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用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2 20:03: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語用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語用學禮貌原則研究論文
【Abstract】Euphemism,cosmeticwords,isnotonlyalingualphenomenon,butalsoaculturalandsocialphenomenon.Itislikeamirror,reflectingthevalues,aestheticconceptionsandmoralconceptsinsomeextent.Euphemismplaysanimportantpartinsocialcommunication.Itislikelubethatavoidshurtingtheotherparty’sfeeling.Itoilsthehumanrelationshipincommunicationandhelpstosavefaceofcommunicators.Ifpeoplemakefulluseofeuphemism,itcanaccelerateandfacilitatehumancommunication.Thispaperelaboratesonthefeaturesandsocialfunctionsofeuphemism.AnditfocusesontherelationshipsbetweenitspolitefunctionsandPolitenessPrinciple.ThisthesisiscomposedofsixpartswithChapterFourandFiveasitscore:Thefirstchapterfocusesontheoriginanddefinitionsofeuphemism.Thesecondchapterdiscussesthefeaturesofeuphemisminmanyways.Thethirdchaptertalksaboutthesocialfunctionsofeuphemismfromtheangleofpragmatics.Thefourthchapterformsthebasisofthewholeresearchbyconnectingeuphemismwithpolitenessandface-savingtheory.ThefifthchaptercentersoneuphemismandPolitenessPrinciple.Thelastchapterconcludesthewholethesis.AppropriateuseofEnglisheuphemismcancontributealottosuccessfulmessageexchange.
【KeyWords】euphemism;socialfunctions;PolitenessPrinciple;facewant
【摘要】委婉語是一種語言現象,一種文化現象,更是一種社會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社會的價值觀,審美觀和美德觀。委婉語在社會交際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日常的約定俗成的委婉語能起潤滑劑的作用,通過委婉語,可以避免語言過于直露而給對方造成傷害。它是語言使用中人們用來協調人際關系的有效潤滑劑,是保全交際各方面子的重要手段。很多中外學者曾從不同的角度對英語委婉語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主要研討了委婉語的特點,社會功用,并從語用學的角度分析了委婉語的社會功用,禮貌原則及面子問題。本文分為六個部分。第四和第五章是文章的重點。第一章主要探討了委婉語的定義及起源。第二章從很多方面概括了委婉語的特點。第三章從語用的角度分析了委婉語的社會功用。第四章把委婉語與禮貌,面子保全論聯系在一起,是本文的核心。第五章側重于委婉語貌與禮貌原則的關系。本文的實踐意義在于其分析結論有助于保證信息傳遞的順利進行并促進人們的日常交流。
【關鍵詞】委婉語;社會功用;禮貌原則;面子
1.Introduction
Thereisahumor:OnceaParistouristresidedinUK.Alandladytoldhimsadlythat,“Myhusbandhasjustpassedtotheotherside.”Theguestlookedfromthefenceofthegardenbutsawnoone,feelingconfused.Thelandladyexplained:“Imeanhe’skickedthebucket.”Theguestcomfortedherthat:“Ihopehisfootwillbebettersoon.”Thelandladyfeltunintelligiblyandsaid:“No,hewasn’there,hesnuffedit…youknow.”Theguestwonderedandsaid:“Butyou’vegotelectricityhere.”
從語用學禮貌原則研究
【Abstract】Euphemism,cosmeticwords,isnotonlyalingualphenomenon,butalsoaculturalandsocialphenomenon.Itislikeamirror,reflectingthevalues,aestheticconceptionsandmoralconceptsinsomeextent.Euphemismplaysanimportantpartinsocialcommunication.Itislikelubethatavoidshurtingtheotherparty’sfeeling.Itoilsthehumanrelationshipincommunicationandhelpstosavefaceofcommunicators.Ifpeoplemakefulluseofeuphemism,itcanaccelerateandfacilitatehumancommunication.Thispaperelaboratesonthefeaturesandsocialfunctionsofeuphemism.AnditfocusesontherelationshipsbetweenitspolitefunctionsandPolitenessPrinciple.ThisthesisiscomposedofsixpartswithChapterFourandFiveasitscore:Thefirstchapterfocusesontheoriginanddefinitionsofeuphemism.Thesecondchapterdiscussesthefeaturesofeuphemisminmanyways.Thethirdchaptertalksaboutthesocialfunctionsofeuphemismfromtheangleofpragmatics.Thefourthchapterformsthebasisofthewholeresearchbyconnectingeuphemismwithpolitenessandface-savingtheory.ThefifthchaptercentersoneuphemismandPolitenessPrinciple.Thelastchapterconcludesthewholethesis.AppropriateuseofEnglisheuphemismcancontributealottosuccessfulmessageexchange.
【KeyWords】euphemism;socialfunctions;PolitenessPrinciple;facewant
【摘要】委婉語是一種語言現象,一種文化現象,更是一種社會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社會的價值觀,審美觀和美德觀。委婉語在社會交際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日常的約定俗成的委婉語能起潤滑劑的作用,通過委婉語,可以避免語言過于直露而給對方造成傷害。它是語言使用中人們用來協調人際關系的有效潤滑劑,是保全交際各方面子的重要手段。很多中外學者曾從不同的角度對英語委婉語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主要研討了委婉語的特點,社會功用,并從語用學的角度分析了委婉語的社會功用,禮貌原則及面子問題。本文分為六個部分。第四和第五章是文章的重點。第一章主要探討了委婉語的定義及起源。第二章從很多方面概括了委婉語的特點。第三章從語用的角度分析了委婉語的社會功用。第四章把委婉語與禮貌,面子保全論聯系在一起,是本文的核心。第五章側重于委婉語貌與禮貌原則的關系。本文的實踐意義在于其分析結論有助于保證信息傳遞的順利進行并促進人們的日常交流。
【關鍵詞】委婉語;社會功用;禮貌原則;面子
1.Introduction
Thereisahumor:OnceaParistouristresidedinUK.Alandladytoldhimsadlythat,“Myhusbandhasjustpassedtotheotherside.”Theguestlookedfromthefenceofthegardenbutsawnoone,feelingconfused.Thelandladyexplained:“Imeanhe’skickedthebucket.”Theguestcomfortedherthat:“Ihopehisfootwillbebettersoon.”Thelandladyfeltunintelligiblyandsaid:“No,hewasn’there,hesnuffedit…youknow.”Theguestwonderedandsaid:“Butyou’vegotelectricityhere.”
