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秧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2 17:19: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育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水稻集中育秧辦法
為了積極推進早稻集中育秧示范工作,提升水稻育秧技術及組織化、集約化水平,促進雙季稻生產發展,根據《政辦函[2012]6號關于2012年市水稻集中育秧工作方案的通知》,結合我鎮實際,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成立機構,強化服務
成立鎮水稻集中育秧工作小組,由主管農業副鎮長任組長,農辦、農業服務站、水管站、各農資店為成員。工作小組辦公室設在農業服務站內,由農業服務站站長劉志剛任辦公室主任,負責全鎮水稻集中育秧示范工作。
集中育秧技術指導服務由農技專干負責。周天樂負責泮春片集中育秧點的技術服務;沈紅波負責龍伏片集中育秧點的技術服務。同時組織各村(居)做好宣傳發動工作,讓農民充分認識和了解集中育秧的好處和作用。
二、工作目標
2012年,全鎮水稻集中育秧示范面積達到5000畝,其中機插秧面積達到2000畝。扶持和發展水稻集中育秧大戶和專業合作社5個,通過開展集中育秧,大幅度減少早稻直播,杜絕晚稻直播,擴大機械插秧面積,促進全鎮雙季稻生產發展,實現水稻增產增收。
薄膜育秧死苗因素及策略
摘要:薄膜育秧受溫度、土壤質地和管理不當等因素影響,常發生死苗現象。根據對明光市田間觀察,分析造成死苗的原因,并提出應對措施。
關鍵詞:薄膜育秧;死苗;原因;應對措施
采用薄膜育秧,對于提早插秧、避免高溫熱害以及減輕病蟲害危害都極為有利。但是薄膜育秧受溫度、土壤質地和管理不當等因素影響,常發生死苗現象。根據對我市多年田間觀察,分析死苗的原因,提出應對措施。
1霉病和冷害
1.1發生及危害
霉病又稱綿腐病、立枯病,常發生于寒潮期間。在低溫陰雨期間,連續5d日平均溫度在11℃以下霉病就會發生。一般是北邊的廂頭先發病,稻谷已壞或者扎根不好的弱苗先發病。秧廂兩頭和廂兩邊發病重,中間輕;抗寒力弱的品種霉病更重。當低溫陰雨長達5d以上,葉齡2.5~3.0葉,秧苗葉片特別是心葉黃中帶紅,或者在已經死亡的稻谷或弱苗上開始發霉即預示霉病可能大發生。這時就要認真檢查,及早防治。
水稻育秧技術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水稻;苗床免(少)耕;旱育秧技術
論文摘要從苗床選擇、肥水運籌、苗期管理等方面介紹了水稻苗床免(少)耕旱育秧技術。
水稻苗床免(少)耕旱育秧技術是一項省工、省力、省肥、節本增效的綜合高效育秧技術。它綜合運用了免(少)耕、種衣劑、旱育秧、地膜覆蓋等先進技術,操作簡單,節本增效,易學易用,而且育出的秧苗素質好,根系活力強,病蟲害少,植株矮、健、壯,易于拋栽,并且秧齡彈性大,有利于早栽高產,遲栽穩產;以移栽1hm2大田為例,采用水稻苗床免(少)耕旱育秧需秧田525~750m2,節約秧田翻耕人工、牛工300元,節約用水525~570m3;而且選擇苗床比較靈活,大大節省了人工。除去“早育保姆”、薄膜等成本225元,每公頃大田在培育秧苗上就可節本增效525~600元。筆者對水稻苗床免(少)耕旱育秧技術進行了總結,介紹如下。
1免耕苗床選擇與整理
苗床地的選擇應盡量與本田相近,最好是蔬菜地,也可在本田留一定面積作苗床。40~60d秧齡,按每公頃本田525~750m2留足秧苗,秧、本田比例為1:1.3~1.5。播種前按廂寬1.33m開廂,旱地采用洼式(茶盤式),稻田按廂高13.3~16.7cm提廂,四周開好排水溝,工作走道寬40cm,將苗床表面3cm土壤刮到走道上,刮平苗床面。
2施肥
薄膜育秧死苗原因分析論文
摘要:薄膜育秧受溫度、土壤質地和管理不當等因素影響,常發生死苗現象。根據對明光市田間觀察,分析造成死苗的原因,并提出應對措施。
關鍵詞:薄膜育秧;死苗;原因;應對措施
采用薄膜育秧,對于提早插秧、避免高溫熱害以及減輕病蟲害危害都極為有利。但是薄膜育秧受溫度、土壤質地和管理不當等因素影響,常發生死苗現象。根據對我市多年田間觀察,分析死苗的原因,提出應對措施。
1霉病和冷害
1.1發生及危害
霉病又稱綿腐病、立枯病,常發生于寒潮期間。在低溫陰雨期間,連續5d日平均溫度在11℃以下霉病就會發生。一般是北邊的廂頭先發病,稻谷已壞或者扎根不好的弱苗先發病。秧廂兩頭和廂兩邊發病重,中間輕;抗寒力弱的品種霉病更重。當低溫陰雨長達5d以上,葉齡2.5~3.0葉,秧苗葉片特別是心葉黃中帶紅,或者在已經死亡的稻谷或弱苗上開始發霉即預示霉病可能大發生。這時就要認真檢查,及早防治。
