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產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9 03:46: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銀杏產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銀杏產業調查報告(市)
根據局安排我站針對我市銀杏產業情況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我市銀杏年產量8000噸,發展銀杏生產成為發展高效林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及創取外匯的重要途徑。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末,我國銀杏出口價格逐年上漲。1980年以前,銀杏收購價為每千克0.8-1.0元,1987年為1.4—1.8元,1988年上升至28—30元,1995年上升到40—50元。1996年南京、泰興等地優質大白果價格高達每千克70元。1998年,因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銀杏出口受到沖擊,銀杏市場價由1997年的每千克50元一度跌至25元左右。另外隨著銀杏各產區產量的增加,近幾年銀杏市價維持在每千克4—10元左右,但優質銀杏出口價格仍維持在每干克30元左右。通過分析泰興銀杏產業發展現狀,找出存在問題,剖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探索發展前景。
一、泰興市銀杏產業發展現狀
1、銀杏產業組織領導與政策引導方面。泰興市先后成立了以分管書記、分管市長為正副組長的“干果林基地建設領導小組”、“銀杏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銀杏開發領導小組”和“銀杏產業化領導小組”等,加強對銀杏產業的領導。泰興市人大也于1992、1994年分別作出了“銀杏樹為泰興市樹”和“關于大力發展銀杏生產的決議”。同時落實銀杏林權政策。早在1982年,泰興市就對全市所有投產的銀杏大樹,頒發了林權證,具體明確樹址、所有權和收益權。2002年起在全市范圍內全面開展了第二次銀杏林木定權發證工作,一戶一證,全市發證10萬份。
2、銀杏基地建設與生產方面。泰興市現有定植銀杏樹650萬株(比2000年的480萬株,增加了170萬株),其中掛果樹近100萬株,盛果樹近30萬株;常年白果產量5000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3;銀杏樹占地面積35.2萬畝,其中圍莊林22.2萬畝;銀杏木材蓄積量31萬立方米;銀杏育苗面積0.2萬畝,各種規格苗木500萬株,銀杏成片林12.8萬畝。現有加工企業12家,銀杏旅游已經起步,2002年被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為“全國銀杏標準化示范區實施縣”。2003年9月23日經省林業局批準建設為“江蘇省古銀杏森林公園”,銀杏產值已占全市農業總產值的29.7%。
3、品牌建設方面。泰興市素以銀杏栽培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品質優良、創匯率高而被中外譽為“銀杏之鄉”,多次獲得各種榮譽稱號,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初期先后被列為江蘇省、全國干果林(銀杏)生產基地,1994年和2001年兩次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全國經濟林先進市”。1995年6月3日當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田紀云同志為泰興題詞“銀杏第一市”,同年12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在全國“中華之最”評選中,授予泰興市“中國銀杏之鄉”稱號(中最字0197),1996年獲原林業部授予的“全國科技興林示范市”稱號,2000年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首批“中國名特優經濟林銀杏之鄉”稱號,2002年被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為“全國銀杏標準示范區實施縣”。“泰興白果”(泰興大佛指)1993年被江蘇省農林廳選定參加意大利維羅納國際農業博覽會,1997年在江蘇省首屆銀杏名優品種評比活動中獲“江蘇省名優銀杏”稱號(第一名),1999年被江蘇省質量管理協會用戶委員會評為江蘇市場用戶評價滿意商品,被‘99昆明世博會指定為唯一無公害白果,享有永久冠名權,2002年7月,被江蘇省無公害農產品認定委員會認定為“江蘇省無公害農產品”,制定的“泰興白果”標準作為2002年江蘇省地方標準實施,2003年4月“泰興白果”證明商標經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核準注冊,“泰興白果”被江蘇省農林廳選定于2004年7月參加英國皇家農展。2004年8月31日,國家質檢總局檢驗檢疫局113號公告,給予“泰興白果”原產地域保護。“泰興白果”這一品牌,為泰興市搞開發、促銷售,積累了相當豐厚的無形資產。