小議語用學下的小說對話
論文關鍵詞:小說對話言語行為理論交談意蘊闡釋
論文摘要:對話在很多小說中都占有相當重要的部分,我們通常也都是在歷史和文化等視野下來闡釋和解讀這些對話的。然而,語用學的一些知識同樣也可以幫助我們來闡釋這些對話,以豐富對其的解讀。文章主要從“言語行為理論”和“交談意蘊”的角度對幾部小說中的一些對話進行了闡釋和解讀,進而說明將語用學的知識應用于小說對話的闡釋可以進一步豐富我們對小說的理解。
一、引言
對話在很多小說中占據了相當大的部分,例如厄內斯特·海明威的《太陽照常升起》、簡·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以及許多其他作家的作品。作為學習英語的中國學生,我們習慣于在語言之外的視野下解讀小說中的對話,包括故事所處的歷史及文化背景等。然而,我們同樣也可以利用語用學的一些知識來對小說中的對話進行更有意義的解讀。這里,作者主要運用了“言語行為理論”和“交談意蘊”來對小說中的對話進行闡釋。
二、“言語行為理論”的應用
對語言的實用性分析可以廣義的理解為:從言辭是如何使用的以及它們和來源語境之間是如何聯系的角度來研究語言的意義,而不是從單詞及其結構的形式特征的角度對其進行研究。將言辭意義和語境聯系起來的一個重要概念是“言語行為”,是由J·L奧斯丁和J·R塞爾提出的。根據塞爾的觀察,人們在說話的同時,也做出了如聲明、詢問、要求、允諾等各種各樣的行為。有時,這些句子中存在有一個行為動詞明確指示出這種“請求”的行為,例如“我求你帶上它”。但是,通常情況下人們并不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請求”。在現實對話中,人們更傾向于這樣來表達請求:“請帶上它。”或者是“我讓你帶上它。”這個例子表明:原則上,言語行為獨立于句法和語義的范疇。例如:要提出一個請求時,我們可能會有很多種表達方式。很明顯,這些表達在語義內容上存在差別。
認知語用學焦點問題研究
Pragmaticsisinaconstantstateoffluxandevolution,therehaveappeareddifferentperspectivesorapproachestopragmatics,suchasDascal(1983)analyzesthefieldfromthestandpointofthephilosophyoflanguage,Green(1989/1996)laysparticularemphasisontextualpragmaticsandmoreformalaspectsofpragmatics,Mey(1993)regardspragmaticsthesocietallynecessaryandconsciouslyinteractivedimensionofthestudyoflanguage,Thomas(1995)arguesconvincinglyforasocial,psychologicalandcognitiveapproachtopragmatics,Verschueren(1999)layshisemphasisonageneralcognitive,socialandculturalperspectiveonlanguageuse,whileBlakemore(1992)andSperber&Wilson(1986/1995)takeacognitiveapproach.Onthebasisoftheabove,pragmaticsbecomesmorelikelytobeconsideredcognitivelyinvolved,althoughtherestillexistsdisagreementsonwhatcognitivepragmaticsisandwhatcoreissuesshouldbeaddressed,andthelike.Anyhowitisheldinthestudythatcognitivepragmaticsfocusesonthementalprocessingofinformationforcommunicativepurposesandontheinterlocutors''''abilitiesintermsofwhichtheycreateandunderstandmeaningsbeyondthewordandsentencelevels.
Inthepresentstudyitsattentionhasbeenconcentrateduponthefollowingaspects,whichareconsideredessentialincognitivepragmatics:thecognitivebasisofpragmatics,pragmaticmodularity,understandingandinference,andtheinterrelatednessbetweencognitiveandsocialfactors.Firstly,ittracesthecognitivebasisbacktothesemioticstudyinthe1930sfollowingtheevolutionofpragmatics,sincethecognitive-pragmaticperspectiveoriginatesinthephilosophyoflanguage(Marmaridou2000).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pragmaticsandsomecognitivedisciplinesisexploredsoastoaccountforthefactthatitisofnecessitytodopragmaticsfromthecognitiveperspective,andbylookingintotheessenceoftheeffectsofsigns,effectsofspeechacts,andcognitiveeffects,wecanfindsomecongruityamongthem.Thefocusisthenputonthediscussionofmodularityandpragmaticmodule.ThenotionofmodulehasbeeninfluentiallyexplicatedinFodor(1983),inwhichinputsystemsareclaimedtobemodularsincetheypossesscertainproperties.Whetherapragmaticsystemismodulararisesasafocusinthelatediscussion.Sincepragmaticsisnottheextensionofgrammar,itisunlikelythatthereexistsapragmaticcodeandpragmaticsisnotasinglemoduleeither.Thirdly,understandingandinferenceareanalyzedindetail.Inunderstandingutterancesthehearerlooksnotjustforanarbitraryinterpretationbutfortheoneintendedbythespeaker,howprocessingeffortiscostforachievingcognitiveeffects,inlinewithcommunicativepurposes,isconcentratedinthediscussion,inwhichrelevancetheoryisreferredtofortheaccountofinferentialunderstanding.Fourthly,howtoreconcilethesocialfactorswiththecognitiveaccountofcommunicationandthenecessityoftheirintegrationaretoucheduponsincecommunicationisaparadigmcaseofsocialinteractionandthetheoryofcommunicationisthatofthemostubiquitoussocialphenomenon.Besides,insideandattheendofthepresentstudysomerelevantquestionsareputforwardforfurtherdiscussion.
