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欣賞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8 23:05: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音樂欣賞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音樂欣賞論文

音樂欣賞教育理念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學生音樂鑒賞課綜合素質

論文摘要基于音樂在人的教育領域里的多種功效,使得音樂美育越來越引起了人類的高度關注,而對于學生這一主要受教群體而言,由于其理解能力強,但音樂素養普遍偏低,又急需藝術教育的營養,所以如何能有效地對普通的學生施以音樂鑒賞方面的教育,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關注的課題,因為“對于一個不辨音律的耳朵,再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音樂美育也將隨之而不斷地進一步地深化,并將起到更為廣泛而有效的作用。

長期以來,音樂鑒賞作為普及藝術教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深受廣大美育工作者及在校生的普遍青睞,多年來在學生的美育方面一直起著積極而有效的推動作用。那么如何針對普通學生特點,更有效地滲透音樂鑒賞教育理念,使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和能夠更有效地提高呢?根據大學生的音樂欣賞層次和階段性的主要特征,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教會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受、體會來進行音樂欣賞

就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所創作的鋼琴獨奏曲《獻給愛麗斯》而言,其創作源泉來自于貝多芬自身的一段戀情,音樂家貝多芬將他與自己的學生——美麗少女馬爾法之間純潔、美好的愛情。以及其間所發生的矛盾、沖突和最終和好的愛情歷程,寫在了五線譜上,并通過音樂這種特有的形式表現了出來,但恰恰是這種生活當中最真實、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卻被音樂家變成了不朽的樂章:這就足以證明藝術來源于生活,一切藝術創作的源頭都是都來自于生活。每一部音樂作品的誕生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種體現、高度升華和凝結。

對于普通的學生,他們當中絕大多數人處于青年時期,這一時期決定了他們具有思想敏銳、情感豐富等顯著特點,如果在教授音樂鑒賞課的過程中,能教會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受、情感體會來欣賞音樂作品,將會使學生更容易領略和掌握音樂鑒賞的方法,并且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查看全文

音樂欣賞感情體驗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討音樂欣賞者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其感情體驗的基本要求,我從欣賞者對音樂作品感情內涵體驗的深淺這一角度出發進行論證,得出準確、深刻和細致地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感情內涵,是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基本要求。這一結論。

關鍵詞:音樂欣賞感情體驗基本要求

音樂是一種善于表現和激發感情的藝術,可以說,音樂欣賞的過程就是感情體驗的過程,它既是欣賞者對音樂的感情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是欣賞者自己的感情和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相互交融、發生共鳴的過程。無論是對于普通的音樂聽眾,還是對于音樂的專門家來說,感情體驗都是在進行音樂欣賞時不可缺少的一種心理要素。對于音樂的專門家來說,假如在欣賞音樂時只注意技巧、技術手法、結構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卻無動于衷,那么他對音樂的欣賞也只?覘其文而未見其心,見其表而未見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與領會音樂的美。一位有經驗的英國音樂教育家曾告誡說:不要允許你的批評性的敏捷聰明窒息你的情緒反應。那些專家們經常把他們的注意力局限在技巧上。①他還說:除非你也重新抓住了激動過貝多芬寫這一作品(指Waldstein)鋼琴奏鳴曲--引者注)的同樣感覺,或是認為你也有這種情感,你才有權利說你欣賞他。②音樂是一種善于抒情的藝術,音樂中有著豐富而深刻的感情內涵,只有當音樂欣賞者的感情活動與音樂作品蘊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時候,才能稱之為正確的音樂欣賞。因此,準確、深刻和細致地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感情內涵,是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基本要求?例如,我們聽到這樣一個音樂主題:例3快速地鄭路、馬洪業:《北京喜訊到邊寨》①布克(P.C.Buck):《音樂家心理學》,中譯本,第107頁。②同上書,第104頁。我們自然會從這個由弦樂器和木管樂器奏出的快速而又活躍的音樂主題中,獲得一種歡樂和喜悅的感情體驗。而當我們聽到下面這個緩慢的、如泣如訴的音樂主題時,一種悲苦、凄涼的感情會不由自主地在我們的心頭涌起:例4慢速地《江河水》當在鋼琴上響起了下面這個在左手持續不斷地上下滾動的音型襯托下,由右手奏出的號角般鏗鏘有力的音樂動機時:例5肖邦:《c小調練習曲》音樂中所表達的那種激昂悲憤的感情波濤,會把我們深深地打動。欣賞者從音樂中獲得的這種感情體驗,并不是由于標題或文字說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種感性上的直接體驗。當然,欣賞者能夠在自己的意識中,把從聽覺感受到的音樂音響轉化為感情的體驗,是要以正確的音樂感知為前提的,而當欣賞者對某種音樂音響及其藝術風格不熟悉,不能正確地進行音樂感知的時候,那他就不可能獲得正確的感情體驗。我在為學生講課的過程中所做的課堂實驗表明,學生們對于他們熟悉的音樂風格,盡管預先并不清楚聽的是什么樂曲,但還是能夠大體上正確地體驗到樂曲的感情性質。例如,在對樂曲不作任何說明的情況下,我為學生們放了一段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協奏曲》中第一樂章副部主題在展開部的變奏段落的錄音,然后讓學生們寫出自己的感情體驗,五個學生的回答分別是:

