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2 02:02: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預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骨科患者預見性護理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骨科患者170例為研究對象,將所有的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85例。對照組男55例,女30例,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38.4±2.7)歲;觀察組男40例,女45例,年齡22~62歲,平均年齡(40.1±2.3)歲。170例患者中,腰椎骨折患者有20例,上下肢骨折有70例,骨盆骨折有40例,頸椎骨折有10例,腰椎間盤突出有30例。將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臨床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主要內容:第一,護理人員應該詳細掌握患者的基本資料,并且為其安排合適的床位。第二,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為患者準備急救的藥品。第三,嚴密監測患者的基本生命體征并且作好記錄。觀察組患者采用預見性護理指導,主要內容:第一,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之后,了解患者的基本臨床信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為其準備相關的藥品以及器械,比如搶救設施以及床欄等。第二,對患者立即實施各種治療護理以及搶救措施,全面收集患者的資料,比如基本生命體征、臨床癥狀、心理狀況以及對疾病了解情況等。第三,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消除患者抑郁、焦急等不良情緒,獲得患者的配合,從而保證順利治療。第四,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以及與醫生和護士的配合情況,為患者制定有效的預見性護理計劃。第五,對患者進行營養護理,為患者制定合理健康的飲食,保證其身體所需的營養成分。第六,耐心為患者以及家屬講解疾病相關的知識以及護理注意事項,使其心中有數,從而提高患者以及家屬的配合。第七,對患者出院后7天進行電話回訪,了解患者的情況。

1.3觀察指標

查看全文

科技改革下的技術預見

“十二五”《科技教育發展專項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強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和技術預見工作”。我國歷次科技發展計劃與中長期規劃都包含了相關方面的研究工作。北京市面向2020年的技術預見由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承擔。上海市正在進行的技術預見由上海市科委領導,委派其下屬的科學學研究所組織并實施。江蘇省在面向2020年的高新技術產業技術預見中則由江蘇省科技廳組織,委派省內重點高校針對專門領域展開預見研究。在專家選擇過程中,調查和咨詢的對象都是活躍在學術界、產業界及政府部門的杰出專家。

理念與準則的變化:技術選擇體現經濟與技術的結合

技術預見中,選擇的關鍵技術與通用新技術強調的不完全是競爭前技術,目標不是為了技術控制,而是強調社會和市場需求,強調產業競爭力,強調本國的科學技術實力。因此在科技需求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技術項目,并優選重點技術,能滿足產業界技術前瞻需要,提高產業界的競爭力。力求將技術的需方和供方聯系起來,圍繞關鍵技術來溝通雙方,對每項備選技術在各產業應用需求的重要性及其對產業發展的影響進行評價,根據產業需求強弱來評價和選擇關鍵技術。這種選擇體現了技術與產業經濟的結合。對企業來說,其基本任務是向市場提供適銷對路的產品以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并以此獲得利潤。作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經濟實體,在采納新技術時,客觀上必然要求技術先進性與經濟合理性的統一。具備投資能力是企業應用科技成果的重要條件,提高經濟效益是企業采用先進技術的動因和目的。技術預見涉及的技術項目數量眾多,不僅要選擇關鍵技術,還要選擇能夠提高產業界競爭力的通用新技術。在技術項目的篩選上,除了技術本身的發展外,還要考慮技術可能帶來的經濟效益與可能為企業帶來的競爭力。為此選擇的關鍵技術與通用技術應具備下列屬性:(1)關鍵性——如果該項技術不及時攻克,將制約某一科技產業的發展。(2)帶動性——屬方向性、帶頭性、覆蓋面廣的技術,它的發展能帶動一大片技術的發展或引起一大片技術的響應。(3)可行性——該技術的基礎理論研究已經成熟,國內也有了相當的基礎,在短期內能夠攻克。(4)經濟性——該技術的攻克和推廣應用能產生重大的經濟或社會效益。