Keywords:cognitivepragmatics,modularity,understandingandinference,socialfactors
Correspondence:ResearchCenterforLinguistics&AppliedLinguistics
語用問題的認知研究是近年來國際語言學界涌現出來的一個新的研究熱點與趨勢,但什么是認知語用學?雖然目前還未形成統一的定義和理論框架,但這些都不能否認該研究的存在與談論的必要性。語用模塊、認知語境、語用照應與推理等都是語用學討論中出現的新興課題,作為對認知語用學的系列研究之一,本文作者首先簡要地探討了語用學的歷史淵源和認知基礎,因為語用認知研究的出現并非偶然,同時語用學與認知科學之間也存在一定的聯系;接著主要討論了信息處理的語用模塊論,是否存在語用模塊,這是認知語用學關注的一個主要問題,本文指出語用問題不是模塊問題。另外,語用理解與推理也是認知語用學關注的重要問題,在特定語境條件下,聽話人需要形成一定的假設才能理解說話人的意圖,一方面形成假設的過程是人們推理的過程,也就是一個依賴語境因素的認知過程,另一方面語境必須結合交際事件的社交因素。于是作者重點分析了認知語用觀和社交語用觀之間的關系,并指出二者之間并非完全對立與排斥。最后本文提出了有關的幾個問題,與讀者同思索。
關鍵詞:認知語用學,模塊論,理解與推理,社交因素
知語用學問題探索論文
Pragmaticsisinaconstantstateoffluxandevolution,therehaveappeareddifferentperspectivesorapproachestopragmatics,suchasDascal(1983)analyzesthefieldfromthestandpointofthephilosophyoflanguage,Green(1989/1996)laysparticularemphasisontextualpragmaticsandmoreformalaspectsofpragmatics,Mey(1993)regardspragmaticsthesocietallynecessaryandconsciouslyinteractivedimensionofthestudyoflanguage,Thomas(1995)arguesconvincinglyforasocial,psychologicalandcognitiveapproachtopragmatics,Verschueren(1999)layshisemphasisonageneralcognitive,socialandculturalperspectiveonlanguageuse,whileBlakemore(1992)andSperber&Wilson(1986/1995)takeacognitiveapproach.Onthebasisoftheabove,pragmaticsbecomesmorelikelytobeconsideredcognitivelyinvolved,althoughtherestillexistsdisagreementsonwhatcognitivepragmaticsisandwhatcoreissuesshouldbeaddressed,andthelike.Anyhowitisheldinthestudythatcognitivepragmaticsfocusesonthementalprocessingofinformationforcommunicativepurposesandontheinterlocutors''''abilitiesintermsofwhichtheycreateandunderstandmeaningsbeyondthewordandsentencelevels.
Inthepresentstudyitsattentionhasbeenconcentrateduponthefollowingaspects,whichareconsideredessentialincognitivepragmatics:thecognitivebasisofpragmatics,pragmaticmodularity,understandingandinference,andtheinterrelatednessbetweencognitiveandsocialfactors.Firstly,ittracesthecognitivebasisbacktothesemioticstudyinthe1930sfollowingtheevolutionofpragmatics,sincethecognitive-pragmaticperspectiveoriginatesinthephilosophyoflanguage(Marmaridou2000).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pragmaticsandsomecognitivedisciplinesisexploredsoastoaccountforthefactthatitisofnecessitytodopragmaticsfromthecognitiveperspective,andbylookingintotheessenceoftheeffectsofsigns,effectsofspeechacts,andcognitiveeffects,wecanfindsomecongruityamongthem.Thefocusisthenputonthediscussionofmodularityandpragmaticmodule.ThenotionofmodulehasbeeninfluentiallyexplicatedinFodor(1983),inwhichinputsystemsareclaimedtobemodularsincetheypossesscertainproperties.Whetherapragmaticsystemismodulararisesasafocusinthelatediscussion.Sincepragmaticsisnottheextensionofgrammar,itisunlikelythatthereexistsapragmaticcodeandpragmaticsisnotasinglemoduleeither.Thirdly,understandingandinferenceareanalyzedindetail.Inunderstandingutterancesthehearerlooksnotjustforanarbitraryinterpretationbutfortheoneintendedbythespeaker,howprocessingeffortiscostforachievingcognitiveeffects,inlinewithcommunicativepurposes,isconcentratedinthediscussion,inwhichrelevancetheoryisreferredtofortheaccountofinferentialunderstanding.Fourthly,howtoreconcilethesocialfactorswiththecognitiveaccountofcommunicationandthenecessityoftheirintegrationaretoucheduponsincecommunicationisaparadigmcaseofsocialinteractionandthetheoryofcommunicationisthatofthemostubiquitoussocialphenomenon.Besides,insideandattheendofthepresentstudysomerelevantquestionsareputforwardforfurtherdiscussion.
