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后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6 18:59: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治療后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治療后

后腹腔鏡手術治療腎腫瘤的臨床療效

【摘要】目的探究后腹腔鏡與經腹腔行腎部分切除手術在腎腫瘤治療中的臨床療效及預后。方法選擇2017年8月—2019年11月于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腎腫瘤患者9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5例。研究組行后腹腔鏡手術治療,對照組采用經腹腔行腎部分切除術治療。對比兩組圍術期指標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研究組術中出血量為(111.72±9.84)mL、術后引流量為(250.45±39.13)mL,均少于對照組的(296.43±9.75)mL、(296.37±40.05)mL,術中熱缺血時間為(19.02±2.21)min、術后置管時間為(2.91±0.89)d、住院時間為(8.59±1.20)d、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為(1.84±0.33)h,均短于對照組的(26.98±2.14)min、(6.08±1.05)d、(13.51±1.39)d、(4.38±0.32)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CRP水平為(9.11±1.80)mg/L、IL-6水平為(10.84±1.32)ng/L均低于對照組的(15.44±1.96)mg/L、(18.87±1.29)n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22%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經腹腔行腎部分切除手術相比,采用后腹腔鏡手術治療腎腫瘤療效確切,具有損傷小、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勢,利于促進預后恢復。

【關鍵詞】腎腫瘤;后腹腔鏡;經腹腔手術;腎部分切除術;圍術期指標;并發癥

腎腫瘤是臨床常見的泌尿系統腫瘤,近年來發病率逐年上升,已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手術是治療腎腫瘤的有效手段,通過手術可將病變組織切除以達治療的目的。隨著醫療水平及影像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及應用,使得更多的腎腫瘤被發現并給予治療,大大提高患者生存率[1-2]。后腹腔鏡手術在腎腫瘤治療過程中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在腹腔鏡的輔助下可更加清晰的觀察病灶情況,從而徹底清除病灶;而腎部分切除術中僅需將病變的小部分切除便可達到控制腫瘤、治療疾病的目的,還可保留部分腎功能[3-4]?;诖?,本研究對比后腹腔鏡與經腹腔行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的臨床效果,旨在為臨床選取合適的術式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8月—2019年11月于我院擇期行手術治療的90例腎腫瘤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5例。研究組女18例,男27例;年齡35~72歲,平均年齡(53.76±3.88)歲;病史1~6個月,平均病史(2.89±0.45)個月;腫瘤直徑1.02~3.94cm,平均直徑(2.49±0.36)cm。對照組女16例,男29例;年齡35~71歲,平均年齡(54.04±3.18)歲;病史1~7個月,平均病史(3.02±0.44)個月;腫瘤直徑1.04~3.89cm,平均直徑(2.46±0.38)cm。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倫理委員會批準。

查看全文

西酞普蘭與氟西汀治療卒中后抑郁對照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西酞普蘭治療卒中后抑郁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和對神經功能康復的影響。方法將54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隨機分為西酞普蘭組和氟西汀組各27例,觀察治療6w。于治療前及治療1w、2w、4w、6w末采用漢密頓抑郁量表和副反應量表評定抗抑郁療效和不良反應,愛丁堡斯堪的那維亞卒中量表評定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結果治療6w末西酞普蘭與氟西汀治療卒中后抑郁顯效率分別為74.1%、70.4%;神經功能康復顯效率分別為63.0%、55.6%。漢密頓抑郁量表評分西酞普蘭組治療1w末起較治療前有極顯著性下降(P<0.01);氟西汀組治療2w末起有極顯著性下降(P<0.01)。愛丁堡斯堪的那維亞卒中量表評分兩組治療6w末均較治療前有極顯著性下降(P均<0.01)。兩組不良反應均輕微,副反應量表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西酞普蘭治療卒中后抑郁療效與氟西汀相當,且起效更快,安全性高,依從性好,有利于患者神經功能的康復。