研究路徑變化:產業界全方位參與

在科技、經濟與社會發展日趨一體化的今天,一個國家的技術戰略就是它的產業戰略,它決定著這個國家在什么地方進行競爭。發達國家利用自己科技發展領先地位和現有的優勢產業基礎,又一次站在了新一輪技術革命與產業革命起跑線的前端。一方面為了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社會的長期繁榮,需要繼續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另一方面,任何國家能夠用于發展科技的資源總是有限的,世界上已經沒有哪個國家有發展所有科技的能力。制訂合適的科技政策與選擇恰當的科技發展戰略對任何國家或地區來說都顯得格外重要。面對新的形勢,關鍵技術的開發者必須與客戶進行更多的互動,以了解市場的需求,而產業界在這方面占有優勢。限于知識和眼界,個人很難準確把握未來技術發展趨勢及其社會經濟影響力,而官產學研群體智慧的集成能克服這種局限性。以需求定位面向高科技產業群的技術預見,產業界參與具有全方位性。這是因為:第一,表現在候選技術清單的征集上,充分吸收產業界專家的意見。第二,表現在設計德爾菲調查問卷上,突出產業界參與技術選擇。第三,表現在函詢專家的選擇上,產業界專家是函詢專家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第四,表現在目標控制范式上,在問卷的統計處理中,產業界的意見被賦予相對較高的權重,他們的選擇才代表市場的選擇。第五,表現在技術預見的議題上。議題包括產業需求的調查分析,經濟社會對技術的需求趨勢、環境方面可能出現的問題而衍生出來的科技研發需求,經濟社會與文化方面對技術發展方面可能施加的制約,政府必須干預的問題領域,一些瓶頸問題的解決等,而不僅僅是形式與操作方法上存在差異。

技術預見方法——德爾菲法等

查看全文

臨床決策預見工具論文

關鍵詞:臨床決策規則預見工具

摘要:臨床決策規則作為一種決策的工具日益受到重視和應用,依賴于大量原創性研究或循證醫學的證據,旨在通過把臨床資料數據的收集、整理和解釋的過程標準化,指導選擇診療手段或路線,降低臨床決策中的不確定性,限制或減少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降低因不必要檢查(測)和/或治療所帶來的醫療費用的支出,提高效率,使診療最優化,促進患者安全,維持或增進臨床的后果。從臨床決策規則的概念、存在的條件、研制方法、應用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和重點等幾個方面加以論述。

一、何為臨床決策規則

臨床決策規則(clinical-decisionrule,簡稱“決策規則”)或預見規則(predictionrule)是起源于原創性研究,通常是指,把≥3種參數整合起來運用,比如病史、體征或簡單的檢測等,作為一種決策的工具。它需要大量數據作為保證或建立在循證醫學的基礎上,目的是通過把臨床資料數據的收集、整理和解釋的過程標準化,依據某些經過嚴格評價的具有臨床預見性指標的存在與否,指導選擇診療手段或路線,確定是否有必要進一步進行診斷性或治療性干預,降低臨床決策中的不確定性,限制或減少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降低因不必要檢查(測)和/或治療所帶來的醫療費用的支出,提高效率,使診療最優化,促進患者安全,維持或增進臨床的后果。決策規則分為兩類:一類是估計疾病或疾病后果的概率,另一類是提示疾病診療行動的過程(acourseofaction)。就估計疾病或后果概率而言,以社會獲得性肺炎(CAP)為例,已有4個疾病概率預測的規則,目的是用來決定對疑似肺炎病人是否需進行胸X線檢查[2]。各種癥狀和體征的存在與否用來計算肺炎發生的概率。就第二種類型而言,它為疾病的臨床診療帶來明確的指南,因此日常診療工作中有重大的指導意義。而其中Ottawa踝診斷規則(Ottawaanklerules)是最著名、最廣泛性使用的臨床預見規則,用來決定閉合性踝部創傷患者是否需要接受X線檢查。

