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民主思想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5 13:19: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政治民主思想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政治民主思想分析論文
提要:大致從參加起半個多世紀的革命奮斗中,始終抱持著在中國實現民主政治的理想。由于他成為忠實的列寧主義者,他想把德謨克拉西融入蘇維埃政體之中,在共產黨領導的政治體制下,國家生活、社會生活實施民主自由,共產黨黨內實行民主生活。他提出:黨組織不要成為包辦一切命令一切的“黨老爺”;不能以共產黨的去同國民黨的相對立;黨不能高踞于國家之上;黨內領導的權力應在黨員群眾之下。的民主思想還是在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框架內所作的思考。然而,真誠執著地希望民主政治制度在中國實現。在中國民主思想發展史上,不應忘記的名字。
曾經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位領袖人物,他是一位造詣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思想家。他在長期的革命活動中始終不忘對政治民主原則的關懷。有關他的政治民主思想,尚少見有論述者。本文擬就此試作研討。
一、共和國國民應是自主的而非奴隸的
出生成長于清末民初。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的清王朝,建立了共和制的中華民國,但是先后出現了袁世凱復辟帝制和張勛復辟清王朝,盡管當時也頒布了民主共和的憲法,但是政權仍為軍閥官僚所把持。強烈地提出了“民主”、“科學”的口號。作為的積極參加者,雖然還處在學生時代,但已關注著民主共和制的真正實施。針對廣大民眾對政治漠不關心,連他們自己應有的民主權利都不了解,曾做過啟蒙民眾政治意識的工作。他撰文將民初約法中關于人民的自由民主權利條列出來,除各種自由權利之外,人民享有“請愿于議會之權”、“陳訴于行政官署之權”,“訴訟于法院受其審判之權”,“對于官吏違法損害權利之行為有陳訴于平政院之權”,“應任官考試之權”,“應選舉及被選舉之權”等。他提醒民眾:共和國國民應該是“自主的而非奴隸的。吾們何論做哪廂(項)事情,終總要自己主張,不要服從他人。吾說應該做的做上去,不過不要溢出公認法律外就好了”。他還對平等、自由作出解說:“從前專制國家……因勢利而享特權,這不是共和政治所宜有的。所以,共和政治的法律,必以萬民平等為原則……無論他資格上地位上什樣,公法上私法上的權利義務都是一樣,就是凡為國民人格同一。”這說的是平等。關于自由,他說:“在共和時代,國家以人民組織……個人的自由非常重要,所以人權是神圣,不但不容私人的侵犯,即國家除了不得已限制外,不能濫用權力而侵害的。但是人人要自由,而以他人的自由為限”。1這里,在啟發民眾,要懂得和實施自己依法享有的民主自由權利,要有獨立的人格去享受法律范圍內的平等、自由的權利。顯然,年輕的早就在宣傳和呼喚民主和人權了。
五四時期,也接受馬克思主義學說,他運用馬克思的唯物史觀觀察中國社會存在的問題,并對中國應實行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分成兩步走有了初步的理解。他認為,中國社會,第一步要實行民主政治。“大家要干涉政治,具體說起來:第一,實行普通選舉,選舉真正代表吾們說話的人。第二,遇有什么重大問題,大家公開討論,發表國民的主張。這是吾們第一步的辦法。等到這一次的革命和振興教育等成功了,后來再講第二步”。第二步就是實行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中所列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綱領。2從上述可知,當政治上覺醒,初步接受馬克思主義之時,他即對實行民主政治非常關注,著意宣傳,并認為,只有先實行民主政治,然后方可進入社會主義,實行共產主義綱領。
二、實行蘇維埃的德謨克拉西
政治民主思想探究論文
提要:大致從參加起半個多世紀的革命奮斗中,始終抱持著在中國實現民主政治的理想。由于他成為忠實的列寧主義者,他想把德謨克拉西融入蘇維埃政體之中,在共產黨領導的政治體制下,國家生活、社會生活實施民主自由,共產黨黨內實行民主生活。他提出:黨組織不要成為包辦一切命令一切的“黨老爺”;不能以共產黨的去同國民黨的相對立;黨不能高踞于國家之上;黨內領導的權力應在黨員群眾之下。的民主思想還是在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框架內所作的思考。然而,真誠執著地希望民主政治制度在中國實現。在中國民主思想發展史上,不應忘記的名字。
曾經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位領袖人物,他是一位造詣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思想家。他在長期的革命活動中始終不忘對政治民主原則的關懷。有關他的政治民主思想,尚少見有論述者。本文擬就此試作研討。
一、共和國國民應是自主的而非奴隸的
