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插秧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1 20:38: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育插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談論水稻育插秧實施機械化
一、基本情況
2008年以來,息縣把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示范推廣工作擺上重要位置,采取購機補貼、育秧盤補貼、機插作業補貼、獎勵扶持、示范帶動等一系列措施,切實加大推廣力度,使水稻機械化育插秧得到長足發展。
(一)機械數量大幅增加
2008-2011年,息縣共建設水稻育秧工廠4個,機械化育秧流水線6條。2011年新增水稻插秧機30臺,比2010年增長62.5%,是2008年的6.5倍,現保有量達78臺。
(二)作業面積較快增長
2011年,全縣水稻機械化插秧面積0.8萬hm2,機械化插秧率達16.7%,比2010年增長71.6%,是2008年的60.5倍。
水稻機械育插秧意見
水稻是我縣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全縣常年種植面積44.5萬畝,占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51%;稻谷總產量25.81萬噸,占糧食總產量54%。目前我縣水稻種植基本上靠人工栽插,生產手段落后,作業條件艱苦,作業效率低下,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民對水稻生產機械化的需求日益迫切。**年我縣在龍水鎮和國梁鎮開展了水稻機械育插秧示范推廣工作,示范推廣面積300余畝,示范推廣田塊的成功率達到98%以上,與同等條件下的人工插秧相比機栽成本每畝節省49元,對比測產產量高出20%,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進一步改善我縣農業生產條件,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促進主要糧食作物增產增收,現將**年度機械育插秧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認識加快水稻機械育插秧的重要意義
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發展以農業機械化為主要內容和標志的現代農業。水稻機械育插秧是農業機械化的重要內容之一。當前,我縣水稻機械育插秧水平較低,“十一五”期間,加快發展我縣水稻機械育插秧的任務十分繁重。要大力提高水稻育插秧機械裝備總量和質量,擴大水稻育插秧機械作業面積和范圍,努力提升綜合機械化水平。同時,提高售后服務水平,增強服務效能。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快發展水稻機械育插秧的重要性、緊迫性和現實性,明確工作職責,以實際行動推進我縣農業機械化跨越式發展。
二、**年開展水稻機育插秧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和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從保障糧食安全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要求出發,以促進糧食增產增收為目標,以示范推廣為突破口,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加大農機具推廣力度,努力提高全縣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本著“以點帶面、先易后難、強化服務、梯度推進”的原則,通過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社會化服務,加強資金扶持、技術支撐,推進水稻種植機械化,力爭通過3—5年的不懈努力,使我縣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工作原則:一是重點突破和分度推進的原則。重點突破完善機插秧技術和引導廣大農民改變種植觀念兩個環節,結合各鄉鎮區域自然條件、水源條件、經濟條件以及農民對水稻機械插秧技術的認識程度和接受程度,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先易后難,分步推進。
水稻育插秧工作會議領導講話
同志們:
這次全省水稻育插秧工作暨農機推廣站長會議是在全省上下認真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我省農機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
