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5 13:40: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政治生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黨內政治生活制度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將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在新的歷史時期,必須認真維護黨規黨法,切實搞好黨風,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在全黨和全國范圍內造成一個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紀律,既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又有統一意志、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廣大黨員的革命熱情和工作積極性,團結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勝利實現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的偉大任務。
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特別是經過運動和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全面總結了處理黨內關系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逐步形成了以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黨員和領導密切聯系群眾、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堅持民主集中制為主要內容的黨內政治生活準則。全黨同志遵循這些準則,空前團結,步調一致,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
全國解放以后,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廣大黨員基本上堅持了黨的好傳統好作風。但是,由于革命斗爭勝利和黨在全國處于執政黨地位而在一部分同志中產生的驕傲自滿情緒,由于黨和國家的民主集中制不夠健全,由于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黨內脫離實際、脫離群眾、主觀主義、官僚主義、獨斷專行、特權思想等不良傾向有所發展,同時在黨內斗爭的指導上發生了一些缺點和錯誤,黨內正常的政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損害。特別是在期間,、“”出于篡黨奪權的需要,利用當時黨所犯的嚴重錯誤,大搞封建法西斯主義、無政府主義和派性分裂活動,肆意踐踏黨規黨法,取消黨的領導,使黨的組織,黨員的黨性觀念,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都遭到了極其嚴重的破壞。粉碎“”以來,黨中央大力整頓黨風黨紀,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已經有所恢復。但是,治愈、“”給黨造成的創傷,還需要進行廣泛深入的教育和艱巨復雜的斗爭。為了全面恢復和進一步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健全黨的民主生活,維護黨的集中統一,增強黨的團結,鞏固黨的組織和紀律,提高黨的戰斗力,中央根據目前黨的狀況,向全黨重申黨內政治生活的下列準則。
一、堅持黨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
堅持黨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是黨內政治生活準則中最根本的一條。黨中央所提出的政治路線,其基本內容是,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一條反映全國人民最高利益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路線,全黨同志必須堅決貫徹執行。
思想路線是黨制定和執行政治路線的基礎。黨的思想路線要求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思想。我們黨一貫倡導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根本點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長期歪曲、篡改馬列主義、思想,違反它的精神實質,離開實踐標準,把同志所說的每句話都當作真理,都當作法律和教條,嚴重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所以必須強調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認真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發展馬列主義、思想,才是真正捍衛和高舉馬列主義、思想的偉大旗幟。