(1)回憶的、欲以掙脫某種糾纏。

(2)悲哀的、帶有哭泣的主題音調。

(3)充滿深沉的情緒。

查看全文

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討音樂欣賞者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其感情體驗的基本要求,我從欣賞者對音樂作品感情內涵體驗的深淺這一角度出發進行論證,得出"準確、深刻和細致地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感情內涵,是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基本要求。"這一結論。

關鍵詞:音樂欣賞感情體驗基本要求

音樂是一種善于表現和激發感情的藝術,可以說,音樂欣賞的過程就是感情體驗的過程,它既是欣賞者對音樂的感情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是欣賞者自己的感情和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相互交融、發生共鳴的過程。無論是對于普通的音樂聽眾,還是對于音樂的專門家來說,感情體驗都是在進行音樂欣賞時不可缺少的一種心理要素。對于音樂的專門家來說,假如在欣賞音樂時只注意技巧、技術手法、結構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卻無動于衷,那么他對音樂的欣賞也只?quot;覘其文而未見其心,見其表而未見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與領會音樂的美。一位有經驗的英國音樂教育家曾告誡說:"不要允許你的批評性的敏捷聰明窒息你的情緒反應。那些專家們經常把他們的注意力局限在技巧上。"①他還說:"除非你也重新抓住了激動過貝多芬寫這一作品(指Waldstein)鋼琴奏鳴曲--引者注)的同樣感覺,或是認為你也有這種情感,你才有權利說你欣賞他。"②音樂是一種善于抒情的藝術,音樂中有著豐富而深刻的感情內涵,只有當音樂欣賞者的感情活動與音樂作品蘊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時候,才能稱之為正確的音樂欣賞。因此,準確、深刻和細致地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感情內涵,是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基本要求?6砸衾腫髕犯星檳諍奶逖椋紫缺硐治行隕系鬧苯猶逖欏1熱紓頤竊諤揭皇桌智氖焙潁哉饈桌智澩锏母星椋ㄋ蚴強燉值模蚴潛У模蚴強犢旱摹ⅰⅰⅰⅰⅰ⒌鵲齲窘枳約旱母行躍椋勻壞夭鲆恢痔逖欏U庵職樗孀乓衾指兄勻徊母星樘逖椋褪俏頤撬檔母行隕系鬧苯猶逖欏?nbsp;

例如,我們聽到這樣一個音樂主題:

例3快速地

鄭路、馬洪業:《北京喜訊到邊寨》

查看全文

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討音樂欣賞者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其感情體驗的基本要求,我從欣賞者對音樂作品感情內涵體驗的深淺這一角度出發進行論證,得出"準確、深刻和細致地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感情內涵,是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基本要求。"這一結論。