Keywords:cognitivepragmatics,modularity,understandingandinference,socialfactors
Correspondence:ResearchCenterforLinguistics&AppliedLinguistics
語用問題的認知研究是近年來國際語言學界涌現出來的一個新的研究熱點與趨勢,但什么是認知語用學?雖然目前還未形成統一的定義和理論框架,但這些都不能否認該研究的存在與談論的必要性。語用模塊、認知語境、語用照應與推理等都是語用學討論中出現的新興課題,作為對認知語用學的系列研究之一,本文作者首先簡要地探討了語用學的歷史淵源和認知基礎,因為語用認知研究的出現并非偶然,同時語用學與認知科學之間也存在一定的聯系;接著主要討論了信息處理的語用模塊論,是否存在語用模塊,這是認知語用學關注的一個主要問題,本文指出語用問題不是模塊問題。另外,語用理解與推理也是認知語用學關注的重要問題,在特定語境條件下,聽話人需要形成一定的假設才能理解說話人的意圖,一方面形成假設的過程是人們推理的過程,也就是一個依賴語境因素的認知過程,另一方面語境必須結合交際事件的社交因素。于是作者重點分析了認知語用觀和社交語用觀之間的關系,并指出二者之間并非完全對立與排斥。最后本文提出了有關的幾個問題,與讀者同思索。
關鍵詞:認知語用學,模塊論,理解與推理,社交因素
英語廣告語用學角度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從語用學的角度分析了英文廣告的5-4基本原則:即語境原則、合作原則、禮貌原則。并指出廣告的意義就在于運用語言推廣產品。關鍵詞:語用學;英語;廣告廣告是“人與人溝通的行業”,“廣告效果實現的關鍵在于向人們提供一種切中銷售要點的利益承諾或消費理念,而這主要是靠語言來實現的”。廣告大師奧格威說過,廣告是詞語的生涯。這句話無疑道出了廣告語言對廣告的重要意義。另一位大師李奧貝納也說:“文字是我們這行業的利器,文字在意念表達中注入熱情和靈魂。”語言能否幫助實現廣告效果、實現人與人的溝通,關鍵是語言的意義(包括字面意義和言外之意)能否被充分地解讀。這就恰好進入了語用學的研究范圍。一、語境原則1、什么是語境語用學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話語,研究如何通過語境來理解和使用語言。哈克認為:“語言存在的必要條件僅僅在于它的可能的社會性,在于它的人際交流的可能性,而不是它的現實性。”是具體符號系統之外的社會的人賦予語言以意義,這種意義遠不止于語言符號本身所傳達的意義,而更多的是“環境給予語言的意義”。使用語言進行交際離不開一定的條件和背景,語言活動總在特定時間、特定空間、特定情景、特定的人與人之間進行。因此對語境的準確理解必須考慮到這些語言外因素。所以,語境不外乎包括了語言知識和語言外知識。語言知識就是前面已經提到的語言的上下文,語言外知識則是一個非常大的范疇。何兆熊認為決定語境的語言外知識可分成三大類:一、背景知識,指的是常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一般的了解;二、情景知識,即與特定的交際情景有關的知識;三、交際雙方了解的知識,也就是交際雙方相互之間的了解。這三類知識在語境的構建中起著決定作用,因為這些知識構成語境的基礎。反之,如果有一方缺乏相關知識,則很可能導致交際失敗。2、語境在廣告中的作用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語境能夠確定意義和明確指代。那么,語境在廣告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呢?首先我們要弄清楚廣告的定義及作用。根據廣告學介紹,廣告的主要作用有:①識別宣傳的產品或服務;②增加知曉度③樹立產品形象④產品定位。從消費者的認知角度出發,大致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借助語言符號,創造一定的語境。第二階段:在消費者心中引起認知過程。第三階段:根據認知結果,消費者最終記下或遺忘所宣傳的對象。從語用學的角度上來看,我們有一個問題,即如何通過語言符號,結合語言知識和語言外知識,構建一定的語境,從而達到讓消費者進入認知過程的目的。先來看歐米迦手表一句著名的廣告:Cindy.Crawfy’5Choice從傳統語義學角度看,這句話的字面含義僅涉及到抽象的語言文字本身意義,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是這個一成不變的意義,即:辛迪·克勞馥的選擇,與所宣傳的產品,與消費者沒有任何關系。這樣一來,該廣告失去了其宣傳意義。而置于語用學的框架中,處在一定的語境前提下,結果就截然不同。在這條廣告中,其語境前提是廣告商明白消費者掌握一定的知識,不僅知道其字面含義,而且了解其語言外知識。在本例中,Cindy.Crowfy不再是一個抽象意義上的入名,而是作為歐美國家家喻戶曉的名模,這一信息就是構建語境的背景知識,這些相關知識讓人自然而然地把這個人名和charming,beautiful、acelebrity等等詞語聯系起來。于是Cindy.Crowfy這個原本抽象孤立的詞語在這個語境的意義是一些本來與之毫不關聯的意義,這樣就在語境作用下完成了廣告的第一個功能:確定意義。接著來看該廣告中另一個詞語choice。這個詞涉及到兩個問題“誰的選擇”和“選擇什么”。根據語言知識Cindy.CroMy’sChoice指的是cindy.Crowfy的選擇。至于第二個問題,則取決于語境的語言外知識,即廣告中的情景知識:通過廣告畫面中手表樣式的特寫、放大了的商標圖案、將其“Omega”詞語置于最醒目的位置等等這一系列的手段,交代了足夠的情景知識,很明顯地提示消費者,宣傳的是Omega手表,而不是別的產品。這兩個功能是否能夠得以完成,取決于交際雙方(特別是消費者)是否建立了雙方都有認同的語境框架,即擁有共同的構成語境的語言知識和語言外知識。假設這一切都能順利進行的話,那么下一步的語用推理消費者就很容易得出:Cindy.CroMyisacelebritywhoisbeautifu1andcharming.ShehaschosenOmega,whichmakeshermoreattractive.1wanttobeasattractiveasher.SOI’dliketochooseOmegaaswel1.那么這條廣告就完成了其應盡的四個作用。二、合作原則1、會話含義廣告是廣告商與大眾進行交際的一種活動。人們在進行交際時,不管參與者的文化背景怎樣,都遵守一個共同的基本原則——合作原則(CooperativePrinciple),即言語交際雙方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際成功的愿望。