出生成長于清末民初。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的清王朝,建立了共和制的中華民國,但是先后出現了袁世凱復辟帝制和張勛復辟清王朝,盡管當時也頒布了民主共和的憲法,但是政權仍為軍閥官僚所把持。強烈地提出了“民主”、“科學”的口號。作為的積極參加者,雖然還處在學生時代,但已關注著民主共和制的真正實施。針對廣大民眾對政治漠不關心,連他們自己應有的民主權利都不了解,曾做過啟蒙民眾政治意識的工作。他撰文將民初約法中關于人民的自由民主權利條列出來,除各種自由權利之外,人民享有“請愿于議會之權”、“陳訴于行政官署之權”,“訴訟于法院受其審判之權”,“對于官吏違法損害權利之行為有陳訴于平政院之權”,“應任官考試之權”,“應選舉及被選舉之權”等。他提醒民眾:共和國國民應該是“自主的而非奴隸的。吾們何論做哪廂(項)事情,終總要自己主張,不要服從他人。吾說應該做的做上去,不過不要溢出公認法律外就好了”。他還對平等、自由作出解說:“從前專制國家……因勢利而享特權,這不是共和政治所宜有的。所以,共和政治的法律,必以萬民平等為原則……無論他資格上地位上什樣,公法上私法上的權利義務都是一樣,就是凡為國民人格同一。”這說的是平等。關于自由,他說:“在共和時代,國家以人民組織……個人的自由非常重要,所以人權是神圣,不但不容私人的侵犯,即國家除了不得已限制外,不能濫用權力而侵害的。但是人人要自由,而以他人的自由為限”。1這里,在啟發民眾,要懂得和實施自己依法享有的民主自由權利,要有獨立的人格去享受法律范圍內的平等、自由的權利。顯然,年輕的早就在宣傳和呼喚民主和人權了。
五四時期,也接受馬克思主義學說,他運用馬克思的唯物史觀觀察中國社會存在的問題,并對中國應實行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分成兩步走有了初步的理解。他認為,中國社會,第一步要實行民主政治。“大家要干涉政治,具體說起來:第一,實行普通選舉,選舉真正代表吾們說話的人。第二,遇有什么重大問題,大家公開討論,發表國民的主張。這是吾們第一步的辦法。等到這一次的革命和振興教育等成功了,后來再講第二步”。第二步就是實行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中所列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綱領。2從上述可知,當政治上覺醒,初步接受馬克思主義之時,他即對實行民主政治非常關注,著意宣傳,并認為,只有先實行民主政治,然后方可進入社會主義,實行共產主義綱領。
二、實行蘇維埃的德謨克拉西
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與現代民主思想的區別論文
論文摘要:分析了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與現代民主思想在權利主體、價值目的、實現方式和經濟基礎方面存在的本質區別和在重視人民作用、反對統治者專權、專利方面存在的一致性。發展當代中國的民主,應積極培育民眾政治參與意識,清除“官本位”思想。加強法制建設,大力發展市場經濟。
論文關鍵詞:民本思想;民主;現代民主;民主建設
一、民本論與現代民主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政治的基石,它起源于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自西周以后,統治階級就已認識到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因此在中國的傳統治國之道中。民本論一直處于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在幾千年的流傳中,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同時期、不同學派的人物對它的表述和理解有所不同,既有程度上的深淺之別,又有角度上的差異,但其基本思想都是一致的,即:民為國本,治國為民,追求民權,反對專制。
“民”是一個政治意義的名詞,在古代是指與君、臣相對的處于社會最下層的廣大庶民。民為國本,就是說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下層平民是國家存在的根本。因為民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民是戰爭勝負、事業成功、王朝興亡的決定力量。茍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既然民眾是國家的根本。統治者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其政治活動就必須為民眾服務。因此,治國就要為民。于是,愛民、重民,安民、救民,富民、利民和教民,成為統治者治國為民的主要內容。民權,即是指民眾的政治主權和行政參與權。秦漢以后的封建社會,其基本的政權模式都是君主專制制度,君主擁有最高主權和一切政治事物的仲裁權。民權思想在傳統民本思想中只體現在理論層面上,但是,這種肯定民權、反對專制的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現實的政治。民本思想深入到統治者的心中,使其認識到“惟以一人治天下,豈將天下奉一人”之理。