關鍵詞:音樂欣賞感情體驗基本要求

音樂是一種善于表現和激發感情的藝術,可以說,音樂欣賞的過程就是感情體驗的過程,它既是欣賞者對音樂的感情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是欣賞者自己的感情和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相互交融、發生共鳴的過程。無論是對于普通的音樂聽眾,還是對于音樂的專門家來說,感情體驗都是在進行音樂欣賞時不可缺少的一種心理要素。對于音樂的專門家來說,假如在欣賞音樂時只注意技巧、技術手法、結構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卻無動于衷,那么他對音樂的欣賞也只?quot;覘其文而未見其心,見其表而未見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與領會音樂的美。一位有經驗的英國音樂教育家曾告誡說:"不要允許你的批評性的敏捷聰明窒息你的情緒反應。那些專家們經常把他們的注意力局限在技巧上。"①他還說:"除非你也重新抓住了激動過貝多芬寫這一作品(指Waldstein)鋼琴奏鳴曲--引者注)的同樣感覺,或是認為你也有這種情感,你才有權利說你欣賞他。"②音樂是一種善于抒情的藝術,音樂中有著豐富而深刻的感情內涵,只有當音樂欣賞者的感情活動與音樂作品蘊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時候,才能稱之為正確的音樂欣賞。因此,準確、深刻和細致地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感情內涵,是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基本要求?6砸衾腫髕犯星檳諍奶逖椋紫缺硐治行隕系鬧苯猶逖欏1熱紓頤竊諤揭皇桌智氖焙潁哉饈桌智澩锏母星椋ㄋ蚴強燉值模蚴潛У模蚴強犢ぐ旱摹ⅰⅰⅰⅰⅰ⒌鵲齲窘枳約旱母行躍椋勻壞夭鲆恢痔逖欏U庵職樗孀乓衾指兄勻徊母星樘逖椋褪俏頤撬檔母行隕系鬧苯猶逖欏?nbsp;

例如,我們聽到這樣一個音樂主題:

例3快速地

鄭路、馬洪業:《北京喜訊到邊寨》

查看全文

學生音樂欣賞能力培養論文

一、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因人而異

音樂欣賞需要有一定的音樂知識和文化素養。文化素質高的人更容易理解音樂中表達的內涵。比如,對天文感興趣的人,就比較容易理解《行星組曲》;對唐詩有研究的人,就容易理解《大地之歌》;熟悉外國文學的人,對柴可夫斯基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更容易接受。但對于一般人來說,要理解音樂內涵就必須加強對音樂表現手法的理解,掌握音樂欣賞的一般步驟和方法,還要注重音樂內容的選擇。因此,教師要選擇一些歌詞比較直觀、內容容易理解的歌曲。比如《祖國啊!我永遠熱愛你》,歌詞語言優美、樸實無華、感情真摯,由衷地表達了對祖國的贊頌和愛戀之情。欣賞這一類作品,一般不需要作過多的探究,也不需要借助更多的資料。所以說,在音樂欣賞教學時要因人而異,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注重視聽結合

鮮艷色彩、生動圖像,能為學生提供一種聲音、文字、圖象、動畫相互結合而富于變化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教學過程當中去。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聽、視等多種途徑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如果“聽”是引導學生對音樂形象的初步聯想,那么“視”就是把這一聯想進一步深化到具體形象。音樂離不開聽,但又不能僅僅停留在聽覺階段,因為音樂總是在表現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過分強調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專心地聽,只會注重音樂藝術本身的個性。教師運用各種輔助手段,多元化地幫助學生消化、吸收音樂,學生就會注重音樂與其他藝術的聯系,開闊音樂視野、理解多元文化。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就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更準確、更有效地把握學習對象。因此,采用視聽等現代技術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更能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從而培養他們的音樂欣賞能力和發散性思維。

