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3 15:29: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戰國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戰國策中政治思想研究論文

[摘要]《戰國策》一書不單是只有縱橫捭闔、譎誑相輕傾奪之說,書中所體現的戰爭的重要性,增強君主集權、有效駕馭臣下,重用賢臣、摒去奸侫,重民愛民、關注民生等政治思想的內容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相契合,既吸納和融合了當時流行的諸子的思想言論。又在當時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關鍵詞]《戰國策》;政治思想;時代背景;諸子學說

《戰國策》一書,是反映戰國時期歷史的一部十分重要的典籍。它記載了許多的言談游說之士——即所謂的縱橫家的言論,正如西漢劉向所言,此書“游士輔所用之國,為之策謀”。歷代學者也大體認為書中的主要內容“大抵皆縱橫捭闔,譎誑相輕傾奪之說也”。但是筆者認為,書中的言談游說之士的縱橫捭闔,就其本身而言,主要還是一種“干人主”的方法和技術,作為一種政治活動來說,是屬于技術層面的性質,其中并不帶有什么政治思想與政治學理。用通俗的話來說,它就是教人如何為了某種利益而打動對方,“皆揣摩人君心理之術”。然而我們知道,戰國時期是許多政治思想并行于世的時期,而作為一種政治思想,它必須包括如何治理國家、如何統治民眾、權利的分配、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等等這些內容,并且對進行政治活動的人產生一定的影響與支配作用。換句話說,政治思想是在抽象的層次上研究政治主張的概念及論證涉及政府(政治機構)的措施與制度,以及具有政治行為的人,如古時的君、臣,近代的議員、公民,皆在其討論詮釋的范圍之內。正如張舜徽先生在論及當時的游說之士時所言:“不外拿自己的一套主張,游說諸侯,乘機爬上統治地位,成為最高統治者周圍的顯赫人物。他們的任務,不外想拿各人自己的一套議論主張,實行于當時,來鞏固統治者的權位,維護統治與服從的社會秩序。”《戰國策》中所記載的言談游說之士,在他們的言論中,自然也存在著一些政治思想。作為“自己各人的一套議論主張”來游說上層人物,以此來達到他們自己的某種目的。本文就是對這些游說之士的政治思想進行研究和探討。

因為在《戰國策》里很多的政治思想大都散見于各個篇章之中,因此,在研究探討時,必須從宏觀的層面上把握其總體面貌,抓住其主要的觀點。

戰爭的重要性。對戰爭研究,是政治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戰爭不僅是一種政治行為,而且是一種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繼續,是政治交往通過另一種手段的實現”。戰國時期,七雄并立,彼此之間征戰不休,都想戰勝對方,或是達到保存、擴大自己的實力,進而達到統一天下的效果和目的。所以在當時戰爭就體現了它的極其重要的意義。雖然戰爭之慘烈正如孟子所言,各國國君“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復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之子弟以殉之”。但是各國之間的征戰依舊如故,并且各種指揮打仗的人才如白起、廉頗等人也都為人君所重,而如何進行戰爭并取得勝利,也成為了一種專門之學,即所謂的“兵家”。所以《戰國策》中所記載的那些言談游說之士,在他們的言論中,也就將戰爭賦予了很大的重要性、合理性了。如《戰國策·秦策一》載蘇秦說秦惠王曰:

夫徒處而致利,安座而廣地.雖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故以戰續之。寬則兩軍相攻,迫則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勝于外,義強于內;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萬乘,詘敵國,制海內,子元,臣諸侯,非兵不可也。

查看全文

鄒忌諷齊王納諫譯文和戰國策讀后感

譯文:

鄒忌身高八尺多,儀容很漂亮。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與城北徐公比,誰漂亮?’’他妻子說:“您漂亮極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漂亮,就又間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誰漂亮?’’妾說:“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邊來,鄒忌坐著同他閑聊時,又間他:“我和徐公誰漂亮?’’客人說:“徐公不如您漂亮。”又過了一夭,徐公來了,鄒忌仔細端詳他,自己覺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鏡子看看自己,覺得比徐公差遠了。晚上躺著想這件事,說:“我妻子認為我漂亮,是偏愛我;妾認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認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繽妃、近臣,沒有不偏愛您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不害怕您的;全國的老百姓沒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來,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齊威王說:“好尸就下了命令:“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摘我的過錯的,可得上等獎賞;書面勸諫我的,可得中等獎賞;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失、傳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獎賞。”命令剛下達,群臣都來進諫,門前、院內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以后,還偶爾有人來進諫,滿一年以后,就是想進諫,也沒什么可說的了。

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見。這就是所謂在朝廷上就戰勝了別國。

特色:

查看全文

折服秦王荒誕劇分析論文

[內容]