【關鍵詞】西酞普蘭;氟西??;卒中后抑郁;神經功能康復

腦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腦血管疾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腦卒中后約60%的患者可發生抑郁[1]。西酞普蘭(喜普妙)是一種高選擇性5羥色胺(5HT)再攝取抑制劑(SSRI),治療抑郁癥療效顯著[2]。為探討西酞普蘭治療PSD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和對神經功能康復的影響,我們與氟西汀進行了對照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取在我院門診及住院治療的54例PSD患者為研究對象。入組標準:(1)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3],并經顱CT或MRI證實;(2)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抑郁癥診斷標準[4];(3)意識清楚,無失語及理解、表達障礙和嚴重智能損害;(4)無嚴重心、肝、腎病史及癲癇、青光眼和陽性精神病史;(5)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5]17項總分≥18分。將入組病例隨機分為西酞普蘭組和氟西汀組各27例。西酞普蘭組男15例,女12例,平均年齡(52.4±8.5)a,從卒中到入組平均病程(6.6±2.5)mo,HAMD評分(26.27±3.52)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22.56±8.20)分。氟西汀組男17例,女10例,平均年齡(49.9±8.1)a,從卒中到入組平均病程(7.1±2.7)mo,HAMD評分(25.89±4.10)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23.24±7.62)分。兩組性別、年齡、病程、HAMD評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經統計學處理,均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

查看全文

手術治療后注意事項護理論文

手術治療能否達到預期效果,除了實施正確的手術方案和精細的手術操作外,術后積極的治療和護理,妥善認真的傷口管理,也是至關重要的。手術之后,病人要努力配合醫護人員,預防術后并發癥和不良后果的發生。

1、保持術后的良好體位。

手術后,一般中、小手術的病人即送回原來的病室,而大手術或危重手術病人,則送到術后病室(監護室或觀察室),全身麻醉的病人,此時尚未清醒,應平臥,不墊枕頭,頭偏向一側,以防唾液或嘔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呼吸道感染。硬膜外麻醉或腰麻的病人,術后要平臥6~12小時,以防術后頭痛的發生。頸、胸、腹部手術之后,多采取半坐或半臥位。脊柱手術后的病人,要睡硬板床。四肢手術后的病人,須抬高手術的肢體或進行牽引。

2、協助醫護人員觀察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

如有自我感覺不適、發熱和心跳快等,應向醫生、護士報告。這里要告訴您一點常識,術后3~5天內,體溫常在38℃左右,這是必然的,叫術后反應熱,或吸收熱,對此不必緊張。

3、加強飲食配合。手術后要加強營養,以利于身體康復。

查看全文

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后鍛煉體會探討論文

【摘要】保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中西結合的治療方法,在治療后的恢復期需進行功能鍛煉,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本組報告了15例住院患者及門診隨訪患者,對其進行了功能鍛煉的指導,根據病情采用了不同形式的功能鍛煉,結果顯示效果確切。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功能鍛煉;保守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間盤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造成腰腿痛或坐骨神經痛的常見病,馮天有教授創立的中西醫結合脊柱旋轉復位法對此病的治療取得了滿意效果[1]。保守療法(即手法復位)的治療原則為治療后適宜的休息與功能鍛煉。我科對住院病人及門診治療病人實施此治療方法,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病人15例,男9例,女6例,年齡26~53歲,病程3個月~1年,均經CT或MRI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10例、膨出5例。本組患者均有腰痛,伴一側或雙側下肢疼痛,直腿抬高試驗<70°,臀肌、腓腸肌等有不同程度萎縮,在行手法整復后平臥位3~7天開始功能鍛煉,2周后出院。通過對患者出院后1~2個月的定期隨訪,顯示功能鍛煉效果是顯著的,治愈12例,占80%;好轉3例,占20%。

2功能鍛煉

查看全文

急性心肌梗塞治療論文

雙水平氣道正壓(BiPAP)通氣治療對急性心肌梗塞(AMI)合并泵衰竭患者的治療價值尚不明確[1-2].本文探究面罩BiPAP輔助呼吸對急性心肌梗塞合并泵衰竭患者的治療效果并觀察治療前后血氨基末端腦鈉素前體(NTproBNP)、高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的變化.

1方法

急性心肌梗塞(Killip分級2級到4級)患者29例,隨機分為BiPAP治療組(BiPAP組16例)和常規治療組(常規組,13例).常規治療組的治療辦法為抗血小板、硝酸酯類藥物、強心、利尿劑、急診PCI等.BiPAP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無創BiPAP治療72h.于入院即刻和入院后24h分別記錄生命體征和動脈血氣分析變化.于入院即刻、入院后24,72h分別抽靜脈血測定血氨基末端腦鈉素前體(NTproBNP)和高敏C反應蛋白(HsCRP)濃度.

