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9 23:41: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醫學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醫學教育下醫學生醫學教育思考
1原因分析
1.1宏觀因素教育的發展不是孤立的,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我國現在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政治改革步伐緩慢、經濟發展區域失衡、文化發展缺乏整體規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和影響著我國醫學院校人文醫學教育的發展。
1.1.1醫學教育定位及培養目標偏離,人文醫學教育制度不健全目前對醫學生的培養往往只重視醫療技術方面,忽視了人文素質的培養。對醫學教育的定位不明確,將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文醫學教育混為一談,認為加強醫學生的人文教育也就是開設一些基礎性課程,如文史哲、藝術欣賞等,完全背離我國醫學教育的實質。
1.1.2我國教育重理輕文,人文醫學教育未得到重視長期以來,重理輕文成為醫學教育中的一種普遍現象,這樣雖然培養了醫學生的理解、概括、抽象和邏輯思維能力等智力因素,但忽視了開發醫學生的意志、興趣、情感、態度等非智力因素。現階段的醫務工作者,既要有過硬的醫學技術,又要有一定的人文素養。
1.2微觀因素醫學院校人文醫學教育的發展,有賴于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和諧發展,同時也離不開本身的教育觀念、體制、經費投入、師資力量、學生自身因素等方面的影響和制約。
1.2.1教育觀念體制落后調查研究顯示,53.03%的學校其人文醫學教育的阻力主要是教育部門重視不夠、教育觀念落后、教育體制改革緩慢;51.62%的認為人文醫學教育的最大阻力來自學校決策者;進一步分析發現,53.48%的認為來自學校決策層的阻力,是他們在觀念上認為人文醫學教育不重要,46.5%的認為他們認為很重要,但認為教育體制改革太麻煩了,不易做到。這些數據說明,教育觀念、體制是影響醫學院校人文醫學教育發展的最主要因素。
醫院繼續醫學教育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6年1月,隨機抽取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不同職稱、學歷、專業的衛生技術人員500名,針對醫院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情況發放自編調查問卷500份,回收問卷474份,回收率94.8%。其中有效問卷474份,有效率為100%。參與調查的醫務人員中,男性占32.57%,女性占67.43%。醫生占60.4%,護理人員占23.3%,醫技人員占16.4%。學歷為大專人員占28.5%,學歷為本科人員占49.8%,學歷為碩士及以上人員占21.7%。初級職稱人員占47.2%,中級職稱人員占30.5%,高級職稱人員占22.3%。30歲以下者占40.4%,30~45歲者占33.7%,45歲以上者占25.9%。同時調取2013-2015年醫院繼續醫學教育工作開展情況的相關數據。1.2研究方法1.2.1自編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四部分:填寫者基本信息、對繼續醫學教育的認知和參與情況、對科室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工作成效方面的評價和建議、對醫院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工作開展和實施效果的評價和建議。1.2.2隨機抽取訪談對象90人,其中院級領導5人,中層管理干部15人,臨床醫生25人,醫技人員20人,護理人員25人,調取2013-2015年繼續醫學教育相關資料。1.3統計學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
2結果
2.1對CME的認知情況:認為開展CME有必要441人,占93.0%;有時參加CME活動289人,占61.0%;經常參加CME活動166人,占35.0%。2.2收獲及影響因素:認為可以提高專業水平的占56.1%;認為對工作有幫助的占30.8%;認為開闊和發展思維的占66.5%;認為可以提高理論水平的占46.0%,見表1。2.3醫院職工對CME活動的評價:內容符合和基本符合“四新”占74.7%,對授課老師方法滿意或很滿意占9.1%,對CME教材質量滿意或很滿意占4.4%,見表2。醫院職工認為需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占75.1%、擴大硬件設施投入占84.8%、信息化建設占90.3%,見表3。
3討論