《唐雎不辱使命》選自《戰國策·魏策四》(下引文字出此不注)。是章,不少讀者誤作史傳,以為實有其事,初中語文《教參》的分析不能不說是極有影響的: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進行并吞,由此引起了兩國之間的一場外交斗爭。這篇文章記敘唐雎出使秦國,義正辭嚴地同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終于折服秦王的經過,表現了唐雎不畏****的精神。

其實,秦王是否有必要設計這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政治騙局”?兩國之間是否存在這番驚心動魄的“外交斗爭”?一介之使唐雎是否可能輕而易舉“折服秦王”?探究有關史實,結論只能是否定的。

戰國末期,天下紛爭,游說之士活躍于政治、外交舞臺。唐雎是魏國的策士,《戰國策》對其人其事之記載,真假參半虛實有之。該書詳錄唐雎四次游說之辭,茲據于鬯《戰國策年表》編年如次:

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齊楚攻魏,魏安厘王遣唐雎入秦求援,唐雎以“亡一萬乘之魏,而強二敵之齊楚”為由,說動秦王發兵救魏,“魏氏復全,唐雎之說也”。

查看全文

鄒忌諷齊王納諫語文教案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示例一

教學目的

1.認識齊威王納諫除蔽的積極意義;

2.了解諷諫(諷喻)的方法;

3.學習對話技巧和詳略安排;

4.掌握文學常識和文言知識。

查看全文

鄒忘諷齊王納諫教學教案

一、教學目的

1、重點掌握本課中出現的文言實詞的詞義并作歸納,如“朝孰、誠、方、善、間”等。

2、掌握文中出現的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領會課文設喻說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戰國策》的有關知識。

二、重難點

查看全文

大學語文思政建設地位和作用

一、必須對大學語文進行準確定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沒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課程教學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從而導致課程教學中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之間的割裂甚至沖突。大學語文教師的第一要求就是要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教學中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弘揚愛國主義和積極向上的思想為主旨。古今中外的名人佳作數不勝數,大學語文教學從紛多雜亂的文學作品中,從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挑選出凝聚著愛國主義精神的名篇佳作進行教學。譬如愛國詩人屈原對祖國無限摯愛的火熱的感情,那純潔高尚的人格,那堅持理想、忠貞不屈、勇于獻身的精神都深深地激勵著后人。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于危難之際,屈原精神的感召力更是非常巨大。屈原那些用人格和心血熔鑄成的動人詩篇,滋養了后世進步作家,從賈誼、司馬遷到李白、杜甫乃至郭沫若,無不深受其影響。兩千多年過去了,但屈原猶如民族史上的一顆明珠,以其璀璨奪目的光彩吸引著無數文人志士,這種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精神共鳴緣于屈原高潔堅貞的人格力量和深沉的愛國精神。這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極好素材,授課時要抓住這一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當代大學生主動承擔歷史責任的勇氣。在教學中,在鍛煉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教師要充分利用愛國主義作家的事跡和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情懷對先輩們的愛國主義精神進行傳遞和弘揚,激勵學生向前輩學習,通過品讀愛國經典,大學語文將經典文章中的情感和意境傳遞給學生,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培養當代大學生對于祖國文化的熱愛,也增強了當代大學生的愛國情操和文化責任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不僅將知識傳遞給對方,更要將情感傳遞給對方,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下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情懷,而學生在這種感染力下,注重以傳統優良的道德規范來約束自我行為。

二、挖掘文學作品中的價值觀引領的教育功能

通過對優秀文學作品專題學習,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變傳統語文課堂逐篇精講為“以一帶十”,將單篇教學和專題教學結合起來,專題教學包含了許多珍貴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比如強調仁愛,強調群體,強調和而不同,強調天下為公等,教師不僅重視對學生寫作能力和語文鑒賞能力的培養,同時發揮語文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引領的作用,塑造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思想,豐富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實現自我理想和目標,引導學生理解與吸收中外文化的精髓與內涵,塑造積極健康的心態、樂觀進取的精神,培育大學生對理想和目標的執著追求精神。比如在大學語文課上,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史記•孔子世家》深入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理解孔子在春秋動亂之際和流浪生涯中,所自覺煥發出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和效國之行;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當代大學生主動承擔歷史責任的勇氣。他的維護社會穩定、實現世界大同的統一觀,重視仁政德治和社會教化的價值觀,提倡安民、富民的民為邦本觀,弘揚積極有為、盡瘁國事的民族氣節觀,重視文化教育輔政和育人的功利觀等已融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人類智慧的長河,并對當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改革、祖國的統一、民族的振興產生著積極和廣泛的影響。這是大學語文進行思政教育的典型素材,授課時要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當代大學生主動承擔歷史責任的勇氣。

