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學教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8 03:13:5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英美文學教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英美文學教學

英美文學教學博客運用

博客最初的英文名稱為weblog,由“web”與“log”組成;其中“web”的含義為“網絡”,而“log”的含義則為“日志”。因此其字面意思就是“網絡日記”。根據維基百科的介紹,人們故意把weblog讀成“weblog”,所以blog這個詞便被創造出來了?!癰log”的中文譯名“博客”,也有其深層次的涵義。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和《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關于“博”的解釋,“博”既有“豐富”、“廣博”之意,也有“博取”、“取得”的涵義。因此“博客”的功能便是:以網絡為媒介,博客作者在虛擬空間以文字為主的博客內容,輔以視頻、音樂等多媒體手段,在傳播思想、見解的同時,結交更多的網友;通過與其他網友及博客作者的回帖、解答等方式,深入地探討、理解和解釋某些問題,增進彼此間的溝通與交流。

“‘博客’作為一種網絡交際工具,為現代外語教學的開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它的很多特點與現代外語教學的訴求不謀而合,成為現代外語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保愋廊纾?007:41)“博客”這種新型的網絡日志,為外語學習者提供了“網絡虛擬環境下的學習交流情景”(劉濤,2010:115)。因此對于“以學生為中心和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為指導”(蔣樟健,2010:47)的英美文學教學改革,本論文將積極探討博客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應用。首先,教師可以建立自己的英美文學博客,并把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后練習等內容及時更新于博客中。學生可以根據教師博客內容,提前進行預習工作,就課堂內容對教師進行提問。與此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提問進行回帖解答。

對于這些問題的解答,不僅提問的學生本身可見,其他的學生也都可以進行瀏覽和進一步提問,這些問題的解答則可以供所有閱讀博客的學生共同分享。因此博客的此種交流方式將有別于電子郵箱–電子郵箱在很大程度上僅局限于教師與單個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互動性有限。而博客這種“開放性”特點,不僅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而且也有利于學生通過閱讀教師對其他同學問題的回帖解答來增進學生自身之間的交流、互相學習與提高。同時,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博客在文本與多媒體可交互使用方面的特點,在保證英美文學電子文本材料輸入的基礎上,結合圖片、視頻、影視等多媒體輔助手段,一方面可克服純文本材料枯燥無味的不足之處,另一方面在增強學生視覺和聽覺的前提下,極大地增加他們了解相關文學作品及相關背景知識的興趣。不僅如此,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及學生的需要,就某一相關內容,在博客中提供某些鏈接和網址。學生可以依照博客中提供的鏈接、網址,瀏覽、閱讀相關的內容,并為教師介紹更多的相關鏈接與網址。而教師則可以進一步根據博客中學生所反饋的信息,不斷更新博客中的鏈接與網址及相關文本、多媒體資料,從而可大大提升學生英美文學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其次,學生可以建立自己的英美文學博客,把自己閱讀英美文學作品的感受、課堂收獲和所遇到的問題如實記錄在自己的博客中。這些內容,不僅教師可以進行閱讀、回帖解答,而且其他的同學也可以進行閱讀和解答。因此學生英美文學博客的開通將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文學作品的閱讀情況及遇到的問題。教師則可以在解決學生上述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的效果。同樣,學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并介紹自己的閱讀方法,在增加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的同時,同學之間的互相鼓勵也有助于他們克服英美文學繁重閱讀量方面的困難。再次,教師與學生英美文學博客的共同開通,有助于師生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溝通。教師與學生在課前與課后閱讀與英美文學有關的博客內容,可以為英美文學的課堂教學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通過課前、課后閱讀教師的英美文學博客中關于某些作品的選段、作者生平、社會背景知識等信息,了解教師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這些了解使得學生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也能積極參與到課堂討論中去,活躍他們的思路并開拓他們自己的視野。學生學習英美文學的能動性和積極性必然會有所提高。而學生通過閱讀教師英美文學博客內容并積極參與課堂互動活動的行為,必然會改善過去那種以教師授課為主、沉悶單調的傳統英美文學教學模式,大幅度地增加課堂教學效果。針對英美文學課程閱讀量大、強度高的特點,教師可以閱讀學生博客所反饋的意見,就學生具體情況提出建議的同時,不斷地調整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方式,真正地實現以學生為中心和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通過以上對于博客在英美文學教學應用方面的探討,我們可以看出,盡管教師與學生英美文學博客不能直接應用與英美文學課堂教學中,但是博客在課前和課后的使用,“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自覺形成語言輸入—輸出的過程?!保P長青,2010:155)博客把英美文學作品的閱讀作為語言輸入過程與博客的寫作當成語言輸出過程,兩者能動地結合起來。同時,學生的英美文學博客要面對教師和其他的同學,這可以“促使學生對自己的語言輸出進行監督和完善。”(楊思思,2007:112)學生學習英美文學的興趣、積極性、能動性及課堂教學的互動性會有大提高。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努力嘗試博客這種新型的網絡日志并將其應用于英美文學教學改革中去;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正視和解決博客在英美文學教學應用中所可能出現的問題:網絡信息量大,其真實性未必完全可靠。網絡中的信息也不乏許多未經驗證、甚至是錯誤的信息來源。因此,教師在博客中提供相關網址和鏈接時,不僅要認真校對、驗證網站內信息,而且應多采用官方權威性較高的信息來源,以免因為錯誤的網站信息而誤導學生。博客的推廣使用及英美文學教學中的應用,依賴于計算機硬件與軟件支持。因此,博客的推廣使用應與校園局域網及信息平臺建設結合起來。

