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儲蓄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1 04:49: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郵政儲蓄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郵政儲蓄實踐參考
對郵政的運作的掌握的不少,實習的經歷已經使我對這個行業有了比較深刻的解。和同事的關系也非常融洽,相信的以后的工作中,一定會更加得心應手,做出更好的成績。
榮幸的被郵政儲蓄銀行銀行錄取并作為一名實習生在里面工作,半年前。這段時間里掌握了很多專業的知識,雖然有遇到工作困難不知所措的困境,但都在自己的努力和同事的幫助下圓滿解決,既有理不清工作思路的迷茫,也有在摸索的路上拾起的點點滴滴,以下就是實習鑒定。
一無所知這個詞用來形容當時的一點也不過分,記得剛來到分局的時候。對工作的一無所知,對為人處事的小心謹慎,現在想想當時的自己都覺得可笑,轉變的過程是個艱難的過程,同時也是個痛苦的過程,因為轉變就意味著新的事務要不斷的吞噬它原有的結構,物質表面的轉變只是一個蛻變,那精神層次的升華才是思想的一次自我戰勝。
這個看似簡單又體面的崗位,具體的工作是儲匯柜員。原來只是玻璃墻外人對我定位。而我轉換不僅是從以前的玻璃墻外到內部的更替,更多的感到表面的東西不一定是真實的東西,最能欺騙人的就是自己的眼睛。工作時的精神高度集中,容不得半點松懈,對客戶要耐心的解釋,對工作要充滿激情。說實話,這在沒參加工作以前的根本做不到現在知道我可以做到并且可以自豪的說我不比別人做的差,這也許就是工作帶給我自身最大的變化,雖然這個變化是潛移默化的但我切切實實的感到這個變化。
但是存在問題亦不容小視。自身的人員素質不高,郵儲的發展經歷了很久的轉變和提高。業務的單一和少的可憐的附加值,管理的不健全,激勵措施的效用性不高等等。這一切是無法不面對的問題,雖說我也在努力的改變這一現狀,但改變不是一朝一夕。正在這個關鍵的轉型期。
實現整個企業的蛻變和提高。雖然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的阻力和壓力,可以借著郵政銀行的成立這個絕好的契機。但是明白了壓力是最好的動力之后,也許很多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郵政儲蓄柜員制度
第一條一般規定
一、郵政儲蓄柜員制是以計算機為業務處理和會計核算的手段,從辦理儲蓄存款、取款及代辦業務過程中的接柜、記賬、計息、收付現金到日常整理票幣、柜臺軋賬等業務操作環節,都由一人獨立完成并單獨承擔經濟責任的一種勞動組合形式。
二、為提高工作效率,向儲戶口提供快捷、高效、優質的服務,適應郵政儲蓄業務不斷發展的需要,各省(區、市)郵政局在有條件的郵政儲蓄網點應積極穩妥地推行柜員制。
三、郵政儲蓄網點實行柜員制,應當經市(地)郵政局批準,報省(區、市)郵政儲匯局備案。
第二條實行柜員制的基本條件
實行柜員制的郵政儲蓄網點應具備如下條件:
淺析郵政儲蓄三農
七月下旬,國務院通過了關于郵政改革的方案。根據改革方案,國家郵政局將“一分為三”,成立作為監管機構的國家郵政局、從事經營性業務的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以及專門的郵政儲蓄銀行。那么,成立郵政儲蓄銀行后,在農村金融體系中將占有重要地位,對“三農”的支持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
一、郵政儲蓄銀行定位
郵政儲蓄吸納了龐大資金,所以其改革是金融體系、特別是農村金融體系的一件大事。郵政儲蓄一直以來的經營模式是吸收居民個人存款,這就決定了它改組成立郵政儲蓄銀行后的經營模式必須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無論郵政儲蓄銀行以后會成為政策性銀行還是商業銀行,它的主要作用還應是服務“三農”。就目前來講,郵政儲蓄新增存款額是由郵政自己支配,其中一部分資金用于對政策性銀行、農村信用社的協議存款,但這畢竟量少,而且由于是批發性信貸業務,所以對于本土建設起不了立竿見影的作用。那么成立儲蓄銀行后的定位應該是:對郵政儲蓄業務實行專業化經營管理,實行郵儲資金使用本地化,允許郵政儲蓄與農村信用社或農發行簽訂協議存款,將資金交由農村信用社或農發行投入農業和農村地區,也可允許郵政儲蓄以市場價格直接購買農發行債券或其他農村金融債券,以及定向投入農業農村的國債,保證資金投入農業和農村地區,進行直接針對農村建設的個人小額信貸業務,確保農村資金取之于農、用之于農。
二、貧困地區金融機構現狀