3.1醫院管理層要重視和支持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工作:結果顯示,醫院職工對繼續醫學教育很有需求,認為繼續醫學教育對提升專業水平有很大的幫助。因此,醫院管理層要結合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新形勢和衛生行業領域發展的新特點,統籌全局,制定符合醫院實際的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方針政策:一是建立健全管理組織機構,形成醫院和科室雙重管理體制;二是發揮繼續醫學教育委員會的質量監控作用,建立醫學教育工作會議例會制度;三是重視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工作部門的發展;四是保證經費支持,每年按照一定比例抽取醫院業務收入作為繼續醫學教育專項經費,做到專款專用。3.2加強和擴大宣傳,強化繼續醫學教育思想意識:結果顯示,仍有部分職工存在學習意識淡薄、參與積極性不高現象。因此,醫院要從根本入手,加大繼續醫學教育宣傳力度,使繼續醫學教育成為醫院職員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是通過邀請專家講座、發放宣傳彩頁、播放宣傳教育片、制作展板和海報等多種形式,加強和擴大繼續醫學教育宣傳;二是增強參加繼續醫學教育的自覺性和積極性[4],真正把衛生技術人員參加繼續醫學教育轉變成自覺的行動[5];三是加強繼續醫學教育網絡和遠程醫學教育建設,盡快實現網絡醫學教育平臺的全院覆蓋,使其對內是宣傳繼續醫學教育活動的平臺,對外是樹立醫院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工作形象的窗口。3.3加強制度和體制建設,嚴格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和實施:本研究結果顯示,之所以會出現“經常參加”、“有時參加”、“根本不參加”等參差不齊現象,主要還是缺乏有效的獎懲措施。建立有效的運行機制,加強繼續教育制度和配套政策的建設,是繼續醫學教育得以深入、持久、全面發展的根本保障[6]:一是從規章制度著手,完善、更新醫院和科室關于繼續醫學教育管理的規章制度和獎懲措施;二是成立科室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實施目標責任考核制,把參加繼續醫學教育活動與醫務人員年度考核、聘任、專業技術職務晉升、職業再注冊等緊密結合[7];三是建立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管理評價體系,及時有效規范繼續醫學教育管理。3.4進一步豐富繼續醫學教育內容和形式:根據表2中結果,醫院在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管理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目前開展的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基本符合“四新”要求,但在“三性”方面差些,在課程內容設置、教師配備、活動形式等方面尚未兼顧到不同學歷、不同崗位和不同專業群體的學習需求。因此,結合醫院發展和人才培養,注重繼續醫學教育內容和形式的變動性和創新性至關重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廣大衛生技術人員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繼續醫學教育活動,是適應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8]。3.5發展壯大繼續醫學教育師資隊伍:本研究結果顯示,醫院現有繼續醫學教育師資力量薄弱,要進一步壯大師資力量:一是每年拿出一定的教育經費用于選拔科室業務骨干外出研修、攻讀學位、出國深造,搭建老中青分布合理、構建科學的師資隊伍;二是借助CME項目的實施,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院開展學術交流,介紹最新的疾病診療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保證師資隊伍能夠及時接收到最前沿的醫學科技信息和醫學研究成果;三是與國內外的知名醫院、科研院所建立友好合作關系,開展高層次衛生人才的聯合培養和學術交流,從而保持師資隊伍理論水平和實踐水平的先進性。3.6加大繼續醫學教育硬件設施投入,引進軟件管理系統:結果顯示,醫院目前尚未實現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和職工個人繼續醫學教育檔案的信息化管理,降低了繼續醫學教育的網絡化管理效能。因此,引進繼續醫學教育軟件管理系統,通過應用互聯網、計算機、管理系統軟件、IC卡、POS機等現代化技術手段,實現CME項目信息公開化、個人學分電子化存儲與查詢,個人可以通過賬號和密碼登陸系統查閱學分獲得情況。
醫學教育改革策略思索
一、醫學教育層次參差不齊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解放前長期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受到帝國主義強烈的殘酷剝削和掠奪,經濟基礎差,可以說是“一窮二白”,缺醫少藥的問題非常嚴重。為滿足不同層次的醫療衛生工作的需要,我國醫學教育呈現包括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博士及博士后教育研究在內的多層次發展模式。這種多層次的醫學教育模式符合當時的國情,廣大中專、大專醫學人才為我國基層醫療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隨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廣大群眾對醫療衛生保健的要求也隨之改變。醫生不但能看病救人,而且還要會運用各種現代醫療手段,盡可能減少病人的痛苦,為群眾提供醫療保健知識。其次,在人類社會全球在趨勢的推動下,國際交流日趨頻繁,促進了醫學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要追趕時代的步伐,與國際接軌,超越國際先進水平,就要求廣大醫療工作者具備應用各種現代化手段獲取新知識、新技術,并加以利用、創新的能力。但我國醫療衛生隊伍的整體水平還遠遠達不到這一要求。我國加人WTO后,醫療服務領域逐漸開放,國外醫療機構介人,不僅會帶來先進的技術,而且還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文化素質較低的醫療衛生人員已不能迎合現代醫療技術發展的需要,難以肩負迎接挑戰的任務。