綜上所述,博客作為一種新型的網絡交流方式,雖然并不能直接應用于英美文學課堂教學中去,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博客在課前與課后活動中的應用,對于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增進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互動,推動相關的英美文學教學改革等方面,意義是非常巨大的。

查看全文

英美文學教育主題教學形式運用

1理論基礎

主題教學模式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的,即關于人類學習過程認知規律的理論。在這一基礎之上,教學強調知識不是通過老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和他人(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教師應努力創造一種學習環境,使得學習者身處該環境中,可以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進而積極主動學習。建構主義教學觀主張學習者在掌握新知識的過程中,把外在的信息納入并豐富已有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同時,還注重培養學生在原有認知結構與外在信息發生沖突時,調整和重組原有的認知結構的能力。

2核心內容

通過學習理解分析英美文學中各種類型、題材的作品,鍛煉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任課老師在課堂授課中應注意以自己的講授作為引導和啟發,使得學生主動認識、整理、綜合概括和分析欣賞英美文學作品中的語言規則和原理,并在這一過程中高效大量地獲取知識。教師還應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授課過程中,從而鞏固所學新知識,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在實際授課中,教師將現有材料中所反映的主要內容確定為主題,該主題可由數個話題構成,各個話題分別表述該主題的不同方面,是與主題比較而言更詳盡更易于操作的內容。而話題又要通過若干細節,即關鍵詞及短語來豐富和闡述。教學中,學生通過對現有材料的主題—話題—細節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在充分理解該部分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還同時掌握了材料中所運用的語言表述形式,建立了自己的認知結構。

3主要教學過程

3.1正式授課前的準備活動所謂準備活動,就是任課教師在正式講授內容之前,讓學生進行一些與所講內容密切相關的準備和預習,使學生對本單元內容有所了解并啟發其好奇心。準備內容可以是教師設定某一情景,讓學生扮演某種身份,在某種特定環境中,解決一些問題。為了增加學生的興趣并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盡量選擇與學生日常生活有關的內容。

查看全文

素質教育視角下英美文學教學

1英美文學課程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素質教育在學生的全面發展過程中顯得越來越重要,而英美文學以其潛移默化式的陶冶和潤物細無聲般的滋養在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方面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英美文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修養和文學素質、培養其創新思維和能力,還能夠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文化鑒賞能力,為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平臺。然而,由于文學教育的效果不能立竿見影,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實用主義思想和就業壓力的影響下,認為閱讀英美文學作品浪費時間又沒有太大用處,對這門課的學習消極被動。