統計學處理摘要:采用t檢驗、卡方檢驗及方差分析.P%26lt;0.05有統計學顯著性.

2結果

兩組患者的平均年齡、性別構成、合并疾病、平均發病時間以及生命體征、Killip分級、動脈血氣結果等均無顯著性差異(P%26gt;0.05).16例BiPAP治療患者中13例在治療后2h臨床癥狀明顯緩解,肺部音基本消失;常規治療組13例患者中6例在治療后2h癥狀明顯緩解.治療24h后,BiPAP組的收縮壓、心率、呼吸頻率等顯著低于常規組,心功能顯著改善,而動脈血氧分壓、氧飽和度等顯著高于常規組.舒張壓無顯著改變.在治療前兩組NTproBNP水平無顯著差異.治療24h后,BiPAP組的NTproBNP顯著低于常規組(P%26lt;0.05),在治療的第72小時差別更顯著(P%26lt;0.01).在治療前、治療24h后兩組HsCRP水平無顯著差異;治療72h后BiPAP組的HsCRP顯著低于常規治療組.

查看全文

齊刺加溫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探討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中采取齊刺聯合溫針灸夾脊穴治療的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1月—2020年9月江西省德安縣中醫院收治的7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主要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試驗組35例,采取齊刺聯合溫針灸夾脊穴治療,對照組35例,采取直刺頸夾脊穴治療,對比2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前,2組疼痛分級指數評分、VAS疼痛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疼痛分級指數評分、VAS疼痛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前,2組前屈、后伸、旋轉等頸椎活動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前屈、后伸、旋轉等頸椎活動度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中采取齊刺聯合溫針灸夾脊穴治療能夠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患者頸椎活動度提升,能夠很好地緩解頸椎疼痛感,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痹證;神經根型頸椎?。积R刺療法;溫針灸;夾脊穴;頸椎活動度;VAS疼痛評分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指雙側或者單側脊神經根受到壓迫或者刺激導致的頸椎病,大多數神經根型頸椎病存在髓核突出、反射障礙、運動障礙等臨床表現,頸椎的活動度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同時還會伴隨明顯的疼痛感,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臨床上針對神經根型頸椎病大多采用針刺療法,效果顯著,且能夠減少復發率,其中齊刺聯合溫針灸夾脊穴治療是一種比較典型的治療方案,通過艾灸溫針灸治療,能夠更好地活血化瘀,減少患者的疼痛感。因此,本文選取2018年1月—2020年9月江西省德安縣中醫院收治的7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主要研究對象,分別采取齊刺聯合溫針灸夾脊穴治療和直刺頸夾脊穴治療,旨在探究分析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中采取齊刺聯合溫針灸夾脊穴治療的效果,具體操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20年9月江西省德安縣中醫院收治的7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主要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2組,試驗組35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25~69歲,平均年齡(48.63±3.57)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9年,平均病程(4.11±1.05)年。對照組35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26~68歲,平均年齡(48.58±3.51)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8.5年,平均病程(4.07±1.11)年。2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入選標準納入標準:本次研究所選患者均為臨床確診的神經根型頸椎??;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心血管疾病者;合并糖尿病者;合并骨質疏松癥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1.3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直刺頸夾脊穴治療,進入治療室后,體位選擇俯臥位,先做好常規消毒,然后選擇患者頸夾脊穴,位置在距離后正中線相應頸椎棘突旁邊0.5寸的位置,再選擇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華佗牌,規格:0.30mm×40mm)直刺頸夾脊穴,當針尖觸到頸椎的橫突為止,患者得氣后,選用平補平瀉法讓酸脹感在患者的頸項部位擴散,然后留針10min,再采取相同的手法針刺患者的患側合谷穴以及雙側風池、曲池、大椎穴等。試驗組患者接受齊刺聯合溫針灸夾脊穴治療,具體操作如下:其中,針刺手法與對照組相同,在毫針得氣之后,點燃1cm艾條,放置在毫針的頂部,進行溫針灸治療,溫度控制在患者能夠忍受的范圍內,等到15min后,再更換艾條,持續30min最佳。2組患者均每天治療1次,每次持續30min,5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之后,停2d,連續治療2個療程,對比2組臨床治療效果。1.4觀察指標本次研究主要以2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情況、頸椎活動度作為觀察指標,其中疼痛情況通過簡化的McGill疼痛問卷測定疼痛分級指數評分[1]、視覺模擬評分量表測定VAS疼痛評分[2];頸椎活動度包括前屈、后伸、旋轉等。1.5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最后數據采用數據處理軟件SPSS22.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х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光動力療法治療CEC臨床表現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光動力療法(PDT)聯合bevacizumab治療中心滲出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CEC)臨床療效與安全性。方法:選取40例40眼患者平均年齡35.5歲,就診時最佳矯正視力:0.04~0.6,經眼底檢查、FFA與OCT檢查確診CEC,對比分析治療前后的視力、眼底像、FFA及OCT檢查結果,統計1次PDT治療后CNV未完全閉合眼數,bevacizumab注射次數,觀察治療的安全性。40眼PDT均治療1次,1mo時復查FFA,OCT,30眼CNV完全閉合,10眼發現CNV部分或未完全閉合,滲漏擴大,CNV部分或未完成閉合眼給予bevacizumab1.5mg球內注射。第3mo復查時,30眼CNV完全閉合中5眼CNV再次滲漏并給予bevacizumab1.5mg球內注射,每月再次復查,治療后隨訪12mo,6眼bevacizumab注射3次。結果:聯合治療視力提高≥2行者34眼(85%),視力穩定5眼(12.5%),視力下降2行者1眼(2.5%),FFA顯示34眼CNV完全閉合,5眼CNV部分閉合,1眼CNV擴大。結論:光動力療法聯合bevacizumab球內注射治療CEC。1次PDT治療后,每月復查FFA及OCT,CNV部分未閉合或擴大者改注射bevacizumab,減少了PDT治療次數,提高CNV閉合率是安全經濟有效的。