貧困地區金融機構存在著幾個突出的問題,首先,金融機構被大量撤并。國有商業銀行有相當比例的基層分支機構退出農村金融市場是大勢所趨,例如興和縣已經撤消了建行與工行,部分農村則連農村信用社也撤消了,這樣導致了農村金融體系的缺陷;其次,部分農村信用社難以形成規模經營,無法形成資金優勢,不能有效滿足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資金需求;再次,郵政郵政儲蓄只吸收居民個人存款,且其中70%來自農村地區,導致農村資金大量轉移城市,農村貸款難的問題普遍存在;另外,政策性銀行功能單一,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如只有支持農產品的流通像糧棉油的收購等而沒有針對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小城鎮建設和農業開發、農業產業化、農業結構調整等新的支農項目;還有農村信用社有效需求不足等等。
為了更好地發展農村經濟,滿足“三農”正常合理的貸款需求,郵政儲蓄銀行的支農政策是必要的。
淺析郵政儲蓄信用挑戰
近幾年,國有商業銀行為達到上市對資本充足率和不良貸款比率的要求,把防范金融風險、保持業績的穩定運行作為首要經營目標,加強了資金集約管理的審慎性,不斷上收貸款的管理權限,其機構和業務逐步退出了農村市場,全面向城市集中。鄉鎮中基本上只剩下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兩家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是農村信貸供給的主要機構,其金融業務在農村一直占主導地位,但自身發展卻不足。郵政儲蓄目前為止還只可辦理存款業務,只進不出的經營模式也無法適應當今農村經濟建設與發展,使得農村資金缺乏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資金使用成本居高不下,矛盾日益嚴重,反哺三農的政策得不到有效的實施,效果作用也大打折扣。農村信用社在這種無競爭的狀態下成長,對自身及農村金融市場來說是都不是一件好事。競爭少,壓力就小,容易產生安逸情緒,導致農村信用社員工競爭的意識逐漸淡薄,主動拓展業務的積極性逐漸喪失。長此以往,農村信用社控風險能力和競爭力將越來越弱,一旦出現外部或內部不利因素,很容易對信用社的經營造成較大的打擊,不利于農村金融市場的穩定。
為此,經國務院同意,銀監會批準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籌建申請,年內郵政儲蓄銀行將籌建完畢,將開始要與農村信用社一起來分享農村市場這塊大蛋糕。如何與郵政儲蓄進行有序、良性的競爭將成為農村信用社今后生存發展的關鍵。
一、郵政儲蓄與農村信用社各自優勢分析
郵政儲蓄對于農村信用社來說最大的優勢就是網絡技術的發達。當前,郵政儲蓄的營業網點、業務規模并不亞于農村信用社,且早已形成了全國聯網的綜合業務網絡、電子匯兌網絡和加入銀聯的“綠卡”,能為客戶提供更方便、快捷的電子化金融服務。而農村信用社雖然經過近一年來的努力,逐步實現了全省的通存通兌,但距離郵政儲蓄還有很大的差距。郵政儲蓄的另一大優勢就是發展基礎優勢。長期以來郵政儲蓄作為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能夠通過資金轉存央行業務獲得穩定的無風險收益。在這樣的基礎上組建銀行開辦信貸業務,完全無不良資產,可以輕裝上陣,具有良好的業務發展優勢。而相對于農村信用社而言,歷史包袱沉重,資產質量不高,今年通過對貸款五級分類,科學、完整、真實的反應資產的實際情況,使得不良資產在原四級分類的基礎上又有所上升,需要面對的壓力就更大。
相對于郵政儲蓄,信用社也有自身的強力優勢。首先,長期扎根農村,從事多年的信貸、儲蓄金融工作使員工積累了豐富而且寶貴的經驗,可以算是最了解農村的金融機構。其次,長期與三農打交道也為農村信用社發展打下了扎實的人力、物力基礎,擁有很多對農村和金融工作都非常精通業務、敬業優秀的員工。再次,長時間的從事金融工作,也使農村信用社的整套管理制度較之于郵政儲蓄而言要規范、合理;其營業場所及設施相對于郵政儲蓄來說也要完善得多。最后,國家和政府也給予了農村信用社很多的優惠措施和政策,這對于還在成長中的信用社來說是非常關鍵的。
二、農村信用社應做的準備
郵政禮儀-郵政儲蓄業務
郵政儲蓄業務是郵政企業為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國家積聚資金,方便群眾參加儲蓄,依法經辦的一項金融業務。
郵政機構辦理儲蓄業務實行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為儲戶保密的原則,依法保護儲戶的合法權益,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的利率向儲戶支付利息。
郵政儲蓄開辦的儲蓄種類有:活期、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活期儲蓄異地存取、通知存款、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定額定期、存本取息、定活兩便、代辦業務等。