以致語言技能雖然提高了一些,但語言內容空洞、缺乏思想、更少個人見解,整體素質卻下降了。此外,作為英語專業支柱課程的英美文學,在與語言學和專門用途英語等課程平分秋色的同時,課時不斷減少,其發展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因此,廣大英語教師開始探討如何在全球化語境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靈活運用各種教育理論和觀念,把英美文學課建設成為一門著眼于啟迪思想、開發思維潛能的素質教育課程。

2英美文學教學改進的思路和措施

廣大英語教育工作者要給予英美文學正確的認識和應有的重視,尤其是從事英美文學教學的教師更應該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對教學和學生加大情感投入,利用課內外的一切機會幫助學生改變對這門課程的錯誤觀念,使他們從思想上認識到英美文學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2.1充分認識學習英美文學的重要性學習英美文學尤其是閱讀英美文學作品是提高英語水平的最佳途徑。眾所周知,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的菁華主要存在于文學語篇之中。所以,英美文學作品可以給英語學習者提供豐富多彩、生動逼真的語料庫,以其涵義微妙的詞匯、別具匠心的句式、發人深省的篇章提高他們的語言感悟能力和運用能力。學習英美文學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個主要途徑。英美文學的作家和作品無疑會反映英美文化的價值觀、世界觀和英語民族的思維方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逐漸感受到了解多元文化的樂趣,培養自己對文化的寬容精神,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日趨頻繁的國際合作和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學習英美文學是培養思辨能力,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正如王守仁教授所言,英美文學課程“是一門素質培養課,學生通過閱讀英美文學作品,主動參與文本意義的尋找、發現、創造過程,逐步養成敏銳的感受能力,掌握嚴謹的分析方法,形成準確的表達方式。這種把豐富的感性經驗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認識的感受、分析、表達能力,將使學生受益無窮”。這種思辨能力不僅有助于對知識的探求和應用,還有益于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在這個競爭異常激烈的時代,涉世不深的學生難免會遇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挫折、甚至不幸。通過閱讀經典,和偉人對話,可以使他們對人生的意義和人生的哲學多一份深刻的理解和體會,在任何困難面前都不會輕言放棄。

查看全文

??茖W生英美文學教學論文

摘要:本文主要探討了英美文學教學論文對于大專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的重要性,??朴⒄Z專業教學中引入英美文學課程的作用,改造文學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關鍵詞:英美文學教學綜合素質文學欣賞

一、英美文學教學與大專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高等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除了專業素質以外,還應包括道德、科學文化、心理多方面的素質,而文學課在培養、提高以上素質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文學作品的賞析在英語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能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

1.英美文學能夠促進學生語言技能的提高。文學語言是藝術的語言,是語言大師經過雕琢的語言,具有形象生動、精美凝練、典雅深邃的特點,是學生學習和模仿語言的最好材料。學生在閱讀學習英美文學作品時,能夠鞏固他們已經習得的語言知識,進一步養成對英語的敏感性,從而增強他們應用英語語言的能力。

2.英美文學能夠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英美文學名著這些藝術珍品以新穎獨特的藝術形式,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多姿多彩的藝術技巧,蕩人心魄的藝術魅力,不僅孕育著我們的審美意識,培養提高著我們的審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獲得一種審美經驗,形成一種審美個性,構筑起學生詩意心靈世界。所以,英美文學教學不是講解一部小說的故事情節和人物特征,也不是對藝術特點作靜態分析,而是把這些靜態的材料放進文學的美的語境中引發出動態的、有生命的力量。讓學生在哈姆雷特、麥克白的優美獨白中體會生存和死亡,思考人生的意義;在羅狄克和施曼娜對愛情與責任的選擇中,探討人生的一些根本問題。這樣,英美文學教學才能在人才培養中,起到全面提升學生素質的重要作用。

查看全文

大學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摘要:英美文學課程歷來是高校英語專業的重要課程,其自身重要地位向來不容忽視。學生通過英美文學課程的學習,自身綜合實力會得到明顯提高。高校英語教學的目標就是培養高素質英語人才,因此,英美文學課程必須得到重視,各高校也需要針對英美文學課程存在的問題做出相應的調整。筆者將在本文對英美文學課程的重要性進行概述,并淺析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的不足之處,在此基礎上提出課程改革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英美文學;課程;現狀;教學改革