【關鍵詞】聯合治療;新生血管;中心滲出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臨床觀察

脈絡膜新生血管性疾病(CNV)在發達國家是一種主要的致盲眼病[1]。在老年患者,最常見的引起脈絡膜新生血管病變的疾病是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MD)。在年齡<50歲的患者,CNV更多的是由于病理性近視,可疑組織胞漿菌病,血管條紋癥和其它的一些感染性疾病,腫瘤或遺傳因素[2]。然而,還有一些發生CNV的年輕患者,檢查不到任何原發的眼部或系統性疾病,這一類的疾病被稱為中心性滲出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CEC)或特發性CNV[3]。一般情況下,與繼發于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中心凹下CNV相比,繼發于CEC的CNV的自然病程緩慢,視力愈后更好一些[4,5]。但是,由于這類疾病有很強的個體差異,所以很多患者的自然愈后很難預測,而且,有相當一部分患者還會出現很明顯的視力下降[3]。自2000年維速達爾光動力治療(PDT)問世以后,國內外很多學者曾經嘗試使用PDT治療CEC,并且在一些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69]。由于這些病例報告的結果,PDT被認為是一種有效治療CEC的方法。但是,由于PDT治療后,激光照射部位會出現暫時的缺血表現,引起局部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反應性增高[10],這給CNV的復發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有試驗表明,維替泊芬PDT治療后3a內,大約有一半的患者會出現CNV復發[5]。目前PDT聯合抗新生血管藥物的治療在繼發于AMD的CNV患者中取得了很好的療效,不僅可以令患者的視力提高,還可以有效的阻止CNV的復發,減少PDT的治療次數[11]。我們也對PDT聯合抗新生血管生長因子治療繼發于CEC的CNV的病例進行了臨床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選取200606/200712在我院門診就診并進行PDT和(或)聯合bevacizumab球內注射治療的CEC患者40例40眼,所有患者均進行常規視力及外眼檢查、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查,患者中男16例,女24例,年齡16~48(平均35.5)歲,就診時最佳矯正視力:0.04~0.6。全部為單眼發病,眼底表現為黃斑部出現黃白色病灶,周圍有出血(圖1A),視力0.5,FFA檢查早期黃斑部可見邊界清晰的強熒光,后期有明顯的熒光素滲漏,周圍可見出血遮蔽熒光(圖1B),OCT檢查顯示黃斑區水腫,可見CNV、出血及神經上皮層脫離(圖1C)。為排除老年性黃斑變性及病理性近視等引起的CNV,將年齡>50歲,眼底檢查發現玻璃膜疣改變,以及有脈絡膜萎縮、后鞏膜葡萄腫或漆裂紋等改變者不納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后進行PDT治療。

