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榛子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3 01:42: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雜交榛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雜交榛子

分析雜交榛子品種培植技術

摘要:對引種試驗表現較好的雜交榛子品種進行了介紹,并從苗木繁育、建園、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總結了榛子栽培技術。

關鍵詞:雜交榛子;品種;栽培技術

近幾年,隨著榛子引種、選種工作的開展,新賓縣林業局與遼寧省果樹所進行技術合作,開展了雜交榛子栽培技術研究。于2001年引進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遼寧省經濟林研究所培育的雜交榛子新品種進行試栽。引進當年,在木奇鎮建立了雜交榛子示范園,面積1.3hm2,2003年開始結果,2004年示范園總產量150kg,2005年300kg,2006年700kg,至2007年達1200kg,產值6萬元,平均產量923kg/hm2,產值46153元/hm2,現將表現較好的品種及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一、抗寒良種

1.182-11

樹勢中庸,樹姿開張,樹冠中等大。堅果圓錐形,紅褐色,美觀。平均單果重2.4g,果殼厚中等,出仁率達41%,果仁飽滿,光潔,果仁皮易脫落,風味佳。早果性、豐產性均強,七至八年生樹平均株產1.4kg。越冬性強,休眠期可耐-30℃低溫,適宜在年平均氣溫7.5℃以上地區栽培。

查看全文

雜交榛子栽培技術研究論文

摘要對引種試驗表現較好的雜交榛子品種進行了介紹,并從苗木繁育、建園、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總結了榛子栽培技術。

關鍵詞雜交榛子;品種;栽培技術

近幾年,隨著榛子引種、選種工作的開展,新賓縣林業局與遼寧省果樹所進行技術合作,開展了雜交榛子栽培技術研究。于2001年引進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遼寧省經濟林研究所培育的雜交榛子新品種進行試栽。引進當年,在木奇鎮建立了雜交榛子示范園,面積1.3hm2,2003年開始結果,2004年示范園總產量150kg,2005年300kg,2006年700kg,至2007年達1200kg,產值6萬元,平均產量923kg/hm2,產值46153元/hm2,現將表現較好的品種及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抗寒良種

1.182-11

樹勢中庸,樹姿開張,樹冠中等大。堅果圓錐形,紅褐色,美觀。平均單果重2.4g,果殼厚中等,出仁率達41%,果仁飽滿,光潔,果仁皮易脫落,風味佳。早果性、豐產性均強,七至八年生樹平均株產1.4kg。越冬性強,休眠期可耐-30℃低溫,適宜在年平均氣溫7.5℃以上地區栽培。

查看全文

雜交榛子品種栽培技術管理論文

摘要對引種試驗表現較好的雜交榛子品種進行了介紹,并從苗木繁育、建園、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總結了榛子栽培技術。

關鍵詞雜交榛子;品種;栽培技術

近幾年,隨著榛子引種、選種工作的開展,新賓縣林業局與遼寧省果樹所進行技術合作,開展了雜交榛子栽培技術研究。于2001年引進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遼寧省經濟林研究所培育的雜交榛子新品種進行試栽。引進當年,在木奇鎮建立了雜交榛子示范園,面積1.3hm2,2003年開始結果,2004年示范園總產量150kg,2005年300kg,2006年700kg,至2007年達1200kg,產值6萬元,平均產量923kg/hm2,產值46153元/hm2,現將表現較好的品種及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抗寒良種

1.182-11

樹勢中庸,樹姿開張,樹冠中等大。堅果圓錐形,紅褐色,美觀。平均單果重2.4g,果殼厚中等,出仁率達41%,果仁飽滿,光潔,果仁皮易脫落,風味佳。早果性、豐產性均強,七至八年生樹平均株產1.4kg。越冬性強,休眠期可耐-30℃低溫,適宜在年平均氣溫7.5℃以上地區栽培。

查看全文

雜交榛子栽培技術研究論文

摘要對引種試驗表現較好的雜交榛子品種進行了介紹,并從苗木繁育、建園、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總結了榛子栽培技術。

關鍵詞雜交榛子;品種;栽培技術

近幾年,隨著榛子引種、選種工作的開展,新賓縣林業局與遼寧省果樹所進行技術合作,開展了雜交榛子栽培技術研究。于2001年引進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遼寧省經濟林研究所培育的雜交榛子新品種進行試栽。引進當年,在木奇鎮建立了雜交榛子示范園,面積1.3hm2,2003年開始結果,2004年示范園總產量150kg,2005年300kg,2006年700kg,至2007年達1200kg,產值6萬元,平均產量923kg/hm2,產值46153元/hm2,現將表現較好的品種及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抗寒良種