在高校英語專業教學中,隨著教學環境的不斷變化與教學要求的不斷擴展,英美文學這門英語專業的必修科目重要性也在不斷顯現[1]。學生在學習英美文學課程之后,知識儲藏會更為豐富,個人視野會得到開闊,人文素養也會得到比較明顯的提高,這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于意義。伴隨高校英語專業的改革發展,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的滯后性也逐漸顯現出來,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需要院校及教師作出針對性改革,以此為基點來確保英美文學課程的開展可以為英語人才的培養所服務。

一、英美文學課程的重要性

(一)提高學生英語水平

在當今全球范圍內,各國聯系愈加緊密,交往變得更為密切,英語作為世界范圍內應用率最高的語言之一,其重要性也得以不斷凸現。在此背景下,我國很多高校的學生都選擇英語作為個人專業,希望具備較高的英語能力,為個人日后就業發展奠定基礎。因此,高校的教師就需要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而英美文學課程就是重要的途徑之一。學生通過英美文學的學習,可以掌握豐富的西方文化知識,這樣,學生就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與其它國家的人進行順暢的交流,以此不斷提高個人英語水平[2]。

查看全文

芻議英美文學教學現狀及策略

一、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教學改革對策

經濟全球化進程在逐步的加快,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不同種族不同群體之間的距離,不同文化間也在頻繁的進行來往活動。學習英美文學可以充分的了解到西方文化,其實,在目前的大背景下,英美文學有著很好的機遇,很多的名著都被拍成了電影,比如《羅密歐與朱麗葉》、《霍亂時期的愛情》等等,人們喜歡上了這部電影,就會對原著產生閱讀的興趣;要知道,文學書籍的思想精髓是電影無法取代的。在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教學方面,主要可以從這些方面來進行改革:

一是對英美文學的課程設置進行優化和調整,設置一些有效的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模式: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只是將英美文學課程設置在高年級階段,并且,英美文學課程也不是以必修課的形式而存在;這樣,英美文學在英語專業中其實就處于一個比較邊緣的地位,人們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就無法有效的培養學生們的文化修養和綜合素質;針對這種情況,就可以將英美文學課以必修課的形式存在。另外,在高校低年級階段就需要開設一些英美文學的基礎性課程,比如北美文學史、歐洲文學史等等,這樣就低年級階段時,就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藝術情懷、審美價值等等。同時,還可以將大學高年級英美文學課程進行細化,比如增加一些英美文學選讀課、英美詩歌選讀課等等,增強學生對英美文學的興趣。

二是教師要對課堂教學方法不斷的豐富,積極應用一些現代教學策略,提高英美文學課的質量:在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中,需要積極的應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將現有教學條件和教學設備的優勢給充分的發揮出來,從而實現課堂效率提高的目的;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有效的輔助于現有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教師可以改變過去那種單一的教學方式,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比如多媒體視聽、短劇表演等等,此外,還可以將其他形式的活動穿插于課堂教學中,比如圖片、音樂以及影視片段等等。多媒體技術可以立體的展現出豐富多彩的信息和知識,使教學的內容變得更加的生動,讓同學們容易理解。如果學校具備一定的條件,還可以建立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網站,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時候,可以采用遠程的方式來進行,比如在網上解答學生的難題,將一些學習任務布置在網上等等。通過采用這些方式,就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英美文學的學習變得更加的生動有趣,讓同學們的學習也變得有聲有色。

三是要提高英美文學課程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文學修養:教師要清晰的認識到,要想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十分關鍵的一個因素就在于自身;教師要不斷的進行學習,多閱讀一些英美文學名著,借鑒其他教師的教學經驗,不斷的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文學修養;學校也應該將教師的培養作為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采取多種措施來強化教師的專業素質,比如選拔教師出國進修、與其他國家進行學術交流等等,這樣教師就可以對學科前沿動態進行及時的了解和掌握,并且應用到課堂中去。在每次英美文學課之前,教師都應該對教案進行認真的準備,對教學材料進行大量的搜集,增強教案的趣味性。此外,教師還應該積極的學習文學知識和人文知識,及時的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關注英美文學學科發展的新動向,不斷的強化自身的專業素質。