查看全文

腰椎間盤突出針灸治療論文

論文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針灸;臨床研究進展

論文摘要:通過整理近幾年文獻針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方法和臨床研究得出以下結論:針灸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保守治療方法中療效是肯定的,并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同時,還應建立統一的療效標準以加強研究深度,并總結出公認的最佳治療方法或方法組合,最大程度地發揮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優勢和潛力,以提高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愈率。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腰椎間盤變性,纖維環破裂后髓核向方突出致使相鄰組織遭受刺激或壓迫而出現一系列的以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為主要臨床癥狀,該病好發于20—30歲青壯年,廣泛存在于各行各業中,以勞動強度大或長期處于坐立位的人員多見,病因為勞損、負重、不良體位、外傷、脊柱畸形等導致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而誘發椎間盤突出,臨床突出節段以L4~5最多,L5~1次之,L3~4最少。按纖維環及厚縱韌帶損害的程度可分為3型:膨出型、突出型、脫出型。突出的腰椎間盤刺激神經根及周圍膜囊、靜脈叢等導致組織缺血、缺氧而發生無菌性炎癥或水腫粘連而出現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肢感覺異常及運動功能減弱。在治療上多采取舒筋通絡、通經止痛、補益肝腎的治療原則,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是確切的,本文對近五年有關報道綜述如下:

1單純針刺治療:

1.1體針治療:體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比較有效的方法,臨床有效率治愈率在48%~55%,有效率78%~90%。潘小霞[1以環跳或秩邊為主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運用朱璉抑制工型手法,以上療法每日1次,每周治療5次,10次為1個療程,中間休息3~7天。一般治療4~6個療程。結果表明53例病例中臨床治愈28例,好轉21例,無效4例,臨床治愈率52.83%,總有效率92.45%;費蘭波[2]以青龍擺尾針法針刺大腸腧、環跳、委中、陽陵泉(患側)為主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以疼痛量表,視覺模擬量表來評定該患者的疼痛指數積分,并以常規針刺方法作為對照,結果青龍擺尾針刺組治愈10例,顯效11例,有效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0.32%,與對照組比較療效差異有顯著性,并且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疼痛指標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說明治療組對疼痛的改善優于對照組;趙允濤[3]采用環跳雙針為主治療腰腿痛,環跳穴宜深刺,在其外下方一寸再進一針,針尖微斜向環跳穴,兩針形成一夾角。捻轉提插配合,每隔5~10min行針1次,平補平瀉,強度中等,針感遲鈍者手法可稍重。一般每日或隔日針刺1次。10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中間休息3天,結果24例中痊愈18例,好轉6例,無效0例;吳越[4]以針灸環跳、夾脊穴為主,并采用鄭魁山教授白虎搖頭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1例,結果經2個療程治療,痊愈22例,好轉8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78%;宮會愛[5以針刺環跳穴治療原發性坐骨神經痛患者66例,經治療1個療程后,66例患者中臨床治愈53例;治療2個療程后,累計臨床治愈62例,好轉4例,治愈率達93.93%,總有效率100%;卓氏[6]根據突出的部位,直接刺入患側對應的椎旁點,2~3穴/d,實施“燒山火”手法,當手法運用到地部時病人產生觸電樣感覺,向下肢遠端放射,漸漸地就會產生從針刺部位循經傳遞的熱感,甚至有全身溫熱感。對照組常規針灸法,治療1~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治療組110例,治愈57,顯效28,有效21,總有效率96.4%;對照組55例,治愈21,顯效15,有效12,總有效率87.3%。席氏[7]采取阿是穴直刺,其上下左右旁開1寸各深斜刺直達病所,自命名“五虎奪羊”強刺激針法治療老年人腰脫,對照傳統電針治療,10次為1療程,觀察3個療程示:“五虎奪羊”針法優于常規針法治療,并可縮短療程,治療后不易復發。泉氏[8]等應用齊刺治療腰突癥,先針刺腰椎棘突下穴位,直刺0.8~1寸;再針刺兩旁夾脊穴,針尖向脊柱方向進針0.8~1.2寸,得氣后留針30min,每10min行針1次。60例患者中治愈35例,好轉18例,總有效率為88.3%。