二、為何重視臨床決策規則

某年輕患者發生閉合創傷,急診醫生在接診后12小時內,未經上級醫生查房、專業專科會診、系統評估,給予病人11次(部位)X線檢查,其中3個部位CT檢查,其余9個部位是普通平片正側位,共21次曝光,最后并未發現有明顯骨折和實質性臟器破裂或挫傷。事實上,臨床上類似這樣的情形比較普遍,在一些醫院、一些醫生中間甚至成為沿用多年的“常規”或習慣做法。X線檢查通常是用于創傷病人的常規檢查,但其必要性尚未確定。以清醒、狀態穩定的創傷為例,Stiell(2003)對加拿大9個急診中心8283例評價,僅169例(2%)發生了有臨床意義的頸椎損傷。以鈍挫傷病人為例,胸X線作為常規檢查,胸內損傷陽性檢出率低,為0~13%。頭部輕微外傷(意識喪失、健忘或定向力障礙,Glasgow昏迷評分13~15)為例,加拿大7個醫學中心12個月內對這類病人調查,僅6.2%CT掃描上有可見的腦損傷,僅0.5%發生需急診外科手術的硬膜下血腫。這些機構中,這類病人使用CT檢查的情況相差4倍[4]。以頸椎外傷為例,每年加拿大有18.5萬例清醒、穩定的創傷(有發生頸椎損傷的危險)病人,其中僅0.9%發生頸椎骨折或脫位,整個加拿大醫學中心內頸椎X線檢查中98%為陰性。每年北美有100萬例次急性創傷需膝關節X線攝片,只有6%有骨折。每年,美國有200萬例成人因頭部創傷到急診室就診,其中6%~9%隱匿有非預期性、創傷性顱內病變,<1%需神經外科手術治療。因擔心可能性的頸椎創傷,需要拍攝大約80萬個頸椎的X線片,脊髓損傷只有1萬人左右,其中一半以上的損傷累及頸椎,因此對頸部和頭部創傷的患者應采取選擇性X線影像學檢查[5]。對美國21個急診中心34069例鈍挫傷+頸部X線檢查病例前瞻性觀察性研究,發現818例(2.4%)有X線檢查確診的頸椎損傷,采取5點低風險的判定規則后可使4309例這類病人避免X線檢查,減少幅度12.6%[6]。美國每年有2.5萬全職急診醫生開出80萬個X線檢查的醫囑,平均每人每年開出32個頸椎X線檢查醫囑,可能在125年的臨床工作中才能遇到一例隱性的頸椎損傷的病人,因此遺漏有臨床意義的頸椎損傷病例十分罕見的。

查看全文

預見性護理在骨科護理的效果探析

【摘要】目的:探討預見性護理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通過雙盲法分組標準將2017年9月1日~2019年6月30日接收的12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采取預見性護理,比較兩組術后功能恢復效果、疼痛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觀察組術后功能恢復優良率高于對照組(χ2=5.9259,P<0.05);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t=6.1826,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χ2=8.2924,P<0.05)。結論:預見性護理運用在骨科護理中效果確切,能促進患者功能恢復,減輕疼痛,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骨科;并發癥;預見性護理;疼痛