二、結語

查看全文

英美文學教學問題與創新

一、英美文學課程的重要性

在1990年國家教育部頒發實施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高年級英語教學大綱》中,英美文學課被列為選修課,而在2000年全國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頒發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英美文學課則被規定為專業知識必修課,從而使正在趨于邊緣化的英美文學課重新確立了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該大綱明確規定“:英語專業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能夠讀懂一般英美報刊雜志上的社論和書評、英語國家出版的有一定難度的歷史傳記和文學作品,要求在理解的基礎上抓住要點,并能運用正確觀點分析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語篇結構、語言特點和修辭手法?!盵2]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文學作品的品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在文學作品的閱讀中,學生可以獲取大量的英美國家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信息。因此,在英語專業的教學中,英美文學課程具有其獨特的重要作用。

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時分配不合理現階段英美文學的課時分配大體有兩種:一種是英國文學與美國文學課同時開設,均開設兩學期,每周2學時;另一種是英國文學與美國文學課分別開設,均開設一學期,每周4學時。但無論哪種課時分配方法都有弊端。首先,英美文學課的總課時不宜均等。英國文學較美國文學的時間跨度大,所涉及的作家和作品也更為豐富,課時設置平均必然造成英國文學課時不足,而形成英美文學兩門課程一緊一松的狀態。另外,英國文學是美國文學的源頭,它們之間有著不可忽視的繼承與發展關系,而兩課同學期開設極易割裂這種關系,對學生的理解不利,所以第一種課時分配不合理。再次,文學課的信息量較大,要留給學生充裕的課余時間完成文學作品的閱讀,所以每周4課時的課時分配也不合理。

(二)師資力量薄弱在教學中,部分高校的文學課聘請外籍教師,部分高校的文學課由中國教師擔任。外籍教師的流動性較大,且各外籍教師的文學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對中國文化和思維方式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理解,有時難以從觀念上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難免造成文學理解上的障礙;而大部分中國教師文學功底不夠深厚,英語語言表達不夠準確,對文學課教學有畏懼心理,信心不足。另外,在大部分高校中,文學課通常只有一到兩名教師擔任,沒有形成一個學科團隊,教師通常處于“單槍匹馬”的狀態,導致教學科研方面的進步緩慢。

(三)教材陳舊目前英美文學的教材種類繁多,大多數由英美文學史和文學選讀組成,但真正適合英語專業本科生的教材卻鳳毛麟角。首先從內容上看,大多數教材都只涉及二戰前的英美文學作家及作品,對20世紀中后期及21世紀的作家、作品不是只字未提,就是簡單略述。另外,大部分教材都太過注重作家生平的介紹,作家的寫作特點及作品的人物分析等內容相對較少,對文學流派的介紹也只是一筆帶過,尤其缺乏對文藝批評理論的講解。而且,現行的教材在文學術語的介紹方面缺乏系統性,布局支離破碎,很難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清晰的脈絡。此外,教材中文學選讀部分很少有完整的作品,大都是長篇小說的節選,學生在學習時很難對作品有一個完整的把握,因此在英美文學課的作品分析部分往往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查看全文