1.2電針治療:張氏[9]采用夾脊穴深刺加電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67例,穴位常規消毒后用0.30mm×75mm毫針垂直進針至椎板后,遂改變針尖方向,向上下關節突內側間隙方向緩進針,待患者產生向下放射感時停止進針,并把針身略上提,然后接電針儀,選擇連續波,刺激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度,留針20min,經治2~3療程后,治愈101例,好轉28例,有效率為77.2%。門間信之[10]對椎間盤突出的坐骨神經痛患者180例,用90mm、20號針刺入約40~60mm,進行低頻通電1Hz、15min針刺環跳穴至足尖有針感后通以低頻電流,使其形成神經脈沖,通過MRI評價臨床療效。結果治療15次以內疼痛消失為有效(156例);治療后當時無效,連續治療15次以上疼痛未消失為無效(24例);向詩余[11]以環跳穴齊刺法為主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經痛,結果齊刺組有效率97.14%,對照組有效率78.57%,說明齊刺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王占慧[12]采用電針環跳2穴治療坐骨神經痛54例,結果治愈38例,有效16例?;颊咛弁淳谥委?~3次消失。其中繼發性坐骨神經痛屬腰椎間盤突出者1次治療疼痛消失2例,2次治療疼痛消失5例,3次治療疼痛消失3例,共10例。

查看全文

氯氮平治療精神分裂癥對糖脂代謝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精神分裂癥患者應用氯氮平對其骨密度及糖脂代謝相關指標的改善作用。方法:選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9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45例。利培酮應用于對照組,氯氮平應用于觀察組。兩組均治療3個月隨訪6個月。比較對照組與觀察組治療前、治療后6個月骨密度T值、泌乳素、血磷、血鈣、空腹血糖(FBS)、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與治療后6個月骨質疏松癥發生率。結果:與治療前比,治療后6個月對照組與觀察組骨密度T值、血清HDL-C水平均降低,且對照組低于觀察組;治療后6個月泌乳素、血清FBS、TC、TG、LDL-C水平均升高,其中只有泌乳素水平是對照組高于觀察組,其余指標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3個月觀察組發生骨質疏松癥及骨量減少發生率為4.44%低于對照組13.33%,治療后6個月觀察組骨質疏松癥發生率為6.67%低于對照組20.00%(P<0.05)。結論:氯氮平治療精神分裂癥對糖脂代謝有明顯影響,但對機體泌乳素分泌量影響較少,并降低骨質疏松癥及骨量減少的發生。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氯氮平;骨密度;骨質疏松;糖脂代謝

精神分裂癥為慢性嚴重的精神障礙,通常使用藥物控制[1]。利培酮是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藥,服藥后可出現焦慮、嗜睡等不良反應。氯氮平是一類非典型性抗精神分裂藥物,可用于興奮躁動患者[2]。本研究主要探討氯氮平治療精神分裂癥對患者骨密度及糖脂代謝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9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男35例,女10例;年齡25~60歲,平均(38.14±9.62)歲;病程3~30年,平均(13.38±7.28)年。觀察組男36例,女9例;年齡25~60歲,平均(37.93±9.58)歲;病程3~30年,平均(13.59±6.98)年。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兩組差異經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颊咴\斷符合ICD-10診斷標準確診為精神分裂癥;納入標準:年齡25~60歲,且在住院前3個月內未服用抗精神病藥物者等。排除標準:合并肝、腎、肺、心嚴重功能不全者;合并嚴重認知障礙者;合并高血壓、糖尿病者;合并凝血功能異常者;合并嚴重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者及骨質等。本研究獲得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方法:利培酮用于對照組(規格:1mg/片,國藥準字:H20010309,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進行口服,視病情予1~2mg/d起步,漸增加到治療量6~8mg/d,2次/d。氯氮平片用于觀察組(規格:25mg/片,國藥準字:H44021425,廣東彼迪藥業有限公司)進行口服,50mg/d開始,漸調整為治療量200~400mg/d。兩組均治療3個月,并隨訪6個月。中國社區醫師2021年第37卷第35期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6個月骨密度T值、催乳素、血磷及血鈣水平:采用北京悅琦創通科技有限公司制造,BMD-9超聲骨密度儀檢測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骨密度情況。②比較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6個月晨起總膽固醇(TC)、空腹血糖(FBS)、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檢測方法: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兩組血清TC、FBS、TG、HDL-C、LDL-C水平。③比較對照組與觀察組不同時間點的骨質疏松和骨量減少發生率,計算公式為并發例數/總例數×100%。統計學方法:數據的計算與分析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本研究所有計量資料檢驗計算方式均為t檢驗,并表示為(x±s),所有計數資料檢驗計算方式均為χ2檢驗,并表示為[n(%)],P<0.05提示兩組數據在統計學研究中有差異,且具有研究意義。