三、大學語文有助于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曾說過:“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是前人的‘百科全書’,即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戰國策》中豐富的歷史故事,給后人極具借鑒意義的范例。通過《戰國策》作品選講,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戰國策》一書,在鞭撻譴責昏君佞臣的同時,也歌頌贊揚了一批明主良后,忠臣賢士,如:勇于革新、倡導胡服騎射、具有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足智多謀、具有遠見卓識的馮諼,自尊自信、不慕權勢的顏斶,不畏強暴為國冒險的唐且,重然諾輕生死以報知遇之恩的荊軻、聶政等等,作者贊頌了他們的優秀品德,對他們的作為、經歷或遭遇,傾注了滿腔褒揚之情。這是大學語文進行思政教育的典型素材。《戰國策》中關于如何妥善處理人際關系,制定高瞻遠矚的商業戰略,國與國之間的博弈,這些智慧即便現在來看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授課時要潛移默化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查看全文

觸龍說趙太后語文教案

《觸龍說趙太后》

教學目標

1.領會“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積極意義。

2.體會本文高超、雄辯的諷諫技巧。

3.理解和歸納重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4.背誦課文。

查看全文

戰國士階層口語藝術

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蜂起,諸子百家紛紛發表本學派對時局的觀點,力求以自己學派的觀點拯救時局,這樣就形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局面,史稱“百家爭鳴”。在這場不同文化的交鋒中最為搶眼的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和以蘇秦、張儀為代表縱橫家學派。孟子、張儀、蘇秦、莊子、楊朱等“士”在向諸侯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時,都能嚴守本學派觀點,熟練運用說理技巧,極大地繁榮了戰國時期的口語藝術。因為儒家和縱橫家是當時最為顯赫的兩個學派,他們的口語交際活動主要記錄在《孟子》和《戰國策》等書中,因此本文主要以孟子、蘇秦、張儀的口語活動為分析對象。

一、口語藝術的繁榮

戰國時期,“天下共主”的周王室逐漸衰微,失去了對所屬諸侯國的控制,形成了士國林立的局面。各諸侯國無不懷著“蒞中國而撫四夷”的目的,欲圖一統天下的宏偉霸業。為此,他們廣招安幫治國的天下賢士,謀求富國強兵的奇謀良策,于是禮賢下士蔚然成風。這就為當時的士人階層提供了施展抱負、發揮才能的政治平臺。于是名士蜂起,他們“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紛紛發表自己的政治主張。為了證明本學派政治主張的正確性、實用性,各學派的代表人物一方面要游說各諸侯國國君,使其能夠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張;另一方面要不斷地與其他學派的代表人物進行論戰,駁斥其他學派的“淫辭邪說”。基于這兩種目的,謀臣策士之間的“口水仗”也就在所難免了,正所謂“鼓天下之所動者存乎辭”[1]129。戰國時期的縱橫家蘇秦、張儀是這方面杰出的代表,他們憑借著自己對各諸侯國地理、經濟、武力、外交等國情的深入了解,不停地游說于秦國、魏國、趙國、楚國等國之間,令“所在國重,所去國輕”[2]65。以致“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1]125;達到了“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2]78的效果。而欲達此效果,必須具備高超的口語表達能力。以“好辯”著稱的孟子一面向齊宣王、滕文公等宣傳“王道仁政”,一面“述圣人之道,拒楊墨”[1]138,同道、墨、農、兵諸家進行了激烈的辯論,形成了轟轟烈烈的“百家爭鳴”的局面,在促進思想活躍、文化繁榮的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口語技巧的成熟,繁榮了戰國時期的口語交際藝術。

二、口語交際的主要內容

(一)孟子的游說內容:王道仁政孟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一生中他始終不移地推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張。因此,他在周游列國時向各國君主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王道”理想和“仁政”措施。他的觀點綜合體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1.省刑薄斂國君要一統天下,就必須得民心,而得民心就必須省刑罰,薄稅斂。孟子在《孟子•公孫丑上》中指出:“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愿藏于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愿為之氓矣。”如果國君能推行上述的治民政策,就會“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查看全文

春秋戰國的市研究論文

春秋戰國的市,就是市場。有市場,就有與市場相關的經濟活動。雖然春秋戰國是個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社會,不可能使各種生產要素都進入市場,出現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基礎和主要手段的市場經濟體制;然而,由于春秋戰國市場是建立在商品交換的基礎上的,而這一點又使它與現代市場經濟存在著共同之處。因此,正確認識這一問題,有助于了解它與現代市場經濟的異同,有助于對古代社會經濟認識的深化。作者愿就此問題談一些意見。