郵政儲蓄發展論文
加入WTO是中國經濟徹底市場化的必然過程,這給金融市場變革帶來前所未有的激勵和競爭,從另一個角度講,也為發展郵政儲蓄業務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因素。面對當前國內金融市場的變化,郵政儲蓄要有所準備,積極迎接市場的考驗。
無論采取哪種方式改革郵政儲蓄,郵儲多年累積的“家底”都是其競爭力的重要籌碼。中國金融業的改革主要是改革國有商業銀行。國有商業銀行目前最突出的問題表現為巨額不良資產。據央行前行長戴相龍稱,到2001年底,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為17656億元,占全部貸款的比例為25.37%。按照目前的處理進度來看,將國有銀行全部不良資產處置掉大約需要20年的時間。目前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途徑是注資和剝離不良資產,但這都是一次性的措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來源渠道單一、激勵不足、績效低下的問題。
加入WTO后的中國商業銀行,要遵循國際慣例,提高資本充足率已是“箭在弦上”。現在除了中行以外,其他三家國有銀行至今都還沒有達到8%的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業界人士認為,提高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一是靠財政注資,二是靠銀行自己。以目前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情況計算,要達到8%的資本充足率,意味著從現在起到2005年,幾大國有商業銀行至少需要資金3000億元。以目前財政資金的總量和分配情況看,銀行很難拿到這筆錢。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國有商業銀行能實現盈利已非易事,要靠利潤來充實資本金可以說是杯水車薪。目前,尋求官方政策上的支持是一個較為現實的選擇。這種觀點在業內被廣泛認可,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無論從國家財力的承受極限還是銀行產權制度的改革角度來說,最終方案都難以設計得更為精巧和可行。
與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嚴重“超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郵政儲蓄目前沒有任何壞賬之憂,這主要得益于郵政儲蓄從恢復那天起所享受的優惠政策和單一、無風險的業務操作模式。雖然這種政策上的優惠和業務模式的特殊性也給郵政儲蓄帶來一些問題,而且國家正著手解決這些問題,但無論采取哪種方式改革郵政儲蓄,郵儲多年累積的“家底”都是其競爭力的重要籌碼。
要解決郵政儲蓄的諸多問題,比較有效的方式是成立郵政儲蓄銀行,這樣做有利于郵政儲蓄的持續發展,也能夠更好地保障和促進郵政整體效益的提高。
中國郵政可能會在未來幾年里進行政企分開和公司化改制,作為其重要的一個專業——郵政儲蓄下一步將如何存在和發展呢?是繼續沿襲目前的經營模式,還是脫離“大郵政”的體系另起爐灶,何去何從?從目前國家政策傾向來看,成立郵政儲蓄銀行的可能性較大。郵政部門早在郵電合一之時就開始醞釀成立郵政儲蓄銀行,尤其是1999年得到了國務院和央行明確批復表示同意成立,只等掛牌,但至今仍沒有成行,個中原因,恐怕是諸多方面利益難以平衡所致。
淺析郵政儲蓄農村市場
目前中國正致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解決好“三農”問題,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是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的一項重要工作。
郵政儲蓄銀行只有植根農村市場,才能綻放出真正的光彩。從政策面看,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擴大郵政儲蓄資金的自主運用范圍,引導郵政儲蓄資金返還農村。自06年3月以來,福建、湖北、陜西3個試點省郵儲部門開展了小額質押貸款試點工作,截至06年8月27日,一共審批放款9214筆,金額達2.82億元;貸款結余3866筆,金額突破了1億元,由于手續簡單、利率低在農村區深受老百姓歡迎,這只是郵政儲蓄經營資產類業務的開始,隨著政府支持三農力度的不斷加大,在政策上會進一步引導郵政銀行向農村傾斜。