骨折是因骨骼疾病或創傷誘發的骨的完整性及連續性中斷[1],患者臨床表現一般為局部腫脹、疼痛及功能障礙等[2],病情嚴重者可出現發熱、休克等全身癥狀,部分患者可伴有重要臟器或組織損傷及并發癥[3]。骨折術后并發癥會直接影響到康復效果,嚴重情況下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對骨折患者而言,治療的難點在于如何有效防治術后并發癥。有資料顯示,骨折術后并發癥好發于下肢,尤其是盆骨骨折與胸腰椎骨折,由于此類患者需長期臥床休息,無法下床開展運動,故發生并發癥的可能性較高[4]。預見性護理屬于超前護理模式,能夠在問題出現前做好超前性預防處理,以預防問題的出現或降低問題的嚴重程度,使患者獲得最佳治療體驗,取得最佳療效[5]。2017年9月1日~2019年6月30日,我們對120例骨科患者分別采用常規護理和預見性護理,并進行比較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120例患者均來源于本院骨科,納入時間2017年9月1日~2019年6月30日,按雙盲法分組標準均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男39例、女21例,年齡21~87(57.18±5.62)歲;骨折類型:15例開放性骨折,45例閉合性骨折;致傷原因:9例墜落傷,27例摔傷,22例車禍傷,2例其他;受傷部位:38例上肢骨、關節損傷,20例下肢骨、關節損傷,2例其他。觀察組男40例、女20例,年齡22~86(57.54±5.70)歲;骨折類型:13例開放性骨折,47例閉合性骨折;致傷原因:10例墜落傷,26例摔傷,23例車禍傷,1例其他;受傷部位:36例上肢骨、關節損傷,21例下肢骨、關節損傷,3例其他。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完整,護理配合度高且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將伴有惡性腫瘤、精神疾病和言語障礙者排除。兩組性別、年齡、致傷原因、骨折類型以及骨折部位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1.2.1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健康教育、遵醫囑使用抗生素、心理護理、飲食指導和用藥護理等。1.2.2觀察組實施預見性護理。1.2.2.1入院護理協助患者保持臥位,對其生命體征進行評估,結合評估的結果選擇對應的處理方式,其中危重癥者需立即建立兩條靜脈通路,必要時給予深靜脈置管;將術前各項準備工作落實到位,例如配血、藥敏試驗等;對患者采取氧療,以維持呼吸道暢通;對患者的病情詳細記錄,并落實各項搶救措施;若患者年齡<6歲或>70歲,入院時需增高床欄,避免下床過快出現體位性低血壓,進而導致跌倒;對跌倒的高危人群及因素進行評估,并安排專人陪護;為患者創建安靜安全的休養環境,將防滑標識張貼于醒目之處,確保地面整潔干燥,無障礙物,室內光線調節到合適狀態;強化衛生健康教育;遵醫給予患者降壓、降糖及利尿藥物使用;若患者過于煩躁,必要時可給予保護性約束,并對受壓肢體遠端血供進行監測,嚴格遵照醫囑給予鎮靜劑使用,使Ramsay評分維持在2~3級;做好床旁監護,使用軟枕對床邊進行隔檔,防止患者撞傷。1.2.2.2疼痛護理傷后與術后麻醉清醒后,患者會出現程度不同的疼痛應激反應。護理人員可結合患者疼痛產生的原因,向患方詳細講解疼痛產生的機制,使之做好思想準備,并遵醫給予專業處理,以提高患者及家屬的信任感和配合度;若患者疼痛較強,可鼓勵其通過看電視、聽音樂和閱讀等形式轉移對疼痛的關注度,或通過抬高患肢、局部冷敷等措施減輕疼痛;若患者疼痛較重,可及時通知醫生,并給予鎮痛藥服用。1.2.2.3并發癥護理①健康教育:術前將麻醉、手術方式以及臥床注意事項等告知患者,將適當的翻身方式教會給患者,例如軸型翻身;為患者建立翻身卡,詳細記錄患者臥位、翻身皮膚情況和時間;維持壓迫部位清潔干凈,囑患者勤換洗衣物,維持床單被褥清潔干燥;結合患者的病情具體情況選擇懸浮床墊,以防止局部受壓;依據營養狀況合理規劃患者的飲食,以增強抵抗力,減少壓力性損傷;協助患者床上移動與翻身時禁止拽、拉、拖,對氣管套管固定帶、約束帶、肝素帽、骨牽引和三通等部位的皮膚情況進行重點監測,必要時將康惠爾減壓帖粘貼在骨突出;若患者大小便失禁,應做好肛周和會陰部清潔工作,維持其清潔干燥。②泌尿系統感染:骨科患者術后臥床時間久,由于肢體活動受到限制,故生活環境與排尿姿勢出現變化,極易發生排尿困難,護理人員術前需指導患者于床上排便;若患者術后留置導尿管,每日還需對其留置的必要性進行評估,保障無菌技術、無菌物品和無菌插管,同時保證管路暢通和封閉良好,防止頻繁更換導管;每日指導患者多飲水,一般為2000~3000ml,及時采用碘伏消毒外導尿管和尿道口,每日更換引流袋,對尿液量、顏色和性質進行詳細記錄;待患者麻醉蘇醒后再將導尿管夾閉,間隔4h開放1次,以有效訓練膀胱肌的舒縮功能,及時拔除導尿管。③肺部護理:若患者有吸煙史,需對其進行健康教育,引導患者開展擴胸運動,并督促其戒煙;每日定時開窗通風,維持室內空氣流通,必要時可采用蒼術、艾葉對室內進行熏蒸;結合患者病情遵醫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④便秘護理:術前合理評估患者的排便習慣,每日指導患者定時排便,必要時可于清晨采取灌腸清潔措施,以積極預防術后便秘;術后幫助患者合理調節飲食結構,鼓勵患者多飲水,多攝入新鮮的果蔬和纖維素豐富的食物,以促進胃腸蠕動,減少便秘。⑤預防靜脈血栓:臥床期患者活動量減少,導致血液循環減慢,易出現下肢靜脈血栓。術后早期結合病情抬高雙下肢,對腿部肌肉進行按摩擠壓,引導患者進行主動鍛煉,密切觀察雙下肢血運,了解下肢運動感覺,以積極預防關節畸形、肌肉萎縮和垂足等并發癥;確保患者肢體處于功能位,若患者清醒,可協助其于床上開展主動活動;若患者處于昏迷狀態,需進行肢體被動功能鍛煉,并于雙足底放置軟枕或穿布鞋,避免垂足。1.2.2.4生活護理若患者生活不便,需主動熱情給予幫助,將可能影響活動的障礙物妥善放置,避免二次受傷;鼓勵患者術后適當參與戶外活動,功能訓練時,由醫護人員或家屬陪護,以免出現意外事件。1.2.2.5出院指導將復查時間告知患者及家屬,并對其功能恢復的情況進行評估,鼓勵患者堅持開展功能訓練,并詳細講解功能訓練的意義及注意事項,使患者能夠長期堅持,樹立康復信心;若患者外固定或帶石膏出院,需提醒其做好保護措施,若發現松動,需及時來院檢查;另外,若患者出院后自覺肢體疼痛感加重、腫脹、發涼、麻木等,應立即就診。1.3觀察指標。①參考Flynn[6]評估關節功能恢復效果:關節功能恢復判定為優;關節功能接近恢復判定為良;關節功能受到輕微影響判定為可;關節屈伸<30°受限且受到嚴重影響判定為差。②參考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7]評估疼痛程度:評分為0~10分,無痛計0分,劇痛計10分,其中輕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7分、重度疼痛8~10分。③觀察患者靜脈血栓、便秘、泌尿系統感染和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軟件匯總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骨科護理中預見性護理的運用

