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穩定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5 14:05: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政治穩定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政治穩定影響論文
【英文標題】TheInfluenceofEconomicGlobalizationontheChinesePoliticalStabilityandtheCountermeasures
HuangGaoxiao
【作者】黃高曉
【作者簡介】南京政治學院經濟學系,江蘇南京210003
黃高曉(1963—),男,廣西百色人,南京政治學院經濟學系講師、法學博士。
【內容提要】經濟全球化不僅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還通過市場經濟機制、政府管制機制和文化滲透機制,直接、全面、深刻和持久地影響著我國社會生活的穩定發展。我們必須根據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和我國社會的實際情況,通過觀念更新、政策調整和制度創新,建立和完善新型的社會主義體制和民主法治國家,保持我國社會政治穩定,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
農村政治穩定研究論文
摘要:筆者依據“農民行動的信念基礎”的描述和理解框架,從農村社會心態與行動的視角觀測和分析農村政治穩定形勢。田野資料顯示,農民和基層干部對黨和政府的權威有較高的認同,但對晚近的干部、對基層政府和基層干部卻認同較低;對自身生活的改善有較高的認同,對國家未來發展較為樂觀,但對農村未來形勢信心較低;對法律上的社會制度有高度的認同,但對實踐中的社會制度卻認同較低。這說明,當前農村盡管容易引發針對基層政府和基層干部的局部性群體事件,但并不存在社會大變革的民意基礎。
關鍵詞:農村;政治穩定;農民心態;農民行動;信念基礎
一、穩定形勢的測量:文獻評論
近些年來,關于國內農村穩定的形勢,人們的意見和判斷并不一致。[①]這一爭論實際上反映了人們在有關評判標準上的差異。在此,筆者擬討論的即是,有關評判與理解穩定形勢的框架問題。亨廷頓曾提出:正像經濟發展的指標是人們所熟悉,并為人們所接受的那樣,政治秩序的標志,以及在暴力、政變、暴亂和其他不穩定的形式中喪失政治秩序,也是很清楚的,甚至是可以計量的。對于政治學家來說,以學術形式分析和討論促進政治秩序的途徑和手段,也應該是可能的(亨廷頓,1998:序言11)。羅伯特。達爾以沖突的“彌漫性”(每10萬人中的參與人數)、“劇烈程度”(沖突中傷亡數)、“持續性”和“沖突總量”來測量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穩定狀況(羅伯特。達爾,1987:102)。法伊拉本德等學者則將六個方面的指標,即:官員的開除和辭職,和平示威和罷工,騷動和暗殺,大規模逮捕和囚禁,反抗,游擊戰、內戰和革命家,作為測量世界各國“政治不穩定的一種尺度”(羅伯特。達爾,1987:111)。
然而,研究近二十年來中國農村穩定形勢的變化及其現狀,至為困難的問題卻在于,確立評判穩定或不穩定的計量標準。正如有人曾承認,“評價社會政治穩定狀況顯然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因為)政治穩定不同于經濟狀況及其變化,能夠以較為準確的數據加以測量?!保◤埡癜驳?,1995:901)缺乏定量分析,這也是當今中國農村穩定研究中的一個明顯不足。
關于穩定形勢的測量與預測,近些年來已有學者在努力為之。比如,有學者曾從社會學的視角提出一種評價體系,即:一方面,從純理論的視角應有三種指標評價體系:1)社會穩定度指標體系,如穩定級度量表等,此為事實評價。2)穩定類型完善度指標體系,即對穩定類型本身狀況所作的評估,此為類型評價。3)目標耦合度指標體系,即對穩定與社會發展目標之間匹配狀況的評價,此為價值評價。另一方面,如從比較的視角,既可與理想的穩定狀態比較,也可與本社會自身歷史上的穩定狀況比較(陸雨辰,1992)。但在如何細化指標上他并未有更多的意見。還有學者提出一個評價農村穩定狀況的“兩個向度的分析框架”:一是政治穩定的四個基本指標,即政制、政權、政策和政局狀況;二是經濟、社會和人心的穩定狀況對政治穩定的影響(張厚安等,1995:19、902)。這一框架對農村穩定形勢的評判有一定的說服力。但在如何進一步細化指標,如衡量政制、政權、政策、政局狀況,衡量經濟、社會和人心的穩定狀況等方面,他們也未設計出更精當的指標。
政治穩定研究論文
[摘要]體制轉型通常是各國從傳統政體走向現代政體過程中的必由之路。文章通過政治系統論的研究方法探討在體制變革過程中保持政治穩定的途徑,并以政治系統的子系統為單位考察變革過程中影響政治穩定的相關因素。
[關鍵詞]體制變革;政治穩定;系統論
近幾個世紀以來,政治系統發生重大變革的次數明顯增加,顯得不穩定而脆弱。系統論的觀點將有可能為我們提出一條解讀體制變革的途徑。
縱觀歷次政治變革,可以發現有如下三點特征較為普遍。第一,在出現劇烈社會動蕩之前社會已經矛盾重重。第二,政治系統都已經無力應對過多的要求輸入,而支持的輸入卻在減少。伊斯頓就認為過量的要求輸入會直接導致政治系統崩潰。第三,原有政治系統曾在劇烈變革發生前試圖通過發起一些漸進的改革來化解社會危機,最終卻反而加劇了變革步伐。并非巧合的是,在以后世界范圍內的歷次變革也通常是發生在現代化即將起步或經濟正快速增長時。政治系統內部所作出的各種改革措施,不論其是希望直接通過消解社會矛盾來消除危機還是通過拉動經濟增長間接獲得合法性支持輸入,最后都往往成為了革命的催化劑。