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傳達貫徹全國水稻育插秧機械化示范推廣工作座談會和全國農機推廣站長會議精神,總結交流20**年水稻育插秧工作和農機推廣工作的成績和經驗,分析農機化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進一步明確20**年水稻育插秧工作及農機推廣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努力開創農機化工作新局面。下面,受項局長委托,我就水稻育插秧示范和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講兩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關于水稻育插秧機械化示范推廣工作
(一)肯定成績,認真總結20**年我省水稻育插秧工作的經驗。
1、全省育插秧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全區水稻育插秧實施方案
一、目的意義
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是利用現代農業裝備進行集約化育插秧的生產方法,通過嚴格的溫濕度控制,既縮短了育秧周期,提高了秧苗的抗逆性,又直接促進了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方法的推廣運用,是實現水稻生產種子良種化、育秧標準化、供秧商品化、插秧機械化的有效途徑。有利于全面提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水稻機械化育秧省田、省水、省肥、省工,培育出的秧苗均勻、健壯、整齊,且能有效克服“倒春寒”的影響,確保不爛種、不爛秧;機械化插秧作業不僅省工節本,提高了栽插時效,而且秧苗群體密度易于調控,其帶土小苗移栽、緩苗期短,分蘗早、節位低,寬行窄株、通風性好,易獲穩產高產,直接提高了農民收入,有效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是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指導思想
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標,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拉動相結合,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突出重點和全面推動相結合的原則,大力推廣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全面提高水稻生產的全程機械化水平,為加速推進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貢獻。2012年,將水稻機械化育插秧作為糧食產量提升年重要示范工程之一,積極引進并擴大示范。
三、主要目標
以示范點建設和整村推進示范村為抓手,建設8個區級水稻機械化育插秧示范點和19個整村推進示范村,實現全區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推廣面積15萬畝。
水稻實施機械育插秧工作意見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指導思想;目標任務;主要工作措施;實施獎懲政策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強化服務意識,進一步發揮政府引導、部門配合、政策支持、市場導向的作用、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宣傳培訓、落實插秧機購機補貼政策、強化技術指導,搞好部門配合、大力推進“機插秧百千萬工程”、大力培植機插秧專業作業組織、大力開展機插服務工作、獎勵對象:鄉鎮、村,農機服務組織,機插秧大戶、獎勵重點:百畝連片村,千畝連片鄉鎮,整村推進村,整鎮推進鄉鎮、獎勵程序:首先由各鄉鎮組織自驗收,填寫《自驗收報告》,并上報市農機化辦、一季機插面積500畝連片村,獎勵二千元;一季機插面積1000畝連片村或5000畝鄉鎮,獎勵五千元;一季機插面積10000畝以上鄉鎮,獎勵一萬元、機插秧服務組織年機插面積5000畝以上的,獎勵五千元;機插秧大戶年機插面積2000畝以上者獎勵二千元、完成市下達的插秧機臺數任務的,每臺獎勵500元,每超額完成一臺獎勵800元(一臺乘座式相當三臺手扶式)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20*年是推進我市水稻機械育插秧(以下簡稱機插秧)工作關鍵年。為大力推進我市水稻機插秧工作,確保完成今年的目標任務,特提出20*年全市水稻機插秧工作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中發〔20*〕1號)文件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強化服務意識,進一步發揮政府引導、部門配合、政策支持、市場導向的作用,充分調動農村基層干部和廣大農民群眾參與機插秧的積極性,實現整村整鎮整體推進,大力培植機插秧百畝、千畝連片區,促進我市水稻機插秧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
二、目標任務
根據湖北省農業廳湖北省財政廳關于印發《湖北省20*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專項實施方案的通知》(鄂農機發〔20*〕23號)精神,今年我市新增插秧機120臺,完成機插面積12萬畝,建整鎮推進鄉鎮(含城區城辦事處,管理區委員會,下同)3個。鄉鎮任務分解見附表。