摘要:目的探討預見性護理在骨科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骨科患者51例,隨機分為預見組(26例)和常規組(25例),分別給予預見性護理和常規護理,比較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疼痛和生活質量情況。結果護理干預后,預見組過去24h及術后經歷的最嚴重疼痛評分低于常規組(P<0.05);生活質量總評分、各功能量表評分均優于常規組(P<0.05)。結論通過預見性護理的應用,可有效提高骨科患者的鎮痛效果,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骨科疾病中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預見性護理;生活質量;疼痛

近年來因各種事故、長期累積病癥造成的骨折、骨損等骨科疾病呈逐年上升趨勢,該疾病的治療以手術為主,術后需要長期臥床且并發癥情況較多,調查顯示,血栓、肺感染、褥瘡和疼痛是骨科術后主要的并發癥[1],其中疼痛會伴隨疾病治療的整個過程,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康復鍛煉和日常生活。有報道顯示,對患者行早期護理干預能降低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促進康復[2]。本研究采用預見性護理對收治的骨科疾病患者進行干預,現將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51例骨科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常規組和預見組。常規組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21~68歲,平均(44.23±5.07)歲;疾病類型:創傷性骨折1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8例,頸椎病4例,骨髓炎3例。預見組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齡22~68歲,平均(43.90±5.87)歲;疾病類型:創傷性骨折11例,腰椎間盤突出癥5例,頸椎病5例,骨髓炎4例,骨腫瘤1例。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患者及其家屬同意,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醫院倫理委員會監督執行本次研究。兩組患者排除嚴重性肝腎疾病和全身系統性疾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例數和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上,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查看全文

預見性護理在骨科護理中的運用

摘要:目的探討預見性護理在骨科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骨科患者51例,隨機分為預見組(26例)和常規組(25例),分別給予預見性護理和常規護理,比較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疼痛和生活質量情況。結果護理干預后,預見組過去24h及術后經歷的最嚴重疼痛評分低于常規組(P<0.05);生活質量總評分、各功能量表評分均優于常規組(P<0.05)。結論通過預見性護理的應用,可有效提高骨科患者的鎮痛效果,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骨科疾病中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預見性護理;生活質量;疼痛