要求和支持的形成是不同子系統整合的結果。通過“反饋環”作用,政治系統可以以輸出的反饋來影響子系統。本文將分析變革過程中影響政治系統穩定的幾個重要子系統,包括社會內部環境中的文化系統、歷史系統、制度系統和經濟系統,以及社會外部環境中的國家間互動的國際關系系統。
一、文化系統
鄧小平政治穩定思想分析論文
鄧小平思想衍生的政治穩定機制系統規劃
從政治的角度看,要實現并保持穩定,必須處理好權力問題。新中國的憲法規定“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但具體行使權力的只能是人民選出來的代表或委任的官員,于是人民與代表或官員就構成了政治活動的主體,政治能否穩定便取決于他們獲取權力的過程是否公正合理合法,內部和彼此之間對權力的分配、使用是否協調有序。因此,建立和完善政治穩定機制必須圍繞著政治活動主體,分層次、系統地進行。根據鄧小平的有關思想,結合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將政治穩定機制系統作如下分解。1.制衡機制。這是指代表或受委托行使權力的部門之間能夠既保持有效地行使權力又互相制衡,而不致形成獨斷專橫或推諉扯皮。對于有幾千年封建專制史的中國而言,制衡機制的確立和堅持尤為需要和迫切。制衡機制的確立和完善,有賴于下述三級機制的健全。一是領導機制。一個國家必須要有一個最高的權力機關,領導其他次級機關;一個現代國家還必須有一個強大的政黨,領導全國人民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其他一切國家機關,包括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等都由它產生,由它授權行使各自的職責,并對它負責,受它監督。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我國的執政黨,黨的領導地位不容動搖。黨對國家政治生活的領導作用是通過國家將其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轉變為法律、規章來實現的,實質是組織并領導人民當家作主。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最高權力必須統一,而不能分散,缺乏有效的最高領導,將會導致四分五裂、推諉扯皮和低效率。在堅持中央集權制的國家結構下,我國還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一國兩制”,這樣就很好地解決了民族問題、香港和澳門問題,并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指出了一條明路。鄧小平指出,要使領導機制有效運轉,在堅持重視政治制度的同時,還必須重視培養接班人,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必須使黨中央有一個領導核心。“任何一個領導集體都要有一個核心,沒有核心的領導是靠不住的。……國家的命運、黨的命運、人民的命運需要有這樣一個領導集體。”[3](P310)二是分權機制。我國的最高領導權是統一不可分的,但在次級權力上卻是合理分開的,即行政權、審判權、檢察權和武裝力量領導權是相對獨立、各行其責的。在黨內生活和國家政治生活中,實行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鄧小平在強調中央要有權威時也指出,“一言堂”“個人說了算”“集體作了決定少數人不執行”等等“權力過分集中”的毛病都要堅決糾正。三是反腐機制。腐敗是歷史性的、全球性的瘟疫。一個執政黨和政府如果沒有形成高效的反腐機制,就不能取信于民,就不能長期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就會引發社會動亂,最終必然垮臺。因此,鄧小平強調要堅決反腐,狠抓廉政建設。從國家權力的角度看,要建立和完善反腐機制,就必須根據互相監督的原則成立專門的機構,并制定專門的法律。鄧小平指出:“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和政府的監察委員會要建立和加強起來,這是反對官僚主義、命令主義,監督黨員遵紀守法的重要武器?!盵4](P160)為此,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監察部、人民檢察院的反貪污賄賂局都相繼成立,并出臺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法規、文件。2.控制機制。這是指國家機關要有抵制非理性躁動、控制社會全局的功能。但“控制”絕不能等同于過去封建的“專制”“家長制”“一言堂”,而應在民主與法制的思想指導下,通過一系列二級政治穩定機制來實現控制動亂、保持社會政治有序有效運轉的目的。一是預警機制。各級政府應依托現有的行政系統、黨群系統建立起完整、統一、快捷的信息網絡,及時準確地報送有關政治穩定的信息。還應鼓勵成立民辦的調查公司,定期對各地各階層最滿意、最不滿意、最擔心的問題進行科學、公正的社會調查,把有關信息及時反饋給在政府領導下的研究政治穩定的班子,爭取把動亂消滅在萌芽狀態。對此,鄧小平在接見首都戒嚴部隊軍以上干部時說:“今后,在處理這類問題的時候,倒是要注意,一個動態出現,不要使它蔓延。”[5](P307)二是宣傳機制。當任何一個新政策、新法規出臺的時候,都應及時地通過行政系統和傳媒系統等各種渠道向社會、向人民群眾宣布和解釋。