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世界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9 17:37: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藝術世界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藝術世界中的體驗與藝術體驗中的世界
體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釋義為: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親身經歷。兩個義項都只強調體驗的認知性和實踐性而忽略了其主觀感受性、情感性及意趣性。“體驗”在德文中為“Erlebnis”,“這個詞在19世紀70年代才成為與‘經歷’(Erleben)相區別的慣用詞。”[1]心理學告訴我們,“體驗的過程是大腦皮質從抑制到興奮的過程,是相對穩定的主體審美經驗的激發流動、重新組合的過程,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進行聚精會神的體驗時所感受到無窮意味的心靈戰栗。”[2]即“所謂體驗是經驗中見出意義、思想、詩意的部分。”[3]顯然,體驗活動所具有的情感性乃至形而上意義是不能忽視的。要講清楚體驗,就要分析體驗與經驗的區別和聯系。一般來說,經驗的意義較寬泛,“作為人的生物的與社會閱歷的個人的見聞和經歷及獲得的知識和技能”[4]都可以統稱為經驗,經驗具有明顯的歷史積淀性和普遍認同性,是相對靜態的。體驗則是主動的、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在體驗活動中,隨著情感、想象、理解、靈感等多種心理因素的交融、重迭、激蕩、回流而出現不同的情感及情緒形態,從而易于呈現為審美過程,因此常常與藝術品味密不可分。然而,任何體驗都是以一定的經驗為基礎的,體驗“是經驗中見出意義、思想和詩意的部分。”[5]如伽達默爾所說的:“如果某個東西不僅被經歷過,而且它的經歷存在還獲得一種使自身具有繼續存在意義的特征,那么這東西就屬于體驗,以這種方式成為體驗的東西,在藝術表現里就完全獲得一種新的存在狀態。”[6]這種新的存在狀態,便是胡塞爾所說的“交互性主體”通過巴赫金所說的“參與性思維”所建立的“溝通的世界”,即具有“共在性”的世界。所謂“溝通”,指的是“內在地與世界、身體和他人建立聯系,和它們在一起,而不是在它們的旁邊。”[7]
一、藝術世界中的體驗
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其獨特之處就在于,藝術并不是哲學、政治、科學、道德思想的特殊形式的簡單重復。藝術作品的世界與人的存在、生命、世界同構,這就決定了藝術的寬廣范圍和深刻內蘊不是任何文化現象所能比擬的。哲學集中在思維與存在的關系上,政治集中在階級之間的關系之上,而藝術則是將視界投注在人與世界的諸多關系,包括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關系之中。藝術世界有如梅洛-龐蒂所說是“現象學的世界”:“現象學的世界不屬于純粹的存在,而是通過我的體驗藝術世界中的體驗與藝術體驗中的世界的相互作用顯現的意義,因此,主體性和主體間性是不可分離的,它們通過我過去的體驗在我現在的體驗中的再現,他人的體驗在我的體驗中的再現形成它們的統一性。”[8]梅洛-龐蒂是這樣理解現象學與藝術世界的一致性的:“現象學和巴爾扎克的作品、普魯斯特的作品、瓦萊里的作品或塞尚的作品一樣在辛勤耕耘,——靠著同樣的關注和同樣的驚訝,靠著同樣的意識要求,靠著同樣的思想理解世界的意識要求,靠著同樣的想理解世界或初始狀態的歷史的意義的愿望。”[9]由此看來,藝術體驗的基本意義就在于:“使人較充分地發揮其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的作用,從而進入到一種具有高度統一的意象性世界中。”[10]
(一)體驗中的生活世界與藝術世界之區別和聯系
要對藝術家及藝術欣賞主體的審美體驗進行發生學的、歷時性的考察之前,有必要首先分析一下生活世界和藝術世界的聯系及區別。藝術世界不同于現實生活,如果說現實生活相對于藝術世界來說是“自在的”,那么藝術世界相對于現實生活來說就是“自為的”。從鄭板橋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階段來看,生活世界便是藝術家之“眼中之竹”。沒有現實生活中農婦勞動步履的艱險,就不會有凡高畫筆下的“鞋具”,這“鞋具”已不是審美意識之外的“自在之物”,而是因“真理的自行置入”而向我們敞開世界性意義的“自為之物”。因此,藝術世界相對于生活世界是“自由的”。藝術的創造是審美創造,是按照“美的規律”進行的實踐活動,因而可以達到“自由”的審美境界。任何藝術創作,都是創作主體以其審美理想、審美能力、審美觀念、審美趣味,把在生活中得到的零散的審美體驗組織起來,集中概括,予以系統化、情感升華之后形成新的審美體驗,并以藝術符號的方式凝定下來形成藝術作品的過程。歌德說過:“詩人不是生下來就知道法庭怎樣判案,議會怎樣工作,國王怎樣加冕,如果要寫這類題材而不愿違背真理,他就必須向經驗或文化遺產請教。”[11]實際上,藝術家一開始觀察生活,就已經把自己的主觀因素帶入其中,映入藝術家眼簾的生活情景已不是生活本身,而是經過選擇、概括和創造的了。泰戈爾就這樣說過:“我發現,我一打開門,生活的記憶不是生活的歷史,而是一個不知名的畫家的創作,到處涂抹的五彩斑斕的顏色,不是外面光線的反映,而是出自畫家自己的,來自他心中情感的渲染。”[12]因此應該說,藝術家是站在生活世界與藝術世界的臨界點上將“生活世界”與“藝術世界”聯系起來的。
(二)形——象——境的相激而生
藝術世界研究論文
用語言塑造形象的文學