1.182-11

樹勢中庸,樹姿開張,樹冠中等大。堅果圓錐形,紅褐色,美觀。平均單果重2.4g,果殼厚中等,出仁率達41%,果仁飽滿,光潔,果仁皮易脫落,風味佳。早果性、豐產性均強,七至八年生樹平均株產1.4kg。越冬性強,休眠期可耐-30℃低溫,適宜在年平均氣溫7.5℃以上地區栽培。

查看全文

野生平榛墾復技術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野生平榛;墾復技術;遼寧新賓

論文摘要新賓具野生榛子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介紹了平榛的墾復技術,包括榛林規劃、清理林地、疏間與補植、開辟新榛園、整形修剪、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以期為實際推廣該技術提供參考。

榛子為榛科榛屬植物,在中國分布很廣,主要產地為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榛屬植物全世界約20種,中國有12種,在遼寧主要分布有平榛和毛榛。榛仁含油脂51.6%~63.8%、碳水化合物12.2%~16.5%、蛋白質16.2%~21.0%、灰分3.50%~4.01%,還富含維生素和糖。榛仁性味甘平,主治功用為調和脾胃、助消化、明目。榛子的主要特點是適應性強,尤其是抗寒性強;其次是果實儲運性好,銷售時間長。

我國進入世貿組織以來,農產品面臨著嚴竣的挑戰。因此,必須始終把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作為整個農村工作的中心,不斷培養地區新興的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是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榛子作為該產業中的小干果樹種,因其豐富的營養和良好的保健作用,越來越被人們認可和喜愛,價格也在逐年上漲。

1新賓縣基本情況

1.1自然條件

查看全文

野生平榛墾復技術探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野生平榛;墾復技術;遼寧新賓

論文摘要新賓具野生榛子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介紹了平榛的墾復技術,包括榛林規劃、清理林地、疏間與補植、開辟新榛園、整形修剪、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以期為實際推廣該技術提供參考。

榛子為榛科榛屬植物,在中國分布很廣,主要產地為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榛屬植物全世界約20種,中國有12種,在遼寧主要分布有平榛和毛榛。榛仁含油脂51.6%~63.8%、碳水化合物12.2%~16.5%、蛋白質16.2%~21.0%、灰分3.50%~4.01%,還富含維生素和糖。榛仁性味甘平,主治功用為調和脾胃、助消化、明目。榛子的主要特點是適應性強,尤其是抗寒性強;其次是果實儲運性好,銷售時間長。

我國進入世貿組織以來,農產品面臨著嚴竣的挑戰。因此,必須始終把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作為整個農村工作的中心,不斷培養地區新興的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是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榛子作為該產業中的小干果樹種,因其豐富的營養和良好的保健作用,越來越被人們認可和喜愛,價格也在逐年上漲。

1新賓縣基本情況

1.1自然條件

查看全文

農場經濟管理策略探究

農機投入僅2012年就投資7930萬元更新農機具,投資2100萬元建設占地面積46665平方米現代農機裝備管理服務中心,實現大型農機統一停放、統一管理?,F農機總動力6.8萬千瓦,擁有大馬力拖拉機54臺,進口47臺,GPS導航系統58套。畜牧業以綠色生態養殖為主,2012年,農場實現肉牛存欄6447頭,生豬存欄2.9萬頭,羊存欄2.5萬只,重點打造了萬豐牧業和龍慶乳肉兼用牛養殖場兩個省級標準化養殖場。林業憑借豐富的林業資源,建立林業經濟復合生產體系,大力發展林下種植、養殖、采集和加工產業,建成墾區最大的林下參種植基地,種植平歐雜交大榛子2450畝、特色種植9000畝、生態養殖6.5萬只、食用菌20萬袋。農場科學合理確定“三橫五縱配兩環、三區三場帶三園”的城鎮建設格局。2012年以民生工程建設為重點,投資4500萬元建設了職工醫院、藝術中心和小學教學樓,投資1500萬元建設保障性住房9972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5平方米;投資1000萬元新建北環路3.02公里,投資500萬元改造308省道兩側人行道4000米;投資340萬元改造凈水設施,投資660萬元建設排水工程,全力打造現代生態宜居精品城。

