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7 09:16: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胰島素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胰島素治療糖尿病
1消除糖尿病患者對使用胰島素的不良心理反應
盡早糾正或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異常是防止糖尿病各種慢性并發癥的關鍵,對所有T1DM、妊娠糖尿病及T2DM(胰島素抵抗除外)經飲食和口服降糖藥治療未獲得有效控制者及出現各種并發癥者,均應及早使用胰島素來控制糾正血糖,目前許多患者誤認為如果用了胰島素就會產生“依賴性”、“成癮性”,對胰島素產生恐懼心理。我們應該施以心理疏導,消除患者的不良反應,取得患者的主動配合,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
2飲食治療
飲食治療是糖尿病的基本治療措施,血糖的來源主要是食物,飲食控制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血糖的穩定,對2型糖尿病、肥胖或超重的患者,飲食治療不僅有利于減輕體重,改善高血糖、脂肪紊亂,還可減少胰島素用量,可根據患者年齡、性別、理想體重和工作性質,參照其平素生活習慣等因素,計算每日所需總熱量,忌用單糖、少用富含飽和脂肪酸食物及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少食粥。有研究發現,等量大米煮成的米飯和粥對糖尿病患者進食后血糖有不同的影響,糖尿病患者進食米飯后,餐后血糖較平穩,而進食粥后,餐后血糖則明顯升高,與進食等熱量的葡萄糖升高血糖作用相似,因此我們要注意飲食合理搭配。
3運動療法
運動療法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運動有利于控制血糖,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減重,改善脂質代謝,還可改善機體各系統的生理功能,因空腹運動易發生低血糖,餐后立即運動影響消化吸收,所以主張運動鍛煉時間安排在餐后半小時到兩小時內,對于注射胰島素的患者來說,應選擇在外源性胰島素作用最強之前進行,比如注射短效胰島素的作用最強時間是注射后2~4h,若必須在胰島素作用高峰期進行勞動或運動,應適當減少胰島素用量或少量加餐。注射部位改在運動度較低的腹壁處皮下,防止吸收過快,另外運動強度必須量力而行,根據患者病情,有計劃開展一些輕體力、低負荷量的運動,待身體適應后才能逐漸增加運動量和運動時間。對于病情不穩定、空腹血糖16.7mmol/L以上者,合并急性代謝紊亂,慢性嚴重并發癥及心、肝、腎、肺功能衰竭者不適宜運動療法。
胰島素抵抗防治管理論文
糖尿病(DM)是一組由多基因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影響所致的慢性、非傳染性終身疾病。我國目前正處于DM的上升期,如果不加以有效遏止,估計2015年我國可能有6000萬DM患者[1]。目前認為,胰島素抵抗(IR)和胰島β細胞功能缺陷是2型糖尿病(T2DM)的主要發病機理[2]。IR伴有高胰島素(INS)血癥,血糖在正常范圍期間是糖尿病防治的最佳時機,及早的行為干預和藥物干預不僅減少T2DM的發病率,還能減緩或糾正IR引起的代謝綜合征,這一時期對DM的防治具有重大意義。T2DM、脂質代謝紊亂、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AS)、冠心病、內臟型肥胖被稱為“代謝綜合征”,其共同的病因之一是IR。現在認為,在糖尿病病程早期,尚無高血糖時,絕大多數患者已存在IR并伴有高INS血癥,進一步發展,導致胰島β細胞代償機制逐漸衰退,血糖升高,最終發生T2DM。IR伴高INS血癥,是預測發生T2DM的有效單個預測指標[3]。二甲雙胍(MT)通過減肥、強化INS的作用、抑制肝糖產生和降低血脂而減輕IR。
1減肥作用
有研究顯示[4],MT在多囊性卵巢疾病的治療中,即使在不節食或不增加活動量的情況下,也使女患者收到減肥效果。進一步研究證實,在22例患有肥胖癥,但無DM的女性和男性進行MT用藥24周,這些受試者體重大約減輕6%(一般為18磅),并且腰圍和臀圍可減少2英寸,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濃度降低10%。肥胖導致血游離脂肪酸(FFA)增加,FFA通過增強肝糖異生和糖原分解以及抑制INS通路而產生肝IR,而骨骼肌細胞內脂質沉淀可能是引起肌肉IR的重要原因。高水平的FFA可能是外周組織產生的代謝信號,短期內作用促進胰島β細胞分泌,長期作用則促使其凋亡[5]。
2對INS的作用
2.1在不同的IR綜合征中常伴有假性黑棘皮病(AN)[6]
在MT對假性AN、IR及高INS血癥的10例患者試驗,期間維持飲食量、運動量相對恒定,在飲食控制的基礎上單純給予MT1500mg/d口服8周。統計學處理:數據以x±s表示,組間各參數差異顯著性以t檢驗或χ2檢驗判定。治療前和治療后相比較,空腹INS由45.22±13.9降至28.88±11.32(mU·L-1),(P<0.01)差異有顯著性,餐后2hINS由160.25±33.72降至135.50±35.35(mU·L-1),(P<0.01)差異有顯著性。外周INS敏感指數由22.89±5.69升至34.33±7.80(min·mU·L-1),(P<0.01)差異有顯著性。體重指數由40.45±10.23降至35.21±3.36kg/m2,(P<0.05)差異有顯著性。INS升成系數變化不大,治療前為13.93mU·mmol-1,治療后為12.35±2.56mU·mmol-1,(P>0.05)差異無顯著性。說明MT明顯改善假性AN患者的INS敏感性并未增加INS分泌,能改善假性AN患者的IR與高INS血癥。提示對T2DM的IR與高INS血癥有改善作用,并能降低體重指數。另一相同的研究[7]也證明MT不但減輕IR,增加INS敏感性,也改善血脂代謝使體重下降。