鄧小平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研究
摘要: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鄧小平提出了一系列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思想和重要舉措,包括重新恢復和確立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合理解決黨內派性、促成制定黨內政治生活的基本準則、開展黨內全面整頓等。這些理論和實踐探索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智慧和深刻的哲學思維,啟示我們要堅持“歷史思維”,充分吸收黨的歷史智慧和營養;堅持“核心思維”,著力維護黨的領導核心和中央權威;堅持“人民思維”,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法治思維”,持續發揮黨內法規的規范作用。
關鍵詞:鄧小平;黨內政治生活;規范;歷史啟示
“”結束后,為醫治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創傷,鄧小平提出了許多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并在實踐中堅定地向前推進?;仡櫄v史、總結經驗,全面、準確地領會鄧小平關于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主要思想、重要論述和實踐探索,可為新時代下進一步規范黨內政治生活提供重要的歷史啟示。
一、歷史背景:黨內政治生活面臨的四大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由局部執政轉變為全國執政。由于局勢初定,黨的角色轉型雖然已經形成,但是在很多方面還不夠成熟,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和規范化水平還不夠高,加之又面臨許多新的風險和考驗,進一步激化了黨內長期存在的問題和矛盾。特別是“從50年代后期開始,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逐漸不正常,個人專斷、個人崇拜、個人凌駕于組織之上一類現象滋長起來”[1],這些問題和現象加劇了黨內政治生活的不規范化程度,進2018年第1期(總第271期)一步使矛盾不斷累積,同時也給推進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系統工程增加了很多困難。(一)長期存在的“左”的錯誤思想嚴重影響了黨的思想路線。“左”的錯誤思想是與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在根本上相背離的一種思想形態,其表征為想問題、辦事情不從客觀實際出發,不從現實國情出發,而是完全從主觀愿望、從本本出發。這一思想在“”時期彌漫到全黨全國,使黨的思想路線脫離了中國實際國情,使全黨認識和分析事物存在嚴重偏失。“”結束以后,“左”的錯誤思想并未隨之結束,而是繼續影響著全黨的思想認識?!皟蓚€凡是”提出以后,不斷堆砌各種輿論障礙,原本思想解放的大好局勢又陷入了沉寂。(二)黨內派性問題導致黨被分裂的可能性增大。派性同無產階級的黨性是根本不相容的,有派性必然損害黨性。在黨內搞小宗派、小團體,立“山頭”、樹“暗礁”,會造成黨的不團結和不穩定,使大部分黨員黨性受挫,不敢批評,不敢講真話,被派性思想左右,被派性組織利用。同時,還會造成黨組織紀律性差、不團結、缺乏凝聚力和戰斗力等諸多危害,使黨的形象蒙塵,黨的領導受損。如、兩大反革命集團,其所作所為對黨的團結統一造成極其嚴重的破壞,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尤其是在“”結束后一段時間里,其派性余毒仍在作祟。在這種情況下,黨的組織路線和干部路線被扭曲,黨內斗爭惡性呈現,黨被置于時刻分裂的危險境地。(三)不正之風加劇了黨群關系的惡化?!啊奔让撾x了黨的組織,又脫離了廣大群眾[2]。這一運動從發動伊始,所帶來的無序狀態使一些不良作風逐漸蔓延開來:有的黨員干部濫用權力、以權謀私,“軟、散、懶”的現象較為突出;有的干部好擺門面,好說假話、空話、大話,不講信用,欺上瞞下,人民群眾深受其害;有的干部專橫跋扈,貪贓枉法,營私舞弊,搞權力私授、利益輸送。這些行為嚴重搞亂了黨風政風,黨的工作偏離了群眾路線,進一步惡化了黨群關系。(四)正常的法規制度和紀律檢查機構遭到嚴重破壞。在黨內政治生活不正常的年代,沒有形成良好的制度執行文化,我們對于制度的設計和修改也沒有科學規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制度的功能和效用。1969年4月,黨的九大召開,由于受錯誤思想指導,在政治報告和黨章修改草案刪除了關于黨員權利一節,并取消了中央書記處和中央監察委員會等機構,致使黨內組織機構和組織程序更加混亂。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重新制定科學規范的制度,重塑紀檢機構的權威性也并非易事。