為此人們須遵守一些諸如真實、充分、關聯、清楚等準則。Grice提出了著名的會話含意理論(eonversationalimplicature)這個理論提出言語交際雙方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際成功的愿望,為此,人們須遵守一些諸如真實、充分、關聯、清楚等原則,即“合作原則”(Cooperativeprinciple),其內容包括四大準則(maxims):量的準則(quantity)、質的準則(quality)、關系準則(relation)、方式準則(瑚肌er)。Grice設想,交際雙方總是遵守著合作原則來進行溝通的。然而,為了更有效地表達自己意欲表達的言下之意,引起交際對象的注意,交際中的一方可能會故意在表面上違反合作原則的各項準則。這時,交際中的另一方就要根據當時的語境,推斷出說話人表面違反準則的隱含意義及其目的。Grice把這種在言語交際中推導出來的隱含意義稱作“會話含意”。廣告是一種促銷手段,同時又是一種特殊的交際過程。交際雙方是廣告的制作者和廣告的受眾(消費者)。從語用角度講,廣告語中常出現的語言變異正是廣告的制作者通過表面上違反合作原則并利用其隱含意義,從而達到吸引、鼓動、說服其交際對象(消費者)接受其產品的目的,也可以稱之為逆向合作原則。應指出的是,當廣告制作者違反合作原則時,并非是不合作,而是在另一層次上體現著合作原則,由此實現交易的達成。(1)違反質的準則。如:lfpeoplekeeptellingyoutoquitsmokingcigarettes,don’tlisten.They’reprobtryingtotrickyouintoliving.(AmericanCancerSociety)根據質的準則,發話人要說真話。但觀眾一眼就能看出,廣告中那句“don’tlisten”一句讓吸煙者不要聽別人的忠告的話,決不是真話。它違反了質的準則,是一句反語,幽默的含義也由此產生。(2)違反量的準則。廣告商有意地、公開地傳遞多余信息或少量信息,多余信息看似不必要或者不相關,而實際上蘊藏著一定的含義;少量信息則可以引發讀者的想像力,對產品產生積極評價。例如:Arts1lalwaysbearts.這是一則油畫展的廣告,從表面看,這句話毫無意義,信息量不足,而實際上廣告傳遞了這樣一種信息:油畫是門藝術。同時,該廣告還激發讀者想象,誘使讀者來親身體驗和享受油畫的藝術魅力。(3)違反方式準則。方式準則包括四項次準則:避免晦澀,避免歧義,力求簡潔,力求有序。以下一則廣告違反了方式準則中避免晦澀和力求簡潔的次準則:Wedon’thireBlacks,Wedon’thiret£J。,.Wedon’thireHispanics,Wedon’thireAsians,Wedon’thireJews,Wedon’thirel~''''sabled,Wedon’thireWhites,Wehirepeople.這則廣告的話語看上去迂回、晦澀、繁復。該公司到底要雇用什么樣的人呢?仔細推敲后,便得知此公司不分種族、膚色和性別雇用優秀人才,這樣注重人才的公司怎能不令人神往呢。(4)違反關系準則。如:theonlysoundyou’Uhearispraise.(你聽到的只有贊揚聲。)這則廣告可被視作是違反了“關系準則”。從字面上看,好像“praise”(夸獎聲)與豪華汽車的響聲一時還扯不上關系。但這種違反當然也產生了特定的含義,其寓意是:汽車行駛之平穩,聲音之輕,性能之好,以至于你只能聽到人們為之發出贊嘆聲,而根本不用擔心汽車會發出不必要的雜音。2、逆向合作原則可以達到怎樣的語用效果呢?(1)產生幽默感。英語廣告中的詞匯變異、語音變異、語義變異等往往會使廣告產生意想不到的幽默感,從而使廣告受眾能夠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欣賞廣告,進而接受產品本身。(2)吸引注意力。變異的目的在于造成一種“突出”,“突出”就是不尋常,就是“不落俗套”,引人注目。英語廣告的制作者通過創造新詞,杜撰怪詞,改變語言常規,借以標新立異,極大地吸引了廣大消費者的注意力。(3)提高廣告的記憶度。突出、醒目的東西往往容易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烙印。如果是那種瑯瑯上口又與自己的情感期待相吻合的廣告語言,就更容易讓人們記住,而語言變異是最能達到這一效果的手段之一。(4)增強說服力。英語廣告中各種語言變異手法可以使產品的特色和優點更突出,使人們更容易關注到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那些優良品質,這使廣告的說服力大大增強。消費者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廣告的影響,進而作出購買產品的決定。三、禮貌原則商業廣告的最終目的是推銷商品,要達到這一目的,各類廣告千方百計地利用各種語言去鼓動、說服、誘導消費者花錢購買所宣傳的商品,從語用學的意義上講,是利用語言向消費者發出“購物指令”(PurchaseRequest),敦促他們執行指令,實施購買行為。作為消費者,我們可能根本感覺不到,也意識不到廣告在向我們發號施令,更不會認為這些指令對我們的面子構成威脅。我們常常會心甘情愿地按照廣告指令去實施購買行動,這是因為廣告設計者為了避免直接指令可能給消費者心理上帶來的反感和不悅,遵循禮貌原則,使用了非常含蓄、非常間接的指令,這些間接指令盡可能地保全消費者的面子,表現出對消費者的極大尊重,完全沒有強人所難的命令語氣,給消費者留有自由的選擇余地,因而更容易使人心悅誠服地接受并服從這些指令。下面將就經常被商品廣告利用的、由Leech提出的六條禮貌準則進行實例分析,以便對廣告間接性指令的語用功能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1、策略準則(Tactmaxim)該準則要求:使他人受損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在日常交際中,發出指令的甲方為了避免指令對接受指令的乙方構成面子上的威脅,會采取一些語言策略來減少或消除這些威脅,甲方會盡力讓乙方感覺到如果接受并執行指令,就會得到益處。甲實施的就是策略準則。遵循策略準則的廣告語在廣告宣傳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如:Bigthrills.Smallbills.(Budget出租中心)(花費少許的錢,享受莫大的刺激。)這則廣告非常好地體現了使消費者受損最小,受益最大的原則,迎合大多數消費者的心理,使他們感到購買相應的產品或享受相應的服務,就可以獲得最大的實惠。2、寬宏準則(Generositymam)該準則要求:使自身受惠最小,使自身受損最大。在交際中,一方的受惠往往是建立在另一方受損的基礎上;在商業銷售領域,賣家受損越大,就意味著買家受益越大,這是不言自明的。