三、幫助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

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都有深有淺,不可能完全相同,因為音樂形象本身不同于視覺形象或文學形象。因此,音樂教師在給學生講授音樂欣賞時,一定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各種知識,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因為豐富的聯想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力的增強、思維的活躍,會大大提高學生欣賞音樂的能力。例如:聽一曲《黃河船夫曲》,學生被其粗獷、雄渾的氣質所感染,會聯想到中華民族勤勞、堅強、不屈的性格;聽一曲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學生會聯想到一幅美倫美奐的生活美景:江南春色、小橋流水、青青草地,牧童橫坐牛背,手拿短笛,信口吹奏,怡然自得。這種人們所熟悉的圖景,其實正是作品所要塑造的形象。想象得出這些圖像,就是聯想和想象發揮作用的結果。

查看全文

音樂欣賞與內在和諧關系探討論文

文關鍵詞:和諧社會;音樂欣賞;內在和諧

論文摘要:構建和諧社會要以每個人的內在和諧為基礎。它對每一個公民在素質上提出了新的要求;音樂欣賞不僅能夠培養人的審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從而構筑人的內在和諧,并達到其最終目的——培養全面發展的、完善的人。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中共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對社會價值取向的一次重大調整,必將對我國社會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總書記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句話表明。和諧社會應該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社會成員的誠信友愛,社會制度的公平合理,社會氣氛的充滿活力。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和諧社會首先是由許多和諧的團體組成。和諧的團體則由許多和諧的個體組成,所以.社會生活秩序或狀態的和諧安定還要有人的內在和諧作基礎。本文試圖從音樂與人的內在和諧的關系出發,探討如何用音樂來構筑人的內在和諧。

一、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基礎一人的內在和諧

古往今來,東西方哲學家和倫理學家都把人的內心的平和與寧靜作為個人修養的一種境界。儒家和道家特別注重個人心性的修養,而西方古希臘時期的畢達格拉斯學派以及希臘化時期的伊壁鳩魯學派也強調個人內心的和諧。

(一)儒、道的心性修養

查看全文

音樂欣賞與內在和諧探究論文

文關鍵詞:和諧社會;音樂欣賞;內在和諧

論文摘要:構建和諧社會要以每個人的內在和諧為基礎。它對每一個公民在素質上提出了新的要求;音樂欣賞不僅能夠培養人的審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從而構筑人的內在和諧,并達到其最終目的——培養全面發展的、完善的人。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中共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對社會價值取向的一次重大調整,必將對我國社會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總書記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句話表明。和諧社會應該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社會成員的誠信友愛,社會制度的公平合理,社會氣氛的充滿活力。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和諧社會首先是由許多和諧的團體組成。和諧的團體則由許多和諧的個體組成,所以.社會生活秩序或狀態的和諧安定還要有人的內在和諧作基礎。本文試圖從音樂與人的內在和諧的關系出發,探討如何用音樂來構筑人的內在和諧。

一、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基礎一人的內在和諧

古往今來,東西方哲學家和倫理學家都把人的內心的平和與寧靜作為個人修養的一種境界。儒家和道家特別注重個人心性的修養,而西方古希臘時期的畢達格拉斯學派以及希臘化時期的伊壁鳩魯學派也強調個人內心的和諧。

(一)儒、道的心性修養

查看全文

音樂欣賞探究論文

只有打破這個音樂審美的誤區,讓我們的耳朵而不是思想首先面對音樂,讓我們放下一切對音樂的成見,自由地傾聽,充分地感受,我們才能領略音樂藝術的偉大。當用耳朵去領略音樂時,你就會發現古典音樂之所以成為經典,就在于它們那種無法言傳的音樂自身的美,它們是如此的親切、感人至深,它們是如此的豐富,如此的令人無限回味。這時你一定會同意,如果僅僅按某種唯一正確的解說來理解音樂,我們就終生不能欣賞這種音樂,那么我們失去的就太多了。