4、栽培技術方面。泰興市相對于其他銀杏產區具有栽培種植技術優勢,在銀杏生產上建立了市、鄉(鎮)、村三級技術服務網絡,形成了包括育苗、栽植、嫁接、施肥、人工授粉、防病治蟲、貯藏保鮮等一整套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全市農民幾乎都參加過銀杏生產技術的專業培訓。2002年成立了林業局,現有5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其中高工8人,工程師22人,先后取得“成年銀杏綜合豐產技術的改進應用”、“銀杏超小卷葉蛾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銀杏早果豐產綜合技術”、“銀杏人工授粉最佳期預測預報技術的改進及應用”“縮小銀杏結果大小年差異的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等8項成果,獲部、省、市科技進步獎,并在生產中推廣應用。
銀杏產業調查報告(市)
根據局安排我站針對我市銀杏產業情況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我市銀杏年產量8000噸,發展銀杏生產成為發展高效林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及創取外匯的重要途徑。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末,我國銀杏出口價格逐年上漲。1980年以前,銀杏收購價為每千克0.8-1.0元,1987年為1.4—1.8元,1988年上升至28—30元,1995年上升到40—50元。1996年南京、泰興等地優質大白果價格高達每千克70元。1998年,因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銀杏出口受到沖擊,銀杏市場價由1997年的每千克50元一度跌至25元左右。另外隨著銀杏各產區產量的增加,近幾年銀杏市價維持在每千克4—10元左右,但優質銀杏出口價格仍維持在每干克30元左右。通過分析泰興銀杏產業發展現狀,找出存在問題,剖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探索發展前景。
一、泰興市銀杏產業發展現狀
1、銀杏產業組織領導與政策引導方面。泰興市先后成立了以分管書記、分管市長為正副組長的“干果林基地建設領導小組”、“銀杏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銀杏開發領導小組”和“銀杏產業化領導小組”等,加強對銀杏產業的領導。泰興市人大也于1992、1994年分別作出了“銀杏樹為泰興市樹”和“關于大力發展銀杏生產的決議”。同時落實銀杏林權政策。早在1982年,泰興市就對全市所有投產的銀杏大樹,頒發了林權證,具體明確樹址、所有權和收益權。2002年起在全市范圍內全面開展了第二次銀杏林木定權發證工作,一戶一證,全市發證10萬份。
2、銀杏基地建設與生產方面。泰興市現有定植銀杏樹650萬株(比2000年的480萬株,增加了170萬株),其中掛果樹近100萬株,盛果樹近30萬株;常年白果產量5000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3;銀杏樹占地面積35.2萬畝,其中圍莊林22.2萬畝;銀杏木材蓄積量31萬立方米;銀杏育苗面積0.2萬畝,各種規格苗木500萬株,銀杏成片林12.8萬畝。現有加工企業12家,銀杏旅游已經起步,2002年被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為“全國銀杏標準化示范區實施縣”。2003年9月23日經省林業局批準建設為“江蘇省古銀杏森林公園”,銀杏產值已占全市農業總產值的29.7%。
3、品牌建設方面。泰興市素以銀杏栽培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品質優良、創匯率高而被中外譽為“銀杏之鄉”,多次獲得各種榮譽稱號,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初期先后被列為江蘇省、全國干果林(銀杏)生產基地,1994年和2001年兩次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全國經濟林先進市”。1995年6月3日當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田紀云同志為泰興題詞“銀杏第一市”,同年12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在全國“中華之最”評選中,授予泰興市“中國銀杏之鄉”稱號(中最字0197),1996年獲原林業部授予的“全國科技興林示范市”稱號,2000年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首批“中國名特優經濟林銀杏之鄉”稱號,2002年被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為“全國銀杏標準示范區實施縣”。“泰興白果”(泰興大佛指)1993年被江蘇省農林廳選定參加意大利維羅納國際農業博覽會,1997年在江蘇省首屆銀杏名優品種評比活動中獲“江蘇省名優銀杏”稱號(第一名),1999年被江蘇省質量管理協會用戶委員會評為江蘇市場用戶評價滿意商品,被‘99昆明世博會指定為唯一無公害白果,享有永久冠名權,2002年7月,被江蘇省無公害農產品認定委員會認定為“江蘇省無公害農產品”,制定的“泰興白果”標準作為2002年江蘇省地方標準實施,2003年4月“泰興白果”證明商標經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核準注冊,“泰興白果”被江蘇省農林廳選定于2004年7月參加英國皇家農展。2004年8月31日,國家質檢總局檢驗檢疫局113號公告,給予“泰興白果”原產地域保護。“泰興白果”這一品牌,為泰興市搞開發、促銷售,積累了相當豐厚的無形資產。