二、歷史貢獻:系統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突出問題
政治生活民主化思考論文
【內容提要】加強黨內民主制度建設應在黨代會制度、黨委會制度、選舉制度、監督制度等環節上進行制度創新。目前情況下可考慮試行黨代表大會常任制,發揮黨委會在集體領導各個環節中的重要作用,適度增強黨內選舉的競爭性,在黨的基層選舉中推行直選制。
【摘要題】理論園地•理論探討
【關鍵詞】“5•31”講話/政治生活民主化/政治文明
【正文】
同志在“5•31”講話中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笨倳涍@一重要論述立足于國際國內大局和時展潮流,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世紀政治體制改革的戰略目標和基本思路,對實現政治生活民主化,堅定不移地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道路,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20世紀后期世界上幾個大黨老黨失去執政地位的歷史啟示
政治生活民主化思考論文
同志在“5·31”講話中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笨倳涍@一重要論述立足于國際國內大局和時展潮流,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世紀政治體制改革的戰略目標和基本思路,對實現政治生活民主化,堅定不移地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道路,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20世紀后期世界上幾個大黨老黨失去執政地位的歷史啟示
20世紀后期,世界政黨政治中最引人深思的現象是,一些曾長期在一些國家和地區連續執政幾十年的大黨、老黨紛紛失去執政地位。發生這種現象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關注。
根據有關調查研究資料,日本自民黨、印度國大黨、印尼專業集團、墨西哥革命制度黨之所以執政失敗,其中一條帶有規律性的共同原因,就是政治腐敗,缺乏民主。
例如:日本自民黨,成立于1955年,連續執政38年,在1993年大選中失敗。其主要原因就是政治腐敗侵蝕了自民黨的根基。自民黨執政后,金權丑聞接連不斷。20世紀70年代田中角榮、80年代竹下登以及以后上臺的宇野宗佑、海部俊樹、宮澤喜一等,都因受賄、偷稅、漏稅失去了國民的信任。而金權丑聞的背后,根子在于黨內派系林立,缺乏民主。自1955年自由黨和合并成自由以來,派系斗爭始終是自民黨政治一大特色。派系斗爭的核心是“權”,即誰當總裁進而成為首相。有“權”就有“利”、“權利相關”。自民黨內有句話:要想當總裁,首先要成為派系領袖,在黨內建立自己的派系。但維持派系需要大量金錢。單靠合法的政治資金很難維持派系正常活動,因此只有從非法途徑集聚“政治資金”。結果不免鬧出“金錢”丑聞。新聞媒體對日本有種說法,叫做“一流經濟,二流生活,三流政治”。自民黨內元老當權、派系斗爭、密室策劃等陋習,不僅日本國民厭倦,黨內也不滿。結果在冷戰后民主化浪潮沖擊下垮臺。
再比如印度國大黨(國民大會黨),成立于1885年,1946年印獨立后執政,前后長達45年時間,黨員3000多萬,在1999年選舉中失敗,淪為反對黨。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黨內專制,缺乏民主。英·甘地任黨主席期間,達到極點,她獨斷專行地炮制1975年“緊急狀態”,短時間內逮捕了十多萬所謂“異己分子”,嚴重削弱了執政基礎。加之執政的國大黨主席與國大黨政府總理之間爭權奪利,尼赫魯在世時由于他的巨大威望,才沒有釀成黨內分裂。尼去世后,國大黨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派系力量失衡分裂。反對黨力量成長壯大。加上國大黨長期背著“歷史長、獨立早、南亞老大”的包袱,倚老賣老,固步自封,治黨治國不力,導致貧富兩極分化、社會問題嚴重。10億人中,有1.5億住貧民窟,有5億人未用上電,3億多人未有安全飲水,4億多人是文盲,50%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全國失業人口7000萬,童工1億多,引起廣大人民不滿。結果使這個百年老黨,失去了執政地位。