美術、音樂、舞蹈、戲劇、電影、建筑、雕塑等等,通過塑造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幫助讀者、觀眾認識和理解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和現象,使他們得到美的享受和教育,這些門類都叫藝術。
各種不同的藝術用來塑造藝術形象的方式和使用的材料各不相同。繪畫、雕塑、建筑,采用的是線條、色彩、泥土、磚瓦;音樂、舞蹈,用的是音響、節奏、旋律、人體動作……文學塑造形象的材料是語言,所以,文學是“用語言來表達和造型的藝術”,或者稱為“語言藝術”。
用語言來塑造形象的有小說、詩歌、劇本、散文等等。作家把自己對生活的觀察、體驗、認識、理解,用語言表達出來,構成文學形象;讀者通過作品的語言,經過一番理解、感受和再創造,在自己頭腦中形成了文學形象。因此,語言成了作家與讀者心靈溝通的橋梁。
文學借助語言來塑造形象,具有其他藝術無法相比的優勢。因為一幅畫可以畫出一個人的相貌和神態,卻很難畫出這個人頭腦里思維活動的復雜過程;但是一篇小說就不同了,它不僅可以描寫出人物的肖像、衣飾、表情等外表的東西,而且還可以表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細致的心理活動。語言可以狀物抒情、敘事議論,可以描繪事物發展的過程。它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自由靈活地表現過去與未來、現實與虛幻的各種各樣的情境。所以,用語言塑造形象的藝術——文學,是藝術門類中最富有表現力的一種藝術。
文如其人的風格
數碼藝術哲學及信息時代藝術世界
摘要:隨著科學的發展,信息技術的進步,數碼藝術開始逐漸興起,相比于傳統藝術,有很大的不同。數碼藝術哲學對數碼藝術進行了根本的定義,作為一門學科,數碼藝術哲學融合了藝術學、哲學以及信息科技等學科。藝術視界作為該學科的主要入手點,融合了文理兩類學科,要想提高數碼藝術哲學建設效果,不僅要吸收數碼藝術中存在的最新經驗,又要針對數碼藝術具體實踐進行突破。
關鍵詞:數碼藝術哲學;信息時代;藝術世界
數碼藝術哲學作為一門學科建立之前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不同時代中,其存在的含義也有所不同。追溯起來,外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紀到前2世紀,這個時候人們已經聯系哲學、藝術和數碼一起思考,我國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老子崇尚兩極相通,從這個理念入手對音像編碼展開思考,這些均體現了道的思想。但是由于時代的限制,當時無法形成專門的學科。現在的數碼藝術哲學誕生于數碼藝術理論興起的時期,一些外國學者認為數碼藝術哲學和數碼藝術理論實質上是相同的。本文具體分析了數碼藝術哲學的視角以及建設。
一、數碼藝術哲學視角
1、藝術世界通過數碼編程得以創造
藝術的具體形態取決于時代所有的工具,最早為人體,這也是為什最早的藝術是跳舞繪畫和唱歌等,后來隨著工具的增加,藝術的形式也有了很大的改變,變得更加豐富。數碼藝術因為將計算機當作的創造的工具,因此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形態,這種藝術形態不僅可以將其他形態藝術進行模擬,還可以將存在于人們頭腦中的概念藝術進行展現。數碼藝術可以隨意的對現實世界進行模仿,但是又不會完全受到現實世界的束縛,它利用計算機程序來生產藝術,不同于傳統創造藝術的流程現代的藝術家可以自己當程序員利用計算機加工自己頭腦中的藝術構思,使其稱為一個個藝術作品。
藝術論文:無形的藝術世界
用語言塑造形象的文學
美術、音樂、舞蹈、戲劇、電影、建筑、雕塑等等,通過塑造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幫助讀者、觀眾認識和理解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和現象,使他們得到美的享受和教育,這些門類都叫藝術。
各種不同的藝術用來塑造藝術形象的方式和使用的材料各不相同。繪畫、雕塑、建筑,采用的是線條、色彩、泥土、磚瓦;音樂、舞蹈,用的是音響、節奏、旋律、人體動作……文學塑造形象的材料是語言,所以,文學是“用語言來表達和造型的藝術”,或者稱為“語言藝術”。
用語言來塑造形象的有小說、詩歌、劇本、散文等等。作家把自己對生活的觀察、體驗、認識、理解,用語言表達出來,構成文學形象;讀者通過作品的語言,經過一番理解、感受和再創造,在自己頭腦中形成了文學形象。因此,語言成了作家與讀者心靈溝通的橋梁。
文學借助語言來塑造形象,具有其他藝術無法相比的優勢。因為一幅畫可以畫出一個人的相貌和神態,卻很難畫出這個人頭腦里思維活動的復雜過程;但是一篇小說就不同了,它不僅可以描寫出人物的肖像、衣飾、表情等外表的東西,而且還可以表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細致的心理活動。語言可以狀物抒情、敘事議論,可以描繪事物發展的過程。它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自由靈活地表現過去與未來、現實與虛幻的各種各樣的情境。所以,用語言塑造形象的藝術——文學,是藝術門類中最富有表現力的一種藝術。
文如其人的風格
水墨藝術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關聯
一、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
1、藝術的民族性
藝術的民族性是一個即具象又抽象的概念。其具象性體現在民族藝術作品采用的是本土的傳統的創作手法及表現形式,如中國水墨畫、歐洲油畫、波斯及印度的細密畫等。這些具有民族性的藝術作品,通過其獨特的表現手法和外在形式吸引著人們去欣賞并與之產生互動共鳴。民族藝術的抽象性體現在不論是以何種手法及形式創作的藝術作品,它都能表達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思想信仰和審美情趣等抽象的概念——這是需要穿透表象,剖析內在價值才能感受到的一種“風土人情”。