4、栽培技術方面。泰興市相對于其他銀杏產區具有栽培種植技術優勢,在銀杏生產上建立了市、鄉(鎮)、村三級技術服務網絡,形成了包括育苗、栽植、嫁接、施肥、人工授粉、防病治蟲、貯藏保鮮等一整套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全市農民幾乎都參加過銀杏生產技術的專業培訓。2002年成立了林業局,現有5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其中高工8人,工程師22人,先后取得“成年銀杏綜合豐產技術的改進應用”、“銀杏超小卷葉蛾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銀杏早果豐產綜合技術”、“銀杏人工授粉最佳期預測預報技術的改進及應用”“縮小銀杏結果大小年差異的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等8項成果,獲部、省、市科技進步獎,并在生產中推廣應用。
探討銀杏葉片泛黃原因防止措施
摘要:根據近連續三年的調查、觀察,將銀杏葉片失綠原因、癥狀識別及防治對策作以總結,以供參考。
關鍵詞:銀杏葉片枯黃原因防治
邳州栽植銀杏歷史悠久。據考證,從漢代開始種植,盛于唐,發展于明清。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邳州銀杏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尤其是1986年邳州市被國家和江蘇省批準為“銀杏商品生產基地縣”以來,全市掀起了銀杏基地建設熱潮,在種植規模、社會化組織、新品種選育和科研實驗等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使邳州銀杏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了非常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為邳州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型產業。近年來,在魯南蘇北銀杏產區,銀杏葉片大面積早期失綠枯黃,導致早期落葉,特別是銀杏平茬采葉圃,梅雨季節過后,更是落葉嚴重,失去商品價值,發生“早秋”現象,給果農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根據近連續三年的調查、觀察,將失綠原因、癥狀識別及防治對策作以總結,以供參考。
一、邳州銀杏產業背景
據調查,邳州市24個鎮中有18個鎮種植銀杏,重點銀杏產區集中在邳州東北部的沂河沖積平原上,形成了以陳樓、官湖、邳城、鐵富、港上、鄒莊等鎮為主的全國著名的優質銀杏生產基地。全市現有銀杏成片園28萬畝,其中銀杏綜合工程園近15萬畝,四旁栽植1000萬株,定植銀杏總株數達1600萬株,銀杏果年產量達1600噸,年產優質銀杏干青葉15000噸。2000年4月,邳州市被國家林業局首批命名為全國名特優經濟林——銀杏之鄉,2001年被國家林業局評為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市),同年被確定為全國經濟林生產示范縣。2000年以來,邳州市按照現代中藥材規范化栽培管理要求,建成銀杏葉用GAP生產基地3多萬畝。2005年6月,通過了國家藥監局的驗收,成為全國第一家中藥材(銀杏葉)GAP生產基地。科農工貿配套成龍。全市圍繞銀杏生產,建成銀杏葉提取物生產企業9家,13條生產線,設計生產能力為年產銀杏黃酮250噸,內酯25公斤。其中2個銀杏黃酮提取廠具有自營出口權。先后建成千噸銀杏恒溫庫一座,銀杏葉烘干廠5家,季節性烘干能力達6000噸,銀杏食品、保健品加工企業40多家。1998年經省政府批準,組建了江蘇銀杏生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同時成立銀杏產業發展專家指導委員會,并建成銀杏葉提取物檢測中心,這些都標志著邳州市銀杏產業已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1999年邳州市和美國宇源藥業有限公司合資興建的江蘇艾博藥業有限公司正式投產,年設計生產銀杏酮膠囊5000萬粒,片劑3000萬片,袋泡茶1億袋,可新增銷售收入5600萬元。江蘇銀杏生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邳州市銀杏科學研究所,專事銀杏科學研究和綜合開發,并興建銀杏專業批發市場2座。邳州銀杏貿易網點如織,產學研一體化,農工貿一條龍的框架基本形成。邳州市2008年銀杏產業綜合收入達18億元以上,全行業直接為農民實現收入近9.5億元。據統計,全市銀杏果、葉、苗、盆景年收入超過2萬元的農戶近4000戶,其中5萬元以上的農戶有1000多戶。銀杏產業的發展使一大批農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也成為邳州市近年來農村經濟發展中新興的支柱產業之一。
推廣科工作總結及工作計劃
2011年一年以來,銀杏科技推廣科在局黨組的正確領導下和上級業務部門的幫助指導下,局各科室協作配合,以提高林業三大效益為中心,狠抓年初確定的各項工作任務,完成了上級下達的各項任務指標。現就全年工作總結匯報如下:
一、加強政治業務學習,提高全體人員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