近年來因各種事故、長期累積病癥造成的骨折、骨損等骨科疾病呈逐年上升趨勢,該疾病的治療以手術為主,術后需要長期臥床且并發癥情況較多,調查顯示,血栓、肺感染、褥瘡和疼痛是骨科術后主要的并發癥[1],其中疼痛會伴隨疾病治療的整個過程,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康復鍛煉和日常生活。有報道顯示,對患者行早期護理干預能降低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促進康復[2]。本研究采用預見性護理對收治的骨科疾病患者進行干預,現將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51例骨科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常規組和預見組。常規組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21耀68歲,平均(44.23依5.07)歲;疾病類型:創傷性骨折1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8例,頸椎病4例,骨髓炎3例。預見組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齡22耀68歲,平均(43.90依5.87)歲;疾病類型:創傷性骨折11例,腰椎間盤突出癥5例,頸椎病5例,骨髓炎4例,骨腫瘤1例。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患者及其家屬同意,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醫院倫理委員會監督執行本次研究。兩組患者排除嚴重性肝腎疾病和全身系統性疾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例數和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上,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查看全文

預見性護理在骨科護理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預見性護理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7月~2018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患者82例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將其隨機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采用預見性護理方式進行護理,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式進行護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并發癥發病率、住院時間以及有效搶救時間。結果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各類并發癥發病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以及有效搶救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預見性護理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病率,降低患者的住院時間以及有效搶救時間,減輕患者負擔,應用效果好,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預見性護理;骨科護理;應用效果

隨著現代社會環境的迅速變化,交通工具等的迅速發展,由于意外事故等所導致的骨折患者也在隨之增多。骨科患者常因行動障礙、骨折部位疼痛等因素而極易產生焦躁、憂慮的不良心理情緒,不利于康復治療的進行[1]。預見性護理是一種以先預防后治療為原則的超前護理方式,其能夠使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病情、心理狀況等情況進行合理有效的評估,提高護理人員的預見性思維,從而讓護理工作由被動變為主動[2]。本研究就預見性護理方式與常規護理方式的臨床應用效果進行比較,望能為臨床護理提供一定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7月~2018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患者82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知曉情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按隨機數表將其隨機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1例。其中,觀察組男29例,女12例,年齡23~64歲,平均年齡(45.3±14.3)歲;對照組男30例,女11例,年齡22~62歲,平均年齡(43.1±13.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式進行護理,即在患者入院后,記錄患者的年齡、病情等資料,之后建立靜脈通路,按照患者的實際情況確定相關藥物以及進一步的治療護理方案,并在護理過程中詳細觀察患者的病癥變化情況,做好記錄。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預見性護理,具體為:①入院評估:在患者入院后,立即令其取正常體位,觀察體征狀況,預先進行評估,制定預見性護理方案;建立靜脈通路兩條或行深靜脈置管術處理,同時聯合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完善術前準備工作,以提高搶救成功率,減少搶救時間;根據患者骨折部位的不同進行止血護理以及止痛護理;對患者進行增加圍欄防止墜床等措施;對患者可能發生的并發癥采取預防措施,進行預見性護理。②肺部感染預見性護理:囑有吸煙習慣的患者戒煙,并指導患者每日進行適當的深呼吸、擴胸、有效咳嗽排痰等運動;對病房定期開窗透氣,并進行空氣消毒,避免患者上呼吸道感染;必要時采用藥物治療。③泌尿系統感染預見性護理:在術前對患者進行床上排尿練習,避免患者因術后長時間臥床而導致的排尿困難情況;導尿管需嚴格操作,防止因操作不當而導致的的尿液反流,每日進行更換消毒;記錄患者的尿液顏色、量以及性質。④便秘預見性護理:術前對患者進行每日排便練習,令其養成排便習慣;術后指導患者增加水果蔬菜等膳食纖維的攝入,以防止便秘的發生。④皮膚預見性護理:術前對患者進行正確的翻身練習,防止術后因臥床時間過久而導致的壓瘡;術后對患者的皮膚受壓情況進行記錄,并對易出現壓瘡部位采用海綿墊等進行減壓,保持床單干燥衛生,以降低壓瘡發生率。⑤靜脈血栓預見性護理:囑患者在術后臥床時按摩肌肉,主動或被動活動肌肉,適當情況下可下床活動,以降低靜脈血栓的發生率。1.3觀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住院時的并發癥發病情況;出院時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記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情況。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預見性護理在骨科護理的效果評價

