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培養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2 01:37: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語感培養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學生語感培養
一、對“在語文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這一新理念的理解
漢語言文字特別具有靈性。作為象形文字的漢字,以形表義、形神兼備。以漢字為載體的漢語,重意會不重規則,沒有分詞連寫,少有性、數、格的區別,語言凝練但意蘊豐厚,讀來抑揚頓挫、鏗鏘悅耳。由于漢語言文字的形象性、隱喻性、意會性和模糊性,學生學習語文,不僅要進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視整體感悟。
學生學習母語主要靠語感。學生學習母語,因為有早已具備的口語語感做基礎,有熟悉本國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為條件,身處母語環境、心受母語儒染,大量的、成套的母語圖式早已內化為學生的心理結構。因此,學習母語不必從系統的語言知識和語法規則入手,而應重視對語文材料的積累、感悟,培養良好的語感。
從語感類別的角度看,語感教學策略主要包括:培養形象感的教學策略、培養情味感的教學策略、培養意蘊感的教學策略等。培養形象感,要注意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與文字相關的表象;倡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將語言轉化為形象鮮明的內心視象,使語言和生動的表象建立心理聯系。培養情味感,一要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增加對課文背景及相關內容的了解;二要努力挖掘和體驗教材的情感因素,發揮教師自身的情感傳導作用;三要引導學生在對課文的分析和朗讀中體驗作者的情感。
培養意蘊感,就是要引導學生體會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從語感生成的角度看,語感教學策略主要包括:反復誦讀、比較品評、潛心涵詠、切己體察、展開想象等。反復誦讀是培養語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強調對語言文字的直接的整體的領悟,這與語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較品評,是課堂語感教學的有效策略,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學生只有在不同詞語、不同句式、不同語序的比較當中,才能發現課文中語言運用的妙處,品評語言的意蘊和情味,從而培養語感。潛心涵詠,是一種在熟讀基礎上潛心專注的研讀策略,面對語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鑒賞玩味,掂量比較,獲得審美感、情味感、意蘊感等。切己體察,就是把眼前所讀的語言文字與自己的生活經驗、閱讀積淀相溝通,通過文字的橋梁,觸摸作者的心靈。語言文字符號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必須借助聯想和想象,化干癟枯燥的符號為形象鮮活的畫面;還可通過重組表象,創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這樣獲得的語感才是豐富深切的
二、在實踐中如何去落實“在語文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這一新理念
語文語感能力培養論文
一、加強語言的積累與運用
眾所周知,語言是約定俗成的,語感是以感性認識為基礎的。語感的形成是過去的知識、經驗在心理結構中的積淀。只有博覽才能給大腦皮層形成多側面語言刺激,逐漸形成語感。語感敏銳的人,能很快地捕捉到文章豐富的內涵,還可以體味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妙處。
語感的能力,來自于讀書的積累。書讀多了,感覺自然靈敏,對語言材料理解和領悟的能力自然加強。語感豐富敏銳,便能通曉同一語言形式可以表達不同的思想內容,不同的語言形式也可表達同一思想內容,特定的語言環境下需要特定語言形式表達特定的思想內容。語感是聽說讀寫的核心,語文教育應該以積淀語感為目標。