育插秧農業技術推廣論文
1水稻插秧技術推廣困難的原因
1.1水稻插秧育秧技術要求較高
在水稻插秧育秧技術的推廣中,尤其是機械化水稻插秧技術的推廣,其技術要求較高。許多農民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不愿意使用機械插秧技術。而機械插秧是水稻種植技術體系中的一項重要的環節,這種插秧模式與傳統的人工插秧相比,機械插秧的播種面積較大,其標準化的要求較高。想要實現機械插秧,需要具備以下幾點基本要求:首先,想要使用機械插秧,需要一塊標準的水稻插秧地,水稻的秧苗需要均勻的分布。第二,水稻的秧苗需要健壯,并且無蟲害,滿足水稻高產的要求。由于我國大多數農戶家庭均采用家庭勞作的農業生產模式,導致農戶更加偏好傳統的插秧技術,機械化的插秧技術成本較高,對于收人低下的農戶家庭并不是一個良好的選擇,這就導致機械插秧技術不能夠在水稻插秧技術推廣中得到良好的運用。
1.2機械插秧的技術限制
在插秧的過程中,也可能受到降雨量的影響,在秧苗的插秧季節無法提供其需要的水量,就導致秧苗不能正常插秧;等到降水足夠之后,秧苗又生長壯大,而機械并不能夠采用大秧苗進行插秧,這樣插秧機就成為了擺設。
1.3稻田中的水利灌溉設施落后
插秧機械化工作會領導講話
同志們:
今天省局專題召開全省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推廣工作會議,把全省水稻產區的13個市、44個縣(市、區)的農機局分管局長,以及去年承擔水稻生產育插秧機械化技術示范推廣項目建設的22個示范縣推廣站長在新年伊始請到合肥來,這充分體現了省局對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推廣工作的高度重視。會議開始的時候,我們對去年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推廣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頒發了獎牌、證書和獎金,巢湖市、天長市、東至縣進行了典型發言,他們講得很好,這也說明他們在過去的一年里干得很好,他們介紹的經驗很值得大家學習和借鑒。稍后項局長還要做重要講話,我先講幾點意見:
一、20**年全省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推廣取得了可喜成就
剛剛過去的20**年,在全省水稻主產區各級農機主管部門和農機推廣技術人員的積極努力下,各地按照省局年初下發的《關于切實做好20**年水稻栽植機械化技術推廣工作的意見》的要求,創新推廣方法,探索推廣模式,采取各種措施,開展社會化服務,基本上完成了年初下達的指導性任務,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成為目前我省農業機械化發展中的新亮點。
據不完全統計,20**年全省新增手扶式步行插秧機1714臺、乘坐式高速插秧機200臺;插秧機保有量達到3838臺,其中手扶式步行插秧機3474臺,乘坐式高速插秧機364臺,插秧機總量比20**年增長99.5%;22個示范縣新增插秧機1389臺,保有量達2779臺,占全省插秧機保有量的72.4%。20**年全省共完成機插秧面積81.05萬畝,比20**年增長75.2%,機直播面積達到了37.45萬畝,水稻機械化栽植面積總計達到118.5萬畝;其中22個示范縣共完成機插秧面積50.18萬畝,占全省機插秧面積61.9%。
二、20**年全省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推廣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水稻機械化插秧狀況與策略
隨著近年來黨的惠農政策全面落實,安徽省桐城市出現了購買插秧機熱潮,并涌現了插秧大戶、機插秧合作社等多種機插秧服務組織,但也存在著不少矛盾和問題,如水稻機插秧作業量偏小,機插秧市場發展后勁不足等,因此必須認真研究,分析原因,尋求對策。
1桐城市水稻機插秧現狀
桐城市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市),截至2011年12月底,全市農機總動力達48.18萬kw,耕作機械13623臺,聯合收割機482臺,插秧機113臺(其中直播機29臺)。耕作機械化水平達89%,收獲機械化水平達70%。該市水稻插秧機械化推廣工作始于2006年,5年多來,通過不斷加大推廣應用力度,插秧機數量幾乎每年都是成倍增長,但在作業面積上,2011年僅為2200hm2,插秧機械化水平僅為5%。水稻插秧成為制約當地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瓶頸。
2制約桐城市水稻機插秧發展水平的因素
當前制約水稻插秧機械化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農民對水稻育插秧機械化認識不足、心存疑慮,等待、觀望氛圍濃厚;二是推廣力量不足,特別是基層一線既掌握農機又掌握農藝技術的人員少,難以滿足大面積推廣插秧機械化技術的需要;三是目前留守農民文化程度總體偏低,接收能力弱,或不經培訓即匆匆上崗,操作技能低,機械使用中問題較多;四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田塊小,加上分散經營對作物品種的不同要求,難以提供優質合格的秧苗,也影響了插秧機的使用效益。