這個機制完全可以依托現有的機構建立,只是在宣傳的時候,應從穩定大局出發,并提高政策理論水平,改進宣傳方法,使之更為群眾喜聞樂見和易于接受;要運用文藝創作,同意識形態領域的其他工作緊密配合,造成全社會范圍的強大輿論,引導人民提高覺悟,認識這些傾向的危害性,團結起來,抵制、譴責和反對這些錯誤傾向。[6](P211)三是緩沖機制。緩沖機制是聯結社會和國家的中介體,它像一道防護層那樣,緩解、吸收不穩定因素對社會造成的沖擊,從而保護國家政權少受或不受沖擊。發揮緩沖機制作用的應是各群眾組織、民間團體、學術團體以及一些利益集團甚至可以包括家庭和家族。鄧小平指出:“我們相信,各派和工商聯一定能夠在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局面,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揚民主,加強法制,進行自我教育和促進祖國統一等方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盵7](P204)這就要求將一些政治功能社會化,政府不必也不能包辦一切,很多事情可以交給社會組織去辦。四是調整機制。調整機制就是黨和政府調整、理順社會各種關系的機制。一個社會的正常運行,有賴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之間以及社會各階級、階層和利益群體之間的良好協調。黨和政府不僅要處理好各階層的關系,更要處理好本身同群眾的關系。在當前改革進入到攻堅階段的時候,黨群關系、干群關系的好壞直接關系著政治穩定的大局。鄧小平指出,在新時期要把“密切聯系群眾”這一黨的優良傳統真正落到實處,就必須把“脫離群眾的制度,包括那些特殊待遇在內”統統改掉,建立和完善一些密切聯系群眾的新的制度。五是獎懲機制。獎勤罰懶,獎功罰過,是一個社會鞭策后進、激人向上、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必要措施。鄧小平指出:應當有“獎懲制度”,要有獎有罰,獎罰分明;對于得好的、干得差的,應經過考核給予不同的報酬。他還說:“要嚴格考核,賞罰分明……總之,要通過加強責任制,通過賞罰分明,在各條戰線上形成你追我趕、爭當先進、奮發•5向上的風氣?!盵8](P151-152)六是糾錯機制。就是要把黨的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制度化,使黨能夠及時發現錯誤、勇于承認錯誤、盡快改正錯誤。發現錯誤可以依托人民群眾、人大代表和新聞媒介,采用舉報、信訪、“市長熱線”、質詢、曝光等制度;承認和改正錯誤,既需要摸索著建立新的專門的組織和制度,又需要完善各種已有的制度,如民主生活會制度等。鄧小平指出:“我們的原則是‘有錯必糾’。凡是過去搞錯了的東西,統統應該改正?!盵9](P147)七是專政機制。就是要有對敵對勢力進行鎮壓的機構和制度。國家機構中的軍隊、警察和《刑法》等法律及一些具體制度,就是專政機制的組成部分,也是實現專政目的的有力保證。鄧小平曾從國際國內兩個方面談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必要性。他說:“我們必須看到,在社會主義社會,仍然有反革命分子,有敵特分子,有各種破壞社會主義秩序的刑事犯罪分子和其他壞分子,有貪污盜竊、投機倒把的新剝削分子,并且這種現象在長期內不可能完全消滅?!瓕τ谶@一切反社會主義的分子仍然必須實行專政。不對他們專政,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民主。這種專政是國內斗爭,有些同時也是國際斗爭,兩者實際上是不可分的。因此,在階級斗爭存在的條件下,在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存在的條件下,不可能設想國家的專政職能的消亡,不可能設想常備軍、公安機關、法庭、監獄等等的消亡?!盵10](P169)要保證專政機制的有效運行,就要把軍警隊伍建設好,并不斷改進工作方法,完善各種具體制度。3.消融機制。政治穩定固然需要強大的由上至下的控制功能,但也離不開社會政治自身自行融解、消除矛盾的機制。一是轉化機制。就是要實現“化腐朽為神奇,先進幫后進”的政治功能。在任何一個社會中,出于種種不同的原因,難免會有違法亂紀者和落伍者。對于他們,第一,建立和完善罪犯教化機制。只要不是罪大惡極、法不可恕者,都應該本著‘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去挽救和轉化他們。鄧小平說:“對于絕大多數破壞社會秩序的人應該采取教育的辦法,凡能教育的都要教育?!盵11](P253)第二,建立和完善互助機制。鄧小平提出,要“先進幫后進”“先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我國現在正在進行的中西部開發規劃、扶貧計劃等都體現了這一機制的有關內容和重要性。二是協商機制。鄧小平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是我國具體歷史條件和現實條件所決定的,也是我國政治制度中的一個特點和優點;我們黨同其他幾個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要堅持下來;人民政協應當在我們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它的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處在由傳統農業文明社會向現代工業文明社會徹底轉型的現代化進程之中,舊的階層不斷分化,新的階層不斷形成,社會成員的經濟、政治等社會地位處于不斷升降之中,觀念的遲滯和轉型的摩擦使階層與階層之間、階層內部之間的矛盾日趨復雜,如何處理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成為當前中國保持政治穩定的焦點問題之一。