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桑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3 01:27: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雜交桑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雜交桑病害防治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雜交桑;病蟲害;發生;防治;貴州

論文摘要介紹了貴州雜交桑7種主要病害,如桑褐斑病、桑里白粉病、桑污葉病、桑灰霉病、桑炭疽病、桑芽枯病、桑紫紋羽病,和8種主要蟲害,如桑象蟲、桑尺蠖、桑螟、藍葉蟲、桑薊馬、朱砂葉螨、桑粉虱、桑白蚧的為害特點和防治辦法。

為了實現桑園快速豐產、投產,近幾年來,貴州在雜交桑的栽培上呈現出快速推廣的勢頭。由于雜交桑栽植密度大,枝葉生長速度快,由此形成了雜交桑園郁閉程度高、濕度大等特點。通過對貴州推廣雜交桑主要縣(市)的調查,貴州雜交桑的主要病害有7種,主要害蟲有8種。

1主要病害與防治

1.1桑褐斑病

1.1.1為害特點。嫩葉易患此病。病斑初期為褐色,水漬狀,從芝麻小斑點逐漸擴大成近圓形或多角形。病斑直徑2~10cm,輪廓明顯,邊緣暗褐色,中央淡褐色,其上環生白色或微紅色的粉質塊(病菌分生孢子)。同一病斑可發生在葉片的正背兩面。病斑遇低溫多濕或多雨連綿天氣,吸水膨脹,呈爛葉現象甚至腐敗穿孔;遇氣溫干燥,病斑中部裂開,桑葉逐漸失水干枯。發病嚴重時,多個病斑相互連接,葉片快速枯黃脫落。

查看全文

地方雜交桑病蟲害防治研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雜交桑;病蟲害;發生;防治;貴州

論文摘要介紹了貴州雜交桑7種主要病害,如桑褐斑病、桑里白粉病、桑污葉病、桑灰霉病、桑炭疽病、桑芽枯病、桑紫紋羽病,和8種主要蟲害,如桑象蟲、桑尺蠖、桑螟、藍葉蟲、桑薊馬、朱砂葉螨、桑粉虱、桑白蚧的為害特點和防治辦法。

為了實現桑園快速豐產、投產,近幾年來,貴州在雜交桑的栽培上呈現出快速推廣的勢頭。由于雜交桑栽植密度大,枝葉生長速度快,由此形成了雜交桑園郁閉程度高、濕度大等特點。通過對貴州推廣雜交桑主要縣(市)的調查,貴州雜交桑的主要病害有7種,主要害蟲有8種。

1主要病害與防治

1.1桑褐斑病

1.1.1為害特點。嫩葉易患此病。病斑初期為褐色,水漬狀,從芝麻小斑點逐漸擴大成近圓形或多角形。病斑直徑2~10cm,輪廓明顯,邊緣暗褐色,中央淡褐色,其上環生白色或微紅色的粉質塊(病菌分生孢子)。同一病斑可發生在葉片的正背兩面。病斑遇低溫多濕或多雨連綿天氣,吸水膨脹,呈爛葉現象甚至腐敗穿孔;遇氣溫干燥,病斑中部裂開,桑葉逐漸失水干枯。發病嚴重時,多個病斑相互連接,葉片快速枯黃脫落。

查看全文

雜交桑病蟲害及防治論文

論文關鍵詞雜交桑;病蟲害;發生;防治;貴州

論文摘要介紹了貴州雜交桑7種主要病害,如桑褐斑病、桑里白粉病、桑污葉病、桑灰霉病、桑炭疽病、桑芽枯病、桑紫紋羽病,和8種主要蟲害,如桑象蟲、桑尺蠖、桑螟、藍葉蟲、桑薊馬、朱砂葉螨、桑粉虱、桑白蚧的為害特點和防治辦法。