與課堂閱讀不同,課外閱讀比較自由,可不拘形式,不受時間的控制,在自由放松的閱讀狀態下,對所讀對象更容易獲得全面的認識與整體的感悟。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博覽群書,這是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豐富學生的語感心理結構的最基礎的一步。
然而,僅僅局限于閱讀,那還是表層的,深層次的在于積累和運用語言材料。一本書讀完,對很多學生來說,只是“雨過地皮濕”,大腦皮層沒刻下深刻的印記。這就要求學生摘錄一些好的語句,經常閱讀。據外國語言學家統計,要記住一個英語單詞,至少要和它打4000次照面。要使學生記住所摘錄的優美語句,除了要求學生自己經常看看、背背外,教師可以利用早自習時間,讓學生朗讀自己摘錄的語句,也可叫學生出手抄報,將摘錄的優美語句分門別類地組合在一起,在班上展出。這種形式多樣的識記法,既有助于學生積累語言材料,也有助于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但積累只是手段,目的在于運用。在語文課本上,有很多寫景狀物的句子,可以叫學生用自己學到的語句來替換。也可以結合課文出一個小作文題,叫學生運用摘錄下的句子做口頭作文。至于每周的大小作文,教師更應鼓勵學生多多地運用摘錄下來的語句。經過這樣長期的積累與運用,學生的語感能力就大為加強。
二、注重吟詠誦讀
語感培養“三層次”
《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在總目標中又要求在閱讀方面注意“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然后在各個階段目標中再對此加以具體化,導向是很明確的。著名語言學家呂淑湘先生強調“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感。”所謂語感,就是讀者或聽者通過聽人講話或閱讀直接感知語言,是學習、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一種敏銳感知力,也是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重要標志。我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新的課程理念,從三個層次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感。
一、初級層次——感知、積累層次
初中語文課本中很多篇章,它們大多文質兼美,情文并茂,鼓勵學生讀背這些文章,是學生積累知識、豐富語感的很重要的途徑。
1、聽說結合,感知語感。聽和說是口語交際的兩個表現形式。“聽話是憑借語言、理解說話者所講的意思。聽的言語活動不是機械、被動地接受和簡單重復反映信息,而是積極主動思考,重組語言材料,創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過程。”可見,聽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幫助學生端正聽的態度,培養學生多聽、會聽,在聽中積極感知。
聽是吸收,說是表達。說是對聽的檢驗。因此,聽后還須多說,讓學生經過大量的語言實踐,把聽到的語言材料中所蘊含的內容、意義說出來,以進一步鍛煉他們的感知。如此經常練習,學生的語感能力就會不斷提高。
2、讀寫結合,積累語感。閱讀是積累語感的有效途徑。多讀、熟讀、讀后深思,能有效地激發語感。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誦讀的效果。古時的私塾先生們就很看重誦讀,他們要求學生反復讀,仔細讀,做到熟讀成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便是對誦讀的評價。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誦讀中語調、節奏、語流反復刺激,便在學習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聲音映像”,這種內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語言流便自然而然地從記憶中溢出。在教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蘇教版初中第五冊)時,文中描寫岑參送別友人的重點詞句,先指導學生朗讀,讓他們推敲、品味、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生動準確,想象體會送別時的背景和情景,然后再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重點詩句,體會主人公觸景生情,吟詩抒情的感人情境,只有通過誦讀,學生能才悟出語言材料中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繽紛的景和感人肺腑的情。