摘要目的:評價骨科護理中應用預見性護理指引的效果。方法:2018年7月-2020年5月收治骨科患者114例,隨機分為兩組,各57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預見性護理指引。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并發癥情況、不良情緒情況及住院時間。結果:試驗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并發癥總發生率、抑郁情緒評分、焦慮情緒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骨科護理中應用預見性護理指引效果理想,能降低并發癥概率,改善其不良情緒,提高滿意度,使其積極配合護理及治療工作。

關鍵詞:骨科護理;不良情緒;預見性護理指引;護理滿意度

四肢骨折、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等是臨床常見的骨科疾病,這些疾病不僅會影響患者的正常活動,使患者產生較大痛苦,同時會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影響治療。基于此,在治療期間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進行干預十分重要,以往臨床主要應用常規護理干預,但效果并不理想,筆者認為可采用預見性護理指引,為分析應用該護理模式的具體效果開展比照研究,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8年7月-2020年5月收治骨科患者114例,隨機分為兩組,各57例。對照組男31例,女26例;年齡21~69歲,平均(43.08±5.76)歲;疾病類型:四肢骨折21例,腰椎間盤突出癥19例,頸椎病17例。試驗組男33例,女24例;年齡20~71歲,平均(43.16±5.69)歲;疾病類型:四肢骨折23例,腰椎間盤突出癥18例,頸椎病16例。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⑴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指導用藥、監測病情、指導生活方式、口頭健康宣教等。⑵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應用預見性護理指引:①評估風險: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的年齡、病史、性別、病情嚴重程度等資料進行調查,密切關注患者的體征變化;主動和患者展開交流,掌握其心理狀態及疼痛程度;在上述基礎上,對患者可能出現的問題與存在的風險進行評估,結合工作經驗為其制定護理方案。②加強生活指導:對患者進行調查,對其不良生活習慣進行糾正,指導患者養成正確生活方式;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告知其要保證充足睡眠;為患者介紹用藥治療的重要性,告知其不能擅自調整用藥劑量或擅自停藥,同時為患者介紹用藥治療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在出現后要及時進行處理。③加強安全護理:骨科患者會出現活動障礙,很容易出現跌倒、墜床等情況,需做好防護,應在床邊設置好防護欄并保證其穩固;定期對地面進行清潔,保證其干燥、整潔;患者下床活動時要由護理人員或家屬陪伴并攙扶。④做好并發癥預防:護理人員要幫助患者擺放舒適的體位,將軟墊墊在受壓部位,定期幫助患者翻身并進行按摩,以此預防壓瘡及靜脈血栓;當患者下床后,要指導患者及早進行下床活動,同時鼓勵患者使用水果、蔬菜及易消化食物,以預防便秘;定期進行通風并嚴格消毒;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排尿練習;告知患者戒煙,定期對病房進行通風及消毒,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運動、擴胸運動等,以預防肺部感染等并發癥。⑤加強心理護理:為避免患者出現不良情緒,護理人員要主動和患者進行溝通交流,為患者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同時可講解成功治療案例,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指導患者家屬多陪伴患者;定期開展相關活動,為患者提供與他人溝通交流的機會。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在護理結束后為兩組患者發放問卷[1],調查護理滿意度,問卷總分為100分,90分以上認定為特別滿意,80~90分認定為滿意,70~79分認定為比較滿意,低于70分認定為不滿意;滿意度=(特別滿意+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統計兩組患者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并發癥,包括壓瘡、便秘、肺部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泌尿系統感染等。③比較兩組患者不良情緒情況:在護理后對兩組患者的不良情緒進行測評,以抑郁情緒自評量表測評抑郁情緒[2],以焦慮情緒自評量表測評焦慮情緒[3],兩項量表的總分均為100分,提示評分越高患者的抑郁情緒或焦慮情緒越嚴重,比較兩組患者的平均分。④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時間:統計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比較平均值。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查看全文