現代民主,主要是指在自由、平等、博愛等精神指導下的西方民主,是我國近代從西方引進的一種政治思想。隨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勝利,這一思想最終在我國得以確立。“民主”一詞最早出自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歷史》一書。從詞源上說,它是由“人民”和“權利”兩詞合成,即人民的權利之意。由人民行使權利共同治理國家。隨著時代的發展。西方近代的民主主義者發展并完善了這一思想,它的基本內涵主要表現為主權在民、人權平等和法治三個方面。主權在民,是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家針對封建專制主義下的“君權神授”論而提出來的,指國家的的一切權利永遠屬于人民。國家是一種公共權利。它是人民自己權利的體現。正如古希臘政治家伯里克利所言:“民主就是政權在全體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人權平等,是在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民主理念下提出的,實現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前提是必須實現人權平等,即每個人的社會地位、政治地位、經濟權利平等。就民主權利的本源而言,這種人權的平等性,實質就是確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利面前人人平等。民主是與法律分不開的,因為民主制度的實施,必須要用法律來規范和約束。民主是專制的對立物,它要求每個社會成員包括政府及其工作人員都必須在法律的范圍內從事一切活動。因此,法治是民主不可缺少的基本內涵之一。
新時期政黨政治的交流
冷戰結束以來,在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國際關系民主化、民眾生活方式與價值取向多元化的新形勢下,許多發展中國家執政黨所處的內外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面臨的壓力與挑戰明顯增大。不少發展中國家執政黨為此積極謀劃對策,致力于探索符合本國本黨實際的執政模式,走多樣化的政治民主發展道路,因此穩固了其執政地位并實現了政局的長期穩定。
但也有少數黨處境艱難,地位不穩。
一、許多發展中國家執政黨面臨來自多方面的政治民主壓力與挑戰
最近20多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不少發展中國家包括那些發展較快的新興國家內部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它們在政治上普遍面對著來自國內、國際的多重民主壓力,面臨著經濟、社會環境的深刻變動,受制因素增多,行動能力受到局限,出現了多種社會綜合癥。
(一)來自國內的各種挑戰增多并趨于凸顯
其一,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對不少國家執政黨提出了新的要求。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伴隨著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較快發展及社會的轉型,一些國家內部的階級結構發生較大分化,中產階級隊伍不斷擴展。據統計,俄羅斯、泰國的中產階級占人口的30%,阿根廷占40%,印度則達1億多人,南非、巴西、秘魯、墨西哥、韓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中產階級的人數也急劇上升,像俄羅斯、南非、印度等國的富裕階層人口也在快速增長,并形成一股政治勢力,不斷向執政黨提出自身的利益訴求,而像俄羅斯等國的新富階層則公開向執政當局提出權力分享要求。許多發展中國家中產階級的政治參與意識增強,對執政黨在民主等方面的要求增多。與此同時,一些發展中國家部分傳統的中產階級落人貧困階層隊伍,加上有些國家分配不公,導致貧富差距拉大,赤貧階層隊伍有所增大。像巴西、印度等不少國家的貧困階層也時常利用民主的武器來牽制執政黨的決策。如巴西的部分農民發起“無地農民運動”,甚至對代表下層群眾利益的執政黨勞工黨也帶來一定沖擊。印度的廣大農民階層在2004年的大選中,把忽視弱勢群體利益訴求的印度人民黨趕下了臺。
政治文明早期探索
摘要:雖然和其他一些經典作家一樣并未正式使用過政治文明概念,但以他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創立的人民民主理論包含了豐富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思想。他們創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及運行機制,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發展的制度基礎。他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睿智思考,為我國新時期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建設及其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關鍵詞:;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堅持和發展人民民主長期實踐的必然結論,也是新時期實現黨的領導、人民民主與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必然要求。雖然沒有明確使用過“政治文明”的概念,但他關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理論與黨和人民對這一理論的初步實踐,為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建設和發展搭建了基本框架,并指明了發展路徑。