二、教育學內容安排不合理
長期以來,我國大部分醫科院校以傳授醫學知識為主,輕視數學、物理、化學、統學計、計算機學等學科的教育。而且學科的教學比較分散,不能很好地體現學科與學科之間的交叉聯系,教學安排欠缺整體性。這種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醫學生通常能較好地掌握各個知識點,但對各知識點的結合認識往往不夠充分。再者,由于基礎知識不夠扎實,知識面相對狹窄,他們對現有知識的擴展能力,對新知識的獲取能力,對工作的科學總結能力,以及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創新意識不強。
三、醫學生源良蕎不齊
近年,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蓬勃發展,為適應高速發展的需要,國家教委提出高等教育大眾化,而且為了解決廣大人民群眾就醫難的問題,國家向醫學教育投人大量資金,醫學院校不斷擴招,為社會輸送了大量醫療衛生人員。目前,我國醫生數量已達每千人口1.65人,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滿足社會需求。不過,同時又帶來一個問題。醫學院校擴招,招生要求自然有所降低,因此,很難保障生源質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醫療衛生人員的整體水平。
醫院繼續醫學教育自評報告
縣衛生局:
xxxx年x月x日繼續醫學評估工作會議后,我單位立即召開院長辦公會議,會上認真學習了省、市有關文件及此次會議精神,研究部署繼續醫學評估工作,制訂了工作程序和方案,成立了以主要負責人為組長,分管負責人為副組長、各科室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就繼續教育學分證明、專業崗位、學分標準進行了細致的審核檢查并安要求認真填寫繼續教育登記簿。現就工作情況報告如下:
繼續醫學教育工作開展情況:繼續醫學教育對于提高專業技術人員業務素質,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了解新醫學動向起到督促和監督作用,有利于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為醫療衛生單位增添了活力和發展后勁。我院自xxxx年參加繼續醫學教育工作以來,全院專業技術人員積極參加了繼續醫學教育,采取業余學習和自學為主,同時采取集體查反法房、病歷討論、臨床進修、遠程教育、等形式有計劃、有組織、有目地的開展繼續醫學教育。200x、200x、200x三年分別有xxx、人參加,基本完成各項工作指標,三年平均合格率xx%。
歷年來我們高度重視繼續醫學教育工作,此項工作對于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保持高尚的職業道德,不斷提高專業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提高服務質量,適應醫學科學專業技術和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鑒于此,我們在認真完成上級部署的各項繼續教育工作。同時,將繼續教育成績與專業技術人員的職務晉升、聘任、職務考核、執業再注冊、年度考核等掛鉤。鼓勵廣大專業技術人員積極參加各種類型的學習活動,將學術講座、病歷討論等制度化,堅持請進來派出去的方法,不斷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繼續醫學教育讓廣大專業技術人員感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但是還有部分同志認識不清、重視不夠,認為只要晉升職稱后就不需要繼續此項工作了,造成部分人員學習項目缺項,未能達到規定的學分標準,這一問題具有普遍性,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加以解決。今后我們要繼續加大工作力度,認真總結經驗、完善各項制度,確保醫學教育工作各項任務的完成。
綜上所述,通過自查自評,我院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為合格。
醫學教育發展綜述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衛生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衛生技術人員在促進衛生事業發展的各種因素中是最活躍、最積極的,是衛生事業發展的決定因素,任何國家、地區衛生事業要得以健康發展,無不從衛生技術人員的合理配置著手,以滿足社會的需求為配置衛生技術人員的最根本的原則。衛生技術人員的產生依靠醫學教育,醫學教育如何適應當今社會、經濟、人口協調發展的需要,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衛生技術人員,這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因此,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醫學教育發展戰略,以使河北省醫學教育適應省情、順應發展、滿足需要。