國際貿易中風險的預見及規避綜述

摘要:國際貿易是高收益與高難度、高風險并存的,如何做到既要拓展國際出口業務又能有效地防范風險?作為企業的核心與骨干必須準確把握上述問題。本文首先闡述了國際貿易風險具有的兩個功能,其次,分析了國際貿易風險的特性。最后,就國際貿易中風險的規避方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國際貿易;風險;預見;規避方法

1、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與國際市場接軌,但機遇與挑戰并存,在國際貿易中還存在不少風險。國際貿易業務中,由于受不可知因素的影響,與外方發生貿易糾紛是不可避免的。國際買方可能采用以下手段損害賣方企業利益:利用中國出口商對國際貿易規則不熟悉而設圈套進行欺詐,從而侵吞貨款;因自身財務問題而拖欠貨款,甚至破產倒閉從而逃避債務;因市場問題,以各種理由中止與中國廠商的合同、并拒收貨物,或采用拒付貨款、要求降價等手段讓中國廠商蒙受損失;發生國際貿易糾紛時,中外雙方解決爭議因人力、物力的消耗造成的成本較高問題。

國際貿易風險主要是指在國際貿易業務流程中發生的風險。比如在交易前的準備環節,由于市場調查失真而引起的信用風險。由于國際貿易是一個緊緊依賴于環境的活動,尤其是對國際環境的依賴,所以,誘導國際貿易的風險因素極為繁多,國際市場競爭的激烈,國際國內環境的復雜多變,更使得國際貿易風險因素復雜化而難以準確把握,致使國際貿易風險事件經常發生,并導致重大的風險損失。然而,也正是環境的復雜多變,又給國際貿易帶來了有利的機會,使國際貿易活動有可能獲得風險收人。企業常常會對這種風險收人與風險損失、風險成本進行比較,在此基礎上進行決策并實施相應的管理行為。本文就國際貿易中風險的預見及規避方法進行深入的探討。

2、國際貿易風險的功能、特性及規避

查看全文

預見性護理指引在骨科護理的效果

骨科疾病通常是由外傷造成,具有發病突然、病情復雜等特點。骨科患者由于行動不便,因此需要長期臥床休息,一般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日常功能障礙等,極易導致壓瘡和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及工作[1]。預見性護理為超前護理,是通過預防為主而實施的護理[2]。隨著預見性護理指引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我院探討了預見性護理指引應用于骨科護理,提高骨科患者的生活質量,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96例骨科患者,按照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各48例。觀察組男35例,女13例;年齡為19~67歲,平均年齡(43.28±3.16)歲;上肢骨折11例,下肢骨折16例,腰間盤突出6例,頸椎病5例,其他2例。對照組男37例,女11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42.83±3.24)歲;上肢骨折13例,下肢骨折15例,腰間盤突出5例,頸椎病4例,其他3例。兩組基本資料差異無顯著性(P>0.05)。1.2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方法,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快速建立靜脈通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及時給與對癥護理。觀察組采取預見性護理指引,具體方法包括:(1)入院后詳細了解患者的情況,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建立檔案資料,詳細記錄患者的致傷原因,針對患者的疾病特點、心理狀況等,在遵照醫囑情況下,根據其具體狀況,制定預見性護理方案。(2)密切關注體征、相關癥狀及心理變化,對危重癥骨科患者,立即實施緊急性搶救、護理措施,全面檢查患者的循環和呼吸系統,對呼吸抑制患者及時給氧。(3)積極主動和患者溝通,對有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患者,積極給予心理疏導。(4)護理工作人員全面評估患者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制定切實有效保護措施。(5)預防并發癥。觀察患者呼吸道情況,指導患者有效排痰,預防出現肺部并發癥。指導患者正確翻身,根據其實際情況為患者做好下肢抬高運動,按摩患者腿部肌肉,避免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骨科患者多長時間臥床,易發生排尿障礙或是便秘,術前應指導患者床上排便鍛煉。1.3觀察指標。(1)并發癥:觀察并記錄患者壓瘡、感染、便秘及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2)護理滿意度:以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表,對護理人員的工作態度、溝通能力、護理技能等進行評價。1.4統計學方法。以SPSS20.0處理研究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并發癥比較。觀察組患者便秘、感染以及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2.2兩組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滿意度(95.8%),明顯高于對照組(83.3%)(P<0.05)。見表2。

3討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