具有民族性的藝術作品,也許其外在形式容易被識別認知,但其蘊含的文化價值、精神情感、審美價值卻難以被解讀,也就是它不易于被外界滲入和欣賞。中國的水墨丹青一直被視作最具有民族性的藝術之一,它流動的特性與豐富的層次,喚醒了設計師追求渾然天成與自然相依的歸屬感。水墨既是一種畫作,更是一種民族精神,文化特質,情感的訴求方式;人們欣賞水墨的創作手法,卻不一定能欣賞它的意境之美。其包含的濃厚文化情感,是東方大國所獨有的禪意美學,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是具有民族性的藝術。
2、藝術的世界性
藝術的世界性融于民族性之中,卻又高于民族性。藝術的世界性產生是民族藝術的形式和內涵逐步被世界認可接受的過程。這個過程十分漫長而艱辛,首先某種民族藝術必須要自身強大,飽含民族傳統文化和精神內涵,可以成為民族的信物,國家的代言,然后在國人宣揚下走出去,慢慢的得到全世界的關注、欣賞、研究、尊重和運用。當外界可以真正理解它的美,它的情感,它的文化,它的價值的時候,它的民族性就上升到了世界性的高度。
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研究論文
文章以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材料探討了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提出藝術世界性不等于美國化,也不等于歐洲化。藝術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國、某一地區的藝術樣式為標本,它同樣處于發展之中。保持藝術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無視他民族藝術精華;吸收他民族藝術精華也不是將民族個性消解。我們不能祈求擁有一種包含一切藝術之優點的藝術,應不斷吸收他民族藝術的精華,以完善和發展本民族藝術。在世界藝術的大舞臺上,民族性才有意義,離開這個舞臺不僅其藝術的民族性將失去光彩,藝術的世界性也不復存在。
藝術的民族性是指“運用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使文藝作品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①具有民族性特點的藝術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及審美意識,采用傳統藝術形式創作,主要表現本民族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藝術審美情趣。
藝術的世界性主張擺脫桎梏、解放思想、拋棄民族文化傳統,是一種超階級的勢力擴充。②就藝術而言,是一種能為多民族所接受、容納的形式、內容。
關于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有以下兩種觀點,其一認為藝術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時代的前進,文化藝術同經濟一樣會在相互借鑒的基礎上趨于統一,形成具有同一特點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藝術潮流,這種具有世界意義的國際化藝術將成為今后世界藝術發展的主流;其二認為藝術的世界性同樣具有民族性。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隨著藝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藝術民族性認識的深入,只有在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民族藝術,才能使藝術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國比我們高,要承認這一點。藝術是不是這樣呢?中國在某一點上有獨特之處,在另一點上外國比我們高明。……中國文化應該發展。……象西太后反對‘洋鬼子’是錯誤的。要向外國學習,學來創作中國的東西。……我們接受外國的長處,會使我們自給的東西有一個躍進。中國的和外國的要有機地結合,而不是套用外國的東西。……外國有用的東西,都要學到,用來改進和發展中國的東西,創造中國獨特的新東西。”③
應當看到西方文化對經濟落后的民族有著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正確認識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關系,對于處在世界各民族聯系愈來愈緊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分析論文
文章以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材料探討了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提出藝術世界性不等于美國化,也不等于歐洲化。藝術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國、某一地區的藝術樣式為標本,它同樣處于發展之中。保持藝術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無視他民族藝術精華;吸收他民族藝術精華也不是將民族個性消解。我們不能祈求擁有一種包含一切藝術之優點的藝術,應不斷吸收他民族藝術的精華,以完善和發展本民族藝術。在世界藝術的大舞臺上,民族性才有意義,離開這個舞臺不僅其藝術的民族性將失去光彩,藝術的世界性也不復存在。