科室全體人員都能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法律法規,業務的學習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在工作中得到了更好的應用。
二、積極推廣銀杏葉GAP的認證,增加全縣人民經濟收入
近年來我縣銀杏葉的發展由于不規范發展達不到國家標準,生產出的產品沒有市場,而且價格太低,致使群眾對銀杏葉栽植的積極性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同時也給群眾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今年在縣政府的領導下,我們和科技局共同負責這項目。在銀杏產業方面:一是以“縣銀杏產業化開發關鍵技術集成研究”和“中醫藥現代化科技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兩個項目的實施為重點,突出抓好銀杏葉GAP基地建設。計劃用3年時間,新建和改建銀杏葉GAP基地10000畝。目前已完成5000畝,其中新建1500畝,改建3500畝。二是進一步優化銀杏種植結構,以新村、重坊、勝利、港上、高峰頭等各鄉鎮為主,新建銀杏綠化苗木培育園3000畝。現已完成縣政府下達銀杏葉GAP基地建設任務,預計增加產值3000萬元,增加了人民的收入。
三、大力發展銀杏系列產品加工,提高銀杏產業的附加值
局長在政協視察林業工作會講話
同志們:
今天,縣政協組織政協常委對今春全縣的植樹造林工作進行視察,主要目的是通過實地視察我縣造林綠化工作,對我林業及生態建設提出建議和意見。縣政府對這次視察活動高度重視,縣林業局和有關鄉鎮對視察活動進行了精心安排,做了大量準備工作,組織了很好的視察現場,保證了視察工作的順利進行。我們看了街道和鎮的種苗花卉基地建設,鄉的荒山綠化,鎮的金銀花栽植,鎮的銀杏生產,現場聽取了各鄉鎮的情況介紹。剛才,縣林業局局長匯報了今春全縣植樹造林工作,各位常委作了認真地發言,在對今春我縣植樹造林工作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的同時,也提出了一些非常切合實際的建議和意見,對此,我完全贊同。綜合各位常委的發言,就林業工作我談兩點意見:
一、今春的植樹造林工作成效顯著
今年我縣林業工作緊緊圍繞“全省綠化模范縣”創建,大力開展城鄉綠化,做大做強銀杏、杞柳及苗木花卉等特色產業,加強林政資源管理、打擊毀林違法犯罪、強化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全面提升造林綠化水平。共完成新造林3.2萬畝,新建、完善高標準農田林網15.2萬畝,新發展苗木花卉基地3500畝,新栽植樹280萬株,超額完成了市林業局下達的造林任務。總結起來主要有三個特點:
(一)各級高度重視,采取措施得力。可以說,縣委、縣政府對今年的林業工作是十分重視的,在全縣農業農村工作會議上對林業工作進行了安排,縣政府印發了《2011年全縣造林綠化工作意見》,將任務分解落實到鄉鎮(街道)。3月11日,縣委、縣政府組織開展了“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縣六大班子領導成員參加的,社會各界積極響應的大規模義務植樹活動,并在植樹節期間安排植樹節電視講話,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全縣各級認真貫徹落實縣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綠化模范縣創建工作和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加強領導、精心組織,方案早制定,地塊早落實,苗木早準備,迅速掀起了春季植樹造林高潮。縣林業局在新聞頻道開辟春季植樹造林專欄,制作植樹造林專題片兩部,于春季植樹造林期間播放。縣林業局印制植樹造林宣傳條幅1200余幅,在鄉鎮駐地及村莊懸掛。春季造林期間,縣林業局抽調人員,由局黨組成員帶隊,成立五個春季植樹造林督導指導小組,分赴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
(二)特色鮮明,重點突出。今年的林業工作堅持造林和保護兩手抓,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和特色產業建設并重,圍繞綠化模范縣創建工作抓了以荒山綠化為重點的長防工程建設,以沂、沭河為主的水系生態林建設,重點湖片的高標準農田林網建設和綠化示范村鎮建設。同時進一步加快銀杏、杞柳及種苗、花卉等特色產業的發展,壯大林業品牌,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上述重點既是體現上級林業工作會議的主要精神,也是立足我縣林業發展的實際。各鄉鎮在植樹造林工作中立足本鄉鎮實際,突出特色,抓住重點,打造亮點,初步形成了以綠色通道、水系生態林、農田林網為骨架,東部生態林、西部銀杏、南部豐產林、北部杞柳、中部優質水果及花卉的綠化網絡體系。
全國第十二次銀杏學術研討會歡迎辭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同志們:
大家好!由中國林學會銀杏研究會和長汀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全國第十二次銀杏學術研究會”今天在這里隆重開幕。這是全國銀杏種植開發研究專家們相聚的一次盛會。首先我代表中共長汀縣委、長汀縣人民政府對本次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不辭辛勞、遠道而來出席本次學術研討會的各位專家、代表、來賓表示熱烈的歡迎!