結果

查看全文

肩至手綜合征中醫藥治療論文

【摘要】肩-手綜合征是卒中后常見的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現代醫學對此療法有限,中醫藥在治療該病方面則療效獨特。該文就近5年來中醫藥治療該病現狀作一綜述。

【關鍵詞】肩-手綜合征腦卒中中醫藥治療進展

肩-手綜合征(shoulder-handsyndrome,SHS),又稱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綜合征(reflexsympatheticdystrophy,RSD),是偏癱患者常見的并發癥,其發生率在12%~74.1%[1]。根據臨床表現,RSD可分3期:Ⅰ期表現為手部腫脹,色澤改變,肩、手部有疼痛性運動障礙;Ⅱ期表現為肩、手部疼痛性運動障礙減輕,腫脹和色澤改變部分減輕或完全消失,開始出現肌肉萎縮;Ⅲ期表現為手和肩部呈營養不良性改變,肌肉萎縮明顯,關節活動受限,攣縮[2]。RSD如不及時治療,手部皮膚肌肉萎縮,手指攣縮,X線上有廣泛的骨腐蝕,手功能喪失[3]。中醫藥在治療SHS方面療效獨特,但是單用一種療法起效慢,收效低,一般治療本病是以一種療法為主,其他療法與之相結合?,F將近5年來中醫藥治療SHS的進展綜述如下:

1中藥治療

1.1中藥外用

蔡超群[4]報道將燙療藥(由川斷、寬筋藤、獨活等組成,用紗布包裝成小袋,每包150g)對患者進行患側穴位燙療,取患肢肩貞、肩髃、曲池、內關、外關、合谷及阿是穴等,每穴治療時間30min,有效率為92.5%。余恒旺等[5]治療SHS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采用舒筋活絡散(藥物組成為生川烏、生草烏、膽南星、生半夏、麻黃、紅花各10g,桑枝、川芎、伸筋草、透骨草各20g,寬筋草、松節各30g。制成散劑),50g/次,用風濕跌打酒調勻裝入布袋中,煮沸,熱敷患處,2次/d。對照組采用冷水交替法。兩組都配合運動療法,共進行4周,治療組總療效91.67%,顯著高于對照組總療效70.83%(P<0.05)。吳海科等[6]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將舒筋洗藥顆粒(由透骨草、威靈仙、蘇木、鉤藤、田基黃各15g組成)水溶后浸洗患肢。對照組用冷水交替法。兩組都配合運動療法,4周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45%,顯著高于對照組70%(P<0.05)。史利軍[7]報道采用整體熏蒸療法治療SHS。治療組將中藥熏蒸藥袋(藥物以桂枝湯加味,含桂枝、芍藥、生姜、大棗、乳香、沒藥、川芎、甘草為主方。氣虛加黨參、黃芪、雞血藤、三棱、莪術;局部畏寒加防風、羌活、當歸;局部腫脹加細辛、地龍、延胡索;手指拘攣加木瓜、葛根、延胡索、制何首烏)置于熏蒸治療儀內治療患者。先熏蒸督脈30min,后熏蒸患肢30min,1次/d。同時將上述藥物研粉,加入氮酮、甘油制成膏劑貼敷于肩髃、肩井、曲池、手三里、合谷、外關穴,1次/d。對照組采用常規針刺療法。針刺選穴與藥物貼敷穴位相同,1次/d。兩組均于治療2療程(14d為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治療組總療效91.7%,顯著高于對照組72.2%(P<0.05)。

查看全文