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將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在新的歷史時期,必須認真維護黨規黨法,切實搞好黨風,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在全黨和全國范圍內造成一個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紀律,既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又有統一意志、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廣大黨員的革命熱情和工作積極性,團結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勝利實現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的偉大任務。 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特別是經過運動和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全面總結了處理黨內關系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逐步形成了以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黨員和領導密切聯系群眾、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堅持民主集中制為主要內容的黨內政治生活準則。全黨同志遵循這些準則,空前團結,步調一致,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
全國解放以后,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廣大黨員基本上堅持了黨的好傳統好作風。但是,由于革命斗爭勝利和黨在全國處于執政黨地位而在一部分同志中產生的驕傲自滿情緒,由于黨和國家的民主集中制不夠健全,由于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黨內脫離實際、脫離群眾、主觀主義、官僚主義、獨斷專行、特權思想等不良傾向有所發展,同時在黨內斗爭的指導上發生了一些缺點和錯誤,黨內正常的政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損害。特別是在期間,、“”出于篡黨奪權的需要,利用當時黨所犯的嚴重錯誤,大搞封建法西斯主義、無政府主義和派性分裂活動,肆意踐踏黨規黨法,取消黨的領導,使黨的組織,黨員的黨性觀念,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都遭到了極其嚴重的破壞。粉碎“”以來,黨中央大力整頓黨風黨紀,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已經有所恢復。但是,治愈、“”給黨造成的創傷,還需要進行廣泛深入的教育和艱巨復雜的斗爭。為了全面恢復和進一步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健全黨的民主生活,維護黨的集中統一,增強黨的團結,鞏固黨的組織和紀律,提高黨的戰斗力,中央根據目前黨的狀況,向全黨重申黨內政治生活的下列準則。
一、堅持黨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
堅持黨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是黨內政治生活準則中最根本的一條。黨中央所提出的政治路線,其基本內容是,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同心同德,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注)。這是一條反映全國人民最高利益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路線,全黨同志必須堅決貫徹執行。
思想路線是黨制定和執行政治路線的基礎。黨的思想路線要求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思想。我們黨一貫倡導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根本點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長期歪曲、篡改馬列主義、思想,違反它的精神實質,離開實踐標準,把同志所說的每句話都當作真理,都當作法律和教條,嚴重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所以必須強調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認真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發展馬列主義、思想,才是真正捍衛和高舉馬列主義、思想的偉大旗幟。