這一切都要求我們完善協商機制,加強政協建設,使政協不僅可以實現對執政的共產黨的民主監督,而且可以把一切新階層的代表吸收進來,并團結在共產黨的周圍,使他們的利益要求能通過合法的渠道得到順利的、合理的表達。鄧小平強調堅持這一制度具有重大的意義:“新時期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的任務,就是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維護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奮斗?!盵12](P187)三是流動機制。建立各階層的流動機制對保持政治穩定非常重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和干部選拔機制更是重中之重。鄧小平提出并強調:“要建立選拔干部制度,使那些有專業知識的、年富力強的人,能被選拔到能夠發揮他們才干的工作崗位上去,具體地講就是要健全干部的選舉、招考、任免、考核、彈劾、輪換制度。”[13](P331)鄧小平特別推崇用考核或考試制度來使人才流動。他在這方面的另一個很突出的貢獻是,提出并身體力行地廢除了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正是在鄧小平的大力主持和倡導下,我國在粉碎“”后,迅速恢復了高考制度。近年來,研究生考試、公務員考試及各種資格考試。不僅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使社會各階層流動向有序、合法、合理、公正的方向努力,對保持政治穩定和發展起到了無法估量的巨大作用。此外,在鄧小平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思想指引下,我國許多地方蓬勃興起的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為中國人的流動提供了一個更為寬廣的天地。一套完善的人員流動機制的建立將為中國長久的政治穩定提供十分重要的制度保障。4.約束機制?!稇椃ā芬幎ā爸腥A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所以,必須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約束機制,使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辦事,使政府真正受到人民的監督和制約,使憲法的宗旨切實得到實現。一是選舉機制。對國家管理者最有效的制約是選舉。人民對國家的所有權是通過選舉來實現的。選舉最高、最重要的形式是普選。關于中國的普選,鄧小平指出,現在我們縣級以上實行的是間接選舉,縣級和縣以下的基層才是直接選舉。這是因為我國普遍實行直接選舉的條件還不成熟,搞普選需要一個過渡,一步一步地來?!按箨懺谙聜€世紀,經過半個世紀以后可以實行普選?!盵14](P]220)所以,不斷完善選舉機制、特別是普選機制,是我們的一項跨世紀的歷史任務。二是監督機制。鄧小平指出,黨受監督非常必要。“黨要受監督,黨員要受監督……如果我們不受監督,不注意擴大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脫離群眾,犯大錯誤?!^監督來自三個方面。第一,是黨的監督?!诙侨罕姷谋O督。要擴大群眾對黨的監督,對黨員的監督。第三,是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監督。要擴大他們對共產黨的監督,對共產黨員的監督?!盵15](P271)三是參與機制。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逐步深入和市場經濟體制的日益完善,人民對于政治參與的熱情和要求會越來越高,這是不可阻擋的歷史大潮流。政治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著巨大的反作用,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們之間的利益和收入有著較大的差別,往往一條政策、一項法規的出臺或改變就會牽動成千上萬人的切身利益。所以,人民將會日益從關心經濟利益的目的出發去關心政治,積極要求參與政治。鄧小平認為,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不可避免地要提上議事日程,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就是“發展民主”“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加大人民參政議政的力度。他說:“政治上,充分發揚人民民主,保證全體人民真正享有通過各種有效形式管理國家、特別是管理基層地方政權和各項企業事業的權力,享有各種公民權利?!盵16](P322)他還指出,不能照搬西方式的民主,而應根據中國的國情,有步驟、有計劃、有控制地促進人民參政的制度化建設。四是宣泄機制。也可稱為安全閥機制。政府應開設供人民發泄不滿情緒的合法的、制度化的“通道”,使人民的不滿情緒能經常得以宣泄,而不是越積越多,最后一發不可收拾。鄧小平指出:“群眾有氣就要出,我們的辦法就是使群眾有出氣的地方,有說話的地方,有申訴的地方?!傊屓罕娔芙洺1磉_自己的意見,在人民代表大會上,政協會議上,職工代表大會上,學生代表大會上,或者在各種場合,使他們有意見就能提,有氣就能出。有小民主就不會來大民主。群眾把氣出了,問題盡可能解決了。怎么還會有大民主呢?怎么還會有罷工罷課呢?”[17](P273)當然,這種宣泄也是在一定的法規許可的范圍內的,不等于隨心所欲,為所欲為。