培養語感,從朗讀訓練入手
語感能力是語文能力的核心,語感訓練是語文教學研究中一個歷久而彌新的課題。呂叔湘先生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如何使學生具有敏銳的語言感受力,隨著語文教學研究的不斷深入,這個問題越來越受到語文教學界的重視。本文想就對語感的認識和培養問題,談一點看法。
(一)通過朗讀、揣摩,培養語感。
現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學作品都是經過精心挑選和編排的,注意到知識的系統性和科學性,有著生動活潑的語氣、節奏、句式、格調,蘊含著作者的情感意旨。并還有許多聲像教材是由有經驗的的人朗讀、播講,語音標準,語言規范,為學生提供了最優良,最規范的學習樣板,使學生能寓緊張的學習于輕松愉悅的氣氛之中,其效果不是傳統的教學手段可以比擬的。因此,在語文課的教學中,應提倡讓學生反復朗讀,通過朗讀、揣摩,來培養學生的語感。用美學老人朱光潛的話說就是“把數量不多的好詩文熟讀成誦,反復吟詠,仔細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確切意義,還要推敲出全篇的氣勢脈絡和聲音節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動筆時,于無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氣勢。”朱老先生這段精辟的描述,便是朗讀、揣摩的實質。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材有許多內涵豐富的精美的文章,如《三味書屋》、《》、《小珊迪》、《觀潮》、《古詩兩首》、《爬山虎的腳》、《桂林山水》、《鳥的天堂》等。教學中,應安排較多的時間,利用聲像教材指導學生表情、有節奏地潛心誦讀,因聲求氣,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變化和語言的音韻變化中,悟出僅憑語言分析難以真切理解的內涵。
在指導學生誦讀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做到一個明確,一個調動。明確怎樣的語言適宜于培養怎樣的語感。一般說來,構成畫面的語言適宜培養形象感;含意深刻,寓意豐富的語言適當培養意蘊感;對話、獨白式的語言適宜培養情趣感。還要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擴大視讀廣度,培養學生將作品中的語言文字化為自己的言談,自己的寫作詞匯。這也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基本方式。
(二)通過朗讀與激發想象有機結合,誘發語感。
學生的語感培養論文
1指導誦讀,感知內容
就語文本身來說,語言文字是形成思想感情的內容。就語文教學來講,只讓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去感受,指導學生憑借語言文字展開相象思維,使課文描述的人、事、景、物等在頭腦中浮現出來,產生真切的感受,進而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感受的最有效辦法就是誦讀。
我在聽一位老師教學《小音樂家楊科》時,先是通過有感情的范讀使學生受到感染。在朗讀楊科挨打時,重讀“瘦小”“睜大驚恐”。后來聽到“鞭打聲”“哭聲”“吵嚷聲”“狗叫聲”“燭光在窗戶里閃動,院子里鬧哄哄的”。朗讀隨之改成微微低聲,放慢速度;在讀“幾乎站也站不穩”時,表現出楊科那悲慘的遭遇。之后,教師并沒有做繁沉的講析,而是適當的指點,讓學生反復誦讀。學生邊讀邊體會,對課文的思想感情有了真切的感受。
2啟迪想象,領會意境
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誘導學生進入課文所創設的特定意境中,那么,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必定是真切自然。怎樣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意境呢?請看一下我的一個教學片段:
師:抬頭眺望遠方,用盡力氣高喊著。聯系他高喊的內容,想象一下他望見了什么?
語文語感教學培養論文
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其途徑與方法多種多樣,而通過直覺思維的訓練來培養語感則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一