其次,要培養音樂欣賞的能力,最關鍵的是要多聽、多接觸、多欣賞音樂。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欣賞音樂也是這個道理,聽得多了,自然慢慢地就會引發音樂鑒賞力。一般來說,音樂作品作為藝術,總是由音樂材料所構成的。其實,所謂聽得懂音樂是一個相對的過程,是一個音樂作品與接受者之間信息網絡傳遞的過程,最初可能只是一種比較蒙朧的感覺,如果再繼續聽下去,就能夠逐漸感受到音樂的變化和特點,比如辨別節奏、節拍、樂律以及表達的感情。

多聽還包括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多聽各種各樣的音樂,不斷擴大自己的欣賞面。光聽一種類型的音樂是不夠的。趣味像靈敏度一樣,在某種程度上是天生的,但也要通過后天的培養才能得到發展。對于各種沒有欣賞過的音樂都要進行聆聽,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對音樂的興趣和受好,另一方面可能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作者的音樂作品的欣賞,來不斷提高音樂欣賞水平。

要更好地欣賞理解音樂,學習有關的音樂理論知識是很有必要的。對于一些大型的音樂,如交響樂、協奏曲、歌劇等,或多或少都要對音樂的知識進行了解才可以進行全面欣賞。音樂的知識很廣泛,對于非專業的欣賞者來說,只掌握一些基礎知識就可以了,比如對音樂的節奏、曲式、織體等知識的了解。還有,對創作背景的了解,也是欣賞一部作品的前期準備工作之一。

欣賞能力的提高需要文化藝術修養和豐富的生活體驗,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情感體驗非常有助于欣賞者對音樂本質的體驗和領會。走出音樂欣賞的誤區,慢慢培養各方面的素養,具備音樂欣賞的能力,并在音樂視聽實踐中完善自己,才能真正“聽懂”音樂。沒有任何藝術的生活,就如同荒野一樣;沒有音樂的生活,絕不是幸福的生活。生活中有了音樂,生活內容才能豐富多彩,愿每個人都能喜歡音樂,都能“聽懂”音樂。

查看全文

音樂欣賞中的德育因素論文

摘要: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改變傳統教學觀念,以科學先進的教學理念,運用多媒體等各種積極的手段,深入探索,以新的舉措應對課堂教學。課堂中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掌握教學規律和審美的心理特征,提倡學生大膽表現音樂,通過視聽、律動、情景模仿等方式。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給學生創造一個全新、興奮,輕松的音樂欣賞氛圍。

關鍵詞:音樂欣賞;深入探索;德育滲透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音樂欣賞已成為中學生的必修課。面對學生音樂基礎差,教學課時少,教學任務重的現狀,如何提高中學生音樂欣賞的效率,是擺在音樂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音樂欣賞,是人們聽覺的一項感性活動,它能喚醒人的音樂感覺,啟迪對音樂學習的濃厚興趣。那么,怎樣在中學音樂欣賞課中,調動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呢?這就要靠音樂教師按照新的課程理念,認真細致的進行課程設計,運用教材教具,充分發揮學生的耳、眼、口等感官,最大限度的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大家來感受音樂(傾聽世界萬物之聲;用聰慧靈敏的耳朵辨別聲源音色的區別;用富有樂感的演唱模仿各種聲音等),通過引導、啟發,使學生增強豐富的想象力和對事物的敏感力,從多方面啟迪學生感受音樂、產生情感共鳴并引導學生探究音樂作品的內涵,使他們在心靈中萌發出燦爛的音樂火花,達到對音樂學習的憧憬和向往。