英美文學教學論文

一、英美文學教學的現狀分析

英美文學是高校外語專業高年級的一門主干課程,該課程由于歷史跨度大,文學流派眾多,作家的風格紛繁多樣,以及不同時期的復雜的歷史社會背景等因素,這門課一直是門難教難學的課程。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經濟全球化的滲透與發展,我國加入WTO以后在各個領域與世界接軌帶來的壓力,正在高校的學子們為了在即將開始的人生中一展雄姿,眼界放得更寬,膽略變得更大,英語是他們必然要攻克的堡壘,然而他們所瞄準的英語已不像以前的學生那樣,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研讀19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18世紀的浪漫主義詩歌或者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原著上了。他們的時間有更多的事情要做:為了就業,他們要學法律英語、商務英語、經貿英語;為了考研,他們可選的方向有語言學、翻譯學、英美文化以及英語教育等等。雖然他們的專業仍然是“英語語言文學”,他們的學位仍然冠為“文學學士”,但在實際中花在文學閱讀上的時間已經大打折扣,他們的精力不得不用到對考研、出國和就業等問題的考慮上,使本來已經很少的文學學習空間被擠占到更為可憐的地步。除了文學的特殊愛好者以及立志要考上文學研究生的學生外,能完成外語專業規定的閱讀量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有市場經濟大潮沖擊的客觀原因,另一方面也有英美文學教學自身的因素,教學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諸方面都落后于時代的步伐,使之不能適應當今的形勢和教育對象的要求所致。為此,本文欲就英美文學教學的改革作些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二、英美文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雖然,學者們關注英語本科生文學教學的出發點和角度有別,但所提出的問題都能引起我們的深思。

問題一:讓文學課服務于語言教學當前從事英語文學教學的一大障礙就是讓文學課服務于語言教學。殷企平教授在最近一次題為“文學教學在英語教育中的作用”的發言中指出,文學課有面臨邊緣化甚至被拋棄的危險。文學有可能成為一件“飾物”。殷教授的擔心不是空谷來風,相當數量的老師撰文主張利用文學課來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像《英美文學教學與語言能力的關系研究報告》,《英語文學教學與語言能力培養》,《文學教學課對英語語言能力培養的作用》等。

對于英語文學課的本質目的,孫琳等在《談英美文學教材的選編問題》中總結如下:“可以豐富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和社會方面的知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學欣賞和批判能力?!薄翱梢耘囵B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惫偨Y了四個層次:“學其語言”、“學其文學”、“學其文化”和最高層次的“學習人類之文明”。這些觀點都表明,通過文學課學習語言充其量只能是其目的之一。

查看全文

英美文學教學文化融進思索

英美文學課是全國高校英語專業普遍開設的一門專業知識課。《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對文學課程的描述為:“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

在當前的全球化時代,英美文學課教學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英美文學課程應當承擔更多的教育功能,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覺性、自豪感和認同感。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在學習英美文學和西方文化的同時,深入理解中國文學和文化,并向全世界傳播中國文化,提高國家“軟實力”。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教師應采取行之有效、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注重對學生進行中國文化的滲透和教育。在英美文學教學中進行中國文化滲透的必要性當前,英語專業學生普遍缺乏中國文化知識和素養。學生在大學本科階段一般只選修《大學語文》一門中國文化課程,對中國文學和文化缺乏較為系統、深入的理解。在當今的全球化時代,一個不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大學生,很難深入地理解異域文學和文化。著名學者王守仁教授曾于2010年撰文《轉變觀念,提高英語專業辦學水平》,主張新時期英語專業的建設與發展要主動適應學科發展的需要,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注重“從學習理解英美國家社會文化的單向接受向分析比較中外文化的雙向交流轉變”[2]。

在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將有助于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其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有助于我們集合中西方學者、思想家、文學藝術家的聰明才智,為解決諸多嚴重的當代全球性問題,如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心理危機、信仰危機、家庭危機,社會犯罪、政治腐敗等,提供思想資源和智力支持。在英美文學教學中進行中國文化滲透的可能性中、西文學和文化之間有源遠流長的交流史,二者之間有差異也有共通之處。中國文學和文化曾經、現在和將來依然會對西方文學和文化產生影響。范存忠、錢鐘書、方重、吳宓、梁宗岱、陳詮之、季羨林、戈寶權、樂黛云、周發祥、趙毅衡、鐘玲等學者奉獻了一批新見迭出、視野宏闊、分析精當的學術力作,如李岫主編的《中外文學交流史》(1999)、李岫《二十世紀中外文學交流史》(2001),張弘《中國文學在英國》(1992),葛桂錄《霧外的遠音———英國作家與中國文化》(2002)、《中英文學關系編年史》(2004),范存忠《中國文化在啟蒙時期的英國》(2010),趙毅衡《遠游的詩神:中國古典詩歌對美國新詩運動的影響》(1985)、《詩神遠游:中國如何改變了美國現代詩》(2003),張弘的《跨越太平洋的雨虹:美國作家與中國文化》(2002),鐘玲的《美國詩與中國夢:美國現代詩里的中國文化模式》(2003)、《史耐德與中國文化》(2006)、《中國禪與美國文學》(2009)等。因此,在英美文學課教學中進行中國文化因素滲透,是有所依據、完全可能的。