堅持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必須反對兩種錯誤的思想傾向。
政治生活民主化分析論文
同志在“5·31”講話中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總書記這一重要論述立足于國際國內大局和時展潮流,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世紀政治體制改革的戰略目標和基本思路,對實現政治生活民主化,堅定不移地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道路,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20世紀后期世界上幾個大黨老黨失去執政地位的歷史啟示
20世紀后期,世界政黨政治中最引人深思的現象是,一些曾長期在一些國家和地區連續執政幾十年的大黨、老黨紛紛失去執政地位。發生這種現象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關注。
根據有關調查研究資料,日本自民黨、印度國大黨、印尼專業集團、墨西哥革命制度黨之所以執政失敗,其中一條帶有規律性的共同原因,就是政治腐敗,缺乏民主。
例如:日本自民黨,成立于1955年,連續執政38年,在1993年大選中失敗。其主要原因就是政治腐敗侵蝕了自民黨的根基。自民黨執政后,金權丑聞接連不斷。20世紀70年代田中角榮、80年代竹下登以及以后上臺的宇野宗佑、海部俊樹、宮澤喜一等,都因受賄、偷稅、漏稅失去了國民的信任。而金權丑聞的背后,根子在于黨內派系林立,缺乏民主。自1955年自由黨和合并成自由以來,派系斗爭始終是自民黨政治一大特色。派系斗爭的核心是“權”,即誰當總裁進而成為首相。有“權”就有“利”、“權利相關”。自民黨內有句話:要想當總裁,首先要成為派系領袖,在黨內建立自己的派系。但維持派系需要大量金錢。單靠合法的政治資金很難維持派系正?;顒?,因此只有從非法途徑集聚“政治資金”。結果不免鬧出“金錢”丑聞。新聞媒體對日本有種說法,叫做“一流經濟,二流生活,三流政治”。自民黨內元老當權、派系斗爭、密室策劃等陋習,不僅日本國民厭倦,黨內也不滿。結果在冷戰后民主化浪潮沖擊下垮臺。
再比如印度國大黨(國民大會黨),成立于1885年,1946年印獨立后執政,前后長達45年時間,黨員3000多萬,在1999年選舉中失敗,淪為反對黨。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黨內專制,缺乏民主。英·甘地任黨主席期間,達到極點,她獨斷專行地炮制1975年“緊急狀態”,短時間內逮捕了十多萬所謂“異己分子”,嚴重削弱了執政基礎。加之執政的國大黨主席與國大黨政府總理之間爭權奪利,尼赫魯在世時由于他的巨大威望,才沒有釀成黨內分裂。尼去世后,國大黨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派系力量失衡分裂。反對黨力量成長壯大。加上國大黨長期背著“歷史長、獨立早、南亞老大”的包袱,倚老賣老,固步自封,治黨治國不力,導致貧富兩極分化、社會問題嚴重。10億人中,有1.5億住貧民窟,有5億人未用上電,3億多人未有安全飲水,4億多人是文盲,50%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全國失業人口7000萬,童工1億多,引起廣大人民不滿。結果使這個百年老黨,失去了執政地位。
政治生活渠道調研報告
健全完善公民利益表達機制,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途徑,這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
從區級人大常委會的層面來看,如何更進一步傾聽民意、吸收民智、拓展公民有序參與的制度化渠道,完善利益表達機制,是對新時期人大工作提出的嶄新課題。近年來,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積極順應時展和新的任務要求,在認真履行法定各項職責的同時,分別從參與、知情、表達、反饋四個層面入手,圍繞如何拓寬公民有序參與政治生活渠道,完善各方利益表達機制方面進行著積極的思考和實踐。
一、參與渠道的暢通——利益表達機制的建立基礎
擴大人民群眾有序參與政治生活的渠道,是完善各方利益表達機制的前提。通過這一方式,讓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了解如何代表人民管理國家事務、了解人大的監督和審議重大事項的全過程,這是公民享有政治權利的直接體現。區人大常委會近年來在拓展人民群眾政治參與的空間,增加并進一步暢通不同利益階層人群政治訴求的渠道方面也作了不少努力。
(一)完善選舉程序。選舉權是公民有序進行政治參與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政治權利,選舉本身就是選民的意愿表達和政治訴求的途徑,區級人大代表采用直接選舉的方式,因而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選舉的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區人大常委會在每次換屆選舉的過程中,注意把貫徹黨的意圖和尊重選民的意愿有機統一起來,在提名推薦和協商確定代表候選人階段注意切實尊重選民的民主權利,發動廣大選民積極參與,推薦出自己信任的代表候選人,力求通過整個選舉過程的公開、公正,來激發選民的政治熱情,贏得他們的信任,以求達到公民政治參與的真正效果。