打造了“大美北興體育之鄉”文化品牌,這主要是依托了北興深厚的體育運動傳統,因為這里先后走出了袁大任、劉鳳巖等國家乒乓球界的名人及國際馬拉松運動健將黎葉梅,2013年農場職工子弟劉先慧也成功入選中國乒乓球二隊,這些元素都為打造“體育之鄉”文化品牌奠定了深厚的基礎。群眾文體事業欣欣向榮,創建了“一街一品”大眾文化,每年舉辦近30場廣場演出,觀看群眾達4萬多人次,與周邊市縣開展場縣、場礦共建體育交流賽事30余場次,推動場縣共建活動向縱深發展。博園、興龍潭公園、運動廣場、體育館、圖書館為群眾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休閑運動廣場設施齊全,早晚熱鬧非凡,展示著快樂、健康、和諧的幸福生活場景。

一、農場在全國推進現代農業改革中發揮的作用

墾區在現代農業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上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并起著示范帶動作用,是全省順利開展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關鍵因素。就北興農場而言,地處七臺河、勃利、寶清、宏偉、密山、樺南、雙鴨山的交匯處,周邊農村密集,僅2012年就出動機車160臺套,完成“六代”(即“代耕、代育、代種、代灌、代收、代管”)作業45.5萬畝,利用“博園”科技園區培訓周邊農民300余人發展棚式經濟,向地方銷售良種200余噸,建立區域數字天氣雷達預警系統,為周邊農民提供高科技氣象服務。黑龍江省七臺河市主管農業副市長和勃利縣主管農業副縣長先后帶隊來北興農場科技示范基地召開現場會,兩次與會人數達300多人,促進了城鄉一體化的發展。

二、農場規模未來的發展發方向

“中國農業必須走規模化、科技化和專業化協作的集約化生產的發展道路”這是農業專家張炎夏所說的,而黑龍江墾區憑借豐富的土地資源,先進的基礎設施,優秀的管理理念,專業的技術隊伍,良好的政策、市場環境,在現代化大農業之路上,突顯了農場強勁的發展態勢,它必然會引領中國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但它也必須要與時俱進實現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社會形態的戰略升級,才不會辜負歷史賦予墾區的光榮使命。農業集約化發展的建議。一是堅持現代化方向。農場在建場時,農業發展的定位就是建設現代化農業,通過幾十年三代墾荒人的艱苦奮斗,已經基本實現了規模化、科學化、標準化的生產方式,生產力水平有了質的飛躍。早在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提出國有農場要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發揮示范作用,2013年國務院又確定了黑龍江省先行開展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決策部署,這些都在告訴我們走現代化之路才是農業的出路。二是要有專業性的管理人才,為現代化大農業提供堅強保障。有了專業性的人才隊伍才會制定出科學的發展規劃,才能合理調整農業結構,才會有“高效農業”、“觀光農業”、“農副產品深加工業”等農業發展新思路。

查看全文

探索農業科研單位推行人才戰略問題及措施論文

摘要:介紹了遼寧省果樹科學研究所在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的做法及成效,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以期為農業科研單位實施人才戰略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科研單位;人才戰略;做法;存在問題;對策

遼寧省果樹科學研究所是以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為主的果樹專業機構?!笆濉币詠?根據科技和產業發展要求,進行了學科結構調整,基本確定了以下主要研究領域和方向。一是果樹資源與育種,其學科的研究方向為蘋果、李、杏、樹莓、藍莓等果樹資源與育種研究;二是果樹栽培,其學科研究方向為蘋果、梨、葡萄、李、杏、樹莓、藍莓、棗、榛子、板栗等果樹栽培、設施栽培(李、杏、葡萄、桃、甜櫻桃)、果樹植保、果樹土肥;三是果品加工與貯藏,其學科研究方向為果品加工、果品貯藏;四是觀賞園藝,其學科研究方向為觀賞果樹及林木資源利用研究;五是干堅果研究,其學科研究方向為棗、榛子、板栗等新品種引進、篩選及配套栽培技術;六是設施蔬菜研究,其學科研究方向為國外優良蔬菜新品種引進及配套栽培技術。在上述研究領域中,果樹資源與育種、果樹栽培、果品加工與貯藏為重點學科。