從監管面看,銀監會4月正式成立銀行監管四部,在加強對郵政儲蓄機構等金融機構監管的同時,積極引導郵政儲蓄機構在業務拓展上向農村地區傾斜,支持郵政儲蓄資金擴大自主平穩運用。
從市場方面看,農村金融市場多年來處于萎縮、凋敝狀態,農村信用社呆壞賬問題嚴重,農民貸款難,手續繁雜,并且由于缺乏競爭農信社將貸款利息一浮到頂,又增加了農民的貸款成本,造成非法集資盛行、私人借貸嚴重,市場也需求全國性銀行機構來提供現代化金融服務。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紛紛撤并農村網點,將業務重心轉向城市。郵政儲蓄是國內網點數量最多的金融機構,營業網點已超過35000個,其中縣及縣以下農村網點占2/3以上,郵政儲蓄開展農村金融業務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是地域優勢。一方面農村郵政部門網點多面廣,另一方面商業銀行為提高經營效益,紛紛撤離或撤并縣、鄉鎮級營業機構,這為農村郵政儲蓄拓展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為農村郵政儲蓄業務快速發展提供地域條件。
二是政策優勢。國家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推進新農村建設,必將推動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同時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金融機構收縮基層營業網點,這都給農村郵政儲蓄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郵政儲蓄改革分析論文
一、為什么郵政儲蓄必須與郵政體制聯動改革
1.郵政儲蓄和郵政體制都需要改革
中國郵政金融業務自1986年恢復開辦以來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至2002年末,郵政儲蓄存款余額達到7369億元,市場占有率為8.48%,僅次于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居第五位;郵政儲蓄機構網點31704個,僅次于農行居第二位;代辦保險、發放工資、代收稅費等各項業務合計達到1600多億元。
但是隨著郵政金融業務的發展,一些過去沒有暴露出來的問題和矛盾逐漸突出。目前郵政儲蓄的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現行郵政儲蓄機構吸收儲蓄存款再轉存中央銀行、獲取高額轉存款利息(目前郵政儲蓄的轉存款利率為4.131%,而在中央銀行連續降低利率之后,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利率已降為1.89%,兩者相差近2.24個百分點)的做法,使郵政儲蓄享受了“超國民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不公平競爭,并引發了一些基層機構的違規操作;
第二,因郵政儲蓄未納入金融監管體系,有關監管部門對基層郵儲機構的違規行為難以監管;
郵政儲蓄題材小品--取錢
郵政儲蓄小品--取錢
時間:農歷冬月
地點:某郵政儲蓄所營業室
人物:女營業員,20余歲(簡稱營)
農民老大爺,60余歲,(簡稱老)
老大爺之妻,60余歲,(簡稱妻)
淺析郵政儲蓄體制改革
一、為什么郵政儲蓄必須與郵政體制聯動改革
1.郵政儲蓄和郵政體制都需要改革
郵政業務自1986年恢復開辦以來得到了長足的。至2002年末,郵政儲蓄存款余額達到7369億元,市場占有率為8.48%,僅次于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居第五位;郵政儲蓄機構網點31704個,僅次于農行居第二位;代辦保險、發放工資、代收稅費等各項業務合計達到1600多億元。
但是隨著郵政金融業務的發展,一些過去沒有暴露出來的和矛盾逐漸突出。郵政儲蓄的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現行郵政儲蓄機構吸收儲蓄存款再轉存中央銀行、獲取高額轉存款利息(目前郵政儲蓄的轉存款利率為4.131%,而在中央銀行連續降低利率之后,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利率已降為1.89%,兩者相差近2.24個百分點)的做法,使郵政儲蓄享受了“超國民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不公平競爭,并引發了一些基層機構的違規操作;
第二,因郵政儲蓄未納入金融監管體系,有關監管部門對基層郵儲機構的違規行為難以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