胰島素非注射給藥途徑研究論文
摘要進入九十年代后期,隨著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發展,胰島素非注射給藥系統的研究發展迅速,不少制劑現已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有希望在最近一兩年內上市,從而將給長期蒙受注射痛苦的糖尿病人帶來福音。本文重點綜述了胰島素口服、肺部和口腔等非注射給藥系統的研究進展。
關鍵詞胰島素;非注射給藥途徑;糖尿病治療
糖尿病是位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癥之后威脅人類健康的一大疾病。據1998美國糖尿病協會年度報告中指出,目前世界范圍內糖尿病患者約為1.35億人,到2025年,估計糖尿病患者將上升到3億人,其中發達國家由5100萬增加到7200萬,增加42%;而發展中國家由8400萬躍進到2.28億人,增幅達170%。在發達國家中,美國糖尿病患者接近1600萬,約占美國總人口的5.9%,為此美國每年在預防和治療糖尿病上約花費1000億美元左右。我國的糖尿病患病狀況也不容樂觀。1998年的統計表明,我國有2000多萬糖尿病患者,25歲至64歲的人群中發病率為2.5%。隨著我國人口的日益老齡化以及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預防和治療糖尿病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胰島素是I型和中重度II型糖尿病患者日常治療中不可缺少的藥物。目前市售胰島素制劑多數為注射劑,長期的注射會給病人帶來軀體痛苦和耐受性,這已經是臨床上治療糖尿病被長期困擾的問題。胰島素非注射給藥劑型的開發近二十年來一直在不斷地研制探索中,九十年代后期,隨著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發展,不少胰島素非注射給藥制劑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從而使該類制劑的開發進入了一個嶄新時期。
1口服給藥
口服給藥是所有給藥途徑中最為方便的一種,其病人依從性最好。但由于胰島素作為一種蛋白質,在胃腸道內的吸收難以克服酸催化分解、蛋白酶降解以及粘膜穿透性差等屏障,具有生物利用度低下的缺點,因而提高該藥物的生物利用度是藥劑學家多年來一直在研究克服的難題。目前胰島素口服制劑的研究主要著重于如下幾方面:
臨床胰島素非注射給藥試驗階段分析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口服給藥;肺部給藥;口腔給藥;其它給藥途徑;結語五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糖尿病是位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癥之后威脅人類健康的一大疾病、目前市售胰島素制劑多數為注射劑、口服給藥是所有給藥途徑中最為方便的一種、微球及毫微球制劑、胰島素脂質體、胰島素微乳及油制劑、肺部具有較多的優點、胰島素的毫微球及微球制劑的肺部給藥、胰島素經鼻粘膜吸收被認為是效果確切的、口服該藥物在體內可引起細胞內胰島素的解聚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進入九十年代后期,隨著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發展,胰島素非注射給藥系統的研究發展迅速,不少制劑現已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有希望在最近一兩年內上市,從而將給長期蒙受注射痛苦的糖尿病人帶來福音。本文重點綜述了胰島素口服、肺部和口腔等非注射給藥系統的研究進展。
關鍵詞:胰島素;非注射給藥途徑;糖尿病治療
糖尿病是位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癥之后威脅人類健康的一大疾病。據1998美國糖尿病協會年度報告中指出,目前世界范圍內糖尿病患者約為1.35億人,到2025年,估計糖尿病患者將上升到3億人,其中發達國家由5100萬增加到7200萬,增加42%;而發展中國家由8400萬躍進到2.28億人,增幅達170%。在發達國家中,美國糖尿病患者接近1600萬,約占美國總人口的5.9%,為此美國每年在預防和治療糖尿病上約花費1000億美元左右。我國的糖尿病患病狀況也不容樂觀。1998年的統計表明,我國有2000多萬糖尿病患者,25歲至64歲的人群中發病率為2.5%。隨著我國人口的日益老齡化以及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預防和治療糖尿病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胰島素是I型和中重度II型糖尿病患者日常治療中不可缺少的藥物。目前市售胰島素制劑多數為注射劑,長期的注射會給病人帶來軀體痛苦和耐受性,這已經是臨床上治療糖尿病被長期困擾的問題。胰島素非注射給藥劑型的開發近二十年來一直在不斷地研制探索中,九十年代后期,隨著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發展,不少胰島素非注射給藥制劑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從而使該類制劑的開發進入了一個嶄新時期。