長汀,又名汀州。地處福建西部、武夷山脈南麓,南與廣東近鄰,西與江西接壤,是福建省西大門,也是沿海省份進入內陸腹地的黃金通道。長汀縣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革命文化。自唐開元21年(公元733年)置長汀州后至清末的一千多年里,長汀城都是各個朝代的州、郡、路、府的治所。盛唐時,汀州府為福建五大州之一(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也是客家人繁衍生息、壯大發展的祖籍地,是客家人的大本營,被海內外客家人稱為“客家首府”。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許多珍貴文物,1994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長汀縣是全國三個老蘇區之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長汀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央蘇區的經濟文化中心,當時被譽為“紅色小上海”“紅軍的故鄉、紅色土地和紅旗不倒的地方”。當時,福建省蘇維埃政府、中共福建省委、省軍區等機構設在長汀,也是福建革命運動的政治、軍事中心。國際友人路易·艾黎稱汀州城是中國最美麗的兩座山城之一,城區主要景點有臥龍山、朝斗巖、客家博物館、辛耕別墅等,各位代表可以利用會余時間,多走走、多看看。
長汀地處中亞熱帶,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適宜銀杏的生長與種植。同時長汀又是山區農業大縣,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積極培育特色農業產業,努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不斷壯大農村實力是當前的首要任務。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發展銀杏產業,把它作為一項與扶貧開發、生態建設有機結合的重要工作來抓,提出了《關于大力推廣種植銀杏的意見》,近年來,全縣已種植銀杏近5000畝12萬株,早期種植的已開始開花結果。廈門樹王銀杏制品有限公司在策武鄉南坑村租賃山場建設銀杏生態園,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帶動了當地群眾致富,經濟效益開始顯現。明天,大會將組織各位代表、來賓到那里參觀指導。這次全國銀杏學術研討會在長汀召開,必將推動我縣銀杏事業的發展。我們將竭盡所能做好會議后勤保障工作。但由于條件有限,對會議服務工作做的不夠的地方,請各位代表多加批評指正。
最后,預祝大會取得圓滿成功!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謝謝大家!“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價值探討
摘要:我國有著悠久且燦爛的農耕文化,河南作為農業大省,是我國農業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當今環境下,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推進,人類歷史上創造的農業文明不斷被破壞、遺棄,甚至是遺忘。黨的提出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掘和保護農業文化遺產能夠有效地推進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農業文化遺產;河南省;傳承;農耕文化
1河南農業文化遺產概況
1.1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及發展
為應對全球糧食安全、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有關國際組織和國家發起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NS)保護項目。農業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新型的遺產概念,引起了專家學者的熱烈討論。①中國農業農村部2015年頒布施行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指出,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指我國人民在與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世代傳承并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完善的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的農業生產系統,包括由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由農業農村部認定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②雖然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出現較晚,但我國對農業文化遺產的實質性保護早在20世紀初就已經開始了。起初是一批學者為保護傳統農學,對一些農業文獻進行搜集和整理。近年來,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從側重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逐步拓展到對農業生產制度、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生態系統、農業景觀等方面的關注與研究,研究對象由“固態”向“活態”延伸。
