防疫測報工作人員10人,兼職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