一、創立人民民主理論,揭示和充實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基本內涵
政治文明是人類社會政治發展進步狀態的重要標志,其實質是政治民主。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明確指出,在階級社會,民主首先是一種國家制度,民主是具有階級性的。他們主張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應采取“議政合一”的形式,并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另一方面,馬克思和恩格斯視文明為一種社會品質,指出在階級對抗、國家統治的時代,“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在他們看來,人類文明史上依次出現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文明。資產階級文明是以征服自然力為前提的,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而以社會主義革命為開端的共產主義文明,則是對以階級對抗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私有制“舊文明”的超越。它使社會占有生產資料,人們第一次成為自然界的、和自己的社會結合的、自覺的、真正的主人,從而結束了資產階級的“文明時代”,開始了真正的人類文明史。列寧把社會主義文明也看作“一種國家形態”,認為社會主義民主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然要作為國家形態繼續存在。他在對改革和完善蘇維埃民主制度問題進行理論思考后指出,社會主義民主是絕大多數人享有的新型民主,是人民群眾“真正平等地、真正普遍地參與一切國家事務”的民主。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政治價值所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任務和內在要求。
在繼承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或社會主義民主思想基本內涵的基礎上,結合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目標。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了以“國家民主化”、建設“民主制度”和實現政治“自由”為目標導向的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強調新民主主義的民主政治要由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來領導。新中國建立后,他更把政治民主化目標表述為“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把民主與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實踐統一起來,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民主政治思想的新超越。
鄧小平經濟民主論文
一、理論來源
1、群眾路線。鄧小平是群眾路線的實踐者,并把群眾路線提到了事業成敗的高度,即“我們的目的是要讓全黨記住:正確地實行群眾路線,我們就得到成功;違背群眾路線,就一定會使我們的工作和人民的利益遭受損失。”[2](1-p221)因此,黨和政府的一切政策的制定,各企事業單位的一切決策都必須把群眾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這是經濟民主的群眾基礎。
2、民主集中制原則。鄧小平把民主集中制原則概括為“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領導下的民主相結合”[3](2-p175),是黨和國家的最根本的制度[4](1-p312)。在實踐中,鄧小平把民主集中制從黨內生活擴展到所有的機關、團體、鄉村、企事業單位的一切工作中,尤其是經濟工作中,形成了經濟民主集中制思想,是經濟民主的決策基礎。
3、經濟民主思想。鄧小平經濟民主理論是經濟民主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鄧小平在戰爭年代和解放初期積極貫徹和執行經濟民主。他多次強調,在軍隊中提倡政治、經濟、軍事三大民主[5](1-p347,2-p83),既關注軍隊的經濟民主問題,更關注整個國家的經濟民主問題。尤其是認為“經濟民主很值得注意”[6](2-p83),并深刻反思我國經濟發展的曲折歷程,集中抓住了“發揚經濟民主”這一核心問題[7](2-p145),從而提出了比較完整的經濟民主理論。
二、形成過程