在英美文學教學中進行中國文化滲透的可行性與三種策略筆者從自己講授英美文學課程的課堂教學經驗出發,提出以下三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策略一:從中西文學的影響關系入手,尋找中國文化影響英美文學文化的例證,并加以闡發。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已無可辯駁地表明,“歐美許多大作家和思想巨子,如伏爾泰、孟德斯鳩、萊布尼茨、列夫?托爾斯泰、歌德、席勒、愛默生、梭羅、龐德、奧尼爾、哥爾斯密、黑塞、卡夫卡、布萊希特、克羅岱爾、謝閣蘭、圣瓊?佩斯、亨利?米修……等等,在不同層面和不同角度,接受了中國文化的滋養?!盵3]下文將以儒家思想對美國超驗主義文學的影響作為教學案例,具體分析如何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俺炛髁x不僅融合了美國的清教主義、浪漫主義文化,東方的印度哲學、波斯詩歌等,還接受了中國的儒家思想,為美國文學、文化的發展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盵4]吳偉仁教授編寫的《美國文學史及選讀》是英語專業普遍使用的一套經典教材?!睹绹膶W史及選讀》第一冊第三章“浪漫主義時期”介紹了美國兩位重要的超驗主義作家愛默生和梭羅,并且收錄了愛默生的《論自然》(Nature)第一章、《論自立》(Self-Reliance)和梭羅的《瓦爾登湖》(Walden)第二部分《我的住地與生活目的》(WhereILived,andWhatILivedFor)。在《我的住地與生活目的》中,梭羅引用了商朝成湯王澡盆上所鐫刻的引自中國儒家經典《大學》中的名言“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5],并把洗澡和精神追求相類比。此文還引述了《論語》第14章中孔子與衛大夫蘧伯玉之使者的談話。

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教師應闡明愛默生、梭羅等所受到的儒家思想的影響,解釋儒家思想在西方歷史和當今所產生的重要影響力,向學生介紹儒家經典《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的基本內容和不同種語言的翻譯、儒家經典名言的英譯,《四書》、《五經》在全世界的傳播情況,并結合目前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建立、“漢語熱”、“國學熱”等現象,向學生說明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及進行現代轉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中國文化素養,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策略二:根據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發散思維,聯想中國文學文化中相關的事件、人物和作品。眾所周知,人類的情感是相通的。處于不同時空中的作家常常會表達出類似的真摯情感,為后世留下了許多蕩氣回腸、流傳千古的詩作。英語專業教師在面向學生講授英美詩歌時,可根據詩歌的主題、類型、意象等展開豐富的聯想,向學生傳輸中國文化。例如,在講授18世紀蘇格蘭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Burns)的《一朵紅紅的玫瑰》(ARed,RedRose)時,可向學生介紹漢樂府《上邪》,因為這兩首詩中都使用“海枯”“、石爛”的意象來表達堅貞的愛情。在向學生介紹英國17世紀重要詩人約翰?彌爾頓(JohnMilton)的名作《悼亡妻》(“OnHisDeceasedWife”,1656)和美國19世紀著名詩人愛倫?坡(AllanPoe)的《安娜貝爾?李》(“AnnabelLee”,1849)時,可聯想北宋著名詞人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罚?075),因為這三首詩詞都藝術地表達了詩人對已亡故的妻子的無限懷戀,成為了悼亡詩中的經典。在講授17世紀英國詩人安德魯?馬威爾(AndrewMarvell)的《致羞澀的少女》(“ToHisCoyMistress”,1681)、羅伯特?赫里克(RobertHerrick)的《致妙齡少女,莫誤青春》(“TotheVirgins,ToMakeMuchofTime”,1648)等及時行樂詩時,可啟發學生閱讀、對比幾首中國古代同類詩歌,如東漢末年《古詩十九首》的第15首、唐代杜秋娘的《金縷衣》、李白的《將進酒》等。教師還可進一步引導學生比較這些中外及時行樂詩的創作動機、社會背景、藝術風格、人生體悟和社會觀察。策略三: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注重以中國傳統節日和現代節日為契機,向學生傳輸中國歷史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對四季更替、自然宇宙、社會人倫等的深刻觀察和體認,中國現代節日是對新中國的歷史、建設、走向世界之過程的追憶和紀念。利用節日對英語專業學生進行中國歷史文化教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策略。教師可在節日前后引導學生用英文討論這些中國傳統節日的名稱、起源、演變、習俗等,還可以把這些中國節日與西方的某些節日進行比較,也可鼓勵學生在課外搜索和閱讀有關這些中國節日的中英文資料。比如,可以把春節與圣誕節、元旦相比較,把七夕與情人節相比較。在五四青年節前后,教師可向學生介紹1919年的簡史和意義,啟發他們討論青年學生在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以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在國慶節前后,可用引導學生思考、討論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里程碑意義和對世界歷史進程的重要影響,還可把中國的國慶節與美國獨立戰爭等重要史實聯系起來進行討論和思考,或者鼓勵學生對比探討中美兩國在語言、文化、歷史、政治制度、經濟結構、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異同點。