一、現狀
(一)河北省醫學教育已形成一定規模,取得了一定成績
河北省培養醫藥類學生的院校共51所,本科院校6所(獨立設置3所,綜合3所),專科院校11所(獨立設置4所,綜合7所),中專35所(普通中專10所,職業中專7所,社會力量辦學18所)。2008年河北省醫藥類學生除成人教育外招生總人數為60326人。其中博士招生人數為100人,占0.17%;碩士招生人數為1299人,占2.15%;本科招生人數為7994人,占13.25%;專科招生人數為21069人,占34.93%;中專招生人數為29863人,占49.50%。[1]多年來,為了提高醫學人才質量,改善醫學教育環境,河北省各醫學院校在學科建設、課程設置、教學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1)規范了中等醫藥學校辦學要求。河北省衛生廳、河北省教育廳和河北省發展計劃改革委員會在《關于規范和加強我省中等醫學教育管理的決定》中指出,今后各類中等醫學專業學校凡新開設中等醫藥衛生類專業,一律要上報省衛生廳、省教育廳共同審批,并接受專業評估,否則,衛生行政部門將不允許其畢業生參加執業助理醫師資格和執業護士資格考試。通過評估和認定,取消了170所招收醫藥類中專學生的各類學校的招生資格,對8所社會力量辦學提出警告,限期整改,重新評估。[2]
(2)提高了醫學生的操作技能。臨床技能是考核醫學生的一個重要指標,河北省衛生廳和教育廳決定,對河北省各級各類高中等醫學院校的臨床醫學和護理專業畢業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考核。此項工作始于1993年,當時只考核中專生,2002年擴大到專科生,2004年擴大到本科生。經過多年實踐,通過技能考核,促進了學生對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掌握,明顯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2]
醫學教育實踐改革探討
摘要:醫學教育主要是通過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來進行,通過理論知識的傳授、臨床技能和臨床思維的訓練,最終培養成能夠解決病患疾苦的合格的醫師。理論教學在整個培養過程中占據絕大部分時間,理論授課形式對學生吸引力不夠,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程度不夠,實際解決問題能力不強,這些都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針對現階段醫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在醫學教育中加強醫學教育改革,減少理論授課時間,增加實踐課教學時間,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加強師生之間教學互動,進而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在真正意義上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醫學教育;實踐改革;探討
醫學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是我國醫學教育的關鍵,也是最終目的。我國傳統的醫學教育存在重視理論知識的單一傳授,忽視學生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培養的問題。隨著醫學事業的發展,現階段的社會對醫學生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醫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課程的設置上增加實踐教學課時,減少不必要的理論授課時間。比如我國很多醫科大學建設了醫學技能培訓中心,將醫學教育中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技能培訓進行結合,并相應配備了高技術的設備和計算機培訓軟件系統,在計算機軟件的作用下將醫學操作和人體模型進行結合,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醫學發展對醫學生培訓的需求。
1現階段醫學教育的發展現狀
伴隨我國高等教育的擴招,我國高等教學實現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高等醫學院校的招生人數不斷增加,但與之相匹配的教育投入卻沒有按照一定比例增加,在擴招的影響下,加劇了學生人數增加與投入教育資源不足之間的矛盾。醫學教育是培養學生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教育,是高投入的教育,醫學實踐教學對提升醫學生的分析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但在擴招的情況下,醫學教育面臨師資力量、教學經費不足、教學場所不夠等困境,使得醫院的實踐教學變得困難,情況不容樂觀。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不合理,無法實現醫學教育培養目標。醫學教育不僅需要培養創新型人才,更需要培養能夠在各級醫療衛生機構中從事大量診療工作的醫師,只要這樣才能解決患者看病難、看病貴的現實問題。但在實際的醫學教育培養方案中,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即在處理病人過程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明顯不足。