目前關于語感的眾多定義中,絕大多數認為語感是人在理解語言時的較強的感受力,主要表現為聽、讀兩項能力。筆者認為,實際上語文學科所要培養的聽、說、讀、寫四項能力即語文能力,其高度綜合的表現形式即語感。它是主體對語言所產生的敏銳的直接感受和對語言形式、語言意義進行再加工再創造的心理行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斷言語的可接受性、依據語境理解各種言語與按照交際需要創造性地進行語言表達。在心理上它具有以下四個特征:
1.直覺性。這幾乎是對語言的一種下意識的本能反映,超越了中間的分析、推斷與驗證的環節,在一剎那之間就能自然而然地識別與理解別人的言語,并能熟練地創造與生成新的言語。相傳清代紀曉嵐為乾隆皇帝題扇,題寫王之渙《涼州詞》一詩,將“黃河遠上白云間”的“間”字漏掉了,乾隆龍顏不悅。情急之下,紀曉嵐援筆在扇上斷句:“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紀曉嵐在這里不是著眼于細節的邏輯分析,而是沖破了某些羈絆,超越了某些限制,從而帶來了創新意識,憑借直覺,通過對原有言語的創造性處理使這首千古流傳的七絕詩變成了一首絕妙好詞。有的人能“一聽就懂”、“一目十行”、“出口成章”和“下筆如有神”,就是語感的這種直覺性的外在顯現。“直覺是對情況的一種突如其來的頓悟或理解”[①],所以,語感的直覺性實際上是主體對語言的悟性。
2.同化性。同化是指主體在認識客體時用業已形成的認知結構來闡釋和說明客體,即對客體進行整合、加工的一種機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所謂語感就是主體作用于言語對象的結果,是建立在言語材料意義被有效接納的基礎上的言語意義再創造,既包括主體對言語信息的接受與理解,又包括主體對言語信息的反饋與輸出。而將語感僅僅視為理解語言時的感受力,則只強調了言語對象向主體進行信息輸入,卻未注重主體對言語對象的積極同化作用。在具體的言語實踐中,由語音與詞義組成的語基,由詞匯與語法組成的語構,由語基與語構的靈活運用所組成的語言執行功能即語用,這三者共同構成一個復雜的言語層級系統。語基服務于語構,語基與語構又服務于語用,只有語用才直接與語感發生作用。如茶杯上“也可以清心”的字樣,人們讀出這五個字的音并理解其字面意義,這是語基。這五個字(詞)可以組成四個或四個以上的詞語,并按語法規則構成動賓結構或主謂結構的句子,這是語構。由語基與語構的自由靈活搭配即具體的語言運用,可以使上述五個字組成五個句子:也可以清心;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主體只有憑借原有的認知結構,在具體的語用層面才會獲得由這五個字靈活組成的五個句子的不同意義,形成語感。由語基而語構再到語用的言語同化過程,實際上是邏輯化過程。而直接作用于語用層面的言語同化,雖然涵蓋了語基與語構的內容,但已不是簡單重現邏輯化過程,而是邏輯化過程的積淀與潛伏,通常以直覺同化形式出現。因而,只有語用層面上的言語同化才是最快捷的言語過程,才會產生較強的語感。
3.整體性。因為語感是主體直接作用于語用層面的言語同化,已經舍棄了對語音、詞義、詞匯、語法等具體語素的條分縷析,所以,它對言語對象是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全方位的整體把握,獲得的是言語的表面意義和隱含意義、語素意義與非語素意義、內部語境意義和外部語境意義等的總和。這種言語意義總和,實在是無法機械地割裂,它只不過是感性與理性、經驗與理論、具體與抽象交互作用的深層積淀而已。
學生的語感培養論文
1指導誦讀,感知內容
就語文本身來說,語言文字是形成思想感情的內容。就語文教學來講,只讓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去感受,指導學生憑借語言文字展開相象思維,使課文描述的人、事、景、物等在頭腦中浮現出來,產生真切的感受,進而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感受的最有效辦法就是誦讀。
我在聽一位老師教學《小音樂家楊科》時,先是通過有感情的范讀使學生受到感染。在朗讀楊科挨打時,重讀“瘦小”“睜大驚恐”。后來聽到“鞭打聲”“哭聲”“吵嚷聲”“狗叫聲”“燭光在窗戶里閃動,院子里鬧哄哄的”。朗讀隨之改成微微低聲,放慢速度;在讀“幾乎站也站不穩”時,表現出楊科那悲慘的遭遇。之后,教師并沒有做繁沉的講析,而是適當的指點,讓學生反復誦讀。學生邊讀邊體會,對課文的思想感情有了真切的感受。
2啟迪想象,領會意境
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誘導學生進入課文所創設的特定意境中,那么,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必定是真切自然。怎樣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意境呢?請看一下我的一個教學片段:
師:抬頭眺望遠方,用盡力氣高喊著。聯系他高喊的內容,想象一下他望見了什么?