鄧小平政治穩定思想和機制的擴展
國家的政治穩定必須考慮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鄧小平在思考國內政治穩定機制同時,放眼全球,提出了針對國際問題建立和完善政治穩定機制的指導思想和相應機制設計。1.明確“和平與自主”是處理國際事務的指導思想。鄧小平高屋建瓴地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中國要保持政治穩定,必須抓住這一難得的有利時機,加快進行各方面的改革和發展。他說:“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搞好改革和開放,在國內需要有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在國際上需要有一個和平環境,根據這個情況提出了我們的對外政策,概括地說,就是反對霸權主義和維護世界和平。”[18](P228)鄧小平又指出,中國人民酷愛和平、爭取和平,但這并不等于為了“和平”可以犧牲民族利益和國家主權,中國人民不怕帝國主義強加給我們的戰爭、封鎖、威脅,中國人民爭取的和平環境,是建立在獨立自主和國家主權至上的基礎上的。只有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才能真正保持政治穩定和持續發展。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國對外交往的準繩,也是中國針對國際問題、頂住外部干涉壓力建立和完善政治穩定機制的指導思想。2.建立和完善“國家安全機制”是解決外部勢力“武裝干涉”和“和平演變”對我國政治穩定造成的潛在和現實的威脅的重要手段。面對外部勢力的“武裝干涉”和“和平演變”,我們必須根據《憲法》和《國防法》有關規定制定和完善相應的國防制度,組建和加強相應的國防機構;同時,需要全民“國家安全”意識的增強,全社會對“國家安全”的重視和關注。其中下面兩點更需要我們始終如一地予以高度重視,而不能有絲毫放松。第一,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風云中,需要有一支高素質的外交隊伍,并堅持正確的外交政策。堅決反對霸權主義,也決不當頭、稱霸,努力團結第三世界和一切愛好和平的人士,為我國爭取到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第二,要有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才能保障“國家安全機制”有效的運轉和國家安全利益確實不受損害。鄧小平指出:“我軍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堅強柱石,肩負著保衛社會主義祖國、保衛四化建設的光榮使命?!盵19](P395)在新的歷史階段,我們應該一如既往地重視和關心人民解放軍的建設和發展,努力“把我軍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為國家的安全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總之,當代中國存在或潛在著諸多可能導致政治不穩定的因素,建立和完善政治穩定機制是當務之急和千秋之需,功在當代,利在萬世。我們要以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在實踐中努力探索。爭取在較短的時間內能形成一整套比較成熟并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穩定機制。
本文作者:趙東平工作單位:南京大學
憲政制保持政治穩定論文
內容提要:憲政所表明的是一整套規則、一系列觀念和一種穩定狀態,它能夠提供基本的政治資源,從而有效保持政治穩定。這種功能體現在對權力進行限制以防止權力濫用、化解政治沖突中的矛盾、維護多元社會的秩序和防止意識形態專制等方面。
政治穩定是人類政治實踐和政治理論中永恒的話題。人類自有政治生活以來,構建良好的政治秩序并為人類自身提供更多福祉的追求就從未停止過。及至近代,政治理論和政治實踐已經證明,惟有憲政才能為政治生活的有序性提供最重要的資源,它的規制和觀念可以有效化解政治系統中導致政治不穩定的因素,并培育促成政治穩定的因素。
憲政的規定性給憲政下一個完整定義的努力近于徒勞,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觀點。比如有人從道德觀念角度出發主張憲政是由意識形態和文化決定的一系列特殊道德觀點,又有人從制度規范和政治運行角度出發認為,憲政是指法律化的政治等程序,即限定和鉗制政治權力的公共規則和制度。還有人認為:所謂憲政就是拿憲法規定國家體制,政權組織以及政府和人民相互之間權利義務關系而使政府和人民都在這些規定之下,享受應享受的權利,負擔應負擔的義務。①對憲政解說的多重性恰恰由于其產生過程本身就是復雜和多重的,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憲政在西方可以說是一種被稱為UnintendedConsequence的東西,即沒有預期到的,沒有想到的結果。②它植根于西方文化傳統,同時又是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它由基于人們心理活動的價值觀念以及現實中存在的一系列制度規范所構成,其所蘊含的是西方世界數個世紀以來對個人與集體、公民與國家、私域與公域相互之間關系的思考、體認和對基本秩序的建構。