一、春秋戰國市的設置與市之間的聯系

市在中國古代出現很早,傳說中有"神農作市"、"祝融作市"〔1〕。到春秋戰國,隨著鐵器的使用,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的擴大和增多,市場也隨之發展了起來。根據記載,春秋戰國有國家常設的市、臨時的市和農村的市三種:

《周禮·考工記·匠人》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左祖右社,面朝后市。"這段話講了周王朝國都建筑的規模和布局。國都面積方九里(81平方里),《左傳》隱公元年載諸侯國都為方900丈,即方三里,卿大夫都邑不能超過方300丈,即方一里〔2〕。周王都城布局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即左為祖廟,右為社(土地神),前面是國王居住、辦公的"朝",后面是市場。市被視為珍寶、貨物薈萃之地,所以成了國都中與祖廟、社、朝并列的四大布局之一。這說明周代對市是非常重視的。王畿內的道路上也設有市,《周禮·地官·遺人》載:"凡國野之道,……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館,候館有積。"國野道路上兩市之間距離為50里,候館是有樓可觀望的房屋,積是積存谷物等物資的地方。不難看出,周王畿從國都到通往四方的道路上星羅棋布地分布著一個個市場。諸侯國也是如此。《管子·乘馬篇》載:"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聚者有市,無市則民乏。五聚命之曰鄉。"據此可知:五暴曰部,五部曰聚,聚有市,五聚曰鄉,則一鄉之內有五個市場。《管子·小匡》載管仲在齊改革時置"士農之鄉十五"。根據這些情況,齊國從國都到各鄉之內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市場。《管子·揆度篇》談各類諸侯國設市的情況時說"百乘之國,中而立市","千乘之國,中而立市","萬乘之國,中而立市"。《揆度篇》是現存輕重十六篇之一。《輕重篇》雖然成書的時間有所爭論,但反映的一些制度應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制度,上述所說"百乘"、"千乘"、"萬乘"等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國內都設立著市場就反映了這一點。

《周禮·地管·司市》載,在國王與"諸侯會同"和"師役征伐"時,可以臨時設市,由管理市場的官吏司市"帥賈師而從",掌握物價和買賣等事宜。戰國時在軍隊駐屯的地方出現了軍市。《史記·馮唐列傳》載戰國末年趙將李牧曾把"軍市之租皆自用饗士"〔3〕,因此深得士卒喜愛。《戰國策·齊策五》載蘇秦對齊閔王說"士聞戰,則輸私財而富軍市"云云,說明齊國也有軍市的設置。《商君書·墾令篇》主張加強對軍市管理,令軍市"無有女子",讓"商人自給甲兵",又令軍市不得"私輸糧者"等等,說明秦國也有軍市。趙、齊、秦三國都有軍市,說明軍市發展已較普遍。由于軍市是隨軍隊駐屯而興起的,對特定地區來說如果軍隊轉移了,軍市也就不存在了。從這個意義上說,軍市仍是屬于臨時性的為軍隊服務的市場。

在農村存在著按井田而劃分的集市。《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一夫一婦受田百畝,以養父母妻子,五口為一家,公田十畝,即所謂十一而稅也。廬舍二畝半。凡為田一頃十二畝半,八家而九頃,共為一井,故曰井田。……井田之義:一曰無泄地氣,二曰無費一家,三曰同風俗,四曰合巧拙,五曰通財貨。因井田以為市,故俗語曰市井"。這種"因井田以為市"的農村集市稱之為"市井"。

查看全文

談“英雄崇拜情結”及其悲劇

,君而已矣!”那么這些以“內圣外王”自許的專制君主之“大害”何在?黃宗羲進而鞭辟入里地指出,這些家伙:

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以天下之害盡歸于人,亦無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始而慚焉,久而安焉,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漢高帝所謂“某業所就,孰與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覺溢之于辭矣。此無他,……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曰“我固為子孫創業也”。其既得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曰“此我產業之花息也”。

可悲的是,歷史上少數志士仁人振聾發聵的大聲疾呼并未喚醒我們民族那麻木的整體意識,因此他們的思想閃光也難以點燃我們民族的啟蒙之火,更談不上掀起一場波瀾壯闊的、滌蕩舊思想的啟蒙運動了。因為我們民族類似于“英雄崇拜情結”的文化積淀實在太深厚了,何況還有一層難以擊碎的封建專制主義外殼牢牢地禁錮著它,所以,只好等待強大的世界大潮去沖決它。

今天我們終于明白了一個最簡單的道理:那就是人類的解放只能靠民眾自己的力量。過去有人說“整個世界歷史的靈魂就是這些偉人的歷史”?(《英雄和英雄崇拜》),而我們則要大聲說:不,“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我們跪著”。

引文

1《國語·魯語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