1口服給藥
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中如何做好護理工作,提高療效。方法:140例患者先后于2000年2月至2005年9月安裝美國MiniMed507型胰島素泵進行強化治療。安泵前嚴格掌握適應癥及慎重選擇對象,并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心理護理,講清本療法的目的、意義、方法及步驟等,以解除顧慮、更好合作,置泵中和置泵后均要注意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和泵運行情況,并教會患者有關泵操作的各項技術,尿糖、血糖自我監測方法。結果:本療法可顯著減輕患者的痛苦,方便生活,簡化治療程序,能幫助患者重新恢復正常的工作、生活能力,使他們能參與正常的社交活動,增強了自信心。結論:胰島素泵在強化治療糖尿病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安全、可靠、方便及靈活性,是強化治療的最佳手段。
[關鍵詞]糖尿病;胰島素泵;強化治療;護理
糖尿病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一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綜合癥,涉及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紊亂,其主要缺陷為胰島素缺乏或不足和胰島素作用減弱[1]。此病是本世紀危害人類的嚴重性疾病之一。在我國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及平均壽命的延長,糖尿病的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慢性并發癥如失明、腎功能衰竭、肢端壞疽等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糖尿病心血管病變及腦血管病變已成為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原因[2]。DCCT研究證實,強化治療能有效地延緩Ⅰ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腎臟和神經病變的發生,并延緩其發展,這一結論也適用于Ⅱ型糖尿病患者,并已為UKPDS研究證實[3]。胰島素泵在糖尿病胰島素強化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我院于2000年2月引進美國MiniMed公司生產的507型胰島素泵,已為140例患者進行強化治療,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糖尿病140例,全部患者均為2000年2月至2004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均符合WHO的糖尿病診斷標準,男性83例,女性57例,妊娠糖尿病3例,年齡10歲~78歲,入院時平均血糖(28.5±5.1)mmol/L。
2護理體會
中醫藥治療胰島素抵抗研究論文
【摘要】胰島素抵抗是許多內分泌代謝失調相關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礎,胰島素抵抗及其繼發的代謝紊亂是產生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血壓的共同土壤,還是動脈粥樣硬化、肥胖等發病的危險因素,因而這一領域研究十分活躍,近幾年中醫藥對胰島素抵抗進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關鍵詞】胰島素抵抗.中醫藥療法;綜述
胰島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是指胰島素作用的靶器官、組織,主要指肝臟、肌肉、脂肪組織對同等劑量的胰島素生物學效應反應性降低或消失而產生的一系列病理和臨床表現,它不但與糖尿病的發生密切相關,還是肥胖、高血壓、高脂血癥、冠心病及慢性血管并發癥的危險因素。
1治法研究