為了實現桑園快速豐產、投產,近幾年來,貴州在雜交桑的栽培上呈現出快速推廣的勢頭。由于雜交桑栽植密度大,枝葉生長速度快,由此形成了雜交桑園郁閉程度高、濕度大等特點。通過對貴州推廣雜交桑主要縣(市)的調查,貴州雜交桑的主要病害有7種,主要害蟲有8種。

1主要病害與防治

1.1桑褐斑病

1.1.1為害特點。嫩葉易患此病。病斑初期為褐色,水漬狀,從芝麻小斑點逐漸擴大成近圓形或多角形。病斑直徑2~10cm,輪廓明顯,邊緣暗褐色,中央淡褐色,其上環生白色或微紅色的粉質塊(病菌分生孢子)。同一病斑可發生在葉片的正背兩面。病斑遇低溫多濕或多雨連綿天氣,吸水膨脹,呈爛葉現象甚至腐敗穿孔;遇氣溫干燥,病斑中部裂開,桑葉逐漸失水干枯。發病嚴重時,多個病斑相互連接,葉片快速枯黃脫落。

查看全文

雜交桑病蟲害防治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雜交桑;病蟲害;發生;防治;貴州

論文摘要介紹了貴州雜交桑7種主要病害,如桑褐斑病、桑里白粉病、桑污葉病、桑灰霉病、桑炭疽病、桑芽枯病、桑紫紋羽病,和8種主要蟲害,如桑象蟲、桑尺蠖、桑螟、藍葉蟲、桑薊馬、朱砂葉螨、桑粉虱、桑白蚧的為害特點和防治辦法。

為了實現桑園快速豐產、投產,近幾年來,貴州在雜交桑的栽培上呈現出快速推廣的勢頭。由于雜交桑栽植密度大,枝葉生長速度快,由此形成了雜交桑園郁閉程度高、濕度大等特點。通過對貴州推廣雜交桑主要縣(市)的調查,貴州雜交桑的主要病害有7種,主要害蟲有8種。

1主要病害與防治

1.1桑褐斑病

1.1.1為害特點。嫩葉易患此病。病斑初期為褐色,水漬狀,從芝麻小斑點逐漸擴大成近圓形或多角形。病斑直徑2~10cm,輪廓明顯,邊緣暗褐色,中央淡褐色,其上環生白色或微紅色的粉質塊(病菌分生孢子)。同一病斑可發生在葉片的正背兩面。病斑遇低溫多濕或多雨連綿天氣,吸水膨脹,呈爛葉現象甚至腐敗穿孔;遇氣溫干燥,病斑中部裂開,桑葉逐漸失水干枯。發病嚴重時,多個病斑相互連接,葉片快速枯黃脫落。

查看全文

合格優質蠶種生產論文

論文摘要:介紹了安徽省金寨縣蠶種總場的蠶種生產現狀與提高蠶種質量的經驗。金寨縣蠶種總場創新機制,建立蠶種質量保證組織機制,把行業法規落實到蠶種質量監管細微深處,制定蠶種生產監管措施;通過建立豐產優質種繭育桑園、落實以防微為中心的質量管理措施,落實以提高良卵率、孵化率、雜交率為原則的質量監管措施,嚴格按照各項技術要求,把住各個生產環節,確保蠶種內在品質的提高;在母蛾檢驗的基礎上,連續10年增加成品卵“國檢”,從1997-2009年金寨縣蠶種總場,平均每年的蠶種合格率均在98%以上。