(二)制定聽證辦法。作為一種直接民主的制度方式,聽證也是公民有序直接參與政治的一種較好的方式。為進一步提高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去年上半年,區人大常委會制訂并通過了《市區人大常委會監督聽證辦法(試行)》。辦法對聽證的目的、內容和基本原則、提起程序等均作了詳細的規定,這一辦法在全市各區縣人大常委會中首開先河,其實施將對人大及其常委會充分尊重民意,廣泛發揚民主,實現決策的透明化、民主化和科學化起到重要作用。
政治生活民主化分析論文
一、20世紀后期世界上幾個大黨老黨失去執政地位的歷史啟示
20世紀后期,世界政黨政治中最引人深思的現象是,一些曾長期在一些國家和地區連續執政幾十年的大黨、老黨紛紛失去執政地位。發生這種現象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關注。
根據有關調查研究資料,日本自民黨、印度國大黨、印尼專業集團、墨西哥革命制度黨之所以執政失敗,其中一條帶有規律性的共同原因,就是政治腐敗,缺乏民主。
例如:日本自民黨,成立于1955年,連續執政38年,在1993年大選中失敗。其主要原因就是政治腐敗侵蝕了自民黨的根基。自民黨執政后,金權丑聞接連不斷。20世紀70年代田中角榮、80年代竹下登以及以后上臺的宇野宗佑、海部俊樹、宮澤喜一等,都因受賄、偷稅、漏稅失去了國民的信任。而金權丑聞的背后,根子在于黨內派系林立,缺乏民主。自1955年自由黨和合并成自由以來,派系斗爭始終是自民黨政治一大特色。派系斗爭的核心是“權”,即誰當總裁進而成為首相。有“權”就有“利”、“權利相關”。自民黨內有句話:要想當總裁,首先要成為派系領袖,在黨內建立自己的派系。但維持派系需要大量金錢。單靠合法的政治資金很難維持派系正?;顒?,因此只有從非法途徑集聚“政治資金”。結果不免鬧出“金錢”丑聞。新聞媒體對日本有種說法,叫做“一流經濟,二流生活,三流政治”。自民黨內元老當權、派系斗爭、密室策劃等陋習,不僅日本國民厭倦,黨內也不滿。結果在冷戰后民主化浪潮沖擊下垮臺。
再比如印度國大黨(國民大會黨),成立于1885年,1946年印獨立后執政,前后長達45年時間,黨員3000多萬,在1999年選舉中失敗,淪為反對黨。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黨內專制,缺乏民主。英·甘地任黨主席期間,達到極點,她獨斷專行地炮制1975年“緊急狀態”,短時間內逮捕了十多萬所謂“異己分子”,嚴重削弱了執政基礎。加之執政的國大黨主席與國大黨政府總理之間爭權奪利,尼赫魯在世時由于他的巨大威望,才沒有釀成黨內分裂。尼去世后,國大黨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派系力量失衡分裂。反對黨力量成長壯大。加上國大黨長期背著“歷史長、獨立早、南亞老大”的包袱,倚老賣老,固步自封,治黨治國不力,導致貧富兩極分化、社會問題嚴重。10億人中,有1.5億住貧民窟,有5億人未用上電,3億多人未有安全飲水,4億多人是文盲,50%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全國失業人口7000萬,童工1億多,引起廣大人民不滿。結果使這個百年老黨,失去了執政地位。
還有印尼專業集團,成立于1964年,自1971年蘇哈托執政以來近30年,但在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失去了執政地位。蘇哈托被迫辭職,直至走上被告受審席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軍人干政、壓制民主。蘇哈托當年靠軍隊上臺,執政后,扶持軍隊干政。印尼議會、政府要員大都是退役、現役軍人。在軍人干政下,民主政治進程緩慢,媒體受到嚴密管制,反對派人士受到壓制。人民有意見沒有正常表達渠道,問題日積月累,直至積重難返。政治專制,必然導致腐敗。蘇哈托長女任內閣社會事務部長,4個子女、一個媳婦是國會議員,他的家族控制全印尼的金融業、汽車業、電力、建筑、交通運輸、森林、礦山、新聞媒介、房地產業,可以說控制了印尼經濟命脈。蘇家族擁有財產,最低估計200億美元,最多估計1000億美元。
初中政治教案:參與政治生活的準則
初中政治教案
[課標要求]
1、內容目標:引述憲法對公民政治權利和義務的有關規定,說明公民有序參與政治生活的意義。
2、提示和建議:(1)聯系公民的政治權利和義務,觀察身邊的政治生活現象。(2)活動:從各種媒體的報道中,從對所在社區的考察中,收集公民依法行使權利的積極表現。(3)討論:有序或無序參與政治生活的代價與后果。
[教材體系]
一、公民的政治權利與義務
政治制度創設參與政治生活論文