王智明等[1]認為調肝瀉火法具有調肝瀉火、調理臟腑氣血津液、平衡陰陽水木之功效,首次提出“從肝論治”治療IR學說[2],并用實驗方法初步闡明從肝論治IR學說能有效預防高脂飲食大鼠發生IR[3],并在此基礎上觀察調肝瀉火法對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患者的影響,有明顯療效。徐云生等[4]認為IR的病理機制及脂代謝異常與中醫學脾虛痰濁血瘀密切相關,并以具有健脾、化痰、活血功效之胰蘇靈治療2型糖尿病療效顯著。戴小良等[5]認為肝失疏泄,心用過度,心肝火旺,消灼陰精是消渴發病的重要病理基礎之一,從而提出清肝瀉心法,并主張該法與滋陰潤燥法聯用治療消渴病,收到明顯療效。汪何[6]在對照組治療上加用益氣養陰活血化瘀中藥2型糖尿病治療證屬氣陰兩虛夾血瘀者,對照組以磺脲類和雙胍類藥物治療,結果:兩組治療前后FINS無明顯變化,但IAI均有升高(P<0.05),治療組比對照組升高明顯(P<0.05)。武士芬[7]以具有益氣養陰活血清熱功效之芪萸湯為基本方加減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對照組以二甲雙胍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6.11%,高于對照組(P<0.05),IAI較治療前顯著改善,FINS也明顯下降(P<0.01)。
2單味中藥研究
胰島素非注射給藥管理論文
摘要進入九十年代后期,隨著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發展,胰島素非注射給藥系統的研究發展迅速,不少制劑現已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有希望在最近一兩年內上市,從而將給長期蒙受注射痛苦的糖尿病人帶來福音。本文重點綜述了胰島素口服、肺部和口腔等非注射給藥系統的研究進展。
關鍵詞胰島素;非注射給藥途徑;糖尿病治療
糖尿病是位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癥之后威脅人類健康的一大疾病。據1998美國糖尿病協會年度報告中指出,目前世界范圍內糖尿病患者約為1.35億人,到2025年,估計糖尿病患者將上升到3億人,其中發達國家由5100萬增加到7200萬,增加42%;而發展中國家由8400萬躍進到2.28億人,增幅達170%。在發達國家中,美國糖尿病患者接近1600萬,約占美國總人口的5.9%,為此美國每年在預防和治療糖尿病上約花費1000億美元左右。我國的糖尿病患病狀況也不容樂觀。1998年的統計表明,我國有2000多萬糖尿病患者,25歲至64歲的人群中發病率為2.5%。隨著我國人口的日益老齡化以及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預防和治療糖尿病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胰島素是I型和中重度II型糖尿病患者日常治療中不可缺少的藥物。目前市售胰島素制劑多數為注射劑,長期的注射會給病人帶來軀體痛苦和耐受性,這已經是臨床上治療糖尿病被長期困擾的問題。胰島素非注射給藥劑型的開發近二十年來一直在不斷地研制探索中,九十年代后期,隨著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發展,不少胰島素非注射給藥制劑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從而使該類制劑的開發進入了一個嶄新時期。
1口服給藥
口服給藥是所有給藥途徑中最為方便的一種,其病人依從性最好。但由于胰島素作為一種蛋白質,在胃腸道內的吸收難以克服酸催化分解、蛋白酶降解以及粘膜穿透性差等屏障,具有生物利用度低下的缺點,因而提高該藥物的生物利用度是藥劑學家多年來一直在研究克服的難題。目前胰島素口服制劑的研究主要著重于如下幾方面:
危重病患胰島素藥療護理策略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危重病胰島素強化治療方案,分析相關護理問題。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將200例危重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給予胰島素強化治療方案,對照組按常規控制血糖,每2h進行血糖監測和分析,Stata7.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該強化胰島素治療方案將血糖維持在4.0~7.0mmol/L,觀察組中使用胰島素天數、機械通氣時間、院內感染發生率、死亡率、ICU住院天數均低于對照組(P<0.01)。結論:在危重患者搶救中該胰島素強化治療方案安全有效。
【關鍵詞】危重病;胰島素;強化治療;護理
危重患者血糖應激性升高,不僅是疾病嚴重程度的標志之一,也是影響預后的一個重要因素。胰島素強化治療于1993年6月針對胰島素常規治療首次提出。胰島素強化治療是一種使用胰島素降低血糖并使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4~7mmol/L)的治療方法,但是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治療方案。本研究旨在探討評價胰島素強化治療方案在對危重病患者進行血糖控制中所起的作用,通過循證手段提出和驗證一個安全有效控制血糖的方案,并研究該方案執行中相關的護理問題。
一、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入選標準:收入ICU危重病患者,年齡18~65歲,性別不限;排除標準:原有糖尿病且在入ICU前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撤除標準:治療期間患者家屬要求放棄治療者。選取2004年1月~2006年10月所收入ICU的非糖尿病及餐后4h以上的急性危重患者200例,男121例,女79例;年齡18~65歲,平均41.1歲;入院24hAPACHEⅡ評分5~46分,平均18.7分;其中復合傷43例,重癥胰腺炎28例,腦血管意外52例,各類重度中毒26例,感染性休克10例,術后監護22例,急性心、肺疾病19例。將以上選擇病例隨機分為觀察組(n=100)和對照組(n=100),兩組年齡、性別、APACHEⅡ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除血糖維持不同水平外,其余抗感染、營養支持及各重要臟器功能支持均相同。