3推進水稻機插秧化面臨的機遇
農作物生產機械化通告
各有關鎮、街道辦事處,市級有關部門:
為進一步加快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提高水稻生產效益,降低農民勞動強度,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有效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確保我市糧食生產安全,經市政府研究,決定開展全國主要農作物(水稻)生產機械化示范市創建工作。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高效農業的要求出發,根據“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重點突破、以點帶面,大力扶持、加快推進”的原則,以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為拉動力,以創新農機社會化服務機制和農機新技術推廣示范為推動力,以糧食功能區、水稻生產科技示范基地建設為載體,以培育機插秧示范點為重點,以栽插和收獲兩個環節的機械化為著力點,堅持政府扶持與市場引導相結合、農機與農藝相配套,通過政府推動、重點扶持、技術培訓、示范引導等措施,快速突破制約我市水稻生產機械化的“瓶頸”,加快現代農機科技成果向農業生產力轉化的步伐,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全面提升我市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
二、總體目標
我市創建全國主要農作物(水稻)生產機械化示范市工作于—年分兩年實施。年,全面推進糧食生產機械化示范鎮、示范村、示范基地建設,計劃建設糧食生產機械化示范鎮1個、示范村5個,水稻育插秧示范點5個;培訓相關技術人員200人以上;全市新增插秧機45臺左右,插秧機保有量達到130臺左右,全市水稻機插面積達到3.2萬畝以上,比上年增加28%以上,水稻機插率達到43%以上,比2010年提高9個百分點以上;新增聯合收割機25臺,在糧食重點產區配置烘干機4臺,新增日烘干能力40噸,全市日總烘干能力達到200噸以上;實現“五統一”服務面積2萬畝,比上年增長63%;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9%。年,擴大示范創建面,提升輻射帶動效應,鞏固提高全市水稻機插面積,力爭到年底,全市水稻機插率達到50%以上,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1%以上,力爭各示范創建單位率先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
水稻機械化生產困境應對措施分析論文
摘要:發展水稻機械化生產的今天,如何發揮機械效能,提高標準化栽培技術水準,使水稻生產效益最大化,是目前水稻生產的首要問題。經過幾年的生產實踐及經驗教訓,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存在許多問題值得研究探索與總結完善。
關鍵詞:水稻;機械化;問題;對策
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普及,購機補貼范圍擴大,農戶購置機械積極性十分高漲,但實際操作技術應用水平低,生產作業質量參差不齊。農技、農藝技術不配套,各技術環節標準化作業程度低,使產量效益提高緩慢,自2007-2009年跟蹤調查結果:稻谷價格按照國家三等收購價計算:2007年1.50元/kg,2008年1.64元/千克,2009年1.90元/千克。連續三年最高畝產達到602kg,畝增產86kg稻谷,最高增產幅度15.38%,最低畝產487.0kg,但也有減產地塊,最多畝減產45kg,最大減產幅度為8.39%。增收部分來源于增產和節省投入兩部分。2007年機插總體表現為減產,2008年由于技術的逐漸完善,表現為增產點次多,增產幅度大,效益較可觀。2009年由于特殊年份在水稻普遍減產的情況下機插增產比例增大,增產幅度12%~15%,仍有減產地塊。但如果采用機械化生產綜合配套技術,水稻畝產達到600kg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如黑龍江省阿城區何長海自2007年開始全程機械化生產種植,每年種植水稻200多畝,購置粉土機、育苗機、施肥機、收獲機等配套機械12臺套,在2009年種植東農429,平均畝產達到605kg產量水平。雖然水稻機械化生產總體應用水平還是逐年提高,但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1、水田整地機械應用普遍,但整地方法欠科學,質量難保證
多數選擇寧波或18馬力四輪車帶五鏵犁以翻地為主,水田旋耕整地面積少,田面平整度高低不平,欠溝,生地楞伐塊比例大,翻耕地塊一般需48小時浸透,增加泡田時間泡田用水,旋耕整地一般約4~5小時即可泡透粗耙。整地質量粗糙,地表面根茬多,沉淀時間掌握不準,耙地過細膩,滲水速度慢,延遲插秧時間,高差大等都影響插秧與灌溉都不同程度影響插秧作業質量。
2、機械育苗質量差,壯秧效果不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