學生理論知識豐富,動手能力差。第二,招生人數急劇增加,但學校硬件和軟件設施不能相應增加,無法取得優質的教學質量。由于大學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發展,以及部分經濟利益的驅動,幾乎每個大學都在擴招。這樣的后果就是,學生人數迅猛增加,學校的軟硬件設施沒有相應增加,而招收的學生整體素質是下降的,能力參差不齊。擴招后的醫學院校,由于在辦學資金、師資力量以及教學設施上存在限制,導致在實際教學中不能完全采用小班式教學,而更多的是采用大班式的理論教學。大班理論教學效果自然不如小班教學。人數的增加與學生整體素質的下降加之教學效果下降自然影響最終畢業學生的素質和能力。第三,醫學院校附屬醫院實踐條件受限,患者自我保護意識增強,學生實踐機會減少。醫學院校的附屬醫院都是大型醫院,恰恰也是病人最多的醫院,往往是一床難求,臨床工作的醫師往往超負荷工作,在指導臨床實踐的實習生的時間和精力上都受到嚴重影響,指導學生實踐的效果自然受到影響。伴隨社會發展,醫療環境發生了變化,病人自我保護意識增強,傳統的和患者面對面的實踐教學面臨挑戰,更多病人不愿意讓學生動手檢查和進行一些醫學處置。所以,學生實踐能力受到影響。而且由于擴招,最終在臨床上實踐的學生人數多,導致每個實踐學生管理病人的數量減少,所見疾病種類也減少。
2醫學教育實踐教學改革的策略
淺析醫學教育改革
【摘要】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創新,給現代醫學帶來了諸多挑戰。基于原有基礎進行教育改革,對醫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鑒于此,當今醫學必須重新調整戰略,不斷推進醫學教育改革,繼而使醫療衛生體系以健康的態勢和諧發展。
【關鍵詞】現代醫學;教育改革;勝任能力;戰略調整
近些年來,現代醫學面臨著“瓶頸”危機,醫學技術的創新,衛生服務體系的改革讓現代醫學面臨著多重挑戰,為此,新一輪醫學教育體系改革勢在必行[1]。在醫學教育方面,人才是核心基礎,加強現代醫學人才的人文精神培養,使其擁有良好的崗位勝任能力,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代醫學的發展要求。醫學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則和工作要求是以培養人才為中心,繼而促進醫療衛生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勝任能力培養是一種教育教學模式,它以目標導向為基礎,對培養對象進行教育指導,其主要目的是解決某種醫學問題,并確定醫學人才擁有哪些勝任能力,而后再依據設定目標對所需課程進行設計,讓學生在方案設置中順利完成既定目標,并獲得自我所需的勝任能力[2]。以勝任能力轉化為目標的醫學教育改革充分體現了個體化學習的教學優勢,學生可進行自主選擇、自主學習,其時間和空間不受限制。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給醫學衛生體制改革提供了新的參考方向,本文對以勝任能力轉化為目標的醫學教育改革的相關問題作以下幾點分析探討,以此為現代醫學教育戰略調整提供參考模式。
1注重臨床課程設置,增設臨床實踐環節
現代醫學教育的改革,對人才勝任能力的培養其關鍵在于回歸臨床,究其源頭主要是醫學教育的本源是為臨床醫療所服務。現代醫學教育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傳授,還需對如何更高效地運用知識進行解答。知識傳授屬于基礎性醫學教育,將所學的醫學知識有效地轉化成為臨床勝任能力是醫學教育改革的最終目的,為此必須注重臨床課程設置,增設臨床實踐環節。首先,需要轉變傳統醫學教育理念,應基于臨床需求為中心進行醫學課程設置,將以往一些不符合或不再適應時展需求的課程淘汰。其次,教育回歸臨床并不是簡單的信息資源整合,還需要盡可能規避傳統醫學教育的缺陷。勝任能力轉化為目標的醫學教育改革應著重于解決現代醫學所面臨的困境問題,例如如何有效解決臨床醫學法律責任,如何處理醫患關系與倫理意識,如何進行有效的語言溝通等,以上問題直接體現了現代醫學人才的勝任能力,且這些問題均需要在臨床醫學實踐過程中實現并最終有效地進行轉化。
2注重課程的有效整合,培養學生的醫學責任
成人醫學教育特色
1成人醫學教育的教育學特征
1.1關于教育對象
當今社會是學習型社會,“人人享有受教育權利”的理念不僅被廣泛認同,而且逐漸變為現實。但是,由于臨床醫療工作的要求明顯高于其他工作,醫學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在進入實踐后必須對人的健康和生命負責,醫學教育注定是一個精英教育。因此,成人醫學教育是在已經接受過醫學相關專業培訓之上的一種繼續教育,它的全民化是在一個有限范圍內的最大化。
1.2關于教育職能
成人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為人的持續發展、差異發展、終身發展提供服務[1]。時代的發展要求成人醫學高等教育不能僅局限于補償學歷教育,還要開展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拓寬其外延,充實其內涵,面向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兩個市場,增添新的職能。一方面滿足一線臨床工作人員進行系統學習和第二學位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隨著新技術、新設備的廣泛采用而進行的技能提高培訓教育。
1.3關于教育理念