水稻催芽育秧若干意見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部署,促進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健康發展,更好地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和現代農業建設進程,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縣委“四興”發展戰略為統領,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支撐,建立農業發展新型模式,創建農業科技創新、農業技術組裝集成基地,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產業化生產基地,農業科技培訓推廣的社會化服務基地和農業科技企業的孵化器。通過基地的引導和示范,促進輻射區農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
二、目標任務
(一)基地概況
在萬寶、新建、六團三個村建設三個大型智能化水稻浸種催芽育秧示范區,示范區總占地面積800畝。每個小區建設自動控溫浸種催芽車間3個,每個2080平方米,計6240平方米,一次性浸種催芽1200噸,兩批次催芽2400噸,可供60萬畝水田育秧用芽種;每個小區建設育苗日光溫室5棟,每棟420平方米,可為200棟大棚提供優質瓜菜等特色作物秧苗;每個小區建設智能育苗大棚200棟,每棟420平方米,可育4萬畝水田秧苗;每個小區配套溝、渠、水、電、路等完善的基礎設施。
機插水稻育秧分析論文
1大田軟盤泥漿育秧技術
1.1品種選用
選擇適合宣州區種植的耐肥、抗倒、優質、高產優良品種。早稻:中組3號、皖稻14、株兩優819、T優15;單季稻:武運粳7號、皖稻68等常規稻,兩優293、新兩優6號、豐兩優2號等超級稻和雜交稻組合。
1.2播插期
機插秧秧齡應控制在20d以內(葉齡3.5葉)。根據品種特性及氣候條件,為確保早稻安全育秧,晚稻安全齊穗,中稻有效避免蟲害減少病毒感染、避開穗期高溫,宣州區早稻應于4月上旬播種,一季稻應于5月中下旬播種;麥稻區播種期應盡量后延,減少麥秧共生期,防止麥田稻飛虱、稻葉蟬傳播病毒,減輕水稻條紋葉枯病和矮縮病的發生。因機插秧秧齡較短,加之宣州區秋季氣溫波動性強,所以晚稻機插秧要慎重推廣,應選擇騰茬早的田塊,采用晚稻早熟品種,確保雙晚安全齊穗。
1.3秧床準備
寒地水稻有機質育秧方法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基地基本情況
本試驗設在黑龍江農墾八五八農場科技園區,土壤類型為草甸白漿土,有機質含量2.76,速效氮147.57mg/kg,速效磷42.67mg/kg,速效鉀62.0mg/kg,pH6.0,前茬水稻,秋翻春整地。
1.2實驗材料
供試品種:龍粳20(主莖11葉)供試肥料:二銨、尿素、氯化鉀供試育秧基質:稻樂思有機基質。
1.3試驗設計
水稻工廠化育秧經營模式研究
水稻育插秧機械技術的推廣應用,尤其是水稻工廠化育秧技術的推廣,加快了水稻生產機械化發展步伐。全國許多地方在實現水稻生產耕作、收割機械化后,都把重點轉向發展育插秧機械化上來。廣西象州縣也是如此,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在此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但是,由于受陳舊的思想觀念、傳統的種植習慣影響,工廠化育秧活動困難多、阻力大,特別是服務程度不高、經營方式單一等問題突出。所以,探索當前水稻工廠化育秧適用的經營模式,開辟農機作業新市場,必將推動水稻全程機械化快速發展。
工廠化育秧成效明顯
象州縣水稻生產機械化,已由耕作、收割機械化向育插秧機械化方向發展,幾年來,建設水稻工廠化育秧點14個,并通過不斷探索和總結,示范推廣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象州縣工廠化育秧發展較快,效果明顯。從2011年開始,象州縣通過國家補貼、地方支持、部門服務的措施,開展水稻工廠化育秧示范活動,農機部門全力確保示范活動有效開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調動了群眾推廣應用水稻育插秧機械技術的積極性。到2015年春,水稻工廠化育秧示范點由2011年的2個增加到14個,涉及到8個鄉鎮,輻射全縣11個鄉鎮,2015年工廠化育秧供插大田7470畝。較有代表性的大樂鎮龍屯農機合作社水稻工廠化育秧中心,設施齊全配套合理,有種子處理室、播種室、催芽室、璃溫室、塑料大棚等重要設備、設施,2015年育秧供插大田近1318畝,其中采用璃溫室首批育秧2000多盤,供插大田100多畝。推廣工廠化育秧,推動了水稻機械插秧的發展。象州縣農機部門在開展工廠化育秧示范建設中,通過認真策劃、政策扶持、典型示范、成立農機合作社等措施做好示范活動,推動水稻插秧機械的發展,機械插秧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到2015年全縣擁有水稻插秧機械420臺,其中乘座式插秧機21臺,全年完成機插面積72000多畝。象州縣農機部門在推廣水稻工廠化育秧活動中,重點解決了水稻生產機械結構失調問題,優化了農機的裝備結構,并通過廣泛宣傳、開現場會、示范引導、技術培訓等服務措施,提高了農民對農機的應用能力,快速提升了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2015年全縣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由2011年的65.2%提高到79.4%。