消費者往往通過商家受損的程度來判斷自己是否應當實施購買行為。一些廣告正是利用了這種消費心理,采用寬宏策略鼓動消費者執行廣告指令。這類廣告在生活中可以說是隨處可見,那些所謂的“賠本大甩賣”、“揮淚清倉處理”、“跳樓價”、“打折銷售”等廣告都是打著“使自身受惠最小,受損最大”的招牌對消費者進行誘導,敦促他們趕快采取購買行動。3、贊揚準則(Approbationmaxim)該準則要求:盡力縮小對他人的貶損,盡量夸大對他人的贊揚。喜歡聽贊美之辭是人之常情,因為贊美意味著他人對我們能力或行為的一種認可和肯定。大多數人都有一種心理渴求,希望自己的長處和優點能得到別人贊譽。有些廣告正是利用了人們這種心理來贏得消費者對產品的青睞。如:What’SOnyourarlnshouMhe娜beautiful娜who’S012it.(Citizen牌手表)(戴在您手臂上的東西應該和它的主人一樣美。)Tiesforecool,andcertainlyeconfident.(領帶廣告)(獻給那些沉穩而自信的人們。)Theborn/.~/cr.(某品牌酒廣告)(與生俱來的王者風范。)以上三則廣告通過對消費人群的褒揚和恭維,給購買者以“美麗”、“自信”、和“成功”的心理享受和成就感,自然會討得消費者的歡心,喚起他們的購買欲望。尤其是例5)中的廣告運用雙關的修辭手法,既暗示了產品的優質,又抬舉了購買者,構思可謂巧妙。4、謙虛準則(Modestymaxim)該準則要求:盡量縮小對自身的贊揚,盡量夸大對自身的貶損。一些廣告獨辟蹊徑,摒棄廣告語中司空見慣的夸張手法,用謙虛的語言打動消費者,如國內家喻戶曉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澳柯瑪”牌電器廣告,不僅為企業樹立了不以“老大”自居,不斷開拓、進取的形象,而且以獨特的語言風格引起廣大消費者的關注。如:Results.Notmiracles.(只有結果,沒有奇跡。)這則廣告遵循“謙虛準則”,用真誠樸實的語言介紹產品的功效,沒有流露出自我夸耀的痕跡,反而能對消費者產生強烈的吸引力,有效實現了間接性指令所希望達到的目的。5、贊同準則(Agreementmaxim)該準則要求:盡力縮小自身和他人之間的分歧,盡力夸大自身和他人之間的一致。語用研究表明,當交流的各方立場接近,利益一致時,一方提出的要求和指令更容易為對方所接受。一些廣告正是利用這種“求同心理”來感化消費者,誘使他們接受廣告發出的間接指令,并付諸行動。如:Weexpectalotofourselves.Youcan,too.(某航空公司)(我們對自己要求很高,您也可以這樣要求我們。)將高水平的服務質量確立為公司和消費者的共同目標,對消費者都有很強的親和力和說服力。6、同情準則(Sympathymaxim)該準則要求:盡力縮小自身對他人的厭惡,盡力夸大自身對他人的同情。不難理解,當他人站在同情你和理解你的角度提出建議或要求時,你會更情愿地接受,因為你知道這些建議和要求大多是善意而友好的。以下廣告正是通過對消費者某些不盡如人意的方面表現出的同情和理解,來贏得消費者的信賴和好感,最終達到推銷產品的目的。如:Nobodyisperfect.(某品牌健身器材)(沒有一個人的體型是完美無缺的。)首先讓體型不理想的人放下思想負擔,不必自卑,因為這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消費者會深切地感受到廣告傳達的理解和同情。這類廣告中折射出濃濃的人情味,自然易于為消費者接受。四、結束語商業廣告為了達到推銷產品的目的,必須“說服”消費者。當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商的進入,英文廣告內容設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從語用學的角度分析英文廣告必須遵守的原則,相信能幫助廣告設計者更好地把握英文廣告的脈絡,有效擴大產品的市場銷售,收到理想的宣傳效果。
語用學下高職高專英語教學論文
1語用學的基本理論
1.1語境的定義與解釋
語境(context)這個概念最早由波蘭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iki)在上世紀20年代提出,他指出“話語和環境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沒有語境,詞匯就沒有意義。”我國語言學家何兆熊先生(1997)認為,對語境的解釋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把語境解釋為從具體的情景抽象出來的,對語言活動的參與者所產生的影響的一些因素,這些因素系統地決定了話語的形式、話語的合適性或話語的意義,另一類把語境解釋為語言活動參與者所共有的背景知識,這種背景知識使聽話者得以解釋說話人通過某一話語所表達的意義”(何兆熊、蔣艷梅,1997)。語境對于語義的成功傳達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漢語口語中經常用“吃了嗎?”來打招呼,但如果在用英語交流時提問“:Haveyoueaten?”那就不是打招呼的意思,一般會被誤解為請聽話人吃飯的含義。因此,要想恰當準確地進行交流,對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對特定語境的理解尤為重要。我們要在教學中不斷傳達給學生這一語用學理論,使學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幫助學生積累這些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學會分析語境的不同,恰當地選擇語言進行交流。
1.2會話合作原則
另一個重要的理論是由牛津大學著名哲學家格萊斯(H.P.Grice)提出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principle),他認為,“我們的交談通常不是由一連串無不相關的話語組成的,否則就不會合情理。至少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常常是合作舉動;參與者都在某種程度上承認其中有一個或一組共同目標,至少有一個彼此都接受的方向(”GriceH.P.,1975)。為進一步說明這一原則,格萊斯引入了四大準則:數量準則(QuantityMaxim):使所說的話正好滿足當前交談所需要的信息;所說的話不能多于需要的信息。質量準則(QualityMaxim):所說的話要力求真實。不要說自知虛假的話,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關系準則(RelationMaxim):要有關聯。方式準則(MannerMaxim):要清晰。避免晦澀,避免歧義,要簡練,要有序。