論文關鍵詞:蠶種生產;質量監管;行業法規;成品卵檢驗

安徽省金寨縣蠶種生產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步,1988年正式投入生產,先后建起了6個蠶種場(2家專業場,4個原蠶區場),1座冷庫。1991年成立了蠶種總場,當年生產蠶種35萬盒,之后的幾年蠶種生產還算正常,從1994年開始家蠶微粒子病的危害逐漸加重,加上管理人員由于對微粒子病的危害認識不足,把蠶種生產的行業法規擱置一邊,不予嚴格的貫徹落實,蠶種生產袋蛾檢毒把關不嚴,心存僥幸,對超毒批次蠶種不及時銷毀,留于1995年春季發放蠶農飼養,結果造成了1995年春季家蠶微粒子病在全縣的5個鄉(鎮)嚴重暴發,使蠶農損失250余萬元,蠶種場賠償了250余萬元。1995年春季共生產蠶種260209盒,是歷史上春季生產制種量最高的一年,同時也是最慘痛的一年,同全國各地一樣蠶種生產遭受了家蠶微粒子病的嚴重危害,生產的26萬盒蠶種,經安徽省蠶種質量檢驗站檢驗,有2O萬盒因家蠶微粒子病毒率超標而燒毀,經濟損失600余萬元。在信譽、經濟和缺種的三重壓力下,安徽省金寨縣蠶桑生產辦公室(以下簡稱蠶桑辦)并不灰心,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統一思想,振奮精神,走出誤區;建立機制,制定措施,層層把關,環環緊扣;為了堅決把行業法規落實到蠶種質量監管細微深處,全員動員,攻堅克難,誓師攻克家蠶微粒子病危害難關,為此制定出在3年內使蠶種合格率達到95%以上的目標。1995年當年秋季,生產蠶種2.8萬盒,合格率為76.7%;1996年生產蠶種14.8萬盒,合格率為77.81%;1997年生產蠶種15.6萬盒,合格率為99.1%;通過3年全系統的刻苦努力,基本控制了家蠶微粒子病的危害,實現了3年前制定的目標。盡管如此,大家并沒有停留在初步勝利的喜悅里,而是冷靜對待,毫不懈怠地繼續努力,到2000年蠶種合格率達到100%,2001-2009年平均每年的蠶種合格率均在98%以上。現將安徽省金寨縣蠶種總場20多年蠶種生產的工作經驗與體會總結如下

1建立蠶種質量保證組織機制

一是以縣為單位成立了蠶種質量監督管理領導小組,蠶桑辦副主任(蠶種總場場長)為組長,監察室主任、總場質檢科科長及各場場長、冷庫主任為成員,負責全縣蠶種質量監督管理領導工作,深人生產一線監督檢查行業法規執行情況,提出改進意見。各蠶種分場場長是本場蠶種質量第一責任人,同時各場又配備了一名質量監督管理員,監督全場在生產過程中技術措施和各項制度是否落實到位,是否存在違規作弊問題。二是生產形式及分配方案采取全獎全賠,自負盈虧,后勤管理人員與承包隊組直接掛鉤,參與一線人員分配。三是“統一生產方案、統一管理模式、統一生產措施、統一量化指標”,從上而下、年年季季簽訂質量目標責任書,這種自上而下“權、責、利”一體的管理辦法,使每個責任者都切身感受到蠶種質量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蠶種質量保障機制。

2把行業法規落實到蠶種質量監管細微深處

查看全文

蠶桑項目工作大會領導講話

同志們:

月7日縣委書記指出:“蠶桑項目建設一是要穩步發展,基地質量要高標準,二是要加大培訓力度,搞好技術服務,三是引進一家龍頭企業,實現產業鏈接。”為落實這一精神,縣委、政府召開這次以訓代會的蠶桑項目工作會議。經過培訓學習和經驗交流,相信大家已經明白了縣委、縣政府組織召開這次會議的重要意義和主要目的。去年月11日,我們在這里召開了“全縣東桑西移項目建設工作暨蠶桑生產技術培訓會”,議題是“為什么”要實施“東桑西移”工程。今天,我們再次在這里召開全縣蠶桑項目工作會,主要是安排部署“怎么樣”實施“東桑西移”工程和培植蠶桑產業。下面,我講四個方面的意見。