藝術的民族性是指“運用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使文藝作品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①具有民族性特點的藝術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及審美意識,采用傳統藝術形式創作,主要表現本民族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藝術審美情趣。
藝術的世界性主張擺脫桎梏、解放思想、拋棄民族文化傳統,是一種超階級的勢力擴充。②就藝術而言,是一種能為多民族所接受、容納的形式、內容。
關于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有以下兩種觀點,其一認為藝術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時代的前進,文化藝術同經濟一樣會在相互借鑒的基礎上趨于統一,形成具有同一特點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藝術潮流,這種具有世界意義的國際化藝術將成為今后世界藝術發展的主流;其二認為藝術的世界性同樣具有民族性。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隨著藝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藝術民族性認識的深入,只有在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民族藝術,才能使藝術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國比我們高,要承認這一點。藝術是不是這樣呢?中國在某一點上有獨特之處,在另一點上外國比我們高明。……中國文化應該發展。……象西太后反對‘洋鬼子’是錯誤的。要向外國學習,學來創作中國的東西。……我們接受外國的長處,會使我們自給的東西有一個躍進。中國的和外國的要有機地結合,而不是套用外國的東西。……外國有用的東西,都要學到,用來改進和發展中國的東西,創造中國獨特的新東西。”③
應當看到西方文化對經濟落后的民族有著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正確認識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關系,對于處在世界各民族聯系愈來愈緊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試析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
文章以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材料探討了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提出藝術世界性不等于美國化,也不等于歐洲化。藝術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國、某一地區的藝術樣式為標本,它同樣處于發展之中。保持藝術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無視他民族藝術精華;吸收他民族藝術精華也不是將民族個性消解。我們不能祈求擁有一種包含一切藝術之優點的藝術,應不斷吸收他民族藝術的精華,以完善和發展本民族藝術。在世界藝術的大舞臺上,民族性才有意義,離開這個舞臺不僅其藝術的民族性將失去光彩,藝術的世界性也不復存在。
藝術的民族性是指“運用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使文藝作品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①具有民族性特點的藝術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及審美意識,采用傳統藝術形式創作,主要表現本民族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藝術審美情趣。
藝術的世界性主張擺脫桎梏、解放思想、拋棄民族文化傳統,是一種超階級的勢力擴充。②就藝術而言,是一種能為多民族所接受、容納的形式、內容。
關于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有以下兩種觀點,其一認為藝術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時代的前進,文化藝術同經濟一樣會在相互借鑒的基礎上趨于統一,形成具有同一特點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藝術潮流,這種具有世界意義的國際化藝術將成為今后世界藝術發展的主流;其二認為藝術的世界性同樣具有民族性。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隨著藝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藝術民族性認識的深入,只有在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民族藝術,才能使藝術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國比我們高,要承認這一點。藝術是不是這樣呢?中國在某一點上有獨特之處,在另一點上外國比我們高明。……中國文化應該發展。……象西太后反對‘洋鬼子’是錯誤的。要向外國學習,學來創作中國的東西。……我們接受外國的長處,會使我們自給的東西有一個躍進。中國的和外國的要有機地結合,而不是套用外國的東西。……外國有用的東西,都要學到,用來改進和發展中國的東西,創造中國獨特的新東西。”③