一多媒體與音樂欣賞教學的巧妙結合

音樂欣賞是音樂教育的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感受音樂、理解音樂的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學生通過廣泛系統的欣賞接觸音樂作品,就可以很快地增長對音樂的鑒賞力,同時也提高對音樂的表現力。音樂欣賞教學最好制作幻燈片課件,恰當而得體的運用多媒體電教化設備進行教學,也可以將以形象思維的唱游寓于音樂欣賞教學中,會收到好的效果。他們雖然不像學齡兒童那樣天真稚嫩的心態,但也具有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的年齡特點,因而,在給這一年齡階段學生上欣賞課時,可借助多媒體的優勢,充分發揮少兒學生靈巧的形體,自然的嗓音,通過觀看動畫、視聽、律動、繪畫、剪紙、游戲、情景表演。

音樂欣賞其實不僅僅局限于音樂的范疇。老師要解放思想、擴大教學思路,在教案寫作和教學計劃的制定中,就定期、定時的安排綜合欣賞內容,可以加入部分與課堂內容有關的曲藝、小品、戲曲等表演形式進行啟發、感化、調動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以擴大學生的視野,培養他們成為全能型的人材而作準備。用新穎生動、喜聞樂見的作品或表演形式,實施直觀欣賞,激發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渴求和學習欲望,這就是多媒體的強大優勢,也是音樂欣賞的必要手段。這對少兒全方位體驗音樂的美感,開發對音樂的感知力、想象力、創造力和對音樂情感的凝聚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表現是實踐性很強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性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音樂欣賞課堂上,可向學生多提問、多對話,不要單一的坐看、靜聽,盡量為學生提供表現能力的機會,避免課堂上的沉悶和凝重,教師隨時能夠調節課堂氣氛,要使學生表現出飽滿的精神、活潑的笑臉、旺盛的斗志、振奮的情緒,這才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有好的教學效果。

查看全文

音樂欣賞與音樂聽覺能力培養論文

摘要: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是準確、深刻地欣賞音樂的基礎。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包括對音樂音響的辨別、感受和記憶能力以及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內心聽覺能力,這些能力可以引起欣賞者的情感體驗,使欣賞者伴隨音響感知和情感體驗產生豐富的想象與聯想,將音樂作品的內涵在欣賞者的內心聽覺中創造性地再現,給音樂作品恰當、理性的評價。所以說,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是音樂欣賞的前提和核心。

關鍵詞:音樂欣賞音樂聽覺能力音響感知情感體驗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活動都依賴于聽覺,音樂欣賞更是必須借助聽覺而實現的藝術活動。許多人在聆聽音樂時,會感覺到它的奇妙無比,同時似乎又覺得難以捉摸,這就和音樂聽覺能力高低有關。如果我們具備一定的音樂聽覺能力,就能在聽覺中較為準確地感知、認識和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可見,要領會音樂作品的真諦,具有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是極其重要的。

音樂的聽覺有兩種:“一種是外在聽力,就是聽到一個人演奏出的聲音;另一種是內在的聽力,就是想象著音樂應有的樣子”。二者都是音樂欣賞心理活動的體現,也是音樂經驗積累的結果。只要具備正常的聽覺器官,人人都能具有一般的聽覺能力。然而,一般聲音聽覺能力和音樂的聽覺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先天具備的,而后者則要經過有目的的訓練才能具備。

所謂音樂聽覺能力就是“音樂感受能力”,這種感受能力是在多聽、多想的基礎上提高的,它會產生對音樂作品的不同理解以及欣賞者對不同類型音樂作品的評判態度。由于音樂給予人們的感受首先是情緒上的反映,如愉快、煩躁、激動等,而情感又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所持某種態度的反映,如喜、怒、哀、樂等。所以,音樂欣賞的重要通道是借助于音樂聽覺的情感體驗。從音樂欣賞的心理因素來看,欣賞是接受環節,它不是以表演或為獲得某種具體成果為目的,而是聆聽者結合自己的主觀經驗,通過內心聽覺引起回憶、想象及聯想等,豐富自己從欣賞音樂中獲得的情感體驗,這也是通過音樂聽覺能力對音樂作品進行再創作的行為。根據人對音樂感知能力的認識規律,音樂聽覺能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敏銳的音響感知能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