憲政首先表現為一整套規則。從形式上來看,總要有一部憲法或是若干憲法性的文件構成其最為基本的依據,并且是以文字體現的“成文法”,一些國家所謂的“不成文憲法”事實上亦是一種成文的東西,只是較之于“成文憲法”而顯得“不成文”,其成文于零散的文件之中,分散于大量的法律淵源之中。無論成文與不成文,憲政都不是一部法所能夠涵蓋的,它是以“憲法”為中心的一整套規則的結合物,這些規則是對:(1)國家公權力與個人私權利之界限的規定;(2)國家主要政權機關產生及其設置方式的規定;(3)國家主要政權機關之職能分工和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規定。在這些類規則當中,規則(1)是最為基本的內容,它決定著和體現著一國憲政的實質。憲政其次表現為一系列觀念。人類政治生活中規則與制度的建構生發于人們的觀念,作為憲政的一整套規則的背后是一系列有關憲政的觀念。這些觀念大致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1)個人權利本位的觀念。意指國家與個人之關系中,個人優位于國家,體現在制度設計上便是人民主權的原則,個人權利是公共權力的唯一合法性來源,公共權力的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保護個人權利不受侵害,對個人權利的保護觀念構成了憲政的核心。(2)多元政治與分權制衡的觀念。這種觀念又可以分為兩個次一級的觀念:一是社會多元利益集團有效地分割了國家的政治權力,實現社會對國家的控制(制衡);二是在公權力的組織結構中各種主要政權組織機構的相互分立與制衡。(3)任何權力都不應當是專斷的以及一切權力都應當為更高級的法律(higherlaw)所限制的法律至上主義的觀念。憲政還表現為一種穩定狀態。詹寧斯爵士在論述英國憲政產生時說:“大多數國家在歷史發展的某個階段,都產生過正式確定政府主要機構的構成和職能的需要。秩序或許必然來自于重大社會革命造成的混亂,或者國家要擺脫外來征服者的奴役,或者需以某種方式與傳統決裂,或者國家產生于若干較小的政治單位的合并??傊?創建新國家或重組一個舊的政治復合體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是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只要認為需要,就可指定某人或某些人起草一部憲法?!雹圻@充分說明,憲政是為了保有一種穩定的狀態,它產生于對秩序的需要。
并且事實證明,在人類的政治智慧中,憲政亦是維系穩定的最好方式,它可以有效地化解政治系統領域中引發不穩定的因素。政治系統中影響政治穩定的基本因素政治穩定所描述的是一種狀態,意指政治系統中各要素有序的構成和運行,從而使整個政治系統處于連續和有序的狀態,實現對價值的權威性分配。當然穩定不等同于靜止,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革決定了政治系統的變革,而前者的變革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叭藗冊谧约荷畹纳鐣a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的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的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薄半S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快或慢地發生變革?!雹?/p>
因此,政治穩定是一種動態的穩定,政治系統能夠適應變更了的經濟基礎實現新的穩定狀態。在這個過程中,存在一些基本的因素影響著政治穩定。1.權力因素。政治權力是政治系統中的核心要素,是其它要素存在、運行和變化的基礎,是對政治穩定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這種影響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探討,一方面是權力受到限制的程度,另一方面是權力傳承的方式。政治經驗表明,在一國的政治生活中,不受限制的權力,即無限權力是政治穩定的最大敵人(純粹意義上的無限權力事實上是不存在的,這里所描述的是用以限制權力的力量不足以控制被限制權力的濫用和恣意妄為),權力的無限性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權力之間缺乏有效的制衡機制,二是在政治系統縱向結構中的最高權力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權力處于失控的狀態。其對
民主政體政治穩定論文
穩定狀態是任何一個系統存在與發展的前提,維持穩定是每個系統必須具備的內部功能。政治系統(國家是其外在的法律表現形式)也不例外。追求穩定是當今世界各國政權的主要政治目標之一,而如何在社會發展中保持政治穩定則是各國政權在不斷探索、尋求解決的重要課題。