應當看到西方文化對經濟落后的民族有著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正確認識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關系,對于處在世界各民族聯系愈來愈緊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分析論文
本文刊載于廣西藝術學院學刊《藝術探索》綜合版2001年第5期第47至第48頁。
文章以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材料探討了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提出藝術世界性不等于美國化,也不等于歐洲化。藝術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國、某一地區的藝術樣式為標本,它同樣處于發展之中。保持藝術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無視他民族藝術精華;吸收他民族藝術精華也不是將民族個性消解。我們不能祈求擁有一種包含一切藝術之優點的藝術,應不斷吸收他民族藝術的精華,以完善和發展本民族藝術。在世界藝術的大舞臺上,民族性才有意義,離開這個舞臺不僅其藝術的民族性將失去光彩,藝術的世界性也不復存在。
藝術的民族性是指“運用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使文藝作品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①具有民族性特點的藝術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及審美意識,采用傳統藝術形式創作,主要表現本民族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藝術審美情趣。
藝術的世界性主張擺脫桎梏、解放思想、拋棄民族文化傳統,是一種超階級的勢力擴充。②就藝術而言,是一種能為多民族所接受、容納的形式、內容。
關于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有以下兩種觀點,其一認為藝術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時代的前進,文化藝術同經濟一樣會在相互借鑒的基礎上趨于統一,形成具有同一特點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藝術潮流,這種具有世界意義的國際化藝術將成為今后世界藝術發展的主流;其二認為藝術的世界性同樣具有民族性。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隨著藝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藝術民族性認識的深入,只有在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民族藝術,才能使藝術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國比我們高,要承認這一點。藝術是不是這樣呢?中國在某一點上有獨特之處,在另一點上外國比我們高明。……中國文化應該發展。……象西太后反對‘洋鬼子’是錯誤的。要向外國學習,學來創作中國的東西。……我們接受外國的長處,會使我們自給的東西有一個躍進。中國的和外國的要有機地結合,而不是套用外國的東西。……外國有用的東西,都要學到,用來改進和發展中國的東西,創造中國獨特的新東西。”③
兒童生活世界中的藝術教育研究
正如胡塞爾所言:“生活世界始終是在先被給予的,始終是在先存在著而有效的,但不是出于某種意圖、某個課題,不是根據某個普遍的目的有效的。”[1]
生活世界以一種無意識的自然的方式對人產生影響,在人的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生活世界的教育是自然的、直觀地、奠基的。兒童的生活世界是一個創造、可經驗、游戲的世界。
回歸兒童生活世界的藝術教育既不同于傳統上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兒童自由創造性的灌輸式的藝術教育,也有別于偏重兒童自我表現能力而忽視藝術激發和教師作用的園丁式的藝術教育模式,而是意在通過“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它活動”[2]。
“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2]
要避免僅僅重視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的結果,而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傾向。回歸兒童生活世界的藝術教育強調生活性、對話性、形象性、活動性、生成性。讓枯燥無味、冷漠缺乏情感體驗的以知識技能傳授為本位的藝術教育回到真實、鮮活、豐富的兒童生活世界中來,是讓兒童藝術教育綻放光彩,釋放兒童生命活力,實現兒童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
一、回歸兒童生活世界的藝術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