一、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評價過去一年蠶桑項目工作

一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各鄉鎮和農業、林業、商務等部門的共同努力,我縣蠶桑基地規模從小到大,蠶桑養殖生產從無到有,“東桑西移”項目從爭取到批復,成效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基地建設初具規模。年秋冬,我們克服采購桑苗難和價格貴的困難,通過農戶出一點兒、政府補一點兒的辦法,調回優質嫁接桑苗1300余萬株,新建蠶桑基地2萬余畝,其中千畝以上的鄉鎮9個,它們是:香口、景陽、六郎、夾河、澗池、觀音、馬安、河夾、安家,500畝以上的鄉鎮3個,它們是城關、土門、羊尾,300畝以上的鄉鎮2個,它們是上津、關防;300畝以上的村27個,桑園增長幅度位于全省前列。雖然受春季干旱、夏季洪澇等災害影響,但已成活的桑樹長勢良好,秋季每4—5畝桑園仍可養1張蠶,實現當年建園當年養蠶。同時,為了保證良種桑苗供應,今年新建雜交桑繁育基地501畝、嫁接桑苗100畝,長勢良好,可出圃優質桑苗2800多萬株。

(二)養殖示范成效明顯。通過政策扶持、技術培訓和養殖服務,蠶桑示范戶積極性高漲,養蠶效益明顯提高。有蠶桑基地的15個鄉鎮共培植蠶桑生產示范戶346戶,養蠶479張,張蠶平均產繭35.5公斤以上,最高張產繭量達到51.5公斤,達到中上等水平。安家鄉養蠶50張,張平產量均在38公斤以上;澗池鄉澗池村周榮養蠶3張,每張產繭47.5公斤;河夾鎮坪溝村孫天龍創下了1張蠶產出51.5公斤蠶繭的記錄。示范戶的養蠶收入逐步成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之一,安家長崗嶺村毛德均去年建桑園8畝,早秋養2張蠶,晚秋又養2張,僅一個多月養蠶收入達到3400多元;城關四堰坪韓小艷年秋季建桑園13畝,今年秋季養蠶30張,收入2.3萬元;河夾鎮坪溝村張文龍2004年發展桑園3畝,年開始見效,現在每年養蠶10張以上,收入1萬余元。

查看全文

研究夏季雜交谷培育推廣技術

摘要:介紹了新河縣雜交谷子的推廣經驗,分析了推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期為“張雜谷8號”在新河縣的大面積推廣種植提供參考。

關鍵詞:張雜谷8號;推廣經驗;存在問題;對策;河北新河

邢臺市地處冀南平原,地勢平坦,多年來有種谷子的習慣。谷子是節水耐旱作物,適合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干旱地區種植,但常規谷子產量只有兩三噸,并且除草費工費時,使得谷子種植面積逐年減少。雜交谷子由于產量高、米質好,而且比常規谷子省工省力而廣受農民青睞,自從2009年推廣夏播雜交谷子“張雜谷8號”后,邢臺市積極推廣雜交谷子的先進品種和先進技術,使示范區農業效益增加7500元/hm2,受到廣大群眾和領導的肯定,有力地推動了雜交谷子產業快速健康的發展。

一、雜交谷子推廣經驗

1.1及時宣傳

新河縣明確將雜交谷子作為今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主導產業后,大力宣傳雜交谷子的發展優勢。在3月上旬,縣組織技術人員入鄉村宣傳,并組織技術培訓,共舉辦培訓班3期,培訓農民0.2萬人。同時利用縣電視臺進行技術講座,調動農民種植雜交谷的積極性。有條件的鄉還組織種植大戶和種植能手到外地參觀學習,引導廣大群眾自覺參與到農業結構調整上來。截至5月15日,新河縣共調動5個鄉鎮2459個農戶,推廣雜交谷子面積達666.7hm2。目前,雜交谷子在新河縣已初步形成規模,并收到很好的效益。

查看全文

雜交谷子的推廣經驗剖析

摘要:介紹了新河縣雜交谷子的推廣經驗,分析了推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期為“張雜谷8號”在新河縣的大面積推廣種植提供參考。