論文摘要:人類無論如何都逃脫不了政治為我們編織的網絡,除非你甘愿做“野獸”或“神祗”,所以創設一套完備的政治制度是參與政治生活的前提。政治制度主要包括政治價值、憲法性制度、規范性制度三個層面,其中政治價值是政治制度創設的起點,它反映了共同體成員普遍的利益訴求,是政治制度的最終目的;憲法性制度是政治制度創設的第二個層面,它是政治價值的原則性展開;規范性制度將政治價值落實在人的行動中,是政治價值得以實現的最關鍵、最具體的一步。
論文關鍵詞:政治制度;政治價值;憲法性制度;規范性制度
古希臘偉大的政治學家亞里士多德指出:“人在本性上是一個政治動物?!闭J為人天生就要過政治生活,這是人天性上的渴望。孔子曾說:“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政?”孔子是在告誡不愿意從政的人,“在家里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就是政治,就等于從政,何必一定要立于政治舞臺之上呢?”這就是說人類無論如何都逃脫不了政治為我們編織的網絡,除非你甘愿做“野獸”或“神祗”。所以,羅伯特·達爾說:“無論一個人是否喜歡,實際上都不能完全置身于某種政治體系之外……政治是人類生存的一個無可避免的事實。每個人都在某一時期以某種方式卷入某種政治體系?!爆F代政治學家阿倫特在反思法西斯主義時指出,正是人們喪失了公共生活才導致了法西斯的產生。所以她提出了為“復數的、而非單數的人”重建“公共領域”,通過“公共領域”參與政治生活。但是我們以為政治生活并不是隨意就可以進行的,它應在政治制度設立之后,并在政治制度的導引下才能實現??梢赃@么說政治制度“發揮著雙重的作用,它束縛和腐蝕人類的行為,但它們也提供了人類解放的途徑。”所以創設一套完備的政治制度是參與政治生活的前提。
我們以為,政治制度創設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層面:首先,政治價值是政治制度創設的起點,它反映了共同體成員普遍的利益訴求,是政治制度的最終目的,所以政治價值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政治制度的運行是否順利,是政治制度成敗的關鍵;其次,憲法性制度是政治制度創設的第二個層面,它是政治價值的原則性展開,它是在政治價值的指導下,將比政治價值更為具體的政治原則,通過國家根本憲法等法律體系表達出來。由于憲法的神圣和不可侵犯性,把政治價值固定在更為具體的政治制度之中,并且用強有力的威懾作用給政治價值提供了保證;最后,規范性制度是政治制度創設的第三個層面。它不僅是在憲法性制度的指導下,制定出政治生活所需的具體行動規范和秩序等,使政治制度運行起來,而且將政治價值落實在人的行動中,是政治價值得以實現的最關鍵一步。以下,我們將對政治制度創設的3個層面進行具體分析。
第一,政治價值。政治價值是政治制度創設的起點,政治制度是以政治價值為目標才展開的,所以政治價值選擇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人民對于政治制度的認同,也就是合法性的問題。“所謂合法性,指的是社會公眾對政治制度的認同和忠誠的觀念,也就是社會公眾對政治制度的心服口服?!闭\如馬克斯·韋伯所說:“沒有一種統治僅僅以價值合理性為動機,竹為其繼續存在的機會,勿寧說,任何統治都企圖喚赴并維持對它的合法性的信仰?!彼匀藗冎挥性诨镜恼蝺r值方面達成明確的共識,才能依止匕注行澎治制度的選擇和建構。因為“價值所反映的是每個人所需求的東西,或者反映的是人們心中關于美好的衣正確事物的觀念,以及人們‘應該’做什么而不是‘范要’做什么的觀念?!彼?,我們選擇的政治價值,應該反映共同體成員的普遍利益訴求。但是如何迭擇具有普遍訴求的政治價值呢?首先,我們以為不恒地域的民族由于獨特的歷史和文化環境形成了其狙特的政治價值偏好,也就是傳統的政治價值,它對于本民族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所以政治價值選擇很有必要從傳統的政治價值序列中發掘出至今仍合適宜以部分,我們稱之為自生的政治價值。自生的政治價伯蘊含在人們日常生活習慣、風俗傳統之中,是被一什代人甄別和傳承下來的,并且是在與不同的政治價伯的競爭中保存下來的在當今仍具有鮮活生命力的部分,它直接表現為人們的行為所反映的道德意識。因而在自生的政治價值指導下設立的政治制度可以說是對業已存在于共同體成員之中的行為規范的制度化,所以這樣的政治制度很容易被共同體成員所接受和認可,并且在運行中很少會遇到阻力。其次,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也在加深,傳統的政治價值觀念會受到不小的沖擊,動治價值認同會發生變化。更加適合人類自身發展區政治價值在不同民族之間逐漸達成共識,例如人權、自由等,所以還要在外來的政治價值中選擇已經本土化的部分。這里所說的本土化,不是說對于外來政治價值帶有地方特色的理解,而是說外來的政治價值在共同體內傳播后已經得到共同體成員認同的部分。這些被大眾接受的政治價值之所以能被本土化的重要原因可以說是因為它們具有普適性。
第二,憲法性制度。憲法性制度是政治制度創設的第二個層面,它是整個政治制度的基礎,因為憲法性制度上承政治價值,將抽象的政治價值內化于其中;下啟規范性制度,給規范性制度的展開以指導。它連接了政治價值和規范性制度,使政治制度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