PBL醫學教育探析
1什么是PBL
PBL是醫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在輔導教師的參與下,圍繞某一具體病例的疾病診治等問題進行討論的學習過程。根據所討論問題及學習內容的深度不同,PBL教學可分為三種水平,即低年級學生的初級或基礎(base)水平,逐步過渡到高年級學生的中級或加重(extension)水平,最后為高級(advanced)水平。所選擇的病例,在初級水平為模擬標準病人(StandardPatient,SP),在以后的學習中為真實病人(realpatient,RP)。標準病人的病案(case)是事先由多學科教師在一起討論而制定的,同時,制定出通過對這一病案的討論,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內容,這些知識可通過學生的會后自學及查找資料而獲得。
這些知識不僅是醫學方面的,還包括其他人文科學方面的知識,主要涵蓋以下4個方面:
1)健康與疾病情況下的人體生物學:包括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藥理學、臨床醫學、行為科學等,這些內容多是純醫學的學習內容,占考核內容的60%。
2)醫患關系;培養醫生與病人交流的能力,正確評價疾病給個體帶來的影響等。這部分內容占考核內容的10%。
3)醫療與社會的關系:包括對人群的社會關系、社區結構、人口結構、疾病的發病與流行、基層醫療結構與社區保健、醫療過程中健康與衛生經濟的綜合考慮。這些內容占考核內容的20%。
醫學教育教學探討論文
【摘要】法制逐步健全,患者依法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不斷增強,醫療糾紛隨之增加,醫院對醫學生接觸病人的限制也越來越多,使醫學教育教學傳統模式下的臨床實踐教學環節難以得到保障,降低了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的醫學專門人才是社會與經濟發展對醫學教育的要求,而醫學教育教學傳統模式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不到發展,培養的絕大部分是知識型人才而非創造型人才;時代要求建立一種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利用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具有“雙主”(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同時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主動性)特征,既適應新時期社會與經濟發展對醫學專門人才培養需要,同時又能避免醫學教育在臨床實踐教學環節遇到的法律問題。
【關鍵詞】醫學教育教學模式人才培養
數十年來,我國醫學教育教學一直沿用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模式,培養出一代又一代醫學專門人才,對促進我國醫學事業的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對醫學專門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法制的逐步健全使醫學教育教學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醫學教育教學傳統模式面臨諸多問題,務必與時俱進、大力改革、勇于創新,否則將嚴重影響醫學專門人才培養質量,不利于我國醫學事業的持續發展。
1法制的逐步健全,醫學教育教學傳統模式遭遇尷尬
醫學具有理論性、實踐性強的雙重特性。其研究對象是人,而人的生命至高無上。醫者,性命之所懸;醫道,乃“至精至微之事”。因此,社會對于醫學專門人才的要求遠高于對其他人才的要求。
如何培養醫學專門人才?長期以來,通常采取以教師為中心的醫學教育教學傳統模式。這種模式的顯著特點在于:教學按醫學基本知識結構從基礎到臨床“循序漸進”,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面對面”,臨床實踐教學活動則師生與病人“面對面”。依靠這種傳統模式曾經培養出一代又一代醫學專門人才,其中不乏醫學大師。過去,在社會崇尚醫學、人們自我權益認知缺陷的年代,不少病人甘愿“獻身醫學”,成為師生臨床實踐教學的活“供體”,任憑師生實踐。然而,隨著社會進步,法制逐步健全,人們自我權益認知不斷完善、依法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不斷增強,甘愿成為師生臨床實踐教學活“供體”的患者愈來愈少。我國新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進一步加大了對患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其“舉證倒置”使醫療糾紛大增,醫患矛盾尖銳,因此醫院惟恐被病人抓住“侵權”把柄而對醫學生接觸病人的限制越來越多,以致醫學教育臨床實踐教學環節難以得到保障,學生最基本的診療技能(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婦科常規檢查、助產、外科手術,等等)得不到應有的訓練,降低了人才培養質量。這種狀況勢必影響我國整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尋求一種既能適應醫學專門人才培養要求、又能避免醫療糾紛的醫學教育教學新模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