在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漲的今天,各個民族國家的外部環境與內部結構都在發生著深刻變動,面臨諸多挑戰與考驗,政治穩定問題自然倍受關注。政治民主是政治穩定的直接的、重要的相關因素,圍繞二者關系學術界有諸多討論。本文擬從民主,作為一種政治權力的結構形式及運行機制
──即從政治體制的層面上,梳理政治民主與政治穩定的關系,旨在探討民主的政治體制是否具備政治穩定的功能、能否產生政治穩定的效應。
一、制度民主與體制民主
在傳統的政治思維之中,有關民主的認識主要是在政治制度的層面上展崐開的。對于民主的政治制度的論述最早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他提出了古崐希臘城邦國家民主制度的標準
──“凡照顧到公共利益的各種政體就都是正當或正宗的政體;而那些只照顧統治者們的利益的政體就都是錯誤的政治崐或正宗政體的變態(偏離)。”①
探析養老保障革新以及對政治穩定意義
一、我國養老保障事業發展的現狀
21世紀將是世界老年人的世紀。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預測,全世界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可由2000年的6.8%上升到2025年的9.7%,從而導致養老問題將成為21世紀全球共同面臨的重大難題之一。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積極嘗試對原有養老保障體制的改革與完善,以找到養老和社會發展的平衡點,最大限度地解決好人口老齡化這一世紀難題。
在我國,由于成功地實施了計劃生育政策,使人口出生率顯著下降,與此同時,隨著醫療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口死亡率呈明顯下降趨勢,進人上世紀90年代,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以平均每年3%的速度增長,已于1999年12月達到總人口的10%,正式進入人口老年型國家。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2.3億,約占總人口的15.6%,到2050年將達4.1億,約占總人口的27.4%,幾乎每4個人中就有一個是老年人。據勞動部預測,到2050年,退休人員數將達1.03億人,撫養比為1:2.2,養老金總額將高達182195.26億元,這無疑是一筆非常沉重的負擔。隨著我國進人老齡化社會步伐的加快,養老保險日益顯出它的重要性。
養老保障是一種通過國家強制力,保障勞動者因年老失去勞動能力時獲得經濟收人,維持基本生活的社會制度。老年人“老有所養”的問題,建國以來一直受到國家的重視。我國憲法規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但這種規定有一個很大的局限,它僅僅是對很小的一部分“三無老人”的經濟贍養所作出的努力。
我國經濟整體還不發達,百姓收人偏低,傳統家庭養老方式潛伏危機,社會養老保障體制滯后,這一系列不利因素給未來的中國養老蒙上了層層陰影。同時,我國的社會養老服務功能很不發達,據1997年北京市調查,目前北京市老年人對社會化日常生活照料的滿足水平僅為2.1%,照料需求與供給之間的差距日益加大,問題越來越突出。
因此,從中國實情出發,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保障體制以解決本國人口老齡化問題,不單關系到中國自身的改革、發展、穩定,也將對世界的發展、穩定產生重要影響。這項工作需要我們給以足夠的重視,并盡快提出相應的對策。
民主政體政治穩定功能研究論文
穩定狀態是任何一個系統存在與發展的前提,維持穩定是每個系統必須具備的內部功能。政治系統(國家是其外在的法律表現形式)也不例外。追求穩定是當今世界各國政權的主要政治目標之一,而如何在社會發展中保持政治穩定則是各國政權在不斷探索、尋求解決的重要課題。
在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漲的今天,各個民族國家的外部環境與內部結構都在發生著深刻變動,面臨諸多挑戰與考驗,政治穩定問題自然倍受關注。政治民主是政治穩定的直接的、重要的相關因素,圍繞二者關系學術界有諸多討論。本文擬從民主,作為一種政治權力的結構形式及運行機制
──即從政治體制的層面上,梳理政治民主與政治穩定的關系,旨在探討民主的政治體制是否具備政治穩定的功能、能否產生政治穩定的效應。
一、制度民主與體制民主
在傳統的政治思維之中,有關民主的認識主要是在政治制度的層面上展崐開的。對于民主的政治制度的論述最早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他提出了古崐希臘城邦國家民主制度的標準
──“凡照顧到公共利益的各種政體就都是正當或正宗的政體;而那些只照顧統治者們的利益的政體就都是錯誤的政治崐或正宗政體的變態(偏離)?!雹?/p>
切實抓好組工信訪建設促進社會政治穩定
**區將抓緊抓好組工信訪工作作為服務群眾的有效載體,以推進“三臺”建設為抓手,加快“和諧組工信訪”新機制構建步伐,有力促進社會政治穩定。
一是以加強宣傳教育著眼點,夯實組工信訪“前臺”建設。以樓道小組長為基干,建立1000余個“樓道速遞欄”,以社區宣傳員、調查員、治安員、護樓員為主力,充實70余支義務宣傳員隊伍,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進行全覆蓋式宣傳引導;定片、定崗、定責排摸分析情況,運用座談交流、個別談心、遠程教育等方式,對離退休黨員、下崗失業黨員、流動黨員等進行重點教育疏導,充分提高其思想覺悟;聯合人事、公安、民政、信訪等部門和單位對領導干部換屆、黨員就業及拆遷安置等容易導致來信來訪的重點工作進行苗頭性預測,對信訪老戶、困難黨員、“三老”人員等分組上門走訪,將矛盾化解消滅在萌芽狀態。