1遼寧省果樹科學研究所在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的做法及成效

一是制定人才發展規劃。在全所人才資源現狀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所學科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需要,制定了《遼寧省果樹所“十五”期間人才發展規劃》《遼寧省果樹所“十一五”期間人才發展規劃》,科學合理地制定培養計劃,確定培養目標,根據遼寧省果樹科研所科研、開發、管理工作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地分學科、分層次進行不同形式人才培養,既要突出科研人才,又要重視經營開發人才和行政管理人才,既要開發現有人才,也要培養后備人才。二是將人才培養與所重點學科的建設結合起來,培養碩士以上研究生人選,必須是重點課題或重點研究領導的優秀青年,引導人才的走向。三是選派一些政治素質好、有事業心、專業拔尖的優秀青年科研人才到國外進修,或到高等院校攻讀學位,“九五”以來,已選送6名同志以訪問學者身份到國外進修,6名攻讀博士學位,已有2名畢業,碩士研究生畢業10名,在讀10名,學費等相關費用由所、課題、個人按比例承擔,先以個人借款形式支付,畢業后按規定報銷,簽定協議并由經濟擔保人擔保。四是設立“青年科技基金”鼓勵青年科技人員申請所自選項目,經過個人申請,所學術委員會對論證報告把關,由35歲以下優秀青年主持,給科技人員提供脫穎而出的條件和環境,課題人員組合上,明確規定在科研項目執行中要有青年科技人員擔任課題主持人,副主持必須是青年科技人員。五是注重學歷層次,把好進人關。為全面提升專業技術人員的文化層次,建立起一支高學歷、高層次的人才隊伍,除鼓勵在職人員繼續進行學歷教育外,重點把好進人關。規定今后新進人員原則上要求具有碩士以上學位,實行考試、面試評議制度,嚴格把好入口關。六是創造用好人才的環境。在職稱的聘任上按照科研、科技服務、科技開發、管理各崗位的不同特點,制定各崗位的聘任標準,單獨打分排序,同時將指標數按同比例分配到各崗位中,在職稱聘任上創造同等機會;對學術造詣較高、承擔國家重點課題的博士研究生、學科帶頭人提供樓房1套;對新分到所大學生安排食宿,每人每月給100元生活補助,做到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關心人才成長,營造一種環境的親和力。對于能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真正能夠推動“三農”發展的優秀科技人員,不拘一格讓其脫穎而出,在職稱晉升、獎勵措施等方面給予傾斜[1]。七是創新激勵保障機制。黨政班子共抓人才發展規劃以及人才培養、引進、優化人才結構的工作機制;制訂人才激勵政策,在優勢學科中篩選出學風正派、學術造詣較高、熟悉學科國內外發展動態、能根據國家需要和學科發展把握學科研究方向、具有組織和指導重大科研項目和培養高級科技人才能力的學科帶頭人,對獲得國家、省重大項目和重大成果的科技人員進行重獎。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每項獎勵5萬元,獲二等獎每項獎勵3萬元;獲省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每項獎勵2萬元,獲二等獎每項獎勵1萬元;獲國家其他各部委一等獎,每項獎勵1萬元,二等獎每項獎勵5000元。成果鑒定每項獎勵2000元;取得專利的技術(或產品、品種)或保護權的品種每項獎勵2000元。品種鑒定并登記備案后,通過雜交自育的品種每品種獎勵5000元,芽變選種每品種獎勵3000元,引進品種每品種獎勵2000元。獲院科技創新一等獎,每項獎勵5000元,獲院科技創新二等獎,每項獎勵2500元,獲院科技創新三等獎,每項獎勵1000元。不斷完善培養、引進、使用等激勵保障措施;創造人才施展才華的科技發展平臺,促進人才團隊優勢的集聚;營造鼓勵成功、寬容失敗,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創業環境[2]。通過實施人才戰略,科技人才的總量和結構得到了優化,質量得到了提升,科技人員的內在動力極大地得到了激發,“十五”以來,共承擔各級、各類研究、開發、推廣等項目143項,科研經費從2000年的42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335萬元,獲得省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1項。其中,國家農牧漁業豐收計劃二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省政府成果轉化二等獎1項,省農業科技貢獻一等獎3項。18個新品種通過省級品種備案登記,獲專利2項,產生社會經濟效益30多億元。

2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植物馴化與文明發展探究

作物的栽培是農業起源和定居的重要標志之一,人類的生活資料的獲得也從原先的狩獵、采集帶有掠奪性的方式進入以種植和養殖為主的生產性經營方式。自從人類栽培植物以來,各類農作物,尤其是糧食作物、纖維作物和各種蔬果就開始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性。對于它們的起源和傳播研究無疑將對我國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的探討有重大的意義。由于現在相關的資料調查還有很多欠缺,這方面的研究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本文僅就筆者所見的一些資料對早期我國栽培植物的起源和發展作一些非常初步的探討。

一、西北地區

西北向來被認為與我國文明起源和發展有重要關系的一個地區。傳說中的神農產生于陜西岐山西面的姜水。而神農在先秦以來的古代傳說中正是農業和醫藥的創立者。這種情況的出現恐怕不是偶然的。