1.3禮貌原則
語用學理論國際商務英語電子郵件寫作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電子郵件中的合作原則;電子郵件中的禮貌原則;結語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國際商務往來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禮貌和合作原則是現代語言學中重要的會話理論、日常交際中人們總是在遵守著一套相互合作的基本原則、人們在交際過程中并不總是遵循合作原則、人們并非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對任何人交際都要遵守禮貌原則的、商務電子郵件作為一種書面語真實交際手段、商務電子郵件更注重維護對方的積極面子、商務電子郵件作為一種新興的現代商務交流工具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本文以語用學理論為依據,通過分析合作和禮貌原則在商務英語電子郵件中的應用,探討了商務英語電子郵件的基本寫作原則,為商務英語電子郵件寫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商務英語電子郵件合作原則禮貌原則
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國際商務往來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十幾年前還十分普遍的電報、電傳通訊方式已逐漸被表達明確、直接快捷的現代通信方式——電子郵件取而代之。作為現代商務交流重要的溝通形式,商務英語電子郵件正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國際商務溝通最基本的聯絡方式。據調查,在商務交往中約有90%的人利用電子郵件來聯系業務(何光明,2006),人們經常需要與不認識的或不甚了解的人打交道,這就要求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要盡量避免出現錯誤和誤解,還要盡可能地縮短發件者和收件者處理這些信息的時間。然而,電子郵件的快速普及往往會讓人忽視其應有的規范,在國際商務中,一封不規范的商務電子郵件,不僅會有損公司的形象,也可能會令人費解。若出現信息錯誤,輕則導致溝通失敗,重則帶來經濟損失。因此,需要建立一種國際間普遍認可的交流原則,讓來自于不同文化背景、使用不同母語的人能順利地進行交流。
禮貌和合作原則是現代語言學中重要的會話理論,它不僅充分體現在會話中,在書面語篇中也被廣泛實施(秦曉杰,2001)。由于電子郵件的往來與面對面的會話交流同樣具有真實地、有目的的表情達意的功能,因此,指導會話交流的合作與禮貌原則對這種基于商務電子郵件的書面交際同樣適用,在國際商務活動中,如果英語電子郵件的寫作者不了解必要的合作與禮貌策略以及相應的語言表征方式,會有引起語用失誤,進而破壞雙方友好合作關系的危險。
一、電子郵件中的合作原則
系統功能語言學語境研究
一、語境
1.語境的概念
在語用學中,各種不同的語用學定義可以發現其共同點是他們都圍繞語言交際中的意義。語用學家把語境劃分為交際語境和語言語境,并提出了語境的動態生成觀,即語境并非在交際發生之前給定,而是交際雙方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動態生成的:語境隨交際過程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和更新。
2.語境的分析
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即語場、語旨和語式。例如,在例1中,通過上下文,我們可以推斷“日常對話”的場景,場景是在家里進行的對話;參與者是孩子和母親,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十分親密的;方式是口頭的。Halliday認為語境的三個組成部分決定著意義系統的三個組成部分:概念意義、交際意義、語篇意義,所以上述對話中也同樣體現了這三個意義。下面再以例1做進一步說明:該對話場景是家中,因此,在選用詞匯上大多數是口語化的,如wan-na,gonna等;另外本語篇涉及了表示及物系統的關系過程,Halliday認為通過過程(動詞)、參加者(名詞)和伴隨狀態(時間、方式和地點介詞短語等)組塊來實現相應的語法系統。這種表示“誰為什么對誰以怎么地方式在何時何地做了什么”的語法組塊,被稱之為語言的及物性系統。從語用學角度來說,筆者將從語用學中的會話含義、認知語境來說明語用學語境意義和對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影響。但言語功能的劃分和分析只說明語句的基本功能,并不能解決話語含義這個問題。如例1的前兩句中,講話者A是以提問的方式索取物品,屬于“提供”功能。說話B以陳述句作答,屬于“稱述”功能。但是卻無法解釋受話者A如何將B的這種陳述與自己的索取聯系起來,如何從中領悟對方不讓自己吃冰淇淋的弦外之音。但是在語用學中,語用學家通過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等語用規則的建立與分析,通過這些規則的破壞現象,對會話含義做出了深入研究。這一研究理論對于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話語分析來說,應該有很大的補充作用。最后一個方面,認知語境。正如前面所說,系統功能語言學和語用學都很重視語境。兩者不同之處在于系統功能語言學重視的是廣義的文化語境和具體的情景語境,而語用學則重視的是認知語境。在語用學中的認知語境,指的是有許多可以顯示的事實和假設集合而成的。如在例1中,說話者B說了“Bringtheice-creamtoMike”,在這句話中,Mike指的是誰呢?在真實的語言交際中,類似現象很多,從而這就必須都借助語用學的認知語境來理解。系統功能語言學至今仍堅持從語言的表層銜接研究語義的連貫,仍拒絕采取認知方法研究語言。
二、小結
英語詞匯教學策略闡述
一、英語詞匯教學現狀