1.2方法
中醫藥治療胰島素抵抗研究論文
【摘要】胰島素抵抗是許多內分泌代謝失調相關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礎,胰島素抵抗及其繼發的代謝紊亂是產生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血壓的共同土壤,還是動脈粥樣硬化、肥胖等發病的危險因素,因而這一領域研究十分活躍,近幾年中醫藥對胰島素抵抗進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關鍵詞】胰島素抵抗.中醫藥療法;綜述
胰島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是指胰島素作用的靶器官、組織,主要指肝臟、肌肉、脂肪組織對同等劑量的胰島素生物學效應反應性降低或消失而產生的一系列病理和臨床表現,它不但與糖尿病的發生密切相關,還是肥胖、高血壓、高脂血癥、冠心病及慢性血管并發癥的危險因素。
1治法研究
王智明等[1]認為調肝瀉火法具有調肝瀉火、調理臟腑氣血津液、平衡陰陽水木之功效,首次提出“從肝論治”治療IR學說[2],并用實驗方法初步闡明從肝論治IR學說能有效預防高脂飲食大鼠發生IR[3],并在此基礎上觀察調肝瀉火法對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患者的影響,有明顯療效。徐云生等[4]認為IR的病理機制及脂代謝異常與中醫學脾虛痰濁血瘀密切相關,并以具有健脾、化痰、活血功效之胰蘇靈治療2型糖尿病療效顯著。戴小良等[5]認為肝失疏泄,心用過度,心肝火旺,消灼陰精是消渴發病的重要病理基礎之一,從而提出清肝瀉心法,并主張該法與滋陰潤燥法聯用治療消渴病,收到明顯療效。汪何[6]在對照組治療上加用益氣養陰活血化瘀中藥2型糖尿病治療證屬氣陰兩虛夾血瘀者,對照組以磺脲類和雙胍類藥物治療,結果:兩組治療前后FINS無明顯變化,但IAI均有升高(P<0.05),治療組比對照組升高明顯(P<0.05)。武士芬[7]以具有益氣養陰活血清熱功效之芪萸湯為基本方加減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對照組以二甲雙胍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6.11%,高于對照組(P<0.05),IAI較治療前顯著改善,FINS也明顯下降(P<0.01)。
2單味中藥研究
胰島素治療中低血糖癥護理論文
【摘要】目的通過檢測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治療后血糖及低血糖發作時的血糖,分析低血糖發生原因,提出相應的護理措施。方法104例40~76歲2型糖尿病初次使用胰島素治療病例進入本次研究。以21天為觀察期限,監測各時點指尖末梢血糖,并在患者低血糖發作時及時監測及處理。結果糖尿病無并發癥組發生低血糖頻率顯著低于有并發癥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P<0.01,P<0.001,)。40~49歲組在應用胰島素治療后發生低血糖的頻率顯著低于其他3個年齡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P<0.001)。結論(1)2型糖尿病患者經胰島素治療后年齡及是否有并發癥是低血糖發生概率的重要影響因素。(2)對年齡較大、并發癥較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加強衛生宣教,密切觀察病情,嚴密監測血糖,在胰島素治療中隨時調整胰島素用量。
【關鍵詞】2型糖尿病;低血糖;胰島素治療;護理
應用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已逐漸被廣大患者所接受,但隨著治療的開展,低血糖癥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在臨床工作中發現,低血糖的發生并不僅僅與胰島素的用量有關,還與個體差異有很大的關系。這種個體差異主要表現在年齡、并發癥的多少及嚴重程度、飲食及運動情況等。為了有效預防低血糖的發生,筆者以104例2型糖尿病初次使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為對象,監測三餐前后、睡前、0點、3點指尖末梢血糖,并在患者低血糖發作時及時監測血糖水平,探討胰島素治療的患者低血糖發作與個體差異的關系,提出相應的護理措施。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按照1998年WHO關于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選取在我院治療的104例初次使用胰島素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9例,女45例,年齡40~76歲,平均55.2歲。
1.2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