傳說中的神農以水為姓,即姜姓。一般認為姜姓是古羌族的一支(1)?!墩f文解字》中釋羌字的意思為牧羊人。但誠如有些學者指出的那樣,甲骨文中的羌字更可能是偽裝成羊的獵羊人。實際情況很可能是隨著第三紀晚期以來青藏高原的迅速隆起,我國西北的甘青地區不斷干旱化(2),后來生活在這里的古羌族"獵羊人"狩獵變得越來越困難,所以南遷進入黃河支流的渭水流域和長江支流的嘉陵江上游開始了農業生產。

進入渭河流域的古羌族人可能很早就開始了對粟(稷)的馴化工作。從距今約8000年左右的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出土的粟遺存可以發現這一點,這里地處富有森林的秦嶺北坡,又處黃土高原南面,而且處在渭水的上游,既可以有森林作為庇護所,并從中采集、狩獵各種生物資源,又可以在干旱的黃土高原這里得到莠(粟的野生種)等適合當地干旱和黃土等氣候和地質條件的一年生禾本科作物的籽實,滿足食物的需求,使人們對莠的周期性迅速繁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逐步地人們開始了粟的栽培和果樹的管理和培育。

上述過程在古籍中記載的傳說中也可看出一些痕跡,《淮南子·修務訓》記載:"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蠃蟲龍之肉,采樹木之實,時多疾病傷毒之害。于是神農氏乃始教民播種五谷……",這條記載說明,由于采集和漁獵所得古人容易得病,因此神農發明了農業和種植業。但在《新語·道基》上還有這樣的說法:"……民人食肉飲血,衣皮衣,至于神農,以為行蟲走獸難以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食,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似乎是說,漁獵所得不足以養民,于是開始發展農業?!吨軙分幸舱f:"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斤斧,為耒耜鉏蓐,以墾草莽。然后五谷興助,百果藏食"(3)。開始了農業生產。

查看全文

植物馴化文明起源管理論文

作物的栽培是農業起源和定居的重要標志之一,人類的生活資料的獲得也從原先的狩獵、采集帶有掠奪性的方式進入以種植和養殖為主的生產性經營方式。自從人類栽培植物以來,各類農作物,尤其是糧食作物、纖維作物和各種蔬果就開始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性。對于它們的起源和傳播研究無疑將對我國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的探討有重大的意義。由于現在相關的資料調查還有很多欠缺,這方面的研究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本文僅就筆者所見的一些資料對早期我國栽培植物的起源和發展作一些非常初步的探討。

一、西北地區

西北向來被認為與我國文明起源和發展有重要關系的一個地區。傳說中的神農產生于陜西岐山西面的姜水。而神農在先秦以來的古代傳說中正是農業和醫藥的創立者。這種情況的出現恐怕不是偶然的。

傳說中的神農以水為姓,即姜姓。一般認為姜姓是古羌族的一支(1)。《說文解字》中釋羌字的意思為牧羊人。但誠如有些學者指出的那樣,甲骨文中的羌字更可能是偽裝成羊的獵羊人。實際情況很可能是隨著第三紀晚期以來青藏高原的迅速隆起,我國西北的甘青地區不斷干旱化(2),后來生活在這里的古羌族"獵羊人"狩獵變得越來越困難,所以南遷進入黃河支流的渭水流域和長江支流的嘉陵江上游開始了農業生產。

進入渭河流域的古羌族人可能很早就開始了對粟(稷)的馴化工作。從距今約8000年左右的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出土的粟遺存可以發現這一點,這里地處富有森林的秦嶺北坡,又處黃土高原南面,而且處在渭水的上游,既可以有森林作為庇護所,并從中采集、狩獵各種生物資源,又可以在干旱的黃土高原這里得到莠(粟的野生種)等適合當地干旱和黃土等氣候和地質條件的一年生禾本科作物的籽實,滿足食物的需求,使人們對莠的周期性迅速繁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逐步地人們開始了粟的栽培和果樹的管理和培育。

上述過程在古籍中記載的傳說中也可看出一些痕跡,《淮南子·修務訓》記載:"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蠃蟲龍之肉,采樹木之實,時多疾病傷毒之害。于是神農氏乃始教民播種五谷……",這條記載說明,由于采集和漁獵所得古人容易得病,因此神農發明了農業和種植業。但在《新語·道基》上還有這樣的說法:"……民人食肉飲血,衣皮衣,至于神農,以為行蟲走獸難以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食,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似乎是說,漁獵所得不足以養民,于是開始發展農業。《周書》中也說:"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斤斧,為耒耜鉏蓐,以墾草莽。然后五谷興助,百果藏食"(3)。開始了農業生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