詞匯教學在英語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閱讀能力,翻譯能力,寫作能力,甚至跨文化交際能力等各種外語應用能力的培養。盡管很多英語教師都能認識到詞匯教學的重要性,并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但實際教學效果往往效率不高。很多學生過分依賴單詞表,記憶了大量的單詞卻不能正確恰當地使用;在閱讀英文文章時,每個單詞都認識卻不能理解整個句子或篇章的意思;甚至,有的學生認為英語詞匯和漢語詞匯之間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根據漢語母語生搬硬套,缺乏對英語詞匯最起碼的敏感性,意識不到詞匯在實際應用過程當中的靈活性。這是由于傳統的詞匯教學往往脫離語境,過多依賴英語詞典釋義,忽視詞匯在實際的交際過程中動態的意義的表達功能,缺少對學生語用意識和語用能力的培養。這些弊端造成了學生在詞匯習得上理解淺層化,記憶固化和運用僵化。因此,探索有效的英語詞匯教學策略,克服傳統詞匯教學弊端,提高詞匯教學效果,成為當前很多學者和英語教師關注的課題。
二、詞匯語用學及詞匯的動態意義
詞匯語用學,作為一門新興的語言學學科,利用語用學理論來解釋詞匯在實際使用中受語境制約產生的動態意義或語用意義,彌補了詞匯語義學在解決詞匯意義問題方面的一些不足。20世紀80年代,Blunter在語義學和語用學界面研究的基礎上首次提出該術語和一些研究原則,即非組合性原則,非表征性原則,經濟原則等。在2000年第7界語用學大會上詞匯語用學被明確地稱為“一門新的語言學科”,并在隨后的十幾年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它的研究核心是“詞匯在特定語境下如何表達具體意義及聽話人如何理解”。語用充實(語用收窄或語用擴充)是詞匯語用學的重要話題,關聯理論為解釋詞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的語用充實提供了重要依據。國內對于詞匯語用學的研究則是開始于上世紀末,在吸收、應用國外理論的基礎上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曾衍桃(2006)認為詞匯語用學強調詞匯意義的動態性、靈活性和語境依賴性,把靜態方面和動態因素結合起來,為研究詞匯的語言意義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彌補了詞匯語義學中的一些不足,同時他也提出詞匯語用學的研究成果可以應用于漢語和外語教學,對詞匯意義、句子意義甚至語篇意義的分析和理解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在現階段的詞匯教學中,老師和學生往往過分依賴詞匯在單詞表或詞典中的固定意義,造成很多學生盡管詞匯量較大,卻對詞匯的敏感度、靈活性不夠,不能正確地理解句子或篇章的意思,不能合理恰當地運用詞匯。究其原因,是因為忽略了詞匯在使用中的動態意義。從詞匯語用學的角度看,詞匯在使用過程中字面意思在不斷進行調整,以最佳關聯假設為基礎,通過語境的調整以及相關百科知識的提取,從而得到詞匯語義的最佳或期望的理解。在這個過程當中,語境影響詞匯的原型意義使得話語當中的某個特定詞匯經過語用處理發生詞義的收窄或擴充等,另一方面,往往是由于這個特定詞匯的出現使得該語境下的整個話語在語言交際中傳達了特殊的交際信息或用意。詞匯和語境這種互動關系應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并讓學生觀察體會到,使他們能夠較為深刻地理解詞匯的意義,并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有意識地把詞匯的原型意義和語境結合,尋找最佳關聯,通過語用推導機制,進行詞匯的理解和選擇。從這個角度上說,對于詞匯動態意義的理解的過程也是在尋找詞匯的編碼意義和語境的最佳關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涉及語境因素的語用分析,也離不開推理和調用百科信息的認知加工。
三、基于詞匯語用學的英語詞匯教學策略
從現階段的詞匯教學手段和方法來看,多數仍然拘泥于詞匯的本體范圍內并停留在語言層次,例如運用構詞法利用詞根和溯因推理的方法記住單詞,利用詞塊教學注重詞匯的搭配、語言使用環境,提高語言輸出能力等。也有一些學者提出了結合語境進行詞匯教學的策略和方法,但在這些研究中要么把語境分類成語言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來研究每種語境對詞匯含義的影響和在教學中的運用,要么籠統地提出在詞匯教學環節和教學活動上注重語境的輸入。然而,實際使用中的詞匯往往同時受到多種語境的綜合影響,對每種語境進行孤立地研究和運用有些脫離實際;而結合語境的詞匯教學策略如果僅停留在意識或理念層面,進行籠統的運用并不能讓其真正發揮有效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在詞匯語用學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一些較為具體的詞匯教學策略,以期提高大學英語課堂的詞匯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語用意識,增強學生對詞匯的理解、記憶和運用能力。1.針對單個實義單詞教學的策略,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在英語詞匯中,學生需掌握的實詞詞匯主要為動詞、名詞和形容詞,因此這三種詞匯是教學的重點。講解詞義時,教師可利用語境收窄揭示字面意義背后的隱性意義或語用意義,辨別詞項之間的在隱形含義上的差別;運用詞匯時,結合語境信息進行語用推理選擇最恰當的詞。2.針對短語教學的策略,包括動詞短語、介詞短語。由幾個單詞合并成的詞組的意義并不是把每個詞意義簡單相加的結果,往往會伴隨語境產生一些新穎的含義和用法。短語便是這種詞匯組合中常見的形式,其中動詞短語和介詞短語最為常見。因此,在詞匯教學中應強調短語在形式上是詞匯組合的結果,在語義上卻往往大于單個詞匯意義合并后的意義;把它看作形式和意義上不能拆分的整體,并在理解和運用時把語義和語境因素合并觀察。3.針對具有篇章功能的副詞教學的策略。一部分副詞如probably、somewhat、approximately、roughly、here/there、now/then等往往在特定語境下傳遞這語用信息和功能,因而具備了篇章功能。詞匯語用學認為這種在交際中類似于語用觸發語(pragmatictriggers)的詞匯往往信息輻射的范圍更大,不限于單個的句子當中,甚至影響到局部語篇甚至整個語篇的理解。因而在詞匯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理解該類詞匯的原型意義的基礎上掌握它們的語用意義,結合語境深層理解局部或整個篇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