詩歌教學中的語感培養綜述
摘要:語感是語文學習中的一項基本素質。本文從四個方面論述了如何在詩歌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關鍵詞:詩歌教學;語感教學;鑒賞
語感,是一種語文修養,是長期規范的語言感受和語言運用中養成的一種帶有濃厚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注意培養學生“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杭州大學朱作仁教授也指出:“抓住語感的培養,語文課的特點才能充分地體現出來。”
有人把杜甫《登高》中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僅理解為杜甫被病痛折磨、身心俱疲,有人卻從中讀出了八層意思:“蓋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凄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這樣的語言敏感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后天的培養與訓練。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其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以及追求意蘊等特征與語感具備的銳敏感知、形象思維、整體把握、豐富聯想、情感體驗等品質相吻合。因此,詩評家洪迪把語感看成是“詩的語言魂魄”。
一、熟讀戍誦
如有條件,先聽別人讀,在聽讀中仔細品味其語氣、聲調、節奏,從而感知其意蘊情趣。語言是一種信號,這個信號通過耳朵刺激大腦,從而產生想象和聯想的反饋。然后自已讀,可默讀,也可朗讀。讀詩歌的時候,語言信號又進一步通過眼睛刺激大腦,可以更仔細地揣摩作者使用語言的精妙。最后是背誦,背誦絕不能死記硬背,而是理解性背誦。在這里要引導學生找到背誦的線索,或作者行文線索,或作者感情發展線索,或其他線索。
語文語感培養教學論文
一、對“在語文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這一新理念的理解
漢語言文字特別具有靈性。作為象形文字的漢字,以形表義、形神兼備。以漢字為載體的漢語,重意會不重規則,沒有分詞連寫,少有性、數、格的區別,語言凝練但意蘊豐厚,讀來抑揚頓挫、鏗鏘悅耳。由于漢語言文字的形象性、隱喻性、意會性和模糊性,學生學習語文,不僅要進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視整體感悟。
學生學習母語主要靠語感。學生學習母語,因為有早已具備的口語語感做基礎,有熟悉本國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為條件,身處母語環境、心受母語儒染,大量的、成套的母語圖式早已內化為學生的心理結構。因此,學習母語不必從系統的語言知識和語法規則入手,而應重視對語文材料的積累、感悟,培養良好的語感。
從語感類別的角度看,語感教學策略主要包括:培養形象感的教學策略、培養情味感的教學策略、培養意蘊感的教學策略等。培養形象感,要注意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與文字相關的表象;倡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將語言轉化為形象鮮明的內心視象,使語言和生動的表象建立心理聯系。培養情味感,一要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增加對課文背景及相關內容的了解;二要努力挖掘和體驗教材的情感因素,發揮教師自身的情感傳導作用;三要引導學生在對課文的分析和朗讀中體驗作者的情感。培養意蘊感,就是要引導學生體會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從語感生成的角度看,語感教學策略主要包括:反復誦讀、比較品評、潛心涵詠、切己體察、展開想象等。反復誦讀是培養語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強調對語言文字的直接的整體的領悟,這與語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較品評,是課堂語感教學的有效策略,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學生只有在不同詞語、不同句式、不同語序的比較當中,才能發現課文中語言運用的妙處,品評語言的意蘊和情味,從而培養語感。潛心涵詠,是一種在熟讀基礎上潛心專注的研讀策略,面對語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鑒賞玩味,掂量比較,獲得審美感、情味感、意蘊感等。切己體察,就是把眼前所讀的語言文字與自己的生活經驗、閱讀積淀相溝通,通過文字的橋梁,觸摸作者的心靈。語言文字符號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必須借助聯想和想象,化干癟枯燥的符號為形象鮮活的畫面;還可通過重組表象,創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這樣獲得的語感才是豐富深切的。
二、在實踐中如何去落實“在語文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這一新理念。
英語語感培養措施論文
摘要:本文介紹了語感在英語教學中的理論依據,并從四個方面探討了在英語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語感的有效途徑:語音訓練產生語感;朗讀訓練形成語感;背誦訓練提高語感;寫作訓練發展語感。
關鍵詞:英語教學;語感訓練;途徑
一、語感在英語教學中的理論依據
語感來自于語言實踐,正如球類運動員要打好球必須熟悉球性,搞音樂的人要有良好的樂感一樣,要學好、用好英語,就應該具備良好的語感。目前的英語教學越來越強調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但實際上,能開口流利地說英語的學生并不多,尤其對中學生來說,這一現象非常普遍。即使有少數能用英語來交流,多數語言說的也不地道。導致這一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學生語感的缺乏。著名教育家葉圣陶也曾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言有敏銳的感覺。”
在英語教學中,學生語言能力的最高體現就是學生語言直覺和語言習慣,而不是邏輯的訓練。一般來說,學語言的開始階段是獲得語感的最佳時期,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時期,加強語感的訓練和培養,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語言交流能力。那么,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呢?筆者根據多年教學探索與實踐發現,從下文所說的幾個方面著手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比較有用。
二、英語語感培養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