1.2河南傳統農耕文化的發展地位
林業系統資源管護工作總結
一、2012年工作情況
今年以來,我縣林業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業務部門的指導幫助下,我局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生態小康縣建設目標,以綠色建設為主線,以林業綜合行政執法為保障,一手抓春季植樹造林工作,一手抓森林資源管護工作,全縣林業工作呈現出又好又快發展勢頭,圓滿完成了全年的各項工作任務。
全縣林業系統廣大干部職工開拓創新,扎實工作,抓住造林的有利時機,迅速掀起了以荒山綠化為重點、以綠色建設為目標的春季植樹造林潮。造林綠化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在造林質量、林權改革、資源管護等方面都實現了不同程度的突破。全縣共完成新造林2.8萬畝,其中荒山綠化1.2萬畝,豐產用材林1.0萬畝,新育苗0.2萬畝,更新、完善農田林網16萬畝,補植完善綠色通道長度30公里,新栽植樹木450余萬株,林木覆蓋率達到31%以上。在9月29日召開的全市首屆花卉博覽會上,榮獲展位布置一等獎,團體競賽一等獎;由縣林業局統一組織參展的春緣花店、璽苑花店、花藝軒花店等共有56件參展作品獲獎,獲獎項總數為各縣區之首。總結2012年各項工作,重點抓好了以下幾方面:
(一)強化措施,加快造林綠化步伐
一是積極推進荒山綠化工程。今年我縣的荒山綠化任務為2.0萬畝,其中縣直單位包荒山綠化任務1.0萬畝,鄉鎮1.0萬畝。今年縣委、縣政府繼續實行縣直單位包荒山綠化責任制,目前已有29個縣直單位投資18.9萬元,提供苗木近5萬株用于荒山綠化。紅花、泉源等鄉鎮積極借鑒外地荒山綠化成功經驗,探索荒山綠化新思路,走政府政策推動,大戶承包示范的荒山綠化路子,承包、拍賣宜林荒山的經營權、綠化權,不斷加快荒山綠化步伐。同時按照省林業局部署,我們對全縣范圍內的荒山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和規劃。林業局共抽調6名技術人員組成兩個組,撥付資金10萬元,用于購置儀表、地形圖、GPS衛星定位系統等調查工具,抽調專用調查車一輛。外業調查歷時兩個半月,主要規劃了六個鄉鎮、兩個林場的宜林荒山、疏林地面積、分布、立地條件等因子,內業匯總歷時一個月。共規劃荒山造林面積53653.5畝,其中純荒山造林14241畝,疏林地補植造林913.5畝,退耕還林造林38499畝,規劃防護林面積36982.5畝,用材林面積405畝,經濟林16266畝。編寫了《縣荒山造林規劃方案說明書》,繪制全縣荒山現狀圖、全縣荒山造林規劃圖及各鄉鎮荒山造林規劃圖。制定了《縣荒山造林規劃方案》,經縣人民政府研究通過,并上報省林業局,順利通過省、市檢查組的檢查。為全面掌握全縣林業生產新情況,局黨組專門成立了檢查組對全縣各鄉鎮2012年新造林進行了檢查。結果為:2012年全縣共完成新造片林18212畝,其中一般造林14890畝,荒山綠化3297畝。采用種子繁育銀杏葉GAP基地1020畝,花卉面積3106畝,育苗1728畝。新建、更新、完善農田林網265390米。
二是拓寬特色產業發展模式。在銀杏產業方面:以“縣銀杏產業化開發關鍵技術集成研究”和“中醫藥現代化科技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兩個項目的實施為重點,突出抓好銀杏葉GAP基地建設。新建和改建銀杏葉GAP基地5000畝,其中新建1500畝,改建3500畝。進一步優化銀杏種植結構,以新村勝利、港上、等各鄉鎮為主,新建銀杏綠化苗木培育園3000畝。以銀杏品種園和新村古銀杏園為重點,沿濱河路開發銀杏生態旅游,完成新村鄉省級古銀杏森林公園申報申請,目前正在審批階段。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因地制宜建設一批科技含量,產品質量優,附加值的加工企業,促進了加工增值。建設了投資5000萬,年加工銀杏干葉3000噸以上的銀杏葉深加工龍頭企業,同時發展了6家規模較大、產品技術含量較的銀杏葉茶加工企業,創造了多個銀杏產品的知名品牌,拉動了當地銀杏特色產業的發展。在杞柳產業方面:繼續擴大杞柳基地規模,加快杞柳產業升級,以沙墩、2011等鄉鎮為主,新發展杞柳4000畝。利用林業網絡為杞柳加工業免費提供信息平臺,為木材和杞柳加工企業辦理林業低息貸款500多萬元,全方位多角度提升林業產業品牌。實施杞柳種質資源庫項目建設。在馬陵山林場和沙墩鎮建成杞柳種質資源科研基地100畝,保存全國各地的杞柳種質資源120余個。完成開拓杞柳制品國內、國際市場的調研及國家商務部組織的杞柳編織品的展出等工作。在優質水果方面,以荒山綠化為重點,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發展桃、柿子、核桃等優質經濟林1500畝。