影響育秧的問題突出
象州縣水稻工廠化育秧技術的推廣應用,雖然取得了較明顯的效果,但是由于受到自然環境、種植結構變化、小規模經營、農機與農藝結合不緊密、社會化服務功能差等因素的制約,育秧活動的正常開展還是受到了一定影響。開展水稻工廠化育秧活動,是一項全新的農業系統技術工程,人們難免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比如有的同志認為工廠化育秧科技含量高、投資大,不是農民能夠做到的事情;有的認為農民種幾畝田,隨便找個地方播點秧苗就夠種了,沒有必要建設育秧工廠,建立育秧工廠勞民傷財;有的認為水稻工廠化育秧是農業推廣部門的事,與農機部門無關;甚至還有的認為要實現工廠化育秧是不可能的,目前推廣工廠化育秧只是為了開幾個現場會,領導要鏡頭樹形象而已,會后就什么事情也沒有了。農機管理部門的思想認識問題,一度成為象州縣推廣水稻工廠化育秧技術的最大障礙。還有很大的阻礙在于農民群眾普遍缺乏市場經營意識。加快水稻工廠化育秧技術的應用,國家有扶持、“三農”很需要,但是由于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不高,接受農業新技術的能力較低,普遍缺乏市場意識和經營理念,在考慮建設育秧工廠時,大多數也只是從“為了自己方便”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建立一個小型育秧工廠,也需要一整套的設備,要投入十多萬元到幾十萬元,雖然國家補貼、地方扶持,自己還要投入一大筆錢,育秧工廠建起來就為種自己的十幾或幾十畝田,這樣資源太浪費了,于是有些人就打了退堂鼓,還有些人建了一個200平方米的育秧棚,年育秧還不到1000盤,沒有起到育秧工廠應該起到的作用。另外,水果產業對象州縣水稻工廠化育秧的發展影響嚴重。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業產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農民自發用水田改種其它經濟作物,尤其是2014年以來農民用水田種植水果勢頭很猛,水稻糧食生產受到嚴重沖擊,連片種植水稻的面積減少,只有那些零星的邊遠田種植水稻。例如羅秀鎮長村除了當地群眾用部分水田種植水果外,還有外地人來承包大量水田發展水果生產。因此,長村稻豐農機合作社受到嚴重影響,2014年承包水稻種植超過200畝,2015年水稻種植面積還不到15畝。
多種經營模式推進工廠化育秧
水稻集中育秧工作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推進規模化生產和農機化發展為目標,以扶持壯大種糧大戶、農機專業合作社、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育秧專業戶為重點,按照“行政推動、主體帶動、項目促動、農民聯動”的運行機制,積極開展水稻機插秧、集中旱育秧示范,推動全區水稻生產發展。
二、實施地點及目標任務
按照突出重點、帶動全區的原則,與高產創建、糧食能力建設、產糧大縣等項目實施相結合,以旱育秧、旱育拋秧、機插秧為主要育秧方式,確定在等有一定基礎的鄉鎮開展水稻集中旱育秧示范6萬畝(大田,下同),其中核心示范點4個,分別安排各500畝,共計2000畝。
三、工作重點
(一)明確育秧主體
水稻集中育秧實施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推進規模化生產和農機化發展為目標,以扶持壯大種糧大戶、農機專業合作社、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育秧專業戶為重點,按照“行政推動、主體帶動、項目促動、農民聯動”的運行機制,積極推進水稻集中育秧、旱育秧、機插秧集中育秧示范,促進全縣糧食生產健康發展,全面完成糧食生產目標和任務。
二、實施地點
按照縣委、政府發展優質糧油產業帶的規劃,結合省水稻高產高效創建活動項目,規模流轉、集約土地,培育育秧專業戶、種糧大戶、農民合作社等集中育秧主體,建立集中育秧點。2015年水稻集中育秧涉及全縣49個鄉鎮,重點建設2個集中育秧示范點。一個是以新場鄉新村村、照山坪村、窄口子村為重點,面積300畝;另一個是以廣納龍頭山村、三溪鄉金碑村、鐵佛鎮小嶺子村為重點,面積200畝。
三、工作目標
以旱育秧、旱育拋秧、機插秧為主要育秧方式,在育秧規模、育秧主體、關鍵技術、育秧設施、技物配套五個方面實現明顯突破。2015年,確保我縣水稻集中育秧示范面積7萬畝,力爭達到8萬畝,帶動全縣優質水稻28萬畝種植。扶持和發展水稻旱育秧集中育秧專業戶20戶、機插秧育秧專業戶15戶、種糧大戶集中育秧50戶,農民合作社8個。通過開展集中育秧,大幅提高水稻種植面積,杜絕直播,擴大機械插秧面積,確保全縣32萬畝水稻種植面積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