查看全文

英語語言技能培育與英美文學教學關聯

一、引言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規定英美文學課是英語專業的必修課程,英美文學課的開設對英語專業學生的語言綜合技能培養非常關鍵。英美文學教學是學生了解英美傳統文化、社會、經濟體制等背景的重要途徑。通過英美文學史和英美文學選讀的學習與鑒賞,可以擴大學生對西方文學和文化的了解,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人文素質和文學修養。在貴州這樣一個多民族的省份,由于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教育水平相對落后,少數民族大學生所占比例較大,加之少數民族特殊的語言文化背景使少數民族學生思想保守,英語語言基礎不高、難以接受異域文化,文學功底差,學習興趣低靡使得英美文學課的教學難度倍增。為了培養高素質的少數民族英語人才,發展貴州,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進至關重要。因此,從英美文學課入手,培養貴州英語專業學生聽說讀寫綜合技能、文化意識及審美情趣是該專業課的最終目標。

二、英美文學知識對學生四項綜合技能的影響

語言技能包括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兩大技能,即,聽和讀為語言輸入技能;說和寫為語言輸出技能。傳統的英語教學都注重這四項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語言修養、文化意識的培養及文學修養。事實上,語言技能和語言文化、文學修養是交織在一起,互相影響。

(一)英美文學的學習促進學生英語聽說技能的提高

英美文學課的教材一般是《英美文學史》、《英美文學作品選讀》及《文學批評原理》,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分析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語言知識的獲得在一定程度上須借助于看與讀,英美文學課所用的教材、教師的講義都是全英文;加之教學對象為英語專業的學生,英語水平略高于非專業的學生,因此教師的課堂用語幾乎都是英語。這樣學生上課時不僅要注意力集中地聽老師講課還要做相應的筆記。如果教師將學生所記錄的英美文學知識筆記作為評定期末考試成績的一部分,不僅檢測了學生聽課的情況,而且也迫使學生注意去聽,促進了學生聽力水平的提高??谡Z技能是語言輸出技能之一,需要積累一定量的語言技能輸入。文學作品的內容、詞匯豐富,極大地吸引了學生讀的興趣,在閱讀的過程中,增加了英語詞匯量和積累了口語素材。學生還可以在教師的指引下,進行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在課堂上角色扮演英美小說、戲劇等的精彩情節,背誦詩歌,體會詩歌優美的韻律和意象,朗讀劇本等。教師對文學作品內容講解后,學生可對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主題在某一種文學批評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分析,展開討論。在這樣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即可了解英語文化、學會對比分析西方文學作品,還可以鍛煉英語聽說能力,英語理解力和表達能力得到不斷提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