1、萌芽時期1938—1949年,鄧小平在根據地、解放區的經濟工作中走群眾路線,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執行提出的“經濟民主”政策,提出了一些經濟民主觀點。如,一切工作中都有民主的問題[8](1-p21),照顧各階層的利益、反對遽然打破原有經濟結構[9](1-p83,112),堅持貿易自由[10](1-p83),經濟問題成立專門機構專門研究[11](1-p120),反對經驗主義和官僚主義[12](1-p123)。這些觀點是鄧小平經濟民主理論的萌芽。
鄧小平經濟民主理論探究論文
【摘要】:鄧小平經濟民主理論是鄧小平組成部分。它形成于經濟改革過程之中并指導經濟改革全過程,堅持利益主體的獨立、自主,積極性、生產力與共同富裕良性循環,權責利三位一體,將民主與集中、民主與法制、民主與黨的領導、權利與義務相結合,強調經濟民主化、法律化。實踐證明,經濟民主是解放產力的法寶,更是一種生產力。深化改革開放,進行制度創新,必須堅持和貫徹經濟民主。
【關鍵詞】:鄧小平理論經濟民主
一段時間以來,鄧小平理論的研究有一個誤區,即忽視鄧小平經濟民主理論的研究。事實上,鄧小平經濟民主理論是鄧小平理論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鄧小平同志歷來重視經濟民主,尤其是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一文中[1](p),以開拓者的無畏勇氣,提出了完整、科學的經濟民主理論,并運用它制定了改革的大政方針。認真研究鄧小平經濟民主理論,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理論來源
1、群眾路線。鄧小平是群眾路線的實踐者,并把群眾路線提到了事業成敗的高度,即“我們的目的是要讓全黨記住:正確地實行群眾路線,我們就得到成功;違背群眾路線,就一定會使我們的工作和人民的利益遭受損失。”[2](1-p221)因此,黨和政府的一切政策的制定,各企事業單位的一切決策都必須把群眾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這是經濟民主的群眾基礎。
2、民主集中制原則。鄧小平把民主集中制原則概括為“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領導下的民主相結合”[3](2-p175),是黨和國家的最根本的制度[4](1-p312)。在實踐中,鄧小平把民主集中制從黨內生活擴展到所有的機關、團體、鄉村、企事業單位的一切工作中,尤其是經濟工作中,形成了經濟民主集中制思想,是經濟民主的決策基礎。
鄧小平經濟民主思想含義與作用
從經濟民主的維度對鄧小平的思想體系做整體把握,對準確認識鄧小平理論的精神本質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當前中國現代化進程所遭遇的現實困境具有強大的解釋力,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正確的指針。
一、“經濟民主”概念的馬克思主義原典理解
馬克思、恩格斯在論述“共產主義社會特征”時,特別強調人的自由發展,因為社會發展最終是以人為根本和終極目的的。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作了這樣的描述,“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P294)。他們進一步提出在自由平等的生產者的聯合體中,人們將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計劃自覺地從事社會勞動,也就是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實行科學、民主管理。由于馬克思、恩格斯不愿意對未來社會做出具體描述,他們認為這是危險的,未來的狀況是由未來的具體實踐決定的,所以對“經濟民主”他們也沒有做出太多闡釋,只是在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批判的基礎上原則性地提出“經濟民主”應該具有這樣一些內容:生產資料社會化,國家權力歸還社會,經濟自治等。馬克思認為,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社會“必然把資本變為社會財產,這里所改變的只不過是所有制的社會性質”[1](P287);社會占有生產資料也意味著還勞動權于人民,也就是將支配資本的權力還于人民,而支配資本的權力就是占有生產資料,使生產資料受聯合起來的勞動者的支配,即“把資本轉化為公共的屬于社會主體成員的財產”,也就促進“生產向一般的、公共的、社會的生產條件”的轉化[1](P287)。可以看到,這種生產方式可以說是實現了個人和社會的雙重自由。馬克思還進一步指出“在一切社會制度中,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是占有勞動的物的條件的階級,因此,這些條件的承擔者,即使在勞動的場合,他們也不是作為勞動者,而是作為所有者從事勞動”,在階級社會中,這一優勢地位是剝削階級的特權,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者作為所有者從事勞動,已從根本上消除了“勞動條件本身以赤裸裸的形式與勞動相對立”[2](P297-298),而表現為勞動條件與勞動相一致,從而真正實現經濟民主。
二、鄧小平“經濟民主”思想的內涵