二是以規范創新機制為著重點,強化組工信訪“平臺”建設。大力推行組工信訪事項制,在基層設立組工信訪事項窗口70余個,配備信訪員81名。制定并嚴格執行工作制度和服務規范;建立《新提任領導干部擔任信訪助理員制度》、《信訪助理員組工信訪調研工作制度》等,提高新提任領導干部處理信訪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開通**黨建網組工信訪快速通道,完善部長約談和接待日制、組工信訪工作歸口負責制、信訪事項限時辦結制和信訪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等制度措施,堅持人性化辦事、人情化服務,嚴格把握各個工作階段和基本環節,使信訪工作做到“四明四有”(事實明、政策明、信訪人明、責任人明,來信有登記、來訪有記錄、交辦有回音、處理有結果),切實為群眾排憂解難。
三是以加大督查力度為著力點,鞏固組工信訪“后臺”建設。建立組工信訪處理回單和專項檔案,督促及時調查取證,按照合法、合情、合理原則認真予以解決和反饋;對個別重點信訪人員和上訪人員主動進行正面引導,努力理順情緒、解決問題;健全定期督查和重點回訪制度,對2007年以前有關組織工作的來信來訪進行逐一辦結回訪,征求意見建議,對發現的問題深刻剖析原因,嚴格按照責任制予以追究。
論中國改革進程中農民的政治參與和政治穩定
一、政治參與是指公民自愿地通過各種合法方式參與政治生活,并影響政治體系構成、運行方式、運行規則和政策過程的行為。政治穩定是一個國家在一個歷史時期政治統治的的穩定和社會秩序的安定,也就是指一種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包括兩方面,一是國家權力機構的有序運轉,二是人民同政府關系的協調一致。
政治參與和政治穩定之間存在著辯證的關系。一方面動態有序的政治穩定之間是實現普遍公民有效政治參與前提和基礎。只有保持動態有序的政治穩定,不斷建立和健全有效的政治參與機制,為公民及公民團體提供正常的組織和輿論渠道。另一方面,有效的政治參與將促進和維護政治的穩定。因為而有效的政治參與意味著政治系統輸入公眾要求,使政府獲得全面而又具體可靠的政治資源,輸出相應的政治產品以滿足公眾及公眾團體的不同需求,加強公民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帶來政治系統的穩定。值得注意的是,政治參與并不總是與政治穩定成正比關系,不適當的政治參與則會破壞政治穩定。
二、80年代初,中國所進行的偉大農村改革,開辟了中國農村發展的新時代,農民作為經濟改革的直接受益者,在中國農村經濟發生飛躍性變化的歷史進程中,自身也在發生各個方面頗具深刻意義的變化,這就是當代中國農民的政治參與。無論農民政治參與的類型、形式、還是性質內容,都較過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就是由過去的被動型盲動的政治參與轉到基于自身利益驅動的主動參與;由過去簡單集中統一的政治參與轉到方式多樣、渠道多種、層次不一的政治參與并且參與的范圍和人數發生明顯的變化。
當代中國農民政治參與的可喜變化,不僅標志著我國政治民主程度的巨大進步,而且也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的政治發展。因為,在一定程度上,現代民主政治的發展,也就是政治參與不斷擴大和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占全國人口的80%,就決定了農民在我國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鄧小平高層建瓴地指出:“中國經濟能不能發展,首先要盾農民能不能發展,農民生活是不是好起來。”①同樣道理,中國政治能不能取得實質性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要看農村民主政治是不是取得真正的實質性發展,要看農民政治參與發展的程度和水平。沒有我國廣大農民的政治參與,整個國家的政治發展就不會有實質性的進步,只能是在畸形的發展。然而,有社會主義改革進程中發展起來的中國農民的政治參與,由于受到種種因素的制約,不名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它們對我國政治穩定具有直接或間接的沖擊性,必須引起我們思想上的高度重視。否則,參與就可能演變為政治動蕩甚至動亂,從而破壞當前改革開放的穩定形勢。
農民政治參與的多樣性和規范性發生引發政治不穩定
黨的十一屆中全會以后,社會主義政治現代化的步伐逐步加快,農民政治參與的主動性明顯加強,形式也一改過去集中統一的樣式,趨向更加多種多樣,如投票、投拆、訴訟、接觸、抗議、暴力對抗活動等等。農民參與的日趨多樣懷一方面預示著社會主義農民民主政治的發展,另一方面由于農民政治參與在內容上缺乏引導,在形式上有待規范,潛伏著對政治穩定的一種沖擊。如集體上訪、越級上訪、集體沖擊鄉鎮政府、暴力攻擊鄉村干部、政治參與旨在報仇泄憤等,缺乏理性、缺少規范,直接影響著我國農村基層民主的發展和農村政治的穩定。“農村人口占我國人口百分之八十,農村不穩定,整個政治局勢就不穩定?!雹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