深究邳州旅游發展總體規劃
摘要:旅游發展,規劃先行。旅游規劃是旅游未來發展的藍圖,是一個地方旅游發展的指導和依據。邳州旅游規劃幾易其稿,不斷修編,但一直眾味難調。
關鍵詞:旅游;規劃
旅游規劃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旅游規劃通則中,國家旅游局將旅游規劃定義為:
1、旅游發展規劃是根據旅游業的歷史、現狀和市場要素的變化所制定的目標體系,以及為實現目標體系在特定的發展條件下對旅游發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
2、旅游區規劃是指為了保護、開發、利用和經營管理旅游區,使其發揮多種功能和作用而進行的各項旅游要素的統籌部署和具體安排。
從國家旅游局的定義上我們不難看出,旅游規劃是對旅游區、旅游資源的綜合評價、市場分析、要素安排的計劃,它分為旅游發展規劃和開發規劃兩個大層面。發展規劃一般更宏觀一些,開發規劃則具體一些。發展規劃可分為國際、國家、市區、縣鎮和景區的層面;開發規劃可分為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等。除此之外還有旅游項目規劃以及專門的規劃,如活動、營銷策劃等。一個地區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高質量的旅游規劃,一個完整的旅游規劃應包括旅游發展規劃、旅游區規劃、旅游項目規劃以及旅游策劃等內容。作為地方政府制定指導當地旅游業發展的規劃主要是指旅游發展規劃和旅游區規劃,地方政府希望通過專家們將本地的實際情況與專業理論的結合,提出當地旅游業發展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標,劃定旅游開發和保護的范圍,實現當地旅游業科學、持續、健康發展。
縣區委新年致詞
縣區委2008年新年致詞
迎春聯誼會致辭
各位領導、各位老鄉、各位來賓、朋友們:
在今年新春佳節即將來臨之際,我們在這里歡聚一堂,共敘鄉情,喜迎新春。首先,我代表縣委、縣政府向大家表示熱烈的歡迎!向你們和你們的家人致以親切的節日問候和良好的新春祝愿!
剛剛過去的某年,是郯城經濟建設大發展、社會事業大進步的一年。一年來,在省、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們團結帶領全縣廣大干部群眾,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解放思想,干事創業,加快發展,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勝利。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元,同比分別增長、和。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經濟作物面積發展到萬畝,糧經比例調整到:,畜牧業總產值億元,形成了銀杏、杞柳、瓜菜、板栗、桑蠶、畜牧六大優勢產業,生產基地達到多萬畝,龍頭企業家,培植了“中國銀杏之鄉”和“中國杞柳之鄉”的新優勢。工業經濟整體實力明顯增強。形成了化工、造紙、機械、釀酒、工藝美術、五金、建材、服裝、食品、煤炭十大支柱產業,規模企業發展到家,恒通化工、魯南紙業兩大企業集團分別進入全國化工企業百強和全國造紙企業強,利稅連續三年過億元。民營經濟發展勢頭迅猛。全縣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總數分別達到萬戶和家,從業人員萬人。糖果城發展成為全國三大糖果生產基地之一;服裝城的魯蒙莎、孔師、秋豪等名牌服裝生產能力達到萬套;柳編業發展基地萬畝、龍頭企業家、帶動個專業村近萬人從事經營;全縣專業村發展到個,占行政村總數的。招商引資和外經外貿實現較大突破。全年實際利用縣外資金億元,利用境外資金萬美元,進出口總額萬美元,自營出口萬美元,分別增長、、和。城鎮和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投資億多元實施了城區條道路硬化改造和維修、郯馬路綠化亮化、約翰·萊特國際學校及個住宅小區等重點工程建設。村村通工程完成投資萬元,建設路段公里。膠新鐵路郯城段各項工程建設全部竣工。社會穩定局面進一步鞏固,精神文明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成績,黨的建設不斷加強。全縣呈現出政治社會安定、經濟快速增長、人民安居樂業、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
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全縣人民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的結果,也是與在座各位的熱心支持、鼎力幫助分不開的。在這些輝煌的成績里,飽含著你們熱愛家鄉、報效家鄉的一腔赤子之情,凝聚著你們關心郯城、支持郯城的一份深情厚誼,浸透著你們無私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郯城萬父老鄉親向多年來關心和支持郯城發展的領導、老鄉和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