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在對中國國情進行歷史唯物主義的總體把握上,確認了中國的社會主義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他提出的經濟民主思想體現了長時段的發展性涵義。
(一)作為經濟改革啟動鑰匙的經濟民主
清末城市自治思想論文
開放基層政權、實行地方自治是清末社會各界的強烈呼聲,也是清政府籌備立憲的重要舉措。考察當時的輿論傾向以及自治活動的實施,可以發現側重城市推行地方自治的明確軌跡。
思想界更是依據西方國家的歷史傳統和現實經驗,將城市自治視為實現政治民主化的根基所在,積極要求推進城市自治,改革城市政治。作為尋求社會政治改良的方案,城市自治思想還與20世紀中國近代城市化進程相伴隨,成為城市近代化在政治訴求方面的主要內容,影響著城市的發展走向。盡管城市自治的實施效果與理想相去甚遠,但客觀上有助于近代城市的發展,成為推動近代城市發展的主觀精神動力。
一
地方自治是資本主義國家的一種地方管理制度,是西歐封建社會城市自治傳統在近代的發展和演變。鴉片戰爭前后,地方自治思想隨著對西方議會制度的介紹傳入中國。近年來,學界對晚清地方自治思想的研究相對比較充分,對清末城市自治運動也多有涉及①,但是對清末城市自治思想的形成、流變及其對20世紀較長時段內中國城市發展走向的影響尚缺乏梳理,本文擬在此宏觀角度作些努力。
城市自治思想盡管形成于清末,然而對西方
①研究晚清地方自治思想的論著有沈懷玉:《清末西洋地方自治思想的輸入》,臺灣中研院近史所集刊第8期(1979年10月);丁旭光:《近代中國地方自治研究》,廣州出版社1993年版等。研究清末城市自治運動的論文有吳桂龍:《清末上海地方自治運動述論》,載《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選》下冊,中華書局1983年版;朱英:《戊戌至辛亥地方自治的發展———湖南保衛局與上海總工程局之比較》,載《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4期等。
憲政民主發展途徑與模式研究論文
20世紀80年代前后,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其經濟發展和現代化轉型模式被譽為“東亞模式”或“東亞經驗”。進入90年代,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政治結構開始發生變化,在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發生了令人矚目的政治轉型及民主化浪潮。與英美是以社會自由、經濟放任發展為主軸的常態憲政國家相比,東南亞的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的民主化進程和憲政改革經驗有著自己的路徑與發展模式,其憲政的路徑源于國際化與國內政治的互動,國內政治變遷深受國際化因素的影響,已經顯示的路徑、圖景與西方古典憲政模式具有一些不同的特征。值得探討的是:東南亞憲政主義具有哪些特質?其生成路徑有何獨特之處?其憲政發展實踐是否能夠構成一個有別于古典憲政發展的穩定模式?本文試圖就此做出若干淺析。
一、東南亞憲政主義的特征及生成路徑分析
迄今為止,東南亞憲政主義成功發展的國家或地區都開始有了自由民主的某些特點,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基本上都有了政治自由和競爭性的選舉,以及廣泛的公民權;公民的私生活一般不受政府的干涉和監督;新聞傳媒也相對比較自由;多黨競爭型政治體制初步形成;利益集團和壓力集團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市民社會開始發育成長。比較東南亞憲政主義和西方古典憲政模式的特征,可以看到它具有的某些鮮明特質,而這些特質,又是與東南亞憲政主義生成路徑有莫大的關系,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時空的短暫與窘迫
近現代憲政是西方文明的產物。300年前,整個地球上幾乎都是君主制國家,西方憲政主義的興起和普及,則打破并改變了這一政治格局。和西方古典憲政模式耗時200多年的發展史相比,東南亞憲政主義的發展歷程都比較短暫,除了菲律賓在戰后成功移植美國的憲政制度并發展出形式上的憲政民主體制外,其他東南亞國家的憲政改革歷時都比較短暫。
總體觀之,東南亞憲政主義的發展缺乏自然緩慢的演變過程,不夠均衡和不易穩定。例如泰國的憲政改革經歷了民主抗爭的喋血街頭、血雨腥風政治動蕩不定的過程,而菲律賓的民主轉型雖然相對和平、成本不高,但仍然十分稚嫩,在后馬科斯時代,菲律賓雖然實現了民主化進程的回歸,但由于西方民主并沒有在菲律賓政治土壤里茁壯成長,相反,由于長期以來的封建因素導致經濟發展緩慢,國內政治動蕩不定,未來菲律賓的民主化進程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迄今為止,在東南亞形式上完成了民主化轉型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其社會運行機制的深處和現實政治生活中,都還存在著一些盤根錯節的裙帶關系、法團主義、既得利益集團聯盟,傳統的崇尚權力、官尊民卑等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仍有一定市場,使得憲政改革為適應社會變化而進行的調整步履維艱,似乎不依賴政治強人或右傾就難以實現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