關鍵詞:張雜谷8號;推廣經驗;存在問題;對策;河北新河

邢臺市地處冀南平原,地勢平坦,多年來有種谷子的習慣。谷子是節水耐旱作物,適合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干旱地區種植,但常規谷子產量只有兩三噸,并且除草費工費時,使得谷子種植面積逐年減少。雜交谷子由于產量高、米質好,而且比常規谷子省工省力而廣受農民青睞,自從2009年推廣夏播雜交谷子“張雜谷8號”后[1],邢臺市積極推廣雜交谷子的先進品種和先進技術,使示范區農業效益增加7500元/hm2,受到廣大群眾和領導的肯定,有力地推動了雜交谷子產業快速健康的發展。

1雜交谷子推廣經驗

1.1及時宣傳

新河縣明確將雜交谷子作為今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主導產業后,大力宣傳雜交谷子的發展優勢。在3月上旬,縣組織技術人員入鄉村宣傳,并組織技術培訓,共舉辦培訓班3期,培訓農民0.2萬人。同時利用縣電視臺進行技術講座,調動農民種植雜交谷的積極性。有條件的鄉還組織種植大戶和種植能手到外地參觀學習,引導廣大群眾自覺參與到農業結構調整上來。截至5月15日,新河縣共調動5個鄉鎮2459個農戶,推廣雜交谷子面積達666.7hm2。目前,雜交谷子在新河縣已初步形成規模,并收到很好的效益。

查看全文

蠶桑生產中的誤區透析論文

【論文摘要】養蠶是山區農民致富的好途徑,針對養蠶生產中存在的一系列誤區做出更改指正,以期提高蠶繭產量、質量。

【論文關鍵詞】蠶桑生產;誤區;桑樹施肥;養蠶消毒

桑樹對土壤和氣候條件要求不高,適應性廣。養蠶周期短,技術性不高,是農民致富的好途徑。筆者在長期的技術推廣工作中發現,在實際養蠶生產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誤區,從而影響產量,降低繭質,減少收益。現將蠶桑生產中的誤區總結如下。

1桑樹施肥存在的誤區

1.1重視夏肥的意識不強

桑樹夏伐后進入第二生產高峰,因為這時氣溫高,雨水也較多,抽枝長葉生長快。6—8月枝條生長量占整個生長量的90%左右,是桑樹最需養分的時期。施足夏肥后,枝條生長必然粗壯,枝葉茂盛,除促使夏秋葉增產外,還可為翌年春葉高產打下基礎,施夏肥與不施夏肥相比,當年秋葉可增產30%~55%,翌年春葉也能增產19%~37%。夏肥可分2次施用,夏伐后施第1次肥,疏芽和蠶結束時施第2次肥,以速效肥為主,也可配合施些菜餅、廄肥或堆肥等遲效肥料。當前農村施夏肥還不普遍或不充足,是生產上的一個薄弱環節,所以要合理安排肥料,在桑樹生長最需肥時期,能補足肥料是增產蠶繭的根本[1]。

查看全文

農業工作站上半年的工作總結

2009年上半年,在鄉黨委政府的領導和縣農業局的指導下,在廣大群眾的支持下,××鄉農業工作站全體職工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穩糧調結構,提質增效益”的農業發展方針,農業工作站全體職工結合××鄉實際,圍繞目標任務,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深入基層,扎實工作,認真開展了各項農業工作,確保了農業生產的平穩運行,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農產品質量和效益逐步提高,農業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現對2009年上半年工作進行總結,并提出下半年工作計劃。

一、農業生產運行情況

(一)糧豆作物生產情況

2009年上半年全鄉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1946畝。其中玉米8806畝,水稻8800畝,大豆1600畝,雜糧1800畝,薯類2540畝;全鄉小春作物收獲面積5008畝,產量309噸,其中,蠶豆1182畝,產值71噸,豌豆1956畝,產值120噸,小麥1870畝,產值118噸。

(二)經濟作物生產情況

完成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0898畝。其中:蔬菜750畝,花生500畝,烤煙5000畝,茶葉4648畝。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